(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11届全运会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pdf_第1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11届全运会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pdf_第2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11届全运会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pdf_第3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11届全运会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pdf_第4页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11届全运会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论文)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11届全运会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对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第1 1 届全运会运动员红细胞、 白细胞、血红蛋白、肌酸激酶和血尿素指标检测,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为运 动员的机能检测和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江西省备战第1 l 届全国运动会的1 4 名队员,其中3 人为健将级, 1 1 人为一级。 研究方法:每周训练后,周日作为一周训练后休息日,周一晨起后提取指尖 血用日本西森美康株式会社( s y s m e x ) 生产的p o c h 1 0 0 i 全自动血球分析装置检 测运动员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3 项指标;取静脉血,用美国雷杜公司生 产的r 1 、19 0 4 c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血尿素和肌酸激酶指标。实验数据用 s p s s l 6 0 数据包,以平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用非参数检验中的曼惠特尼u 检验, 显著水平为p o 0 5 ,非常显著为p o o l 。 研究结果:运动员平均红细胞变化范围在( 4 8 6 - - 5 3 0 ) x1 0 埋i ,血红蛋 白变化范围在( 1 4 7 0 7 1 5 3 4 3 ) g l ,白细胞变化范围在( 4 3 1 5 0 6 ) x1 0 9 个l ,血尿素变化范围在( 5 3 5 - 7 0 8 ) m m o l l l ,肌酸激酶变化范围在( 2 1 5 4 3 6 9 6 ) u l 。健将级运动员与一级运动员各项指标总体差异不显著。运动员杨文 军红细胞变化范围在( 4 7 7 5 7 8 ) x1 0 性个1 ,血红蛋白变化范围在( 1 4 2 1 7 2 ) g 1 ,白细胞变化范围在( 3 2 - - , 4 6 ) x1 0 9 i ,血尿素变化范围在( 5 2 7 - - , 7 4 8 ) m m o l l ,肌酸激酶变化范围在( 3 4 7 3 6 2 5 ) u l 。 结论: 第一,运动员血液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值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其中红细胞 ,+ - 。一 数量高于普通人上限。 第二,在备战1 1 运会训练期间,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部分运动员出现了白 细胞减少症。 第三,在备战1 1 运会训练期l - 日j ,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血尿素值偏高。 第四,在备战1 1 运会训练期f n j ,江两省男子皮划艇队运动员血液肌酸激酶 运会训练期间,优秀运动员杨文军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 白细胞数量比其他运动员低,出现了白细胞减少症。 运会训练期间,江西省皮划艇队不同级别运动员生化指标 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肌酸激酶;血尿素 a bs t r a c t r e s e a r c hg o a l :t h r o u 曲t h ed e t e c t i o no fr e db l o o dc e l l ,t h ew h i t eb l o o dc e l l ,t h e h e m o g l o b i n ,t h ec r e a t i n ek i n a s ea n dt h eb l o o du r e ao f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m e n sc a n o e t e a mp r e p a r i n gf o rt h e1lt hn a t i o n a lg a m e s ,a n d 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h a n g e si nt h e i n d i c a t o r s ,t h i st h e s i sp r o v i d e st h er e f e r e n c ef o ra t h l e t e s f u n c t i o n a lt e s t i n ga n d c o a c h e s d e v e l o p i n gt r a i n i n gp r o g r a m s o b j e c to ft h er e s e a r c h :1 4a t h l e t e so f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p r e p a r i n gf o r t h e1lt hn a t i o n a lg a m e ,w i t h3m a s t e rs p o r t s m e na n d11f i r s t g r a d es p o r t s m e n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e v e r ys u n d a yi sr e g a r d e da sar e s td a ya f t e ro n e w e e k st r a i n i n g o nt h ee a r l ym o r n i n go fm o n d a y , w i t ht h ep o c h - 10 0 ia u t o m a t e d h e m a t o l o g ya n a l y z e rp r o d u c e db yj a p a n e s es y s m e x ,t h ef i n g e r t i pb l o o di s w i t h d r a w nt oe x a m i n et h ei n d e x e so fw h i t eb l o o dc e l l ,t h er e db l o o dc e l l ,a n dt h e h e m o g l o b i n ;t h ev e n o u sb l o o di st a k e nt oe x a m i n et h ei n d e x e so fb l o o du r e aa n dt h e c r e a t i n ek i n a s eb yr t l9 0 4 cs e m i a u t o m a t i cb i o c h e m i s t r y a n a l y z e ro fa m e r i c a l l r a y t oc o m p a n y t h ee m p i r i c a ld a t ai sp r o c e s s e db ys p s s16 0d a t ap a c k e t ,t h er e s u l t i si n d i c a t e db yt h em e a np l u so rm i n u st h es t a n d a r dd e v i a t i o na n dt e s t e db yt h e m a n n w h i t e n e yu ,t h er e m a r k a b l el e v e li sp 0 0 5 ,t h ev e r yr e m a r k a b l ei sp o o1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t h ea v e r a g er e db l o o dc e l lo fa t h l e t e sr a n g e sf r o m4 8 6 1 0 1 2 1t o 5 3 0 1 0 1 2 1 ,h e m o g l o b i nr a n g e ( 1 4 7 0 7 1 5 3 4 3 ) g 1 ,w b cr a n g e ( 4 3 1 5 0 6 ) 1 0 9 1 ,b l o o du r e ar a n g e ( 5 3 5 7 0 8 ) m m o l 1 ,a n dc r e a t i n ek i n a s er a n g e ( 2 15 4 3 6 9 6 ) u 1 t h e r ei sn o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i n d e x e so fm a s t e r - l e v e l a t h l e t e sa n df i r s tg r a d es p o r t s m e n r b co ft h ea t h l e t e ,y a n gw e n j u nv a r i e sf r o m 4 7 7 x1 0 1 2 1t o5 7 8 x1 0 1 2 1 ,h e m o g l o b i n ( 1 4 2 1 7 2 ) g l w b c ( 3 2 4 6 ) x1 0 9 1 ,b l o o du r e a ( 5 2 7 7 4 8 ) m m o l ia n dc r e a t i n ek i n a s e ( 3 4 7 3 6 2 5 ) u 1 c o n c l u s i o n :f i r s t ,t h en u m b e ro fb l o o dr e db l o o dc e l l sa n dh e m o g l o b i no ft h ea t h l e t e s h a sr e m a i n e dh i g ha n dh i g h e rt h a nt h eu p p e rl i m i to ft h ea v e r a g ep e r s o n s e c o n d ,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p r e p a r i n gf o r11g a m e s ,t h en u m b e ro fw h i t eb l o o dc e l l so fs o m e m e m b e r so f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m e n sc a n o et e a mi sd i m i n i s h e d t h i r d ,d u r i n gt h e p e r i o do fp r e p a r i n gf o r11g a m e s ,b l o o di l l c av a l u eo ft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m e n s c a n o et e a mi sal i t t l e h i 曲f o u r t h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p r e p a r i n gf o r11g a m e s , b l o o dc r e a t i n el 【i n a s ev a l u eo f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m e n sc a n o et e a mi s h i 曲f i f t h ,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p r e p a r i n gf o r11g a m e s ,t h en u m b e ro fw h i t eb l o o dc e l l so ft h e t o pa t h l e t ey a n gw e n j u ni sr e d u c e d ,a n dh i sc r e a t i n ek i n a s ev a l u ei so b v i o u s l yh i g h e r t h a nt h a to fo t h e ra t h l e t e s s i x t h ,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p r e p a r i n gf o r11 g a m e s ,t h e b i o c h e m i c a li n d e x e so ft h es p o r t s m e no fd i f f e r e n tl e v e l so fj i a n g x ip r o v i n c ec a n o e t e a mi ng e n e r a lm a k e s1 1 0d i f f e r e n c e k e yw o r d s :c a n o e i n g ,w h i t eb l o o dc e l l ,r e db l o o dc e u ,h e m o g l o b i n ;c r e a t i n ek i n a s e , b l o o du r e a i v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目录v 引言1 1 文献综述2 1 1 皮划艇项目概述2 1 2 体育运动对红细胞( r b c ) 的影响2 1 2 1 人体内红细胞含量及作用2 1 2 2 体育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3 1 3 体育运动对血红蛋白( h b ) 的影响3 1 3 1 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及作用3 1 3 2 体育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4 1 4 体育运动对白细胞( w b c ) 的影响5 1 4 1 人体内白细胞含量及作用5 1 4 2 体育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6 1 4 2 1 运动负荷对白细胞的影响6 1 4 2 2 运动方式对白细胞的影响6 1 5 体育运动对血尿素( b u n ) 的影响7 1 5 1 人体内血尿素含量及作用7 1 5 2 体育运动对血尿素的影响7 1 6 体育运动对肌酸激酶( c k ) 的影响8 1 6 1 人体内肌酸激酶的含量及作用8 1 6 2 体育运动对肌酸激酶的影响9 1 6 2 1 运动强度对肌酸激酶的影响9 1 6 2 2 运动方式对肌酸激酶的影响1 0 1 7 综述小结1 l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3 2 1 研究目的1 3 2 2 研究的意义1 3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 4 3 1 研究对象:1 4 3 2 样本采集和处理1 4 3 3 指标测试仪器和方法1 4 3 4 数据统计学处理方法1 5 v 4 研究结果1 6 4 1 运动员总体各项指标变化情况1 6 4 1 1 运动员总体各项指标变化情况1 6 4 1 1 1 运动员总体红细胞含量变化情况1 6 4 1 1 2 运动员总体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情况1 7 4 1 1 3 运动员总体白细胞含量变化情况1 8 4 1 1 4 运动员总体血尿素含量变化情况1 8 4 1 1 5 运动员总体肌酸激酶含量变化情况1 9 4 2 不同等级运动员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对比1 9 4 2 1 不同等级运动员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对比1 9 4 2 1 1 不同等级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对比2 0 4 2 1 2 不同等级运动员血红蛋白变化对比2 0 4 2 1 3 不同等级运动员白细胞变化对比2 1 4 2 1 4 不同等级运动员血尿素变化对比2 2 4 2 1 5 不同等级运动员肌酸激酶变化对比2 3 4 3 个案研究运动员杨文军各项指标变化情况2 3 4 3 1 运动员杨文军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对比2 3 4 3 1 1 运动员杨文军红细胞变化对比2 4 4 3 1 2 运动员杨文军血红蛋白变化对比2 5 4 3 1 3 运动员杨文军白细胞变化对比2 6 4 3 1 4 运动员杨文军血尿素变化对比2 6 4 3 1 5 运动员杨文军肌酸激酶变化对比2 7 5 分析讨论2 8 5 1 运动员血液红细胞( r b c ) 数量变化情况分析2 8 5 1 1 运动员总体红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分析2 8 5 1 2 不同等级运动员总体红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分析2 8 5 1 3 运动员杨文军红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分析2 9 5 2 运动员血液血红蛋白( h a ) 数量情况分析2 9 5 2 1 运动员总体血红蛋白数量变化情况分析2 9 5 2 2 不同等级运动员血红蛋白数量变化情况分析2 9 5 2 3 运动员杨文军血红蛋白数量变化情况分析3 0 5 3 运动员血液白细胞( w b c ) 变化情况分析3 0 5 3 1 运动员总体白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分析3 0 5 3 2 不同等级运动员血红蛋白数量变化情况分析3 1 5 3 3 运动员杨文军白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分析3 1 5 4 运动员血液血尿素( b u n ) 变化情况分析3 1 5 4 1 运动员总体血尿素数量变化情况分析3 2 5 4 2 不同等级运动员血尿素数量变化情况分析3 2 5 4 3 运动员杨文军血尿素数量变化情况分析3 3 5 5 运动员血液肌酸激酶( c k ) 变化情况分析3 3 5 5 1 运动员总体肌酸激酶数量变化情况分析3 3 5 5 2 不同级别运动员肌酸激酶数量变化情况分析3 4 5 5 3 运动员杨文军肌酸激酶数量变化情况分析3 4 6 结论3 6 7 研究不足3 7 参考文献3 8 科研情况4 4 致谢4 5 v i i 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li 运会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 己i 言 ji 口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迅速,呈现出竞争激烈、差距不断缩小、优势多元化 局面。中国水上运动项目自建国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变强,逐步发展 壮大的发展过程。水上运动中的皮划艇项目,是实施奥运战略的金牌大户之一, 也是我国竞技体育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项目之一。男子划艇是我国皮划艇运 动的重点项目,也是奥运会夺金热点,而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相对实力较强, 培养出了多名全国冠军,其中杨文军曾蝉联两届奥运双人划冠军。在备战第1 1 届全运会期间,江西省体育局又高薪聘请了著名国际教练马克担任总教练,目标 是夺取4 块金牌,其中杨文军是夺金热点。这支队伍将在第1 1 届全国运动会上 有几个夺金点,其训练的科学性备受关注。教练员要想在训练中取得最佳效果, 对运动员训练期间身体机能变化情况的了解十分重要。对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进 行检测,了解运动员机能状况,根据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 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本研究以江西省备战第1 1 届全国运动会的1 4 名队员为研究对象,在2 0 0 9 年1 月至5 月赛前训练期间,检测运动员的w b c 、r b c 、h b 、b u n 、c k 等各项指标, 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况,为教练员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计划提供参考。 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1 1 运会期问部分生化指标监控 运【5 1 。其双凹圆盘形状,使红细胞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能实现多种变形而无需再 增加其表面积【6 】。 研究表明,除与氧供应相关外,红细胞内还含有多种免疫物质红细胞在清除 循环系统液相中的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方面起重要作用。红细胞具有免疫粘附 肿瘤细胞,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等免疫功削7 ,引。 1 2 2 体育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陈文鹤等人 9 1 报道运动可以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可以改善血浆脂质代谢和 提高体内对抗氧自由基的能力,并对红细胞的功能有重要积极影响。研究资料表 明,运动可引起高血浆容量反应,使血色素浓度相对下降( 不是真正的贫血) ;运 动引起红细胞损伤破坏,引起溶血,增加运动性贫血机率。另外,运动员需铁量, 排铁量剧增,而铁的供给或吸收量不足,引起机体缺铁,也可能造成运动性贫血 1 1 0 1 。薛统等在2 0 0 3 年建立的大鼠运动性贫血模型,发现9 周运动后运动组大鼠 红细胞指标h b 和h c t 非常显著性低于对照组( p o 0 1 ) ;r b c 显著性低于对照组 ( p o 0 5 ) t 1 1 】o b o u i x 研究发现,运动后人体血乳酸升高,降低了血液的p h 值【1 2 1 ,从而影响 了红细胞的形态。包大鹏等通过s e m 观察n t 运动后红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为上述理论提供了形态学的依据。 大多数研究认为运动对红细胞的功能有积极影响,但是运动疲劳会引起运动 性贫血,这可能与运动负荷相关。适量运动对红细胞有积极影响,运动量过大, 会使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造成运动性贫血。 1 3 体育运动对血红蛋白( h b ) 的影响 1 3 1 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及作用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结合蛋白,是氧转运环节的核心物质,其主 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对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参与体内的酸碱平 衡调节。它的含量直接影响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从而影响运动能力。一般人血 红蛋白的正常范围是男性1 2 0 , - - - - 1 6 0 9 1 ,女性1 l o , - - - 1 5 0 9 l 。国内的正常人标准 是男子h b 1 2 0 9 l ,女子h b 1 1 0 9 1 作为判断贫血的标准【1 4 15 1 。据统计,我国 硕士学位论文 运动员血红蛋白安静时的正常值范围与正常人基本一致【l6 】。 1 3 2 体育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是机体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重要载体,与有氧运动能力密切相关。 血红蛋白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机体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耐力运动员的运动能 力越强,最大摄氧量就越大,而血红蛋白浓度是最大摄氧量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1 1 7 1 。如果血红蛋白下降,氧供应减少,会出现头晕眼花,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肌细胞缺氧,就会感到全身乏力和疲劳;当运动量增加时,全身组织对氧的需 求量增加,缺氧现象会更加突出。当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好,身体对运动负荷适应 时,血红蛋白值较高;而持续大强度运动或运动员机能状态较差时,血红蛋白值 较低。大多数运动员在训练状态下降时( 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 ,血红蛋白浓度 偏低。 一般认为,血红蛋白的浓度与人的运动能力呈正比,可用来监测运动员的身 体机能情况及是否贫血。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都会引起血红蛋白下降。大强度 运动或高强度训练使机体需要更多的氧,血红蛋白增加是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 应,因此系统的运动训练能使血红蛋白增加,但到了一定训练年限后,血红蛋白 就不再继续增加【l 引。苏全生等研究发现剧烈运动引起血红蛋白的分解代谢增强 1 9 l 。血红蛋白低下会造成运动能力受到限制,运动后的恢复减慢2 0 1 。李激扬认 为,短时间强度较大的运动对引起血红蛋白下降不明显,血红蛋白仅能作为运动 员机能状态的评定指标,作为运动员机能水平的评定还缺乏依据( 2 1 1 。 王清研究表明男子血红蛋白在1 6 0g 1 左右,女子血红蛋白在1 4 0g 1 左右, 最适宜发挥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2 2 1 ,当男子运动员血红蛋白低于1 3 0g i ,女子 运动员血红蛋白低于1 1 0 9 1 时就会对训练造成影响【2 3 2 5 1 。黄园报道,运动员理 想的血红蛋白数值为1 6 0 9 l 左右,此时可发挥体最大有氧代谢能力。在1 4 0g l 左右就是亚理想状态【2 6 1 。ks a k u r a d a 对高中男运动员进行的调查显示,运动员 组的血红蛋白浓度,血浆铁( 1 2 ) 显著低于非运动组【2 7 1 。 运动员通常会出现贫血现象,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的浓 度、红细胞计数( 1 也c ) 及( 或) 红细胞压积( h c t ) 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 区的正常标准。一般认为在平原地区,成年男性h b 1 2 0 9 1 ,r b c 4 5x1 0 1 2 1 及 ( 或) h c t 4 2 ,成年女性h b 1 1 0 9 l ,r b c 4 0 1 0 1 2 1 及( 或) h c t 3 7 4 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1 1 运会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 可以诊断为贫血【2 们。关于运动引起的贫血,即运动性贫血( s p o r t sa n e m i a ) 的定 义,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广义的运动性贫血,即运动员机体上发生的任 何贫血;另一种是狭义的运动性贫血,即剧烈运动导致的贫血现象。后者是日本 学者y o s h i m u r a 在运动训练与贫血综述一文中首次提出的【2 9 1 ,且观点已被运动 医学界多数学者所认可和接受。也就是说,运动性贫血是由于剧烈运动而引起外 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的浓度、红细胞计数及( 或) 红细胞压积显著下降, 甚至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标准的现象。贫血还是运动员的一种常患疾 病,1 9 8 8 年,田庆年1 3 0 】等对1 0 2 名竞走运动员调查发现其贫血患病率为3 8 4 2 ; 1 9 9 0 年陈吉棣【3 l 】等调研报道优秀运动员和儿童青少年运动员贫血检出率分别为 2 2 4 和3 9 5 。金丽【3 2 1 、俞洁吲报道国内运动员通常以男子h b 1 3 0 9 l ,女子 h b 1 2 0 9 1 作为判断贫血的标准。 近年来对运动性贫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贫血在运动员 中发生率较高,尤其在女运动员。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是导致运动员运动能力降低 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也是当今运动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3 4 】。 总体看来,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剧烈运动会使血红蛋白减少,导致运动性贫 血。 1 4 体育运动对白细胞( w b c ) 的影响 1 4 1 人体内白细胞含量及作用 白细胞也称白血球,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 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通 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参与细胞免疫、吞噬、产生抗体、传递免疫信息等功 能,从而保证机体健康,是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等异物入侵的主要防线【3 5 】,在机 体预防疾病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3 6 1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种类和白细胞的百分比 是相对稳定的,成年人外周血液中正常的白细胞数量是( 4 1 0 ) x1 0 9 1 。在 外周血液中可以看到的白细胞般可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5 种;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最多,其次为淋巴细胞, 其他种类的白细胞很少。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中性粒细胞具有 变形运动和吞噬异物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 硕士学位论文 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 n e ) 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 增高。 1 4 2 体育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1 4 2 1 运动负荷对白细胞的影响 影响白细胞的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 因素及其他因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 量增加;冬天白细胞比夏天多,下午检查比清晨多;妊娠亦可使白细胞数量增 。德国学者1 8 9 0 年首先报道,运动会引起白细胞的变化,其变化依赖于运动 度与时洲3 7 1 。麦卡锡【3 引、裴德森f 3 9 1 等人报道,运动可导致白细胞及其分类数 增多,且其增加的程度与运动负荷强度及运动时间呈正比。谭齐贤t 4 0 报道, 烈运动短时间内可使白细胞数量增加,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而这种短暂的变 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池缘池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还有文献报道,马拉松赛跑 即刻,白细胞显著增多,1 6 小时后恢复到正常值【4 l 】。何伟认为,急性运动增 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尤其是粒细胞;长时间剧烈运动减少外周血白细胞,尤以 巴细胞为甚,运动可引起淋巴细胞凋亡,运动应激会抑制细胞免疫功能【4 2 】。运 员在平原训练中常见的免疫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白细胞总数、粒细胞、单 细胞、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 细胞数及辅助性t 细胞抑制性t 细 比率下降等。运动能够对各类白细胞数量和功能作用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期适量运动对其增强,而过量运动使其抑制 4 3 】。 1 4 2 2 运动方式对白细胞的影响 通过一次性离心运动后即刻、2 4 、4 8 和7 2 h 观察发现,运动后两组大鼠比目 肌均出现损伤性改变,尤以无预处理组更为明显,且以运动后2 4 - 4 8 h 较为严 。无预处理组运动后即刻血浆白细胞介素6 显著增高,随后逐渐下降,7 2 h 再 显著增高,说明离心运动会出现肌肉损伤,影响机体免疫功能1 4 4 。也有研究 道,在大运动量训练期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可达到1 5 - 2 5 ,在运动员中, 细胞减少症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出现临床白细胞减少症,反映出运动员非特 性免疫功能的下降【4 5 】。关与极限强度运动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报道不一,有 观察到机体免疫水平提高,而有的则报道有抑制作用。 总体看来,长期适量运动可以使白细胞短时间内增加,是很快就可恢复到正 6 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备战l l 运会期问部分生化指标监控 常值,运动量过大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症,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离心运动也会使 白细胞内部发生改变。可以将循环白细胞的改变作为反应运动量大小、器官损害 和机体恢复程度的标志【4 7 1 。 1 5 体育运动对血尿素( b u n ) 的影响 1 5 1 人体内血尿素含量及作用 尿素是机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在肝脏合成后释放进血 液,称血尿素( 其中的氮含量不变) ,然后经血液循环至肾脏排除体外。在正常 生理条件下,尿素生成和排泄处于平衡之中,血尿素氮保持相对稳定。一般认为, 健康人血尿素含量的正常范围在3 2 6 0m m o l l 之间【6 2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 尿素的生成和排泄处于平衡状态,血尿素氮保持相对恒定。 1 5 2 体育运动对血尿素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巡视的影响,早期有人曾多次做过研究,叶国鸿等人通过对2 2 名优秀中长跑运动员1 5 4 人次的血尿素恢复值的测定,取每人的最低值进行统计 分析,得到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血尿素的基础值平均6 4 0 - - - 0 6 2 r n r n o v l ,其范围在 4 3 2 7 7 6 m m o l l 之剐6 3 】。瞿祥虎曾经报道运动可使血尿素氮值大幅上升,上升 幅度与运动的时间、强度等多种因素有关畔】。何伟以非体育专业男大学生为研究 对象,空腹,以2 0 0 瓦蹬车2 分钟,间歇5 分钟,重复运动至极度疲劳。运动 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3 小时进行检测,血尿素浓度在运动后即刻增加了3 1 ( p 0 0 1 ) ,休息3 小时后仍无明显恢复【6 5 】。林文驶认为训练水平高的人或机能 状态好者,运动后血尿素氮的恢复也较快惭】。龙斌认为血尿素评价运动员身体机 能状态和运动负荷方法血尿素水平可以综合反映机体承受负荷的能力,大运动负 荷后血尿素氮上升,调整或恢复期血尿素氮值恢复正常,表明机体适应负荷刺激; 若持续上升或恢复缓慢,表明机体不能适应负荷【6 7 l 。王永梅男女皮划艇运动员的 血尿素基础值( 男子为5 1 7 o 7 7 r n m o vl ,女子为4 7 2 0 。6 1m r n o l 1 ) ,都 在正常范围偏上限【6 8 】。梁锡华认为,大多数血尿素氮含量不易升高者,或升高且 易恢复者,通常能承受较大的负荷,机能水平提高迅速:相反,血尿素氮基础含 量高,训练中血尿素氮升高且不易恢复者,成绩提高缓慢运动后血尿素升高的幅 7 硕士学位论文 度及运动后的恢复与运动负荷的持续时间、强度、运动类型、训练水平和性别等 有关,其变化规律可用于运动员的机能评定眇】。李激扬也认为,血尿素变化与负 荷量、强度关系密切,固定强不同机能水平血尿素变化幅度有差异,血尿素次日 晨有下降的趋势,且接近于正常值,血尿素可作为评定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指标【7 0 l 。 刘刚等也认为血尿素氮对运动量反应敏感,可以作为评定运动量的科学指标【7 1 1 。 冯连世认为训练使运动员体内蛋白质代谢保持较高的水平,因此运动员血尿素安 静值常处于正常范围的偏高水平,但一般不超过8 1 r e t o o l 1 1 1 4 】,用个体血尿素的 评价标准来评定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情况和恢复程度,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 出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纵观早期文献,研究表明,血尿素与人的身体机能、疲劳程度以及负荷量 的大小有关,血尿素氮更多反映的是运动量。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体内蛋白 质分解代谢加强,以及运动影响肾对尿素的排泄等因素造成血尿素含量有一定 程度的升高。如果血尿素氮在运动后升高,次日晨恢复或比原来水平低些说明对 负荷适应,身体机能状态较好;若停留在升高水平或继续升高,则运动员对训练 负荷不适应,身体机能状态差。用血尿素浓度评定疲劳程度和运动员对运动量的 承受能力十分敏感,运动应激引起的血血尿素含量变化与运动强度、持续时间、 运动类型和个性特点均有密切关系。因而,血液中血尿素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来作 为评价运动量的科学指标。 1 6 体育运动对肌酸激酶( c k ) 的影响 1 6 1 人体内肌酸激酶的含量及作用 肌酸激酶是组织中广泛分布的胞浆和线粒体酶,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 脑组织中,其中骨骼肌含量占9 8 。肌酸激酶是一个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它不 能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血清肌酸激酶是由骨骼肌和心肌细胞透过细胞膜进入血 液,正常时,肌酸激酶极少透出细胞膜,其数量很少,正常值在每升血液1 0 0 国 际单位以下。在细胞结构完整、功能因而血清中肌酸激酶活性很低。 肌酸激酶是由两个亚基构成的二聚体酶。目前,在哺乳动物中发现肌酸激酶 有4 种高度一致的亚单位( 亚基) ,两种细胞质形式:c k m ( 肌型) 和c k - b ( 脑型) , 两种线粒体形式:u c k - m i t ( 普存型) 和s c k - - m i t ( 肌小节型) 。 8 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各战1 1 运会期间部分生化指标监控 肌酸激酶与哺乳动物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亦是一种肌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的 关键酶【4 8 1 。人体骨骼肌内所含的酶类物质中,肌酸激酶是含量最为丰富的,肌酸 激酶是机体a t p c p 系统代谢酶之一,其通过催化a t p 与肌酸可逆反应生成a d p 和磷酸肌酸,而参与细胞内的能量供应活动。血清中肌酸激酶是损伤组织细胞中 泄漏出,通过细胞间隙进入淋巴液,最终流入循环血液【4 9 1 。测定人体运动前后体 内血清肌酸激酶的活性变化,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骨骼肌的能量代谢状况。 1 6 2 体育运动对肌酸激酶的影响 1 6 2 1 运动强度对肌酸激酶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肌细胞结构完整、功能正常,使肌酸激酶极少透出细胞膜,人 体在长时间大强度运动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有显著性增加,一般认为剧烈运动 对机体器官组织细胞产生震荡效应,细胞内代谢产物( 乳酸) 不断积累导致其渗透 压升高造成的:亚细胞结构对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竞争,使细胞内结构的能量供给 不足,酶蛋白不易保持在功能位点上,同时由于运动引起氧自由基增加,造成细 胞膜通透性发生可逆性改变,胞内代谢酶逸出,导致血清酶活性升高。 m i t c h e l l t s o 报道大强度或疲劳负荷时血清肌酸激酶均增高显著,张莉【5 1 1 研 究发现无论是大强度还是低强度的训练都会使血清中肌酸激酶活性增加。后来崔 玉鹏【5 2 】等人的研究结果也与张莉的相似。t i i d u s 5 3 1 和b a r r y 5 4 】也认为,运动后由 于运动而引起的人体内环境的急剧变化,血清肌酸激酶会升高。引起血清肌酸激 酶指标的变化与运动负荷的强度、持续时间、运动类型、个体差异都有着密切 的联系,但运动强度对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升高具有最重要的作用。康莲也在研 究中发现大强度的运动训练、过度负荷和机体疾病状态都可以让骨骼肌等细胞的 膜结构发生变化,透过性增加,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导致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增加 【5 5 】 o 梁晓霞研究报道,无论男运动员还是女运动员,小周期训练期间的肌酸激酶 运动值和恢复值均高于基础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5 酬。肌酸激酶值浓度增高的程 度随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运动负荷达最大时,肌酸激酶值达峰值,两者呈 正相关,体现了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程度。血清肌酸激酶浓度增高的程度随负 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血清肌酸激酶值还体现了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程度血清 肌酸激酶能敏感地反映运动员机体的变化状况。她认为,通过对运动后血清中肌 9 硕士学位论文 肉酶活性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运动对肌肉的影响。 关于肌酸激酶值与运动疲劳之间的关系,有研究认为,一个训练周期内可以 有若干个血清肌酸激酶峰值的出现,但是在赛前必须使运动员的血清肌酸激酶值 调整到一个适宜的水平,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在比赛时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如 果赛前肌酸激酶值仍在2 0 0 u l ,说明运动员尚未恢复或运动员疲劳程度较深;如 果肌酸激酶值超过1 0 0 0 u 1 ,则预示运动员心肌受损,疲劳较重,需要制定合理 的恢复措施进行有效的干预。刘振玉【4 8 】研究表明,负荷后肌酸激酶经常处于1 0 0 2 0 0 们,如超过2 0 0 u 1 ,且长时间( 3 4 天) 不能恢复到安静时水平,说明运 动量过大,身体机能下降或组织损伤,应及时调整运动量。金特曼认为,一个训 练良好的运动员,进行大强度或持续长时间训练后,肌酸激酶值一般在2 4 h 恢复 到正常水平,若明显减慢或要几天才恢复到正常水平,预示运动员可能出现疲劳 症候。 由此可见,血清肌酸激酶值是机体内对运动训练强度重要敏感的生化指标之 一,肌酸激酶活性的变化能反映肌细胞对运动训练的适应程度。而且运动后血清 肌酸激酶值的变化能灵敏地反映运动负荷大小及运动恢复过程。因此,动态测定 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对监测运动员疲劳的出现和恢复程度具有实践意义。 1 6 2 2 运动方式对肌酸激酶的影响 有人认为,运动后血清c k 活性的变化很可能是有关组织损伤的结果,强度 越大的运动导致组织损伤的程度越大,血清肌酸激酶活性也越高。t ii d u s 研究发 现,运动强度最大但运动总量最少的一组受试者运动后血清c k 反应最大1 5 引。因 此,研究人员对运动强度是导致血清肌酸激酶活性更大变化的重要因素的观点是 一致的。 崔玉鹏【5 2 】认为骨骼肌收缩方式对运动后血清c k 活性变化产生影响,各种不 同的运动方式几乎都可以引起血清c k 活性变化。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离心收 缩中骨骼肌纤维承受较大的张力可能会导致肌纤维和支持它们的结缔组织的机 械损伤。阳爱红【5 刀也认为,机体在运动时基本血清肌酸激酶含量明显升高的机制 有几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剧烈运动使肌组织细胞损伤,肌酸激酶逸出增加,引 起血清c k 活性增加【5 8 】。然而,袁建琴研究发现,离心运动后骨骼肌损伤呈现 延迟性发展的趋势,而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峰值出现在运动后即刻,先于骨骼肌形 1 0 江西省男子皮划艇队各战l l 运会期问部分生化指标监控 态学观察到的损伤而出现,血清肌酸激酶与骨骼肌损伤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因 而,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不能反映骨骼肌损伤【5 9 1 。 由此可见,大多数人认为,剧烈运动和离心收缩可能是导致骨骼肌损伤的主 要原因,但也有人不赞同此观点。目前大多数人还是除了将肌酸激酶活性的变化 除了作为评定肌肉承受刺激和及其适应与恢复的敏感的生化指标外【5 乞c o ,还常 作为肌肉损伤的标志【6 1 1 。因而,血清肌酸激酶作为一种判断肌肉损伤的常规指标 在运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1 7 综述小结 红细胞除了与氧供应相关,其内还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能够影响人体免疫功 能。体育运动会影响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造成红细胞损伤,从而导致运动性贫 血。 血红蛋白是氧转运环节的核心物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都会引起分解代谢增强,血红蛋白下降。血红蛋白低下会 造成运动能力受到限制,运动后的恢复减慢。血红蛋白的浓度与人的运动能力呈 正比,可用来监测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情况及是否贫血。目前看来,运动性贫血在 运动员中发生几率较高。 影响白细胞的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运动会引起白细胞的变化,其变化 依赖于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