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土家族(土家语为“毕兹卡” )主要分布在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 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 黔江、彭水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于 1957 年 1 月被正式确定为一支单 一的少数民族。根据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土家族共有人口 802 万多人,其中有 2 个土家族自治州,24 个土家族自治县。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体源头,早在人们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原始社会时 期就已经出现,是最早产生的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土家族人很早就以歌舞闻名于世,土 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之称。民间歌谣是其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又一直伴随着土 家族人由远古走向今天的唯一的民间文学样式, 它数量浩瀚、 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多彩。 其中,劳动歌、摆手歌、时政歌、情歌、儿歌、习俗歌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都反应了土 家族民间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历了土司时期、改土归流、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一直到现在,土家族民歌的发展不但体现了各个时代的变迁,还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文化 价值。因此,本文将以文化为视角,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其进行 对比研究,对土家族民歌产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以及保护传承 等各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探析。 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引言部分。笔者主要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及本文研究对象的现状、本文 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一个总的概括说明。 第一章,主要对土家族进行一个概述。分别从其族称与族源、历史发展、语言、文 化以及人口分布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这对理解土家族民歌产生的背景做 了一个铺垫。 第二章, 介绍土家族民歌的发展过程。 分别介绍了民歌的定义、 土家族民歌的分类、 内容、发展轨迹以及各个阶段出现的代表民歌和歌手,来对土家族民歌做一个全面的分 析。 第三章,是本文的精华部分。选取土家民歌中的代表民歌,如哭嫁歌、情歌、丧鼓 歌、摆手歌等,来论述了土家族民歌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现象,另外还论述了土家民歌的 艺术特征,如土家民歌的语言风格及其审美特征等。 最后为本文的结语部分。回顾前文,笔者提出,随着历史和时间的推移,土家族民 歌将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但在它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弘扬与保护民族文化、延续 民族精神始终是它必须坚持的文化本色。 关键词:土家族;民歌;发展;审美文化现象;艺术特征 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探析 ii abstract tujia (tujia as bizika) is mainly located at the following 4 provinces: hunan, hubei, sichuan and guizhou, that is the wuling mountain region, including xiangxi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consists of yongsan, yongshun, baojing, guzhang counties in hunan province and western areas such as laifeng, hefeng, xian feng, xuanen, lichuan, enshi, padang, jianshi, wufeng, changyang in hubei province and youyang, xiushan, qianjiang, pengshui counties in chongqing, as well as yingjiang, yanhe counties in guizhou province. tujia was officially identified as a single ethnic minority in january 1957. according to the fifth national census in 2000, the population of tujia was more than 8,020,000, containing 2 tujia autonomous prefecture, 24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folk songs, as the source of rhyme style literature,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style of folk literature, which has emerged as early in the peroid of primetive age when people have to made their living by gathering, hunting and fishing together. because of the songs and dances, tujia people had long known to the world, therefore, the folk songs, which had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ancient tujia peopl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has developed to the only style of folk literatures today. and therefore the tujia folk made it known as songs of the ocean for its special and rich in number and wide variety. the different form and content of folk such as work songs, baishou songs, politics songs, love songs, nursery songs and custom songs, have reflected the tujia folk culture in all aspects of life. went through the peroid of toast time, the standard chinese bureaucratic syste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ill now, the development of tujia folk songs not only reflect the changes in the past time, but also have their unique aesthetic valu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ulture” as the angle of view, “the field” as the foothold , the angle of discipline overlapping , the method of contrast research to make a deep analyzes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the birt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rtistic mark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of the folk songs.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ctions: preamble.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give a general summary, consisting of the main topic of the origin and its significance, the study on the status of this article, the applied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the first chapter, the main outlines of tujia. in this part you will se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ujia from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the name and source of the tribe, historical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development, language, culture and population distrubution. this makes a bedding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of tujia folk song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tujia folk songs,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folk music, content, tujia folk song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various stages and folk singers. the author is about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folk songs. chapter three is the essential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folk songs such as wedding songs, love songs, funeral drum songs, songs of baishou and discusses the unique aesthe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n addition, elaborates the tujia folk art features, such as tujia folk language style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o on. finally,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author pointes out that the tujia folk songs will constantly develop with the history as time goes by. therefore,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 the national culture, make the extens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should always be adhe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ujia national minority; folk song; development; esthetic cultural phenomen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田璨 日期: 2009 年 6 月 3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本学位论文属 于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田璨 日期:2009 年 6 月 3 日 导师签名:彭修银 日期:2009 年 6 月 3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土家族,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土家族人民用他们勤 劳勇敢、质朴淳厚、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民族文化,土家族民歌便 是这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一、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中的韵文体源头,早在人们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原始社会时期 就已经出现,是最早产生的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土家族人很早就以歌舞闻名于世,民间 歌谣是其民间文学中最早产生, 又一直伴随着土家族人由远古走向今天的唯一的民间文 学样式。因此,它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土家族地区素有“歌的海洋”之 称。其中,劳动歌、摆手歌、时政歌、情歌、儿歌、习俗歌等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反应了 土家族民间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经历了土司时期、改土归流、新中国成立、改革开 放一直到现在,土家族民歌的发展不但体现了各个时代的变迁,还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 值,这也正是本文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之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其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大家庭,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 出了许多丰富多彩、不胜枚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 文明的渗透,民族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正在逐步的趋向流 失。土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悠久的历史和奇特的文化,渗透在 民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我们对它进行研究,有利 于进一步弘扬、传承和振兴民族文化。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说,民间 文化的传承人每一分钟都在慢慢的逝去,民间文化也跟着每一分钟都在慢慢的消亡。与 此同时,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以及世界 上一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认定, 中国也跟着出现了一个保护与传承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大好局面,这是新时代下民间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新机会。 沧海桑田的历史变幻,使得中国民歌也历尽风霜,它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任风霜 雨雪吹打,任燎原大火燃烧,却依旧保存着我们民族的精魂。无论在哪个时代,民歌都 始终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人民的欢乐与痛苦。一首好的民歌,将世世代代永久传 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探析 2 唱,犹如一壶醇酒,愈久弥香。因此,本文将从土家族民歌的发展来探讨其独特的文化 内涵和艺术特征。 二、研究现状 目前,就土家族文化的研究而言,主要有关于其族源、族称、政治、经济、历史、 文化以及一些民俗事象的研究。而关于土家族民歌、音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 面: 一是关于民俗音乐特征的研究, 如谢伦灿概括了湘西地区民俗音乐的三大主要特征, 即人文化、本土化、持久化;二是关于土家族民歌及传统音乐的分类,如孟宪辉就对鄂 西土家族的传统音乐做了非常明确的分类,将其主要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 乐;而田世高则认为土家族民歌是由歌词与乐曲结合而成的同一体民歌,是民间文学与 音乐相互交融的产物;三是一些专家学者们对一些民歌进行了比较研究,如龙泽瑞把土 家族的“牛角腔”歌乐与土家族的摆手歌、山歌、儿歌等歌谣进行了比较和说明;邹婉 华、潘顺福对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民族属性以及音乐特征做了详细的分析;与此相 关的各类书籍、期刊文章等也应运而生,如彭继宽、姚纪彭的土家族文学史 、宋仕 平的土家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 、孟立军、向柏松、官汉蒙的嬗变互动重 构土家族文化现象研究 、 曹毅的 土家族民间文学 、 田世高的 土家族音乐概论 、 余咏宁的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意义 、万建中的“哭嫁”习俗意蕴的流 程、陈伦旺的鄂西土家族音乐来源初探等等,都对土家族民歌及民间文化作了很 好的研究。 但是,从目前有关土家族民歌的研究成果来看,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虽 然目前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专著,但在这些文献中,大都只是对土家族的民歌内容进 行了一个收集整理, 以土家族民歌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并不多, 因此, 我们对土家族民歌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其次,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土家族 民歌的研究,需要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而针对土家族民歌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来 进行具体的研究。因此,本文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有所收获,以调查研究土家族民歌的发 展及其艺术特征来探究土家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三、理论方法与研究思路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土家文化,土家族民歌用其优美的旋律打动着人,以 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感染着人,在这丰富多彩的文化中独树一帜。因此,本文将以土家族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民歌为研究对象,以民间文艺学和文化学为基础,交叉结合各种学科的理论成果,如民 俗学、音乐理论、文学、社会学等,深入田野进行调查,比较分析土家族民歌中历史的、 社会的、民俗的、思想的、心理的种种底蕴,体味它与民众生活的联系,领悟它丰富多 彩的艺术特征,关注它不断发展的前景。总而言之,本文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 文化视角、交叉领域来探讨土家族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较之过去那些仅仅从音 乐、文学、艺术等单方面来对土家族民歌进行研究的,本文将更具综合性和深刻性,而 这也是本文的特色所在! 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探析 4 第一章 土家族概述 土家族(土家语为“毕兹卡”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处的武 陵山区,即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 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重庆市的 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她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 的民族,说她古老,是因为它是远古巴人的后裔;说她年轻,是因为直到 1957 年 1 月 她才被正式确立为一支单一的少数民族。 长期以来,土家族人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其聚居地武陵地区的总面积达 10 万多平方公里,这里山峦重叠、河流纵横、环境优美、风景奇特。不但地理位置十分 优越,而且还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在这里大放异彩。根据 2000 年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土家族共有人口 802.81 万人,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排 列中居第六位。 历史是一个民族繁衍和发展的纽带和脉络,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他自身的历史渊源。 土家族也不例外,从开始到现在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族称、族源的问题 目前,关于土家族的族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土家族人自称的“毕兹卡” ,其中“毕 兹”是“本地人”的意思, “卡”是“族”的意思。然而,在“改土归流”之后,这个 本民族的自称,就不再对外就公开使用了。这是因为在“改土归流”后,有大量的汉人 进入了土家地区,这些外来的汉人,都被称为“客家” 。人们为了区分新迁入的不同于 本民族的外来汉人,就出现了另外一种汉语的自称,即“土家” 。如在民国咸丰县志 就有记载:“今就本县氏族列之,大至分土家、客家二种,土家者土司之裔” 。 1清代乾 隆桑植县志也有记录: “县民最杂糅,由慈(利县)拨归者曰民籍,旧土司治者曰土 籍,自外县迁移来者曰客籍。 ” 2所有的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土 家”的族称是在大量汉人迁入以后才产生的。 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本质,必然与其族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关于土家族的族 1 戴楚洲: 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 土家族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 页。 2 戴楚洲: 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 土家族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年 11 月第 1 版,第 3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源问题,在学术界曾经出现过许多种不同的说法。主要表现在:一是“巴人说” ,即认 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二是“土著说” ,即认为土家族是以古代的土著居民为主, 融合后来进入该地区的巴人、汉人而形成的;三是“乌蛮说” ,即认为土家族是由贵州 迁入的乌蛮,融合该地的土著人、巴人而形成的。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许 多学者逐步认识到,关于土家族的来源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如在段超的土家 族文学史中,他提到了“融合论” ,即土家族是由古代巴人的一支融合当地的土著居 民和进入这一地区的汉人、楚人、濮人、乌蛮等部落群族在唐末五代共同形成的。 3这一 “融合论”提出,逐渐的代替了其他三种关于土家族族源的看法,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 说法。 二、历史发展 土家族从远古一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每个时期都有不 一样的社会状况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曾经以生产工具为 “指示器” 对经济时代进行划分, 因此,我们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大致可以将土家族的历史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从目前可以查阅的资料中,我们得知土家族原始社会相当于人们传说中的“廪君时 代” 。关于这一点,潘光旦先生曾在其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一文曾作过具 体的论述。从汉文文献的记载中,我们可将“廪君时代”的上限推断到夏代初年,距今 约 4200 年前,而其下限是周灭殷后巴子国的正是建立,即公元前 1046 年,距今约 3000 年。西汉的刘向在他所撰写的世本一书中,较详细的记载过关于廪君的传说, 并被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转而记载,其言: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 氏、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 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其剑于石,于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 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 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 此地广大, 鱼盐所出,愿留其居 。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 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 4从这个具有神 3 段超: 土家族文化史 ,民族出版社,2000 年 9 月第 1 版,第 13 页。 4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823 页。 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探析 6 话色彩的朴素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巴人的起源、迁徙及其漫长的原始社会氏族公 社。在这个过程中,土家族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发展也非常缓慢,但是土家族先 民还是用他们那勇敢的精神,艰辛的开拓着自己民族的历史进程。 土家族的奴隶社会,应该从周算起,一直持续到巴国被秦所灭为止,一共长达 700 余年的历史。 在周灭殷以后, 由于巴在灭殷之战中表现的异常出色, 取得了很大的功绩, 从而引起了周对巴的重视,巴因此而成为一个独立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又连败 邓、庸等国,建立了称雄西南地区的奴隶制政权巴国,进入了“七国称王,巴亦称王” 5的强盛时代。直到公元前 316 年,巴被秦所灭,巴国的奴隶制度政权才宣告覆灭。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特别是十世纪初期江西彭氏入主湘西土家族地区,加 速了湘西土家族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使它绕过了奴隶制发展阶段,从原 始社会农村公社直接完成了向封建领主的过过渡。大约到十一世纪中叶,这种过渡最终 完成” 。 6但是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土家族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根据华阳国 志巴志等典籍记载,土家族在周代时期,曾建立了一个号称“巴国”的国家,地处 祖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后来被秦所灭,巴国存在的时间长达几百年。马克思认为,国 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的组织形式主 要是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国家。直到了原始社会解体之后, 社会逐渐分裂成奴隶主和奴隶两大对抗阶级,从而建立了一种经常性的统治机构,这就 是人们所谓的国家。因此,如果我们针对“巴国”这一客观事实视而不见的话,我们就 彻底的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的观点。 土家族的封建制社会, 可以从秦灭巴后, 巴人地区成为秦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算起,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为止。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羁縻阶段、土司阶段及“改土 归流”之后。 羁縻阶段。 这一时期, 主要是从秦灭巴后建立巴郡, 一直到宋末建立土司制度为止。 秦统一中国以后, “自相君长”的土著部落先后被纳入了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域内,秦在 土家族地区分别设立了巴郡、南郡和黔中郡。但是由于各个部落首领在受中央王朝的册 封委任之后, 累代世袭下来, 形成了地方上的强宗大姓。 中央王朝对这种强大宗姓的 “蛮 族”采取“绥抚”手段加以治理,这就是所谓的“羁縻政策” 。这种政策主要是通过对 蛮酋进行笼络,在承认其原有势力范围和地位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封官赐爵,让他们世 代领导并管理其地, “复长其民”从而达到“以蛮治蛮”的目的。到了唐代,实行了更 5 周兴茂: 土家学概论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年 3 月第 1 版,第 67 页。 6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 ,第 394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为开明的封建统治,以羁縻州这种边疆行政制度,取代了秦汉以来的土(官)流(官) 并治的“初郡” 、 “边郡”制。其实,羁縻府州的政治实质是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仅 要求名义上的臣属,只要它不对中央王朝有重大的越轨行为,王朝对羁縻州内的政治、 经济等,基本上任其自然。这样一来, “以蛮治蛮”的色彩更浓,这也正是“附则受而 不逆,叛则弃而不追” 7的绥抚政策的具体表现。也是封建统治者“欲揭上腴之征以不毛 之地,疲易使之众而得梗化之氓,诚何益哉!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始终蛮夷遇之,斯 计之得也” 8的如意算盘的体现。 土司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从宋末建立土司制度开始,一直到清雍正年间的“改 土归流”为止。在土家族地区,封建王朝对愿意归附的土家首领给予一定的官职册封, 同时,对土司制度的建立、承袭、官衔、征调、朝贡等各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据相 关材料记载,这个时期土家族的土司主要分布在鄂西、湘西、川东、黔东北四大区域, 共设八个宣慰司、四个宣抚司、十二个安抚司、四十三个长官司。 9 在我们看来,土司是各据一方的“土皇帝” ,他们与中央王朝始终保持着一种统一 与割据的局面。当中央王朝新旧更替、无力控制时,土司就会趁机起兵,力图摆脱中央 王朝的控制,从而扩大自己的范围;当中央王朝控制的过严,侵犯土司的权利过大时, 土司也同样会进行起义,反对中央王朝的控制。在这些起义、斗争中,既有土司反对中 央王朝控制的斗争, 也有广大土家族人民反对封建剥削与民族压迫的斗争, 通常情况下, 这两种斗争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1735 年,土家族地区开始实施“改土归流”政策。 “改土归流”是土家族历史上一 次重大的政治体制变革。通过“改土归流” ,清王朝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治机构,即由 清政府直接委任流官代替世袭土官,解散土司以及土官拥有的地方武装力量,设立与全 国各地一致的府、县等地方政权机构。这一机构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土家族地区经济 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改土归流毕竟是清王朝统治者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的目的最终还 在于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剥削,是为了“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赋税,以靖 地方” 。 10因此,以流官代替土官,不可能解决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劳动人民仍然处于 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同时,由于改土归流所采取的高压行政命令,从而使得一些民族 习俗荡然无存。这些做法伤害了人民群众的心理,引起土家族人民强烈的不满,不断的 7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821 页。 8 元脱脱等撰: 宋史 ,中华书局 1977 年第 1 版,第 14171 页。 9 周兴茂: 土家族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 月第 1 版,第 12 页。 10 转引:鄂尔泰改土归流疏 、 皇朝经世文编卷 86。 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探析 8 掀起反封建剥削与反压迫的斗争。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长期的反帝、反封的 斗争中,土家族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 立。土家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直到 1956 年“三大改造” 完成,新中国正是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伟大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土 家族地区进行了多次调查, 并于1956年11月正式批准土家族成为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 土家人民从此获得了新生,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光荣的一员。1957 年,湘西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成立;1983 年,鄂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在这前后,渝东、黔 东北等地还成立了一系列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及几十个土家族乡, 土家族聚居区基本 上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土家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昂首阔步地走向了新时代。 三、土家族语言与人口分布 语言文字不但是人类用来交际的重要工具, 也是一个民族奈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 件。正如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所说,语言是人们用来彼此交流思 想,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维系民族共 同体的重要纽带。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土家族是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称自己的语言为“毕兹煞” ,属于汉藏语系缅甸 语族土家语支,有着独特的特点:第一,在语音方面,土家语有声调,但没有复辅音, 其中复合元音比较多,而辅音韵尾比较少;第二,在词汇方面,土家语以复合词为主, 单音词大多是一词多义。动词的时态有很明显的区别,现在时、过去时都是用本格词或 加附加词,而将来时往往在本后面加 i,里面还有少数元音的变化。第三,在语序方面, 基本上是“主语谓语” , “主语宾语谓语” 11的结构形式。指示代词放在所 修饰的名词之前,名词用来作定语时候往往放在被修饰语之前,而形容词、数量词则放 在被修饰语之后。 除此以外,土家语有南北两个方言体系。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使用北部方言的共 有 40 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保靖、古丈、永顺、龙山等县和湖北省的来凤、宣 恩等县以及重庆市的秀山、酉阳等县。而使用南部方言的土家族人只有 4000 多人,主 要分布在湖南省芦溪县潭溪乡。从土家语使用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能够熟练使用土家 语的土家人主要集中在湘西北地区, 加上泸溪操南部方言的土家人, 最多只有 3-5 万人, 11 周兴茂: 土家学概论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年 3 月第 1 版,第 13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整个比例还不到土家族人口的 1%。由此可见,土家语已经频临消失的危险,保护和传承 土家语成了当务之急。 关于土家族人口分布的问题, 我们从不同时期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中得知, 在 1990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的数据中显示,土家族共有人口 5,725,049 人,主要分布 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五峰、长阳、秀山、沿 河、 印江等土家族自治县。 而据 2000 年,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土家族共有人口 8, 028,13 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居第六位;其中,湖南省 2,639,537 人,湖北省 2, 177,409 人,重庆 1,424,352 人,贵州省 1,430,286 人。 12长期以来,土家族地区 一直呈现着“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混住在一起,相 互沟通、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四、土家族民间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方水土的精髓和灵魂,是一方人的精神家园,它不断的激发着一个地 方的生机与活力。土家族民间文化有着深厚的的底蕴内涵,是土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 首先,土家族人民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民间信仰礼仪。 例如,在信仰方面,出现了多神崇拜、多种信仰的情况。既崇拜祖先、祭拜牛王,又信 仰道教、佛教、基督教等其他教派,从而形成了一种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在节日方面, 土家族人有自己特有的节日,如“社巴节” 、 “四月八” 、 “六月六” 、 “七月半” 、 “女儿会” 等;还在婚丧嫁娶方面形式了自己特有的习俗,如哭嫁、跳丧等。另外,为了生存与发 展的需要,维护全族人民的共同需求,土家族民间还形成了一系列“封山育林” 、 “保护 秋收”等不成文的习惯法。 其次,土家族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就创造出本 民族的创世纪史诗摆手歌 ;还有像张古佬李古佬治天地 、 衣罗阿巴 、 向老倌 人等优秀的神话传说;以及梯玛神歌、劳动号子、摆手歌、哭嫁歌等一系列的民间歌 谣。除此以外,大量的叙事长诗、童话、谚语、寓言、笑话等文学样式也存在于土家族 民间文化之中。 再次,在表演艺术上有舞蹈、戏剧、曲艺等。如舞蹈方面有摆手舞、撒尔嗬、铜铃 舞等;戏剧方面有茅古斯、南剧、秀山花灯戏、柳子戏、皮影戏等;曲艺方面有长阳南 曲、恩施扬琴、利川小曲、竹琴等。同时,土家族民间体育游艺也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12 吴振新: 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探析 10 如健身活动赶仗、赶毛狗等,竞技体育抢花炮、跷旱船等,游戏抢山头等。 此外,土家族的手工艺和建筑方面也有其独特的特色。在手工艺方面,西兰卡普的 编织闻名于世;在建筑上,土家族井院式的吊脚楼是中华建筑文化的源头,在中国建筑 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聪明的土家族人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 分的利用当地的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如油茶汤、榨光椒、合渣、年肉等, 进一步的丰富了土家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二章 土家族民歌的发展 民间歌谣,是最早的一种语言艺术,也是各族文学的鼻祖和乳娘。在整个人类文化 发展的历史上,民间歌谣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 13、 “哀乐之心感,而讴咏之声发”14的说法,劳动人民通过这样的一种方 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生活。 一、什么是民歌 什么是民间歌谣?关于“歌”与“谣”的区别,在我国古代一些汉文书籍里对其有 所记载:例如在诗经魏风园有桃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记录,这说 明了歌与谣在那时是分离的。在毛诗故训传中则解释为: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 在韩诗章句中也认为: “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 ”在古人看来,是否合乐、有没 有章曲是歌与谣的主要区别:有词有曲、可唱可合,配乐曲歌唱的叫民歌;没有固定曲 调,以较为自由的方式吟诵,但仍然带有很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的叫民谣。 15然而,在 汉语中,歌与谣两个词有的时候是相通的,有的时候则又是分开使用的。如清代的杜文 澜在他编辑的古谚谣中就曾提出:由于谣与歌相对,则有徒歌合乐之分;再者,歌 字究系总名,凡单言之,则徒歌亦为歌,所以谣可联歌以言之,亦可借歌以称之。由此 可见,谣也可以称之为歌谣歌,也即歌谣。近代之后,汉语里通常用民歌指称歌谣, 是民间歌谣的简称。 近年来,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 民间文学界与音乐界的合作的加强, 学者们对民间歌谣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了比以前更全面、更确切的定义。综 合各方意见,可将民间歌谣定义如下:民间歌谣,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是民间文学 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并且是以口头方式传播的一种民间口头韵文形式。它以 抒情为主,篇幅相对短小,集中反映广大民众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审美情趣,语言简 洁而富有音乐性。 16民间歌谣一经创作,便会像“风”一样迅速的在人们的口头中流传 开去,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的加工、修改、补充和完善。 13 转引: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传解诂卷十六。 14 汉班固撰: 汉书 (下册) ,岳麓书社 1993 年版,第 760 页。 15 农学冠: 民间文学导论 ,民族出版社,2005 年 9 月第 1 版,第 75 页。 16 毕桪主编: 民间文学概论 ,民族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82-183 页。 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探析 12 二、土家族民歌的发展轨迹 土家族民间文学,是历史天地在土家人心灵中的折射与回响。在早期社会,生产水 平低下、社会发展缓慢,人们只有采用一种口头的表达方式来抒情达意,从而形成了民 歌这种口头吟唱的表达方式,它随着土家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是人民群众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远古至“改土归流”时期的古代民歌(远古1735 年) 这个时期,古代土家族社 会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领主社会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古代土家族文学也 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散到比较完整、从朴素不自觉的反应现实生 活,到有意识的艺术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演进过程。歌谣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文学样式, 它不但产生的较早,而且流行的也最为广泛。在歌谣的内容上,土家族古代民歌有反映 阶级社会之前,土家先民们原始的生活以及人与大自然搏斗的作品,也有许多反应阶级 社会中表现阶级矛盾的作品。从目前保存的民歌来看,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古代民歌多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如劳动号子、生产歌、及少量渔歌猎歌,原始粗 犷遗风非常浓烈。二是古代民歌与许多民俗活动及宗教文化有关。如土家族人的祭祀活 动多由土老司“梯玛”主持,其所唸的经义通称梯玛神歌。三是由于早期歌谣大多没有 文字记录,因而散失很多。 这一时期的古代民歌中,摆手歌是最有民族特色的。它是在土家人民在进行摆手活 动时由梯玛念诵的具有史诗性质的长诗。摆手歌语言朴素生动,大多是用古老深奥的土 家语言来念诵的。其内容丰富、气魄宏大,记述了天地起源、万物萌生、民族迁徒、祖 先业绩、 以及先民们的劳动与生活等各个方面, 它是土家族先民长期创作与智慧的结晶, 是土家族古代艺术的明珠,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2.“改土归流”至辛亥革命时期的近代民歌(1735 年1911 年) 在清雍正年间,土 家族地区开始了“改土归流” ,这一政治制度的施行对土家族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但社会性质发生了变更,就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也随之产生了 变化。与之前相比,人们的接触面越来越广阔了,自主意识强也不断的增强了,文学实 绩也越来越多了。 这一时期,土家族民歌的形式、内容都增添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出现了大量的诉苦 歌、时政歌,以及用民间小调形式吟唱的反映土家人民深受剥削压迫的反抗歌。情歌成 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主要媒介,它在表现纯真爱情生活的同时,也猛烈的抨击了封建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社会对男女婚姻自由的粗暴干涉。其中,抒情长诗哭嫁歌和长篇劳动诗薅草锣鼓歌的出 现,标志着民间歌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还涌现了一批关心民间疾苦,迷 恋土家山光水色的文人,他们用古典诗词形式,用竹枝的体裁,写出了不少文质兼 美的作品。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彭潭秋、田泰斗、彭勇行、彭施铎、龚明钦等。 3.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的现代民歌(1911 年1987 年)辛亥武昌 首义,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经过了八年抗战和三年解 放战争,全国各族人民获得了大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五四”运动后,中国 共产党的诞生,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政治翻 身了、生产力解放了、当家作主了。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革命斗争歌谣。在晚清时期,出现了许多革命先驱者,温朗 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如庚戊起义歌就是写他“不怕牺牲作先榜” , “起义响应孙 中山”的悲壮历程。另外, 要吃辣子不怕辣 、 小小姑娘一十三 、 胡琴歌 、 赶走 日本人 、 桑木扁担长又长等,代表了从二十年代贺龙建立根据地到四十年代充血火 连天时期的民歌风貌,即简练、明快、乐观,富于揭露性和鼓动力量。 除此以外,民歌中的民国世界乱纷纷 、 天不平来地不平 、 指望有个好世界 等七言体歌谣,都开门见山,情绪激愤,直指现实生活的黑暗。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当代民歌(1949 年1987 年)新时代、新生活,为土 家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促使了民间文学的繁荣。新中国建立后,党 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搜集, 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对土家文化遗产 的进行普查。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土家族的民间文学从此步入了“大雅之堂” 。 这一时期,随着教育的普及与扫盲起动的开展,民歌创作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老一代歌手宋老妈妈、田茂忠等用民歌唱出了他们对党的盛激之情,新一代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树成长的故事写童话的作文(12篇)
- 农业资源开发保护使用协议
- 商业空间内装修施工协议
- 一件有趣的事事件作文(4篇)
- 企业业务流程优化标准化手册
- 客户信息采集与维护工具箱
- 意向性合作合同书
- 外贸合同风险防控案例分析
- 分布式技术赋能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架构、应用与效能提升
- 从《米德尔马契》看乔治·艾略特揭示人物内心的叙事艺术
- 非贸项下对外付汇的政策解读和实操疑难解答课件
- 危重症患者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课件
- 高中心理健康课程《人际关系-寝室篇》课件
- 水产微生物学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报告-三段式距离保护
- 香港永久性居民在内地所生中国籍子女赴香港定居申请表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道德与法治 第5课 协商决定班级事务 课件
- 跨境电商亚马逊运营实务完整版ppt课件-整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
- GB∕T 31038-2014 高电压柴油发电机组通用技术条件
- 基层工会经费财务规范化建设
- 亚硒酸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