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疏狂玩世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疏狂玩世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疏狂玩世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疏狂玩世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疏狂玩世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中 文文 摘摘 要要 本文把唐寅一生的行为进行分类,对唐寅士人心态形成的前提、变化进行深 入的研究,唐寅早期心态是狂放不羁、不拘礼法,虽然无视科举制度,但从小深 受古代名士矢志为国的影响及家庭对其的期望改换门庭、光宗耀祖,还是对 科举有着极强的信心。希望能通过科举入仕作为一番,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有 壮志之心却无壮志之行。复杂的心态造成了他入仕目的不纯,当遭受挫折之时却 不能再像古代名士那样去励志奋起,而走向另一极端疏狂玩世。故他没有很 强的献身意识,改变个人的地位、显亲扬名的思想多于忧国忧民,具有较强的个 人功利性。这也反映出唐寅本身心态的不稳定性,人格具有软弱性。唐寅后期的 心态是矛盾的复杂的在入仕挣扎未果后把其掩埋于心,价值实现不会是在仕途 中,但入仕之路对他的影响,不免反映在他的人物画中。他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融 入画中,伶人自伶、借古讽今,泼墨、率笔的直抒胸臆的笔法,都来自于他自身 的感受,他的画是积极入世之作。从本文的写作思路看:文章首先阐述了唐寅士 人心态形成的两个前提:一是二十四岁前后的家难;二是会试案的发生。接着对 唐寅疏狂玩世的心态进行深入的辨析:他是苦于挣扎的、情与理是冲突的、适意 与风流的; 第三章从唐寅人物画中挖掘唐寅本人对自身价值的体认和情感价值的 体悟。最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求真任情、积极入世的伟大之作。从而也在不自 觉中完成了他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关注唐寅心态及人物画精神的意义在于:我 们能从他的心态上去挖掘他的人物画内在的东西。 心态是客观现实作用在人身上 的反映,艺术作品又是艺术家在自身心态的支配下对它做出的表达。作品反映人 的思想,反映人对现实的体认。现实作用于人本身,艺术家把这种作用力表达在 作品中。这是伟大的艺术家自我实现的途径。本文从研究唐寅心态形成、变化的 过程中得出:首先,唐寅心态是复杂的。有救世之心,有显亲扬名之意,而后者 又多余前者。目的不纯的心态纠结于内心,使他在受挫时不能正确认识挫折,走 向弃仕的极端,但这里有自尊心受挫的因素。而后来一旦有入仕的机会他还是有 进入仕途的愿望,这就是他心态的自我挣扎,当种种愿望得到破灭之后,掩埋于 心的复杂心态变为他笔下的人物,托物寓情,望想着仕途上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唐 寅,不觉之中用他的画笔得到了实现。 关键词:关键词:唐寅;士人心态;人物画精神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t is divided about the conduct in tang yins life, studied in-depth the premise mentality formed and change of tangyin, early, tangyin is wild uninhibited, and free from ceremonial rites and regulations attitude, although tangyin look down on the civil service exam system, but he has a very strong confidence in it. since his childhood i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ancient committed literaries to their country and his familys expectation to him to change his family condition. he also hope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his own, through the civil service exam system. however, he have the heart of aspirations without aspirations trip. complex psychology resulted in his purpose entering political stratum be not clean and honest. he should not go as inspirational as the ancient scholar when he suffered a setback to the other extreme. therefore, he did not have a strong sense of dedication, the factors for changing the status and chasing fame more than the pro-care for fame, possessing a strong personal utilitarian. this also reflects tangyins psychology to be not stable with the weakness of character. the mentality of the late tang yin are contradictory, complex, and after he did not succeed , the mentality was buried into his heart. when his value of the political can not be achieved,the impact of his entering political road againsted his mind and it refiected on his figure paintings more or less. he put his idea into the draw in the know,he feel pity for others the same as himself, ancient things was used to irony in todays society. such as splash-ink, the rate of pen, all of them are from his own feelings,so his draw is positive reflect the reality. in this paper, writing ideas is that further discussion the reflected of tang yins personality in his portraits. firstly, the article described two premises about his the mentality formed as a scholar of tangyin: first, the disaster happened about his family in his 24-year-old before and after; the second one is the test case will happen. then analysis in-depth mad mentality of tangyin: he was a hard struggle of the people in life, his emotional and rational are the conflict, comfortable and merry; chapter iii, author excavated tangyins knowledge on his own value and emotional value of his own understanding. finally showing the world that his works are in pursuit of true emotion, positive reflect the reality. thus he realized his own value at unconsciously.having a special meaning to be concerned with the mentality of the yin and the spirit of the figure paintings, we can excavate some inner things from his figure paintings on his mind . mentality is the role of objective reality reflected in the human body, works of art to artists are a expression to it about his own attitude . works reflect the idea of people, reflecting the peoples recognition of reality. person acting on their own reality, the artist put this expression in the work . this is a great way to achieve self-artists.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his psychology formed and changed :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first of all, the mind is complex. heart there is salvat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meaning pro-famous, which in turn the former superfluous. the purpose of the mentality of impure entangled in the heart, at the time he suffered setbacks should not recognize right that official to abandon the extreme, however, here the factors that have self-esteem suffered. he still has the desire once entering political stratum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nter the career, he has the mentality of self-struggle, after his various hope was defeated, he exhibits his complicated mind inside the heart, combine love with object. he hoped that the value of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the way of his official, unknowingly, tangyin realize the value of his own with his brushes. key words:tangyin;reading peoples mentality;figure paintings spirit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 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成果。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 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2009 年年 月月 日日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缘起缘起 关于唐寅这个人, “唐伯虎”最初在脑子里的印象是在上初中的时侯具体什 么记不清了。后来使我记忆犹新的是那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而由于家庭环境 和上学条件况且年纪尚轻,只知电影精彩好看,也没能把 “唐伯虎”与“唐寅” 联系起来。待我有幸上了大学,学习中国美术史时我才搞清楚, “明四大家”之 一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 才子等,有六如居士等别号,晚年信佛。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自誉为明中叶江 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却经历坎坷。是中国绘画史上 杰出的大画家那时对唐寅此人也停留在这些层面上,并不只知甚多。而当我 有幸成为山西大学美术学院王玉玺教授的研究生后开始水墨写意人物画研究, 才 得以对唐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我做毕业论文的一个初衷。另一方面,对 广众而言,画作是高雅艺术,由于职业的限制,画家名气大多局限在小圈子里, 正是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唐解元一笑姻缘以其通俗文学的传播优势使广 大群众了解到了唐寅。但如今,唐寅在人们生活中的形象也更多停留在诸如“唐 伯虎点秋香”的影视形象影响上。以及在网上流传着的“唐伯虎点秋香”的各种 动画版本等等。而这些又大都是以“唐伯虎点秋香”这个传说为核心情节,将吟 诗作曲,能书善画的唐伯虎,用极度理想化或调侃的文学方法展现给观众。在此 作者也算给文艺界一个交代。 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 一幅画面的高超之处在于观其画能知其人,而知其人更能读懂其画。好的艺 术家是随其情感的变化在其作品中有所释放的, 他们用其作品来表达当时的种种 不为人知的所谓自我的心态,而他们身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中,又不得不让自 己融于社会,但是内心却不想被现实所束缚,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表现欲, 使之他被后人所探究。这也正是作者为什么要研究唐寅心态及人物画的目的,两 者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对于关注唐寅心态及人物画精神的意义在于:我们能从他的心态上去挖掘他 的人物画内在的东西。心态是客观现实作用在人身上的反映,艺术作品又是艺术 家在自身心态的支配下对它做出的表达。作品反映人的思想,反映人对现实的体 认。现实作用于人本身,艺术家把这种作用力表达在作品中。这是伟大的艺术家 疏狂玩世 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 2 自我实现的途径。 相关的研究及其成果相关的研究及其成果 有关唐寅的学术讨论的范围涉及社会历史变迁与发展、地域研究与物质文 化、学术思潮与流派、文人生活与文化精神、及文学与艺术风貌等方面问题。 1、 从唐寅整体史论研究方面的如: 周道振、 张月尊辑校的 唐伯虎全集唐伯虎全集 杭州 中 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年出版。孙敏 风流画家唐伯虎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流画家唐伯虎的生平及其艺术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5 等。 2、从局部点状研究方面的如 1990 年 10 月 1 0 日在故宫博物院召开的“吴门绘 画国际学术讨论会” 。并于 1993 年 3 月集结成册吴门画派研究吴门画派研究一书,紫禁城 出版社出版,对吴门绘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 可喜的成果。有关唐寅研究的问题如唐寅的画家类型、道释观、山水画、艺术风 格以及与其他画家之比较等多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徐建融元明清绘画研究十 论 元明清绘画研究十 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21。本书所收录的各篇文章,系作者在全面研究 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时结合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和条件而提出的成果。其核心 是中国画由“绘画性”转为“书法性”,由注重“画之本法”转轨为注重“画外 功夫” ,绘画的社会功能由強调共性转为强调个性的自我表现功能。郭英德 明 清文人传奇研究 明 清文人传奇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本书将传奇戏曲文体的历史变迁 置于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考察了传奇戏曲文体在语言风格、抒 情诗性、叙事方式等各个层面的历史变迁过程,以及变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与文化功能。西渡 名家读宋元明清诗名家读宋元明清诗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本书介绍了 唐寅的诗作及其评论。郑利华 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生活形态明代中期文学演进与城市生活形态上海 复旦 大学出版社 19954,本书是关于文学变异因素之讨论。陈传席、谈晟广中国 名画家全集唐寅 中国 名画家全集唐寅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21 本书记述了大师唐寅的艺术 生涯并解析了他的艺术成就等。 3、从故事性叙述方面如柳闻 唐伯虎唐伯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2 文中作者把 唐寅生平按事件的发生顺序用文学的手法对唐寅做了较为全面的叙述。 等等不甚 枚举。 以及各种关于唐寅研究的学术论文如:冯幼衡唐寅仕女画的类型与意涵-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旷古沉哀载故宮学术季刊第 22 卷第 3 期(2005 年 3 月) , 頁 55-90+133,朱龙兴 共赏春宵-唐寅陶穀赠词图的风格与意涵 载中原学报第 32 卷第 4 期(2004 年 12 月) , 页 599-617,刘芳如: 明中 引 言 3 叶人物画四家(3)-唐寅载故宮文物月刊18 卷第 7 期(2000 年 10 月,页 56-79,范宜如明代中期吴中商业活动及其文艺现象载 中国学术年刊第 22 期(2001 年 5 月) ,页 417452。孙植 唐寅与唐寅诗载 广西右江民 族师专学报第 17 卷第 1 期 (2004 年 2 月) ,頁 8589,王晓辉唐寅生命意 识的解读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第 19 卷第 2 期 (2003 年 6 月) ,页 6062, 范银花 旷古才子情略论唐寅的人物画载书画品鉴页 4245,陈 炳 明清肖像人物画之特色载朵云1994 年第 4 期。郑利华 明代中期文学 演进与城市生活形态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4,王建光明代学子的心 态及其价值取向的归宿 载史学月刊 ,1994 年第 2 期。等基本是从唐寅的 某一点进行探讨的。等 本文考察的范围以及拟探讨的问题本文考察的范围以及拟探讨的问题 本文所考察的范围涉及到唐寅生活的历史社会背景如家庭环境、科举背景、 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 本文对唐寅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从唐寅自身价值、情感体悟的实现途径上 来探讨唐寅复杂的士人心态,以及其人格精神在人物画中的反映。即论述唐寅早 期的厌科举、崇豪侠的狂放不羁的心态到受挫后的疏狂玩世心态。有雄心却意志 不坚, 这种重情感轻理智的性格在其求真任情的人物画中表现出了, 拒绝被压制, 拒绝屈服的人格精神。创作出寓情于画的入世风格。 疏狂玩世 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 4 第一章:唐寅心态形成及变化的原因分析第一章:唐寅心态形成及变化的原因分析 唐寅(1470一l523),一字伯虎,后更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和逃禅仙 吏等,苏州吴县人。他出生于商人家庭。早年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少年有才名,人 生态度也是比较积极的。 他在弘治十一年间(1498年)乡试中解元之后声名大振, 到, 这时,他的人生道路还是比较顺利的。而弘治十二年却是他人生中的转折点,因受 到会试舞弊案的牵连而下狱,被罢为小吏。 狱中他“举头抢地,涕泗横集” 。仕 途失意所带给唐寅的痛苦,使得他出狱后,过着一种纵情声色、放荡风流的生活, 这位“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整日留连于风月场中。这一经历也是唐寅人物画丰富 的题材来源。又因其养子早夭、后来,错投宁王朱宸濠,他更加心灰意冷, 思想也 变得愈加悲观,他终日在桃花庵里与酒为伍,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绿桃花仙。 ? ? 半醒半醉日复日, 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前, 不愿鞠躬车马前? ? ” 到晚年,他的思想变得愈发空幻,取金刚经中六如观,自号“六如居士”。唐 寅的晚年是凄凉潦倒的,嘉靖二年十二月二十三,这位旷世才子结束了他那貌似风 流放荡其实痛苦凄惨的一生,年仅54岁。 唐寅作为明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体,他的心态受同一个时代的某个特定的 历史发展阶段影响的,其精神风貌、生活情趣、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是 有着大体一致的发展趋向的。 从明代初期到万历初期,约二百年的时间里,社会政治、时代风尚、哲学思 想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而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一个个体,唐寅的心态也同样 发生着非常大的变化。我们把他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 年)出生到明世宗嘉 靖二年(1523 年)的去世,作为一个个体历史的时段来考察,则他的心态的变 化在与时代同步的同时也做着波澜起伏的变化。 1.1 唐寅二十四岁前的青少年心态唐寅二十四岁前的青少年心态 唐寅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人物。唐寅生活在商人家庭, 当时,商人阶层虽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阶级地位是十分卑微的, 第一章 唐寅心态形成及变化的原因分析 5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深入人心。唐寅没有显赫的先世,父亲唐广 德虽是个小商人,也读过一些书,平时也喜欢跟读书人交往,受读书人思想的影 响,他在唐寅身上寄托了使其仕进的希望,从此能改换门庭。做官甚至成为生存 的手段,这种想法在当时是普遍的现象,不像唐寅所想的如古典士人那样,抛却 身家之计,献身于君国天下。唐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遵从父命入学求科举的。但 唐寅父亲请不起也请不到有名望的家庭教师,只能把他送到一般的私塾。这就给 唐寅在个性的发展上有了一定的自由度。生活于市井的唐寅,其市民意识也趋于 活跃,思想上反对传统礼法束缚的倾向日益浓厚。在思想界,以“前七子” 为代 表的复古主义实质上就是对程朱理学的一种否定。这些都对唐寅不拘礼法的个性 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从小和市井小民相处,唐寅性格外向,聪慧、淘气。黄鲁曾吴中故实 说唐寅“幼小聪明绝殊” , 吴县志也说他“性绝颖,数岁能文。 ” 因此几年里, 就读完了“四书五经” ,还读了史记 、 昭明文选等等大量的文史书籍。十 六岁那年参加秀才考试,高中第一名案首,当上了苏州府学生员。 唐寅生活中游戏、打闹、赌博、斗鸡、打猎,无所不为。明蒋一葵尧山堂 外记载: “伯虎与张梦晋、祝允明皆任达放诞,尝雨中作乞儿鼓节,唱莲花落, 得钱沽酒野寺中痛饮,曰此乐惜不令太白知之。 ” 这样怪诞的行为在封建礼法 森严的明代是少见的。 黄鲁曾吴中故实说唐寅“幼小聪明绝殊,凡作诗肖古人之风雅,然性则 旷远不羁。补府学生,与张灵为友。赤立泮池中,以手激水相斗,谓之水战,不 可以苏狂赵邪比也” 。 十六、七岁了还和同学张灵在学宫前水池里,光着身子戏水。游戏并无可厚 非,可泮池是孔庙前的池塘。在封建时代,孔庙是及威严的场所,读书人走到门 前都要尊规尊矩以示尊敬, 而唐寅与张灵却敢于冒此大不韪, 赤身于泮池中嬉戏, 在作者推测,他的散漫狂放的性格,是对封建礼法的藐视。少年唐寅生活在闾巷 街头生活散漫、旷放不羁,这不同与官宦人家那样纠于礼法教养,他没有像官宦 人家那样立规立矩,家传的责任和义务也无非是考取功名,更谈不上道德的负担 前七子为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和王廷相 杨新 人生、 个性与艺术风格略论文征明与唐寅的异同 载 吴门画派研究 紫禁城出版社, 1993 3, p351 唐伯虎全集附录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p566 同上 疏狂玩世 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 6 了。但为什么又热衷于封建科举?作者理解为:一是完成父亲的期望,二则是对 自我价值的实现寄以厚望。尤其是后者。 唐寅本人心态比较复杂。一方面,他少年时有豪侠之气,崇敬那些能卫国护 家之士,剑客大侠,为国家出死命,使功劳可以记录于史册,曾想象着能为国家 建立不世之功。他曾写道: “若肆目五山,总辔辽野,横披六合,纵驰八极,无事悼情,慷慨然诺,壮 气云蒸,烈志风合,戮长猊,令赤海,断修蛇,使丹丘,功成事遂,身毙名立, 斯亦人生之一快,而寅之素所期也?” 另一方面,又对科举文风极其厌恶,并不热衷科举,“一意望古豪杰,殊不 屑事场屋。” 厌弃八股文。常与同道中人一起研习古文辞,鄙弃八股文。在那时 候的读书人中间,对八股文有着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把八股文看作是进入仕途 的敲门砖,一味对“四书五经”下功夫,死读书,这些人即使能跻身仕途,甚至 身历高位,却不会有真正的学问。而另一部分人却能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被唐 寅尊重的前辈如文林、王鏊、吴宽等即为此类。唐寅“不屑事场屋”的思想,起 初似乎无意科举仕进,只是不得违抗父命,后经祝枝山的规劝才走上这条道路的。 表面看来,科举考试几乎成了唐寅的负担。一般来说,“能为国家建立不世 之功”在明代正常情况下就必须参加科考,尤其像唐寅这种阶层之人。举才制度 使他必须走这条道。但他曾说“不屑事场屋”之辞,不足以掩饰其思想深处对仕 进的渴望。否则,他是不会因祝枝山一番规劝就会马上改变“初衷” 的,毕竟他 对科举是极为厌恶的。尽管他曾说只“捐一年力为之”,但他毕竟非常果断地捐 弃了“旧习” 而潜心八股了。 可以说科举入仕是唐寅心中的夙愿。当然,他期 望能效仿古人为国立不世之功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真正挫折到来时却退而走极 端,虽然受到非人的痛苦,但如果要立不世之功,痛苦、挫折那也不会改变决心 的。这与古典式的文人如屈原、杜甫等就不能同日而语了。改变个人的地位、显 亲扬名之后再忧国忧民,故他没有很强的献身意识,这样理解更为合理些。也可 以这么说,唐寅有入仕作为一番的雄心但又显得脆弱了点。 科举入仕是唐寅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初设想。 这种设想与他自身喜恶是相矛盾 的,入仕有可能实现,至少在他看来。事实上在当时,唐寅遵父命从科举,但喜 与文征明书卷 5 引 李双华论唐寅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意义载北方论丛2008 年第 1 期,p86 唐伯虎墓志铭卷 17 引 李双华论唐寅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意义载北方论丛2008 年第 1 期, p86 王富鹏论唐寅的儒侠入世人格载韶关学院学报2003 年 4 月第 24 卷第 4 期,p50 第一章 唐寅心态形成及变化的原因分析 7 古文辞恶八股。依唐寅的想法注定要失败,这是历史的必然。正如被其父所预料 到: “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对于父亲来说,他并不是没远见,只是无能 为力。文征明其父文林也说: “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无成” 。 说此 话的标准是指读书进仕,不幸被言中,但从另一方面说却成就了唐寅的艺术。 1.2 唐寅二十四岁前后发生家难之后的心态唐寅二十四岁前后发生家难之后的心态 弘治六年(1493 年)前后,也就是在唐寅二十四岁前后,家庭突遭惨变。先是 父亲病逝,接着是母亲、妻子、儿子相继去世,在短短的时间里,家里便接二连三 地死去五个亲人,此时二十六岁的唐寅便已悲痛得头发花白,人生须臾,少年渐识 愁滋味,少年气盛,不曾有过持家经验的唐寅被家庭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办 完几个家人丧事之后,家里已一贫如洗,就连嫁妹妹的钱也没有了。第二年春天, 唐寅满怀内疚草草地将妹妹嫁了出去,没想到不久就听到妹妹在婆家自杀的噩耗! 现在只剩下孤零零的兄弟二人,而弟弟在后来又闹着分家,接连的家难早已使得唐 寅痛不欲生,借酒色来麻痹自己。他在给亡妻写的伤内诗中说: 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 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 迷途无主驾,款款何从将? 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 抚景念畴日,肝裂魂飘扬。 在祭妹文中说: “呜呼!生死人之常理,必非有赖而能免者;唯黄耉令终,则亦归责于天,不为 之冤隐;然疾痛之心,久亦为之渐释也。吾生无他伯叔,惟一妹一弟;先君醜寅之 昏,且弟尤稚,以妹幼慧而溺焉。迨于移床,怀为不置,此寅没齿之疚也!尔来多 故,迎丧办棺,备历艰难,扶携窘厄;既而戎疾稍舒,遂归所天。未几而内艰作, 吊赴继来,无所归咎。吾于其死,少且不倜,支臂之痛,何时释也?今秋尔家袭作 著龟,以有此兆宅;来朝驾车,幽明殊途,永为隔绝。有是庶物,用为祖饯,尔其 有灵,必歆吾物,而悲吾词也。于乎!尚饗” 杨新 人生、 个性与艺术风格略论文征明与唐寅的异同 载自 吴门画派研究 紫禁城出版社, 1993 3, p351 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16 页 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259-260 页 疏狂玩世 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 8 在答文征明书中说: “不意今者,事集于仆,哀哉哀哉,此亦命矣。 俯首自分,死丧无日,括囊泣血,群于鸟兽” 、 “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 蹑踵而殁,丧车屡驾,黄口嗷嗷。 ” 唐寅在连续遭受丧父、母、妻、子、妹之痛后,尤其地消沉和愁苦,二十六岁 的他此刻便已愁出了白发,少年渐识愁滋味,他在白发诗 (弘治八年作,即 1495 年)中感叹说: 清朝揽明镜,玄首有华丝。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 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 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家难使得唐寅在无法消减悲痛时进出妓院放浪形骸,借酒色销愁。后来祝枝山 也看不下去了,就劝导他振作起来,唐寅才有了一点清醒和悔悟,开始埋头苦读准 备在功名上大显身手。事实上家难的悲痛在一定程度上伴随了他一生,与他心态的 变化不无关系。 1.3 唐寅士人心态转变的原因唐寅士人心态转变的原因 1.3.1 科举制度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败 之所以把科举制度列为一节,就是这直接关系到唐寅人生的重大转折。 科举无疑是中国古代一种竞争十分激烈的淘汰性考试,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 纯教育水平考试,而是专门性的入仕资格考试。洪武十七年科举程式规定, “国子学生、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儒之夫仕者、官之未入流品而无钱粮等项 粘带者、皆由有司保举性质敦厚、文行可称者、各具年甲、籍贯、三代、本经, 县州申府,府申布政司乡试。其学官及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与居父母丧者,并不 许入试” 。 这是四种人可以应试,四种人不可以应试。 “旧制,选民间俊秀子弟入 唐寅答文征明书见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220 页 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 年版 15 页 明会典卷七十七礼部三十六学校二科举乡试载自钱茂伟: 国家科举与社会北京图 书馆出版社,2003,p91 第一章 唐寅心态形成及变化的原因分析 9 学,而倡优、隶卒不与焉,所以别贤愚、明贵贱也。 ” 中国古代除有官民之别外, 平民也有良贱的分别。因为,中进士以后,家族成员身份也要随之改良。唐寅父 亲决意让他科举入仕就是抱这种心态的。而这种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况明代吴中 重赋,多有因此而破家者。许多人求科举即为了求得赋役的优待若祖上身份低贱, “上褒封典,不足以清流而重名器” 。 这便是科举时代“光宗耀祖”的实际含义。 唐寅的父亲为什么要把进仕希望寄托于他身上,原因即是出于利益考虑。 明朝科举考试以八股文取仕, “四书五经”是“国子监” 、 “天下府学生员”的 必修课,写作八股文时只能以“四书五经”为宗,不准发挥自己的思想,代古人立 言,形式上要求格式一律,甚至连字数都有限制。这就大大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1.3.2 唐寅士人心态嬗变的直接原因会试案的发生唐寅士人心态嬗变的直接原因会试案的发生 弘治十年(1497 年),唐寅二十九岁以第一名乡试高中南京解元。虚荣心使 他暂时从家难的悲痛中走了出来,开始对这种世俗的荣誉津津乐道。唐寅在此间 也续娶了一位女子何氏为妻子。他在领解后谢主司诗中得意的说: 壮心未肯逐渔樵,泰运咸思备扫除。 剑责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 三策举场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而这位第二任妻子也在憧憬着不久的将来能够跟着唐寅过荣华富贵的生活。 可惜美梦一场,留下的却是各奔东西! 第二年,正是赴京会试之年,主考官程敏政,李东阳等人久闻唐寅的文名, 早已定好让唐寅成为本科会元,没想到唐寅因通同作弊,被捕入狱。受到严刑拷 打的待遇,并永远取消科考资格。据有关资料证明案件不实,是虚假错案,统治 集团明知不对,也不肯承认错误而改判唐寅为吏。本来以为进士唾手可得,结果 是功名未得,罪名先加。日前,江南才子,何等的风光,霎那间,却变成了阶下 囚。其心理落差之大,社会压力之大,进而造成生活境遇之难堪,可想而知。正 是这一荣一辱的反差,对唐寅的人生观造成根本性的改变,一下子从得意的高峰 跌入失意的深渊。然而当道者怜悯唐寅的无辜,建议他到浙江去做小吏,算是给 礼部志稿卷七十; 四库全书 。载自,钱茂伟: 国家科举与社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p92) 刑案汇览 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p60 疏狂玩世 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 10 个出路,以便有朝一日得以寸进。这对唐寅可以说是再次羞辱, “士可杀,不可 辱” ,唐寅对此予以拒绝。 不难想象一介书生面对突如的灾祸。 重要的不是做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冤情, 不管唐寅对科考感不感兴趣,参与了就需受到尊重,面对当道者的无情他选择的 是无声的抗拒来守护自己的一点自尊。而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已经倾斜的心 里得以平衡,为了使精神的压力变得可以忍受,对他来说,自己都必须接受这一 切。自己设计好的人生之路已经堵死,他必须寻找另外的出路。 回苏州后,他以古代志士激励自己,著书立说,做名学者。但当时政治的腐 坏,社会思潮的变迁以容不得他在学者之路上发展,加上自己好动的性格,参加 社团寻求艺术超越才是明智之举,家难的悲痛再次涌来,加上“科考舞弊犯”虚 无罪名,他感叹自己命运的多舛,人生的无奈,他学佛逃禅,变得玩世不恭,求 得心理平衡,做千里壮游体悟自然。他放弃了经史研究,专一以诗文书画谋生。 当时对他而言这是最好的出路。而唐寅在遭受科场冤狱之前早就是一位创造力旺 盛的艺术家,仕途无望以后,不搞学术研究,搞艺术创作,这恰恰能扬长避短, 自然在情理之中。可以说从此他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进入了苏州的文化圈子。这 种艺术家的生涯,能给他带来人格上的独立,又能使他得到创作的乐趣。最终, 他选择了“自适” 、 “适志”的生活方式。唐寅一生,颇多坎坷,尤其是三十岁那 场冤案,令人为之悲叹惋惜。但也正因其仕途不顺,才成就了唐寅艺术上的光辉 灿烂。怪顾复在平生壮观卷下中感慨:“予以为先生生前之不幸,乃身后 之大幸焉。” 盛诗澜唐寅绘画评传载书画艺术20043 p50 第二章 唐寅的名士心态表现及分析 11 第二章:唐寅的名士心态表现及分析第二章:唐寅的名士心态表现及分析 社会现实对名士的产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名士大多不再以修身为本,不再承 担道义,不再求取功名、参加政治组织,但有参加政治的愿望,仕途的曲折和人 心的险恶,对其的打击只能变成自我的放纵。 2.1 自我实现中的挣扎自我实现中的挣扎 自我实现有两种实现的途径:一是仕途上的自我实现。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 入上层阶级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为民作出一定的贡献。有地位,有价值。但在 古代封建社会官场里,要真正能够得到价值实现的,历史上又有几人呢?唐寅并 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个道理。二是仕途之外的自我实现。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途径 是很多的,如果能在某一方面有所贡献,对某一历史的发展有所推动,那也是自 我实现。也许唐寅并不明白,今天的后生晚辈为什么对他如此推崇之极,而悲痛 于仕途的艰难,无奈得寓情于书画之中聊以自慰。恰恰如此,唐寅在无意识当中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许唐寅不知道。 嘉靖二年,公元一五二三年农历十二月初,这个才华横溢而又不容于世的天 才艺术家就带着满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在临终前,他叫沈氏夫人拿来笔墨纸砚, 支撑着身子写下了四句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读着这首绝笔诗,想起他走过的坎坷曲折的道路和颠沛飘零的一生,我们不 能不深深为之鸣不平。唐寅少小聪颖,青年声名显彰,学识广渊。在他二十四岁 前的青少年生活中可以说是意气奋发,洁身孤傲之人。而他所形成的这种人格也 造成了后来自我挣扎的人生道路。 在出现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打击的情况下, 人的心理就会产生出心理失衡的痛 苦,而这种对人心理的创伤是极为深刻的。在唐寅身上所表现出的就是自我的挣 扎的心态。一方面,他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另一方面,不幸与痛苦可以说伴随 着他的大半身,压迫着他,阻碍着他自我的实现。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他苦苦 的挣扎着。 唐伯虎全集 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 p159 疏狂玩世 求真任情论唐寅士人心态与人物画的精神 12 那么,唐寅现实的和心灵的痛苦是什么呢?是他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对 于一个身怀广博知识,有抱负且情感丰富的知识分子来说,需要得到爱和被爱, 需要自尊和被人尊重,需要得到自我实现。这些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会 产生焦虑、不安和痛苦。 首先,是家庭生活的不幸。唐寅先后有过三个妻子,第一个妻子徐九娘是他 十九岁时娶的生一孩子不幸早夭,徐氏夫人本人也在唐寅二十五岁那年去世。唐 寅写过一首悼亡诗,诗说: “抚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 ”可见他对徐的感情是十 分深挚的。第二个妻子娶于他中解元以后,她出生官宦之家,新婚时因看到唐寅 才华超群前程无量,所以和唐寅感情还很融洽。可当唐寅受到了会试案的牵连, 失去了飞黄腾达的机会,终于感情破裂。之后,唐寅又娶了一个妻子姓沈。沈氏 是一位十分贤惠、知书达理的夫人,对唐寅很体贴,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 给了唐寅很大的帮助。使得唐寅后期能得到些安慰。 三十九岁那年,他十二岁的侄子长民夭折了。这次打击对唐寅后期思想的影 响是极其深刻的,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对前途的悲观而滋生了人生 须臾及时行乐的思想。最能反映他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是他的花下酌酒歌 :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 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昨朝花胜今朝好,今朝花落成秋草; 花前人是去年身,去年人比今年老。 今日花开有一枝,明日来看知是谁; 明年今日花开否,今日明年谁得知? 天时不测多风雨,人事难量多龃龉。 天时人事两不齐,莫把春光付流水。 好花难种不常开,少年易老不重来。 人生不白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另一方面是宿命论思想在他头脑里急剧膨胀,禅佛之心开始产生,觉得命运 之神在冥冥之中操纵着一切,万事由天,不可强求。在宿命论思想的支配下,这 位“桃花仙人”在行动上更加消沉了。 其次是科场的顿挫。通过科举考试求得出身,走上仕途,在那个时代里被视 为正途,只有求取功名,获得社会地位,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尊重,才能光宗 柳闻 唐伯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2 p43 第二章 唐寅的名士心态表现及分析 13 耀祖,因此科举入仕被看成是自我实现的途径。像别的仕人一样,唐寅很早就走 上了科举的道路。由于他的文才在幼年时就显露了出来。唐寅自然对自己是非常 自负的,他曾有一方印叫“南京解元” ,他爱如珍宝,即使在后来身败名裂时, 他也念念不忘打在画上。还有一方印章叫“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更是他最得意 的雅称。 如果说唐寅二十四岁前算畅通的话(的确如此)二十四岁后就异常的 艰难了。亲人的接踵而亡不但使他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经济情况一天不 如一天,但他承受着贫困坚持读书。这说明他心存进仕的希望,从他的一首诗中 可以看出唐寅自我挣扎的心态,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转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在挑灯火看文章。 他出人头地的愿望是强烈的,可是他科场却又不顺利。在没有受到更大打击 之前科场里挣扎是在所难免的。唐寅是世人瞩目的对象,科场上的辉煌是触手可 得的。不能因为小小挫折就放手。其实是他没有看到,更没经历过官场内部的尔 虞我诈,勾心斗角。他只关注自己,自负的心态应在官场上作为一番。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 年)在举行乡试的前一年科举考试中,受到封建卫 道者方志 的排斥,不得录取。后来在文林好友苏州知府曹凤的帮助下安排录遗 (科考之后还有一场考试就是补考。 )才得以将唐寅录取在榜尾,算是给他一个 参加应天府乡试的机会。 科考风波之后,经过一年的苦读他的学业大进。二十九岁那年(1498 年) , 他到南京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 然而会试案的发生却给了唐寅翻天覆地的变 化。 “会试池题连罪入狱”这是唐寅在思想上的一次嬗变。 “受聘宁王府再次辱身”则又是唐寅自我挣扎心态的又一体现。科举道路的阻 塞可以做另一种进仕的尝试。 在唐寅四十五岁那年受聘宁王朱宸濠之邀前往江西 南昌。这使得他“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思想再次出现,有朝一日出入金阙 陪伴君王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虽然他头脑里消极出世的思想虽然很严重,青年 李春青、李珺平主编,郭英德、过常宝著, 明人奇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9,p20 唐伯虎全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 p88 方志字信之,浙江鄞县人。他是个典型的封建卫道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