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徐福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分布研究.pdf_第1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徐福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分布研究.pdf_第2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徐福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分布研究.pdf_第3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徐福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分布研究.pdf_第4页
(历史地理学专业论文)徐福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分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福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和空间分布研究 摘要 徐福东渡的记载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徐福是中国历史研究和东亚古代 史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探险家。两千多年来,有关 徐福和徐福东渡的故事、传说在中国广大沿海地区和日本广为流传,在韩国以及 东亚其他一些地区也有流传。对徐福和徐福东渡的研究,涉及中国古代史、中日 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航海史、移民史、地方史、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文化 遗产研究等多个领域,同时,徐福又是一个大众的话题。近几十年来,学术界以 中日两国学者为主对徐福的研究逐渐兴盛,有关地方政府和民间对徐福也充满关 注和热情,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 历史和传说缺乏严格界定,地方主义立场明显等。 本文认为,在有关徐福的研究中,除了重视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外,还特别 需要重视至今依然存在的民间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有实物的,也有口头的,可以 统称之为“徐福传承”。它们与现实中的民众生活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 了一种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状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遍布 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的徐福传承。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沿着历史的脉络进 行了回顾和分析,从空间分布上对现存的遗迹遗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 中、日之间徐福传承的特征进行提炼和比较。针对学术界和民间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徐福有无其人,徐福故里何在,徐福东渡去向,徐福东渡路线,出去后做了些 什么,结局怎样等,也进行了介绍,并尽可能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本文认为,黄渤海周边的中国、日本、韩国有关徐福的文字记载、人文遗迹、 自然景观、民间传说、纪念场馆、学术研究、文化交流活动等等,已经构成了东 亚文化圈内的一个子系统,可称之为“徐福文化圈”。本文在阐述徐福文化圈概 念的同时,对它的内涵、范围、特征,以及它与东亚汉文化圈的关系也做了自己 的解读。可以说,该文化圈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文化圈中的中心 人物徐福在沿海地区民间所产生的长久而广泛的影响,恐怕鲜有他人能够比拟。 可以说,徐福是两千年前众多大陆人向东迁移的一个代表,而这些大陆移民对推 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文明进程贡献极大,徐福东渡正是这一史实的一个缩影。 我们从大量的徐福传承中能够感受到,无论是物质的徐福还是非物质的徐福,往 往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存在,民间所流传的传说与故事,常常是借徐福反映某 些历史事实,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此外,本研究还想通过提供一个客观完整的 文化圈内的徐福传承的地理空间分布,为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提供某 种参照,并通过揭示徐福和“徐福东渡 的文化史意义,丰富中日民间文化交流 的内涵。 徐福是一个历史人物。两干二百年前的那个时期,因大陆移民的作为而使文 化得以交融,使文明得以扩展,使“海洋东亚”得以开启;徐福也是一个文化现 象,在徐福身上寄托了人们许多美好的愿望。作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徐福也是 东亚沿海地区人民交流交往的重要纽带。徐福丰富着东亚的海洋历史文化遗产, 它的价值在东亚地区走向和平与发展的今天还在继续上升。 关键词:徐福徐福传承徐福文化圈 s t u d yo nt h eh i s t o r ya n ds p a c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f r o mx uf u a b s t r a c t x uf u se a s t w a r ds a i l i n gt oj a p a nw a sf i r s tr e c o r d e di ns h i j i ( r e c o r d so ft h e g r a n dh i s t o r i a n ) ,aw o r kb ys i m aq i a n ,t h ef a t h e ro f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i o g r a p h y x u f u , a ni m p o r t a n tf i g u r ei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a sw e l la st h ea n c i e n th i s t o r yo f e a s ta s i a , i saf a m o u sn a v i g a t o ra n de x p l o r e r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f o r2 0 0 0y e a r s ,s t o r i e s a n dl e g e n d sa b o u tx u f ua n dh i sv o y a g et oj a p a nh a sb e e nw i d e l ys p r e a da l o n gt h e c o a s t a la r e a so fc h i n aa n di nj a p a n ;a n de v e ni nk o r e aa n do t h e ra s i a nc o u n t r i e sa n d r e g i o n s t h es t u d yo fx uf ua n dh i se a s t w a r dv o y a g et oj a p a ni n v o l v e sm a n yf i e l d s , n a m e l y , h i s t o r yo fa n c i e n tc h i n a , h i s t o r yo fs i n o - - - j a p a n e s er e l a t i o n ,h i s t o r yo f 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s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t h er e s to ft h ew o r l d ,h i s t o r yo fm a r i n e n a v i g a t i o n ,h i s t o r yo fi m m i g r a t i o n ,l o c a lh i s t o r y ,f o l k l o r ea n d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s t u d ya n ds oo n m e a n w h i l e ,t h et o p i co fx uf uh a sa l s od r a w nt h ep u b l i c a t t e n t i o n 。d u r i n gt h ep a s s e dd e c a d e s ,f r u i t f u lr e s e a r c hf i n d i n g sh a v eb e e nm a d e w i t ha s u r g ei nt h es t u d yo fx uf ui nt h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r e p r e s e n t e db ys c h o l a r sf r o m c h i n aa n dj a p a n a sw e l la st h ea t t e n t i o na n de n t h u s i a s mf r o m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sa n d c o m m o np e o p l ec o n c e m e d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a r es t i l ls o m ep r o b l e m si nt h ep a s ts t u d i e s , l i k eu n c l e a rb o u n d a r yo fh i s t o r ya n dl e g e n d ,o b v i o u sf e a t u r eo fl o c a l i s m i nt h i st h e s i s ,t h ea u t h o rh o l d st h ev i e wt h a ta m o n gt h es t u d i e so nx uf u ,b e s i d e s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r e c o r d a t i o na n d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m a t e r i a l ,t h ee x i s t i n gf o l k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 s h o u l db ea t t a c h e dp a r t i c u l a ri m p o r t a n c e t h e s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m a i n sb o t hi nt a n g i b l e a n do r a lf o r mc a nb ec a l l e d “x uf uh e r i t a g e ”,w h i c hh a sb e e nc l o s e l yc o n n e c t e d w i t hp e o p l e sr e a ll i f e p r e s e n t i n gas t a t ef u l lo fl i f ea n dv i g o r b a s e do nt h ep a s ts t u d y , t h i st h e s i se x p l o r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h e r i t a g el e f tb yx uf ui nc h i n a , j a p a n ,a n ds o u t h k o r e aa n dm a k e s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t h er e l a t e dh i s t o r i c a ls i t e si nd i f f e r e n tp l a c e s ,t o i d e n t i f y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h e r i t a g e so fx uf ua n dt h e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c e s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 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p r e s e n t st h ew r i t e r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ns u c hq u e s t i o n s a s w h e t h e rx uf ur e a l l ye x i s t e di nh i s t o r y , h o m e t o w no fx uf u d e s t i n a t i o no fx uf u s v o y a g e ,a n dt h es p e c i f i cr o u t eo ft h ev o y a g ex uf ut o o k ,w h i c ha r eo fc o m m o n c o n c e mb yb o t ht h ea c a d e m i aa n dt h eg e n e r a lp u b l i c t h i sa r t i c l ep r e s e n t san e wi d e ao f c i r c l eo fx uf uc u l t u r e ”,as u b s y s t e mo fe a s t a s i a nc u l t u r a ls p h e r e ,d e m o n s t r a t e db ya l lt h et h i n g sr e l a t e dt ox uf ui nc h i n a , j a p a na n dk o r e aa r o u n dy e l l o ws e a & b o h a is e a ,s u c ha st h ew r i t t e nr e c o r d s ,h u m a n r e l i c s ,n a t u r a ll a n d s c a p e ,p o p u l a rl e g e n d s ,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a n d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s t h ec o n c e p to f “c i r c l eo fx uf uc u l t u r e ”i se x p o u n d e di nt h i sa r t i c l e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 a u t h o rg i v e sh i so w nv i e w so ni t sc o n n o t a t i o n ,s c o p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sw e l la s c o n n e c t i o n sw i t he a s ta s i a nc u l t u r a ls p h e r e w ec a ns a f e l ys a yt h a t “c i r c l eo fx uf u c u l t u r e ”e m b o d i e sr i c hh i s t o r i c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t h ec e n t r a l c h a r a c t e ro ft h i sc i r c l e x uf uh a ds u c hal a s t i n ga n db r o a di m p a c to nt h ep e o p l eo f c o a s t a la r e at h a tn oo t h e rc h a r a c t e r si nh i s t o r yh a se v e rb e e na b l et oi n d u c e t h e a u t h o rs u g g e s t st h a tt h es t o r yo f “x uf un a v i g a t i n ge a s t w a r d ”i sam i n i a t u r e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t h a th a p p e n e dt w ot h o u s a n dy e a r sa g oi nw h i c ht h o u s a n d so f m a i n l a n dr e s i d e n t sm o v e de a s t w a r d st oj a p a na n dk o r e a np e n i n s u l aw h e r et h e y c o n t r i b u t e dt r e m e n d o u s l yt o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w h i l et h eh e r oo ft h i ss t o r yx uf u r e p r e s e n t e da l lt h em i g r a n t s f r o mt h ea b u n d a n th e r i t a g e so fh i mw ec a ns e n s et h a tx uf u ,s u b s t a n t i a lo r s p i r i t u a l ,a l w a y si s as y m b o l i ce x i s t e n c e t h el e g e n d sa n ds t o r i e ss p r e a da m o n g p e o p l ew e r eu s u a l l yc r e a t e db yp e o p l ew h ow a n t e dt oe x p r e s st h e i rg o o dw i s h e sa s w e l la sr e f l e c ts o m e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 so nt h en a m eo fx uf u sd e e d s b e s i d e s ,t h i s r e s e a r c hi sa l s oa i m e da tp r o v i d i n gc e r t a i nr e f e r e n c e 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o fc u l t u r a lr e l i c sa n dt o u r i s tr e s o u r c e st h r o u g had e s c r i p t i o no fa no b j e c t i v e a n dc o m p l e t eg e o g r a p h i cd i s t r i b u t i o nw i t h i nt h ec u l t u r a lc i r c l ea sw e l la se n r i c h i n g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s i n o j a p a n e s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b yr e v e a l i n g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x u f u a n dt h e x uf u se a s t w a r dv o y a g et oj a p a n e v e n ti n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 x uf uw a sah i s t o r i c a lf i g u r ei nt h a th ep r o m o t e dc u l t u r a le x c h a n g e s ,s p r e a dt h e c h i n e s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i n i t i a t e da “s e a - o r i e n t e de a s ta s i a a sa ni m m i g r a n tc o m i n g f r o mt h em a i n l a n ds o m e2 2 0 0y e a r sa g o m e a n w h i l e ,x uf u ,a s ac u l t u r a l p h e n o m e n o n , c a r r i e dn u m e r o u sg o o dw i s h e s i na d d i t i o n ,a sas y m b o l ,h eh a ss e r v e d a sa ni m p o r t a n tb o n df o rt h ee x c h a n g e sa m o n gp e o p l e si nt h ec o a s t a lr e g i o n so fe a s t a s i a x uf uh a sb e e ne n r i c h i n gt h eo c e a n i c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i nt h ea s i a nh i s t o r ya n d i t sv a l u ei ss t i l lo nt h er i s et o d a yw h e nt h ee a s ta s i ai so ni t sr o a dt o w a r d sp e a c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x uf u ,x uf uh e r i t a g e ,c i r c l eo f x uf uc u l t u r e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 l 洼;麴遗直墓丝嚣薹挂别直明的:奎拦卫窒2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繇王首签字隰瑚年多月岁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磋爱旁| 1 签字日期:沏必年占月5 日 签字日期:a ,胡蜂彳月广日 1 本选题的意义和徐福研究史的回顾 1 1 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徐福是中国历史和东亚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他也被认为是我国古 代最早的航海家、探险家。两千多年来,有关徐福和徐福东渡的故事、传说在中 国广大沿海地区和日本广为流传,在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一些华侨华人当中也 有流传。 对徐福和徐福东渡的研究,在中国古代史、中r 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 航海史、移民史、地方史、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文化遗产研究等领域都有体现, 同时,徐福又是一个大众的话题。近几十年来,以中r 两国学者为主的学术界对 徐福的研究逐渐兴盛,有关地方政府和民间对徐福也充满关注和热情。人们研究 和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徐福有无其人,徐福故罩何在,徐福东 渡原因,徐福东渡去向,徐福东渡路线等,并且在这些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 究成果。但是以往的研究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在同一个问题或同一论文的论述 当中,对历史与传说没有严格界定,有意无意地将两者混同,致使所得出的结论 似是而非;二是出于狭隘的地方主义立场,过于强调某一区域与徐福的联系,无 视或者淡化其它地区的徐福存在,缺乏客观和全面性。 本文认为在有关徐福问题的研究中,除了必须重视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外, 还必须重视至今依然存在的民间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有实物的也有口头的,它们 与现实中的民众生活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了一种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 存在。在民间文化形态中,无论是物质的徐福还是非物质的徐福,往往是一个富 有象征意味的存在,民间所流传的大量有关徐福的传说与故事,常常是借徐福反 映某些历史事实,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这种民问徐福文化现象在中、同、韩三 国大量存在。 本文力图运用所学,梳理史料,基于历史文献的记载,确认历史上徐福的真 实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徐福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察上,全面寻找 和复原现存的徐福遗迹和徐福传说即徐福传承,客观全面地呈现其空间地理 分布,梳理其历史脉络。在此过程中,特别重视以民问形念呈现的徐福文化现象 和徐福文化鲜活的生命力,为文化遗产的丌发、保护提供参照:同时,通过徐福 筮叠塞丝佳丞的匝建然终到垒i 圊坌壶型【窥 传承在海内外的存在和影响,提出“徐福文化圈”的概念,探寻其意义及其与东 亚文化圈的联系,揭示徐福和“徐福东渡”的文化史意义,丰富中同民间文化交 流的内涵。 1 2 历史文献记载和以往的研究状况 徐福,亦名徐市,本名议,字君房,战国时代齐国人,生于公元f ; 2 5 5 年, 后成为齐国方士。徐福东渡的记载始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后来的中国史志书 籍和遍布于中国沿海和r 本、韩国等国家的遗迹和传说,不断印证和丰富了它的 内容。 1 2 1 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研究史回顾 现存最早述及徐福东渡的历史文献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此后,中国历 朝历代史籍文献都有对徐福东渡这一事件的记载,但多为转述,或是基于这些记 述延展而成。 史记第一次提到徐福是史记秦始争本纪中秦始争二十八年( 公元 前2 1 9 年) 条:“既己,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 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章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章男女数千人,入海 求仙人 。2 这段简短的文字,给出了有关徐福和徐福东渡的重要的线索,是人们 研究徐福引用最多的最原始的资料,成为徐福东渡最为可靠的佐证。 史记第二次提到徐福是史记秦始白本纪中秦始争三十五年( 公元 前2 1 2 年) 条:“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力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 闻”。3 史记第三次提到徐福是史记秦始阜本纪中秦始辛:三十七年( 公元 前2 1 0 年) 条:“并海上,北至琅琊。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 恐谴,乃诈日: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 见则以连弩射之。始晕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日:水神不可见, 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 也有人解释为“齐人”或“齐郴人”。 2 史记,上海吉籍i i ;版j ! i = ,i :海书店1 9 9 7 年,笫1 6 8 贝。 3 史记,卜海古籍版礼, :海书店,1 9 9 7 年,第1 7 5 贝。 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 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4 史记第四次提到徐福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又使徐福入海求神 异物,还为伪辞日:臣见海中大神。一言日:汝西睾之使邪? 臣答曰:然。 汝何求? 日: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日: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 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 问日:宜何资以献? 海神日: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 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毅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 不来 。5 史记的这些记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几方面的信息:肯定徐福的存在和徐 福东渡确有其事;东渡的原因是奉命寻找长生不老药;东渡的目的地是“三神山 ; 东渡的次数至少是两次;东渡最后到达的地方是“平原广泽 。 此后,东汉班固汉书中郊祀志和伍被传都对徐福入海采药作了 记载,但没有超出史记所记的范围。 史记和汉书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颇具权威性的两部史书。特别是司 马迁作为史学家的著述态度多被后人所肯定,在撰写史记时对每一史实均经 过审慎选择、考订和比较,“可信的传信,可疑的存疑”,加上史记的成书年 代与徐福东渡仅仅相隔约百年,可信度就更高了。 在此之后的历代文献中,徐福入海求仙的故事也被不断增添新的内容,给予 新的解释,从而使之渐渐演变成一个有一定历史事实依据的、而又是内容庞杂的 传说体系。 刘宋人范晔的后汉书中也记载了徐福东渡。后汉书东夷列传倭传 有这样的记载:“会稽海外有东鲲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 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殊不敢还,遂止 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 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6 这段话不仅提到了徐福东渡的原因,而且 进一步说明了徐福一行的去向,将徐福所到之地定在澶洲。此外还有对海外情形 4 史记,上海古籍i | ;版社,i :海书店1 9 9 7 年第1 7 9 页。 5 史记,一 :海吉籍m 版圣1 :,i :海书店,1 9 9 7 年第2 3 2 8 贝。 6 后汉书东夷列传倭传,中仁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8 2 2 贝。 3 的描述,并且还提到了徐福的后裔。其内容要比史记丰富。这段记载把徐福 滞留海外的原因归结为“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成了徐福东波动因中“避祸 说 的根源。因为范晔在东夷列传倭传中记载徐福入海求仙药之事,所以 该段描述被认为是最早倾向于徐福东渡到同本的记载。 西晋初年陈寿的三国志和晋朝葛洪的抱朴子均记载了徐福东渡。三 国志吴书吴主传载:“( 黄龙) 二年春_ f 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 万人浮海求夷洲及直洲。宜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争帝遣方士徐福将章男童女 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 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办有遭风流移至室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 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7 这段话将徐福的所到之地明确定在宜洲,并说徐福后 代世代相传至有“数力家”。此处的直洲和后汉书的澶州应是同一地方。此 文在后世学者证明徐福东渡的目的地是直洲的过程中,引用频率很高8 。 隋唐时期,有关徐福东渡的记载更加丰富,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二十四史之 旧唐书、新唐书对徐福的记载,主要是批判道家的炼月长生,认为求仙问 药是荒诞的。随着文化的兴盛,徐福东渡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很多诗文 把徐福求仙的去处定为“蓬莱”。唐代,中同交往达到一个高潮,很多文人、学 者将徐福东渡的目的地“蓬莱”看成同本。甚至有些同本人也持此观点。如著名 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他在中国居住了3 0 多年,中文名字为晁衡,他在衔 命还国作的诗句中把同本称作蓬莱9 。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频发,旧五代史、新五代史等正史中没有有 关徐福的记载。但徐福的名字还是经常出现在民间文人墨客的笔下,徐福东渡日 本的观点逐渐形成。后周僧人义楚的义楚六帖最早明确记载徐福东渡到达同 本,并指出“蓬莱山 就是f 1 本的富士山,推动了徐福东渡同本说的广泛传播。 北宋李防等编撰的太平御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有关于徐福的记 载。但这一时期的宋史、辽史、会史、元史均没有相关记载。 三国:占吴书吴主传,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11 3 6 页。 。 嚣孝”:, 、卜二、嚣枣i _ 矽 徐市起礼日出石刻 现韩国庆尚南道的南海岛锦山上,很早以前就发现一处蝌蚪籀文摩崖石刻, 刻石字样长8 0 厘米,宽5 0 厘米。但是字体怪异没有人能够辨认。李氏朝鲜宫吏 吴庆锡( 1 8 3 1 - - 1 8 9 7 ) 曾将这处石刻拓片送到北京,请清朝专家审读。清专家认 为是“徐市起礼同出”。韩国济州岛徐福会会长洪淳晚先生著文引秦徐福题名 石刻证实了以上记述的真实性。轮 相传徐福受秦始阜之命求长生不老药,途经南海岛,在碧莲浦和豆毛浦上陆。 为了祈祷能够采到仙药,曾在锦山举行三神祭和祭天祭。徐福担心秦始睾得知情 报后会派兵追来,便率众筑城、挖壕沟、练兵。徐福以南海岛为根据地,一边练 5 2 ( 韩) 洪淳晚,徐祸集团和济州道,济州文化院,2 0 0 2 ,转0 f 臼张良群东渡徐福,中国文史出版社, 2 0 0 5 钜 3 7 兵,一边派数条船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徐市起礼同出”即是当时留 下的痕迹。“在南海岛的碧莲浦、豆毛浦海边等5 6 处的岩石上有刻字。有人推测 说那是当年徐福一行的航海标志。也有人传 兑那是当年徐福向他的随行人员讲授 三神崇拜思想和信仰的坛。文字表达的是三神山的方向”胡 徐市过之石刻 全罗南道的济州岛,居南海岛南方的海中。东西长7 3 公里,南北宽4 l 公里, 面积1 8 4 0 平方公里,是朝鲜海峡、济州海峡和对马海峡三个海上通道的重要地 点,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济州岛的中央有汉孥山,古称瀛洲山,海拔1 9 5 0 米,为韩国最高峰,也是 三大名山之一。据传,住在南海岛的徐福一行,有人发现了济州岛,怀疑是瀛洲。 徐福听说后马上率领属下乘船移至济州岛。洪淳晚先生考证:“秦始争二十八年, 徐福等人渡黄海定居,是从登瀛洲山采长生不老药( 名日“灵芝草”或“岩高兰 ) 入济州岛的 5 4 。罗其湘教授著文称:“济州岛是徐福东渡的第一站 ,“这个弧悬 于海峡中的大岛,不仅是海上的交通桥梁,而且也是重要的补给基地,成为徐福 入海东渡采药的必经之路。”辅 徐福一行在济州岛北部朝天浦登陆后,徐福时常在那罩遥望同出,在海岸的 巨石上写下“朝天 两个大字。那块巨石因名“朝天石”。之后,徐福又继续南 航到达济州岛南部的西归浦,在西归浦海岸的正房瀑布石崖刻下“徐市过之”四 个大字。朝天浦、西归浦由此得名。 相传,徐福在济州岛住了几个月后,徐福又得到在遥远的地方有辽阔的土地 和神山的报告,于是再次乘船远航,向玄界滩驰去。据传,徐福离开济州岛时, 留下了3 对童男童女成婚繁育后代。韩国福亲会会长徐明镇称:“现在,徐福的 后代在日本共3 0 0 0 万人,韩国共有i 0 0 万人之多。 辅 全罗南道求礼郡马山面冷泉村也有与徐福有关的传说。冷泉旱是位于智异山 山脚下的一个村落,据说是徐福率5 0 0 名章男章女来到此饮水时,发现此处的水 5 3 ( 日) 石川幸了韩国的徐福传说。转川白张良群,东渡徐祸,中国义史m 版社,2 0 0 5 年 5 4 洪淳晚济州历史。转 j l 自张良群,东渡徐福,中困义史版l :,2 0 0 5 年 5 5 罗其湘东渡蓬莱第一人,转引自张良群东渡徐福,中国义史版祉,2 0 0 5 年 5 6 张良群,东渡徐福。中国义史版i f :,2 0 0 5 年,第1 0 7 贝 俭塑塞丝焦丞的匝空然终塑! 窒闻坌查班塞 异常凉爽,因而为其取名为“冷泉村”。此外还有位于求礼郡内的“徐市泉) ”。 传说徐福带领三千名童男女,乘坐九尺大船渡过南海,沿今天的蟾津江,即大沙 溪而上,进入智异山中时,途经其支流,即为求礼郡的徐市泉。后由于未寻到长 生不老药,徐福再次通过徐市泉,进入耽罗( 济州道) 。 3 9 筮塑塞丝佳丞的丛室丛终翘窒间坌查逝塞 5 徐福文化圈及其意义一代结语 5 1 “徐福文化圈 史记之后中国史志书籍和遍布中国沿海和同本、韩国等地的遗迹和传说, 印证和丰富了史记的内容。徐福为什么东渡,他的故旱何在,船队的出海口 在哪里,究竟到达什么地方,出去后做了些什么,结局怎样,千百年来人们对这 些问题的答案并不一致,至今议论纷纷。黄渤海周边的中国、日本、韩国有关徐 福的文字记载、人文遗迹、自然景观、民间传说、纪念场馆、学术研究、文化交 流活动等等,已经构成了东亚文化圈内的一个子系统,可称之为“徐福文化圈”。 徐福文化圈的地理空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坏黄渤海地区,遍及中国、r 本、韩国三 个国家,“徐福文化圈”是以徐福为核心符号和共同话语的文化网络,其中心是 在濒临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的沿岸地区,主要包括中国的山东、江苏、河北、 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韩国的济州岛、商洲晕等南部沿海地区,以及日本的佐贺 县、三重县、鹿儿岛县、福冈县、和歌山县等沿海地区。徐福文化圈以海洋作为 依托,以徐福作为内容,呈现出幅绚丽多彩的古代东亚文化交流图画。这一文 化圈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义。恐怕没有哪一个人物能够像徐福这样在 沿海地区民间产生那么长久而广泛的影响。徐福既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一个象 征性人物,他是两千年前众多大陆人向东迁移的一个代表,而这些大陆移民对推 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文明进程贡献极大,徐福东渡正是这一史实的一个缩影。 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可以上溯到更为久远的年代。但是,集中 而大规模地向同本、韩国输出文化可以说是发生在徐福东渡的时期。这种文化输 出是以民问的方式通过大陆移民完成的,大大加速只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的文明进 程。而官方之间的往来是在2 0 0 多年以后。后汉书倭传记载:“建武中元 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从 这个时候( 公元5 7 年) 起,中同两国丌始有了册封关系。而公元前二三世纪左 右,大批大陆人通过陆路或海路经朝鲜半岛到达同本,这些被称为“渡来人 、 “渡来民”的外来移民传去了大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推动了同本列岛由绳纹时 代进入弥生时代。徐福可以说是这些中国大陆移民的代表。徐福东渡是古代大陆 移民向同本列岛传播先进文化这一史实的缩影,是大陆移民的代表性、象征性人 物。研究表明,徐福这个人物以及他曾率众东渡应是可信的。至于徐福是否到达 俭摄塞丝篮丞的迈空然终型窒闷坌查鲤塞 日本,中国正史没有记载,当时同本还没有文字i 也不可能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 史籍当中提出徐福去了同本的是五代后周义楚的义楚六帖。即使徐福东渡最 终并未真正实现,没有到达r 本或海外某地,并不妨碍人们通过徐福文化圈这个 网络,来体察、感受、研究其中蕴涵的大量历史信息和文化现象。基于徐福是一 个历史人物,我们可以说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驱,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 所进行的东渡航海活动,是东亚海洋历史文化发展中令人赞叹的壮举。徐福文化 也是东亚民间交流、中r 两国人民友好的重要纽带。在徐福身上寄托了人们美好 的情感和愿望。 这里论及徐福文化圈,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东亚文化圈( 也称东亚汉文化圈) 。 东亚汉文化圈孕育于汉,成熟于唐,鼎盛于明清。它是以汉字为媒介,以中国文 化为核心和纽带,以册封体制为政治构造而构成的东亚区域世界。构成东亚汉文 化圈的基本因素是汉字、儒学、典章制度和中国佛教。f 是这四个要素构成该文 化圈的“文化同一性 。在古代东亚出现和长期存在的这个具有同质文化的东亚 文化圈,可以说是世界史上最早的“一体化”区域联合。以徐福为代表的大陆移 民向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带去了农耕、冶炼、建筑、医药、纺织、造船、航海等 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改变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后来汉文化更大规模的传 播开启了先河,为东亚文化圈的形成铺挚了基石。徐福是个历史人物,恐怕没有 哪个人能够像他这样在沿海地区民间产生那么长久而广泛的影响;徐福也是一个 文化现象,是众多沿海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与东亚汉文化圈以官方为主导、 官民共同作用的特点有所不同,作为东亚文化圈这个系统内的子系统的徐福文化 圈,更多地体现出它的民间性、丰富性、鲜活性、持久性,它蕴涵着丰富的历史 信息和文化意义,对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5 2 “徐福文化圈刀与中日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 前2 2 1 年- 2 2 0 年) ,相当于同本的弥生时代( 约前3 0 0 年一3 0 0 年) 。秦汉之际的中国文化向同本的辐射与传播,大大缩短了只本列岛脱离原始 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而文化的传播者,主要是中国大陆的移民。 日本数千年来就有被称为“绳纹人”的原始人群,在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前 1 世纪,日本的社会生产力不可思议地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以采集和渔猎为 4 i 俭揖塞丝佳丞的压尘然终型窒间坌查近究 主迅速过渡到以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这时同本各地还出现了自i 所未见的铜器和 铁器等先进的生产工具。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绳纹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是不 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这样巨大变化的。东京大学考古学教授江上波夫指出: “由绳纹文化向弥生文化的过渡是一次质的飞跃,其转变是突发性的。因此,创 造弥生文化的并不是同本列岛上原有的绳纹文化人,而是当时已经具有高度发达 水耕农业技术的外来民族。”耵这个外来民族非中国移民莫属。所以,日本史学 界普遍认为弥生文化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文化。徐福东渡同本的传说在中日两国长 期广泛流传、经久不衰,j 下反映了古代中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史实,就是在相 当于秦代徐福东渡f i i 后的公元前二三世纪,确实有大批中国移民经过朝鲜半岛渡 海到达日本。在日本历史上他们被称为“渡来人”。这些移民大多是为了逃避秦 灭六国战乱和国内暴政而远走异国他乡的。 众所周知,青铜器的制造在商代已是主要的手工业生产,到春秋时已开始用 铁器。秦时,中国的农业水平领先于世界,铁制工具的使用也已经相当普遍。徐 福东渡将中国先进的铁制工具、耕作技术等带到了同本,同时将水稻、黍、麦、 粟、豆等五谷种子带到日本,大大提高了日本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促使日本从 绳纹文化的长期缓慢发展中摆脱出来,向着金属工具和水稻种植的弥生文化发 展,发生了飞跃性的突变。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徐福出海后的具体活动已难以考 证,但以徐福及其后人为代表的大陆移民的贡献始终没有被r 本人民忘记。千百 年来,在日本各地不但流传着许多有关徐福的传说,而且徐福在日本逐渐被神化, 被当做司农神、蚕桑神、纺织神、医药神、求附神、温泉神、祖神等加以祭拜。 徐福已经成为古代向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的一个象征性人物。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在中同交流中不仅有大量中国典籍传到同本,也有从f 1 本回流到中国的情况,填补了一些由于种种原因在大陆失传了的古代典籍。欧阳 修在日本刀歌一诗中写道:“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肥沃风俗好。其先徐福 诈秦民,采药淹留9 j 章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 士人往往工词藻。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严令不许传中国,举世无 5 7 转引自:e 介南,中外义化交流史,书海j i 版 i :,第5 9 6 0 负 4 2 人识古文。 在这旱,徐福成为将文化典籍保存下来的功臣。 历史上,中日交往也曾有过困难。如在明初,倭寇大举骚扰中国沿海,中日 官方联系被迫断绝。洪武九年( 1 3 7 6 ) 明太祖朱元璋召见同本高僧中津绝海,指 着日本图询问熊野徐福庙古迹。中津作诗日:“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药草雨余 肥。只今海上波涛稳,万罩好风须早归。”明太祖即席和韵诗一首,“熊野峰高血 食祠,松根琥珀也应肥,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朱元璋也许是以 徐福为例,借此表达与r 本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 著名学者宋谦在其日东曲一诗中也说道:“红云起处是蓬瀛,十二楼台 白玉京,不知秦氏童男女,还有儿孙跨鹤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