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为适应国民经济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发展,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的紧密结合, 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国于 1997 年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 程硕士是相对于工学硕士而言的学位类型,它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与工学 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自开设以来已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就,它丰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学位类型,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与实 践中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但随着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的课程设置 和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性日益彰显,阻碍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 从课程和教学的角度认识工程硕士培养的特殊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培养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工程硕士。 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真正实现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价值与意义的过程 是课程与教学,努力探索符合工程硕士研究生成才特点和规律要求的课程设置和教 学方式,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本文在概述工程硕士的产生与发展的历 史并分析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致力于探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 法,紧密围绕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与教学,分析其现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 及原因,并据此提出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对策与建议。 论文剖析了当前涉及工程硕士培养中的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即:照搬工 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未能体现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 式不尽合理,造成学习与工作的矛盾等,进而从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教学实践操作等 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最后,论文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课 程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硕士;课程;教学 ii 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the diversity of demand for the talent and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economy, china set up the master s degree of engineering(me) in 1997, which is a type of degree comparable to the master s degree of science(ms). me is relative to the competency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on the same level but particularly emphatic on the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since its foundation the education of me in china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which enriches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postgraduate and type of degree, boasts the meaning of milestone in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education of postgraduate. but with the continuing expansion of recruitment scale of me, there are some unreasonable factors i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which block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m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me from the poin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o transform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distinguished me with high quality. during the cultivating process of me, it is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at actually realize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setting up the me. therefore, trying to find out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daptive to the features and rules of postgraduate of me is the basis of assuring the quality of me. this paper general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me,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key parts, namely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o as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and advices.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main questions and their causes concerning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me, that is, imitating the project of cultivating postgraduate, not embodying the feature of me,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and iii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all these questions cau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tudy and the work. finally, aiming at the questions in the practice, the paper advanced the framework of reform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style, staff,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key words:master of engineering;curriculum;teaching i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 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 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演变 近代意义的高等工程教育系统,是法国革命的产物,其历史不过两百多年。客 观的说,高等工程教育的最初萌发并非源于科学进步的推动,而是源于社会需要的 触发。1789 年法国大革命成功以后,法国社会尤其是军事领域急需培养工程技术人 才,而有贵族化传统的旧大学难以担此重任,由此,巴黎理工学校等一批以培养工 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学校便应运而生。拿破仑上台以后,发现这种集科学与工程 双重品质于一体的理工学生是近代军事活动的理想人才,对此种教育大为推崇。应 该说,拿破仑已经开始明确意识到科学技术“工程化”的意义,他将巴黎理工学校 誉为“能下金蛋的母鸡”可以看成是这种意识的反映。此后,法国工程教育的思想 和模式很快被各国所接受。 19 世纪中叶美国开始走向工业化, 而为其准备专门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却几乎 是空白。美国著名的高等工程教育专家威廉罗杰斯(18041882)力主创办一所 以培养工程师为主的理工大学,以改变当时美国工程师很少经过大学的正规教育的 状况,并使新一代的工程师具有广泛的科学知识的背景,于是效仿法国巴黎理工学 校的模式,于 1861 年创办了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 ,罗杰斯本人出任 mit 第一任校长,mit 坚持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并逐步形成了 三种高等工程教育的模式:一、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强调工程科学研究。 他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程技术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进步,工程科学研 究的氛围日浓,与工程界的关系逐渐减弱,工科学生的培养以“毛胚教育”为主, 工程实践训练由学生毕业以后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完成。二、以前苏联为代表 1瞿瞾美国工程教育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 理工高教研究2002, (6) 2 的高等工程教育,由于受制于计划经济,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为工业界、企业界 训练专业对口的工程技术人才,并把“专业化”的指导思想深深地扎根于高等工程 教育之中。这种专业化的教育思想对新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影响不可低估。 三、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加强工程教育与工业 界、企业界的联系。例如,1949 年德国成立了集学者、发明家和企业家为一身的以 fraunhofer 名字命名的联合体,把政府、大学和企业融为一体,使工程教育对经济 的增长做出直接贡献。 1日本高等工程教育同样始终面向企业,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 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技术依托。 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工程教育从天津中西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上海 交大前身)等算起,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和 水平的提高,推动着工程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提高,于是以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为目的的高等工程教育得以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工业薄弱、经济落后,教育也相当落后,高等工程教 育的办学规模很小,主要是学习、引进西方欧、美办学模式。发展至今,我国已建 立起了完整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举办了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 主导型大学以及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多类型、多层次、多 规格的大学。其培养的人才层次包括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本科生、专科 生。从所涉及的工程活动类型上看,有侧重研究、设计、开发、运筹和规划的;有 侧重工业现场服务的,包括制造、安装、运行、维护、检测管理等;有侧重生产销 售、经营管理、技术咨询、政策法规、质量管理、决策咨询以及教育和培训等。我 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下,经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 极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 足,诸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等问题,这种培养模式培养 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满足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单 位,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设立了工程硕士专业 学位。 1 曾攀英、德工程类型研究生的培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 9 9 9 , ( 1 ) 3 1.1.2 我国单独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研究生的学位类型,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办学机制以及招生就 业等各方面的政策的制定。工科研究生教育要培养科研学术和工程技术两种不同类 型的硕士研究生,就必须制定两种不同的培养方案以及招生分配政策,从而必须设 立两种不同的学位类型。1 1978 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以及 1981 年建立学位制度时,工科研究生教育的 主要任务是为教学、科研队伍补充高层次专门人才,因而工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 度带有鲜明的学术研究特点。培养目标、模式、课程、论文评价标准也基本上是根 据当时的任务制定的。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培养了一大批工学硕士补充到教学、科 研单位,为缓解这些部门单位的人才短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自 1985 年开展 工程类型硕士生的培养试点工作以来,尽管各个单位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实践,由于 工程硕士仍被授予工学硕士学位,所以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是对工程类型硕 士生质量评价问题的认识,工学硕士研究生侧重于学术研究水平,工程类型硕士研 究生侧重于工程实践能力,本来是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存在要求谁高谁低的问 题,但由于同样授予工学学位,加上传统质量观的影响,统一的评价指标导致的质 量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试点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其次是论文选题 和评价标准问题。由于工程类型硕士仍被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导师在掌握论文评价 标准时对那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论文是否符合标准存在较大顾虑,不敢让研究生 涉足此类课题。即使导师让研究生做实际生产课题,为了保证硕士生学位论文学术 水平,导师也还要让学生做一段理论研究工作。2我们认为,如果不单独设置工程 硕士学位,很难培养出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真正具有工程特色的硕士生, 也就难以切实改变以往工学硕士生培养类型、规格比较单一的状况,很难使原先提 出的工程类型硕士生培养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我们有必要设置工程硕士这一专业学位,从而满足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 部门对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 王建,张文修试论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 9 9 9 , ( 2 ) 2谢桂华.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及思考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2 4 1.1.3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工程硕士研究生除了很少数从应届本科毕业生开始培养以外,绝大部分均 来自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生产科研第一线,都具有 3 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 验。他们都是由各自的单位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再经过学校的入学考试后才进学 校参加学习的, 一般都具有较多的独立工作经验, 是本单位有一定培养前途的技术、 管理骨干。据统计,近几年招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中,约有 80以上已有 5 年以上 的实际工作经验, 具有 10 年或 10 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也占近 30 。参加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组 织和管理能力较强,这是他们的特长。然而,从学校毕业时间长也是他们的缺陷所 在。他们离开学校已久,多数人在基层多年从事具体的、局部性的,有时往往是重 复性的工作,接触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在大学本科学习的专 业知识部分已经陈旧了,亟须更新,尤其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即使是 经常接触新技术、新设备的人员(例如通信类、计算机类) ,一般也缺少机会系统 地学习相关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而正因为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亟 须加强开发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能力。 我们应根据以上所述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特点与培养目标、工程领域的发 展方向、各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应 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来设置其课程。工程硕士的课程与 教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如数学、外语等基础课和其 他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同时考虑工程领域涉及面广,往往是跨学科的特点,照顾各 类不同企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以及对工程硕士的复合型、综合应用型要求,企业 对创业型人才的期望与要求,设置一些跨学科的前沿性课程,例如管理类、计算机 类及控制技术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的特点,不必过分强调 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基础课应强调宽广性和综合性,而专业课应强调 先进性和应用性。同时,为适应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外培养基地进行课程教学的学 习方式,应对现有的工学硕士的教材,尤其是外语、数学类课程的教材重新组织内 容,有选择地逐步形成系列的工程硕士课程教材,使其既保证水平,又适应工程硕 5 士学习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方式上,这 10 余年来从工程类型工学硕士到工程硕士的课程教学,经 历了从半封闭的校内教学,到在校外建立培养基地实现校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 的过程。考虑到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不离岗”的特点,上课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 企业特点和学校的教学资源灵活安排,大部分课程可以在依托企业或主管部门建设 的培养基地进行,采用“分段学习,集中授课,分散消化”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 可以基本上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不离岗”参加学习而无后顾之忧,也为成家 的研究生提供某些方便,还可以发挥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导师的专业特长,请 他们开设一些课程, 特别是一些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并可依托企业的教育管理等部 门作必要的协调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要求工程硕士研 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在学校本部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的精神,安排工程硕士研 究生到学校完成实验类课程、研究方向所需学习的选修课、学科前沿学术讲座、论 文选题、中期报告与论文答辩等必要的环节。由于学校不仅有相对比较安静的学习 环境,并且在图书资料、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专家学术讲座、国内外学术交流等 方面具有其他单位一般不具备的良好的设备条件和浓厚的学术气氛。这对工程硕士 研究生开阔视野、拓宽研究思路、接受熏陶是十分必要的、有益的。同时,工程硕 士研究生的进校学习对工科院校的教师和其他学生了解工程实际也会有所帮助。 1.2 研究意义 研究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有利于为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 的迅速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从 1997 年开始至今,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 育已经有 7、8 年时间了,然而其发展缺乏相关理论方面的探索和指导,特别在课 程教学方面开展专题研究,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教学 方法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为提高我国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的培养质量提出有益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将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 置、教学方式重点进行研究,这比已往对工程硕士培养的整体过程进行探讨更深入 6 一层,能够更深入、透彻的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这一环节进行研究。 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真正实现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价值与意义的过程是课程 教学,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专门的探讨和研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专业学位 198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对职业学位的设置问题组织专门小 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方案。会后,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分别在临床医学、工商管理 和建筑学等学科、专业进行了调研并提交了专门的调研报告。1990 年国务院学位委 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了我国设置的专业学位的基本性质。会议决定,将“职业学位” 修改为“专业学位” ,理由是专业学位的提法更能确切的符合我国国情。在这次会 议上批准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 ,这是我国设置和试办的第一个专 业学位。 此后又相继设置和试办了建筑学学士和硕士专业学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农业推广硕士 专业学位、兽医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 、口腔医学 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以及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 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的训练,在专门技 术上做出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所授学位的标准应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 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上的要求。专业学位的博士、硕士,同我国现行的 博士、硕士学位一样,都是博士、硕士水平,只是在培养要求、知识结构和能力结 构上各有侧重。 1.3.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1997 年 4 月 24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 学位设置方案 ,该方案指出: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 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 , “工程硕士专 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 7 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这既是工程硕士专业学 位的定义,也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征。 我国专业学位的一般性质与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都具备,它的特定职业背 景就是工程领域。所谓“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理解 为与担任某一工程领域的工程师的任职资格相联系,如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 冶金工程师等。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的方向性,即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实际部门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突出应用和复合,并强调二者有机结合。工程硕士应 是“技术管理市场”三方面的有关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不仅要懂工程技术, 还要懂管理,有市场营销的观念。 三是按工程领域进行培养,突破了按某个专业进行培养的传统框架,专业覆盖 面要广,要具备更广的专业知识。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能像培养工学硕士那样强调教 学内容的系统性与理论性,而是要求针对工程特点和企业需求按工程领域设置课 程,教学内容在基础课程方面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四是调整对论文的要求。突出论文选题一定要结合工程实际,要直接来源于生 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如结合本单位的技术改造、技术攻关、 技术引进以及生产的关键任务,或者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产品的 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对论文评价标准强调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及技术上的创 新性。 这样, 就体现了培养工程硕士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特点。 五是培养方式上,灵活多样,以在职为主, “进校不离岗” 。 1.3.3 课程 对课程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是进行课程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但是, 要对课程给出一个精确而又被大家认可的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课程本身是复杂 的,是发展变化的,而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视角又有所不同,因而导致对课程的理解 莫衷一是。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 “课业及进程。广义指所教学 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 8 1 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四种类型,即把课程看 作学科(教材) 、经验、目标、计划 。对课程的不同理解,对于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会产生不同的指引作用。 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 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课程也应当包括 具体的实施情形,因为书面的计划在实际中的落实程度,以及教师实际的执行过程 中做了哪些调整,是与课程真正达到的目标直接相关的。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发生的 事情,是将课程文件变为现实的关键所在,因而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 是确定课程实际达到水平的重要依据。研究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实际执行的课程, 也就成为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3.4 教学 近年来出版的许多教学论专著对教学这一概念作了探讨。 王策三先生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 刘克兰先生认为,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广义的教学和狭义的教学。广义的教学是 泛指那种经验的传授和经验的获得活动,是能者为师,不拘形式、场合,不拘内容, 如“父传子” 、 “师传徒”等活动。狭义的教学指的是学,指的是学校教育中培养人 的基本途径,即是现在各级学校中进行的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学。 3它 是一个典型性的教学,是根据教育目的,以传授和学习知识为基础,促进发展的教 与学相联系的活动。即是说教学是有领导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是通过教学得 到发展,学生的发展是由于学习而得到的结果。本文所讨论的教学指的是狭义的教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 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王策三教学论稿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刘克兰教学论 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9 学,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需求,按照指定的教育目的,通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 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和其他科类教育有共 同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高等工程教育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它的重要任 务之一是培养学生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的能力。 这也可看作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高等工程教育包括学习、研 究工程的勘察、设计、制造、测试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 谢祖钊、傅雄烈主编的高等工程教育概论中对合理设置课程的重要性 进行了论述。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中的主要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本专业 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智能结构,科学地安排各类各门课程,使之成为一个完 整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该书从四 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课程体系 是指专业课程及其相互关系。一个专业设置的课程对形成工程师的知识技能有 重要作用。我们要科学的组织好每一门课程,分清主干非主干,使之形成合理 的课程体系。第二,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知识 和智能有密切联系。知识是智能的基础,智能是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手段,在传 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智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应 该是三维的:即具备纵向知识、横向知识和轴向知识。其中,纵向知识是与本 专业紧密联系的定向性知识,包括理论基础知识、技术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 识和专业知识。横向知识是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如法律知识、管理和经济方面 的知识等。轴向知识是概括共同规律的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科学 技术史,还有学习方法、工程研究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创造方法论、思维方 法论等。对于智能来讲,这里要求每一门课程应该培养相应的具体能力。如数 学应该培养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数 10 学运算能力等。第三,理论课程要有实践性环节相配合。工程技术是实践性科 学,高等工程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应该使学生明确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 指导实践,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制定 专业教学计划时要加强工程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以及文字、图形的表达能力,掌握必要的工程实践的有关思想、方法。第四, 要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处理好课间的比例关系。比如理论基础课程、技术基 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理论性课程 和实践性课程的关系,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等。 在薛宇红、刘飞清写的深化教学改革,培养综合工程技术人才关于 开设“工程综合集成”课程的调研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工科学生课程体系的改 革思路:开设“工程综合集成” 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复杂大型工程项目的 出现使得人们在解决复杂巨系统问题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这些大型工程 项目都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鲜明特点,仅仅靠某一领域的知识是难 以科学处理和解决的,它需要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三个领域的 知识,并与经验有机结合,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认识和结 论。该文作者对高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抽样调研和分析。以往的课程体系 强调按照工程中的生产模块或者工艺路线来构架,单一的知识模块在无形中将 一个工程整体分割开来,但是又没有后续课程将其有机整合,学生也没有掌握 各模块的内在联系;同时,部分教师本身知识结构的过于专一也使其无法指导 学生去掌握这种内在的联系性,由此必然导致连接的跳跃性。学生迫切需要拓 宽知识面,使课程内容能向合理利用资源、能源,改善环境等方面渗透和交叉, 能把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环境综合起来考虑,向材料、制 药、生化和环境工程的高科技领域发展。从文中调研可以看出,高等工程教育 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 “工程综合集成”课程体现的是综合与集成的 思想。所谓综合集成方法是指针对某个应用目标,将分散的各种因素或单位结 合成为一个更加和谐的整体,共享内部资源使整个系统获得更好的结果的全面 解决方案实施过程。它吸收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的优点,同时也弥补了 11 各自的局限性,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结合,也是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系统研究方 法的概括和发展。文章对“工程综合集成”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 综合大学期间已具备的一些知识,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方法论” ,激发学生适应复 杂社会的能力,提供学生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解决大型复杂性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知识,掌握设计、 开发产品的集成知识和方法, 具有开发和创造市场的能力,使讲授的课程内容把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新材 料、新能源、环境综合起来考虑,向高科技领域发展。 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几所大学提出“大工程观”的口号以来,陆续 引起了欧美乃至全世界工程教育界的重视。赵婷婷、买楠楠在基于大工程观 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 的比较研究一文中论述了现代大工程观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以及在课程设 置上如何充分体现大工程观。1994 年,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发表了面对变化世界 的工程教育一文;同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该 院名为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的长期规划;1995 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发表了重建工程教育:集中于变革nsf 工程教育专题讨论会报告 。这一 系列的报告集中体现了一种思想,那就是面对变化了的当今世界,工程教育必须 改革。而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是要使现在的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 其本来涵义,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人把这种思 想称为大工程教育观。用乔尔莫西斯的话说,“大工程观的术语是对为工程实 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而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 。简单地说, 大工程观就是要求工程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作者从 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工程观对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启示。首先,工程师承担 的是一种构建整体的任务,因此必须具有集成的知识结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要 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就 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 背景,以有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 其次,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要更加强调工程 的实践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工程本身就意味着实践。但长期以来,在科学主义的 12 影响下,工程教育也走上了学科化、学术化的道路。不能否认,工程教育的科学化 使过去以经验为基础的工程教育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工程教育 可以忽视工程实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工程教育需要回归工程的本来涵义。 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在课程 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还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的培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的冯 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 可见, 工程师的重要品质在于其创造和创新能力。在大工程的背景下,创造和创新能力 更是成为工程教育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应更加重视学 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 构,发展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1.4.2 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研究 1.有关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研究 程昭斌的 提高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 切实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与管理 一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及意义:第一, 设置工程 硕士专业学位,是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迫切需求大批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 人才的客观需要;第二,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工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结 果。第三,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为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开辟了新 途径。 2.有关工程硕士课程教学的研究 目前,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环节中的课程教学专题进行研究的文章 很少, 研究者主要是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进行阐述。 他们的观点都较为统一, 在课程教学方面,根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其课程教学应体 现四个原则:宽口径、复合型原则,新颖性、先进性原则,实用性、适应性原则, 知识和能力并重原则。课程教学是由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相互联系而成的。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如周文文、罗遂洪、封 亚先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一文中,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根据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应强调 13 对本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灵活应用,同时要体 现宽口径培养和多学科综合的特点,以及增强科学管理的意识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 力。该文作者认为应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 方面,应着重于知识的具体应用,避免大量的理论讲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 意思维方式的培养,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方面,应采用适应性强的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网络多媒 体课件的开发。合理的框架结构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其课程设置应当是“加强基础,突出两翼(计算机和外 语),拓宽专业知识面,重视能力培养” 。王天凤在浅谈工程硕士课程体系设置 一文中提出“工程硕士的课程结构采取基础模块加复合模块的模式,这是培养应用 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即以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基础模块(形成必修课),以选修课群为 复合模块。复合模块可根据企业中不同职业岗位的规范要求,利用相应的选修课组 合而成。学生以学好基础模块为前提,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志向 等选学有关复合模块课程,同时必须跨模块选修 1- 2 门相邻学科的课程,这样既可 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又能掌握必须适应不同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 ” 学者们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行研究时,多数是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位论文评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关于课程教学方 面的论述散见于这些文章之中。总结一下,这些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 强化能力,是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使工程硕士研究生成为能力型而不是知识型 人才,即既具备基础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归纳演绎能力、获取或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标设计能力等,又具备应用技能,包括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技能、语言文字技能、 外语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具备了这些能力,就能够适应各层次范围工作的要求, 并将掌握的各种技术熟练地在工作中加以运用。2)突出实用,是指将课程、教学内 容进行优化提炼,重点突出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实用知识,使工程硕 士生能够紧紧跟踪本工程领域发展的前沿,如将 cdma、网络通信、小灵通等当前 流行实用技术纳入课程体系。3)结合工程,是指把企业发展和工程技术的需求切实 落实到工程硕士的培养中,以工程为出发点,既重视了企业的需求,也强调了学校加强 14 学生基础知识和跟踪学科前沿的针对性。 同时,针对不同工程背景的学生分别开设不 同的选修课。如对从事通信和雷达技术的学生分别设置通信信号处理和雷达信号处 理等课程。4)改变上课方式。目前,工程硕士生的课程教学安排主要有两种,一是利 用周末学习;二是老师到企业集中教学一段时间。但从学员反馈的信息看,集中教学 收到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它违背教学规律,大量地集中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难以消化, 难以吸收。因此要寻找一种既不影响学生工作,又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教学形式,如多 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另外,应针对工程硕士年龄偏大,理解能力强的特点,改变填 鸭式的上课方式,多采用灵活的、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如研讨课、讲座课、案 例分析课等,并多采取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式,以及采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 或写专题论文等考试方式。5)加强教材建设,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工程硕士生的教 材。应加紧出版一套适应工程硕士生的英语、政治、各领域平台课的教材。教材应 突出“工程技术”特色,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反映工程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 发展方向的内容,教材内容保持在本工程领域前沿,并抓紧出版一套适合工程硕士生 远程教学的教材。 3.有关工程硕士的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研究 在刘惠琴、沈岩等主编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一书中,对于 如何处理好学校、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培养基地,校 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学校、企业要做好“五个共同” ,即:共同做好 招生选拔工作; 共同做好课程设置及教学工作; 共同做好学位论文选题及论文工作; 共同做好培养基地建设;共同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4.有关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设计及评价的研究 与课程教学一样,学位论文也是培养的主要环节,应与课程教学放在同等重要 的位置上。要做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在学位论文 工作中必须强调把好三关:一是选题关,这是前提,也是难点;二是中间过程管理 关,这是立足关,也是重点关;三是论文质量审核关,这是落脚点,也是关键。把 好这三关,对保证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论文选题,周文文在工程 硕士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初探一文中指出: “工程硕士生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 15 产实际,并且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 改造项目,也可以是技术攻关、研究课题,又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 品的研制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 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应该得到导师的确认。 ”与工学硕士在校做学位论文不同,工程硕士的论文工作主 要在企业进行,学校导师经常性的是通讯指导。因此,要保证工程硕士论文质量, 就要加强论文中间环节的检查。对于工程硕士,原则上要求研究生半年回校汇报一 次论文进度,提出存在的和需待解决的问题,经导师和工程硕士生讨论后再进行下 一阶段工作,这样可以保证论文的顺利完成。在马挂敏、常宗惠的关于工程硕士 学位论文的初步探讨文章中,他们从论文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理论水平、实际应 用价值以及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对论文提出了评价标准。 从查阅到的文献来看,笔者发现,虽然有关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 究较多,但多停留在经验总结和描述阶段,特别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的课程教学这一环节的探讨多是散见于各种文章之中,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系 统的研究。然而,课程教学是培养的主要环节,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核心课程 建设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急需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论文将重 点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教学方面进行研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价值 与意义的过程是课程与教学,本文对这一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本文所 采用的大致思路是:从分析工程硕士培养实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入手, 考察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现状,通过比较现状与要求 的差距并借鉴国外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的特点进行问题归纳 与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对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与建 议。 本文主要采用反思建构的研究方法。在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我国工程硕士 16 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实践 面临的问题及改革的思路。 为了充分了解相关实践, 本文还采用了个别访谈等方法。 17 2 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兴起与发展的背景与进程 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故日 益受到各国的重视.特别是面临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和新世纪的挑战,各工业发达国 家无不把改革发展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摆到战略地位。在改革发展 过程中,各国既重视立足本国国情,又重视借鉴别国的经验,起到了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的积极作用。客观而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主 要是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应用型工程教育模式的结果。因此,要想理清我国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来龙去脉,有必要首先了解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工程硕 士研究生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过程。 2.1 美国工程硕士计划的由来及其发展 美国关于 4 年制学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