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 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耋垄世e t 期:出生:生:圭呈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王数虚。导师签名:僵玺壶e t 期:婴丝、i 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砍理 本文通过树蔓唐代张怀瑾繁杂庞富的书画思想,见出了其主要的观念和思想 的构成模式与整个盛唐美学精神的趋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由此进一步明确了整 个盛唐艺术思维的构成因素及其生成过程与方式。 首先张怀瑾对王献之劝父改体故事的重述,凸现出一种推崇峻险惊奇书风的 审美倾向。在其对二王书风的一种倒置性理解中,显现出一种追求豪壮雄逸的新 的时代审美观念。这种审美理想不仅体现于张怀瑾的书论中,同样它也是盛唐时 期张旭狂草、李白诗歌与吴道子绘画中那种推崇宏大气势与惊骇的力量美的来源。 然而,张怀瑾书论思想中还暗含了种对“书者法象”观念的重视,对空间 造型感的突出,也正是盛唐艺术精神塑造于形象之宽博清晰的审美倾向的体现。 张怀瑾对张僧繇、陆探微和顾恺之三位画家的审美评价,正说明了这种强调骨丰 肉润的形象美感的审美观念平台的显现。盛唐艺术这种审美倾向,即体现于颜真 卿楷书宽博的形象空间感、杜甫诗歌中对现实的细致感触和对世界的开阔性描述 以及王维山水诗与怀素草书中对生动多姿的自然图景的呈现中。 由此上述两种对静态性空间造型之美和对动态性情感气势之美的追求构成了 盛唐美学精神的统一。而在后世却往往将它们看作是截然对立的。我们可以把公 元7 1 3 年( 开元元年) 看作是上述盛唐艺术思维空间形成的历史时间。在这一年 中,吴道子、李思训的画风似已得到了主流话语的认可。而张怀理此时亦为翰林 院供奉,可对时代审美主流趋向有较为直观地认识。而这种统一性在殷瑶的河 岳英灵集中表述为“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从此意义而言,河岳英灵集具 有重要的美学史地位,它正象一件文物完整地呈现出盛唐艺术思维的构建过程与 状态。 上述辨证性统一,在张怀瑾书论中是以“风神骨气”为核心概念来实现的, 以雄肆的骨气为核心与动力,盛唐艺术之风神一方面向上高举形成飘逸不群的精 神性美感,这是向内心世界的挖掘与深化;另一方面向下沉入外在的自然物象, 形成宽博充实的形象性美感,这是向外在世界的扩展与开拓。这种对盛唐艺术精 神统一性的理解,可以深化我们对“唐尚法”的理解,唐代书法之“法”似可看 作抽象的精神法度与具体的造型技巧的统一。 关健词:张怀瑾盛唐艺术美学精神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0 1 1 , t h ee x a m i n a t i o no fz h a n gh u a i g u a n si n t r i c a t ei d e a sa b o u tc h i n e s e c a l l i g r a p h y , w ec a l ls e edk i n do f i n n e r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b e t w e e ns t r u c t u r a lm o d e lo f z h a n g sm a i ni d e aa n d t h ew h o l ea e s t h e t i cs p i r i to f p r o s p e r o u s - t a n gd y n a s t y a n ds o w ec r nd e f i n i t et h ef o r m a t i v ef a c t o r s ,p r o c e s sa n d w a y s o f t h ew h o l ea r tt h i n k i n gi nt h a t s p e c i a lp e r i o d a tf i r s t ,b yt h en a r r a t i o no ft h es t o r ya b o u tw a n gx i a n z h i p e r s u a d i n g h i s f a t h e r - - w a n gx i z h it oc h a n g eh i sw r i t i n gs t y l e ,z h a n gs t i c k so u tak i n do fa e s t h e t i c t e n d e n c yt h a th a sap r o f o u n dr e s p e c tf o rt h et h r i l l i n ga n ds u r p r i s i n gs t y l ei nw r i t i n g i n t h er e v e r s e d 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o ft w oa r t i s t sw r i t i n gs t y l e ,an e wk i n d o fa e s t h e t i c t e n d e n c ya p p e a r so u t ,w h i c hp u r s u e s t h eu n b r i d l e da n d m a j e s t i cs t y l e t h i sa e s t h e t i c si d e sn o to n l ye m b o d i e si nt h ez h a n g sa r t i c l ea b o u tc a l l i g r a p h y ,b u t a l s oi n c a r n a t e si n t oz h a n gx u sc u r s i v eh a n d w r i t i n g ,l ib a i sp o e m sa n dw ud a o z i s p a i n t i n g b u tt h e r ei sa n o t h e rk i n dt e n d e n c yi nz h a n g si d e a - c a l l i g r a p h yi st oi m i t a t e t h ei m a g e ”t h es t r e s so f s p a c i o u sm o d e li s ak i n do f e x p r e s so f a r ts p i r i ta tt h a ta g e , w h i c ha l s oi n c a r n a t e st h ew i d ea n dg r a n da r ti m a g e z h a n g sa e s t h e t i ce v a l u a t i o na b o u t t h r e ep a i n t e r - z h a i l gs e n g y o u ,l ut a n w e ia n dg uk a i z h i ,j u s ts h o w s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 t h i sk i n d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t h et e n d e n c yt h a tp u r s u e st h es e n s eo fb e a u t yi n s p a c i o u s m o d e l ,a l s oi n c a r n a t ei n t ot h er e g u l a rs c r i p to fy a nz h e n q i n g ,t h ep o e mo fd u f ua n d w a n g w e ia n dt h ec u r s i v e h a n d w r i t i n go f h u a is u s ow ec a l ls e et h a tt w of a c t o r sf o r mt h eu n i t yo fa e s t h e t i cs p i r i to f p r o s p e r o u s t a n g d y n a s t y , w h i c hi n c l u d e st h es t a t i o n a r yb e a u t yi nt h es p a c i o u sm o d e la n dt h eu n s t i l l b e a u t yi nt h ei m p r e s s i v ee m o t i o na tt h es a m et i m e 7 1 3 a d ,m a yb et h o u g h ta sa h i s t o r i ct i m ef o rt h ea b o v e - m e n t i o n e df u s i o ni nt h ea r tt h i n k i n ga tt h a tt i m e i nt h i sy e a r , w ud a o z ia n dl is i x u n sp a i n t i n gs t y l es e e m st ob er e c e i v e db yt h e p r i n c i p a ld i s c o u r s e a n d z h a n gh u a i g u a n a l s ow o r ki nt h es t a t e sa c a d e m i c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w h i c h 垂y e sh i m a c h a n c et ok n o wt h em a i na e s t h e t i cs t r e a mb yi n s t i t u t i o n t h eu n i t yi sa l s oe x p r e s s e di n y i np a n st h ec o l l e c t i o no fr i v e rp o e t sw o r k s b y h a v i n gt h es p i r i t u a li m a g e ,a s m u c ha st h ef u l lb a c k b o n e ”i nt h i sm e a n i n g ,t h i sb o o kh a st h e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e s t h e t i c h i s t o r y i td i s # a y st h ew h o l ef o r m a t i v ep r o c e s sa n d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a r t t h i n k i n gi nt h ep r o s p e r o u s t a n gd y n a s t y j u s t l i k ear e l i c i nz h a n g si d e a ,t h i su n i t yi sr e a l i z e db yt h ec e n t e rn o t i o n - “f e n g s h e n gg u q i ” m a k i n gt h es p i r i t u a lb a c k b o n ea st h ec e n t r a la n dm o t i v ef o r g e ,“f e n g s h e n g a st h ea r t s o u l ,o nt h eo n eh a n da r i s e sh i g h e ra n df o r m st h es e n s e o fs p i r i t u a lb e a u t y , o nt h e o t h e rh a n df a l l sd e e p l yi n t ot h ei m a g eo fn a t u r ea n df o r m st h es e n s eo fi m a g eb e a u t y t h ef o r m e rd i g so u ta n dd e e p e n si n t ot h ei n n e rm i n d , b u tt h el a t t e rw i d e n sa n d e x p l o i t s i n t ot h eo u t e rw o r l d 1 1 1 i sk i n d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a b o u tt a n gd y n a s t y sa r ts p i r i t ,c a n d e e p e no u ru n d e r s t a n dt h ei d e ao f r e s p e c t f o rl a wi nt a n gd y n a s t y ”,i nw h i c ht h e “l a w c a nb es c e na st h ef u s i o no fa b s t r a c tr e g u l a t i o na n d s p e c i f i ct e c h n i q u e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h u a i g u a n a r t o f p r o s p e r o u s t a n gd y n a s t y a e s t h e t i cs p i r i t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序言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书法论著中,唐代张怀璀的书论以其论述之严密完整、 体系之丰富浩大、思想之鲜明突出,而成为中国书论史上的重镇。然而这位后来 被视为伟大的书法理论家,在当时自觉颇不得意,新旧唐史也鲜有他的记载。今 天,我们可从其著作与他人的论述中约略了解到他的生平经历。张怀瑶,海陵人 ( 今江苏泰县) ,开元甲子年( 公元7 2 4 年) 至乾元元年( 公元7 6 0 年) 间尚在世, 历任的职务有鄂州司马、异洲司马、右率兵部曹参军、翰林供奉,自称曾“数对 龙颜,承圣旨修书,拟教皇子小学”,并且进其真行草与其弟怀瑕的大小篆、八分 合成六体于皇上,可见其书法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 步数百年间”的自我夸耀,并非空穴来风。惜其书迹今不传,而不为之显。但其 大量的书论与画论却由后人如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的整理而得到了完整地保 留与流传。其主要的著作有: 书断为开元甲子年( 7 2 4 年) 草创,定稿于开元丁卯年( 7 2 7 年) ,这是 张怀瑾最重要的书法著作。长达三万字的巨大篇幅,其写作目的是“辄欲芟荑浮 议,扬摧古今,拔孤疑之根,解纷孥之结。考穷乖谬,敢无隐于昔贤;探索幽微, 庶不欺于玄匠。”欲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标准,对从黄帝、史籀、仓颉直到唐代卢藏 用之间三千二百余年来的书法与书家予以重新的评估。在体制上,“书有十体源流, 学有三品优劣,今叙其源流之异,著十赞论,较其优劣之差,为神、妙、能三 品,人为一传,亦有随事附者,通为一评,究其臧否,分为上、中、下三卷”。对 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十体的生成与 流变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与评述,对一百七十四位书家,以神、妙、能三品进行了 品评比较,这使书断成为对盛唐以前书法发展的一种集大成式的论著,它涉 及书法的源流、创作、鉴赏、教育等诸多方面,构成了一个精深博大的理论体系。 文字论或为书断的后序,因为前者中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书断 的写作过程,主要论述了文字与书法的形而上的文化意义,并且提出了“深识书 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的深刻观念。 书估作于天宝十三年正月十八日( 公元7 5 4 年) ,将历代九十六位书家品 评为三估五等,三估指以篆、籀为上估,钟( 繇) 、张( 芝) 为中估,羲、献为下 估,认为“上估但有其象,盖无其迹;中估乃旷世奇迹,可贵可重:有购求者, 宜悬之千金”。同时批评了那种一味贵古薄今的世俗看法,认为不过是“大凡虽则 同科,物稀则贵”所致。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书议写于乾元元年四月( 公元7 5 8 年) ,则似是书断的简写本,简单 地品评了真书、行书、章草、草书四体中的各个书家。其品评标准为“风神骨气 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并且阐发出“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 之音,无形之相”的著名书学观念,对后世影响巨大。 二王书录( 或作二王等书录) 成于乾元二年五月( 公元7 6 0 年) ,介绍 了二王等人古贴的流佚整理情况及辨识知识。 六体书论与评书药石论皆是进旨之作,多有劝戒讽喻之旨,强调了 书法与文字的道德教化作用,伦理色彩浓重。前者分述了大小篆、八分、隶书、 行书、草书六种书体的源流及各自的审美特点;后者则主要指出书法的各种弊病 及其解救之法。 论用笔十法与玉堂禁经则是具体描述一些用笔方法和结构布置的规 则法度是对历来书写技法的概括与总结。 另外在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六、七、九中尚存有四条张怀璀的 绘画观点,他对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的画风进行了新的分析和评价, 提出“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的观点,成为绘画史上对三者艺术地位 最为知名的评价。 总之,在张怀璀如此繁杂庞富的论著中,我们依然可以梳理出其思想的基本 脉络。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知张怀瑾生活于盛唐与中唐时期,虽然他的文章中几 乎未涉及到一位当时的书家及其他的文学艺术家,但是我们通过分析将得出其主 要的观念与思想的构成模式与整个盛唐美学精神的趋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或者 说它本身就是盛唐美学精神的产物。我们可以把这丰富庞杂的思想看作一面多棱 镜,来透射按个盛唐美学,从而发见整个盛唐美学精神的构成因素及生成的过程 与方式。 一一个故事折射出的时代审美观念的转折 在张怀瑾的书论中反复提到了王献之劝父改体的故事,这一故事在以往的书 论中并未提及。我们认为张怀瑾通过对劝父改体故事的记述与反复强调,不仅仅 是对小王书风的一种个人式地喜爱与推祟,而且是在新的时代氛围下确立了一种 新的书风与新的审美观念的历史地位。在对这则故事的不断重复与确认下,一种 新的审美精神逐渐凸显出来;或者反过来说,故事的述说过程就是一种新的思维 观念的构建过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 唤醒部分历史记忆,在唤醒与压抑里, “当下的处境好像是一种触媒,它会 古代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就在选择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的历史回忆中,成为新知识新思想的资源,而在新发掘和诠释中,知识、思想 和信仰世界在传续和变化。” 1 1 同样对劝父改体故事的重述,正是在塑造历史回忆 的过程中,暗中呈现出了当时审美观念的转变。我们先来看张怀瑾是如何叙述这 一故事的:。 献之常白父云:“古之幸草,未能宏连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 极革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困殊也,大人室改体。”f 书断、上j 子敬年十五六时,常白其父云:“古之章革,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 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纂行之间,于往珐团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 事贵变通,然古珐亦局而执。”f 书议j 子敬年十五六时,常白连少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 令穷伪略之理极革纵之致,不若善行之间。于往法围殊,大人童改体。” 连少笑而不答。及其业成之后,神甩独起,天姿独秀,流变简易,志在惊 奇峻险高深。起于此子。r 书估j 在这则故事中,张怀瑾推崇王献之的那种峻险惊奇的书风,实际上是借小王 之口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风尚,即在蓁行之间的行草书更能够穷尽变易简略之理, 极尽草书的那种放纵恣肆的情致。而王羲之擅长的带有章草意味的行书与之相比 则显得法度拘谨使情感抒发受到拘束。这里使二王父子之间成为了两种书体与书 风的对比与差异的代言人。然而羲、献之间是否真的具有这种书风上的对立,这 是否是张怀罐构建出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的体现? 从历代对二王的评价及对他们 具体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 一) 欣赏与拒斥不同时代审美视野下的二王 对相同代表性书家的不同评价,正可以看出书法艺术观念演变的轨迹。自从 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出现于书坛上,不同时代都对他们进行着自己的理解与评价。 在二人随后的晋末宋初书坛上,人们往往将二王并称,认为“洎自汉魏,钟张擅 美,晋末二王称英”( 虞稣论书表) “二王”的称呼是后人将大、小王视为了一 个时代的代表书家。由于距小王的距离较近,宋、齐两朝的书学名士如羊欣、王 僧虔、谢灵运、薄绍之、孔琳之等人俱学小王书,形成了一种追求妍媚的时代书 风,与唐代张怀瑾对小王的推崇相比:一方面他们欣赏的是小王书法的紧劲与媚 趣,而非张怀璀欣赏的宕逸雄壮之势:另一方面这时也未突出小王变章草为行草 的历史意义,如羊欣在比较二王时认为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而王献之 “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采古来能书人名) 南朝宋虞稣在将 二王并提的基础上,认为二王之间的区别体现在古质今妍的风格差异上:“夫古质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 妍质之殊? 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 然优劣既微,而会美俱深,故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 论书表) 可见 在将二王书法的情况下,虞稣欣赏的是献之书风之妍妙。这种妍妙与羊欣所说的 “媚趣”是相一致的,都是指一种外在形态与内在情意体现出的一种妩媚动人之 美。所谓“笔迹流利,宛转妍媚”的书风,是指在笔势流畅中体验到的一种“有 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般妩媚悦适的视觉之美。 而到了梁武帝萧衍那里,则对这种以小王为代表的妍媚书风大为不满。进而 贬低献之的书坛地位,认为“子敬不敌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学子敬者如画 虎,学元常者如画龙也。”( 观钟繇书法十二意) 将献之置于逸少与钟繇之下, 在审美风格的界定上认为“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风阙,”( 古今书人优劣评) ,突出的是 二者的一种宽阔雄逸的自然情态之美。上有所好,下有所仿,梁武帝的朝臣陶弘 景、袁昂等人纷纷附和,推崇钟繇与羲之。陶弘景也接受了这种强调字势雄逸的 审美观念,认为“一言以蔽之,便书情顿极,使元常老骨,更蒙荣造;子敬儒肌, 不沉泉夜:逸少得进退之间,则玉科显然可观。”( 上武帝论书启四) 将钟繇的 风格定位为内在性的骨气老练般地富于力量与骨感,而将小王的风格定位为外在 性的儒肌柔肤般地妩媚动人。虞肩吾的书品则将张芝、钟繇、羲之三人列为 上上品,而将献之置为上品之中,以示区别与褒贬。 推崇大王而贬低小王的风气在初唐尤盛。由于个人的喜好,唐太宗在王羲 之传论中将逸少推至书坛无出其上的最高地位,认为“详察古今,精研篆、隶, 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 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始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己: 其余区区之类,何是论哉? ”这里李世民将大王书风归结为一种“状若断还连”、 “势如直而反斜”的中和性之美,体现了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儒家理想性的 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这种书法美学理想,影响了整个初唐书坛呈现出一种柔和 明媚的书风。而对小王,他则极为不满,认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 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柄而 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赢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唐太宗对于小 王书风的绝然否定与厌恶之情,将之归于恶与丑的范畴,实充满了过多的个人好 恶情绪。对二王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成为初唐书法观念的主流。孙过庭在书 谱中同样继承了李世民的观念,认为“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 不及逸少无或疑焉。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以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 亦乃神情悬隔者也。”认为献之远不及其父的神情意态而鼓努为力般地做强制性的 追求,没有达到人书俱老的灵妙境界,反而使其审美意韵大大降低。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张怀璀之前对二王的评价中,对二王书风的 理解大致有两种:一是南朝时期,无论褒贬如何,一般将大王的书风归结为重骨 力,有雄逸之气,而将小王的书风理解为宛妍流媚之美,二者之间是古质今妍的 父子传承性的区别;二是唐初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开始以伦理性的等级观念来区分 二王,将大王的书风理解为一种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而将小王书风视为一种个 别性、偏颇性的审美取向,这种观念在宋代以后往往是占主流的观念。而我们将 要看到盛唐时期张怀瑾不仅将二王的地位予以了重新的并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他对二王书风的理解发生了一种完全性的倒置与转换,在这种转换中生成了一种 新的审美观念。 ( 二) 簪倨礼乐与逸气纵横张怀瑾眼中的二王书风 通过以上对劝父改体故事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张怀瑾对二王进行了重新的评 价,将二王书法风格进行了并列性的品评,如书议中提出:“逸少秉真行之要, 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独绝。”一改初唐以来尊大王而贬 小王的习气,而与南朝宋齐两代人的观念相近。具体而言,一方面他还是继承了 初唐时期对王羲之的推崇,认为:“然子敬可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逸少可 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书断、下) 将大王推崇至尽善尽美的至高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他并未将小王置于较低的艺术水平层次上,相反大多时候是将二王 各自的风格在不同的书体下进行比较,进而彰显出其各自的优劣与差异。认为大 王擅长于真行,达到了的是灵和虚静的境界,其审美特点是“于增损则骨肉相称, 润色则婉态妍华”:而小王擅长于行草,特点是神峻而露锋芒,其审美风格表现为 “流变简易,志在惊奇,峻险高深。”总而言之,“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 簪倨礼乐,则献不继羲”( 书断、上) ,二王之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与 艺术风格,这样它们之间就无艺术水平的高低之分。 但是在张怀璀的书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献之逸气纵横般的行草风格更为 推崇,因而有时竟情不自禁地对代表着尽善尽美的的大王书风予以批评。这是贯 穿与张怀瑾书法思想上一种矛盾,一方面出于政治伦理性的考虑,要承认被唐太 宗认定为尽善尽美的大王的艺术地位;一方面出于对新的审美风尚的认同,又看 出与小王相比大王书风中所不具备的审美特点,进而指出后者的缺点和不足。“人 之材能,各有长短”,在张怀瑾看来大王并非在各种书体中都达到了最高的艺术成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只不过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种均衡性的发展:“若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 常第一;若真行妍美,粉黛无施,则逸少第一;若章草古逸,极至高深,则伯度 第一:若章则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方,则伯英第一;其间备精诸体,惟独右军, 次至大令。”( 书断下) 这种各种书体的兼善使王羲之取得了最高的书坛地位。 张怀瑾认为大王最大的缺憾恰在于其子献之所擅长的行草书上,“逸少草有女郎 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诸子于草,各有始性,精魄超然,神采射人,逸少 则格律非高,工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这样在草书的成就上,子敬被 张怀瑾列为第三,而羲之则仅列为第八。甚至在六体书论中,在行书的品评 上,张怀瑾也是大胆地认为“子敬为盂,逸少为仲,元常为季”。将献之行草的艺 术地位置于羲之与钟繇之前。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张怀瑾对二王的品评 就不再是来自一种个人式的主观性喜好, 客观化的衡量。这种全面衡量是分层次、 而是立足于书体审美分析上的一种相对 多角度的一种审美批评,这使他不同于 以往的书论家直接地比较二王书法的总体特点,或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而不能做 客观全面地具体分析。因为虽然书法大家都能“齐圣跻神”,但却应是“妙各有最”、 各有所长的,其“或有悔之,亦犹日月之蚀,无损于明,白云在天,瞻望悠邈, 固为终古独绝,百世之模楷”。羲之行草书写上的缺陷并不能否定其整体书艺的水 平与地位。 但是张怀瑾对于二王书风的理解却与前人发生了一种倒置。在南北朝人那里, 大王书风代表的是一种雄逸骨老的阳性之美,而小王的书风则是一种讲求媚趣, 宛转妍美的阴性之美。而到了张怀瑾这里,大王的书风则被理解为一种簪倨礼乐 式的、和谐高雅的静态美;而小王的书风则被欣赏为逸气纵横式的动态之美:前 者是柔性的,后者则是刚性的。他们这种书风的差异在行草书体上体现的最为明 显。在行书的书写上,“逸少则动合轨仪,调谐金石,天资神纵,无以寄辞。子敬 不能纯一,或行草杂揉,便者则为神会之间,其锋不可当也。宏逸遒健,过于家 尊。”( 六体书论) 而在草书的风格上,大王也被认为是一种婉媚的女性美:“殆 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 这样大王的书风就被塑造成了一位动合轨仪、高雅端淑的贵妇,而小王的书风则 被理解为逸气纵横、英俊奋发的河洛少年。张怀璀对二王书风的理解可能受到了 南朝梁袁昂的影响,袁昂也认为二王应处于同一艺术水平上,且各擅其美:“张芝 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在此基础上他将 二王的书风比较为:“王右军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 敬如河洛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认为大王书法总有一种大家 风范,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贵族气质,这种气质来自书法上的一种内在的骨力带来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沉静感。而小王书总给人一种沓拖奔腾的体态,具有少年人的那种按捺不住的 动感。张怀瑾对二王书风的倒置性理解与转换,并非是种无意识的个人理解与 是 互冬、 | 蓍 好恶,我们认为这正 是一种新的时代审美 观念下对经典文本的 重新诠释,是一种新 的时代审美心理与风 气生成的痕迹与证 据。 对于二王之间书 风的差异究竟应作何 种理解,这是我们把 握张怀瑾美学思想生 成的一个前提。今天 我们见到的二王书迹 已是后人的摹拓本, 王羲之王亭栾序 二王书法的真正面貌只能从这些众多的摹拓本织成的花丛迷宫中揣摩与体会。但 是今存的兰亭集序多是初唐时人所摹写,无论其与原迹存有多大的差距,它 们都是初唐至今以来人们理解和景仰的大王面貌,也是盛唐张怀瑾视野中的大王 书迹。历来一般公认冯承素摹本最为接近与真迹,艺术水平也最高。此本用笔潇 洒流丽,灵动多姿,自然生动中富于韵味。体现在具体技法上,比如使用了弯月 撇,在“崴”、“茂”、“盛”、“感”等字的右戈的最后一撇时,往往尖起尖收,不 做顿笔,形如弯月。还使用一些特殊的折头形成了“竖画横下,横画竖下”的用 笔特点,如“和畅”中“畅”字的左边第小竖,“映带”之“带”字的左边第一 小竖,“列”字的最后一竖等。在起笔与收笔之时还往往留有锋尖,仿佛笔尖中心 六有一丝长毫,如“九年”之“九”的横起笔,“稽”字之左横、其右半部第一笔 横画与长撇之间,还有“茂”、“之”、“峻”等字中。这种长毫用笔使书写具有了 一种若断还连的气息流动感。快速下笔的弯月撇给人一种流丽轻快的潇洒感,而 双折头的运用使整个字型能够承接上字的势态,整体布局具有一种富于变化的完 整感。这些用笔技巧的使用,使整体书写变化微妙,在起落转侧间见出一种生动 自然的姿态,极尽和谐变化之能事。这样就使这本兰亭表达出种抱朴天成 的自然生命的整体感,给人种在动态变化中的和谐天然之美。 1 0 术和兀羊&矗碡多眷k予管辖山禽之谰辛止也秀贫平专少表飙拉乱惦辐焱诛惰破久肴 涵磁,带丘专一易浓 刺尘喜浪始 文一鹈 锹三曼o_:鐾“ 是口擘久朔氢痔每风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们再来看王献之的行草一 体鸭头丸帖的书写风格。此 帖用笔流畅犀利,气势连贯,富 有一种奔腾不息的动宕感。在急 速处不惜刷笔露骨,如在“故”、 “不”、“佳”三字,已近飞白之 笔。“明当”之“当”字收尾笔势 冲泻而下,与下一“必”字直接 相连。最后由“必”之第一笔戈 势承接,与第二笔转折向上回环, 形成一种回旋之势。最后一笔化 为一点,在外一顿,方使整个气 势逐渐平息,使第一列逐渐激荡 的情感与气势运行在行末有了落 脚处,整体上形成一种简易生动 的气势运行与奇正顾盼的姿态变 化。献之的其他行草书作品,如 地黄汤帖、中秋帖、鹅群 帖等也多是这种书风。同样是 一种运动变化生成的审美特点, 与兰亭序那种潇洒流丽的书 风相比,鸭头丸帖则给人一种 强烈的情感变化的力量之美。由 此可知所谓“右军内撅,故森然 有法:大令外拓,故散朗而多姿。” ,一 l k 协 o z , 6 。“i 、 一 ,1 户 王献之鸭头丸帖 ( 王世贞艺苑卮言) 的比较,虽然失之绝对,但却区分出了二王之间审美取向 的不同:一表现为内外圆融性的统一,一表现为外拓性的情感抒发,而不顾瑕疵。 对这两种取向间差异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了对二王书法地位的评价。将二王书 风视作父子关系的观念,往往是将这种差距看作是一种同一审美品格的自然延伸; 而将二王书风视作孟仲关系的观念,则是将这种差距看作是两种不同艺术风格之 间的区别与对立。对于王献之外拓性的审美趋向,南北朝时往往将其理解为形式 姿态的婉转流媚,而到了张怀瑾这里则理解为情感力量的奔放宕逸。这两种对立 性的理解来自于张怀璀所出的时代审美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区罗幺强 0 注埘蚤 5罗、砖谤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三) 豪壮雄逸张怀罐美学思想中蕴藏的盛唐艺术精神的一面 福柯认为:“这种不连续的位移无疑是新历史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从障碍到 实践中;介入到历史学家的话语中,它在这一话语中不再充当应当抑制的外界必 然性的角色,而是起着人们使用的行动概念的作用:并且借助于由此产生的符号 的倒置,它不再是阅读历史作品中的消极面( 历史的反面、它的失败、它的能力 的局限) ,而是成为积极因素。这个积极因素决定着自己的对象、并使得对它的分 析更为有效。”翻同样在美学思想上,这种话语的不连续性,在张怀瑾对二王书风 的错置性理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积极性的断裂处显现出的是一种的新的审美观念。张怀瑾 正是通过对“逸”这一术语的叠加性使用生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话语与观念,进而 产生了对历代书家新的审美评价系统。在这一观念系统中,过去献之书法被认为 是消极一面的东西成为了积极因素为张怀瑾所激赏。 张怀瑾在其书论中多次使用“逸”字组成术语来进行审美评价。当然在这里 “逸”远非是一个独立美学术语,还需要与其他字词进行组合才能表达出一种完 整的审美特点。我们来具体分析其对“逸”的具体使用中体现出的审美思想: ( 1 j 子敬之法,非革非行,流变于草,开张于行革有建其中间。无藉 囡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情驰神纵,超连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 r 2 j 诸子亦有所不足,或少运动及险峻,或少波势及从逸,学者亦 自损益也。以上见书议 r 3 j 如小王所贵合作者,若藁行之间有与合者,则连气盖世,千古 独立,豪尊才可为其子弟尔。 r 4 j 卫王琶可与张r 芝j 为弟,索靖则雄连过之。 以上见书估 r 5 j 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 鬼出神入,追虚朴微。 书断序 r 6 j 龙腾虎踞兮,势非一;交戟横戈兮,气雄逸。 书断上八分赞 ( 7 3 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连,赴速急鱿,因草创 之意,谓之草书。书断上章草 f 8 j 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譬踞礼乐,则献不继羲。 书断上行书 r 9 j 伟字挺特,奇书秀出;扬武骋艺,余妍宏连;虎蒜凰峙,龙伸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蠖屉。 书断上行书引王鼠行书状 f 1 0 j 张芝革书得量简流速之极,蔡邑飞白的毕艳飘荡之极,字之 连趟,不复过此二逢。书断上飞白 ( 1 1 j 乃开阑古文畅其纤锐,但折直劲迅有如镂铁,而端姿旁逸, 又婉润焉a 书断中神品 r 1 2 j 尔其雄武神执灵姿秀出,威武仲之智,卞庄子之勇,或大鹏 抟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侏电遗光;察其所由,则连连乎笔,来见其 止。盖欲夺龙蛇之飞动,掩钟张之神气,惜其阳秋尚富,从连不羁,天量 未全,有时而琐。书断中王献之条 f 1 3 j 尤工章革,雄连绝伦。 f 1 4 j 叔夜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 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 书断中魏武帝条 得之自然意不在笔墨,若毒 r 1 5 j 书有父风稍备筋骨,兼美行革, 凌云之志,亦所谓剑则干将、莫邪。 书断中嵇康条 尤工隶书,遂枣皇飘然,有 书断中钟套条 r 1 6 j 及其暮齿,加以道连臭味羊,薄不亦宜乎。 书断中虞世南务 r 1 7 j 若章草古逸,极玫高深则伯度第一。 书断下 r 1 8 j 点画发动,体昔雄异,作成投戟,腾气扬或,遗连尚奇,探灵 索妙。六体书埝八分条 f 1 9 j 昔文式皇幸好书,有诏特赏虞世南;时又有欧阳询,褚遂良 陆柬之等:或连气遒拔,或雅度温良,柔和则绰约呈姜刚节则坚断执操, 扬声腾气,四子而已o 评书药石论 概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张怀瑾是在三个层次上使用“逸”字的: 第一,是作为一种高隐之士超乎尘世的生活情趣与精神之美。比如第1 4 条中, 高逸之士表现出一种不同凡俗的傲然之色。第1 8 条中,将王献之书风比作逸气纵 横般地潇洒面不是动合规矩的拘谨,是一种超然于现实之上的隐逸情怀创造出的 情感状态。这是继承了魏晋时期人伦品藻推崇高逸清远的审美观念,把伦理性的 品评中体会到的人格之美具体化于书法欣赏之中的。其特点便是“逸致飘然,有 凌云之志”,升华为一种“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般自由的心灵观照境界,在艺术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形式上往往体现为一种“端姿旁逸”般的造型特点与审美形态。 第二,要达到上述飘逸的艺术境界,不仅要合于规矩,而且还要进一步能损 益规矩,进而超越规矩,使书写达到一种“笔简形具,得之自然”的精神极致。 第十条中讲要使书写达到逸越的境界,有两个途径,其一便是要如张芝草书那样 能够做到易简流速之极。而第七条中则指出了要达到草书这种易筒流速的特点的 途径,即“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惟有如此才能使情感“纵任奔逸,赴速急 就”般地得到自由流动。在对书写规矩的最终真致的把握下,完全可以简略字的 笔画,超越隶书那种笔笔清晰的书写规矩而直达书写的最高情感状态。这种简逸 的审美观念在宋人黄休复那里体现得最为明显,在益州名画录中他将画之逸 格理解为“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 于意表,故目之日逸格尔。”尤为知名的是他将逸格置于神格之上,认为它是一种 合于规矩而又超出规矩之外的最高的自然状态,在用笔上实现的途径既为笔简形 具,书画用笔相通,这也应体现在草书书写的过程中。我们看到黄体复理解的逸 格非常接近于张怀璀对嵇康书风的评价:“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笔墨”, 同样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无为而又至臻至妙的艺术境界。因此我们看到张怀瑾对 “逸”的使用中早已意识到了“存梗概,损规矩”的艺术提炼途径,只不过黄休 复的“笔简形具”说是从正面说明,而张怀瑾则是从反面的具体方法而言的。 第三,上述两点对“逸”的理解一直是宋元文人书画兴起后的思想主流,但 它们并非是张怀璀对“逸”使用的主要方面。我们认为在张怀璀的书论中“逸” 字多与“雄逸”、“逸越”、“逸气遒拔”等相连使用,体现的是一种雄肆昂扬的壮 丽境界,这是盛唐艺术精神的直接体现。 首先雄逸的风格体现为力量的壮大与气势的雄伟,这给整个书写带来了一种 内在骨气与动感。如在第6 、9 、1 2 条中形象地描述了作为雄逸风格的书写特点, 如龙腾虎跃般地气势与交戟横戈般地力度构成一种飞动道健的壮阔浓烈的情感状 态,是一种“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般地浪漫主义式的恣肆与飘逸。 这种对“逸”之力量感的突出,在苏轼那里尚还存在。在书蒲永异画后中评 价孙位时,认为“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 水之变,号成神逸一日仓促入寺,索笔墨切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做输 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奔屋也。”在书唐氏六家书后中品评张旭的狂草书道:“张 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苏轼使用的“神逸”与 张怀瑾的“雄逸”、“道逸”等同是描述艺术形象中带来的动宕奔放的情感与气势。 张怀瑾对自己书法艺术的描述更是体现了对这种宏伟激宕的力量与气势的欣赏: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仆今所制。不师古法,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 以筋骨立形,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 于飞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孥攫之形;执蛟螭,见蚴 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入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 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观之欲其眩目惊心, 肃然凛然,殊可畏也。”( 文字论) 这种美学风格也正 是与张怀璀同时的草圣张旭狂草的艺术境界。张旭的狂 草以其情感之浓烈奔放、气势之纵逸奔腾成为中国书法 艺术的颠峰与经典。后世中对张旭草书的形容以韩愈的 送高闲上人最为著名,笔者不在累赘另叙: 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毒怒窘穷,忧悲 愉侠,怨恨、思墓,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 张旭肚痛帖” 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善虫 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 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 其身而名后世。 与张怀瑾上述的形容自己书法创作的精神状态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 出,张怀瑾推崇的行苹艺术境界,在其同时代入张旭身上已经完全实现,虽然张 怀瑾在其书论中从未提及张旭。 这种对力量与气势的推崇也体现于盛唐画家吴道予的绘画中:“吴道子笔法超 越,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技术:原理、发展与挑战
- 合作学习:开启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新钥匙
- 民政局发布离婚协议书范本及财产分割原则说明
- 原生大红紫薇苗木采购合同2篇
- 民警演讲面试题库及答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2025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44人笔试模拟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有限公司调整部分岗位报考专业要求笔试模拟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能力测试备考题含答案详解【培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模拟题库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学生课程免考(修)申请表(模板)
- 粘膜免疫 2课件
- 电子课件-《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三菱-第三版)》-A04-1724-课题一-可编程序控制器基础知识
- 统计业务知识(统计法规)课件
- 实验计划样表
- 艾滋病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
- 广告策划与创意课件-2
- 地质勘察任务书模板
- 全国中心血站上岗证考试题库
- 环境社会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完整版课件(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