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20062007学年 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编号4051102学院专业年级外国语学院三年级任课教师杨敏 贾磊 王恒展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一、 总体规划1时间:本课程共在18周内分36个课时完成,不包括复习考试的时间。2教师:分别由杨敏、王恒展、贾磊授课,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 杨敏 第1 第 3 周:6课时第二章 王恒展 第4周 。第三章 王恒展 第5周第四章 王恒展 第6周第五章 徐文军 第7 第9周第六章 徐文军 第10 11周第七章 徐文军 第12 14 周第八章 贾磊 第 15 第16周第九章 贾磊 第 17 18周 3 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中国传统文化通览杨敏、王克奇、王恒展等编写,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年; 或中国文化通览杨敏、王克奇、王恒展等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其它教学资源:中国文化通览光盘;中国文化通览 课件补充材料。 4授课对象:外国语学院三年级外语专业学生,包括英语本科学生与专升本学生。 5 环境条件:多媒体教室 ;自由式座次排列6授课途径:非精读式授课;视听;讨论;面对面交谈;课外阅读与写作作业 二、 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把握优秀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产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浓厚兴趣,大致了解中国概况及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中国文化中的宝贵遗产、主要次文化的基本内容等。三、 授课框架1 授课目的:见各章教案2 学生分析:见各章教案3 时间、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环境条件、授课途径:见各章教案4 环境条件与授课途径:见各章教案5 方式与原则:见各章教案6 实施细则:见各章教案四、 授课内容1 主题: 第一章:a) 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The geographical surroundings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b)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c) 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The traditional worldview, values and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d) 以儒、道两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The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第二章:a) 历史故事Chinese historical tales b) 神话Myths c) 寓言Fables d)民间传说 Folklores 第三章:a) 古代文化名人Eminent personnel in the ancient times b)近现代文化名人Eminent personnel in the modern times 第四章:a) 中国文化名著Masterpieces b)中国文化名篇Well-known literary pieces第五章:a)四书五经The Four Books and The Five Classics b)京剧与地方戏曲 Beijing Opera and local operas c)中国书画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d)生活中的文化符号 Cultural tokens in daily life 第六章:a)民间工艺 Folk handicraft b)民间游艺 Folk performance and Entertainment c)民间竞技 Folk sports 第七章:a) 饮食文化The dietetic culture b) 酒文化The wine culture c) 茶文化The tea culture d) 姓氏文化The name culture e) 节日文化The festival culture第八章:a) 古城古迹Ancient cities and historical sites b) 景点景观Famous scenic spots c) 名山Famous Mountains d)河流湖泊 Famous rivers and lakes 第九章:a) 传统建筑风格Ancient architectural styles b)著名传统建筑 Famous ancient constructions c) 园林及其特色Chinese gardening 2 活动 第一章:a)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主要特点。The general traits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2) 理性的求和谐主平衡世界观的消极积极方面。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rational world outlook seeking for harmony and maintaining equilibrium b) 汉译英。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English. 1) 游牧部落 / 疆域 / 抑商 / 封建主经济 2)宗法制的 / 炎黄子孙 / 礼仪之邦 / 大一统经济 3)和谐平衡 / 天人合一 / 中庸 / 内圣外王 / 齐家治国平天下 4)汉代经学 / 禅宗思想 / 玄学 / 无为而治 / 佛学 / 超越平凡 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oduce the following Chinese cultural topics to foreign visitors to China. 1) 中国的地理环境The geographic condition of China 2) 秦始皇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Qin Dynasty 3) 儒学Confucianism 第二章:a)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 孟母三迁的教育意义。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historical tale entitled “Three Moves by Mencius Mother” 2) 国外不同文化中不同的人类起源论。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Creation of the Earth and Man in different foreign cultures 3) 中国寓言翻译时的文化对等表达。Cultural equivale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ables b) 汉译英。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You may offer your own versions). 1) 四面楚歌 / 毛遂自荐 / 卧薪尝胆 2)开天辟地 / 八仙过海 / 嫦娥奔月 3)画蛇添足 / 南辕北辙 / 鹬蚌相争, 渔夫得利 c) 用英语讲述下列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Tell one of the following Chinese historical tales and folklores in English. 1)守株待兔 2)东施效颦 3)牛郎织女 4)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三章:a)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 老子对道学形成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Lai Zi to the founding of Taoism 2) 孔子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Confucius and Confucianism over the Chinese culture 3) 鲁迅和巴金在中国文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The importance of Lu Xun and Ba Jin for the Chinese ideology and literature b) 汉译英。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You may offer your own versions). 1)清静无为 /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2)仁、礼 / 仁政、性善 3)离骚 / 诗仙 / 飘逸豪放 / 诗圣 / 缘事而发 4)红楼梦/ 女神/ 子夜/ 围城 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oduce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to foreigners. 1) 道学Taoism 2) 中国现代文化中主要哲学家。Great philosophers in the modern Chinese culture 第四章:a) 两人或多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or in group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 最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My favorite Chinese literary works 2)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irst Chinese book on general history written in the biographical style 3)红楼梦为什么是中国文学中里程碑式的作品。Why A Dream of Red Mansion is a monumental work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b) 汉译英。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You may offer your own versions). 1)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儒林外史/ 围城 2)短歌行/ 孔雀东南飞/ 春江花月夜/ 木兰诗/ 阿Q 正传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oduce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to foreigners. 1)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The four great literary works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2) 中国现代文学大家Famous literary masters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第五章:a) 两人或多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or in group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四书五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The importance of The Four Books and The Five Classic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2)周易对中国哲学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The Book of Changes over Chinese philosophy 3) 京剧在中国的流行程度The popularity of Beijing Opera in China now b) 汉译英。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You may offer your own versions). 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 脸谱 / 花脸 / 打渔杀家/ 霸王别姬 / 宝莲灯 3) 壁画 / 人物画 / 山水画 / 书法 / 篆隶 / 楷书 / 草书 (行书) 4) 文房四宝 / 对联 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oduce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to foreigners. 1) 京剧Beijing Opera 2) 中国书画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第六章:a)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 中国民间游艺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lk performance and entertainment 2) 武术在国内外的受欢迎程度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wushu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b) 汉译英。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You may offer your own versions). 1) 民间工艺 / 木版年画 / 刺绣 / 陶瓷 / 泥塑 2)舞龙 (耍龙灯) / 踩旱船 / 赛龙舟 / 拔河 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oduce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to foreigners.1)中国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Dragon as a cultural symbol in Chinese culture 2)最喜欢的中国竞技项目My favorite Chinese folk sports第七章:a) 两人或多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or in group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 中国酒文化Chinese wine culture 2) 中国茶的分类和茶文化The classifications of Chinese tea and Chinese tea culture 3) 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The merits of Chinese dietetic culture b) 汉译英。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You may offer your own versions). 1) 烹饪 / 茶馆 / 佐料 2) 礼仪之邦 / 博大精深 / 茉莉花茶 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oduce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to foreigners. 1) 中国宴席礼仪The etiquette of Chinese banquet 2) 中国茶的营养价值The nutritious value of Chinese tea第八章:a) 两人或多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 中国景点的迷人之处The attractions of Chinese scenic spots 2) 中国名山的文化意蕴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famous mountains b) 汉译英。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You may offer your own versions). 1) 亚热带 / 暖温带 / 世界遗产名录 2)文物古迹 / 风景名胜 / 冰雪皑皑 / 高原 / 湍流雄关 / 五岳 3)封禅祭祀 / 佛教道场 / 天池 / 湖光山色 / 碧波万顷 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oduce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to foreigners. 1)中国著名湖泊河流Famous Chinese lakes and rivers 2)中国八大古都The eight greatest Chinese ancient capitals第九章:a)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 中国传统建筑特色The unique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al styles 2) 中国园林之美The attraction of Chinese gardens b) 汉译英。Translate the following into English (You may offer your own versions). 1) 宫殿 / 陵墓 / 坛庙 / 会馆 2)佛寺 / 石窟 / 塔 / 道教宫观 3)楼阁 / 亭廊阙榭 / 园林 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oduce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to foreigners. 1)中国著名宫殿Famous Chinese palaces 2)苏州园林Suzhou gardens五、各章节语言点见副本 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教案(1)一、 授课目的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中国概况及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辩证地分析评判本章节关于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二、 学生分析该年级学生由三部分组成:全日制英语专业本科生,全日制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入校不足一年的英语专业学生。语种不一,英语专业学生能在视听同步的情况下听懂英语版的授课内容,对于其它语种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供恰当的翻译方法,启发他们提供与汉语内容基本对应的外语译文。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对相关的外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关键词语,或介绍恰当的翻译方法引导学生提供对应的其它外语译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习惯较弱,应进行必要的督促检查。三、时间、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环境条件、授课途径1 时间:本学期第1 周, 共计2课时;2教材: 以杨敏、王克奇、王恒展等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文化通览为课堂教材,以中国文化通览光盘,中国文化通览 课件补充材料(见辅助阅读一)作为辅助教学/学习资源。3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及自由式座次排列。4授课途径:非精读式授课、视听与讨论、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阅读任务包括:分别布置每周课前预习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第一节;课后阅读书目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通览四、授课原则本着知识课型非精读式授课途径所要求的原则,提纲挈领,要点突出,师生互动,心得互享。1)要点突出。主要讲清楚中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革; 2)师生互动。围绕本部分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引导学生就本部分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交流心得;3)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启发学生就补充文献与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提出个人见解,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五、. 语言难点解释:a) 耒耜(li s ):古代翻土耕地的农具。b) 褊(bin)狭:(地域)狭小 指(心胸、气量、见识等)狭隘。c) 训诂:也叫诂训,故训,训故。对古书字句的解释。d) 笺注:笺:古书注释的一种体例。注释古书的文义。e) 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能够容纳别人的意见。f) 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个圈当作牢。后人用以比喻只准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受到限制,被隔绝。“一多” “相摄”“六相圆融”“二端固有感”“本一固能合”“体用”“自然名教”“定慧”“泯物我”“安土乐天”“理一分殊”六、. 活动:a)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 中国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 2)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b) 翻译。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English. 1) 游牧部落 / 疆域 / 抑商 / 封建主经济 2)宗法制的 / 炎黄子孙 / 礼仪之邦 / 大一统经济 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oduce the following Chinese cultural topics to foreign visitors to China. 中国的地理环境七、 授课内容1.话题:a) 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The geographical surroundings and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2要点:(a)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国古代文化相对独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撞较少,特别是有效地避免了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它对中国文化形成一个历史悠久又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的文化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b)辽河、黄河、长江、珠江几个流域。流域内纵横其间的支流为农业的发展和交通便利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也促成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风格多样各异的区域文化融合为一体,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c)中国现有的疆域,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5千年来以华夏族为主的政权与周边各部族政权在长期不断的冲撞融合中逐步塑造而成的。中国早期的国家是由夏人、夷人和蛮人的部落联盟组织发展而来,距今约有5千年的历史。 (d)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经历了一个由古代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向现代工业会发展的历史过程。长达数千年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给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中国的古代社会,社会经济结构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 八、实施细则1 监控学生对于所列话题的学习与训练。2 监控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学会了解以上两个讨论题目的主要观点。3 监控学生的解释与介绍。使学生学会学会翻译方法,并运用翻译方法自由介绍话题。4 监控内容的准确性。5 引导学生进行了解信息型阅读练习。九、反馈意见: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教案 (2)一、授课目的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中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并能够比对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辩证地分析评判本章节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二、学生分析该年级学生由三部分组成:全日制英语专业本科生,全日制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入校不足一年的英语专业学生。语种不一,英语专业学生能在视听同步的情况下听懂英语版的授课内容,对于其它语种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供恰当的翻译方法,启发他们提供与汉语内容基本对应的外语译文。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对相关的外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关键词语,或介绍恰当的翻译方法引导学生提供对应的其它外语译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习惯较弱,应进行必要的督促检查。三、时间、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环境条件、授课途径1 时间:本学期第2 周, 共计2课时;2教材: 以杨敏、王克奇、王恒展等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文化通览为课堂教材,以中国文化通览光盘,中国文化通览 课件补充材料(见辅助阅读一)作为辅助教学/学习资源。3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及自由式座次排列。4授课途径:非精读式授课、视听与讨论、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阅读任务包括:分别布置每周课前预习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课后阅读书目包括中国传统文化通览四、授课原则本着知识课型非精读式授课途径所要求的原则,提纲挈领,要点突出,师生互动,心得互享。1)要点突出。主要讲清楚中国文化的几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及特征 ; 2)师生互动。围绕本部分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引导学生就本部分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交流心得;3)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启发学生就补充文献与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提出个人见解,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五、 授课内容1.话题: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2要点:(a)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多元”指它是由多种文化融合而成,且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从而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格局;“一体”指多元文化融铸为一个整体,形成了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鲜明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b)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有人喻之为“满天星斗”,但主要源头有三,一是东夷文化,二是西夏文化,三是南蛮文化。东夷和西夏二族的发展是沿黄河对进,长期的又战又和的格局最终促成了民族间的融合,形成了华夏族的前身。夷、夏文明的冲撞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华夏集团又南下征服了南蛮集团,形成了中国民族的雏形。他们远祧炎帝、黄帝二祖,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c) 夏商西周史称“三代”,“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观念逐渐形成,宗法性质的礼乐文化成型,并对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刻的印记,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所谓“礼仪”,指通过繁复的、无所不在的礼节规定,将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意识加以强化,明确其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三代的物质文明成果是青铜文化,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瑰宝。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青铜铭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构字方法已有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并出现了由这些文字记录而成的文献。(d)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在战争中,更多的部族国家参与进来,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从而为秦汉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与政治上的割据状态相适应的是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末年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学术垄断,建立了儒家学派。孔子是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伟大人物,他整理了“三代”的文化成果“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又提出了“礼”和“仁”结合的思想体系,开辟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新局面。(e) 秦汉文化 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创立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皇朝。“汉承秦制”,这种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政体在两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统一的民族精神文化的产生。秦朝建立伊始,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的任务摆在统治者面前。秦朝实行了“书同文”,“行同伦”的文化政策,凭借强大的行政力量推行文化统一。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合法家思想与黄老学、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排斥,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使精神文化的统一归于失败。剧烈的文化对立与冲突,是造成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汉朝初立,鉴于战乱造成的经济的残破,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得到尊崇。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至汉武帝即位,凭借“文景之治”积累下的物质财富,欲大展鸿图,黄老学说与之相抵忤,而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到青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改造的汉代儒学克服了先秦时期拘束保守的缺点,成为政治上、学术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独尊儒术”是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关键性举措,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至今还具有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力。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黄老学与方仙道的结合,在东汉形成了原始道教太平道和五斗米道.(f) 魏晋南北朝文化 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继秦汉的大一统的王朝统治之后,魏晋南北朝基本的政治局面是分裂割据的状态。与这一基本的政治背景相适应,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g) 隋唐文化隋唐是继秦汉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时期。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在相互吸收和渗透中走向融合。隋唐统治者实行了兼容并包、宽容大度的文化政策。隋文帝崇佛,也重视儒学。道教教主老子(李耳)与唐朝皇室同姓,道教受到尊崇,高祖李渊下诏令道教居于众教之首,唐高宗又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还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武则天弘扬佛法,佛教盛极一时,形成了许多中国化的佛教教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隋唐一代,佛教基本完成了融入中国文化的进程。儒学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h) 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在学术文化领域是理学的兴起。理学又称“道学”,是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市民文化逐渐兴起,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当时市井生活的生动画面。宋词、元曲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学成就。北宋与夏、辽的对峙,南宋与金的战争,最终却导致了汉族与党项、契丹、女真等族的融合。尤其在元朝,版图辽阔,民族众多,交通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回族的形成,就是其成果之一。宋代的科技文化高度发达,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在技术上取得重大进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技术也日臻成熟。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火药的配比标准已接近于现代。北宋的指面针已应用于航海。宋代伟大的科学家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内容包括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气象、医学和工程技术,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 I ) 明清文化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酝酿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而政治的专制集权高压抑制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社会背景之下,市民阶层不断发展,早期的启蒙思想逐渐兴起,其代表人物有明末清初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倡言经世致用的实学. 这一时期,面对日益发展成熟的传统文化,对它的学术成果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成为统治者的要务。明清两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对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相继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文学总集全唐文、全唐诗,大型工具书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与此相对应的是考据学的兴盛,形成了影响甚大的“乾嘉学派”。明清的文坛,小说的成就最大。四大古典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科技方面也出现了一批具有总结性的学术巨著,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发展,但与以往以东学西渐为主要形式不同,西学东渐成为这个时期一个重要历史现象。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在向中国人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也译介了大量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物理等方面的书籍和著作,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但这时的“西学”传播的范围较狭窄,仅局限于宫廷和少数官员、士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汹涌而来,这种西学的输入带有殖民文化侵略的色彩,但一些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天文学、医学、农学知识也随之传入中国。与此同时,西方的社会科学也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j ) 民国文化 在清朝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双重压迫下,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建国之初的政治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1915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又爆发了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成为运动的主题。到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又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阶段. 以至于在“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以马克思主流的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整个民国时期,贯穿于思想文化领域始终的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其他文化领域,新文学运动取得显著成就,出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画坛,产生了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张大千等美术大师,在戏剧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致力于京剧的革新改造,不仅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梅派”表演艺术,而且带动了京剧表演艺术达到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峰。新兴的电影艺术崛起,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催生了学术文化领域的复兴。在史学领域,王国维从古文字学入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梁启超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史学理论,建立起比较系统的史学理论与方法。(k)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文化的振兴开拓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思想上拨乱反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又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那就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迅速崛起,证明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价值.。六、. 活动:a)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特点。The general traits of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culture b) 汉译英。Translate the following terms into English. 和谐平衡 / 天人合一 / 中庸 / 内圣外王 / 齐家治国平天下 c) 请向外宾介绍下列话题。Introduce the following Chinese cultural topics to foreign visitors to China。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阶段七、实施细则6 监控学生对于所列话题的学习与训练。7 监控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学会了解以上两个讨论题目的主要观点。8 监控学生的解释与介绍。使学生学会学会翻译方法,并运用翻译方法自由介绍话题。9 监控内容的准确性。10 引导学生进行了解信息型阅读练习。八、反馈意见: 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教案(3)一、授课目的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并能够比对目的语文化与中国文化,辩证地分析评判本章节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二、学生分析该年级学生由三部分组成:全日制英语专业本科生,全日制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入校不足一年的英语专业学生。语种不一,英语专业学生能在视听同步的情况下听懂英语版的授课内容,对于其它语种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供恰当的翻译方法,启发他们提供与汉语内容基本对应的外语译文。大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对相关的外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因此,可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英语关键词语,或介绍恰当的翻译方法引导学生提供对应的其它外语译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习惯较弱,应进行必要的督促检查。三、时间、教材及其它教学资源、环境条件、授课途径1 时间:本学期第 3 周, 共计2课时;2教材: 以杨敏、王克奇、王恒展等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文化通览为课堂教材,以中国文化通览光盘,中国文化通览 课件补充材料(见辅助阅读一)作为辅助教学/学习资源。3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及自由式座次排列。4授课途径:非精读式授课、视听与讨论、课前课后阅读;课前阅读任务包括:分别布置每周课前预习中国文化通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课后阅读书目包括四、授课原则本着知识课型非精读式授课途径所要求的原则,提纲挈领,要点突出,师生互动,心得互享。1)要点突出。主要讲清楚中国文化的几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及特征 ; 2)师生互动。围绕本部分内容展开讨论,组织引导学生就本部分内容发表个人观点,交流心得;3)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启发学生就补充文献与讨论中的各种观点提出个人见解,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五、 授课内容1.话题: a)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The traditional worldview, values and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Chinese people b 以儒、道两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The ancient Chinese thought2要点:(a)理性的求和谐主平衡的世界观 在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和处世态度上,中国人形成了理性的、求和谐而主平衡的思想观念和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b) 大一统的观念和注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宗法社会的性质,重视人伦关系成为其文化特色。孟子将“人伦”归结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基本的社会关系有四种关系与血缘和家庭有关,而国家关系正是这种血缘和家庭关系的拟制。(c) 辩证思维和经学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的相对独立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在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辩证思维和经学式思维互见,思维的直觉性、整体性和模糊性是其特色(d)以儒、道二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六、 活动:a)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话题。Discuss in pairs about the following topic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