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源远流长, 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到殷周时期趋于完善。 在此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态几经演变,宋代则处于第三种类型家族组织的形成时 期。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瓦解。两宋时期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科举选官制度的完善,使封建统治阶级和 地主官僚都意识到,家族组织作为封建统治的辅助手段,其存在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 已经死亡的制度是不可能复活的,统治阶级顺应了这种变化的社会现实,对家族组织与 封建政权的关系作出了一定的调整,使家族组织的存在更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家族 和家族制度再度兴盛起来,元明清诸代的家族和家族制度是顺着宋代的老路下来的。因 此,宋代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的研究,既触及到宋代社会变革的层面,更对元明清以后 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有深刻的影响。 本文着重论述了士大夫家族、累世同居大家庭、强宗豪族三种类型的家族形式。从 它们的特点、原因等方面来看它们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使我 们认识到, 宋代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弱化、 间接化、 互相分离的趋势。 这种关系直接影响了元、明、清以后的家族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宋代 家族组织 国家政权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family system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which dates back to ancient time, comes into being from the late primitive society and tends towards perfection until shang and zhou period. the form had e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song dynasty is in the formation period of the third type of family organization. war in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broke down the large family- run organization which was formed during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mmodity economy, increased social conflicts, as well as the perfec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election system, during song dynasties, the feudal ruling class and the landowners realized the necessity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family organization which is as an aid to the feudal rule. they also knew it is impossible to revive the dead system. the ruling class, in conformity to the social realities, made realignmen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organizations and the feudal regime. the existence of family organizations was more conducive to the needs of feudal rule. the family system and family organizations flourished again,yuan,ming and qing dynasty on behalf of the family ang the family system is along the old road down the song dynastry.therefore, the study on song family organizations and the state power not only touched the level on social change, but also had impa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organization and state power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literati family, cohabiting family, and aristocracy family which are three types of family organization. the author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types and state power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the three types of family organization. by exploring this issue so that we recognize that the song family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power of a weakened, indirect, then the trend of mutual separation. this relationship directly affects the yuan, ming and qing after the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power. key word: song dynasty family organizations state power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绪 论论 1.1 选题的意义选题的意义 家族,又称宗族,就是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 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 中国的宗族组织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它是由婚姻和血缘关系组合而成的父系家长 制演变而来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有限,只 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萌发了人类最早的家 族组织。也就是说家族组织的产生是给予人类生存的需要。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统治 阶级出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使得家族组织更多的带有政治性。 西周的宗族组织可分为贵族型和庶民型两种,贵族型是西周社会的主要宗族形式。 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世族世官制。世族指的是世代占有封土和人民的贵族宗族;世官是指 世代为官,也就是说王朝的官吏由世族贵族世代占有。而担任国家政权中军政要员的往 往是各个宗族的宗子,也就是他们的族长。族长职位的高低一方面与他们的才能有关, 但另一方面则取决与他本人宗族实力的大小。同样,族长职位的高低又影响其宗族的实 力。职位高,则宗族获得的权利就多,宗族就会壮大;反之,宗族的发展就有可能受到 抑制,甚至导致宗族的消亡。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世官制使的诸侯卿大夫家族势力膨胀,在春秋以后,晋、郑、 鲁诸国,都出现了由少数贵族家族世代把持朝政的局面。鉴于此,许多诸侯国在春秋中 晚期就开始采取措施制约这种恶性的势力膨胀。 真正对世族世官制作出挑战是在战国时 期,各国纷纷进行改革。统治集团内部进行了残酷的政权斗争,如田氏代齐、三家分晋; 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的一系列变法,这些变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改革 世官制。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致使各国的宗族势力遭到一定的打击,再加上生产力提 高,族人对宗族的依赖性相对减弱。春秋末叶到战国时期,越来越多的族人脱离自己的 徐扬杰: 宋明家族制度史论 ,中华书局,1995 年,第 1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宗族,流徙他乡。这一切并不表明宗族的瓦解,只是说明它的作用和影响相对小了。宗 族作为国家笼络族人,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基层社会中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长期分割的局面,废除分封制, 推行郡县制。并将战乱中保存下来的六国富豪和强宗十二万户迁居到京城咸阳附近,严 加监视。但到两汉时期宗族的势力不但没有消弱,反而发展壮大。为维护国家的统一, 维持中央集权的统治,西汉王朝采取非常强硬,甚至是十分残酷的政策打击豪强。如汉 高祖“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居关中” ,有“十余 万口” 。汉武帝时也多次迁豪族入关中,如元朔二年(前 127) , “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 万以上于茂陵” ;又下令禁止强宗大姓族居;同时武帝任用大批酷吏锄灭豪强。但这 一切都未能影响豪强势力的发展,尤其是武帝后形成的外戚家族势力,他们把持朝政, 甚至可以操纵皇帝的废立。如霍光因不满刚即位的昌邑王刘贺以昌邑群臣取代朝臣,即 将其废黜。更有甚者,外戚势力壮大,竟改朝换代。如西汉末孝元皇后的侄子王莽,于 建国元年(公元 9 年)去汉号而建新朝。西汉王朝被外戚所取代,西汉王朝灭亡。 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本人就是豪强地主的代表,而其政权是在南阳、颍川、河北 这三支豪强势力的支持下建立的,但因为刘秀本人长于民间,深刻体会到强宗大族的危 害性,因此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打击豪强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家族势力在东汉实力大 增,尤其是外戚家族势力,像安定梁氏“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 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 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 平陵窦氏“窦氏一公、两候、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 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比” 。到东汉末年,强宗大族已遍布各郡 县乡里。豪强势力的壮大,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北方的豪强遭 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曹操在统一的过程中意识到强宗豪族是国家统一的大害,因此实 班固: 汉书卷 43娄敬传 ,中华书局,1962年,第 2219 页。 班固: 汉书卷 6武帝纪 ,第 170页。 范晔: 后汉书卷 64梁统传 ,中华书局,1965 年,第 1185 页。 范晔: 后汉书卷 53窦融传 ,第 79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行打击豪强的政策。但其子曹丕处于改朝换代的需要,又大肆拉拢世家大族,给他们以 高官厚禄,委以重任,放弃了打击豪强的政策。在南方,富阳大族孙氏则建立了一个完 全由世家大族控制的东吴政权。而西晋王朝则完全是一个被世家大族控制的朝代。 北朝十六国时期,连年混战,豪宗大族垒筑坞堡,结寨自保。北魏建立后实行的宗 主督护制, 则是利用家族组织作为地方基层政权行使政府职能, 以加强其对地方的控制。 后来孝文帝改革,建立三长制,重建基层政权。 隋唐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到了鼎盛时期。均田制的实行消弱了豪强地主的经 济势力;科举制的推行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又消除了大族把持朝政的特权。尤其是唐 中后期,在藩镇割据,唐末农民战争的打击下,世家大族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宋以后, 商品经济的发展, 社会矛盾的加剧, 使封建统治阶级和地主官僚都意识到, 家族组织作为封建统治的辅助手段,其存在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已经死亡的制度是不 可能复活的,统治阶级顺应了这种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对家族组织与封建政权的关系作 出了一定的调整。宋代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的研究,既触及到宋代社会变革的层面,更 对元明清以后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有深刻的影响。 1.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我国的家族史、宗族史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出版过一些关于家族史、宗族 史的通史著作。首先对中国宗族制度进行通贯研究的是吕思勉先生,他撰写的中国宗 族制度小史 ,是中国第一部宗族简史。作者从宗与族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大小宗、 祭祀、姓氏、谱牒、合族而居、族长与族产、立后等问题。在论述合族而居时作者认为 聚族而居之事,流弊颇多。这篇文章对后世研究家族、宗族问题有很大的启发性。这一 时期未见两宋时期的家族、宗族研究著作。 80 年代以后, 学术研究进入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 这一时期关于家族史的研究涉及 的范围、成就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关于家族通史研究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徐扬杰先生的中国家族制度史 、冯尔康 吕思勉: 中国宗族制度小史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先生等合著的中国宗族社会 、常建华老师的宗族志 等。徐扬杰先生在中国家 族制度史 中依据自己的观点将中国的家族制度分为四种不同形式即原始社会末期的父 家长制家族、殷周时期的宗法制家族、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式家族、宋以后的近代封 建家族。 作者认为宋以后近代封建家族制度形成的原因之一是能够起到加强封建统治和 保持地主阶级世代荣华,因此刚一萌芽就受到朝廷、政府的大力扶助。但它的存在严重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冯尔康先生等编纂的中国宗族社会中,作者 用一章节写“宗族与政治”并从三方面来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从选官制度看宗族与国 家的关系、家法与国法、国家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宗族政策。作者认为在宋元以后随着 科举制度的完善,世家巨室逐渐失去凭借宗族地位直接入仕的权利,政权与族权完全分 离但宗族不愿意放弃权利,于是资助族人参加科举,以维持与政权的关系。同时国家对 破环基层政权的强宗大族予以打击,而对那些顺民家族给以旌表和支持。总的来说宗族 与政治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宗族对政治的影响越来越小。常建华老师的宗族志则 全面系统的论述了中国宗族制度的基本内容,并分四个阶段论述了宗族制度的演变:世 族宗族制、士族宗族制、科举制度下祠堂族长宗族制、近现代巨变中的宗族制度。在论 述族人与国家时,作者写道,宗族强调族人按时交纳赋税,做国家的顺民避免给宗族带 来麻烦,同时还要求出仕的族人,为官清廉忠君报国。但此书主要论述的是宋以后的宗 族组织特征。 主要研究宋代家族史、宗族史的专著有王善军的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 、邢 铁的宋代家庭研究 、张邦炜的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黄宽重的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等。 其中王善军的 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 集中反映了近 20 年来家族研究的成果。 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宗族制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周时期;第二阶段是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第三阶段为宋元明清时期。作者指出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 三种类型的宗族制度的形成时期,地主阶级以“敬宗收族”为目的所倡导的宗族组织在 社会上逐渐发展起来。在本书的下篇作者对同居共财大家庭、强宗豪族、世家、宗室等 徐扬杰: 中国家族制度史 ,人民出版社,1992 年;冯尔康等, 中国宗族社会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常 建华: 宗族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王善军: 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邢铁: 宋代家庭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张邦炜,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人民出版社,2003年;黄宽重: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东大图书公司,2006 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四种宗族类型做了细致的考察。作者认为同居共财大家庭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由 于家族内部的制度,约束和限制了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使他们成为家庭专制制度下忠顺 的奴隶,从而就成为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奴隶,它的存在是封建政府最好的帮手;对于那 些危害基层社会秩序的强宗豪族予以打击;而世家则在政治上完全依附于皇权。终篇论 述了宗族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如关系世家大族的家法和家风在当世政治上所起的作用分 析、宗法观念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宗法世家难以持久等。邢铁的宋代家庭研究主要 考察了宋代的家庭问题。张邦炜的宋代婚姻家族史论着重说明了唐宋之际婚姻制度 的重大变化即“婚姻不问阀阅” 。黄宽重的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以四明地区的袁、楼、 汪、高以及饶州地区的张、程这六个家族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来讨论家族崛起、发展以 及变化的内在因素,同时兼顾到家族与当地其他人员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来了解士人家 族如何参与社会活动、维系其地位,以及如何影响地方政治的。 对于家族史、宗族史研究的论文颇多,但多关注于官僚家族的个案研究。如李裕民 的折氏家族研究 、朱玉周和崔耕虎的宋代东平梁颢家族兴盛原因析论 、王育济的 宋代王安石的家族及其姻亲 、张彦霞的宋代韩琦家族婚姻关系特征考论 、刘学峰 的北宋高琼家族初探 、王善军的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仕宦、婚姻与文化成就 、何 成和王育济的宋代王审琦家族兴盛原因述论 、马玉臣和杨高凡的宋代毕氏家族论 略等 。这些家族个案主要侧重从世系、仕宦、婚姻、文化成就等方面来论述家族的 兴衰。许怀林的陆九渊家族及其家规述评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到陆氏家内“严若 朝廷”说明家族内部和朝廷衙门内部的情况是相同的。家族内部越稳定则封建国家的统 治就越稳固,反之就会有垮台的危险;许怀林的另一篇文章陈氏家族的瓦解与“义门” 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认为义门的存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当它发展过于 李裕民: 折氏家族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 年第 2期;朱玉周和崔耕虎: 宋代东平梁颢家族兴盛原因 析论 ,泰山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王育济: 宋代王安石的家族及其姻亲 ,东岳论丛,2001 年第 3 期;张彦 霞: 宋代韩琦家族婚姻关系特征考论 ,集宁师专学报,2005 年第 3 期;刘学峰: 北宋高琼家族初探 ,巢湖学院 学报,2003 年第 1期;王善军: 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仕宦、婚姻与文化成就 ,河北学刊,2003 年第 2 期;何成和 王育济: 宋代王审琦家族兴盛原因述论 ,甘肃社会科学,2001 年第 6 期;马玉臣和杨高凡: 宋代毕氏家族论略 , 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 4 期。 许怀林: 陆九渊家族及其家规述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2 期。 许怀林: 陈氏家族的瓦解与“义门”的影响 ,中国史研究,1994 年第 2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盛大时,统治阶级就会给予自己统治稳定性的考虑而将其分家,以消除潜在的危险。袁 北星的中国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历史考察 是一篇全面考察中国古代族权与 政权关系的文章。 在这里作者指出政权与族权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由上至下逐渐分离的趋 势,这种时紧时松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两者力量的消长,统治者对家族组织从来都是采取 即利用、 结合,又打击、排斥的态度。 王善军的 北宋青州麻氏家族的忽兴与骤衰 、 强 宗豪族与宋代基层社会 ,这两篇文章分别以个案和整体的形式论述了强宗豪族对国 家基层政权的影响,深化了我们对宋代强宗豪族的了解和认识;王善军在宋代宗族制 度的社会职能及其对阶级关系的影响 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宋代宗族制度的社会职能即政 治职能、经济职能和教育职能。尤其在政治职能中作者指出宗族组织之所以得到统治阶 级的支持和倡导原因就在于它对封建统治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申小红的略论宋代 的宗族自治 一文中,作者在论述宗族自治组织的政治功能是也提到宗族自治组织一 经成立,便发挥着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政治功能,所以一开始就受到宋 代统治者的青睐和保护。关履权的宗法统治与中国封建社会 一文中,作者指出中 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使君权与宗法相结合,加强专制统治,是使中国封 建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里作者对家族组织的存在是持一种否定态度。柯 昌基的宋代的家族公社 主要论述的是特殊的家族组织形式即宋代的同居共财大家 庭。 作者认为宋代的家族公社能在五代残破的废墟上开始它从未有过的蓬勃发展其主要 原因之一就是家族公社是封建国家的助手, 协助政府控制基层的社会秩序弥补封建统治 的不足,因此宋王朝对其特别的重视和支持。作者认为家族组织的存在也有其有利的一 面。柯昌基的另一篇文章宗法公社管探 也是一篇论述同居共财大家庭的文章,在 这里作者指出义田、祭田的存在“只不过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或封建财产在名义上和处 理上的一种变形,是财主老爷们以施舍办法倾倒出的一杯残羹剩汁” ,它的存在模糊了 袁北星: 中国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历史考察 ,江汉论坛,2002 年第 12 期。 王善军: 北宋青州麻氏家族的忽兴与骤衰 ,齐鲁学刊,1999 年第 6 期; 强宗豪族与宋代基层社会 ,河北大学 学报,1998年第 3 期。 申小红: 略论宋代的宗族自治 ,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3 期。 关履权: 宗法统治与中国封建社会 ,史学月刊,1983年第2 期。 柯昌基: 宋代的家族公社 ,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 期。 柯昌基: 宗法公社管探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 第 2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被剥削阶级的视线,有利于家族的控制,自然也有利于中央政府的统治。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看, 80 年代以后关于宋代家族史、 宗族史的研究与过去相比无 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首先对 个案的研究比较多,探讨的比较深入,但相对而言群体研究比较薄弱,综合分析的视角 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由于对家族研究最直接的族谱、家谱等资料的缺乏,使得 我们的研究仅限于那些比较显赫的家族,对那些平民家族缺乏足够的了解,有待于我们 发掘更多的文献资料来弥补这一缺憾;第三,家族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应与 社会各个层面有着各种联系,尤其是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它的变化 对元明清诸代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大多的论述仅着眼于家族的文化、家族的社会关系、 家族的婚姻,对于家族与政治的论述相对比较少,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论述 。 参见徐扬杰: 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 4 期;常建华: 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 究 ,历史研究,1999 年第 5 期。 参见黄宽重: 宋代的家族与研究 ,东大图书公司,2006 年,第 19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2 宋代士大夫家族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宋代士大夫家族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经过唐末农民战争的扫荡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 族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们旧有的家族组织随之崩溃,族人散落。宋太宗曾对宰相说“中 国自唐季海内分裂,五代世数尤促,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 , “唐朝崔、卢、李、 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珪组,世为显著,至本朝绝无闻人” 。至赵宋,科举取士 制度全面实行并逐步完善,门阀士族不复存在。但在两宋 320 年的时间里,却形成了以 科举为依托的士大夫家族。 虽然他们的政治势力不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相匹 敌,但他们在政治上占据高官厚禄,为官者众多,往往影响一代政治。本文着重从士大 夫家族形成的特点和原因方面来看他们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2.1 士大夫家族的形成途径士大夫家族的形成途径 2.1.1 以科举起家以科举起家 众所周知,唐末至宋初,中国封建政治中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汉魏以来 影响中国数百年之久的门阀政治的崩溃,门阀士族世代垄断政权的情形不复存在,封建 政权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这使得一般的庶族平民,甚至是一些贫 苦的社会下层人民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崛起政坛,成为社会名门。北宋史学家刘攽曾说 “本朝选士之制,行之百年,累代将相名卿皆由此出” 。袁甫也说: “国朝承唐旧,以 进士为重,人不荣世阀,而荣儒科,风俗流传有年矣” 。但在竞争激烈,地位变动频 繁的宋代社会里,名门望族可能由于其子孙几代无功名而使家族沦丧。我们通过几个著 名家族的实例来说明这一情况: (1)东平梁颢家族:其来源于五代时期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直到梁颢雍熙二年 (985)进士及第其家族才开始显赫。梁颢有三子,次子早亡;长子梁固于大中祥符二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5雍熙元年三月乙卯,中华书局,2004 年,第 574页。 王明清: 挥麈前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 3587 页。 宋史卷 319刘攽传 ,中华书局,1985 年,第 10387 页。 袁甫: 蒙斋集卷 14袭桂堂记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年(1009)考中状元,当时曾有人以诗贺之“封禅、汾阴连岁榜,状元俱是状元儿” ; 三子梁适景祐年间中进士,之后位居宰相。第三代家族成员见于宋史的有五人,其 中比较出名的是梁彦通和梁彦昌,二人都出任过地方官,且为官勤政。梁家第四代,见 之余宋史的有四人,最著名的是梁子美,曾任哲宗朝宰相。同一家族中有两人曾位 居宰相,这虽比不上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显赫,但在两宋政坛也是不多见的。其家族的 第五代多活动于宋金战争之际。在宋金战争中,金兵烧杀掳掠,许多北宋世家大族遭到 毁灭性的打击,梁灏家族也未能幸免,这个兴盛百年之久的科举家族就此衰落下去。 (2)临川王安石家族。王家由普通的农家起家而成为名门望族。王观之(王安石 叔父)在咸平三年(1000)考中进士,成为王家第一个进士。大中祥符八年(1015) ,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成为王家第二名进士。王家经过王观之、王益两代已经发展成为地 方性的望族,到王益子王安石这一代则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中 进士;庆历六年(1047)王安石从弟王沆中进士;皇祐元年(1049)王安石之兄王安仁 中进士;嘉祐六年(1062)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中进士;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之弟王 安国赐进士及第;治平四年(1068)王安石之子王雱考中进士。王家当时的显赫可见一 斑。但随着熙宁变法的失败和王雱的去世,王家由此衰落下去。 (3)范仲淹家族。范仲淹“二岁而孤” ,家境贫寒。但个人自强不息,真宗大中 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出任参知政事。范仲淹有四子:长子范 纯佑,随父抵御西夏,尝以荫守将作监主簿;次子范纯仁,仁宗皇祐元年(1049)进士。 哲宗元祐元年(1086) ,知枢密院事,后拜相;三子范纯礼,以父荫秘书省正字,被民 称曰“范公庵” ;四子范纯粹,以荫入仕,性沉毅,有干略;从子范纯诚,恩补太庙斋 郎 。范家第三代,正史中提到的有范正臣、范正平、范正思,都担任过地方官;范氏 家族第四代有范直方,政尚宽厚。范寅孙,治政勤能 ;范氏第五代范公偁“有淳实之 遗风” 。范氏家族在北宋时期创置和经营义庄,使得这一家族在两宋时期没有彻底衰 败,维持了较长久的大族地位。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卷 6贡举 ,中华书局,1983 年,69 页。 宋史卷 314范仲淹传 ,第 10267 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1433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第 1435 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第 1429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除此以外,像毕士安家族、四川眉州苏氏家族,韩琦家族、三槐王氏家族等等,他 们都是通过科举使家族成为名门望族。 宋代重文的政治风气使得这些普通人家孩子得以 实现自己读书科举做官光大门楣的夙愿。 2.1.2 以武功起家以武功起家 赵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以武功起家,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依靠的也主要是武将中 的结拜兄弟,加之宋朝战争频繁等因素,两宋时期存在着一些靠武功起家的武将家族。 但是赵宋王朝的君王们为了防止类似“陈桥兵变”的情况再度发生,对武将进行抑制。 “杯酒释兵权”后,一些开国元勋遵照太祖的意图“多积金钱,厚自娱乐” ,远离政 权的中心。如石守信“专务聚敛,积财巨万” ;高怀德“不喜读书” ,专好打猎, “尝 三五日露宿野次” 等等。他们的这些做法固然保全了自己家族的荣华富贵,在给子孙 留下了巨额财产的同时也树立了一种奢靡享受,不求上进的生活作风,使得这些将门之 家只传一两代便消亡了,如宋史石守信传中关于其子孙的记载只限于二三代,其 后便无记载。 但是也有一些武功起家的家族,他们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及时转化自己的政治角 色,调整政治取向,逐渐淡化作为武将的色彩,而突出其文化色彩的一面,如王审琦家 族。王审琦因拥立之功成为开国元勋,从而确立了其家族在北宋的政治社会地位。王审 琦不同于石、高等人处事方式,既淡化权欲又自强自立,在做地方官时“岁得租课,量 入为出,未尝有所诛求” ,从而为子孙树立了一种良好的榜样,为其家族的继续发展 奠定了基石。王审琦有九子,因每人有一院落人称九院王氏。其中较出名的为其长子王 承衍,次子王承衎,此二人在尚文方面已略有显现。到王家第四代时,出现了王家第一 个进士王克臣,先后任职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此时王家的武将色彩已完全淡 化,文官色彩日益浓厚了。到王克臣之子王师约“少习进士业” ,王家已完全蜕变成 一个文人之家。 长编卷 2建隆二年七月,第 50 页。 宋史卷 250石守信传 ,第 8809 页。 宋史卷 250高怀德传 ,第 8821 页。 宋史卷 250王审琦传 ,第 8815 页。 宋史卷 250王审琦传 ,第882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武将家族如果想持久延续下去,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 而改变。像南宋时期四川吴氏家族那样世代尚武与科举无缘的家族是极其少见的,只能 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另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家族形式,那就是宗室家族。作为宗室家族,与其它类型的 家族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的存亡和王朝的存亡休戚相关,它的存在完全是专制政治 的产物。 按照传统的观念, 作为皇帝的亲属通常都会拥有崇高的地位, 掌握一定的权利, 尤其是皇帝的近亲。但在两宋时期对宗室的防范甚严,尤其是宋太宗以不合法的手段夺 得帝位后,为了保证帝系在太宗一系传承,自然要提防其他人谋朝篡位,尤其是对太祖 及魏王廷美子孙的压制达到空前严厉的地步。自太宗朝起,近亲宗室子弟只授一些俸禄 高的虚职, 而且禁止他们参与朝廷政事, 也不许交接大臣, 即使皇太子也不能领兵出征, 以防谋反。宋高宗曾对宰相赵鼎说过“唐用宗室,至为宰相。本朝宗室,虽有贤才,不 过侍从而止,乃所以安全之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宋代皇帝有感于唐宗室 叛乱严重威胁政权的稳定,因此宋宗室中即使有贤才,也得不到重用,之所以如此也是 出于政治安全的考虑。在宋神宗之前,朝廷明令禁止宗室成员参加科举考试,神宗熙宁 官职改革后,才允许宗室通过科举踏上仕途,但仍不准其出任宰执大臣。除宋宗室赵汝 愚在南宋宁宗朝任宰相,但随即被认为“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 被罢相,这 个祖宗家法终宋之世都被遵守 。 一般说来,宋代宗室子弟入仕为官有三种途径:一是参加科举,这是神宗以后比较 常见的入仕方式。凡是考中,均可升甲,这就意味着天子骄子也要有一定的实际水平; 二是荫补为官,这是最常见的入仕方式。这种方式在宋代一直存在,是宗室成员入官最 多的途径;三是皇帝的特恩授官。这种方式则是临时性的,得官人数很少 。因此,宋 代宗室子弟在政治权利方面,除了宋朝开国后的一段时间外,总体来说是无所作为的, 甚至是可以说是禁止他们干预朝政的。正因为有这样的严加防范,宗室之家在政治上的 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只能在地方上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而没有发生过其它朝代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97 绍兴六年正月乙未,中华书局,1988 年,第 1606 页。 宋史卷 392赵汝愚传 ,第 11988 页。 参见何仲礼: 宋代政治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40 页。 参见游彪: 宋代特俗群体研究 ,商务印书馆,2006 年,第 7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宗室图谋不轨威胁王权的叛乱。 2.1.3 小小 结结 赵宋王朝以武开国,以文治国,开创了科举取士的新时代,对中国的政治、社会、 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家族的兴替所造成的影响尤大。不论是以科举起家的文官家 族, 还是靠武功起家武官家族, 甚至包括宗室家族, 如果想要长久的保持家族繁盛延续, 必须顺应这种选官制度的变化。家族成员只有在科举上获得巨大成功,才能使自己的家 族名声显赫,长久延续。科举的成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已变成评价家族兴衰的重要因 素,个人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兴亡,这充分体现了两宋时期家族发展的特点,耕读 传家,富不过三代,也成为此后中国社会的重要现象。而像世居云中的折氏家族在宋辽 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跃 200 多年、 四川的吴氏家族从吴阶到其侄孙吴曦长期掌握川陕重 兵大权,这种世代尚武,与科举无缘的武将家族,只有在特殊的环境和时代才会出现。 2.2 国家政权对士大夫家族的支持国家政权对士大夫家族的支持 宋朝的选官制度及其重文的政治风气,使得许多普通人家的孩子通过科举走上仕 途。做官只是让自己的家族有了一定的社会声誉,而真正让自己家族兴盛起来的还在于 赵宋王朝对官员的优厚政策,如“厚禄” 、 “厚赏” 、 “滥荫”等,使得士大夫家族有足够 的能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家族。我们通过赵翼在廿二史劄记校证中的论述来看看这 方面的情况: (1) “宋制禄之厚” “ 宋史职官制载俸禄之制:京朝官宰相、枢密使,月三 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月二百千,绫 十匹,绢三十匹,绵五十两。其下以是为差。节度使月四百千,节度、观察留后三百千, 观察二百千,绫绢随品分给,其下亦以是为差。凡俸钱并支一分见钱,二分折支,此正 俸也。其禄粟则宰相、枢密使月一百石,三公、三少一百五十石,枢三司使七十石,其 下以是为差。节度使一百五十石,观察、防御使一百石,其下以是为差。凡一石给六斗, 米麦各半。熙宁中又诏县令、录事等官,三石者增至四石,两石者增至三石,此亦正俸 也。俸钱、禄米之外,又有职钱,御史大夫、六曹尚书六十千,翰林学士五十千,其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以是为差” 。 (2) “宋恩赏之厚” “宋制,禄赐之外,又时有恩赏。李沆病,赐银五千两;王 旦、冯拯、王钦若之卒,皆赐银五千两,此以宰执大臣也。雷有终平蜀有功,特给廉镇 公用钱岁二千贯,即殁,宿负千两,官为偿之,此以功臣也。戴兴为定国军节度使,赐 银万两,岁加给钱千万;王汉忠出知襄州,常俸外增岁给钱二百两,此以藩镇大臣也。 若李符为三司使,赐银三千两。李沆、宋湜、王化基初入为右補阙,即各赐钱三百万, 湜知制诰,又赐银五百两、钱五十万。杨微之迁侍御史,赐钱三十万。魏廷式为转运使, 赐钱五十万。宋搏为国子博士,赐钱三十万。 ” “南渡后,吴玠卒,赐钱三十万。蜀将郭 洁、杨政各赐田五十顷。魏胜战死,赐银千两,绢千匹,宅一區,田百顷。吴璘卒,高 宗以为太上皇,赐钱千两。盖南宋幅员狭而赋税少,匪颁亦稍减矣” 。 (3) “宋恩荫之滥” “荫子固朝廷惠下之典,然未有宋代之滥者。文臣自太师及 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性亲及门客;太子太师至保和殿大 学士,荫至异性亲,无门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荫至小功以下亲,无异性亲,武臣亦 以是为差。凡遇南郊大礼及诞圣节,俱有荫補,宰相执政荫本宗、异性及门客、醫人各 一人,太子太师至谏议大夫荫本宗一人,寺长贰、监(长贰)以下至左右谏荫子或孙一 人, 余以是为差。 此外又有致仕荫補, 曾任宰执及见任三少使相者荫三人, 曾任三少 (使 相执政官现任节度使二人,大中大夫)及侍御史者荫一人,余以是为差。此外又有遗表 荫補,曾任宰相及现任三少使相荫五人,曾任执政官(现任节度使四人) ,大中大夫以 上荫一人,诸衞上将军四人,观察使三人,余以是为差。由斯以观,一人入仕,则子孙 亲族俱可得官,大者并可及于门客醫士,可谓滥矣” 。 通过赵翼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官职越高俸禄越高,赏赐越厚。如果家族中有较多 成员入仕,那么他们的俸禄收入必定不菲。宋代的许多官户都将俸禄视为经济收入的一 项重要来源,甚至依靠其生活。像范仲淹家族: “范文正公仲淹少贫悴” ,自己尚难养 活自己,更别说建立义庄赈济族人了。在渑水燕谈录篇中也提到“初,范文正公, 吴文肃公皆有志置义田,及后登二府,禄赐丰厚,方能成其志” ,等到范仲淹“既贵, 赵翼: 廿二史劄记校证 ,中华书局(补定本) ,2001 年,第 533- 537 页。 魏泰: 东轩笔录 ,中华书局,1983 年,第 33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 。可见,没有政府优厚的俸禄, 范氏义庄是很难建成的,也无法起到垂范后人的作用。另外像李昉“公有第在京城北, 家法尤严。凡子孙在京守官者,俸钱皆不得私用,与饶阳庄课并输宅库,月均给之。故 孤遗房分皆获沾济” ;曹彬“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韩贽“推所得禄赐买田 赡族党,赖以活者殆百数” ;王鼎“奉使契丹,得千缣,散之族人,一日尽”;赵鼎 “仕宦稍达,俸入优厚,自置田产” 等。这些官员大臣都是依靠自己的俸禄和赏赐买 田置产赈济族人,以壮大家族。李宗谔曾与章得象、杨亿等人在家赌博,章得象“一夕 负钱三十万,而酣寝自如。他日博胜,得宗谔金一奁;数日博又负,即反奁与宗谔,封 识未尝发也”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士大夫家族的腐化,和他们经济实力的强大。另外, 政府鼓励高级官员置办义庄性质的“永业田” ,哲宗元祐三年和元祐五年都提到允许太 中大夫、观察使以上的官员,每人许占永业田十五顷, “官给公据,改注税籍,不许子 孙分割典卖” ,朝廷这么做的目的也是想保证高级官员的世代荣华富贵,使他们的家 族可以世代繁衍下去。家族内部的稳定,也就意味着国家的稳定。 恩荫之制则从另一方面了保证家族后代中如无人考中科举仍可持续做官, 但是如果 家族中持续有人考中科举入仕为官,再加上恩荫的子孙为官,那么这个家族的政治实力 就可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buntu Linux 22.04系统管理与服务器配置 课件全套 项目1-9 安装与配置Ubuntu操作系统-配置与管理Web服务器
- 高温施工期间安全防护方案
- 输电线路通信设备安装方案
- 混凝土强度检验与控制方案
- 预制构件堆放与管理方案
- 水痘预防措施课件
- 药物的拮抗作用实验动物实验75课件
- 水电气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5版活动策划公司场地租赁及服务提供合同范本
- 2025版工业仓储场地租赁个人合同范本
- 工业固废处置协议书
- 股东决策协议书模板
- NB/T 11525-2024气动、电动调度单轨吊车技术条件
- 2025年全国特种设备观光车N1证理论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1.1什么是新媒体 课件(共17张)-《新媒体营销》同步教学(北京出版社)
- 林地托管合同协议
- 2020-2025年中国智慧仓储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课题申报书: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 教育行业服务意识培训
- 韦尼克脑病治疗
- 质量异常应对策略与培训实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