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丘中学九年级历史竞赛题及答案.doc_第1页
潭丘中学九年级历史竞赛题及答案.doc_第2页
潭丘中学九年级历史竞赛题及答案.doc_第3页
潭丘中学九年级历史竞赛题及答案.doc_第4页
潭丘中学九年级历史竞赛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潭丘中学九年级历史竞赛题及答案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我国古代与亚洲各国有着频繁的联系,对于各自的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结合中国古代历史,回答13题。1.见于历史记载的我国官方与波斯湾地区最早的直接往来发生于A.东汉 B.西晋 C.唐朝 D.南宋2.与西亚地区的交流对于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丰富了古代人民文化艺术生活 促进了我国四大发明的形成 发展了对外贸易,丰富了物产 在我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A. B. C. D.3.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与印度交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佛教在唐朝时开始由天竺传入中国B.唐朝时印度送来郁金香、菩提树C.玄奘翻译佛经保存了印度的古代文化资料D.郑和下西洋曾经到达过印度半岛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回答46题。4汉朝在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A丝绸、铸铁术等应用性技术 B农作物良种C书画艺术品 D建筑业技术5公元6至8世纪,典章制度和生活习惯受中国影响最深的国家是A天竺 B大食 C波斯 D日本6下列不属于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A西学东渐 B大量外国留学生来华C政府几度实施海禁 D外国侵略势力对我国形成威胁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不断取得科技文化的进步。回答710题。7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物理学重大成就的著作是A考工记 B墨子C甘石星经 D梦溪笔谈8下列有关敦煌莫高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隋唐社会的繁荣景象B反映了高超的雕刻、绘画技艺C反映了我国长期和印度、中亚文化交流的现象D反映了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9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的地理学巨著是A徐霞客游记 B水经注C禹贡地域图 D天工开物10下列关于四库全书的叙述,错误的是A编于清朝乾隆时 B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C由解缙主持编纂 D对保存我国文化遗产贡献很大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完善和衰落的过程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由繁荣到逐渐衰落的 历史趋势。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112题。11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这体现在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得以参与政权 考试严格限定在四书五经范 围内,有利于统一思想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A B C D12“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在征服战争之始,即匆忙开科取士。其政治用心,正如时人所云: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上述材料反映清政府实现科举考 试的目的主要在于A扩大了官吏来源 B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C控制中外文化交流 D消磨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清意志经济的发展应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314题。13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及畿堤(注:堵塞河堤)水。不夏月(注:七月 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到七月而纵之百姓犬人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上引田律内容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A秦朝法律非常严酷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已有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14下列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江堰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大型生态型水利工程B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不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C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有利于缓解对生态环境的破坏D唐诗“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这一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不利影响民族团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516题。15下列中华文明成果中,最能体现各民族共同创造历史事实的是 16元朝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律。”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疆域辽阔 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各民族交往密切 新的民族出现A B C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读下列各图,回答17-20题。17.与图1所示工具同时代的经济现象是A开始用牛犁耕 B开始征收茶税C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18.图示的工具较之图1的工具其进步之处在于A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B灌溉时节省了人力C更合理地应用了杠杆原理 D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9.图3中所示的高产粮食作物最早在何时引入中国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20.关于天工开物表述正确的是A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B介绍了欧洲先进水利技术C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D没有收录国外生产技术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回答2122题。21.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提出这一说法是A祖冲之 B张衡 C僧一行 D郭守敬 22.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右图是盛唐时颜真卿创立的“颜体”,其书法特征是:A古雅端庄 B諸体兼备 C气势雄浑 D字体方正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此回答2324题。23.2004年10月,浙江省龙游文化旅游局在浙赣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的现场,发现一座南宋古墓,考古人员发现一面湖州镜,镜背后刻着“湖州石十五郎精练铜照子”字样,从该“印记”中可获得的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铜镜 B宋代有私人制作、销售铜镜的店铺C南宋出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品广告词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24.清明节,小明出去扫墓,看到墓碑上有这么一首诗:“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此诗赞颂的是A杜甫 B辛弃疾 C苏轼 D陆游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非选择题共4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6分。25(12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 汉代外交以“博望”“定远”作为成功的主要标志。唐代国威强盛,却没有大规模的远行出使记录。当时的外交,有所谓“万国朝未央(宫)”“万国拜含元(殿)”的形势。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布国威于四方”。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读图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各自的发展过程。(6分)(2)根据材料二,谈谈汉、唐、明对外交往的共同目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外交往活跃的共同条件。(4分)26. (12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根据清吏稿食货志、王戎笙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编制下表年 份全国人口顺治十八年(1661)约1920万康熙五十年(1711)约lO OOO万乾隆二十七年(1762)约20 000万乾隆五十九年(1794)约31 000万材料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齿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 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足,射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雄地苗,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一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摘自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4)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4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温家宝2005年3月22日夜写给史晓风的亲笔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作了客观而中肯的评价。他在信中说:“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摘自浙江学刊材料二: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则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摘自明夷待访录(原君)明黄宗羲回答:(1)材料一中体现的当代中国领导人的执政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历史上把在明清两代出现的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思想称为什么思想?(2分)(2)材料二中具体反映了黄宗羲的哪些思想?(2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思想在当时的影响。(2分)28(16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一套完整的监察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形成于何时?列举史实说明。(2分)(2)两汉时期,这一制度有何变化?产生了什么后果?(6分)(3)北宋时期该制度又有何新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4)综观上述制度的演变,你认为这种监察制度有何特答案 1. A 2. C 3. A 4. A 5. D 6. B 7. B 8. D 9. A 10. C11. D 12. D 13. C 14. B 15. C 16. C 17. A 18. B 19. C 20. A 21 B.22. C 23. B 24. D25.(1)过程:陆上:汉朝时开通,唐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宋、元、明、清时衰落。(3分)海上:汉朝时开辟,唐朝时进一步发展,明中期后衰落,其范围逐步向西扩展。(3分)(2)宣扬国威;加强友好交往。(2分)国家统一,国力强盛。(4分)26(1)清朝从顺治到乾隆,人口数量增加很快。(1分)原因是:清政府采取奖励垦荒、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得以恢复与发展,同时,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步消失。(3分)(2)康熙认为人口增加较快,而田地增加有限,已经出现地少人多的现象。(2分)(3)人们不断开垦沿河、沿湖的土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根本原因是地少人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2分)(4)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4分)27.(1)思想:“以民为本,执政为民”(2分)思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2分)(2)思想: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的思想;对君主专权进行了批判。(2分)背景:明清之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分)(3)影响: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2分)28(1)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2分)(2)两汉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的级别不高,但巡视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大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