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卡夫卡作为能够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并列的现代作家,日益 成为欧美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试图对其笔下的“弱者”形象进 行尝试性的整体把握,力求深入发掘其艺术世界深藏的审美意蕴与艺 术魅力。 本文分为五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对国内卡夫卡研究现 状给予简明的梳理,为本文论述的展开拓清研究背景并表明文章的主 旨导向。 第二部分是对卡夫卡笔下形象的苦难生存境遇和卑弱的内在心 性进行论述与阐释。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不仅生存境遇悲惨不幸, 而且在他们内心有着一种极为浓郁与深沉的卑弱意识与屈抑情结。 第三部分则进一步对这些弱者内在心性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认 为这些弱者心灵深处潜藏着一种逃避自由的意向,而这是既往时代相 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心理结构的一种积淀。同时,他们又有着一种获 取救赎的诚挚渴念。虽然这种救赎无法凭借自我意志与他人的力量来 获取,但正在这种情境中神性之光的降临也就成了自然而然。但是他 们没有直接走向宗教的救赎,而是在迂回中靠近,在彷徨中疏离。这 一切都表现出现代人的精神困惑。 第四部分是对卡夫卡在塑造弱者形象时的主体心理因素与艺术 手法进行分析。卡夫卡塑造弱者形象的取向是其独特的心理体验与复 杂的宗教意识所致。而在具体的人物塑造中,变形与心理描写有着重 要的意义与价值。 结语是对全文的简要总结,同时认为卡夫卡与笔下的人物一块过 于沉溺于弱者的生命境遇,让入无法见到自由与光明的可雒 关键词:卡夫卡弱者形象逃避自由救赎变形 a b s t r a c t k a v ai sam o d e r nw r i t e rw h oi sa sg r e a ta ss h a k e s p e a r , d a n t e a n dg o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go fk a v a sw o r k si s ah o tt o p i ci nt h e r e s e a r c ho fe u r o p ea n da m e r i c al i t e r a t u r e s t h i se s s a yt r i e st ow o r k o u ta l le n t i r ed e s c r i b eo nt h ew e a k l i n g so fh i sf i c t i o n sa n dt r i e st o d i s c o v e ri t se n r i c h e da n dd e e p e n e da e s t h e t i cm e a n i n g s t h i se s s a y , w h i c hc o n s i s t so f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b r i e fb a c k d a t i n go nt h er e s e a r c h i n go fk a f k a i tt r i e s t os e tu d 。a 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i se s s a ya n de x p r e s st h ea i ma n dt o p i co ft h i se s s a y t h es e c o n d p a r t f o c u s e so n d e c o d i n g t h e w e a k l i n g s , e n c o u n t e r i n g a n d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 w e a k l i n g s h a dn o t o n l y m i s f o r t u n a t ee n c o u n t e r i n gb u ta l s oh a da no b e y i n gc o m p l e x i na w o r dt h e s ew e a k l i n g sw i t h o u tas t r o n gw i l la n dc o n f i d e n ts p i r i t t h et h i r dp a r ta n a l y s e st h ew e a k l i n g s s p i r i td e e p l y t h e r ei sa n e s c a p i n g - f r e e d o mc o m p l e xi nt h e i r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tc o m e sf r o m t h eo l dt i m e s s t e a d y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h a p p ys p i r i t a tt h es a m e t i m e ,t h ew e a k l i n g sh o p et o g e tr e d e m p t i o ni nh e a r t s a l t h o u g ht h e r e d e m p t i o nd o e s n tc o m ef r o mt h e m s e l v e so ro t h e r s ,s ot h a t ,t h e d i v i n el i g h t sa r i s e s b u tt h e yd i dn o t g ot ot h e c h r i s t i a nd i r e c t l ya n d t h e yh e s i t a t e dt oa b a n d o n e d t h ef o u r t hp a r tl o o k si n t ok a f k a s s u b j e c t f a c t o r sa n d a e s t h e t i cw a y s h ec r e a t e dw e a k l i n g so w i n gt oh i s u n i q u ef e e l i n g a n dc o m p l i c a t e do p i n i o no fr e l i g i o u sb e l i e f s d u r i n gt h ec r e a t i n g , t r a n s f o r m i n ga n dd e s c r i b eo fp s y c h ea r ei m p o r t a n t i nt h el a s tp a r t ,i tc o m e st oac o n c l u s i o nc o n c i s e l ya c c o r d i n gt o m w h o l ee s s a ya n de s t i m a t e st h a tk a f k aa d d i c t i o nt od e s p a i rl e a d st o h o p e l e s s k e y w o r d s :k a f k aw e a k l i n g sr e d e m p t i o n e v a d ef r e e d o m t r a n s f o r m i v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r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曙冬 w q 年6 6 日 |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阕。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劝。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易月6 日 6月,。哥 罗,幺f订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引论 卡夫卡无疑是二十世纪最为伟大的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之一,正如 英国大诗人奥登所说:“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能与 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 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的确,卡夫卡正是以自 己深刻的体验和睿智洞察着2 0 世纪人类所创造的文明,用自己所建 构的独特的艺术世界传递着他对2 0 世纪的制度和人性的双重异化的 先知般的预见。他虽然将写作视作维系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唯一 方式,但他的离群索居,他对艺术上的近乎残酷的追求,让他不愿发 表什么作品,因而他在生前只发表了少量作品,接受群体自然也就极 为有限,只在少数行家当中享有声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精神物质双双匮乏,人们在他的作 品中获得了一种生存体验的写照,他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有所 提高。但在1 9 3 8 年纳粹当权后,欧洲的卡夫卡研究被迫停顿。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颠沛逃亡、流离失所的人们更为深切的在卡夫卡的小 说中体验到了恐惧感和危机感,看到了自己的命运的苦难和困惑,于 是城堡、变形记、诉讼成了人们竞相捧读的作品,欧美大陆 一度兴起了卡夫卡热。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各种各样的语言在世界各地 传阅,对他的研究也不断地走向深入和系统。正如我国卡夫卡研究专 转引自囊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 9 3 2 5 9 1 硕士学位论文 家叶廷芳先生所说,“卡夫卡研究已经成为- - f 7 独立的学科。研究他 的人来自各种不同的世界观从天主教徒到马克思主义者。研究方 法不拘格,既有社会学的,也有宗教神学的;有心理学的,也有传 记学的;有存在哲学的,也有实证论的;有现象学的,也有语言学 的”卡夫卡在中国的传播与介绍显得相对的滞后。根据解志熙 的研究,赵家璧先生是较早提到卡夫卡的人之一,1 9 3 4 年德国人 j o c o bw a s s e r m a n n 在现代第5 卷第2 期上发表了近代德国小 说之趋势。该文原文为德语,由赵翻译后予以揭载 。到了二十世纪 四十年代,卡夫卡更多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卞之琳先生和萧乾先生 都关注过他独特的小说艺术。孙晋三先生在介绍萨特时就附带涉及了 卡夫卡,把他归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而最早真正翻译卡夫卡作品的 当属叶汝琏先生,他在抗战胜利后翻译了卡夫卡的亲密日记片断。 但就整个现代对卡夫卡的介绍而言,都是极为简单零星,甚至可以说 对于卡夫卡的介绍和研究还是一个空白。1 9 6 6 年作家出版社曾出版 过一部由李文俊、曹庸翻译的 及其他小说,这个译本虽为 当时的“反面教材”,但却是中国对卡夫卡接受的开端。到了1 9 7 9 年, 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艇冻”格局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卡 夫卡也终于在中国安家落户了。1 9 9 6 年卡夫卡全集中译本的出 版,是我国卡夫卡研究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国卡夫卡研究走向深 入和成熟的标志。现在卡夫卡无疑是当下的一门显学,研究者之众, 6 文章数量之多,成果之丰富都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中少有的,在学术 叶廷芳卡夫卡全集意序卡夫卡全集第1 卷石家庄:洱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2 1 参见解志熙生的执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1 7 4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期刊网上以卡夫卡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数量达6 0 0 篇之多,还不 包括各种各样的专著和外国文学史对他进行的评价和论述。综观我国 8 0 年代以来的诸多研究,可以发现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以下几 个方蔼:首先是对作者创作风格的整体把握与流派的归属的划分。这 里主要有下列几种观点:一是以丁方、袁可嘉为代表,认为卡夫卡为 、 表现主义的重要作家。这一观点已经被文学界普遍接受。一是以朱虹, 谢莹莹为代表,针对上述观点进行质疑,他们认为卡夫卡是现实主义 作家。另有学者以叶廷芳为代表的研究者便反对这种流派划归的简单 做法,指出不能轻易地把卡夫卡归结为哪一个流派,而应见到他的丰 富性和复杂性。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启示意义的观点。作者的价值与意 义在于他本身的丰富与无限,将其归属于哪个流派虽有利于对其认 知,但是往往会让作品自身的审美意蕴遭到删汰与简化。其次,对作 品的主题研究更是人们深入探究的一个领域。在对卡夫卡作品主题进 行探讨时,虽然从民族心理学、入类文化学、现代伦理学、存在主义 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切入,但人们多受法国著名作家加谬论文弗 兰兹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和荒诞的先入之见的制约,得出的结论 也虽为“异化”、“荒诞”、“悖谬”、“焦虑”、“孤独”但往往是殊途同 归,其内在意蕴与加谬的观点也是相差无几。他们的论述虽然是切中 了卡夫卡作品的主要内容,也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是对于作品的 解读和阐释,一旦形成“共识”,认知的程式化惰性也就极易将其变 成为一种成见。诸多的研究文章在此一问题上也就呈现出人云亦云的 趋势。 硕士学位论文 与上述两者相较,对卡夫卡作品艺术形式的研究、笔下人物形象 的分析就显得明显不足。人们对卡夫卡艺术形式的分析虽然也有论及 但往往仅从思想内涵与主题发掘的需要进行简略地提及,总体来看虽 然在语言风格、叙述视角和变形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往往是一笔带过, 失之缜密与深入。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也同样显得极为滞后。徐葆耕先 生在其研究著作西方文学十五讲中论道:“卡夫卡的文学可以称 之为弱的文学。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是弱者,逆来顺 受,对于异化的现实毫无反抗能力”,但是徐先生并未对其进行具 体的阐释和言说。由吴元迈先生主编的编年体2 0 世纪外国文学史 可说是目前最为完备的2 0 世纪外国文学史,但是在分析卡夫卡笔下 的人物形象时,他也仅仅只有“卡夫卡没有塑造新人,也没有对 革命的热情憧憬”回。他们因为写作的取向与其他原因未曾对其笔下 的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启示的角度,引 导我们对卡夫卡笔下的形象予以应有的重视和观照。本人在徐葆耕与 吴元迈两位先生的启发下,力图借鉴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哲学、文 艺心理学等理论,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形象 进行一次尝试性的解读,力图具体的分析他们的性格心理与生存处 境,对他们内在心理与精神进行深度发掘,同时也对卡夫卡在塑造这 些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相应的分析,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为 全面的掌握和认知卡夫卡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也有利于我们更为深入 的进入卡夫卡内在精神和灵魂,而且更能让自我进一步认知自卡夫卡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3 0 9 吴元迈主编2 0 世纪外国文学史第2 卷南京:江苏出版集团,2 0 0 4 3 4 1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所在时代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精神追求,看到那一时代人们的苦难与困 惑、茫然与追求;也为我们的生存与追求提供诸多的镜像与映照,让 我们获得诸多的借鉴性资源和丰富的启示。 一苦难的生活境遇与卑弱的内在心性 卡夫卡所建孛句的艺术世界在其表象上无疑是一个阴暗晦涩、低抑 怪诞的国度,但透过他那富有寓意的表象世界,我们便可直觉的感受 和体验到他对入类及自我“心中的冰海”的敏锐和深刻、面对荒诞处 境的警觉与勇气、以及那在一种近乎自我折磨下苦苦持存的“耐 心”而这一切都是作者主体在一种自我拷问式的创作境遇中与自 己笔下的人物一块儿“受难”而表达出来的灵魂的“颤栗”和“呼 号”要真正认识与进入卡夫卡的艺术世界,我们不仅要深入地领 会他对人类“异化”和“荒谬”的天才般的表现,更应怀着无限温柔 的心灵去倾听和体验他笔下人物形象的内在的精神和灵魂。 卡夫卡在自己的日记中曾这样写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有 义务发挥其独特性,但是必须发现并喜欢他的独特性。”o ( 生来内向 缄默的他似乎对他的特点有着明确的认知,那就是自我的“卑弱”和 “绝望”。他在自己的日记与书信中反复用“畏惧”、“忧虑”、“惶恐”、 “崩溃”、“罪愆”等词语表达自我的体验和感受d gqqa 而且不时的直抒 胸臆:“我一辈子都是作为死人活着的因为这样一种角色是没有 叶廷芳,黎奇译卡失卡书信日记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1 1 0 6 5 硕士学位论文 地盘,没有生存权力的,连一粒尘埃都不配”回“强调独特性 一绝望”回“我从生活的需求方面压根儿什么都没有带来,就我所知, 和我与生俱来的仅仅是人类的普遍弱点。” 更令人感到诧异与震惊 的是作者在遗嘱中要求好友马克思勃罗德将自己的作品“毫无例外 的所有这一切都毫无例外地所有这一切必须毫无例外 地烧掉,我请求你尽快执行” ,可以说,与他有着相似的自卑内向、 抑郁伤感的性情,有着童年创伤性人格、悲剧命运的作家固然不少, 但是像他这样不断述说着自我卑弱和绝望情结甚至直接否定自我创 作的作家在整个西方文坛的确罕见。巴尔扎克要建构卷帙浩瀚的“人 间喜剧”在自己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左拉要写出规 模浩大的“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托尔斯泰要 用自己如椽大笔展现出沙皇统治末年的社会蜕变的历史与心灵的史 诗,即使是怀着“荒原”般绝望的艾略特也要为世界寻找拯救整个世 界的“盛满鲜血的圣杯”、用自己的作品为这个荒芜的世界向上帝迸 行乞灵但他却“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虽然文学作品不是作者的自叙传,但他的精神心理和生命体验无疑会 直接体现在他的艺术世界之中。 在卡夫卡的艺术世界中,形象众多,表现样式也各不相同,有的 以人类形象出现、有的却是以动物形象出现,如甲虫、不知名的小动 叶廷芳编论卡夫卡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7 3 0 叶廷芳编论卡夫卡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7 3 0 叶廷芳编论卡夫卡,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7 3 0 叶廷芳,黎奇译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1 9 9 1 ,1 6 6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物、猴子。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年龄与职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与言语, 但从形象具体的生存状态来看大体上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类:一类是 强者形象,如“父亲”、“舅舅”、“法官”、“老爷”他们要么高大 威严、强横残暴;要么高高在上、神秘莫测,扮演着统治者与压抑者 的角色。但是在卡夫卡世界中最为引人关注、也最能代表他的艺术特 征的则是与上述形象相反的一系列怀着深度抑郁和绝望、时时都感受 着自我卑微和弱小感的苦难者、弱小者、无路可走者他们成为卡 夫卡艺术世界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传达出叙事者内向敏感、卑 怯抑郁的人格与气质,也象征地预示着入类的生存处境与作者的体 验这些人物形象的命运处境各不相同,或是被父母驱逐亲戚抛弃 的流浪汉卡尔罗斯曼,或是在一天早晨起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 只大甲虫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或是无法确证自我身份面焦虑不安 的土地测量员k ,或是一位苦苦表演饥饿而并不被观众认同和肯定的 潦倒艺术家,或是一个日夜都停留在秋千上的杂技演员,或是莫名其 妙的被判罪并被处死的约瑟夫k ,甚或是穴居在地洞中受着惘惘的 威胁而惶恐不安中的小动物他们的生存空间是狭窄逼仄、令人窒 息的,如地洞、阁楼、阴暗的房子、笼子、过道等等。他们的人生结 局也是不幸的:或者是孤独地咀嚼人生的孤独和悲哀,或者是在一种 永恒的精神苦役中漫无目的的流浪,或者是悲惨地死去。无论他们是 以富有寓意的动物形象出现,还是以与现实生活无异的人类身份出 现;无论他们的生活是衣食无忧生活富足,还是穷困潦倒惶恐度 日一旦真正深入的去触摸和感受她们的内在心灵世界,我们就可 硕士学位论文 以深深的直觉到在他们有一种极为浓郁和深沉的卑弱意识,有着一种 无法言说的屈抑情结。对于这点,很少有研究者对其作出应有的深入 的分析与研究。简单来说,卡夫卡笔下的这些人物形象所拥有的是一 种弱者生活,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弱者的生命存在。 一般说来,人的弱势生存有着双重的指涉,一是指生活状况,一 是指精神心理状态。前者侧重于客观物质生活的贫困、社会地位的低 下;而后者则主要是指精神心理、性情意志上的柔弱、顺从、缺乏自 我意志。虽然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形象并没有优越的经济条件,也没有 较高的社会地位,但作者显然未曾将此种生存状况作为自己作品表现 的中心,他更多的是深入细腻、具体形象的表现种种形象对于生活与 命运的驯服、对于外在异己力量的屈抑,他是在不断的述说与表现着 弱者的内在心灵与精神生活。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是 在着意聚焦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类的普遍的弱点”。具体考察,我们 在卡夫卡艺术世界中可以见到其主要人物形象往往呈现出以下两种 卑弱的生存状态:一种是对外在力量的屈服与顺从;一种是沉溺于惶 惑与焦虑。而这些生存状态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就是这些形象无法把握 自己的命运,无法真正成为自我生命的主宰,只能在困境中屈服于。外 在的异己力量和既定的生存轨道。而正因为如此,也就定格了他们作 为弱者存在的宿命。也正如有的研究者用所指出的那样他用自己的身 心与整个生命表现着、思索着“危机中的个人的关注”固。 1 9 0 8 年卡夫卡的观察在徐培里翁上发表,后来观察 叶廷芳卡夫卡传序周建明译克劳斯瓦根巴赫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8 6 。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在罗沃尔特出版社以单行本的方式问世,在这本集子里共收入1 6 个 作品,它们或者写童年的快乐,或者写一刹那的感触;或者写杂货商 的孤独与烦恼,或者写在电车中的遐思这些作品无疑是卡夫卡的 试笔之作,它们篇幅短小,风格不一,作为小说它们的文体特征也不 十分明显。这些作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未着力表现人物形象的 性格心理和精神气质,但是在这些作品中,也带有卡夫卡独有的忧 郁伤感、孤独与柔弱。在下定决心中,“我”便抱着这样一种生 活态度:“最好的办法依旧是:忍耐一切,采取一种麻木不仁的态度, 随波逐流,切莫让人哄骗,做出不必要的举动,用动物的眼光观察别 人,也不要感到后悔,总之,要用自己的手压住幽灵般的生活中还剩 下的东西,也就是说,要继续扩大那最后的、像坟墓一般的安宁,除 此以外,什么也别让存留下来”。此种相近或类似的表白也或显或隐 的存在单身汉的不幸、拒绝等作品中。1 9 1 3 年发表的判决 是卡夫卡少数一气呵成的作品之一,作为卡夫卡创作“进入成熟期和 旺盛期的一个成果,也是他的创作生涯中颇为得意的五六个短篇作品 之一”在这个作品中儿子格奥尔格本德曼在父亲的监视、辱骂和无 端的愤怒中被判处“跳河淹死”,而且他甚至毫不犹豫的服从了这种 判决。在格奥尔格身上体现的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屈从与顺服的性格心 理。他的人生轨迹与性格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卡夫卡后来许多作品中 人物形象的一种母本。在文本中,读者可以直接感触到的便是儿子本 德曼对父亲的尊重、爱护和关心。他将自己与朋友交往的情形、甚至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1 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3 5 9 硕士学位论文 是连一封普通书信的内容也跟年迈的父亲商量,扶父亲坐下时“小心 地替他脱掉穿在亚麻布衬裤外面的针织卫生裤,又脱掉袜子。当看到 父亲的不太洁净的内衣时,他责怪自己,对父亲照顾不够。” 他对父 亲所做的一切,无疑是一种诚挚深切的赤子之情。但是与儿子的孝顺 与温柔相对的竟是父亲的多疑易怒、不可理喻与残忍暴戾,这让人直 接联想到卡夫卡的“暴君”般的父亲。显然,两者鲜明的反差就给人 以极为强烈的艺术张力,但是,整个作品艺术张力的形成更在于儿子 本德曼对于这样一个暴虐命令的执行。在跳下河的一刹那,他喊出了 自己的心声:“亲爱的父母亲,我可一直都是爱着你们的。”由此 可见,本德曼之所以要遵循父亲的残酷判决,那是出于对于父亲的尊 敬和爱护,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但从文本的潜在话语中我 们可以认知到,父子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矛盾之中, 父亲对本德曼的指责就表明了这一点。如何消除彼此至此之间的隔膜 和矛盾,构建出和谐的家庭关系昵? 长期的怀疑猜忌与无端的辱骂和 诅咒让沟通和交流失去了可能。于是,维持可怜的现状成了本德曼的 无奈选择,面对父亲的种种“暴行”他并未采取抗争与对立,而是在 迁就和顺从中艰难度日。留在家里,践行着儿子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并用一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想向父亲表明自己的赤诚之心。但是这种牺 牲不是真正的牺牲,因为“真正的牺牲的先决条件:是为了追求精神 的完整,那些己失去精神完整的牺牲,不过是掩饰他们精神的瓦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1 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 9 6 4 2 。 1 0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解。”也就是说本德曼精神和心理的实质是“屈从”。屈从没有自 由,只会给他带来自我丧失。 在家庭中面临着隔膜、猜忌与敌视,在无法沟通和交流的情况下, “出走”似乎成为一种应当选择的可能。因为出走可能让入改变生存 境遇,让命运出现新的转机。但“出走”一旦成为现实,境况会是怎 样呢? 长篇失踪者虽主要是写罗斯曼的流浪经历,但是他与父母、 舅舅的关系可以说将“父辈子辈”之间的人伦关系在文本中进行了一 定的续接。这样就在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处境上让它与判决之间形 成了一种续接的召唤性结构。于是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视为 判决的拓展和延续。卡尔罗斯曼是一个1 6 岁的少年,因为年少 不更世事受女仆的引诱而蒙受着“不荣誉”的罪名。这无疑是其心灵 上浓重的暗影,但是整个作品显然不是在表现他的这种心灵的阴影和 精神的苦恼,而是在于表现罗斯曼在美国这个国度中的流浪和遭际。 他单纯乐观、朴素善良、富有正义感,在船上为司炉所受的不公而大 声辩护通过这样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清楚的推测卡尔的被驱逐在 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自私”和“虚荣”。在被舅舅接受之后,卡尔 与先前一样单纯自由,但是刚愎自负的舅舅几乎在一种有意的筹划中 再次把他驱逐出了“家”。他与本德曼一样没有辨白、抗争、愤懑与 牢骚。在通往拉美希斯、俄克拉荷马的路上无有止境的茫然流浪。 如果说,上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有来自其自身 的错误与过失,但更多的是来自家庭中强大蛮横和自私虚伪的长者的 弗洛姆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 9 9 7 1 1 1 。 硕士学位论文 话,那么在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诉讼、在法的门前等 作品中的猴子、k 、农民所面对的则是更为难以接受也更难以理喻的 异己力量。在法的门前中的农民遵循门警的安排与整个法制体系 的安排苦苦地在法的大f 3 ; l - 等待着根本不存在的希望,在耗尽了所有 的财物和时间之后死去。在一份为某科学院写的报告中,被从黄 金海岸捕获的红彼得面对人类种种扼杀其自由天性的鞭打与训斥的 “暴行”心安理得、甘之如饴的面对,甚至认为自己保持原有的天性 是一种固执,对于人类的约束所做的应当q 晗恰是放弃任何的固执, 才是我给自己规定的最高准则;我,无拘无束的猴子,甘心接受这样 的约束”“我觉得自己在人类的世界里更加舒服,也更加受拘束”。这 种面对外在异己力量的侵蚀与压抑而无有任何抗争与异议相似的情 形同样出现在诉讼之中。与前几个作品相比,在这个作品中的k 所面临的对象由明晰而变为抽象,由具体客观而变为莫名其妙。在 3 0 岁生目的早晨,他躺在床上却突然被法庭宣布逮捕,在经过两次 荒唐的审判之后竟然在3 1 岁生日前夕被两个刽子手施以极刑。但是 面对这样一种荒唐的判决k 虽然在开始对于自己的清白有着某种自 信,并想将事情弄得水落石出,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他慢慢疏离了这样 的一种想法,甚至连申诉书都没有写。他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 于自我有罪的一种“寻找”。 总而言之,上述形象所面对的是一种强大的异己力量,从而在现 实上让他们无法摆脱他人的控制和支配。但是真正决定他们作为弱者 存在的不是外在客观存在的弱势状况和不利处境,而是主体自我意志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的虚无和退缩。因为他们面对外在异己力量的挤压和侵害时,他们没 有任何抗争的行为,甚至是斗争与反抗的念头和意识都没有:可以说 “当主体承认不能把握自己”,卑弱“将是主体这一经验的最高形式, 主体并且看到,它的所有客体就建立在初始的毁灭上”。 与上述种种弱者的屈从与低抑不同,在地洞、城堡、变形 记、最初的痛苦、饥饿艺术家等作品中,卡夫卡塑造了另外一 类弱者形象。他们虽然不要直接面对紧张的异己力量给生存带来的压 力,也不需服从权威与统治力量的意志,但是他们却陷入了“焦虑” 之中。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为公司的差事不能安然入睡,在发现 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后依然为当日的出差而感到万分的焦急与惶 恐。当被公司解雇且在家人的眼中成为全然的“异类”与负担时,他 依然为父母的生活、妹妹的教育以及整个家庭的生活操心不已。“有 一个想法老是折磨着他:下一次门再打开时他就要像过去那样重新挑 起一家的担子。”最终他也只能在伤痛与焦虑中孤独的死去。城堡 中的k 在冬日抵达城堡脚下的一个穷村子,自称是城堡中聘来的土 地测量员。但他的身份始终不能得到来自“城堡”的有力确证。即使 他为此作出了种种的努力和不懈的等待,但是一切都无有着落,他只 能处于一种“悬着”的境遇中。地洞中小动物的焦虑与不安更是 无以复加。它为了抵御大小动物的进攻而保存自己,营造了一个既能 储藏食物又有不同出口的地洞。然而这个地洞并没有给它带来安全与 稳定的感觉,而是陷入了更为深度的焦虑之中。为此,它不停地搬动 朱莉娅t 克里斯蒂瓦张新木译恐怖的权力北京:三联蒂店, 2 0 0 1 7 硕士学位论文 自己的食物,夜里也没有丝毫的消停,始终感觉到响声随处可闻,认 为“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 可以说“焦虑”对于这些形象而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了, 而是一种生存性处境。因为在他4 r n j l 受到威胁的不是人的一个方面 或者是人与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 部关系都从根本上都变为可疑的了,人在这样的一神处境中发现自己 失去了一切支点和依据:人所熟悉的一切、可信赖的一切都成为一种 遥不可及的东西,留下的只是处于绝对孤独和绝望中的人本身。于是 秋千上的杂技演员、表演饥饿的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k 、格里高 尔、小动物都成了孤独者,他们在自己的生存处境中或是一个“外来 者”、或是一个“他者”。焦虑是他们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根本的一种生 存处境。在存在主义哲学中“焦虑”又称为“烦”,“在烦中,将来突 出出来作为生存的首要意义。为现在烦、为历史烦、归根到底为将来 烦。于是烦也就指明了生存整体的那种无功而就,死而后已的情形” 。甚至萨特直接宣称“我们就是焦虑”。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卡 夫卡是受克尔凯郭尔的影响,并从自我的人生遭际中将烦与焦虑这样 的存在主义的生存体悟进一步融入自我的生命与文学之中。但是,在 萨特等存在主义者看来:“正是在焦虑中人获得了对他的自由的意识, 如果人们愿意的话,还可以说焦虑是自由这存在着的意识的存在方 式。于是与焦虑相随的就是选择的自由,是自己造就自己。可我 们在卡夫卡的人物形象那儿,我们根本见不到这种迹象与可能。可以 陈嘉映海德榕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书店,t 9 9 5 4 t 1 萨特存在与虚无北京:三联书店,1 9 8 7 6 1 。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说,在存在主义那儿,他们通过自我的选择给生命赋予价值和意义, 他们是生活的强者,就如西西福斯那样虽然所从事的是永恒的苦役, 但是他面带着微笑走向不断从山顶滚落的属于自己的石头。他们是生 命的强者,卡夫卡笔下的形象面对焦虑时所采取的态度并不是如前一 部分中所述的形象那样采取屈从与驯顺的态度,有的是采取了自我拯 救的行动。如城堡中的k ,他为自我身份的确证、为获得在村子 中的合法地位而苦苦努力,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将生命的意义掌 握在自我手中,而是在先在与既定中寻求,是在恳求来自神秘莫测且 高高在上的“城堡”这一秩序与制度的象征将自我纳入到他们的体系 中去,是在祈求别人给予自我以合法性。这无疑是远离主体自我的确 立的自由本质。而卡夫卡笔下的其他形象更多的是在“焦虑”中苦苦 度日,直至生命的终结也不会有一个尽头的形象。围绕他们的是无时 不在、挥之不去、深入脊髓的渺小无力、孤独卑弱。也即是说,作为 “焦虑”境遇中的生命,他们先在性地失去了对自我生命进行抉择和 改变的可能,他们只能在绝望中担负着自己的苦役,在既定的生活轨 道与命运中苦恼焦虑,而不是对于绝望的超越后生发出一种生命意志 去重建其价值和意义。 一句话,卡夫卡笔下的形象是“弱者”。而这种“弱者”的生命 情境正如他自己所说只有:“两种可能:把自己变得无穷小或本来就 这么小,第二种是完成式,即无为,第一种是开端,即行动” 。而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第5 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1 3 硕士学位论文 这一切的心理基础都是怀疑与虚无感,这种心理体验驱使着个体陷于 一种强制性的怀疑与卑怯中,“强制性怀疑是无意识情感冲突的合理 化表现,这种冲突来源于整个人格缺乏完整,来自于强烈的软弱无力、 无依无靠感。”回 二、逃避自由与救赎的渴念 “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 文学作为 审美的一个领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神方式,它不仅体现着人类对 于自由追求的类特性,它更表现着人类为自由而不断探索,执着追求 的文明路程。而“人类之自由,若从它的积极意义看来,是在获得人 性尊严及个人力量” 。也就是说文学在其本质上来看是人们追求自 由展示自我的领域。无数的文学作品都是在这样的一种价值路径上向 前发展的。从俄狄浦斯到哈姆莱特,从普罗米修斯到维特,从奥得修 斯到于连,从美狄亚到马斯洛娃,从约瑟王到梅斯金在他们身上 我们见到的是人类对于种种自由所作出的追求,也从中深切的体验到 了人类在实现人性尊严和自我力量时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他们要么有 着向命运挑战的勇气,要么有着过人的智慧,要么代表着一种崭新的 理念,要么体现了一种生命的尊严,要么是一种牺牲的精神,要么是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北京:三联书店,1 9 8 8 1 8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5 6 6 9 弗洛姆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 9 9 7 6 4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一种博爱的情怀总而言之,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我们见到了作为 “人的类特性”一对于自由的追求。而这些作品在表现着人类对于 自由追求这一“类特性”时,更围绕着这种内在的“类特性”建构起 我们阅读期待的审美文化心理定式。但是,在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形象 7 9 ) l , 我们的阅读期待与接受心理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挫折”。在 他笔下的那些弱者虽然不乏或善良友爱、或温柔朴素、或正直坚韧的 品质和性情,但他们不仅缺少拒绝的勇气和独立的渴望,更无有反抗 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他们的生存呈现出如我们上面所说的“一种极 为浓郁和深沉的卑弱意识和屈抑情结”。从这些形象的内在精神或生 命意志来看,他们表现出一种极端的“逃避自由”的状况。这种对于 自由的逃避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奴隶般的生存”,因为奴隶样的生存 是一种愚昧与无知的表现,是一种无法深切认知与体验自我生命境遇 的麻木。卡夫卡笔下的形象却对世界与生命有着一种超常的“认知”, 那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的卑弱与无力。再说,在潜在文本中我们 也很少见到叙事者对于人物此种生存的批判,而且有一种鲜明的认同 意识。如何理解这些形象逃避自由的情结,如何真正获取卡夫卡对于 生命和时代的感知和体验,这就不能简单处理,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其 产生的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理解 和阐释。也就是说我们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所论述的只是卡夫卡在作品 中人物形象生存境遇的一种概括与总结,而作者之所以塑造这样一类 人物形象的内在目的与根本原由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发掘。 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得好:“一部作品的意义,往往不在于发生了什 硕士学位论文 么事情或说了什么话,而是在于本身各不相同的事物与作者之间的某 种联系”也即是说,在某个层面来看,作者为何塑造此种形象对于 深入解读作品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个体生命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在中世纪封 建制度的解体中,人们摆脱了对于封建主的依附而获得了人身自由; 随着神学的日益涣散、特别是尼采“上帝死了”的呼号声中,人们的 思想和灵魂从对神的屈从中张开了飞翔的翅膀。但是在既往的时代 中,人们与自然、家族以及宗教构建出的那长期稳定的秩序和结构, 让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社会身份和内在的心理结构都有着种相对 稳定的指向和归属,“他属于而且根深蒂固地生活在一个有组织的整 体中,在这个整体中,他拥有一个无可怀疑的位置。他可能受到饥饿 或压迫的痛苦,但是,他不会受到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 是全然的孤独与怀疑。” 当然,我们不是保守主义者、也不是着意在 美化中世纪,但是在中世纪中人类所曾拥有的稳定的信仰和稳定文化 心理的确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自从文艺复兴以来,我们对于中世纪 的判定往往是以“黑暗”对其进行定格,实际上中世纪作为人类历史 发展的一个必然的阶段,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来不仅相对奴隶社会有 着自己的优越,甚至相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某些令人无法舍弃的东 西,那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仅彼此之间充满着一种亲切感、信任 感,而且在人与社会之间也存在着一种附着感与相与感。远离了中世 纪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心理文化结构后的人类是获得了更多 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5 13 3 弗洛姆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9 9 ,1 3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的自由、也更加的理性和功利,但另一方面却失去了以往如梦幻般的 天堂,变得日益的孤独惶恐、焦虑不安,正如弗洛姆所说的“这种日 益个人化的过程,却意味着日渐的孤独、不安全,和日益怀疑他在宇 宙中的地位、生命的意义,以及舀益感到自己的无权力及不重要。”。 也或许从某个层面可以将其理解为人在追求自由维护自我的时候,是 要以承担孤独无依、不安漂泊、甚至惶恐焦虑为代价的。有的人可能 能够担负起生命的这种重任,激活起其作为生命的一种“强力意志”, 但是有的人却往往在一种无有相与、无所归属、茫然孤独、无力不安 的境遇中逃避自由。对于前者现代精神的先驱尼采慨叹:“今天的欧 洲人当中,有些可算是无家可归者,在我的记忆深处,对他们十分怀 念。” 于是尼采在“强力意志”的召唤中走向了“超人”哲学,并用 其作为自己生命的指针。但生性敏感内向而又敏锐睿智的卡夫卡却久 久的为这种体验所缠绕,用无比忧郁的口吻说道:“以最强烈的光可 以使世界解体。在弱的前面,它会交得坚固,在更弱的眼睛前面,它 会长出拳头,在再弱一些的眼睛前面,它会恼羞成怒,并会把敢于注 视的人击得粉碎。” 可以说卡夫卡对于孤独、焦虑的体验并不是弱于 尼采,但是怎样摆脱这样的一种生存处境? 成了他生命中无法逾越的 障壁。他对未来没有信心也不寄寓所谓希望,也没有在一种所谓的生 命韵竞争中,在自己的灵魂中唤起“强力意志”。在某种层面可以说, 他没有将摆脱孤独和焦虑的希望寄托在自我身上,也没有为一般意义 弗洛姆弗洛姆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1 9 9 7 1 3 尼采。快乐的辑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1 9 8 6 2 8 8 , 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1 12 0 硕士学位论文 上所说的自由作出过强力的抗争。于是在判决中格奥尔格面对父 亲的判决并没有反对,美国中本德曼对于父母和舅舅的做法也没 有微辞,诉讼中k 对于法庭荒唐的审判也放弃了抗争的努力,在 法的门前中农夫最好的做法只是在门外苦苦的等待他们深信着 外在的权威对于自己命运的主宰,渴望着被一种稳定的体系和秩序接 受或重新接受,以获得一种归属感与附着感。如果说屈从者的悲剧是 在于他们取消自我而将自我依赖于他人手中,也就自然无法获取自 由。那么处于焦虑中的形象显然是对自我处境产生了怀疑与分裂,此 种情形无疑是诞生自由的一种希望,但他们并没有对自我的生活轨道 和生存模式进行任何改变的探索与努力,甚至连这样的意图都难以见 到,既定的生存模式不是出于自我的选择,但是他们也不打算对其进 行自我的变更。于是杂技演员在秋千上,饥饿艺术家在笼子里,猴子在 驯顺者的鞭子下,约瑟芬在不懂艺术的观众那里,k 在无法企及的城堡 外缘苦苦煎熬,直至生命的终结。在这些形象身上,我们并不能 说他们没有自己的祈求和渴望,显然他们所需求的是对于现状的认 同,是希望在矛盾与冲突中构建和谐与统,哪怕是放弃自我的一切。 格奥尔格希望以自己对父亲的依顺来表明对父亲的孝顺和尊敬:身为 大甲虫的格里高尔虽在困境中见到了亲人之间的裂隙,但是他依然渴 望自己能与家人重新回到先前的融洽与和谐中去:表演饥饿的艺术家 在奄奄一息中依然不言放弃,梦想自己能够被人理解和肯定;捱到时 间尽头的k 和农夫也从未放弃过无法触及的希望换一句话来说, 他们是在面临苦难和困境的时候,不是以外在的抗争和对未曾有过的 论卡夫卡笔下的弱者形象 境况的拓展来进行,而是想回归到先前的境遇中去拥抱那种让他们为 之神往的“和谐”与“安宁”,哪怕此种和谐与安宁已经不可能,但 此种愿望和意图依然让他们为之付出行动或者神往不已。之所以如 此,那是因为他们留恋于以往曾经存在过的生存境遇和生命体验。这 种境遇与体验虽不一定美满但是它已经潜沉于他们的无意识中,让他 们在剧烈的变化和茫然无助中获得心理和灵魂的安定。哪怕此种安定 和慰藉是一种无托的梦幻,它依然是有着特有的媚惑。而对于整个人 类来说,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在理性的支撑下充满着从未有过 的自信,创造了从未有过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制度,但是入类同时也面 临着诸多新的困境,异化、价值秩序的混乱、生命意义的虚无于 是人们警觉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领域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体价 值和信仰的问题获得了解决。“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防盗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新测绘法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防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防腐廉洁面试题及答案
- 编导运营面试题及答案
- 报账员考试题及答案
- 球馆分级考试题及答案
- 流管员面试题及答案
- 方程运算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福建福州工会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大学美育(第二版) 课件 第四单元:绘画艺术 课件
- 肿瘤学临床教学设计
- 教师成长规划总结反思报告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毕业升学模拟测试卷3份 (含答案) (三十六)
- 2024届吉林省高考冲刺生物模拟试题含解析
- TSM0501G 丰田试验测试标准
- 工程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方案工程全过程投标技术方案
- 民事起诉状(网购虚假宣传)律师拟定版本
- 精神发育迟滞的护理查房
- 《中式面点》课程标准
- 门面租房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