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10254 密 级: 论文编号: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DISSERTATION 论论文文题题目:目:外商直接投外商直接投资资与我国与我国产业产业集聚和集聚和产产 业业升升级级的关系研究的关系研究 学科学科专业专业: : 国国际贸际贸易易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刘刘 建建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 : 孟玉孟玉红红 教授教授 完成日期:完成日期: 二 O O 五年六月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 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上海海事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上网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 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摘 要 I 摘 要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其中外资起到的作用是 不可忽视的。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与当地利用外资是 分不开的。外商投资,包括跨国公司的投资,能对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影 响,很多地方政府对外商的投资情有独钟,他们纷纷制定各种地方政策来吸引 外商的投资。然而由于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认为政府在产业集聚的形成中起 决定性的作用,盲目的建设港口、机场和规划工业园区等,从而出现重复投资 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本文针对政府在认识上的误区,在沿袭研究经济增长理论所获得成果的基 础上,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及其它一些外商与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 成果,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的关系,以及产业集聚的 形成机制,找出其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政策性的建议。 结论认为,政府的行政行为并不一定能促成产业集聚的形成,产业集聚的 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政府没有决定权。而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 资和产业升级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市场内在的机制。政府认识上的误区就在 于对自己的产业集聚形成中的角色没有定好位,强调了政府的力量。政府所要 做的概括而言是为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服务,重视产业集聚发展规律,为产业 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FDI) ,产业集聚,产业升级 ABSTRACT II ABSTRACT Over 20 years opening up brings an economic boom to our country,and foreign investmen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So much is happening in coastal area that it is bound up with the foreign investmentForeign investment,especially from multinational company,can regulate the industry structure,therefore many local governments prefe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make various local policies to attract foreign investments. However,each local government does things in his own way,they think that local government is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industry clusterSo they built many airports and ports,redundant projects appear,redundant projects in different places cause great wasting of resources. The paper aimed at the government misunderstanding,followed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theory in Economic Growth Theory,used the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 location choice theory and some other researches on MNCs investment and industry,deeply analyse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dustry Cluster and Industry Upgrade,and the paper also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y Cluster formation,found out the relations among them,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fter analyzing the problem. This thesis comes to conclusions that government is not the decisive role in process of industry cluster formation,and the market economy played the essential role in this processBut the interactional relations among the Industry Cluster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dustry Upgrade are the inherent mechanism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is that the government have not found the righ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y ClusterGenerally speaking,the government should render services for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aw of lndustry cluster development,create a favorable external circums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Cluster ABSTRACT III Liu Jian (International Trade) Directed by Meng Yuhong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industry cluster,industry upgrade ABSTRACT IV 引 言 IV 目 录 引 言.1 第一章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状况与政府行为.3 第一节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历程与特点 .3 第二节 我国政府在引资方面的政府行为 .7 第二章 理论综述.10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10 第二节 产业升级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11 第三节 区位选择理论 .12 第四节 研究文献综述 .14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的关系.17 第一节 模型分析 .17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关系的现实状况 .20 第四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的关系.27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关联效应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27 第二节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28 第五章 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及各种关系的确定.31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 .31 第二节 相关关系 .32 第六章 对策分析.34 第一节 政府的角色定位 .34 第二节 政府在产业集聚发展中应起的作用 .35 结 论.40 致 谢.42 参考文献.43 附录.45 引 言 1 引 言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改革开 放20多年以来,外资的引进一直倍受人们的关注,我国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制定 了许多政策来吸引外资。从开始几年的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几亿美元到2003年实 际利用外资535亿美元,这不仅是量的飞速发展也是质的突破。在2003年我国人 均GDP达到1000美元,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靠地区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客观上促进了外 商直接投资在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等为龙头的东南部 沿海开放地带的集聚。目前FDI在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主要是 广州和福建两省) 、长江三角洲(主要为上海、江苏) 和环渤海湾地区。一直以 来,东部地区每年实际利用的外资占我国总利用外资的绝大部分。然而在东部 地区有许多地方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吸引资,不断的进行一些如基础设施、产 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没有统一协调的情况下出现了重复投资建设。 追究这种政府行为的原因,许多政府官员认为,通过政府投资和规划可以 促使产业集聚的形成,从而吸引到外商的投资,改善当地的经济,以使当地的 产业升级。然而是不是政府的这种行政干预行为都是有效的,是不是真的能达 到预期的效果,是不是真的能促成地区产业的集聚,是不是产业集聚真的能吸 引外商的投资,外商的投资又是不是真的能改善地区的经济,这些都是我们值 得讨论的问题。 本文针对以上我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存在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在 前人研究经济增长理论所获得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 及其它一些外商与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 聚和产业升级的关系,找出其中的各种关联,为错误认识的纠正提供理论上的 依据,进而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政策性的建议。 本文有如下几个研究目的:1、探讨政府的投资与规划是不是真的能促成产 业集聚的形成;2、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之间是什么关系;3、探讨外 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之间是什么关系;4、对重复投资问题的解决提出对策。 本文大体的结构框架安排如下: 第一章,回顾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历程,以及现在所出现的一些政府行为。 这一章主要从数量上描述外商在华投资的状况与历史,得出外商在华投资的几 引 言 2 个特点。再简述我国政府现阶段在引资方面所采取的一些行为,从而对文章所 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明确的界定,为论文的开展做好准备。 第二章,理论综述。具体综述与论文相关的理论以及研究成果,是论文所 要用到理论的一个综合。综述了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使产业集聚 与产业升级的定义明晰化。对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三者关系的 研究文献进行了概括。同时简述的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及我国研究的一 些成果。这一章主要是为全文的开展做好理论铺垫。 第三章,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在前人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分析,使各种关系更加清晰。首先利用经济增长理论的研 究成果,用模型分析,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再在此基础上用国际直接投资的 区位选择理论进行现状分析。从而确定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引用前一章模型 分析的其它结论,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界定。再在理论和实际的基础上从外商直 接投资的产业关联效应与技术效应两方面对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第五章,分析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总结政府投资、产业集聚、外商直接 投资、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对策分析。在前几章分析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 方法。首先确定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角色。通过对市场经济以及产业集聚形成 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析,为政府的角色定好位。其次,对政府在吸引外资方 面避免重复投资建设提出建议。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状况与政府行为 3 第一章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状况与政府行为 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去,国际化程度 也有了大幅度提高,连续多年成为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最多 的国家。截止到 2004 年 10 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500479 个, 合同外资金额 10621.29 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5552.51 亿美元。跨国公司 对我国投资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增加。 第一节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历程与特点 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1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大致 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如图 1-1 所示):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份 金额(亿美元) 图 1-1 我国历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变化 (据附录表 1) 第一阶段,1979 年至 1983 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初始阶段。这期间外 商来中国投资的项目不多,而且大多是试探性的。1979 年至 1982 年 4 年间我 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 920 个,协议利用外资 49.58 亿美元,每年平均为 12.39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7.69 亿美元,每年平均 4.42 亿美元。这期间外商投资 规模较小,且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第二阶段,1983 年至 1991 年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在这期间 内我国开始改善投资环境,逐步完善涉外立法,并且调整了投资方向,实行了 1 由于目前跨国公司投资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文章在许多地方都用跨国公司来代表外 商。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状况与政府行为 4 地区开放政策,对外商投资政策不断放宽。1983 年至 1985 年共批准外商投资 项目 5841 个,协议利用外资共计 111.25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42.91 亿美元, 形成中国利用外资的第一个高潮。1986 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1498 个,协议利 用外资金额 33.30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22.44 亿美元。1988 年,中国继 续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加上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利 用外资出现第二次高潮。1988 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5945 个,协议利用外资金 额 52.94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31.94 亿美元。1990 年一系列重要法规的 颁布使外商看好并涌进中国,当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7273 个,协议利用外资金 额 65.96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34.87 亿美元。1991 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猛增至 12978 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升至 119.77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43.66 亿美元。 第三阶段,1992 年至 1997 年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1992 年邓 小平南方讲话以后,我国提出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决策和措施,并且在很大 程度上扫除了改革开放的理论障碍,开放了金融、商业等服务贸易领域,使投 资领域不断拓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更大,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 1992 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 48764 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 581.24 亿美元,实际 利用外资金额达 110.07 亿美元,首次突破 100 亿美元大关。1993 年批准外商投 资项目高达 83437 个,协议利用外资金额达 114.36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275.15 亿美元,突破 200 亿美元大关。1994 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达 47548 个, 协议利用外资金额达 826.80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338 亿美元,突破 300 亿美元大关。从 1995 年起,我国对投资、外贸、外汇、税收、金融、财政等体 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对外投资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为 了加强和完善对外商投资的管理,也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首先,加强了外 商投资的产业政策引导。第二,调整了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最后,对外资企 业实行联合年检。为了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改善投资环境,从 1997 年元月 1 日 起,对外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制度,改变了以前多头检查,多种收费的做法。 第四阶段,1998 年以来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稳定、调整与创新发展阶段。 自近几年来,我国利用外资政策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新的突破:第一,自 1998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了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第二,允许 私营企业吸引外资发展经济,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利用多种方式吸引外资进行 资产重组,盘活存量,改善经营机制。第三,鼓励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积极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状况与政府行为 5 推动国有大型企业同跨国公司合作。第四,中西部利用外资有了新的突破。第 五,相关的税收政策。统计数据表明:1992 年至 2003 年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 资总额为 4807.97 亿美元,平均每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 400.66 亿美元,其中 1998 年我国实际使用 FDI 的金额为 454.63 亿美元,而 1999 年由于东南亚金融 危机爆发以及我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做了一些调整,所以,这一年实际使用外资 额比上年下降了 11.31%,仅为 404 亿美元,2000 年形势有所好转,实际使用外 资额为 408 亿美元,比 1999 年增长了 0.98%,而 2001 年外商对我国的 FDI 恢 复正常,增至 488.24 亿美元。总之,随着 FDI 稳步增长,相当程度上缓解了中 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不足的压力。 目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仍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与以前所不同的是外资协 议金额在 1993 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之后,呈下降趋势,现在重新回升(如图 1.2 表示) 。尽管如此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仍然持续增长。这表明外商对华 直接投资已由超速增长调整为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年份 金额 合同外资金额 图 1-2 改革开放以来合同外资金额的变化(据附录表 1) 二、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特点 通过对外商对我国投资过程和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外商对我国的 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东西差距明显 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对外开放的前沿,拥有较好的工业和技术基础,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状况与政府行为 6 较为便利的交通、通信条件,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优惠的外资政策和较浓厚的 商业气氛。因此,从外商对华投资开始,东部地区就成为其投资的重点区域, 而西部地区在外商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偏低,东部地区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如表 1-1 所示) 资金的不足一直是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我国政府施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自从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向中西部 投资的国外投资者,在进口关税、设立条件、允许进入的行业、所得税减免等 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规定,凡投 资于该目录中所列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技术、配件和备件,都可 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可延 长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期;外商投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再投资,凡外资比例达到 25%以上的再投资项目,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等等,这些政策的调整, 对于外商投资西部地区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然而虽然西部地区新增的外资 都有一定的增长,但相对比重变化不大,即西部大开发的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明 显,西部地区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在 FDI 总值 3%附近徘徊。如表 1-1 所示: 表 1-1 东、中、西地区 FDI 的比重及其变化 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19981999200020012002 东部地区91.287.487.887.78886.287.287.887.887.886.98 中部地区6.88.97.99.29.510.49.79.49.29.19.8 西部地区23.74.33.12.53.43.12.833.13.2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二)外商在华投资的区位在不断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区位上的选择高度集中在东南 沿海一带,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这些资金主要来自港澳台地区,因 为华人资本比较强调血缘关系和历史上的经济文化联系。广东福建作为我国最 早对外开放的窗口,加上地理位置优越,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建设中具 有显著的特点,带来了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个高潮。 1984 年外商直接投资及其他投资选择在东部地区的占全国各地区的 96.73,其中,广东就占 73.42。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 日渐形成,欧美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不断抢占中国市场与港澳台投 资企业相比,虽然欧美日在华投资也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区,但在投资区位的选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状况与政府行为 7 择上,他们更集中在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中部沿海地区,以及环渤海湾为中 心的北部沿海地区。 上海作为我国传统的沿海工业发达城市,是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前 沿地带,特别是在 1990 年国家对浦东新区进行的开发开放,吸引了大量技术、 资金密集型大资本以及金融资本的进入,带来了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 个高潮。尤其是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后,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景明朗化,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进入大发展阶段。目前,世界 500 强企业中已有 260 家进入 上海。为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跨国公司纷纷将研发 中心与地区总部一起迁入上海,以更快捷地实施本土化战略。 在 1983 年至 1999 年我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见附录表 2)2,南部 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由 73.3下降到 43.5,减少了 29.85;而中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所占的比重则由 3.8 迅速提高到 24.5,增加了 20.7。南部沿海地区减少的外商投资份额,约有 69.5转移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些数据表明外商对华直接 投资的区域重点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明显的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 第二节 我国政府在引资方面的政府行为 外资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我国经济发展资金的解决, 劳动的就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劳。为了更好做好引资工 作、发展国家和地区经济,我国各级政府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在实行优惠政策来 吸引外资。我国在这么长时间的引资过程里,政府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的 调整政策。到现在许多地区政府都趋向于用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划定工业园区 来作为引资手段。 在珠三角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在半径不超过 200 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五 个机场:珠海机场、深圳机场、广州机场、香港机场和澳门机场。在长三角的 发展过程中,江苏沿江各市投资建设了大量的集装箱码头,从江阴到南通 60 公 里岸段,有 68 个万吨级泊位,平均 0.9 公里就有一个。上海一直在追寻着建造 一个深水良港,但其自身受到长江口沙质的影响难以成为深水港。于是,上海 把眼光放到了长三角地区。然而,由于行政区域壁垒,上海的这一愿望多年未 能实现。无奈之下,上海最终痛下决心投资 300 亿元在大小洋山建设国际深水 2 魏后凯.我国外商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变迁. 经济纵横.2001 年第 6 期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状况与政府行为 8 港。与此同时,在宁波有深水泊位极佳的北仑港。在苏南3内部,无锡将兴建 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机场,选址在下属的江阴市境内。而苏州市则建议省政府把 苏南国际货运机场的选址放在苏州,并拟定了两套建设方案。 从以上的情况我们可看出政府的行为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重复投资问题。 珠三角地区有如此密集的航空机场,给旅客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效益和整 合的难题,还带来资源的浪费。江苏沿江如此多的码头,这无疑又是资源无效 配置。而宁波的北仑港因为缺乏货源支持,设施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上海大小 洋山国际深水港的建设,会使江浙的一些港口难免边缘化,资源又在不断浪费。 这种重复投资建设的出现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关于 的政府这种行为的原因,珠三角一位领导的话更能反映珠海机场出台的原因: “如没有机场,珠海今天还是珠三角的一个死角,机场给珠海带来的是城市地位 的提升和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没有机场,珠海不可能有航展,不可能吸引这 么多外资进来。 ”还有许多地方政府也认为通政府的行为可以使地方形成产业集 聚,以吸引外资,从而改善当地的经济结构。不论珠海机场是不是真的是合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各地政府都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行政手段干预经济 的建设,如建机场、港口、设立工业园区等,以吸引外商进行投资。苏州、无 锡两市的软件园是我们经常提的“五园” 4中的两“园” 。苏州、无锡的机场选 址之争,起因是上海虹桥机场国际航班的东移,实质是对国际 IT 产业资本的争 夺,更是对新一轮发展主动权的争夺。 然而是不是真的建了几个机场、港口,修了几条路,规划了几个工业园区, 就有了产业集聚,就能吸引到跨国公司的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集聚和产 业升级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我们的政府又应该怎 样去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讨论分析的问题,这也正是文章研究的主要内 容。这些问题可以用下图表达: 3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通常被称为“苏南” 。 4 “五园” ,即国家认可的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四市的软件园及江苏软件园等,集中了全省 60的软 件企业,创造了 70以上的软件销售收入,成为江苏软件产业的主要聚集地。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状况与政府行为 9 图 1-3 政府投资、产业集聚、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之间待确定的关系 说明:说明:此图是对政府的认识的一个具体的说明,政府认为政府投资能造成产业集聚,产业 集聚能吸引到外商直接投资,而外商直接投资又能推动产业集聚与产业升级的发展。 政府投资政府投资 产业集聚产业集聚 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 因果关系成立吗? 因果关系成立吗?因果关系成立吗? 因果关系成立吗? 第一章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状况与政府行为 10 第二章 理论综述 10 第二章 理论综述 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也被称为多国企业 (MNEs)或者多国公司(MNCs) ,它是直接投资者的重要主体。 本文采用的跨国公司的定义为至少在一个以上国家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和 管理、能产生收益资产的企业。其基本特征是从事国际生产,即通过对外直接 投资、筹资进行的跨国界生产。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产业集聚是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 以实现集聚效益的一种现象, 一般包括同一类型和不同类型两种产业的集聚。 产业集聚与其他企业组织一样是伴随着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而诞生的。集聚效 应一方面体现在城市规模经济效益5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行业规模经济效益 方面。集聚效应表现在良好的经济基础、基础设施状况、产业配套能力等。 韦伯在1909年工业区位论中第一个提出集聚和集聚效应这个概念的。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成本决定论”。韦伯理论的核心是通过交通、劳动 力和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 业企业布点的理想区位,探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工业区位移动规律。 所谓集聚效应,是指某些工业部门向某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一种大于所追加的运 费或劳动力费用,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的效果。韦伯的集聚效应只考察了成本 节约,因而只是产生于厂商内部的一种规模经济。 马歇尔在1920年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外部经济的概念,马歇尔在韦伯的 基础上更进了一步,表明行业内厂商的集中产生外部性,可以降低该行业的成 本,带来整个行业的优势。马歇尔认为行业集聚的外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形成中间投入品市场、劳动力池共享和产生知识外溢。马歇尔的研究是 开创性的。他提出了产业集聚的内涵、外延, 并探讨了产业集聚产生的基本原 因。但他的研究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对产业集聚的功能、度量和效应等问题 均未能触及。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 M. 胡佛在20 世纪30 年代论证了不同产业的区 5 规模经济效益是指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 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第二章 理论综述 11 位结构之后, 将规模经济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他认为, 就任何一种产业来说, 都有: (1) 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等) 的规模决定的经济;(2) 单个公司(即 联合企业体) 的规模决定的经济;(3) 该产业在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 经济。而这些经济各自得以达到最大值的规模, 则可以分别看作是区位单位最 佳规模、公司最佳规模和集聚体最佳规模。埃德加.M. 胡佛的主要贡献在于指 出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 如果集聚企业太少、集聚规模太小的话, 则达 不到集聚能产生的最佳效果; 如果集聚企业太多, 则可能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使 集聚区的整体效应反而下降。这就是胡佛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 俄林在1933年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Interregional 其次, 通过加快创 新的步伐, 为未来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次, 通过鼓励新企业的形成, 扩大 并增强“群”本身来影响竞争。可见, 波特主要的贡献在于从企业竞争力角度 来说明产业集聚现象, 认为产业集聚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并对产业集聚为何能 影响企业的竞争力进行说明。 第二节 产业升级的界定及相关理论 所谓产业升级,主要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 顺向所要达到的阶段和层次演进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在整 个产业中有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的历 第二章 理论综述 12 史过程;(2)产业结构中有劳动密集型,特别是初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 重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的过程;(3)产业结构 中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占优势比重 演进的历史过程。从近代各国经济发展史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 高度也就越高,产业升级越快。 “雁型模式”(Flying Geese Pattern)最早是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30年代 提出的,50年代中期基本成型,70年代最终定型。该模式认为,日本的产业通 常经历了进口新产品、进口替代、出口和重新进口四个阶段的周期,在图表上 呈倒“V”字形,酷似飞进中的雁阵。根据这种理论,产业依照科技的复杂程 度,从低到高分为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三个梯 级。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要循序经历这在三个阶段。随着其 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们收入的增加,某些产业逐渐失去优势,成为“夕阳产 业”故而将其转移到低一梯级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替代,推动产业升级。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而 提出的,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 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际产业。日本在战后曾 经历了引进现代产业部门创造了比较优势失去比较优势的过程,边际产业 扩张理论反映了日本具有产业转移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 Vernon)提出的, 这一理论既可以用来解释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也可以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弗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的产品阶段、 标准化阶段。为了更好地解释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弗农发展了他的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即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 “成熟的寡占”和“老化的寡占”替代原来的 划分标准。 这些理论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都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条件下东道 国产业升级的限度是由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国家生产和国际分工所决定的,其产 业升级的高度必须服从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因此这些理论均反映了发展中 国家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实现产业升级的局限性。所以发展中国家要想从引进外 资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必须依赖于自身的条件和引进外资的战略。 第二章 理论综述 13 第三节 区位选择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是现代区位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上世纪 6070 年代以来,对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研究和文献应该说不少,在这些 研究基础上,形成了工业区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等流派;但 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区位理论,近期,在国际直接 投资区位理论中占主流的仍是邓宁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后, 不是通过出口或许可证转让而是选择向特定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国际生产,是由 于东道国具有区位优势。邓宁认为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四种: 市场因素包括市场规模和潜力、成本因素、贸易政策、以及投资环境。邓宁认 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不仅要考虑传统的区位 选择因素,还要重视交易成本、动态外在经济性、知识积累、技术创新等因素。 邓宁 1998 年总结了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发展新 趋势。第一个趋势是跨国公司趋向于进入那些法律制度比较完善、保护知识产 权的国家和地区,趋向于进入那些拥有较多智力资本和高素质人才的国家和地 区。第二个趋势是跨国公司往往寻找那些能强化或补充其核心能力的国家和地 区。第三个趋势是国际直接投资区位流向的决定因素的综合性。迄今为止,没 有任何一个理论可以完美地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流向,它们只能从某个侧 面或用某个因素去描述跨国公司的行为。事实上,跨国公司在做区位选择时, 要综合考虑影响直接投资区位的各个因素。 近几年,随着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的迅速增长及引资区位趋势的变化, 我国国内的一些学者根据西方的区位选择理论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魏后凯对欧美日韩在华制造业投资区位的选择的研究表 明6,他们对中国不同区域的投资主要受生产成本、市场规模、集聚经济状况、 企业税赋水平以及经济文化联系等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市 场规模和集聚经济效果两个因素,并且投资具有向高工资地区集中的趋向。魏 后凯在对秦皇岛 135 个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动机和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 6 魏后凯.欧美日韩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区位决定. 2000 年第 11 期 第二章 理论综述 14 以后所作的结论是:影响外商在秦皇岛市投资的主要区位因素为城市文化因素、 交易成本因素、生产投入供应因素、市场因素以及投入成本因素。羊健以我国 行政省区为单位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7,地区间社会秩序的稳定、市场潜力及 劳动力素质、邮电通讯和金融服务等基础设施水平、地区优惠政策和各种信息 成本等是决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朱津津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 析的方法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8,得出我国外商直接投 资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各地的经济水平(GDP)、基础设施和地理位置。 第四节 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集聚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从投资的区位及其影响 来展开的。Glickman and Woodward(1988)通过对在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定位 的模式和决定因素中研究发现,外国的制造商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定位主 要是从区域市场来考虑的。Barrell, R. and Pain, N.(1999)研究了美国制造业自 1978-1994年在6个欧洲国家的跨国经营活动和投资,研究发现劳动成本并不像 以往那样在跨国公司区位决定中起中心作用,尤其是那些采取高科技生产技术 的跨国公司;与主要的生产和研发中心接近到是重要的区位决定因素由此形成 空间集聚。Head, Rises and Swenson(1994年)通过对日本制造业在美国投资的分 布状况进行相关与回归计算表明了,日本投资选址模式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产业 的集聚效应,而不是基于自然禀赋或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州际差异。 Hanson, G. H.(1998年)对墨西哥从一个封闭经济转向开放经济的一系列变化进行 了计量分析,分析发现,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集聚中心正在向墨西哥和美国的 边境转移,美国和墨西哥的市场关联明显加强。Coughlin等(1991)发现,外 国直接生产企业(在州水平上)的数量与更大的土地面积、较低的工资、更高 的个人收入、更高的失业、运输基础设施、较高的制造业密度等因素有关。 Wheeler and Mody(1992)将集聚经济定义为基础设施质量、工业化水平和利 用外资水平等的函数,并发现集聚经济和市场规模决定了美国公司在发展中国 家的区位选择。 Smith and Florida(1994)发现,空间群集是日本制造业企业在美国定位的重 要特征,在美国的日汽车装配企业和与汽车相关的产业包括汽车零部件、钢铁 7 羊健.外商隶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政策导向.中山大学 8 朱津津.外商直接投资区域选择的数理统计分析.苏州大学报.2001 年第 1 期 第二章 理论综述 15 生产、精加工和处理橡胶和轮胎制造业群集在一起。Guimaraer(2000)通过对 葡萄牙外国直接投资的定位研究发现,由于仿效其他的外国公司的决策以降低 不确定性,外国投资者可能被吸引到外国公司集中的区域。我国学者贺灿飞和 魏后凯(2001)通过研究而得出结论认为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取决于 信息成本和集聚经济以及人力资本等变量。 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研究主要包括:Singer and Ballence (1982)认为,在劳动力转移过程并未完成,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禀 赋存在的情况下,主张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不应当是资本密集型的,而是一种 能与廉价劳动力相结合的技术。Mansfield(1974)认为,发展中国家从国际直接 投资中转移技术的适宜性,应该与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和选择能力结合起来考 察,认为发展中国家缺乏一种技术能力能够对适应技术产生影响。 Ahiakpor(1990)认为,只有那种能够从其使用中获利的技术,才可能持续地用在 东道国的其他要素上,从这过程创造的利润方可产生更多的再投资,并将有助 于东道国最为丰富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Katrak(1991)的研究表明,在准工业化 或半工业化的东道国,政府对市场人为的干预、市场竞争和市场进入壁垒三个 方面可能是导致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使用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重要原因。 金泳镐(1986,1987)认为,发展中国家国内技术储备越低,越难弥补所接受 的技术和国内技术的差距,在技术接受方面的吸收能力差,技术上的差距就越 大,发展中国家受制于技术差距的危险就越大。Chen(1990)认为,在技术吸收 能力差的情况下,技术进步不会发生。Veblen and A.Gerschenkron (1962)通过对 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工业化和发展水平趋同的研究结果说明,跨国公司分公 司和当地企业的技术差距越大,技术溢出效应就越大。Cantwell(1992)认为,企 业内的技术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技术进步是逐步累积的,是过去技术积累 的反应,东道国企业自身技术发展水平与获得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和转移之 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产业升级的影响主要有:M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