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与古代医学.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与古代医学.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与古代医学.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与古代医学.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解字》与古代医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 声读的字典,是不朽的文字学、训诂学著作。本文选取说文中反映 古代医学的字,进行解释与分析。首先,- 对这些字进行分类,分为人体 生理结构、人体疾病、疾病诊断治疗和保健养生等四类。然后对每类医 学用字从训诂学角度进行分析,且亦分析评价许慎的字义说解,并且在 对说文有关汉字的形体、意义说解的基础上阐释出相关的医学知识。 最后对古代医学及说文进行总结及简单评价。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医学词,汉字形体 s h u o w e nj i e z i ( 说文解字) w r i t t e nb yx us h e ni nd o n g h a n d y n a s t yi s t h ef i r s t d i c t i o n a r y i nc h i n e s e n a t i o n a l i t yw h i c ha n a l y z e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p a t t e m ,e x p l a i n st h ew o r d sm e a n i n ga n dr e c o g n i z e st h es o u n d i ti s a n i m m o r t a le x e g e t i c sm o n o g r a p hw o r k t h ep a p e rc h o o s e st h ew o r d sw h o s e m e a n i n g r e f l e c ta n c i e n tm e d i c i n ea n di n t e r p r e t s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 s ew o r d s f i r s t l y ,t h ep a p e rc l a s s i f i e st h ew o r d si ns h u o w e nj i e z ii n t of o u rk i n d s :h u m a n b o d y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 ,h u m a nb o d yd i s e a s e ,d i a g n o s i sa n dt r e a t m e n to f d i s e a s ea n ds a n i t a r i a n s c e n d l y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s e st h ew o r d sa b o u tm e d i c i n e f r o mt h ea n g e lo ft h ee x e g e t i c s ,b u ta l s oa n s l y s e sa n de v a l u a t e sw o r d st h a t x u s h e ni n t e r p r e t e d a n do nt h eb a s i so f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f o r ma n dm e a n i n g o ft h e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 t h ep a p e ri n t e r p r e t sm e d i c i n ek n o w l e d g e f i n a l l y , t h e p a p e rs i m p l y e v a l u a t e st h es h u o w e nj i e z ia n da n c i e n tm e d i c i n e k n o w l e d g e k e yw o r d s :x us h e n ,s h u o w e nj i e z i ,m e d i c i a lw o r d s ,c h a r a c t e rp a t t e r n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许慎( 约公元5 8 1 4 7 年) ,字叔重,汝南召陵( 今河南郾城) 人。他集古文经 学训诂之大成,著说文解字1 4 卷并叙目共1 5 卷。说文是我国传统语言文字 学的奠基之作,共收字9 3 5 3 个,字形以小篆为主,兼收古文和籀文。它不仅是我国 最早的按字形编排的字典,也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文字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 们常常反映着在它们初次出现之前业已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许冲上( 说文解字) 表称此书“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 不毕载”。从这个意义上说,说文又可看作是一部从字词训诂出发,反跌自然现象、 。生产劳动、物质文化、社会关系、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百科全书。 近些年来,研究说文所反映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俗方面的著述屡有所见。如 班吉庆从( 说文解字) 看中国古代饮酒文化,秦蕾( 说文解字) 纺织服用词汇的 文化阐释,周风玲( 说文解字) 与古代天文学等,为说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很 大的贡献。尽管如此,说文内容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领域还 有很多。其中上古至两汉时期医学的辉煌成就在说文中亦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就 选取说文中的医学词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和阐释,从而勾勒出 说文医学词的概貌,并阐述出上古至两汉时期的医学知识。 一、表示人体生理结构的字 ( 一) 表示人体总称的字 说文人部( 以下所引说文某部均简称某部) :“人,天地之性最贵 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人是个象形字,是甲骨文的形体,该形体为侧立的人 的形象。侧立,故见其一臂一胫。古人对自身的认识不仅体现在字形上,同时也反映 在他们的意识里。说文提出,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意思是说在世界上,尽 管同时存在着禽兽草木等等生物,但是人是最尊贵的,说文的这句话代表了古人 对人的认识,古人认为人在万物中是至高无上的。尚书泰誓所言:“惟人万物之 说文解字与古代医学 灵。”白虎通三军:“人者,天之贵物也。” 骨部:“体,总十二属也。”即身体,全身的总称。广雅释亲:“体,身也。” 段注:“十二属,许未详言。今以人体及许书核之:首之属有三,日顶、日面、日 颐;身之属三,日肩,曰脊、日展;手之属三,日玄、日臂、日手;足之属三,日股、 日胫、日足。”吕氏春秋达郁篇一开头就对人体的生理结构作了一个概括地说明: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 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文中指出, 人的肌体是由肢节、肌肤、筋骨、官窍、五脏、六腑等固形器官和组织构成其基本构 架的人体内部,虽然部f - i 结构繁多而各有其功能,但他们并不是互不相干,而是 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有机的配合,协调地进行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身部:“身,貉也。象人之身。从人,厂声。”甲骨文作f ,构形是在( 人形) 的基础上画出其腹部以与“人”字相区别,表示身躯之“身”。许云“象人之身”甚 是,但构形分析则不确,字本整体象形,不应分析为“从人,厂声”。 ( 二) 表示头面的宇 1 头 页部:“头,首也。”头脑的总称。急就篇卷三“头额”颜师古注:“头者, 首之总名也。”“头”的古字共有“百、首、页”三个。 茸部:“酉,头也。象形。” 首部:“首,百同。”首、茸本为一字,故许君释云“茸同”首是个象形字。 廖是甲骨文的形体,像头形,有眼睛有嘴巴,头顶上有发。 广韵有韵:“首,头 也。”“首”的本义就是头。 、 页部:“页,头也。从茸从儿。一“页”甲骨文作譬,为表示人头连带画出了人 身以人身显出头部特征,表人之头颅。其字当云象形,与“百”“首”为一字之异 体,不应作“从茸,从几”分析,“页”的本义就是头 这三个字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首”一直成为常用字,而“百”就逐渐消失。 至于“页”字,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偏旁,不再单独使用。后来又新造出一 个“头”字来替代它。 2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头顶 页部k 。顶,颠也。 页部:“颠,项也。”尔雅释言:颠,顶也”郭璞注:“头上。”即头顶。 页部:“顾,颠顶也。”颠顶,同义连用。 3 囟 , 囟部:“囟,头会,脑盖也。象形。”即囟门,也称囟脑门儿。“囟”字篆文写 作“”,突出的“i ”是指婴儿的囟未合,能上下跳动,“”为骨缝问的结缔组织 连接的纹理。 段注:“内则正义引此云:囟其字,象小儿脑不合也。”张舜徽 说文解字约注:“今验小儿三岁以前,头顶前中处,常跳动不已,此即头骨未合之 征。”婴幼儿因颅骨尚未完全长成合缝,囟门未闭,所以在此处可以用手触到血管的 跳动。在新生几颅顶前部有一菱形的“前囟”( 亦称“额囟”) ;后部有一三角形的“后 囟”( 亦称。枕囟”) 。后囟在出生后不久即封闭,前囟在出生后1 - - 2 岁期间闭合,闭 合过早和过晚都是不正常的。古人以经验感知,婴儿的前囟在骨缝未愈合时,质地是 软的。愈合后,骨是脆薄的。如果它被伤及。就会影响智力发育。 4 额 页部:“颡,镇也。” 页部:“锾,颡也。”许铉日:“今俗作额。”方言卷十:“镇,颡也。中夏 谓之颁,东齐谓之颡。”即额头。 页部:“题,镇也。”即额头后来由额引申为凡事物的前端之称,今天所谓 “标题”即由此而来。 5 面 面部:“面,颜前也。从酉,象人面形。”面即脸。段注:“颜前者,谓自此 而前则为目、为鼻、为目下,为颊之间。”上古“脸”的概念,只说“面”而不说“脸”。 “脸”是后起的形声字,最初指妇女目下颊上可搽脂粉的地方,后来才与“面”同义 了。甲骨文为一,从,从口,目乃面部最主要之特征,最引人注目,故从之。许氏“从 百”,释误。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疑说文讹目为百。”从口者,乃指事符号。 “面”本指人头前部以目为特征的表面,故字形于目外围加注圆框,以指示人的面部 轮廓,故其属指事字,说文以象形字为说,误矣。 面部:。醋,颊也。” 说文解字 与古代医学 页部:“颊,面旁也。”急就篇:“颊颐颈项肩臂肘。”颜师古注:“面两旁日 颊。”即指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 6 颜+ 。 页部:“颜,眉目之间也。”当依 段注删目字。段注:“各本作眉目之间, 浅人妄增字耳,今正。眉与目之间不名颜。颜为眉间,医经所谓阙,道书所谓上 丹田,相书所谓中正印堂也。”即两眉之间,俗称印堂。 7 颧骨 肉部:“肫,面瓶也。” 页部:“颓,权也。”权:段注:“今之颧字。”即颧骨。 8 面毛 而部:“而,颊毛也。象毛之形。”“而”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作瓣,上面一横 是胡子的跟脚,下分二层:颗胡、颔胡。而”的本义就是胡须,即“胡子”的全称。 “而”为口上口下之总名,分之则口上为琵,口下为须,须本颐下之专称。后来“而” 被借为虚词才又造出“须”字来称胡子。于省吾:而、须古同文,后来才分化为二。 须部:“须,面毛也。从页,从乡。”“须”甲骨文作葶,像面颊长胡须形,为 独体象形字。故不应据篆之讹而分析为从页从乡。 “须”的本义为胡须,须后来假借为“应当”或“必须”义,。须”在后世只用 假借义。当“胡须”讲的“须”在“须”的上面加了代表长发的“髟”,写作“鬏” “须”为本字,“鬃”为后起增旁字。庄子渔父:“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鬏眉交 白。”陆德明释文:“鬏,本作须。”是其证也。现在简化作“须”。 须部:“趸,口上须也。”即上唇的胡须。徐铉:“今俗别作髭。” 须部:“颓,颊须也。”释名释形体:“在颊耳旁日须,随口动摇,骨骨然 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额,俗作髯。”即两侧面颊的胡须。 髟部:“鬓,颊发也。”段注:“谓发之在面旁者也。”即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面毛乃浑言,若析言则当如释名所云:“口上日髭”,“颐下日须”“在颊耳旁 曰髯”“其上连发曰鬓”。古人认为胡须的多少及色泽的好坏与气血的盛衰有关。 9 眼 目部:“眼,目也。” 目部:“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甲骨文作、,象形字,象人的一只眼。 内蒙吉师范人学硕b 学位论文 眶内的重划二。表示瞳仁。重:段注:“嫌人不解二,故释之日:重,其童子也。” 眼的生理功能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关系。灵枢:“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 之精,精之窠为眼。”其中尤以肝为密切,临床上常可从眼的变化推测肝的病症,而 某些眼病亦可从肝论治。素问:“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且,肝和则目能 辨五色矣。”目又是望诊时察神的重要器官。明李元荐推蓬寤语:“目为神之牖。” 目部:“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颁理也。”象形字,铺! 是甲骨 文的形体,下部是眼睛的形象,眼睛上是眉毛。小篆讹为篇。许据小篆云灸“象镇 理”不确。孔广居疑疑:“下象目,上象毛。小篆即古文之小变,非象镇理也。” 本义即眼上的眉毛。 目部:“眦,目匡也。”段注:“谓目之匡当也。” 史记项羽本记:。( 樊 哙) 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r p i i l 眶。 目部:“映,目旁毛也。”段注:“元应日睫,( 说文) 作映。”映即睫毛,上 下眼脸边缘的细毛。有防止异物和强光侵目的作用。 目部:“麟,卢童予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卢,黑也。眼中黑子也。” 即黑色的瞳仁。 明部:“骨,目围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俗言眼圈。” 1 0 耳 耳部:“耳,主听也。象形。”甲骨文作e ,象形字,象耳朵之形。徐灏说文 解字注笺:“象耳轮郭及窍之形。”耳朵是主管听觉的器官。中医认为肾与耳有内在 联系。灵枢:“肾气通于耳。”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灵枢:“耳者,宗脉之所 聚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故人体各部发生病 变时,皆能通过经络而反映于耳部,并可在其有关部位施行针刺治疗。 页部:“颈,颊后也。”段注:“颊后谓近耳及耳下。”即耳根。 耳部:“聒,小垂耳也。”印较小的耳垂。 1 1 鼻 自部:“自,鼻也。象鼻形。”自是个象形字,是鼻的本字。j i 是甲骨文的形体, 像人的鼻子的形状。“自”的本义为鼻子。世人言己,习惯自指其鼻,故自字遂又借 为人称代词自己。“自”被借作人称代词,本义“鼻子”则由在其下面加上声符“畀” 的“鼻”取而代之 5 说文解字 与古代医学 鼻部,“鼻,引气自畀也。从自、畀。”由象形字“自”加声符。畀”面成的 形声字。说解应作从自、从畀,畀亦声,会意而兼形声。“畀”即给予、相助。鼻乃 呼与吸之器官,不只是引气自畀,许氏释误。鼻是呼吸兼嗅觉的器官。正字通鼻 部:“鼻,肺之窍所以引气司臭也。”中医认为肺与鼻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灵枢:“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肺气虚,则鼻塞不利。” 页部:“颊,鼻茎也。”素问:“胆移热于脑,则辛颊鼻渊”王冰注:“颊, 谓鼻嫒也。”即鼻梁。 1 2 口 口部:。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口是个象形字。u 是甲骨文的形体,像 嘴巴之形。“口”的本义就是指人的嘴巴,是用来发声和进饮食的器官。段注:“言 语、,饮食者,口之两大端。”口下连气管、食道,是饮食物摄入的门户,为脾之外窍, 脾胃功能调和,则口食知味,唾液分泌正常。灵枢:“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 五谷矣。”口唇、舌与喉咙、会厌等协调动作而发出声音。口也是气体出入的门户之 一,亦有助肺行呼吸的作用。 口部:“吻,口边也。”即嘴唇 肉部:。屑,口岢也”释名释形体:“屑,缘也。口之缘也。”即嘴唇。 分上唇,下唇。为脾之外候。 素问:。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口唇色泽鲜明与否, 可以反映出脾的功能。故临床上常观察口唇的变化,以诊察脾之病变。 牙都:“牙,牡齿也。象上下交错之形。”段注:“壮各本讹作牡。”“惟石刻 九经字样不误。”“士部日:壮,大也壮齿者,齿之大者也。”即大牙,臼齿。 齿部:“齿,口新骨也。象口齿之形,止声。”口新骨:口腔牙龈中的骨头。 “齿”是个象形字。一是甲骨文的形体,像口中有牙齿形,齿应指门牙。自金文始加 声旁“止”,构成形声字。齿为骨之余,属肾所主,赖肾精充养,故其生长情况,坚 固与否和肾气的盛衰有关素问:“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 实。发长齿更。”牙齿的作用主要是嚼碎、嚼烂食物,使之有利于消化。而唇齿在发 音、讲话中,也起相当重要的辅助作用。 甲骨文有齿字,无牙字。牙”比“齿”出现的晚,周代铭文中才出现“牙”字。 段注:“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牙 较大于齿。”古代“牙”与。齿”有明显的区别,前部靠唇的叫“齿”,即门牙;后面 6 内絮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槽牙称“牙”,即大牙,而现在则统称为“牙齿”。 齿部:“断,齿本也。”字汇“新,与龈同,齿根肉也。”牙根肉,即牙龈。 分上下龈牙龈望诊可作为诊察疾病的参考。如牙龈色自,是血虚的征象;牙龈肿痛 常为胃火炽盛所致;牙龈萎缩多属肾虚 牙部:“牙膏,武牙也。”钮树玉校绿:“宋本及( 系传) 虎作武,盖沿唐人 讳。”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当口四齿之外,其两齿谓之虎牙,其形介牙齿之间。” 即虎牙。 舌部:“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干亦声。”舌是象形字, ;是甲骨文的形体,像舌从1 3 中吐出的样子。本义是指人的舌头。许慎根据变形了的 小篆形体,以会意兼形声字解说“舌”字,未免附会。说“舌”的部位在口,功能是 说话、辨剐味道是对的。白虎通情性:“舌能知味,亦能出音声,吐滋液。”中医 学称。舌为心之苗”, 灵枢:“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舌又为脾之外 候,脏腑经脉、气血津液多与舌有联系。 1 3 髦 。髟部r “髦,发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毛、蟾相承增偏旁。人之毛发 与眉毛,颊毛有异,故从毛加髟,专为毛发字,发为毛中之最长者。”即毛发。 1 4 下巴 页部:“颌,硬也。”颌: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耳下曲骨,所谓辅车也。” 页部:。颐,颐也。” 部:。i 。颐也。”臣,颐古字。 ( 三) 表示颈项的字 1 脖子 页部:“领,项也。”当依段注作“颈”。段注:“领字以全颈言之,不 当释以头后。衣之曲裕谓之领,亦不谓衣后也。”由此看来,“领”的本义应该是 指整个脖子。 页部:“颈,头茎也。”素问:“颈痛,胸满,腹胀。”王冰注:“颈,项前也。” 即脖子的前面部分 肉部:“腽,项也。” 7 说文解字) 与古代医学 页部:“项,头后也。”头: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头当为颈。”玉篇页 部:“项,颈后也。”本义是脖子的后部。 古人把颈部分前后两部分,广韵静韵:“颈,颈在前,项在后。” 2 喉咙 口部:“咙,堠也。”尔雅释鸟:“亢,鸟咙。”郭璞注:“咙,谓喉咙。” 即喉咙。 口部:“喉,咽也。”即喉咙。它在喉腔内,上通咽,下接气管,是呼吸的要 道。兼有通气和发音的功能。成年男性可见有突起于颈前上部的喉结,俗称喉头。郑 梅涧重楼玉钥:“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肺气之通道也。” 亢部:“亢,入颈也。从大省,象颈脉形。”甲骨文作氟从大,大为人正立之 形,从大下一横,象喉结。徐锴 说文解字系传:“亢,喉咙也。” 3 咽喉 口部:“咽,嗌也。”玉篇口部:“咽,咽喉也。”即咽喉。4 口部:“嗌,咽也。” 咽与喉的区别,古人很早就已有明确的认识, 灵枢:“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咽者胃之系,喉者肺气之所通。” ( 四) 表示躯干的字 肉部:“瘸,智也。”即胸。 勺部:“匈,声也。”声:当依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作“膺”。玉篇勺部: “匈,膺也。”匈即胸膛。 肉部:“腹,厚也。”玉篇肉部:“腹,肚腹也。”即肚腹。 臼部:“灾,身中也。”因为“要”常假借作其它意义,如要求、需要,本义 不显,于是就添加“肉”构成“腰”,专指人之腰部。 肉部:“背,脊也。”即脊背。 瘴部:“牢,背吕也。一 串部:“脊,背吕也。”背部中间的骨。 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二篆虽同训,而实非一物。本为胁肋,脊为居中脊骨也。” 肉部:“膀,罾也。” l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肉部:“暂,两膀也。”释名释形体;“罾,挟也,在两旁臂所挟也。”玉 篇肉部:“胁,身左右腋下也。”指从腋下至肋骨尽处。 肉部:“贺,舭窘也。”即肚脐。 囟部:“毗,人脐也。从囟,囟,取其气通也;从比声。”从囟:张舜徽说 文解字约注:“此乃比拟物象,谓其功用同也。”“囟象头骨未合,有通气之功;舭虽 在下,亦能通气,故从囟耳。子在母胎,诸窍尚闭,惟脐与母体相联以通其气。既出 母胎,则口鼻俱开,以吐内气,于是断脐,而其用始废。” ( 五) 表示四肢的字 1 四肢 肉部:“肷,体四职也。”释名释形体:“职。枝也。似木之枝格也。”广 韵支韵:“职,肢体。”人体四肢。 2 上肢 手部:“手,拳也。”段注:。今入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 与拳二篆互训。” 又部:“又,手也。”甲骨文作,像有三个手指朝左的一只右手,向右下方伸 展的一笔表示手臂。高鸿缙中国字例:“字原象右手形,手本五指,只作三者,古 人皆以三表多。”“又”的本义是右手。 手部:“拳,手也。”玉篇手部:“拳,屈手也。”即屈指卷握的手。 手部:“指。手指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大指为拇指,二为食指,三 为中指,四为无名指,五为小指。”素问:“指受血而能摄。” 手部:“掌,手中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 增韵) :掌,手心也。”即 手心,手掌。 手部:“擘,手腕也。”段注:“孥者,手上臂下也。”手掌手臂交接处,即 手腕。邵瑛群经正字:“今经典或作挽或为腕。” ( , - 1 - 部:“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又”象 手与臂之形,“一”为标明部位的指事符号,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一者,记手腕 下一寸。此指事也。”在手与肘之间,用“一”表示距手十分动脉之处即寸口之部位, 故属指事字。许书以为会意字,非是。却,犹退也。人手后退一寸,即动脉之处,叫 说文解字 j 古代医学 作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左手“寸关尺”三部与心及小肠、肝及胆、肾及膀胱 相对应;右手“寸关尺”三部与肺及大肠、脾及胃、命门及三焦相对应。 肉部:“臂,手上也。”上肢由肩至腕部分,即上臂和前臂的合称。 又部:“玄,臂上也。从又,从古文。0 古文宏。象形。”指上臂,即手臂与 肩相连的那一节,比下臂粗短。说文以为篆体“玄”从又从6 ,乃会意字;古文 “宏”作0 ,乃象形,是知许慎以会意、象形说解其小篆与古文。甲骨文宏字作t , 象整个上肢,加在象臀部分的“”,乃指事符号,以表明宏之部位,属于指事字, 许君以会意字为说,误矣。篆所从的0 乃是指事符号之交,非古文“玄”,许说不确。 “右”即“肱”字。“肱”是后起形声字。 肉部:“肘,臂节也。”甲骨文作j 2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电字本为肘 之古象形字。徒以假为数字之九,假借之义专行而本义湮。”“小篆更加肉字。”即上 臂与下臂交接处可以弯曲的部分。 肉部:“肩,髀也。”玉篇肉部:“肩,肩髀也。”上臂和躯干连接的部分, 即肩膀。 骨部:“髀,肩甲也。”段注:“( 肉部) 日肩髑也,单称日肩,条呼日肩甲, 甲之言盏也,肩盖乎众体也,今俗云肩甲者,古语也。”肩甲即肩膀。 骨部:“髑,肩前也。”急就篇:“肿腴胸胁喉咽鹛。”注:“髑,肩前也。”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今人日肩头。” 亦部:“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人的腋窝。甲骨文作,大象 人正立之形。“n ”为指事符号,以指明正立入形此处即是两腋部位之所在,故当为指 事字,许君以象形为说,菲是。由于人身体的两侧均有腋部,故亦字弓i 申为副词,表 示同样。引申义通行后,又造出形声字腋表示亦字的本义。 肉部:“胳,亦下也。” 肉部:“肤,亦下也。” 3 下肢 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甲骨文作;,上方不是口,是膝盖的象 形,不是人“所以言食”的嘴巴。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止,即趾字;从口。 象膝形,非口齿字。”只是与“口”偶然同形。人体下肢的总称,又专指踝骨以下的 部分,今叫“脚”。 内絮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尸部:“晨,髀也。从尸下兀居几。”段注:“髀者,股外也此云髀者,专 言般后。”玉篇尸部:“晨,与臀同。”即屁股 尸部:“尻,脾也。”广雅释亲:“尻,臀也。”段注 :“浑言则展尻为 析言则屏统之。尻乃近秽处,今北方俗云沟子是也。”即臀部。 肉部:。雕。晨也。” 尸部:“屠,尻也。” 骨部:“髋,髀上也。”即臀部。 肉部:“股,髀也。”广韵姥韵:“股,髀股。”即大腿,自胯至膝盖部分。 骨部:“髀,股也。”即大腿。 肉部:“胯,股也。”广韵麻韵:“胯,两股间也。”即两大腿之间。 p 部:“卷,翔曲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郊与卷盖内外相对。”大小腿 相连关节的后部,即与膝盖相对应的部分。 肉部:“胫,腑也。”所亍:段注:“膝下踝上日胫。”指自膝至脚跟的部分, 即小腿部分。 肉部:“脚,胫也。”古代“脚”指自膝至脚跟的部分,即小腿 骨部:“骸,胫也。 肉部:“腓,胫脯也。”清毛奇龄 毛诗写官记三:“腓者,足肚也。”胫骨后 之肉也,即小腿肚。又名腩。 肉部:“腩,腓肠也。”灵枢:“腓者,鹏也。”正字通肉部:。脯,俗日 脚肚“ 止部:“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甲骨文作、,象形字,象 足趾之形,指人足许以草木下基为本义,而以足为引申义,非是。卜辞有“疾某” 之语,谓人某部位有疾,此类语中即有“广止”。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贞,广 止,隹有害。”金祖同殷契遗珠:“贞,广止。”又许书此部所收十四字皆与行走有 关,此亦足证其本义非“下基”。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凡从止之字,其义皆为足 趾,许以为象草木出有址,殆非也。”是知止字本义当为人足,因足在人体下部,系 人行走站立之根基,故引申为“下基”。脚可支撑人体站立止于某处,所以引申为停 止。“止”当作“停止”讲后,又造形声字“趾”和作为脚的“止”区分 疋部:“疋,足也。”“疋”是足的本字。 说文解字与古代医学 l l - 部:“堙,跟也。”释名释形体:“足后日跟。又谓之踵。”即脚后 跟。后作“踵”。 足部:“踵,追也。”字汇足部:“踵,足跟。”即脚后跟。 足部:“跟,足踵也。”即脚后跟。 足部:“跖,足下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足底也。”六书故;“跖, 足掌也。”即脚掌,脚底。 手部:“拇,将指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所谓将指者,为诸指之率也。” 即手脚的大指。 又部:“叉,手足甲也。”甲骨文作t ,义是手指甲,引申而兼足甲也。加在手 形( 即“又”) 指端部分的两笔,当为指事符号,标明指甲之所在,是为指事字。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二者,指事。” ( 六) 表示脏腑的宇 黄庭内景经:“六腑五藏神体精。”梁丘子注:“心肝肺肾脾为五藏,胆胃大肠 小肠膀胱三焦为六府。”五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生理功能主要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素问:“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i ”是精神气血的贮藏之所,是生命的根本。 五脏又是全身其它脏器组织和精神活动的支配者,并和外界四时气候变化相联系。如 肝主胆、主筋、主怒,属春,属风等。古代医学把五脏的生理功能与五行的特性相配, 认为肝木喜条达,心阳温煦,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肺气肃降,肾水藏精主水等:进 而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关系,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体现在 五脏的功能活动上,就是肝藏血以济心,心阳温脾,脾化生水谷精微上输以充肺,肺 气肃降下行以助肾水,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水制约心火,心火制约肺金,肺金制约 肝木,肝木制约脾土,脾土制约肾水。以上均属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五行中有 太过( 相乘) 或不及( 相侮) 者,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便受到破坏。“六腑”主要功 能是转化水谷和传导津液及糟粕。“三焦”之说在先秦诸子中没有记载,在人体内也 没有与之对应的具体器官。古代医学认为上焦是卫气由胃到胸中的通道,中焦是营气 由胃到肺脉的径路,下焦是津液由小肠至膀胱的径路。奇恒之腑,奇者异也,恒者常 也,这类腑的形态及生理功能与六腑相同,而且具有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奇恒 之腑分述在各类中,在这里不作集中阐述。 1 2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心部:“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甲骨文作u , 象心之形。本义指心脏。五脏中“心”是整个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器官。对其它脏腑 的功能活动起领导作用。素问把心比作“君主之官”,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六节脏象论也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灵枢:“心者,五 脏六腑之大主也。”随着心脏不断的收缩和舒张,血液被压射出心脏,并周流于全身, 起着营养、温煦人体的作用。素问:“诸血者,皆属于心。”“心者,生之本,神之 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主身之血脉。”上述观点,已明确说明心脏的功 用,这和现代医学的论断是相符合的。心和出汗也有密切关系,所谓“汗为心液”, 临床上有些自汗或盗汗的病症须从心论治。此外,“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说 明心的病症与舌的变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古代还将人的精神活动归之于“心”。孟 子:“心之官则思。”古人误以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因而从心的字大都与思想感情 有关。古代所说的“心”,其功能与现代所说的大脑功能相当。中国古人所以将“心” 作为思维的器官,一方面是由于心脏对于人的生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 人的生死;另一方面是由于心脏受人的精神活动影响较大,反应很敏感。以“心”作 为具有意识的机能器官,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直到近代医学的产生,才比较明确的 认识到脑是思维器官。 肉部:“肺,金藏也。”肺为人的呼吸器官,人的肺在胸腔中,左右各一。为 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肺呼出浊气,吸入清气,清气又和饮食消化后产生的 “谷气”相结合而输布、供养人体脏腑器官各部分,并能统管全身之气。素问:“诸 气者,皆属于肺。”肺还有调节体液和通调水道的作用,人体内水液的运行,与肺气 的作用有关。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鼻是肺的门户,肺开窍于鼻,灵枢:“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 闻知香臭矣。”这表明呼吸运动有赖于鼻腔、喉咙、气管、肺脏等共同作用方能完成。 肺朝百脉,血的运行又有赖于气的推动,故能辅助心脏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素问: “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 肉部:“肝,木藏也。”肝是人的消化器官之一位于膈下、腹腔右上方,为 右侧肋骨所遮盖。肝是贮藏血液的脏器,对周身血液的分布能起调节的作用。素问: 。人卧则血归于肝。”故有“肝主血海”之说。肝又主筋,全身筋腱关节的运动功能, 须赖肝的精气滋养,如肝的精气衰则筋不能动,故有“罢极之本”之称r 素问 :“藏 说文解字 与古代医学 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又主疏泄,能助脾胃消食运化。肝气升发,能舒畅气 机;肝气郁结,则气郁易怒,不思饮食。又主谋虑,与精神活动有关,肝病多急躁善 怒,谋虑不周。肝开窍于目,灵枢:“肝气通于巨,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肉部:“肾,水藏也。”肾为人的泌尿器官。左右各一,俗名腰子。肾有人认 为即是“命门”,说明该器官在入体中是极为重要的。“命门”在中医看来,它与脾一 个是先天之本,一个是后天之本。所以“命”字在此处除了表示重要外,还意味着它 的内容之物一肾精肾气一是人生命的源泉;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生命的 产生,从而也就谈不上其它的脏腑了。肾所藏的精,不仅藏本脏之精,还藏五脏六腑 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能滋养脏腑和肢体各部组织。肾所藏的精,来源于饮食的不断补 充,是维持人体生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肾精并能滋养骨和髓。素问:“肾主 身之骨髓。脑为髓之海。”故肾直接和脑、髓、骨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情况有关, 肾精足,人体自然就会显得精力充沛。牙齿的健康和头发的生长、脱落和光泽,也和 肾气的是否充实有关。肾有“纳气”的功能,因此和呼吸系统也有密切关系。肾虚而 致吸气困难,动则气喘,称为“肾不纳气”。有些腰部症状也和肾有关( 因为肾在后 腰部位,所谓“腰为肾之府”) ,肾在上开窍于耳,肾气调和,听觉就会灵敏一些。在 下开窍于二阴。可见耳的生理病理和某些大小便异常须从肾的方面进行分析。肾主水, 水液下行于肾,其浊液经肾的气化,由膀胱排出体外,浊中之清者,由肾保存于体内, 故肾为体液平衡调节的重要脏器。 肉部:“脾,土藏也。”脾脏,内分泌腺之一。在胃的左下侧。释名释形体: “脾,裨也。在胃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主要靠营养,脾 能消化饮食,把饮食的精华运输到全身,所以说脾是“后天之本”。脾又能统摄周身 血液、调节血液循环,使之正常运行。若脾气虚不能统血,可见便血、崩漏等症。脾 还和四肢、肌肉等有关,如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四肢活动有力,肌肉丰满壮实,否则 在这些方面也可以显示出病态。素问:“脾主身之肌肉。”“四肢皆禀气于胃, 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又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如脾气虚弱, 失却运化水湿的能力,即会导致水肿的发生。素问:“诸混胂满,皆属于脾。”脾开 窍于口,其荣在唇,灵枢:“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而脾的功能状态 亦往往可从唇色反映出来。 肉部:“胃,谷府也。”胃是消化谷物的脏腑。由于胃受纳饮食,故又有“水 1 4 内藏吉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谷之海”、“五谷之腑”、或“太仓”之称上端与食道相连,下端与肠相连胃占腹 腔的左上部,肝的左下方,但其形状和位置随着内容的多少和身体的姿势而有改变。 “六腑”中胃的功能最为重要。灵枢:“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 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的功能一般称为“胃气”。胃须将经过初步消化的饮食送到小 肠,故胃气以下降为顺。如果胃气不降,就会严重影响胃的功能,产生种种病症。前 人认为:“纳谷者昌,绝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把胃的功能看的十分重 要。人体的胃与上面讲的五个脏器有所不同,它是空腔器官,中医称“腑”。这个空 腔是容纳食物的。经过它消化后,才转入脾等脏器中,由脾等去敷布,营养全身。 肉部:“肠,大小肠也。”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为小肠、大肠, 盘曲于腹腔内,在诸脏器中,小肠和大肠是总体积最大和最长的脏器。小肠主要功能 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消化,把饮食中那些精华养料吸收后,通过脾的运 化,滋养全身,并将消化后糟粕样的化物传送到大肠,而其中的水液则通过其它脏腑 的作用而渗入膀胱。故小肠在整个消化过程中起很重要的分清别浊的作用。饮食的精 华和糟粕,主要通过小肠的消化作用来加以分别。素问:“小肠者,受盛之官,化 物出焉。”大肠又称“遛肠”,其主要功能是接受由小肠消化吸收后运送下来的化物, 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又叫“传 导之官”,主要是传泻糟粕,为整个消化的最后阶段大肠有病,可以影响大便的次 数和性状:素问:“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肉部:“胆,连肝之府。”今亦称胆囊,通称胆或苦胆。胆主要是贮存胆汁并 输出胆汁以帮助消化,它不与外界直接相通,不直接参与传化水谷,和胃肠的功能有 别,所以又把它列为“奇恒之腑”。由于胆内贮存由肝分泌出来的胆汁,比较洁净, 含有精气,故又称“精汁”,不同于肠道和膀胱中的糟粕、排泄物,故有。中精之腑” 之称。胆除分泌胆汁助胃消化外,还包括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素问:。胆者,中 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胆气虚则怯,善大息,或数谋虑而 不能决。 肉部:“脬,膀光也。”亦称膀胱。 玉篇肉部:“脬,膀胱也。”俗称尿脬。 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于最下处,是水液汇聚之所,有津液之腑、州都之官之称。 州都义同洲渚,是水中可居住的地方,这里是形容膀胱为水液聚集之处。膀胱主要功 能是贮藏水液,经气化之后排出小便。素问:“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 说文解字 与古代医学 化则能出焉。”膀胱有病就会出现小便异常和摊尿困难。 肉部:“肓,心上鬲下也。”段玉裁本作“心下鬲上也”,并注:“下”上 各本互讹。古代医家指心脏和隔膜之间。 肉部:“脘,胃府也。”正字通肉部:“胃之受水谷者日脘。”即胃的内腔。 ( 七) 表示血脉的字 血部:“血,祭所荐牲血也。”本义应为血液。甲骨文作盥。这是把牲血放在皿 中作为“血祭”时用的情况。其中的“l ”,即表示血液在皿中。指祭祀时献给鬼神 的牺牲物的血。词义引申则其范围扩大而亦指人血。段注:“不言人血者,为其字 从皿,人血不可入于皿。故言祭所荐牲血。然则人何以亦名血也? 以物之名加之人。 古者茹毛饮血,用血报神,因制血字,而用加之人。”血的形成,是由脾胃等器官把 饮食经过消化以后,将精微部分和律液结合吸收,上输到心肺,再经肺的“气化”作 用而成。灵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 后,此所受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 莫贵于此。”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其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液运行周身,内含营养 物质,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依赖血液的滋养,才能发挥正常功能。血的功能除了 营养身体各部组织外,又如目之视物,足之步行,掌指的握摄活动,以及皮肤的感觉 等,都和血的功能有关。素问:“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摄。” 辰部:“哌,血理分袤行体者。”由于古人经常宰杀动物和屠戮“罪入”,已知 一些血液在脉管中及其分布全身的情况。认识到血液是在血管内不断循环的,故脉字 作“赈”。辰部:“辰,水之袤流,别也。”徐灏日:“袤犹分也。衮行体中犹血脉流 转于体中也。”状以血液在脉管中有如地面河流一样,随着地势趋向高下不一而不断 地分汉以布满全身。并因血液在脉管中的流行,有似水纹的荡漾,故有“血理”之说。 理,是水纹,也是诸物的纹理,此状血液的漾动之状。素问:“夫脉者,血之府也。” “心主身之血脉。”“心者,生之本。”说明古人还认识到血管与心脏相连,心脏主宰 着血液的运行,因而是生命的根本。这比古罗马医生盖伦把肝脏作为血液运行的中心 要进步的多不仅如此,古人很早就能辨别三种血管,灵枢:“经脉为里,支而横 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素问:“传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入 1 6 内羹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经脉,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管阴阳”,“内溉五腑,外濡机理”。这显然是在讲血液循 环的道理,所谓“孙脉”是毛细血管,“络脉”是支静脉,“经脉”是大静脉,不过所 用名词与现在生理学上所用不同而已。灵枢:。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 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这 就把心脏与血液联系起来了,把血液循环系统描绘出来了,并强调说“如环之无端, 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地进行,阐明了血液循环的一套完整理论。公元前4 世纪时希 腊人还不知血液是流动的,更不用说认识血液循环的道理,公元前2 世纪时,罗马入 只知道血液像潮水,而不知循环的现象,公元1 3 世纪,阿拉伯医学才开始认识小循 环,直到1 7 世纪,我国明朝时代,英国医生哈维于1 6 2 8 年才证明血液循环说,说是 西方的重要发现,但比 内经所早已阐明的迟了2 0 0 0 多年。 血部:。盅,血也。”即血液。 ( 八) 表示筋骨的字 筋部:。筋,肉之力也。”许书“力”字训“筋”,实际上这是互训。力部;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段注;“筋、力同物。”即附着在骨头上的韧带。筋性 坚韧刚劲,灵枢:“筋为刚。”对骨节肌肉等运动器官有约束和保护的功能。王筠旬 读:“体有十二属,皆有筋连属之。筋力者,百事所由兴,故作用出焉。” 筋部:“笏,筋之本也。”即筋的根部。 骨部:“骨,肉之囊也。从丹有肉。”最:徐锴说文解字系传:“鬏,核也。” 饶炯部首订:“骨之于体,外肉内葳,如果之有核。”“骨”的本义就是长在肉中的 骨头。以其形状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骨的内部 多容纳骨髓,髓藏于骨中,灵枢:“骨为干。”骨性坚刚,能支持形体,为人身之支 架,这种作用有赖于髓的滋养。髓为肾所藏的精气所化生,能滋养骨骼,所以骨骼的 生长和功能情况: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若精髓亏损,骨失所养,则有不能久立之症。 骨部:“骺,骨嵩也。”即骨端。 骨部:“髑,髑髅,顶也。” 埤苍:“头骨也。”即入顶骨。 页部:。预,颅也。”即头骨。 页部:“颅,顸颅,首骨也。” 页部:“颁,项枕也。”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谓项后承枕骨也。”即枕骨 1 7 说文解字) 与古代医学 肉部:“肥,筲骨也。”即胸骨。 吕部:“吕,脊骨也。象形。”吕是个象形字。g 是甲骨文的形体,像人的脊 骨形状,一块接一块地连成串。饶炯部首订:“脊骨,谓人背正中节骨,数凡二十 四,篆但象其二节者,亦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之意。”本义就是脊骨。 肉部:“肋,霄骨也。”人胸壁两侧成对的扁而弯的长形骨,即肋骨。, 骨部:“髁,髀骨也。”段注:“髀骨,犹言股骨也髁者,髀与髋相接之 处,人之所以能立能行能有力者,皆在于是。”即胯骨,大腿骨。 骨部:“髌,翔斋也。”却嵩:膝端。释骨:“盖膝之骨日膝髌。”即膝盖骨。 骨部:“做,郯胫间骨也。”即膝盖骨。 载 有银膏方,其法以白锡、银箔及水银合炼后进行填补但遗憾的是其中渗入水银,对 人体有毒害,其术之未获流行或亦由于此这点早在养生要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