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莎士比亚六部悲剧的结构主义分析.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莎士比亚六部悲剧的结构主义分析.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莎士比亚六部悲剧的结构主义分析.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莎士比亚六部悲剧的结构主义分析.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莎士比亚六部悲剧的结构主义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用结构主义理论对莎士比亚的六部悲剧裘力斯t 乳撒、雅典的泰门、 麦克白、哈姆莱特、李尔王、奥瑟罗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 这六部悲剧所选取的故事题材虽然在表层内容上有明屁的不同,但通过结构 主义分析可以看出,这六部悲剧包含了一个共同的内部故事结构,即这六部悲剧 都讲述的是:一个身份地位极其高贵的人遭到他最亲近的人的最恶毒的背叛。这 一最基本的内在故事结构贯穿于这六部悲剧中,成为这六部悲剧的核心所存,所 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一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展开。 这一基本故事结构在这六部悲剧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具体表现内容虽然有 很大差异,但通过结构主义分析可以看出,这六部悲剧所具有的基本结构的一致 性是由这六部悲剧所包含的最基本的角色配黄和最基本的故事情节所确证的。 通过对莎士比亚这六部悲剧进行精细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一基本故事 结构巾包含着三个最基本的角色配置:背叛者、被背叛者以及虽然没有直接参与 到这一背叛事件中来,但却与这一背叛事件的后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一i 得 不对此事件做出反应和评价的评判者。莎士比亚这六部悲剧实质上就是关于背叛 者、被背叛者和评判者三者之间的故事,而这六部悲剧基本结构的致性,也正 是由这三种角色之间的固定配置所确证。通过对莎士比亚这六部悲剧进行细致的 文本分析还可以进一步看出,这些基本角色在这六部悲剧中分别以不同的表现方 式、不同的表现内容,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阐释,共同构成了一个有 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而使每一种角色都得到了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充分 展现。 就背叛这一事件意味着一种无法公开的隐秘的转变而言,它显然是与不易被 发觉的阴谋和计谋地运用相连,莎士比亚也f 是在这个意义上运用背叛这基本 故事结构的。网此我们不难发现在莎士比亚这大部悲剧中除了包含l 个最基本的 角色配置之外,也包含了几个最基本的故事情节,即运用阴谋、阴谋得逞和对阴 谋运用者的复仇式的惩罚。在莎士比亚的这六部悲剧中,这几个最基本的故事情 节分别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表现形态,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了 背叛这一事件本身所包含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从而使背叛这一基本故事结构 得到了全面深刻的表现。 莎士比亚这六部悲剧所包含的这一共同的内部故事结构,对莎士比亚的戏剧 创作来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的。这一共同的内部故事结构既使莎士 比亚保持了其悲剧风格的一致性,又使他的每一部悲剧作品获得了新意;既使他 的悲剧创作适应了演员和观众的表演风格和欣赏水平,又将他们带到了一个新的 表演高度和欣赏境界。同时这六部悲剧所具有的结构主义特征也使在单个剧本极 为有限的篇幅中无法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现的背叛这基本故事题材通过多部单 个剧本结构上的相连,得到了极为充分描绘。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1 1 0 6 a b s t r a c t s t r u c t u r a l i s mt h e o r yi su s e di nt h i st h e s i st o g i v e am e t i c u l o u s t e x t ,a n a l y s i st os i xm o s tf a m o u st r a g e d i e so fs h a k e s p e a r e :j u l i u sc a e s a c1 i m o l l t ? f a t h e n s , m a c b e t h , h a m l e t , 髓艘。l e a ra n d0 t h e l l o t h ee x t e r i o rs u b i e c tm a t t e rc h o s e ni nt h es e r i e so ft r a g e d i e sv a r i e s o b v i o u s l y ,h o w e v e r ,as i m i l a rs t o r ys t r u c t u r ec a nb ee a s i l yf o u n do u ta f t e r s t r u c t u r a l i s ma n a l y s i s an o b l em a ns u f f e r e dt h em o s tv i r u l e n tb e t r a y a lf r o m h i sm o s tc l o s ef r i e n d so rr e l a t i v e s t h i sb a s i cs t r u c t u r er a nt h r o u g ha l lt h es i x t r a g e d i e sa n da r o u n db e t r a y a la l lt h es t o r i e st a k ep l a c e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e v i d e n c el i e si nt h er o l e sc h o s e n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t r a g e d i e s a f t e re l a b o r a t et e x t - a n a l y s i s ,w ec a nf i n dt h a tt h r e es i m i l a rk i n d so fr o l e s w e r ec h o s e ni na l lt h es i xt r a g e d i e s :b e t r a y e r , t h en o b l en l a nw h os u f f c - r e d b e t r a y a l s t h ed i f f e r e n ti n t e r e s tk r o u p si n v o l v e di nt h eb e t r a y a l i nf a c ta 1 1t h e s t o r i e si nt h es i xt r a g e d i e ss p r e a do u ta r o u n dt h e s et h r e ek i n d so fr o l e sa n d i u s ti nt h i sm e a n st h es i m i l a r i t yo fs t r u c t u r ei ss t r o n g l yt e s t i f i e d m a t 7 sm o r e , i ff u r t h e rt e x t a n a l y s i sw a sm a d e ,w ec a nf i n dt h a tt h e s es i m i l a rb a s i cr o l e si n t h ed i f f e r e n tt r a g e d i e ss e r v e de a c h0 t h e r e x p l a i n e de a c ho t h e ra n de n r i c h e d e a c h0 t h e rw h i c hm a d et h es i xt r a g e d i e sa nj n d i v i s i b l ei n t e g e ra n dt h et h r e e k i n dm o r es h f f i c i e n t , m o r ev o l u m i n o u sa n dm o r ea t t r a c t i v e 。 b e t r a y a lm e a n sac o v e r tt r a n s m i s s i o na n di ta l w a y sd i r e c t l yc o n n e c t e d w i t hs o m ei n c o n s p i c u o u st r i c k s t h i se n d u e da l lt h es i xt r a g e d i e so f s h a k e s p e a r ew i t has i m i l a r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r s e :t h ea c t u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t r i c k , t h e nt h ep r e v a i l i n go ft h et r i c ka n dt h e nt h er e v e n g et ot h eb e t r a y e r s s i m i l a r s c e n a r i oe x p l a i n e db yt h es i xd i f f e r e n tt r a g e d i e sm a d ea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e x p l a n a t i o no ft h ec o m p l e xc o n f l i c th i d d e nb e y o n db e t r a y a l k e yw o r d s :s h a k e s p e a r e t r a g e d y s t r u c t u r a l i s m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c o d e 】:1 1 0 6 2 引言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无论在以前还是在当代,从来没有一位文学家能像 莎士比亚那样在世界文学史中赢得如此高的赞誉、如此多的认可与崇敬。如果说 真正伟人的文学和艺术是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那么可以说莎士比亚的悲剧最 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文学艺术的真谛。因为在世界文学史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 位文学家的文学成就能像莎士比亚那样为举世所公认;也没有位文学家能像莎 士比亚那样在如此众多的国家、如此众多的民族、如此众多的时代为如此众多的 读者和观众所喜爱。 如果说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那么可以说莎士比亚在悲剧中对于语言的运 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我感到莎十比亚的悲居4 有 一种极其强大的摄人心魄的力量,这种由文字产生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 令人完全忘记了文字本身的存在、忘记了这是一个由文字编织起来的虚构的故 事。这就是我想写这篇论文的主要兴趣所在。因为我读过莎士比亚的很多部悲剧 作品,而且每部悲剧作品也都读过好几遍,可是在每一次阅读体验中,我还是 很强烈地感觉到他的每一部悲剧作品都是一个编织的如此天衣无缝的统一整体, 简直是巧夺天工,止人感觉不到一点文字本身构成的障碍。这就促使我去思考研 究莎士比亚的悲剧在语言文字的形式层面所具有的巨大魅力。币是在这种思考研 究的基础l ,我写出了这篇论文,希望能以此加深对莎士比亚悲剧的理解。 我选了裘力斯凯撒、雅典的泰f g 、麦克白、李尔土、哈姆莱特 和奥瑟罗这六部悲剧作为研究对象,并用结构主义理论对它们进行分析,完 全是基于我对莎土比亚众多部悲剧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得到的灵感。因为我在对莎 一i | 比亚的众多部悲剧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这六部悲 剧作品在形式结构上的相似性。关于结构主义理论,我在写这篇论文之前也了解 不多,只是略知皮毛而已。而我之所以要用这种理论来对莎士比亚的这六部悲剧 进行文本分析,也主要是觉得这个理论很适合于解释我在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进 行文本细读过程中所获得的印象。 第一章基本结构分析 在我阅读莎士比亚悲剧的过程中,使我感到惊奇的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 到莎士比亚的六部悲剧裘力斯凯撒、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 麦克白和雅典的泰门有着同一性质的内在故事结构。换句话说,这六部 悲剧所选取的故事题材虽然在表层内容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这些故事题材却包 含着一个共同的内部故事结构,或像结构主义理论所说的,包含着一个共同的“阐 述场景”,即这六部悲剧都讲述的是:一个身份地位极其高贵的人遭到他最亲近 的人的最恶毒的背叛。这一最基本的内在故事结构贯穿于这六部悲剧中,成为这 六部悲剧的核心所在,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一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展,r 。 具体说来,在裘力斯凯撒中,凯撒遭到他最亲密的朋友和最亲近的属 下勃鲁托斯和凯歇斯等人的背叛,而这些人谋杀凯撒的极其恶毒的阴谋之所以能 得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最为无耻、最为卑鄙的利用了凯撒对他们的友 谊与信任。关于这一点,在这些叛党诱骗凯撒到圣殿去的那场戏中表现得最为突 出。如在这场戏中凯撒对这些居心叵测的人说到:“啊! 勃鲁托斯,你也这样早就 出来了吗? 。卡厄斯早加律斯,你的贵恙害得你这样消瘦,凯撒可没有这 样欺侮过你哩。”;“啊! 特莱包涅斯! 我有可以足足讲一个钟点的话预备跟你谈 哩;记住今天你还要来看我一次;站得离我近一些,免得我把你忘了。”;“好j | l j j 友们,进去陪我喝口酒;喝过了酒,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大家一块儿去。”。凯 撒的这些话是非常感人的,连想谋害他的勃鲁托斯也不能不因此而更加感到良心 上的爿i 安,从而感叹道:“唉! 凯撒! 人家的心可不跟您一样,我勃鲁托斯想到 这点不免有些惆帐。”2 。无沦历史上的凯撒是否真j 卜是个独裁者或暴君,但从 莎士比亚对他的这些描写巾,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满感情的贤明的君主形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增强了凯撒之死的悲剧性。在麦克白中,贤明的君王 邓肯遭到麦克白夫妇的血腥背叛,也是跟凯撒的情况非常相似。麦克白也是利用 了邓肯对他的带有血缘关系的极度信任,才获得机会谋杀成功的。 在奥瑟罗中,伊阿古则以他魔鬼般的搬弄是非的唇舌骗取了奥瑟岁完全 信任的同时,也以最恶毒的方式背叛了他,害得他彻底身败名裂。而他的挑唆之 所以能成功,也是跟他作为奥瑟罗的贴身属v 的极为亲近的关系是分不_ 丌的。在 哈姆莱特中,虽然主要讲述的是哈姆莱特的复仇,但该剧本中依然表现了哈 姆莱特对其叔父和母亲背叛其父亲这一事件的证实。而很显然,克劳狄斯谋杀老 哈姆莱特的极其隐秘的阴谋之所以能得逞,也完全是因为他与老哈姆莱特作为同 胞兄弟的极其亲近的血缘关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所致。 在李尔王中所表现的背叛更是令人极为痛一1 5 。年老体迈的李尔王竟遭到 他的两个亲生女儿高纳罩尔和里根的无耻背叛。她们在用甜言蜜语骗取了其父亲 的王位和权力以后,竟然丧尽天良地在暴风雨的夜晚将其赶出家门,并试图将其 嚣于死地。而在雅典的泰门中,背叛泰门的那些人虽然不象李尔王与其两个 卅i 孝女儿那样有直接的养育之恩,但是那些人与泰门的关系也和李尔王与其两个 负心女儿的关系极其相似,他们也是吃着、喝着、用着泰门的,而目泰门也是因 为他们才陷入负债累累、身无分文的悲惨境地。 从对这六部悲剧所共同具有的内在基本故事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受到 最亲近的人的最恶毒的背叛的故事题材,具有最令人痛心的悲剧性质。如果就 悲剧这种戏剧类型主要是表现人性恶的一面的话,那么在这六部悲剧作品中,对 人性恶的一面的表现可以说达到了最为深刻的程度。这种深刻性不是指这些恶的 行为本身有多么狠毒,而是指它们对人的心灵所造成的极其巨大的冲击与伤害。 因为在把人与人联系起来的各种关系中,正是亲情、爱情、友情这些人性中 最美好的情感才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最为亲密之感。可以毫不夸张的况,亲情、 爱情、友情是孕育人的善良天性的本源,在把人和人联系起来的各种关系中再没 有比亲情、爱情和友情更强有力的纽带了。而在莎士比弧的这几部悲剧作品中所 表现出的背叛,萨好都是在这些人性最美好情感的掩饰下发生的。 如在裘力斯凯撒中,凯撒遭到他最好的朋友们勃鲁托斯等人的背 叛;在雅典的泰门中,泰门也是遭到他所谓的好朋友文提狄斯、路歇斯、 路库勒斯、辛普洛涅斯等人的背叛;而在哈姆莱特中,老哈姆莱特则遭到他 最心爱的妻子和同胞兄弟克劳狄斯的背叛;在李尔王中,李尔王则遭到 他的两个亲生女儿高纳里尔和罩根的背叛;在麦克白中,邓肯则遭到他的带 有【f 【f 缘关系的亲戚麦克白的背叛;而在奥瑟岁中,伊阿古也是凭借其花言巧 语,骗驳了奥瑟罗的信任与好感,使奥瑟罗将其当作朋友看待。可想而知,这些 来自亲情、友情、爱情掩饰下的背叛行为自然是最为令人痛心的,因为这些恶的 行为完全是最卑鄙无耻的从本源上切断了人的善良天性,这不能不说是人的恶的 本性对人的善的本性最为致命的打击与利用。难怪莎士比亚借泰门之口对人类发 出了宗教般元始的诅咒:“在我们万恶的天性之中,一切都是歪曲偏斜的,一切 都是奸邪淫恶。所以,让我永远厌弃人类的社会吧! 泰门憎恨形状像人一样的东 西,他也憎恨他自己;愿毁灭吞噬整个人类 t3 。 从对莎士比亚这六部悲剧的文本阅读中我们知道,虽然这六部悲剧包含了同 样的基本故事结构,但这一基本故事结构在这六部悲剧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具体 表现内容却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些表层内容看上 去似乎很不相同的悲剧作品中,又是如何体现出它们所包含的基本故事结构的一 致性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用到著名的结构主义理沦家a j 格雷马斯的“阐 述场景”理论:“行动的内容始终在变化,行动者也在变化,但是阐述场景总是 同样的,因为它的永久性被角色的固定配置所确证。”4 。格雷马斯所说的“阐述 场景”实质就是指一种基本的结构模式,他用这个术语是想使人们看到这种结构 模式戏剧性的、对话性的本质。根据我们前面对莎士比亚六部悲剧的分析,我们 知道这六部悲剧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结构:一个身份地位极其高贵的人遭到他 最亲近的人的最恶毒的背叛。很显然,在这一基本故事结构中,包含着三个最基 本的角色配置:背叛者、被背叛者和知晓这一背叛事件的评判者。背叛者和被背 叛者的概念是很容易理解的,而对于评判者的概念,我在这里要加以具体的说明 与界定:我在本文中所说的评判者是指没有直接参与到这一背叛事件中来,但却 与这一背叛事件所造成的后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不得不对这一背叛事件做 出反应和评判的人。这三个基本角色之间的关系配置,如下图所示: 被背叛者 卜 评判者 背叛者 构成基本结构模式的这些角色,用结构主义理论的术语则称谓“行动素”。 对于“行动素”这一概念,在结构主义理论中是这样描述的:“阐述场景的结构 是通过它自身的各种不同的行动素表现出来的。”;“它们在功能上,而不是在内 容的层次卜起作用。这就是说,行动素可以体现在某个具体人物身上,或者洗, 可以因为人物在故事基本的对立结构中所起的共同作用而体现在不止一个人 物的功能之中。简言之,叙述的深层结构在超出故事表面内容结构的层次上,生 成和界定它的行动素。”5 。从结构主义理论对“行动素”这一概念的阐述中可以 看出,行动素在叙述的深层结构中是就其所具有的功能来生成和界定的,它不仅 可以表现在某一个具体人物身上,也可以表现在一系列具有相似结构功能的人物 身上。 用结构主义关于“行动素”的理论来分析莎士比亚的这六部悲剧,我们可以 看到,它们具有相同的“行动素”配置,即这六部悲剧都是关于背叛者、被背叛 者和评判者三个角色之问的关系配置。尽管这六部悲剧在表河内容结构上看似有 很大的不同,但这六个悲剧却都是围绕背叛者、被背叛者和评判者三个行动素之 间的相互关系而展丌。换句话说,这六部悲剧都是关于背叛者、被背叛者和评判 者三者之白j 的故事。而这六部悲剧在基本结构上的一致性,用a j 格雷马斯 的话来说,也正是被这种角色的固定配置所确证。 构成这个基本故事结构的三个行动素在这六部悲剧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在 裘力斯凯撒中,被背叛者是凯撒,而背叛者则是以勃鲁托斯和凯歇斯为首 的那一伙谋杀凯撒的叛党,评判者则是安东尼和奥克泰维斯凯撒等人。在麦 克白中,被背叛者是邓肯,背叛者是麦克白及麦克白夫人,而评判者则是邓肯 的儿子马尔康和道纳本以及作为邓肯臣子的苏格兰贵族麦克德夫等人。在雅典 的泰门巾,被背叛者是泰门,背叛者则是文提狄斯、路歇斯、路库勒斯、辛普 洛涅斯等负心于泰门的人,评判者则是仗义执言的雅典将官艾西巴第斯和泰门的 管家弗莱维斯等人。在李尔王中,被背叛者是李尔王,背叛者则是里根夫妇 和高纳里尔,而评判者则是考狄利亚、忠诚的肯特,以及陷入李尔王与其两个负 心女儿之间的葛罗斯特伯爵和奥本尼公爵等。在奥瑟罗中,被背叛者是奥瑟 罗,背叛者是伊阿古,评判者则是苔丝狄蒙娜的叔父葛莱西安诺和威尼斯政府派 来的罗多维科等人。而在哈姆莱特中,因为克劳狄斯的狡诈,他的卑鄙无耻 的背叛行为只有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知道,因而评判者的人数最少,只有哈姆莱特 和霍拉旭两个人;背叛者则是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母亲,被背叛者毫无疑问则 是哈姆莱特的亲生父亲老哈姆莱特。为了将这些内容表达得更清楚、更醒目,我 h j 图表示如下: 悲剧作品背叛者被背叛者评判者 玛克安东尼、奥 裘力斯凯撒凯歇斯、勃鲁托斯等凯撒。克泰维斯凯撒等 人。人。 麦克白麦克白和麦克白夫邓肯。 马尔康、麦克德大 人。等人。 文提狄斯、路歇斯、艾西巴第斯、弗莱 雅典的泰门路库勒斯、辛普洛涅泰门。 维斯等人。 斯等人。 考狄利亚、肯特、 李尔王 高纳里尔、里根、康李尔。葛罗斯特伯爵、奥 华尔公爵。 木尼公爵等人。 奥瑟罗伊阿古。奥瑟罗。葛莱西安诺、罗多 维科等人。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的父 哈姆莱特、霍拉 的母亲。亲。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莎士比亚的这六部悲剧中,的确存在着出几个共剧 行动素的固定配置而构成的结构的致性。 如果莎二 二比亚在他的这几部悲剧作品中只有这种结构的一致性,而没有不同 的创新和发展的话,那么莎士比亚就是在抄袭自己、模仿自己、重复自己,他的 悲剧创作也就不会有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种伟大成就了。同样道理,莎士比亚 的真正伟大之处也不在于他成功地保持了其多部悲剧作品结构的一致性,而是在 于他在保持这种结构的一致性的同时,也极为成功地超越了这种一致性,从而使 他的每一部悲剧作品都有不同于另一些悲剧作品的创新与发展,并使这种创新和 发展成为每一部悲剧作品最显著的特色,形成了各自不可被替代的地位与价值。 那么莎士比亚是如何在保持这种结构的一致性的同时,又极其成功的突破和 超越了这种结构的一致性的昵?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莎士比亚在进行剧本创作 列,可能是无意识但更可能是有意识地,对其所创作的每一部悲剧作品都进行了 跟以前所写剧本有所不同的创新和发展。原因是不难理解的,创新性是每一部杰 出文学作品赖以存在的生命,优秀的文学家,尤其是像莎士比哑这样伟大的文学 家是深知这一点的。为了获得这种文学作品的创新性,可想而知,莎士比亚在创 作他的每一部悲剧作品时,必然会参阅已经创作出来的类似的文学作品,当然也 包含他已经创作出来的悲剧作品,以避免与他人作品或自己已经创作出来的悲剧 作品相重复。关于这一点莎士比亚是很擅长的,因为莎士比亚大多数的剧本都是 取材于历史传说、别人的作品或其他流传下来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加以 改造、加以创新、加以发展,从而创作出他自己的风格,成为他自己的真正莎士 比亚化的戏剧作品。英国著名剧作家肖伯纳就曾开玩笑地提到,莎士比亚的“天 才在于讲故事( 条件是别人先对他讲过了这个故事) ”。 具体说来,裘力斯凯撒的故事情节就是来源于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希 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的英译本( 1 5 7 9 ,译者为托马斯诺思) ;奥瑟罗的故 事情节来源于意大利作家钦奇奥的寓言酉篇( 1 5 6 5 ) 中的第七篇;哈姆菜特 的故事直接源于伊丽莎白时代的一个悲剧,1 5 6 9 年上演过,现人称之为乌尔 哈姆雷特,意为原始的 哈姆雷特;麦克白的故事情节源于霍林谢 德的编年史;雅典的泰门的故事情节源于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希腊岁马 名人比较列传和卢西恩的对话集泰门或怨世者。李尔王的故事情节源于 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首先出现在杰弗里笔下的不列颠史记( i 1 3 7 ) , 后见于霍林谢德的编年史,后来又在斯宾塞的仙后和约翰希会斯的官 吏宝鉴( 1 5 7 4 ) 中得到描述。由此不难理解,莎士比亚在进行各个剧本创作时, 必然会十分注重不同于其他作品的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在与其他作品相类似、相 一致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是最容易发生重复的。 通过对莎士比亚这六部悲剧基本故事结构的分析,我们知道,构成这一基本 故事结构的三个最基本的行动素是极其相似的,是最容易被重复的。下面我们就 来具体分析一下,在这些不同的悲剧作品中,具有相同行动素性质和结构功能的 众多人物形象是如何在保持他们一致性、避免彼此雷同或相似的同时,又突出自 身作为独特人物角色的特点、有所不同的创新与发展的。因为对这方面的分析, 不但能加深我们对莎士比亚这六部悲剧作品中众多人物形象的认识,而且也能加 深我们对这六部悲剧作品所具有的结构主义特征的理解。当然,我对这些行动素 的分析主要是选取不同悲剧作品中有代表性的一些人物形象进行的,而不是面面 俱到,因为只要能把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了,面面俱到的罗嗦与重复也是没有必要。 第二章构成基本结构的行动素分析 第一节被背叛者 通过对这几部悲剧作品的结构主义分析,我们知道,裘力斯凯撒、泰门、 奥瑟罗、李尔王、邓肯、老哈姆莱特,作为遭到背叛的牺牲者形象、作为悲剧作 品中因同样性质的原因陷入同样性质的悲剧处境中的最能引起人们同情与怜阏 的人物角色,既有作为单个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有因为遭遇和境遇的相似 而形成的一一些共同特征。换句话说,相同的“阐述场景”赋予了这些悲剧性人物 心灵上的相通性,从而使这些人物形象在具有个性特征的同时,也彼此相互渗透、 相互补充、相互阐释,具有了作为同一类型人物的共性特征。 在莎士比亚的这六部著名悲剧中,裘力斯凯撒、泰门、李尔王和奥瑟罗是 塑造的最典型的被背叛者形象。在他们身上分别体现了作为被背叛者所具有的最 显著的个性特征或心理特征。裘力斯凯撒、雅典的泰门、李尔王和奥 瑟罗这四悲剧直接以这几个人物的名字命名,就充分表明莎士比亚在这几部悲 剧作品的创作中,给予这几个人物在描写上的突出地位。 在裘力斯凯撒中,我们可以看到凯撒作为一个身份地位极其高贵的人, 在臣民中所具有的巨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这从凯撒遭到谋杀后,玛壳安东尼 在大市场上对凯撒之死发表演说,从而激起民众们强烈的复仇情绪,以及背叛他 的人在临终时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威力可以看出。如对凯撒怀有强烈嫉妒心的凯歇 斯在临死的时候也不得不佩服凯撒的威力:“好,凯撒,我用杀死你的那柄剑, 替你复了仇了。”6 。勃鲁托斯在看到凯歇斯的尸体后也感叹道:“啊,裘力斯凯 撒! 你到死还是有本领的! 你的英灵不泯,借着我们自己的刀剑,洞穿我们自己 的心脏。”7 。无论历史上真f 的凯撒是什么样子,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他则被描 绘成一个英明伟大的君王形象。勃鲁托斯在沉思谋杀凯撒的理由时,就曾发出这 样的感叹:“讲到凯撒这个人,说一句公平话,我还不曾知道他什么时候曾经一 味感情用事,不受理智的支配。”8 。玛克安东尼在大市场上发表演说,以激起 民众对凯撒之死的怜惘与同情时,也对凯撒作为君王的优秀品质发出感叹:“他 曾经带许多俘虏回到罗马来,他们的赎金都充实了公家的财库;这可以说是野心 者的行径吗? 穷苦的人哀哭的时候,凯撒曾经为他们流泪;野心者是不应当这样 仁慈的。”。很显然,对凯撒做出这种人文主义者心中理想君王形象的描写, 一 方面是为了更加衬托出他作为身份地位极其高贵的人所具有的巨大的影响力与 号召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加突出他所遭受到的最为令人痛心的背叛的悲剧 性。对于老哈姆莱特、邓肯等理想君王想象的简略勾勒,其作用也是与对凯撒的 描写样。 在麦克白中,邓肯的形象则最突出的表现了作为被背叛者对自已身边最 亲近的人所具有的极大信任。邓肯对功勋卓著的国戚麦克白是很信任的,他自己 亲自提出要到麦克白的城堡去做客,就是很好的说明。对于邓肯的这种信任,麦 克白是很清楚的,他在准备暗杀邓肯前就带有愧疚之意的提到这一点:“他到这 儿来本有两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亲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绝对不能 下这样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应当保障他的身体的安全,怎么可以自己持 刀行刺呢? ”。 如果说在裘力斯凯撒中,凯撒作为理想君王形象所具有的巨大的影u 向 力与号召力,是通过他的臣民们( 包括背叛他的那些人) 的具体言语和行动表现 出来的活,那么在麦克白中,对于邓肯作为理想君王形象所具有的巨大的影 l j 向力与号召力,则仅是通过麦克白之l 简略地提到:“这个邓肯秉性仁慈,处理 国政,从来没有过失,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 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冷惘像个赤身裸体在狂 风中飘游的婴儿,又像一一个御气而行的天婴,将要把这可憎的行为揭露在每一个 人的眼中,使眼泪淹没叹息。”。我认为对邓肯作为君王的巨大的影响力与号 召力之所以没有加以具体的展开和表现,主要是为了避免与凯撒的描写相重复。 当然在麦克自中,也有臣民对麦克白的讨伐,但我认为这主要是由麦克白野 蛮残暴的杀戮引起的,与其说是衬托出邓肯的形象,不如说是更加深刻的反映出 麦克自残忍狂暴的统治。 在哈姆莱特中,对于老哈姆莱特作为君王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 则通过克劳狄斯对自己弑君罪恶的成功隐瞒而被回避了,并且也因此使这个本来 会声势浩大的复仇行为,仅仅变成了哈姆莱特一个人的复仇。 从对这一系列身份地位极其高贵的人所具有的巨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描 写上,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在描写相同性质的问题时慎重而巧妙的处理。 在奥瑟罗中,莎士比距对奥瑟罗形象的籀写则鲜明的突出了被背叛者因 为自身的正直善良而容易对人产生轻信的品质。对于奥瑟罗这种容易轻信的品 质,伊阿古看的是很清楚的,他的一段独白就曾明确的提到这一点:“那摩尔人 是一个坦白爽直的人,他看见人家在表面上装出一副忠厚诚实的样子,就以为 定是个好人;我可以把他像一头驴子般牵着鼻子跑。”。这种因为自身的正 直善良而容易对人产生轻信的品质不仅是奥瑟罗独有,在泰门和李尔王这两卜人 物身上也有所表现。 如果我们分别就雅典的泰门和李尔王这两个剧本单独分析莎士比亚 笔下泰门和李尔王对他们最亲近的人的无比慷慨,我们就会觉得他们的慷慨是不 合乎情理的、是不真实的。对于这一点,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就曾明确提 出质疑,认为李尔王将他的王位和财产完全赠送给他的两个女儿的事,在现实生 活中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将泰门和李尔王的慷慨与 奥瑟罗的容易轻信的品质联系在一起来分析的话,我们就会觉得泰门和李尔王的 慷慨并不是不可理解的。事实上,泰门和李尔王与奥瑟罗一样,都是因为自己心 地正直善良,因而也以为别人跟他一样正直善良,不会想到别人也会算计欺骗他。 对于这种思想观念,泰门本人就曾明确的提到;“我的好朋友们,天神早已注定 我将要得到你们许多帮助:否则你们怎么会做我的朋友呢? 为什么在干万人中 间,只有你们有那样个名号:不是因为你们是我心上最亲近的人吗? 我常 常这么想:神口阿! 要是我们永远没有需用我们朋友的时候,那么我们何必要朋友 呢? 要是我们永远不需要他们的帮助,那么他们便是世上最无用的东西,天 生下我们来,就是要我们乐善好施;什么东西比我们朋友的财产更适宜于被称为 我们自己的昵? 3 。泰门的这番话作为他对自己无比慷慨行为的解释,是再合 适不过了。泰门的管家弗莱维斯对于泰门的这种品质也是认识得很清楚,如泰门 要他去借债的时候,他就感叹道:“我希望我也像您一样放心。顾虑是慷慨的仇 敌;一个人自己慷慨了,就以为人家也跟你样。”。 在李尔王中,虽然李尔王对其小女儿考狄利娅有些绝情,但那也是出于 一时的气愤,从他本来要送给考狄利姗一份比她的两个姐姐更富庶的土地,以及 他说所的:“她是我最爱的一个,我本来想要在她的殷勤看护之下。终养我的天 年。”可以看出,他不仅对他的两个大女儿,就是对他的小女儿来说,也是1 位非常仁慈善良的父亲,因此他也是很难想到他的两个大女儿会用那样蛇蝎般恶 毒的心肠对待他。 对于被背叛者遭受背瓶的心理感受的描写,在泰门和李尔王的身上表现的是 最为突山的,但在这两个人物身上表现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在泰门身上最突出 的表现了被背叛者对背叛者的最直接的痛骂与控诉。在雅典的泰门中最典型 一个的场面是他在最后一次宴会中,对所有负心于他的那些人的痛骂;“你们这 一群口头的朋友! 蒸气和温水是你们最好的饮食。这是泰门最后一次的宴会了; 他因为被你们的谄媚蒙住了心窍,所以要把它沈干净,把你们这些恶臭的奸诈仍 旧洒还给你们。愿你们老而不死,永远受人憎恶,你们这些微笑的、柔和的、可 厌的寄生虫,彬彬有礼的破坏者。驯良的豺狼,温顺的熊,命运的弄人,酒食征 逐的朋友,趋炎附势的青蝇,脱帽屈膝的奴才,水汽一样轻浮的么麽小丑! 一切 人畜的恶症侵蚀你们的全身! ”“。毫无疑问,泰门的这种当面的痛骂与控诉是 很令人感到酣畅淋漓的。 在李尔王的身上,这种背叛行为的悲剧性之所以能达到最大的深度、最大的 限度,主要是因为徘徊萦绕在李尔王内心中的这种最令人痛心的背叛行为是无法 被形容、无法被解释的;由其所造成的极其巨大的伤害也是无法被宣泄的。李尔 王的两个蛇蝎般恶毒的女儿,不但不给她们父亲控诉指责她们无耻罪行的机会, 而且还企图将他活活置于死地。李尔壬在暴风雨中痛苦的呼嚎,最为深刻地体现 了他内心中极大的痛苦:“尽管轰着吧! 尽管吐你的火舌,尽管喷你的雨水吧! 雨、风、雷、电,都不是我的女儿,我不责怪你们的无情;我不曾给你们国土, 不曾称你们为我的孩子,你们没有顺从我的义务;所以,随4 , t w r 的高兴,降下你 们可怕的威力来吧,我站在这儿,只是你们的奴隶,一个可怜的、衰弱的、无力 的、遭人贱视的老头予。可是我仍然要骂你们是卑劣的帮凶,因为你们滥用上天 的威力,帮同两个万恶的女儿来跟我这个白发的老翁作对。啊! 啊! 这太卑劣了! ” ”;“当我们心绪宁静的时候,我们的肉体才是敏感的;我的心灵中的暴风雨已 经墩去我一切其他的感觉,只剩下心头的热血在勇i u l , 搏动。儿女的忘恩! 这不就 像这一只手把食物送进这一张嘴里,这一张嘴却把这一只手咬了下来吗? ”。 这种极度的痛苦不仅伤害了李尔王年老体迈的身体,也摧垮了他健全的理智,使 他变得疯疯癫癫、疯言疯语。对于被背叛者内心中所遭受的这种极其巨大的伤害, 用这种疯疯癫癫的形象来加以表现,是非常有感染力与说服力的。 通过对泰门和李尔王的心理感受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心理感受卜是相互 阐释相互补充的,他们合在一起深刻的表现了:在这一背叛行为中,被背叛者 在情感上所受到的极大的伤害、在理智上所受到的极大的摧残,以及他们因此而 发出的对背叛者的强烈的控诉与谴责。 而在哈姆莱特中,莎:仁比亚则通过老哈姆莱特的鬼魂的形象突出表现了 被背叛者要求复仇、要求惩罚背叛者的强烈愿望。被背叛者要求复仇的强烈愿望 通过鬼魂的形象来加以表现是非常有力度的,因为这强有力的表现了被背叛者含 冤而死后,灵魂上的无比痛苦。 通过以上对诸多被背叛者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物作为个单独 的个体都被赋予了作为被背叛者这一行动素的某种突出的功能和特征,这种突出 功能和特征可能是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心理感受方面的。就他们各自作为一个 单独的人物形象来分析的话,可以看出每一个被背叛者形象都是单一的、片面的, 局部的,不完整的。但是如果把这些被背叛者的形象合在一起,将其当作一个相 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阐释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来分析的话,我们就会看到他们 共同构成了“被背叛者”这一行动素得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展开和表现的丰富内 涵。结合对莎士比亚这六部悲剧的具体分析,就是指通过裘力斯凯撒、泰门、 李尔王、奥瑟罗、邓肯、老哈姆莱特这几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一方面表现了被背 叛者作为身份地位极其高贵的人所具有的正直善良、容易轻信于人的晶性和巨大 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另一方面也深刻揭示了作为遭到背叛的受害者角色所共同具 有的心理感受:情感上受到极大的伤害,理智上受到极大的摧残,强烈要求对背 叛者的忘恩负义行为进行控诉与谴责,并进行坚决复仇与惩罚。可见对被背叛者 来说,他们所具有的诸多的优点美德与他们所遭受的最卑鄙、最无耻、最恶毒的 背叛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的,而这可以说是莎士比亚这几部戏剧的悲剧性得以 产生的最根本的来源。 第二节背叛者 在莎士比亚这六部著名悲剧中,麦克白、伊阿古、克劳狄斯、凯歇斯以及李 尔王的两个负心女儿高纳里尔和旱根是塑造的最典型的背叛者形象。 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对麦克白的描写,主要突出其作为背叛者形象因 为自身的背叛行为而受到的良心上的谴责,以及伴随这一背叛行为而来的极度的 恐惧与不安。对于伴随强烈的良心谴责而来的罪恶感,在麦克白的独自中表现的 是很精彩的:“我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喊着不要再睡了! 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 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h 民,那日常的死亡,疲劳者的沐浴, 受伤的心灵的油膏,大自然的最丰盛的菜肴,生命的盛筵上主要的营养,”; “那声音继续向全屋子喊着:不要再睡了! 葛莱密斯已经杀害了睡眠,所以考 特将再也得不到睡眠,麦克自将再也得不到睡眠! ”;“这是什么手! 嘿! 它们要 挖出我的眼睛。大洋晕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 不,恐怕我这一手 的咖,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 在哈姆莱特中,虽然莎士比亚对克劳狄斯的这一伴随良心谴责而来的罪 恶感没有加以大肆的渲染,但也在他的忏悔中简略提及:“啊! 我的罪恶的戾气 已经上达于天:我的灵魂上负着一一个元始以来最初的咒诅,杀害兄弟的暴行! 我 不能祈祷,虽然我的愿望像决心一样强烈;我的更坚强的罪恶击败了我的坚强的 意愿。要是这一只可咒诅的手上染满了一层比它本身还厚的兄弟的f f i l ,难道 天上所有的甘霖,都不能把它洗涤得像雪一样洁白吗? 啊! 不幸的处境! 啊, 像死亡一样黑暗的心胸! 啊,越是挣扎,越是不能脱身的胶住了的灵魂! ”“。 而哈姆莱特也正是因为克劳狄斯的忏悔,才放弃了杀死他的大好机会。从以上对 麦克自和克劳狄斯内心中罪恶感的描写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笔下的同性质人物 的确存在着心灵的相通性。 对丁- 麦克白内心中的恐惧感,莎士比亚也是做了极其精彩的描绘的:“我们 不过刺伤了蛇身,却没有把它杀死,它的伤口会慢慢平复过来,再用它的原来的 毒牙像我们的暴行复仇。可是让一切秩序完全解体,让活人、死人都去受罪吧, 为什么我们要在忧虑中进餐,在每夜使我们惊恐的恶梦的谑弄中睡眠呢? 我们为 了希求自身的平安,把别人送下坟墓里去享受永久的平安,可是我们的心灵却把 我们磨折得没有一刻平静的安息,使我们觉得还是跟已死的人在一起,倒要幸福 得多了。”。麦克白谋杀班柯父子和炭克德夫全家也正是出于这种忧虑不安的 恐惧感。在裘力斯凯撒中,莎士比亚对勃鲁托斯的恐惧感也有简略的提及, 不过对于勃鲁托斯来说,这种恐惧感表现在谋杀之前:“自从凯歇斯鼓动我反对 凯撒那一天起,我一直没有睡过。在计划一件危险的行动和开始行动之间的一段 时间里,一个人就好像置身于一场可怖的噩梦之中,遍历种种的幻象:他的精神 和身体上的各部分正在彼此磋商;整个的身心像一个小小的国家,临到了叛变突 发的前夕。”。 在麦克自这个人物身上,因为背叛行为而受到的良心上的谴责与伴随这一恶 毒行为而来的极度的恐惧不安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背叛行为的恶毒性使他 的良心受到了极大的谴责,而这种良心上的谴责进一步增强了他内心中的罪恶 感,而这种强烈的罪恶感反过来又大大加剧了他必将遭受惩罚的恐惧感。伴随良 心的谴责而来的罪恶感与担心遭受惩罚而来的恐惧感相互交织,相互推动,最终 就导致了麦克白最后的疯疯癫癫。 在雅典的泰门中,莎士比亚对泰门的负心友人的描写,着重突出其作为 背叛者所具有的当面阿谀奉承、背后自私卑鄙的两面性丑恶嘴脸。这些心口刁i 一 的谄媚之徒在泰门有钱有势的时候奉承他:“位举世无比的人,他的生活的目 的,好像就是继续不断地行善,永不厌倦。像他这样的人,真是难得! ”;“他的 慷慨仁慈,真是世间少有的。”;“他有一颗比任何人更高贵的心。”;“大人, 要是我们能够有那样的幸福,可以让我们疗勺一片赤诚为您尽尺寸之劳,那么我们 就可以自己觉得不虚此生了。”;“最大的幸福、尊荣和富贵跟您在一起,泰门大 人! ”“。而当泰门因为他们的贪婪攫取,变得倾家荡产、负债累累的时候,他 们不但不对泰门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卑鄙无耻的批评指责他:“他是位尊贵的 绅士,就是太爱摆阔了。我好多次陪他在一块儿吃中饭,打算劝劝他;晚上去陪 他吃晚饭,也是为着劝他不要太浪费:可是他总不肯听人家的劝,也不因为我一 次次地上门而有所觉悟。哪一个人没有几分错处,他的错处就是太老实了;我也 这样对他说过,可是没有法子改变他的习性。”;“怎么! 他们已经拒绝了他吗? 文提狄斯和路库勒斯都拒绝了他吗? 他现在又来向我告借吗? 三个人? 哼! 这就 可以看出他不但不够交情,而且也太缺少知人之明;我必须做他的最后的希望 吗? 他的朋友已经三次拒绝了他,就像一个病人已经被三个医生认为刁:治,所以 我必须负责把他医好吗? 他明明瞧不起我,给我这样重大的污辱,我在生他的气 哩。”“。可见,正是背叛者这种当面阿谀奉承的谄媚才使被背叛者相信了他们 的伪善,而没有认清他们内心中极为自私卑鄙的丑恶本性,从而遭受到了这种最 为奸诈的背叛。 在李尔王中,对于高纳罩尔和里根在得势以前的阿谀奉承的谄媚,莎= j j 比亚并没有直接加以详细的描绘,但是可以想象,如果把她们人生中的这一段时 期在戏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话,她们会跟泰门的负心友人们有同样的阿谀奉承的 谄媚表现的。对于这一点,莎士比亚虽然没有在戏剧作品中直接加以描写,但却 在李尔王已经丧失了理智的疯疯癫癫的哭诉中提到:“嘿! 高纳罩尔。长着一把 白胡须! 她们像狗一样向我献媚。说我在没有出黑须以前,就已经有了白须。我 说一声是,她们就应一声是;我说一声不。她们就应一声不! 当雨 点淋湿了我,风吹得我牙齿于_ j 颤,当雷声不肯听我的话平静下来的时候,我爿发 现了她们,嗅出了她们。算了,她们不足心口如一的人;她们把我恭维得天花乱 坠;全然是个谎,一一发起烧来我就没有办法。”。 在李尔王中,虽然莎士比亚也简略提到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心口1 i 一的两 面性,但显然不是作为她们的重点特征来加以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