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doc

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初步【优秀】【带SW三维图及仿真】【word+5张CAD图纸全套】【毕设】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初步.rar
非牛顿流体电学:综述外文文献翻译.doc---(点击预览)
钳盘式制动器标准.pdf---(点击预览)
钳体A2.dwg---(点击预览)
鉴定意见表.doc---(点击预览)
评阅表.doc---(点击预览)
答辩.ppt---(点击预览)
盘体A0.dwg---(点击预览)
正文.doc---(点击预览)
支撑架A2.dwg---(点击预览)
总装图纸A0 .dwg---(点击预览)
弹簧A4.dwg---(点击预览)
开题报告.doc---(点击预览)
外文文献翻译.doc---(点击预览)
外文文献.pdf---(点击预览)
任务书.doc---(点击预览)
中期检查表 .doc---(点击预览)
solidedge st4 建模
截图
A2钳体图纸.dft
保持弹簧.par
保持弹簧A4.dft
制动器总装.asm
制动器总装.cfg
制动器总装.dft
制动器总装四分之一剖视图.asm
制动器总装四分之一剖视图.cfg
制动盘0.par
制动盘A0.dft
密封圈.par
弹簧.par
弹簧图纸A4.dft
总装图纸.dft
总装图纸A0.dft
摩擦片.par
摩擦片背板.par
支撑架.par
支撑架A2.dft
油塞防尘套.par
活塞.par
钳体.par
钳体图纸A2.dft
附件资料
制动器运动仿真.flv
浮动钳盘工作动画.swf
盘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swf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56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30666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2.27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4-08-09 上传人:QQ14****9609 IP属地:陕西
50
积分
关 键 词:
乘用车 防抱死 制动系统 制动器 制动
资源描述: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执行部件设计

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初步【优秀】【带SW三维图及仿真】【word+5张CAD图纸全套】【毕业设计】

【带任务书+开题报告+鉴定意见+评阅表+中期检查表+外文翻译+答辩ppt】【30页@正文16300字】【详情如下】【需要咨询购买全套设计请加QQ1459919609】.bat

solidedge st4 建模

中期检查表  .doc

任务书.doc

制动器运动仿真.flv

外文文献.pdf

外文文献翻译.doc

开题报告.doc

弹簧A4.dwg

总装图纸A0 .dwg

支撑架A2.dwg

正文.doc

浮动钳盘工作动画.swf

盘体A0.dwg

盘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swf

答辩.ppt

评阅表.doc

鉴定意见表.doc

钳体A2.dwg

钳盘式制动器标准.pdf

附件资料

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      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初步                      

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完成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初步。                                                                                

   要求:                                                                                

   1、查阅相关资料,基本掌握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基本掌握实时道路识别技术。                                                                  

   2、设计一款结构简单、可靠的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执行部件。                                

   3、不少于2*A0图纸;                                                                                

   4、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5、相关外文文献翻译,字数3000字以上。                          

二、重点研究的问题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执行部件设计                                                                          

三、进度安排

序号各阶段完成的内容完成时间

1查阅资料、调研第1-2周

2开题报告、制订设计方案第3周

3方案(设计)第4-5周

4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执行部件设计第6-7周

5写出初稿,中期检查第8-9周

6修改,写出第二稿  第10-11周

7写出正式稿  第12-13周

8答辩第14周

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张秀芹.多轴车ABS制动性能仿真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贾玉梅.汽车ABS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邮电大学,2011.                                            

李文娟,付天雷,陈凤林等.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自寻最优控制[J].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报,2010.                                                                      

郝茹茹,赵祥模,周洲等.整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台架检测与道路对比试验[J].农业机械   学报,2013.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

第1章  绪论1

1.1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研究意义1

1.2  国外研究动态1

1.3  国内ABS研究动态2

1.4  ABS系统的设计要求3

1.5  ABS系统的质量准则3

1.6  主要评价指标4

1.7  ABS的展望4

1.8  完成的内容及设计的创新之处5

1.9  研究的主要方法5

第2章  AB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6

2.1  ABS 的基本分类6

2.2  ABS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6

2.3  ABS的执行机构8

第3章  制动器的设计初步10

3.1  盘式制动器的初步了解10

3.2  盘式制动器的机构及其特点10

3.3  制动系统的技术参数及要求11

3.4  浮动钳盘式制动器的设计流程12

3.5  参数的选择12

3.6  摩擦衬块的磨损特性计算13

3.7  比滑磨功的核算14

3.8  制动器的热容量和温升的核算15

3.9  盘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计算16

第4章  盘式制动器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17

4.1  制动盘17

4.2  制动钳18

4.3  制动块19

4.4  摩擦材料20

4.5  制动性能评价指标21

总结23

参考文献24

附录A 外文翻译25

附录B 盘式制动器零件图及装配图43

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认识及其盘式制动器的设计初步

摘要

ABS是英文Anti-lock Brake Syetem的缩写,全文的意思是防抱死制动系统,它作为一种具有防以及防锁死等功能的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已被广泛运用于汽车上。ABS主要由微机控制单元(ECU)、车轮转速传感器、制动控制电路和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等部分组成。汽车在制动过程中,ABS系统能使车轮处于非抱死状态,从而可以防止车辆的甩尾和侧滑,提高了汽车制动过程的方向稳定性。

本文介绍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对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解析其基本组成。车轮制动器作为行车制动系的重要组成部件,本次论文将重点研究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原理,对ABS的执行制动部件进行合理性探讨,在散热性能及其结构上对盘式制动器进行创新设计和改良。最后通过三维制图软件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以更充分地表达设计理念。

关键词:ABS系统   ABS工作原理  基本组成  盘式制动器  结构设计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 of passenger car disc brake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initially

ABSTRACT

ABS is Anti-lock Brake Syetem English abbreviation, the full text mean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which as well as having an anti-anti-lock function of vehicle active safety control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ar. ABS Main components of the computer control unit (ECU), a wheel speed sensor, the brake control circuit and the brake pressure regulating devices. Car during braking, ABS system allows the wheels in a non-locking state, which can prevent the vehicle from skidding flick and improves directional stability during braking of the car.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assenger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dynamics studies abroad, for passenger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works to analyze, parse its basic component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heel brake components brake system.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brake disc brakes, brake parts for ABS implementation of rational discussion on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disc brake performance is extremely innovative design and improvement. Finally, three-dimensional mapping software to draw assembly drawings and part drawings to more fully express the design concept.

Keyword :Anti-lock Brake Syetem ;  ABS system works basically;  

The basic composition  ; Disc brakes ;Structural design

第1章 绪论

1.1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研究意义

安全,环保和节能是当前汽车技术发展的三大主题。人们在享受车轮上的世界时,汽车的安全也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我国已不知不觉步入了汽车社会,汽车乃是当今中国最主流的交通工具。然而据公安部统计,2010年和2011年,在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去的人,数量分别达到了65225和62387,该数字已经连续十余年保持世界首位,车祸已成为中国社会之患。统计发现,汽车紧急制动时发生侧滑或制动距离过长等情况往往是导致重大的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的原因。汽车的制动性能已经成为了评价汽车主动安全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研究和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有着很大的价值。以ABS刹车防抱死系统为例,如果汽车前轮抱死,车辆将失去方向控制能力,不能实现弯道转向;如果后轮抱死,车辆将发生方向稳定性,发生侧滑或甩尾危险现象。汽车安装ABS后,可以大大缩短刹车距离并且在刹车过程中保持汽车方向可控制,以避免碰撞损伤。总体来看,ABS系统有三大优点:

1.能够增加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在汽车制动过程中,作用在四个轮子上的制动力往往是是不相等的,如果汽车的前轮出现抱死现象,汽车的行驶方向就无法得到控制,这将极大可能造成非常危险的后果;如果汽车的后轮出现抱死现象,则会出现侧滑、甩尾的严重事故,更有甚者会使汽车整个掉头。ABS制动系统可以防止汽车制动时车轮被完全抱死,提高汽车制动的方向稳定性。研究数据表明,装有ABS制动系统的车辆,可以将因车轮侧滑,甩尾等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比例降低8%左右。

2.能缩短制动距离。

   研究表明,在同样紧急制动的情况下,防抱死制动系统可以将滑移率控制在20%左右,这样,汽车可获得最大的纵向制动力,起到缩短制动距离的效果。

3. 改善了汽车轮胎的磨损状况,防止出现爆胎情况。

   事实上,车轮抱死会造车轮轮胎局部急剧磨损,降低轮胎使用寿命。

1.2 国外研究动态

ABS装置最早应用在铁路上,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提出有关防抱死装置专利的申请,而根据官方记录,最早的汽车防抱死系统是1932年英国人申请的专利“制动时防止车轮压紧转动车轮的安全装置”,该专利号为382241。直到20世纪50年代,ABS才开始应用于汽车工业。1908年,一位叫J. E. Francis的英国工程师提出了关于“铁路车辆车轮抱死滑动控制器”的有关理论,但这些理论实际上无法实用化。在接下来的30年中,包括Richard Trappe的“车轮抱死防止器”、Werner Mhl的“液压刹车安全装置”与Karl Wessel的“刹车力控制器”等尝试都以失败告终。20世纪50年代,Good Year航空公司开始尝试把飞机用ABS应用在载货汽车上,并开发出独具特点的ABS装置,这一时期初期电子计算技术开始应用到ABS装置中。195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将法国生产的名航机用ABS装置装用在了林肯牌轿车上。虽然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为汽车应用ABS留下了很好的经验。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与尝试,1958年Dounlop公司开发出了 应用在载货车的车用ABS。1968年,美国福特公司与Keslsey Hayes公司合作并最终成功开发了车用ABS装置。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开始批量生产应用于轿车和商用汽车的ABS系统。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ABS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在发展过程中,ABS的体积不断减少,重量也不断地减轻,其控制盒故障诊断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ABS应用在汽车上越来越普及,欧洲和美国在法规的要求下,ABS装车率达到100%。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尝试将ABS﹑4WS和DYC技术结合在一起,在ABS原有的基础上,发展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控制系统(EBS)及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VDC)。四轮转向技术4WS(Four Wheer Steering)是主动底盘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用来改善汽车操纵稳定性。在国外4WS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相比4WS技术,DYC则对汽车有更高的稳定性控制能力。DYC是Direct Yaw Moment Contrl的缩写,称为横摆力矩控制。20世纪90年代末,本田汽车工程师Shibahata就由轮胎侧向力产生的横摆力矩是如何随汽车质心侧偏角的变化而变化作出了相关讨论。目前,世界第一大ABS装置生产厂家――德国Bosch(博世)公司生产的ABS装置已被广泛用于大众,宝马,通用和奥迪等公司的各系列车型中。此外,日本也生产了大量的ABS装置,广泛安装在本田,日产,丰田及马自达等车系上。

1.3 国内ABS研究动态

我国ABS 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上世纪80 年代初,诸如东风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制动有限公司、山东重汽集团和重庆公路研究所等企业,还有吉林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始从事ABS的研制工作。其中清华大学率先搭建了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在宋健,欧阳明高等多名博导和教授的带领下拥有着很强的科技研发实力, 他们在国内开展了有关汽车碰撞安全的课题研究,自行设计建成了测试分析处理系统和汽车碰撞试验台,这些成果填补了国内在测试分析技术和碰撞试验研究方面的空白,在国内率先开展汽车侧面碰撞、行人碰撞及正面碰撞等安全性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该室引进和开发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比如FEV控制器仿真系统﹑汽车力学参数综合试验台、模拟人及标定试验台、电液振动台、Kodak 高速图像运动分析系统、发动机排放分析仪、ABS车载数据采集系统、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装置及工况模拟器、转鼓试验台、汽车底盘测功机、噪声测试系统、汽车操纵稳定性测试仪、汽车弹射式碰撞试验台及翻转试验台、电动车蓄电池试验台、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试验台等。针对ABS该实验室做了许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比如,在ABS 控制量、轮速信号异点剔除、轮速信号抗干扰处理以及防抱死电磁阀动作响应研究等领域的研究都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吉林大学的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在轮胎力学模型,人车闭环操作仿真以及汽车操纵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有郭孔辉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设计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试验设备——平板式轮胎力学特性试验台,该试验台为轮胎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西安的博华公司生产的BH1203-FB型ABS和BH1101-FB型ABS被认为到达了国内领先水平。

1.4  ABS系统的设计要求

一般把转向能力,稳定性和最佳制动距离作为评价ABS的主要指标。一般对ABS的设计能满足以下的要求 :

1)在调节制动过程时,汽车行驶稳定性和转向能力必须得到保证;

2)即使在各个车轮上的附着力系数不相等,不可避免的转向反应也应该尽可能小;

3)必须在汽车的整个速度范围内进行调节;

4)调节系统应该最大程度上利用车轮在路面上的附着性,这时优先考虑保持转向能力,然后再保障缩短制动距离的要求

5)调节装置应该能够快速地适应来自路面传递能力的变化

6)在波状路面上给以任意的强迫制动,汽车都应能被完全地控制住;

7)调节装置必须能够对出覆水路面做出识别,并能对此作出正确的反应;

8)调节装置只能附加在常规制动装置上

9)所有的这些对调节装置的要求,汽车轮胎在路面上行驶时都必须得到满足

1.5  ABS系统的质量准则

每一种ABS产品的出现都是为了能投入市场,应用于实际。ABS产品想要开拓市场,它必须具有高的可靠性能。ABS产品的可靠性必须能够满足苛刻的汽车使用条件的要求。评价一个ABS系统应该遵循的质量准则有以下几点 :

(1)保证良好的行驶稳定性

(2)转向能力满足汽车安全行驶要求

(3)高附着力系数的利用率

(4)舒适性良好

1.6  主要评价指标

对ABS系统性能的评价必须是要综合各项指标,ABS的性能好坏最终是要通过道路试验来验证。每一种ABS产品都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试验检测后才可以进行装车使用。评价ABS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

(1)良好的抗外界电磁场干扰的能力

(2)基本功能(保证制动车轮不抱死)

(3)附着力系数利用率

(4)对道路条件突变的适应性

(5)当产生电器故障可自行解除ABS的工作

1.7  ABS的展望

   ABS在汽车上的成功应用,说明了防抱死理论的可行性。虽然说ABS的理论及其总体结构方案已趋于成熟,但是随着道路升级以及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汽车行驶制动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动态以及高档轿车的实际应用情况表明,ABS技术将会在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宽发展 :

1.自身控制技术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ABS向纵深扩展,比如驱动防滑装置,简称ASR(Anti-slip-regulation)及速度限制器等。基于滑移率的控制算法也有了十分明确的理论指导。在控制生产成本的前提下,ABS防抱死系统将向体积更小,性能更可靠以及功能更加全面实用的方向发展。

2.把ABS和驱动防滑控制装置ASR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当汽车行驶时车轮出现滑动现象时,实际上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汽车在制动时车轮出现抱死而产生的车轮滑移现象;另一种是车身不动但车轮仍在转动,或者说是汽车的运动速度比转动车轮的轮缘速度小,我们称之为滑转。通常ABS是以防止车轮抱死为目的,而ASR则是为了防止车轮出现过分滑转的现象;ABS的作用是为了缓解制动,而ASR则是对车轮施加制动力。由于这两种装置在技术上比较接近,并且都能在低附着性的地面上充分体现出它们的作用,所以人们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VDC(Vehicle Dynamics Control)或电子稳定控制ESP。VDC主要在ABS/ASR基础上通过测量方向转盘,侧向加速度和横摆角速度对车辆的运动状态进行控制。设计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汽车转向行驶时出现的方向稳定性问题。能保证车辆处于危险情况下实现自动控制。

4.ABS/ASR与自动巡航系统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集成。作为汽车主动安全的一项新技术,ACC装置能够是汽车主动避免碰撞。ABS/ASR和ACC的运作都是建立在相同的发动机调节装置,制动力调节装置以及轮速采集系统上,因此,把ABS和ACC结合在一起将提高汽车安全性的的同时,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5.将ABS与电子机械制动EMB结合,或者与电子液压制动EHB结合后,ABS就会有更快的的响应速度,表现出更好的控制效果,而且更容易与其它电子系统实现集成,这也将是在ABS的基础上开发或添加其它制动系统的一个趋势。

6.把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EBD)嵌入到ABS系统中,则构成了ABS+EBD系统。在汽车开始制动压力调节之前,EBD能够高速地计算出汽车四个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力大小,然后调节各个车轮与附着力的关系,使二者能匹配,更大程度地提高车辆制动时的稳定性能,同时也尽可能地达到缩短制动距离的效果。

1.8 完成的内容及设计的创新之处

本次完成的任务主要是对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解析其基本组成,掌握汽车防抱死制动工作原理。对ABS的执行制动部件进行合理性探讨,重点研究了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在散热性能及其结构上对盘式制动器进行创新设计和改良。最后通过三维制图软件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完成相关外文文献的翻译。

主要的创新点有:(1)制动盘除了采用盘式通风孔设计,还对通风道的位置做了特殊要求,改善其散热性能;(2)改变原有的保持弹簧形状,设计一款安装定位准确且便于安装的保持弹簧;(3)在结构上对防尘油套进行改进,使其与制动钳嵌合,提高油缸防尘防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秀芹.多轴车ABS制动性能仿真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贾玉梅.汽车ABS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邮电大学,2011.

[3]李文娟,付天雷,陈凤林等.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自寻最优控制[J].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报,2010:16-20.            

[4]郝茹茹,赵祥模,周洲等.整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台架检测与道路对比试验[J].农业机械  学报,2013:12-17.

[5]齐晓杰主编.制动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马保吉,朱均.盘式制动器制动过程能量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8:6-9.

[7]刘惟信编.汽车制动系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李果编著.车辆防抱死制动控制理论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9]周志立等编著.汽车ABS原理与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0]周良德,杨世平.现代工程图学[M].湘潭: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11]董鹏.盘式制动器及其与整车匹配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2]杨晓明等.盘式制动器的全性能优化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 第16卷第7期,2005.

[13]喻凡,林逸.汽车系统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4]王望予主编.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5]濮良贵,纪明刚主编.机械设计[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内容简介:
湘潭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题 目: 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认识及其盘式制动器的设计初步学 院: 机械工程学院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 号: 2010500334 姓 名: 欧 嵩 干 指导教师: 朱 石 沙 完成日期: 2014年 月 日 湘 潭 大 学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 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初步 学号: 2010500334 姓名: 欧嵩干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朱石沙 系主任: 一、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完成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初步。 要求: 1、查阅相关资料,基本掌握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基本掌握实时道路识别技术。 2、设计一款结构简单、可靠的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执行部件。 3、不少于2*A0图纸; 4、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5、相关外文文献翻译,字数3000字以上。 二、重点研究的问题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执行部件设计 。 三、进度安排序号各阶段完成的内容完成时间1查阅资料、调研第1-2周2开题报告、制订设计方案第3周3方案(设计)第4-5周4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执行部件设计第6-7周5写出初稿,中期检查第8-9周6修改,写出第二稿 第10-11周7写出正式稿 第12-13周8答辩第14周四、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张秀芹.多轴车ABS制动性能仿真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贾玉梅.汽车ABS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邮电大学,2011. 李文娟,付天雷,陈凤林等.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自寻最优控制J.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报,2010. 郝茹茹,赵祥模,周洲等.整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台架检测与道路对比试验J.农业机械 学报,2013. 湘 潭 大 学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表学号 2010500334 姓名 欧嵩干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认识及其盘式制动器的设计初步 评价项目评 价 内 容选题1.是否符合培养目标,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2.难度、份量是否适当;3.是否与生产、科研、社会等实际相结合。能力1.是否有查阅文献、综合归纳资料的能力;2.是否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是否具备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4.是否具备一定的外文与计算机应用能力;5.工科是否有经济分析能力。论文(设计)质量1.立论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充分,结构是否严谨合理;实验是否正确,设计、计算、分析处理是否科学;技术用语是否准确,符号是否统一,图表图纸是否完备、整洁、正确,引文是否规范;2.文字是否通顺,有无观点提炼,综合概括能力如何;3.有无理论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有无创新之处。综合评 价 评阅人: 年 月 日湘 潭 大 学 毕业论文(设计)鉴定意见 学号: 2010500334 姓名: 欧 嵩 干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 页 图 表 张论文(设计)题目: 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及其盘式制动器的设计初步 内容提要:本次设计主要是围绕汽车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展开。研究完成的内容有,查阅了相关文献,对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比较,以及ABS 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探讨。对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解析其基本组成,特别对防抱死制动系统关键的执行部件盘式制动器进行了结构上的设计,并对其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和校核。对制动器的结构进行合理性探讨,在结构上对盘式制动器进行创新设计和改良,以改善盘式制动器的散热性能,提高防尘防污能力。最后通过三维制图软件画出零件图,装配图和运动仿真以更充分形象地表达本次设计的内容。本次设计的主要特点:本设计采用的是浮动式盘式制动器结构,为了改善制动器的散热性能,在其盘体上进行了打孔处理,并铸有通风道,对通风道的位置做了特殊要求。设计了一款新的保持弹簧(回位弹簧),以便较容易地保证制动间隙和安装简单。改变防尘油套的结构,使其防尘性能更优越。成果及结论性意见:收集并阅读了大量的关于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文献书籍,掌握了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对所设计的盘式制动器解析了结构上的改进,改善其散热性能进而提高制动性能。保持弹簧以及防尘油套的设计具有可行性。指导教师评语同意其参加答辩,建议成绩评定为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答辩简要情况及评语根据答辩情况,答辩小组同意其成绩评定为 。答辩小组组长: 年 月 日答辩委员会意见经答辩委员会讨论,同意该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为 。答辩委员会主任: 年 月 日目录摘要IABSTRACTI第1章 绪论11.1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研究意义11.2 国外研究动态11.3 国内ABS研究动态21.4 ABS系统的设计要求31.5 ABS系统的质量准则31.6 主要评价指标41.7 ABS的展望41.8 完成的内容及设计的创新之处51.9 研究的主要方法5第2章 AB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62.1 ABS 的基本分类62.2 ABS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62.3 ABS的执行机构8第3章 制动器的设计初步103.1 盘式制动器的初步了解103.2 盘式制动器的机构及其特点103.3 制动系统的技术参数及要求113.4 浮动钳盘式制动器的设计流程123.5 参数的选择123.6 摩擦衬块的磨损特性计算133.7 比滑磨功的核算143.8 制动器的热容量和温升的核算153.9 盘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计算16第4章 盘式制动器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174.1 制动盘174.2 制动钳184.3 制动块194.4 摩擦材料204.5 制动性能评价指标21总结23参考文献24附录A 外文翻译25附录B 盘式制动器零件图及装配图432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认识及其盘式制动器的设计初步摘要ABS是英文Anti-lock Brake Syetem的缩写,全文的意思是防抱死制动系统,它作为一种具有防以及防锁死等功能的汽车主动安全控制系统,已被广泛运用于汽车上。ABS主要由微机控制单元(ECU)、车轮转速传感器、制动控制电路和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等部分组成。汽车在制动过程中,ABS系统能使车轮处于非抱死状态,从而可以防止车辆的甩尾和侧滑,提高了汽车制动过程的方向稳定性。本文介绍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对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解析其基本组成。车轮制动器作为行车制动系的重要组成部件,本次论文将重点研究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原理,对ABS的执行制动部件进行合理性探讨,在散热性能及其结构上对盘式制动器进行创新设计和改良。最后通过三维制图软件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以更充分地表达设计理念。关键词:ABS系统 ABS工作原理 基本组成 盘式制动器 结构设计Understanding and design of passenger car disc brake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initiallyABSTRACTABS is Anti-lock Brake Syetem English abbreviation, the full text mean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which as well as having an anti-anti-lock function of vehicle active safety control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ar. ABS Main components of the computer control unit (ECU), a wheel speed sensor, the brake control circuit and the brake pressure regulating devices. Car during braking, ABS system allows the wheels in a non-locking state, which can prevent the vehicle from skidding flick and improves directional stability during braking of the car.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passenger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dynamics studies abroad, for passenger anti-lock braking system works to analyze, parse its basic component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heel brake components brake system.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brake disc brakes, brake parts for ABS implementation of rational discussion on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disc brake performance is extremely innovative design and improvement. Finally, three-dimensional mapping software to draw assembly drawings and part drawings to more fully express the design concept.Keyword :Anti-lock Brake Syetem ; ABS system works basically; The basic composition ; Disc brakes ;Structural designII第1章 绪论1.1 防抱死制动系统的研究意义安全,环保和节能是当前汽车技术发展的三大主题。人们在享受车轮上的世界时,汽车的安全也是人们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我国已不知不觉步入了汽车社会,汽车乃是当今中国最主流的交通工具。然而据公安部统计,2010年和2011年,在全国道路交通事故死去的人,数量分别达到了65225和62387,该数字已经连续十余年保持世界首位,车祸已成为中国社会之患。统计发现,汽车紧急制动时发生侧滑或制动距离过长等情况往往是导致重大的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的原因。汽车的制动性能已经成为了评价汽车主动安全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研究和改善汽车的制动性能有着很大的价值。以ABS刹车防抱死系统为例,如果汽车前轮抱死,车辆将失去方向控制能力,不能实现弯道转向;如果后轮抱死,车辆将发生方向稳定性,发生侧滑或甩尾危险现象。汽车安装ABS后,可以大大缩短刹车距离并且在刹车过程中保持汽车方向可控制,以避免碰撞损伤。总体来看,ABS系统有三大优点:1 能够增加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在汽车制动过程中,作用在四个轮子上的制动力往往是是不相等的,如果汽车的前轮出现抱死现象,汽车的行驶方向就无法得到控制,这将极大可能造成非常危险的后果;如果汽车的后轮出现抱死现象,则会出现侧滑、甩尾的严重事故,更有甚者会使汽车整个掉头。ABS制动系统可以防止汽车制动时车轮被完全抱死,提高汽车制动的方向稳定性。研究数据表明,装有ABS制动系统的车辆,可以将因车轮侧滑,甩尾等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比例降低8%左右。 2能缩短制动距离。 研究表明,在同样紧急制动的情况下,防抱死制动系统可以将滑移率控制在20%左右,这样,汽车可获得最大的纵向制动力,起到缩短制动距离的效果。3. 改善了汽车轮胎的磨损状况,防止出现爆胎情况。 事实上,车轮抱死会造车轮轮胎局部急剧磨损,降低轮胎使用寿命。1.2 国外研究动态 ABS装置最早应用在铁路上,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家提出有关防抱死装置专利的申请,而根据官方记录,最早的汽车防抱死系统是1932年英国人申请的专利“制动时防止车轮压紧转动车轮的安全装置”,该专利号为382241。直到20世纪50年代,ABS才开始应用于汽车工业。1908年,一位叫J. E. Francis的英国工程师提出了关于“铁路车辆车轮抱死滑动控制器”的有关理论,但这些理论实际上无法实用化。在接下来的30年中,包括Richard Trappe的“车轮抱死防止器”、Werner Mhl的“液压刹车安全装置”与Karl Wessel的“刹车力控制器”等尝试都以失败告终。20世纪50年代,Good Year航空公司开始尝试把飞机用ABS应用在载货汽车上,并开发出独具特点的ABS装置,这一时期初期电子计算技术开始应用到ABS装置中。195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将法国生产的名航机用ABS装置装用在了林肯牌轿车上。虽然这些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为汽车应用ABS留下了很好的经验。经过人们长期的努力与尝试,1958年Dounlop公司开发出了 应用在载货车的车用ABS。1968年,美国福特公司与Keslsey Hayes公司合作并最终成功开发了车用ABS装置。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欧洲开始批量生产应用于轿车和商用汽车的ABS系统。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ABS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在发展过程中,ABS的体积不断减少,重量也不断地减轻,其控制盒故障诊断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ABS应用在汽车上越来越普及,欧洲和美国在法规的要求下,ABS装车率达到100%。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人们开始尝试将ABS4WS和DYC技术结合在一起,在ABS原有的基础上,发展防滑控制系统(ASR)电子制动控制系统(EBS)及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VDC)。四轮转向技术4WS(Four Wheer Steering)是主动底盘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用来改善汽车操纵稳定性。在国外4WS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相比4WS技术,DYC则对汽车有更高的稳定性控制能力。DYC是Direct Yaw Moment Contrl的缩写,称为横摆力矩控制。20世纪90年代末,本田汽车工程师Shibahata就由轮胎侧向力产生的横摆力矩是如何随汽车质心侧偏角的变化而变化作出了相关讨论。目前,世界第一大ABS装置生产厂家德国Bosch(博世)公司生产的ABS装置已被广泛用于大众,宝马,通用和奥迪等公司的各系列车型中。此外,日本也生产了大量的ABS装置,广泛安装在本田,日产,丰田及马自达等车系上。 1.3 国内ABS研究动态 我国ABS 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上世纪80 年代初,诸如东风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制动有限公司、山东重汽集团和重庆公路研究所等企业,还有吉林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开始从事ABS的研制工作。其中清华大学率先搭建了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在宋健,欧阳明高等多名博导和教授的带领下拥有着很强的科技研发实力, 他们在国内开展了有关汽车碰撞安全的课题研究,自行设计建成了测试分析处理系统和汽车碰撞试验台,这些成果填补了国内在测试分析技术和碰撞试验研究方面的空白,在国内率先开展汽车侧面碰撞、行人碰撞及正面碰撞等安全性研究,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该室引进和开发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比如FEV控制器仿真系统汽车力学参数综合试验台、模拟人及标定试验台、电液振动台、Kodak 高速图像运动分析系统、发动机排放分析仪、ABS车载数据采集系统、发动机电控系统开发装置及工况模拟器、转鼓试验台、汽车底盘测功机、噪声测试系统、汽车操纵稳定性测试仪、汽车弹射式碰撞试验台及翻转试验台、电动车蓄电池试验台、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试验台等。针对ABS该实验室做了许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比如,在ABS 控制量、轮速信号异点剔除、轮速信号抗干扰处理以及防抱死电磁阀动作响应研究等领域的研究都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吉林大学的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在轮胎力学模型,人车闭环操作仿真以及汽车操纵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均处在世界领先地位。有郭孔辉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设计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试验设备平板式轮胎力学特性试验台,该试验台为轮胎力学特性的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西安的博华公司生产的BH1203-FB型ABS和BH1101-FB型ABS被认为到达了国内领先水平。1.4 ABS系统的设计要求一般把转向能力,稳定性和最佳制动距离作为评价ABS的主要指标。一般对ABS的设计能满足以下的要求 :1) 在调节制动过程时,汽车行驶稳定性和转向能力必须得到保证;2) 即使在各个车轮上的附着力系数不相等,不可避免的转向反应也应该尽可能小;3) 必须在汽车的整个速度范围内进行调节;4) 调节系统应该最大程度上利用车轮在路面上的附着性,这时优先考虑保持转向能力,然后再保障缩短制动距离的要求5) 调节装置应该能够快速地适应来自路面传递能力的变化6) 在波状路面上给以任意的强迫制动,汽车都应能被完全地控制住;7) 调节装置必须能够对出覆水路面做出识别,并能对此作出正确的反应;8) 调节装置只能附加在常规制动装置上9) 所有的这些对调节装置的要求,汽车轮胎在路面上行驶时都必须得到满足1.5 ABS系统的质量准则每一种ABS产品的出现都是为了能投入市场,应用于实际。ABS产品想要开拓市场,它必须具有高的可靠性能。ABS产品的可靠性必须能够满足苛刻的汽车使用条件的要求。评价一个ABS系统应该遵循的质量准则有以下几点 :(1)保证良好的行驶稳定性(2)转向能力满足汽车安全行驶要求(3)高附着力系数的利用率(4)舒适性良好1.6 主要评价指标对ABS系统性能的评价必须是要综合各项指标,ABS的性能好坏最终是要通过道路试验来验证。每一种ABS产品都必须要通过严格的试验检测后才可以进行装车使用。评价ABS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1)良好的抗外界电磁场干扰的能力(2)基本功能(保证制动车轮不抱死)(3)附着力系数利用率(4)对道路条件突变的适应性(5)当产生电器故障可自行解除ABS的工作1.7 ABS的展望 ABS在汽车上的成功应用,说明了防抱死理论的可行性。虽然说ABS的理论及其总体结构方案已趋于成熟,但是随着道路升级以及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汽车行驶制动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动态以及高档轿车的实际应用情况表明,ABS技术将会在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宽发展 :1.自身控制技术的提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ABS向纵深扩展,比如驱动防滑装置,简称ASR(Anti-slip-regulation)及速度限制器等。基于滑移率的控制算法也有了十分明确的理论指导。在控制生产成本的前提下,ABS防抱死系统将向体积更小,性能更可靠以及功能更加全面实用的方向发展。2.把ABS和驱动防滑控制装置ASR结合在一起,实现一体化。当汽车行驶时车轮出现滑动现象时,实际上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汽车在制动时车轮出现抱死而产生的车轮滑移现象;另一种是车身不动但车轮仍在转动,或者说是汽车的运动速度比转动车轮的轮缘速度小,我们称之为滑转。通常ABS是以防止车轮抱死为目的,而ASR则是为了防止车轮出现过分滑转的现象;ABS的作用是为了缓解制动,而ASR则是对车轮施加制动力。由于这两种装置在技术上比较接近,并且都能在低附着性的地面上充分体现出它们的作用,所以人们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3.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VDC(Vehicle Dynamics Control)或电子稳定控制ESP。VDC主要在ABS/ASR基础上通过测量方向转盘,侧向加速度和横摆角速度对车辆的运动状态进行控制。设计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汽车转向行驶时出现的方向稳定性问题。能保证车辆处于危险情况下实现自动控制。4.ABS/ASR与自动巡航系统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集成。作为汽车主动安全的一项新技术,ACC装置能够是汽车主动避免碰撞。ABS/ASR和ACC的运作都是建立在相同的发动机调节装置,制动力调节装置以及轮速采集系统上,因此,把ABS和ACC结合在一起将提高汽车安全性的的同时,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5.将ABS与电子机械制动EMB结合,或者与电子液压制动EHB结合后,ABS就会有更快的的响应速度,表现出更好的控制效果,而且更容易与其它电子系统实现集成,这也将是在ABS的基础上开发或添加其它制动系统的一个趋势。6.把电子制动力分配装置(EBD)嵌入到ABS系统中,则构成了ABS+EBD系统。在汽车开始制动压力调节之前,EBD能够高速地计算出汽车四个轮胎与路面间的附着力大小,然后调节各个车轮与附着力的关系,使二者能匹配,更大程度地提高车辆制动时的稳定性能,同时也尽可能地达到缩短制动距离的效果。1.8 完成的内容及设计的创新之处本次完成的任务主要是对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解析其基本组成,掌握汽车防抱死制动工作原理。对ABS的执行制动部件进行合理性探讨,重点研究了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在散热性能及其结构上对盘式制动器进行创新设计和改良。最后通过三维制图软件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完成相关外文文献的翻译。主要的创新点有:(1)制动盘除了采用盘式通风孔设计,还对通风道的位置做了特殊要求,改善其散热性能;(2)改变原有的保持弹簧形状,设计一款安装定位准确且便于安装的保持弹簧;(3)在结构上对防尘油套进行改进,使其与制动钳嵌合,提高油缸防尘防污能力。1.9 研究的主要方法(1).从设计任务出发,按照设计的要求,收集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设计涉及的内容。(2).参考已有资料,结合导师的意见,确定出设计的方案。(3). 以广本雅阁汽车相关参数作参考,设计出制动器的大体结构。(4 ).通过三维绘图以及运动仿真,形象充分地表达出设计的内容。第2章 ABS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1 ABS 的基本分类ABS根据其对制动压力的控制方式可分为电子式和机械式。目前大多数的ABS都是电子式控制的。根据ABS制动管路布置方式的不同,可将ABS分为单通道,双通道,三通道或者是四通道的两轮和四轮系统。2.2 ABS基本组成及工作过程(1)防抱死系统的基本组成ABS系统主要组成部件有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和电磁阀,其系统原理结构组成图如图2-1所示。传感器一般是安装在车轮上来测量车轮的转速,且一般应用磁电感应技术。在ABS工作时,ECU会接收到来自传感器发送过来的信号,然后固化在ECU中的程序根据各个车轮的速度信号来决定如何调节各个车轮的制动液压力,并输出相对应的控制信号给每个车轮的液压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接收到信号指令后开始调节车轮分泵的压力。传感器的作用是为ECU提供车轮的运动情况,ECU是ABS系统的控制中心,实际上ECU中固化的程序就是通常说的ABS控制方法,而液压控制单元则是ABS控制方法的执行机构。 图2-1 ABS的组成1、前轮速度传感器 2、制动压力调节装置 3、ABS电控单元 4、ABS警告灯 5、后轮速度传感器 6、停车灯开关 7、制动主缸 8、比例分配阀 9、制动轮缸 10、蓄电池 11、点火开关轮速传感器是汽车轮速的检测元件,它能产生频率与轮速成正相关的电信号,ABS控制单元会根据处理后得到的反馈信号计算车轮速度。电子控制单元作为整个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核心控制部件,对防抱死制动工作起到关键作用。当它接受到车轮速度传感器送来的频率信号后,ECU会通过科学计算与逻辑判断产生相对应的控制电信号,然后操纵电磁阀去调节制动压力。也就是说,如果车轮的滑移率不在控制范围内,ECU就会输出一个控制信号,命令电磁阀执行打开或者闭合动作,从而调节制动轮缸的压力,实现轮速的上升或下降,将汽车车轮滑移率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汽车的安全、可靠制动。电磁阀是ABS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执行机构中的一个部件,在没有接受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该制动系统就相处于常规制动模式,执行机构直接输出最大制动压力;当ECU向电磁阀发出控制信号得时候,电磁阀就会做出相应动作,调节轮缸制动压力,从而改变车轮的滑移率,使得汽车制动力能够在接近峰值区域内波动,但又不会达到最大制动力,从而实现最佳制动效率的效果。总的来说,ABS就是在汽车进行制动过程时不断地检测车轮速度的变化,然后按照一定的控制方法,通过电磁阀对制动轮缸的压力进行调节,从而获得最高的纵向附着系数,使汽车能够始终处于较好的制动状态。(2)ABS的工作过程图2-2是一个典型的ABS系统结构图,它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常规制动,制动压力保持,制动压力减小和制动压力增大四个阶段。图2-2常规制动阶段;在常规制动阶段,利用总泵和助力器建立制动压力。此时常开阀处于打开状态,常闭阀处于关闭状态,制动液进入到车轮制动器产生制动液压力,从而迅速地降低车轮转速。各个制动轮缸的压力将随着制动主缸的制动压力而变化。直到ABS的电子控制单元接收到车轮有抱死倾向的控制信号为止。此时的制动过程与一般的制动系统制动过程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ABS是不介入制动压力控制工作的。制动压力保持阶段 当ABS电子控制单元接收到来自转速传感器发出的能够识别车轮有抱死倾向的控制信号时,ABS就进入控制过程,控制单元就会命令常开阀关闭,这时候常闭阀仍然处于关闭状态,ABS进入防抱死制动压力调节过程。制动压力减小阶段 如果在保压过程中,车轮仍出现抱死倾向,则ABS就会进入降压过程阶段。此时,电子控制单元得到信号命令常闭阀打开,常开阀关闭,液压泵则开始工作,制动液从轮缸在电动机的作用下被送回制动总泵,从而减小该车轮的制动压力,减小车轮的抱死程度,并开始增加车轮的运转速度。制动压力增大阶段 当车轮速度达到一定值时,为了达到最佳的制动效果,ABS电子控制单元得到控制信号再次打开常开阀,关闭常闭阀。随着汽车制动压力的不断增加,车轮再次被制动或减速。ABS对车轮的制动工作实际上是一个制动压力保持-减小-增大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将有抱死倾向的车轮的滑移率控制在最佳附着力系数的滑移率范围内,直到制动主缸的输出压力不再使车轮出现抱死现象或汽车运动速度减小到很低时为止。一般防抱死制动系统压力调节频率为每秒钟2到4个循环。各种车型的数据会有一定差别,虽然各种ABS系统的结构形式以及工作过程并不是完全相同,但其基本原理都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对有抱死倾向的车轮的制动力进行自适应循环调节来防止车轮出现抱死现象。 2.3 ABS的执行机构ABS的工作过程主要体现在执行机构的输出上。ABS系统的执行机构主要由制动压力调节单元和ABS报警灯组成。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液压式制动系统。根据ABS工作原理的不同,液压制动系统采用的制动压力调节又可以分为循环式和可变容积式。一般来说,把通过电磁阀直接地控制轮缸制动压力的制动压力调节器称为循环式调节器,而把间接控制制动压力的制动压力调节器称为可变容积式调节器。以下对循环式制动压力调节器的工作原理做简要介绍。图2-3 ABS制动压力调节原理如图2-3所示,循环式制动压力调节装置主要由电磁控制阀,液压泵和储液器零部件等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1)普通制动模式(ABS不工作)在此模式下,根据控制单元的输出信号,电磁线圈中的电流为0,电磁阀中的柱塞处于图2-4所示的位置,制动轮缸和制动主缸的管路通过电磁阀相互连通,液压泵不参与任何工作,这样来自制动主缸的制动液就会由电磁阀进入到制动轮缸里,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受到制动主缸的压力的影响,随之变化。 图2-4 三位三通道电磁阀(2)减压制动模式在防抱死制动减压模式中,电磁线圈有较大的电流流过,产生电磁力,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柱塞就会移到缸体上端。可以看出,制动主缸和制动轮缸的管路都被切断,而储液器的管路与制动轮缸的管路就会接通,制动轮缸的制动液就会流入到储液器,从而起到减少该车轮的制动压力的效果。(3)保压制动模式当轮缸需要保持制动压力时,根据控制指令,电磁线圈通入较小的电流,柱塞移动到中间位置,所有的通道处于关闭状态。(4)增压制动模式此时,电磁线圈中的电流再次回0,柱塞又回到了普通制动模式的初始位置,完成一个控制循环。第3章 制动器的设计初步3.1 盘式制动器的初步了解汽车制动系统是汽车底盘上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制动器是制动系统中对制约汽车运动能够直接起到一个关健作用的装置,是汽车上最重要的安全器件之一。现在的汽车制动器几本上是机械摩擦式的,即通过旋转元件与固定元件两个工作表面间进行摩擦,进而利用产生的制动力矩来达到使汽车减速或停车的作用。一般按照制动器旋转元件的形状可以把汽车制动器分为鼓式和盘式两大类。实际应用表明,乘用车在制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惯性的影响,汽车前轮承载的负荷通常会占到其全部负荷的70%到80%,所以前轮制动力要大于后轮的。考虑到经济与实用性,一般ABS厂家为了能够节省成本,在汽车后轮安装鼓式制动器,在其前轮安装盘式制动器。采用这种混合匹配方式也是考虑到汽车在进行紧急制动时,车辆轴荷会发生前移,因此,汽车对前轮的制动性能的要求比后轮要高。目前多数乘用车都是采用前盘后鼓式混合匹配方式制动。但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等级的逐步提高,乘用车档次的上升,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安全法规的强制实施,将盘式制动器制动安装在汽车前后轮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鉴于今年来汽车前后轮都采用钳盘式制动器的结构越来越普遍,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所以本文将对钳盘式制动器进行介绍和设计。3.2 盘式制动器的机构及其特点目前,大多数乘用车的前轮上都装有盘式制动器,甚至有些汽车把盘式制动器都安装在四个车轮上。 制动器是汽车制动系统中真正使汽车停止的关键部件。 图3-1 钳盘式制动器结构图如图3-1所示,盘式制动器的主要零部件包括:(1).制动衬块(摩擦块)和摩擦块背板(2).含有油缸和活塞的制动嵌体(制动卡钳)(3).制动盘(刹车碟)(4).支撑架 (5).保持弹簧(回位弹簧)(6).密封圈及防尘油套等密封部件钳盘式制动器可由气动或液压控制,液压控制的制动器主要零部件有制动盘(刹车碟)、钳体(制动钳)、支撑架、密封零部件以及制动液油压管等。通常制动盘采用合金钢等材料制造而成并被固定在汽车车轮上,随着车轮的转动而转动。两块摩擦片分别安装在制动盘的两侧。制动分泵固定在制动器的底板上。活塞受油压管输送来的制动液的液压作用,推动制动衬块(摩擦片)压向制动盘从而与盘体发生摩擦产生制动力矩,整个制动过程来就好像用钳子钳住旋转中的圆盘,迫使它停止运转。盘式制动器将取代鼓式制动器,是因为盘式刹车有以下优势:(1)盘式制动器没有摩擦助势作用,摩擦系数对制动力矩的影响比较小,也就是说制动力矩的热稳定性好;(2)盘式制动器浸水后不会过分降低其制动效能,基本上可以认为盘式制动器不存在水衰退问题,因为只须要再经过一两次制动就可恢复正常制动功能;(3)在输出的制动力矩相同的情况下,盘式制动器的体积一般比鼓式制动器的要小;(4)受热时,制动盘沿厚度方向的热膨胀量比较小,而在同样受热情况下,制动鼓的热膨胀会使得制动器间隙发生明显增加进而导致制动踏板行程跟着增大;(5)盘式制动器能较容易地实现间隙自动调整,而它的故障维修也比较简便。然而,盘式制动器也有以下的缺点: (1) 比较容易生锈,难以完全防止尘污(封闭的多片全盘式制动器除外) (2)同时作为驻车制动应用时,需要附加复杂的手动驱动机构。 (3)在制动驱动机构中必须通过助力器来增加汽车制动力。 (4)因为盘式制动器的摩擦块工作表面积小,所以比较容易发生磨损,使用寿命低。 3.3 制动系统的技术参数及要求 为了保证汽车在安全的条件下能够发挥出高速行驶的水平,汽车制动系统必须能够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可以用汽车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制动力以及制动时间作为评价指标。(2)操纵轻便。启动操纵系统所需的力不应过大。对乘用车来说,一般人踩踏板的力不应大于500N(3) 制动稳定性好。也就是要求制动力分配合理,知制动时汽车不出现跑偏,甩尾现象。 (4)保证制动平顺性良好。即对制动力矩要求能够迅速平稳增加的同时也能迅速平稳地降低。(5)散热性好。保证制动时,摩擦部件的温度不应过高。3.4 浮动钳盘式制动器的设计流程设计一款盘式制动器流程一般是:(1)根据设计的要求以及已知的相关数据,参照国家标准确定出整车的总体布置参数;(2)确定了有关的整车总布置参数以及制动器设计方案之后,根据已确定的参数并参考已有的同级汽车的同类型产品,开始对制动器的主要参数进行初步选择,然后开始初步设计制动器的结构;(3)验算校核制动力矩和磨损性能,将结果与所要求的数据进行比较,直到达到设计的要求;(4)根据各项得出的结果,对初选的相关参数进行有必要的修改,直到基本的性能参数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为止;(5)最后对设计的制动器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和设计。考虑到浮动钳盘式制动器具有结构相对简单,造价合理且易于布置,结构尺寸紧凑等这些优点,本次设计采用浮动钳盘式制动器,对其各个部件进行分析,制动器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校核,制作三维图和工程图。3.5 参数的选择本制动器是参照广汽本田雅阁的前轮制动器而设计的。广汽本田雅阁轿车是我国与日本合资生产的中高端轿车,其生产的雅阁轿车四轮均采用防抱死装置且前后轮均趋向采用盘式制动器。现给出有关雅阁2010款2.4EXNavi的有关参数:行车最高车速:203km/h 加速度时间:12.4s长宽高:494518451480mm 轴距:2800mm前轮距:1590mm 后轮距:1585mm车重:空载1535kg/满载2000kg 最小离地间隙:115mm 前轮胎规格:225/55 R17 后轮胎规格:225/55 R17(1)制动盘直径D为了能够使得制动盘的有效半径得到增大,从而减小制动钳的夹紧力,降低摩擦块的单位压力以及摩擦温度,制动盘的直径D应尽可能取大些,但受到车轮轮辋直径的限制,一般来说制动盘的直径在轮毂直径 的7079范围内选择,而总质量大于2t的汽车应取上限值。在本设计中: 取D=330 为车轮轮毂,由轮胎规格可知雅阁轿车的R17代表轮毂为17英寸,换算得431 (2)制动盘厚度 制动盘的厚度直接影响到制动盘质量和工作时的温升。制动盘质量不宜太大,这就要求要限制其厚度。制动盘可以制成实心的,但为了通风散热,又可在制动盘的两工作面之间铸出通风道(即通风孔)。通常,实心制动盘厚度比具有通风孔道的制动盘的厚度要小。盘式通风制动盘的厚度取在20mm-50mm范围内选取,但一般采用的直径尺寸为20mm到30mm。在此次设计中:制动器采用的是铸有通风孔的制动盘,并取其厚度值为=30mm(3)摩擦块内半径与外半径一般要求摩擦块外半径与内半径的比值不大于1.5。如果该比值过大,将导致工作时摩擦块的外缘与内侧圆周速度相差较大,使得块体磨损速度不一致以及接触面积减小,最终导致汽车制动力矩变大。在本设计中:取=110mm, =160mm(,符合要求)(4)摩擦块工作面积S 一般摩擦块在单位面积占汽车质量的1.6kg/-3.5kg/范围内选取,但随着现今摩擦材料的不断升级和研发,此范围可适当地扩大一些。本次设计使用半金属摩擦材料,其摩擦系数优于石棉材料S=5442。3.6 摩擦衬块的磨损特性计算摩擦块(衬块)的磨损,与摩擦副的表面加工程度、材料材质工作温度、制动压力以及相对滑磨速度等因素有关,因此要精确计算摩擦块的磨损性能是非常困难和复杂的。根据马保吉 等人的观点,汽车的制动过程是将其机械能的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量而消耗掉的一个过程。在紧急制动过程中,汽车的制动强度很大,制动器基本上承担了耗散汽车全部动力的任务。由于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来不及逸散到周围空气中,导致制动器的工作时产生较高的温度。这就是所说的能量负荷。一般来说制动器能量负荷越大,则摩擦块的磨损程度就越严重。制动器的能量负荷一般把其比能量耗散率作为它的评价指标,它表示的是单位摩擦面积在单位时间内耗散掉的能量,其单位为,比能量又可以成为单位负荷或能量负荷。汽车制动器的比能量耗散率计算公式为 (1) 式中: 汽车回转质量换算系数;汽车总质量;,制动工作时汽车的初速度和终速度(),计算时假设=;制动减速度,ms2,计算时取j=06g;制动时间(); 前制动器衬片(衬块)的摩擦面积;制动力分配系数。在紧急制动到时,并可近似地认为,则有 (2)把个参数值代入上式得 如果比能量耗散率过高,摩擦片(衬块)就会发生急剧磨损,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导致制动盘产生龟裂。计算时一般取减速度j=0.6g,制动初速度:轿车用27.8m/s、总质量小于3.5t的货车取22.2m/s、总质量在3.5t以上的货车用18m/s。轿车的盘式制动器的比能量耗散率应小于6.0为宜。公式中的t为速度为27.8m/s时的制动时间,其值为4.728s。为制动器摩擦衬片面积。,求得,符合要求。3.7 比滑磨功的核算摩擦块在制动过程中由起始制动初速度到制动停止时所完成的单位摩擦块面积的滑磨功也可以作为磨损和热的性能指标,即用比滑磨功来衡量,公式为: (3)式中:汽车满载时的总质量,其值为2000kg;汽车最高制动车速,取27.8 m/s盘式制动器各摩擦块的总摩擦面积,取为544许用比滑磨功,对轿车取可求得:,结果符合要求。3.8制动器的热容量和温升的核算盘式制动器的温升和热容量应满足如下条件: (4)式中:各制动盘的总质量,为已知4Kg与各制动盘相连的金属(如轮毂、轮辐、制动钳体等)总质量取5kg制动盘材料的比容热,铸铁材料的比容热为C=482J/(kgK); 连接制动盘的受热金属零部件的比容热;制动盘的温升(一次由到完全停车的强烈制动,温升不应超过15 );满载汽车制动时由动能转变的热能。因制动过程迅速,可以简单地认为制动时产生的热量全部被前、后制动器吸收,并按前、后制动力的分配比率分配给前后、制动器,即 求得:所以:式中 汽车满载总质量,为2000Kg 汽车制动时的初速度, 取30km/h即8.33m/s 汽车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其值取为 计算得:计算结果满足以下要求:3.9 盘式制动器制动力矩的计算如图3-2所示,计算时假设摩擦块的工作表面与制动盘接触良好,相互作用的表面上的单位压力分布均匀,则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力矩计算公式为 (5) 式中:摩擦系数,取值0.4; N单侧制动块对制动盘的压紧力 图3-2R作用半径,取为135mm。 一般制动液的压强为 ,假设制动液压强为 。由于所设计的轮缸直径为45mm故作用在背板上的压紧力为制动块作用于制动盘上的制动力矩为第4章 盘式制动器主要零部件的结构设计4.1 制动盘制动盘一般由珠光体铸铁等材料制成,也可以用添加等的合金铸铁材料制成。其结构形状一般为盘型和碟型,所以也称制动盘为刹车碟。工作时制动盘不仅仅要承受着摩擦块作用的切向力和法向力,而且还要承受着热负荷。为了改善制动盘的散热性能,有的制动盘往往被铸成中间有径向通风道或有轴向通风孔的盘体,这样一来就可大大地增加盘体散热面积,能把温度降下约20%-30%,但是这种制动盘的整体厚度较厚。为了减少制动粗暴及踏板脉动,制动盘的工作表面粗糙度应保持在 特定范围内,制造时应严格控制表面的刮痕深度,两侧表面的平行度,平行度(厚度差)及制动盘的横向摆差,保持关于制动表面形状的精确公差。制动盘两侧表面的不平行度应控制在0.015mm内,盘的表面摆差不应大于0.1mm;制动盘表面刮痕深度控制在0.15mm内。本次设计采用的是合金铸铁材料,如图4-1所示的礼帽形结构,为铸有通风孔的浮动嵌盘式制动盘。图4-1 礼帽形制动盘为了改善盘式制动器的散热性能,本次设计的制动盘通风道的结构设计是在任晓景 等人关于通风道制动盘的优化设计理论上,增加一个“边沿通风孔”。如图4-2所示,该边沿孔的作用有以下两点作用:(1)减小制动盘的总体质量(2)在制动盘旋转过程中,加速盘体周围的空气流动,降低盘体周围温度。图4-2 通风道及边沿孔4.2 制动钳制动钳由可锻铸铁(KTH370-12)或球墨铸铁(QT400-18)等材料制造,也可以用轻合金制造成,例如用铝合金压铸制成钳体,可以做成整体形式的,也可做成两部分并通过螺栓连接的形式的。为了方便检查或更换制动块时不用拆下钳体,制动钳外缘应留有缺口。钳体应该具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制动油缸一般是在钳体中加工出来,成为一体。为了能够降低传给制动液的热量,应将活塞的开口一端顶靠摩擦块的背板。油缸中的活塞一般由铸铝合金等材料制造,为了能提高其耐磨损性能,活塞的工作表面应进行镀铬处理。减小了活塞与制动块背板的接触面积以减少因制动钳体由铝合金制造而传给制动液的热量。制动钳体在车轮上的安装位置可安装在车轴的前方或者后方。一般认为,把制动钳安装在车轴前可避免轮胎甩出来的泥,水进入到制动钳里,而把钳体安装在车轴后则可减小制动时轮毂轴承的载荷。 图4-3 制动钳 图4-4 钳体剖面图本次设计采用的是可锻铸铁材料,整体式、镀铬处理。如图4-3所示,制动油缸与钳体为一整体。为了增加密封性能以及缸体的防尘防污能力,油缸内加工有密封槽,钳体与摩擦块背板的接触面加工有一环形的孔道,该环形孔道与防尘油套嵌合,结构如图4-4所示。该嵌合孔道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尘污。4.3 制动块 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块由背板和摩擦块构成,用压嵌或铆接或粘接等方法使两者直接牢固地并在一起。摩擦块多制作成为扇形,也有的是圆形和矩形的。以为了避免制动时摩擦块发生卷角而引起尖叫声,活塞应能压住尽量多的制动块面积。摩擦块背板由合金钢制成。在摩擦块与背板之间或在背板后面粘(或喷涂)一层起隔热减震作用的垫片(胶体),以避免制动时制动液吸收了传给制动钳的热量而引起汽化的现象,同时起到减小制动噪声的作用。受到单位压力大和工作温度高等因素的影响,摩擦块的磨损较快,因此其厚度应尽可能大。许多盘式制动器摩擦块都装有检测磨损极限程度的警报装置,以便能第一时间更换摩擦片。 本次设计取摩擦块厚度12mm,设有隔热减震垫和报警装置。制动块结构如图4-5所示。图4-5 制动块一般来说,盘式制动器的单侧制动间隙为0.05mm-0.15mm。如果间隙过大会导致踏板或手柄的行程损失,因而应尽量保持间隙在可靠范围内。本设计制动间隙取为0.1mm(单侧间隙)。解除制动时或在非制动状态下,要通过一个保持弹簧的装置来要保证制动块和制动盘不至粘合或接触产生摩擦和尖叫,该保持弹簧也称为回位弹簧。与常规的保持弹簧形状不同,该设计的弹簧为非螺旋状弹簧。形状如图 图4-6 保持弹簧4-6所示。保持弹簧及其安装形式如图4-7所示 。利用摩擦背板上加工出的“小突起”来限制弹簧的左右摆动,小突起形状如图示A点所示。再通过背板上加工的挡板限制弹簧的上下移动,挡板形状如图示B点所示。由此可以保证保持弹簧的定位安装。考虑到制动间隙的精密要求,故在加工保持弹簧时要保证其尺寸误差,加工误差。图4-7 保持弹簧及其安装示意图4.4 摩擦材料盘式制动系统内摩擦材料黏结或者模压结合到金属底板上称为制动器摩擦块。摩擦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1) 在制动系统温度升高时的抗衰退性能;(2) 部件受潮时的抗衰退性能;(3) 热衰退或水衰退的快速恢复性能;(4) 不引起制动盘磨损的耐磨性能;(5) 提供与制动盘的平稳摩擦性能;(6) 制动时不产生噪声和不良气味,应尽量采用少污染和对人体无害的摩擦材料。石棉是以往车轮制动器采用广泛应用的摩擦材料,它有很好的摩擦性和耐磨性,但是石棉纤维对健康非常有害。现今,制动材料大多采用无石棉的摩擦衬片。无石棉摩擦材料的基本形式可分成以下三类: 非金属材料由黏结在一起的合成纤维构成,形成复合摩擦衬片。半金属材料由模压的合成纤维与铁的混合物构成。半金属材料比非金属材料硬一些,抗衰退性能更强。全金属衬片由粉末金属通过烧结工艺热压形成,这种材料能够提供更好的制动器抗衰退性能,目前广泛应用在赛车上。此次设计综合考虑各种材料,采用性能更好、环保效果更好的半金属材料。摩擦系数为f=0.4。4.5 制动性能评价指标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汽车的制动性能:1.制动效能,包括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制动器受热时,制动性能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即有良好的抗衰退性能;3.制动稳定性好,即制动时汽车不发生跑偏、甩尾、以及失去转向能力等现象,磨损后间隙应能调整。(1)制动效能制动效能是指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汽车以从某个初速度开始制动到停车时的制动距离或者停止制动时汽车的减速度的情况。制动效能是汽车制动性能中最基本的一项评价指标。通常可以认为制动减速度越大,制动距离越小,汽车的制动效能就越好。 (2)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主要指的是抗热衰性能。当制动器受热时,制动性能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可以理解为汽车在高速行驶或在复杂路面连续制动时制动效能保持的程度。实际上制动过程是制动器吸收汽车行驶时的机械能并将其转换为热能,所以在制动时制动器温度容易升高,这时要求制动器能保持在冷态时的制动效能。设计制动器时往往要要考虑到制动效能的恒定性。(3)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一般用制动时汽车给定路径行驶的能力来评价汽车制动时方向稳定性。如果汽车制动时发生甩尾、跑偏或失去转向能力,那么汽车将偏离原来的行驶路径,这将会造成可怕的后果。制动过程中汽车能够维持直线行驶,或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称为制动方向稳定性。影响汽车制动方向稳定性的情况有制动跑偏、甩尾或前轮失去转向能力。当汽车制动时发生跑偏、甩尾或失去转向能力时,汽车将会偏离原来的行驶路径。因此,通常用制动时汽车按给定路径行驶的能力来评价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对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两项指标测试时都要求了其试验通道的宽度。方向稳定性是从制动跑偏、甩尾以及失去转向能力等方面考验。实际情况表面,造成汽车制动时跑偏的原因有两个:(1) 汽车前后车轮制动力分配不合理,尤其是转向轴左右车轮上的制动力矩不相等;(2) 制动时,汽车悬架导向杆系和转向系拉杆在运动学上发生互相干涉,导致不协调。第一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存在制动调整误差,属于非系统的因素。而第二种情况则属于系统性误差。甩尾是指汽车制动时两轴的车轮或者某一轴的车轮发生横向滑动的现象。如果在高速制动时后轴发生侧滑,那么将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保证前后轴同时抱死或让前轴先抱死后轴始终不抱死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总结 这次毕业设计是我对即将结束的大学学习的一个总结,在这里非常感谢朱老师悉心的指导。从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制定设计方案再到写出成稿,朱老师给了我很多建议和鼓励,朱老师不但博学且治学严谨,对学生谆谆教导,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这些让我获益匪浅。可以说毕业设计过程中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浸透着老师大量的心血。其次我还要感谢给以我帮助的研究生学长,因为有他们不厌其烦的答复才让我一点一滴低积累到了新知识。另外我还要感谢我身边的同学,特别是室友,是他们是我的四年的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足踏实。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互相帮助,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写作环境。在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中,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我学到了很多,这些都必将会对我以后的人生受益终生。总体有以下收获:首先增加了自己在机械方面的见识和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领域。对于我们机械设计专业,以前涉及到最多的设计莫过于对减速器的设计,而本次设计我选的课题是关于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此之前我车辆方面的知识量很少,但通过此次毕业设计,我积累了很多车辆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运用自己学到的本专业的知识,结合自己设计的结构,做到举一反三。其次回顾和总结了大学的专业知识,并使自己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再者掌握并实践了一个总体设计的基本过程。从查询相关资料,调研到制定设计方案,从参数的计算到校核,从执行部件的设计到写出论文初稿,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我都比较系统的去把握了。另外,我还在自己的设计中加入了一些创新的元素,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后提高了自己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急着去请教导师或他人,而是自己去网上查阅资料,去图书馆查文献,力求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在本次设计作业中,我主要完成的工作有: 1、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是了解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完成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 2、以广本雅阁汽车参数作参考,设计出一款盘式制动器。 3、对所设计的盘式制动器在结构上进行了改进,创新并校核。 4、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和外文文献的翻译。 5、用solidedge三维软件绘制出了盘式制动器的装配图以及相应的零件图,进行运动仿真。参考文献1张秀芹.多轴车ABS制动性能仿真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2贾玉梅.汽车ABS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邮电大学,2011. 3李文娟,付天雷,陈凤林等.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自寻最优控制J.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报,2010:16-20. 4郝茹茹,赵祥模,周洲等.整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台架检测与道路对比试验J农业机械 学报,2013:12-17.5齐晓杰主编.制动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马保吉,朱均.盘式制动器制动过程能量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8:6-9.7刘惟信编.汽车制动系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李果编著.车辆防抱死制动控制理论与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9周志立等编著.汽车ABS原理与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周良德,杨世平.现代工程图学M.湘潭: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董鹏.盘式制动器及其与整车匹配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12杨晓明等.盘式制动器的全性能优化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 第16卷第7期,2005.13喻凡,林逸.汽车系统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4王望予主编.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5濮良贵,纪明刚主编.机械设计M,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附录A 外文翻译译文:非牛顿流体电学:综述3.在非牛顿流体电泳在第二节讨论了关于电渗流带电表面,如果我们通过想象改变参考系统,带电表面的流体应该是静止的,然后将带电面以速度大小相等但与以前面讨论的亥姆霍兹Smoluchowski的速度方向相反移动。这种情况下有效地代表了电泳具有很薄的EDL的粒子在一个无限大的非运动牛顿流体范围17,18,26,34 。显然,先前讨论电渗的亥姆霍兹Smoluchowski速度当然也可适用于分析在无限大非牛顿流体域具有薄EDL颗粒的电泳速度,仅仅与它的符号相反,并改变了充电通道壁与带电粒子的潜力。事实上,支付给非牛顿液体粒子电泳最早的关注可以追溯到30年前Somlyody 68 提起的一项有关采用非牛顿液体以提供优越的阈值特性的电泳显示器的专利。在1985年, Vidybida和Serikov 69 提出关于球形颗粒的非牛顿电泳研究第一个理论解决方案。他们展示了一个粒子在非牛顿净电泳运动流体可通过以交替的电场来诱导一个有趣的且违反直觉的效果。最近才被Hsu课题组填补这方面20年的研究空白。在2003年,Lee70等人通过一个球形腔的低zeta电位假设封闭andweak施加电场分析了电泳刚性球形颗粒在非牛顿的Carreau流体的运动。他们特别重视电泳球形粒子位于中心的空腔特征。之后,该分析被扩展来研究电泳位于内侧的球面的任意位置的球形颗粒的腔体71 。除了单个粒子电泳外, Hsu72等人假设粒子分散潜力在卡罗流体zeta进行了集中的电泳调查分析,并分析了由Lee73完成的其它任意潜力。为了研究在边界上非牛顿流体电泳的影响,Lee74等人分析了电泳球状粒子在卡罗体液从带电荷到不带电荷的平面表面,发现平面表面的存在增强了剪切变稀效果,对电泳迁移率产生影响。类似的分析后来由Hsu等 75进行了扩展。为了更紧密地模拟真实的应用环境,Hsu等人76分析了球形粒子的电泳由一个圆柱形的微细界卡罗流体低zeta电位到弱外加电场的条件。许多实际电泳应用涉及生物粒子或是棒状颗粒,比如蛋白和DNA。为此,Yeh和Hsu77在延续以往的研究上分析了球状粒子在非牛顿流体的电泳沿圆筒形通道的圆柱形颗粒的情况。从Hsu课题组研究提出的一般结论是,剪切降粘流体或更薄的EDL的周围的粒子可提高电泳迁移率。这与流体流变学和EDL厚度的依赖性达成了一致性。最近,海尔哈纳等78证明了均匀带电粒子在非牛顿流体的电泳速度和EDL取决于该粒子的形状和大小。这种行为是完全相反的电泳牛顿流体。此外,经鉴定,外界的应力取决于该EDL (即散装电中性非牛顿流体内部)。有趣的是,这样的尺寸和电泳的非牛顿流体的几何形状作为定性地重合和报道的文献。总之,可以断定的是粒子在非牛顿流体秤nonlinearlywith外部施加场的粒子的电位和电泳速度,以及类似的电渗的非牛顿流体。另一个显着特点是,利用剪切变稀的液体会提高颗粒的电泳迁移率,从而导致粒子在电场中快速运动。4.非牛顿流体的潜在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Raza和Marsden79,80报告了他们通过派热克斯管和相关联的流势水性泡沫体的实验获得的压力驱动流的测量,第一次尝试研究非牛顿流体的分流作用。他们观察到非离子型发泡剂具有非常高的流势(如50 V)。这样大的流动电位规模产生抵抗压力驱动显著作用的电渗流,从而被认为是foamflow在多孔介质的堵塞的主要原因。把实验的结果关联起来,该泡沫被认为是一种非牛顿幂律流体和理论模型,然后具有制定描述跨越圆管流的潜在作用。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这种影响显然已经引起了关注。最近,Bharti等人81从理论上研究幂律液体的筒形的压力驱动流微通道电粘性效应。他们估计数字如图减小,增加了流势场whichwas流体行为指数。此外,人们发现,由于非牛顿流体的潜在影响,剪切稀化流体比剪切增稠流体的作用更显著。利用更一般的卡罗液体模型,Bharti等人82通过考虑在一圆柱形的压力驱动流微管具有收缩 - 扩张结构进行了一项类似的调查。赵存璐和杨春83 根据流动电位的微影响分析了幂律流体在狭缝中的压力驱动流。在该分析中,对于在不完整的条件下获得对任意流体行为指数的流体的潜力和速度场做出了解析。Vasu和De 84 研究了类似的问题。通过确切几个特殊值,获得潜在的流体解决方案的流动特性指数(如n = 1时,1/2 ,1/3)和数值解从而求出流动行为指数任意值。此外,他们还对参数进行了研究,这些参数是用来评估所施加的压力的影响梯度,流体行为指数,EDL厚度和Zeta电位的表观粘度,流动电位和摩擦系数。图5所示的是压力梯度和流体行为指数的关系。随着流动电位升高压力梯度和流体行为指数降低,并且流动电位对流体行为指数的影响比对压力梯度的作用更显著。 图5Tang等人85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研究流动电位在微压驱动的非牛顿流体流动的影响。Lattice Boltzmann方法具有高效用于表征非牛顿流体流场与sheardependent粘度的二阶精度。Lattice Boltzmann方法是进一步利用由同一组用来研究流动电位在微孔结构的压力驱动流86的影响。除了这些,非牛顿流体潜在作用最近还用来探讨了非弹性流体转换工作机械电力83,87。Itwas表示,相比转换效率相同的操作条件下的解决方案,非牛顿型聚合物溶液的剪切变稀的性质可以大幅提高能源与牛顿电解质。最近,使用非牛顿流的潜在影响发电是由非牛顿粘弹性流体88来实现的。上述分析普遍预测,由于非牛顿流体的潜在效果,剪切变稀流体比剪切增稠液体在一个相同的施加压力梯度下,诱发更大的流势,并相应地大大减少流体流量。这些发现可以提供更多的关于非牛顿流体的物理洞察的特点,由此更有效地控制微流体的非牛顿流体流动的设备。5.其他电学上非牛顿效应在本节中,将讨论包括() viscoelectric效果,()离子拥挤引起的增厚,()胶体的电流变效应()电粘性效应悬浮液的电学非牛顿效应。在非牛顿流体流变中,第一和第三种情况是源于电场动态粘度的依赖性,而第二种情况指的是在EDL中由于高度填充的离子粘度增加,同时,第四种情况是由于EDL中粒子的流动而引起的变形。非牛顿的这四个效应均说明了动态粘度对剪切速率有影响。5.1电学上的Viscoelectric效果在非牛顿液体中的粘度与外部电场的强度变化的现象被称为viscoelectric效果。在第一份该实验报告中,Andrade和Dodd89,90通常用公式描述这种现象为 (12)其中 是在没有外部电气的液体粘度,E是局部电场的强度,并且f表示的是viscoelectric系数。对于氯仿,氯苯和乙酸戊酯三种液体,viscoelectric系数 89,90分别测得为,和 。根据公式(12),因为附近高电荷的固体表面,所述粘度可以显著提高垂直于EDL内表面上的电场。 Lyklema,Overbeek 91和 Lyklema 92通过实验确定viscoelectric系数的值是1.02 10-15 并表明viscoelectric系数将改变传统的亥姆霍兹Smoluchowski速度。在这里,我们展示的一个简单的推导受到viscoelectric影响的亥姆霍兹- Smoluchowski速度。当一个平坦的表面电位被认为是的壁,超过这个表面可推导出亥姆霍兹- Smoluchowski速度 91,92 (13)其中,为取为恒定的溶液的介电常数,是与表面相切的外部电场,并且为里面的EDL的分布电位。为了得出一个分析公式,我们将整合公式(13)。在这里,将 和 明确相关,方程(12)所述的EDL内溶液的动态粘度可以表示为如下 (14)其中是双层的场强(其中y代表坐标垂直于平的表面),并且可以从GouyChapman推导出EDL潜在的查普曼解决方案。则方程(13)可以转化为 (15)其中(所有的符号与公式(1)具有相同的定义),和 可以被解释为无量纲的viscoelectric系数。应当指出的是,因为通常,贡献的外加电场公式(14)是可忽略的 。最后,得到用于亥姆霍兹Smoluchowski一个确切的配方速度为 (16)当 根据公式(16)可以推导出 (17)显然,亥姆霍兹- Smoluchowski速度现在变成非线性的关系,因为上壁的Zeta电位存在viscoelectric效果。当viscoelectric效果是不存在时,即, F = 0,自然降低到常规形式亥姆霍兹Smoluchowski速度,由方程(8)给出公式(16)。对于非常大的Zeta势,即 ,亥姆霍兹- Smoluchowski速度在方程(16)达到渐近值 (18)在第2节中讨论过平坦的表面的类似的非牛顿流体动力的电渗,我们还定义了一个有效的Zeta电位 (19)公式(16)然后可以在常规的形式重写亥姆霍兹Smoluchowski速度。方程(8)。预测结果从方程(19)如图6所示,这是值得注意的是在Zeta接近其渐近值,由于viscoelectric效果Zeta电位存在有效电势(例如,)。这行为是让人联想到第2节中所讨论的由于shearthickening作用的液体的渐近行为,但剪切增稠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公式(14),在第2诱导的剪切速率相关的粘度与有效的zeta电位的渐近饱和相关。图6表示该viscoelectric效果大大增强的EDL的内部分的粘度,使得内该EDL的部分看起来像是固定不变的。 图6 Lyklema 91,92 假设这样的增强粘度的纯粹是归因于电动fielddependent溶剂粘度(所建议的方程(14),并且是不依赖于当地的净电荷密度。然而,这种假设后来被证明是与最近的实验冲突和流体力学滑移和在电学理论研究纳米通道(见参考文献第4.1.2详细的讨论93)Bazant等93进一步指出,高电荷表面会导致里面的EDL抗衡的拥挤(在讨论中的第5.2节),从而导致表面附近的表观粘度显著从单纯的本体溶剂偏离。 除了增加的溶剂的粘度,电场也减少了,因为饱和的溶剂的介电常数作用94,95 。考虑到在EDL中,高电场强度的溶剂的介电常数可以根据需要修改 (20)其中0是零电场下的介电常数溶剂强度和系数B描述了介电还原的强度,并估计为4 10-18平方米/ V为室温水。下的viscoelectric效应的共同作用和介电减少,可以遵循推导公式(16)的过程相似,以得到爱茉莉亥姆霍兹- Smoluchowski速度一般版本,如 (21)其中明确包括公式(16)作为一种特殊情况,当B = 0 。5.2 离子拥挤引起的剪切增稠在稀的电解质溶液,离子物质的浓度和的电势中的EDL的一部分漫过充电的表面是泊松 - 玻尔兹曼方程有关。在经典线性电动现象,横跨EDL的电位降(或所谓的电势)通常可比的热电压( )。然而,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情况与大Zeta电位。一个例子是,感应充电的电动订单100一个典型的驱动电压下的现象涉及大引起的Zeta电位显著超过热电压93。研究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泊松 - 玻尔兹曼通过理论预测的离谱分解高浓度在固体表面上的反离子的。这是由于到嵌入在经典的点状离子的假设泊松 - 玻耳兹曼方程。然而,离子具有有限大小的已经证明对EDL充电重要意义96和ACEO抽97。对于大量带电固体表面时,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反离子变成高度内包装该EDL 。因此,传统的泊松 - 波尔兹曼方程将变为无效,并在EDL当地粘度也大大增加。更先进的模型需要修改泊松玻耳兹曼方程和EDL内的粘度。特等等。 98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假设的拥挤在EDLmodifies抗衡传统的泊松 - 波尔兹曼理论而变稠流体(等效增加了当地的粘度)。为了澄清离子拥挤在里面的离子分布的影响该EDL,他们所采用的最简单的改进泊松 - 玻尔兹曼Bikerman等99,100的理论。的此外,比介电常数粘度也假定发散的抗衡变得非常打包。一个简单的模型是当时配制来描述剪切增稠液体98 (22)其中是本地净电荷密度, 是离子的有效直径,和分别是该溶液的介电常数和动力粘度。对比公式(22),以及修改后的泊松-波尔兹曼理论Bikerman ,可以推导出有效的电位为 (23)其中(为电解液的体积摩尔浓度和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散装溶剂化的离子的体积分数,也可以看作是离子拥挤强度的特性。代入离子的极限()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结果, 。公式(23)是用一个相当简单的附加参数介入实际离子尺寸。因此,它无法满足一些实验数据。随着越来越多的改进的泊松 - 玻尔兹曼理论和更复杂的带电引起的剪切增稠的相关性理论出现,引入一个以上的参数,用来适应所观察到的离子尺寸效应。对于这方面的更详细的研究分析,可以参考文献93。图7呈现由公式(23)演算的反映离子拥挤的不同强度的结果。有效的Zeta电位从变成实际的较大值到一个渐近值饱和时对电势的有限离子尺寸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对于较大的值(更显著离子拥挤强度),有效的电位达到比较低的实际zeta电位的渐近值。从该图中得出的结论是,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A,Z和 )对有效的电位的影响,与在下离子的极限行为( )是不同的。上述离子拥挤引起的稳健性剪切增稠的概念是由它与之前验证预测增长体积粘度随散装电解质浓度101-103是一致的。从图7看出,离子拥挤引起的剪切增稠可以解释亥姆霍兹- Smoluchowski速度通过z和对溶液化学反应的影响。此外, alongwithmodified泊松 - 玻尔兹曼理论,也可以适用于模拟在纳米结构中电解液的行为,其中离子拥挤的解决方案具有是巨大的意义。译文原文:Electrokinetics of non-Newtonian fluids: A review 3. Electrophoresis in non-Newtonian fluids. For the electroosmotic flow over a charged surface discussed in Section 2, if we change the system of reference by imagining that the fluid from the charged surface is stationary, and then the charged surface is expected to move with a velocity equal in magnitude but opposition in direction to the previously discussed HelmholtzSmoluchowski velocity. This scenario effectively represents the electrophoretic motion of a particle with thin EDL in an infinitely large non-Newtonian fluid domain 17,18,26,34. Apparently, the previously discussed Helmholtz Smoluchowski velocity of electroosmosis can be naturally applicable to analyzing the electrophoretic velocity of a particle with thin EDL in unbounded non-Newtonian fluid domains, only with the reversion of its sign and the replacement of the zeta potential of charged channel wall with that of charged particle.Actually, the earliest attention paid to electrophoresis of particles in non-Newtonian liquids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Somlyody 68 who filed a patent 30 years ago about electrophoretic display which utilizes a non-Newtonian liquid to provide superior threshold characteristics. In 1985, Vidybida and Serikov 69 presented probably the first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electrophoresis of a spherical particle in a non-Newtonian solution. They demonstrated an interesting and counterintuitive effect that the net electrophoretic motion of a particle in non-Newtonian fluids can be induced by an 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 Then this area of research was left blank for nearly 20 years, and was recently renewed by Hsus group. In 2003, Lee et al. 70 analyzed the electrophoretic motion of a rigid spherical particle in non-Newtonian Carreau fluids enclosed by a spherical cavity with assumptions of low zeta potential andweak applied electric field. They specially paid attention to the electrophor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spherical particle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the cavity. Later, the analysis was extended to investigate electrophoresis of spherical particles located at arbitrary position inside the spherical cavity 71. In addition to single particle electrophoresis, Hsu et al. 72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lectrophoresis of a concentrated particle dispersion in a Carreau fluid with assumptions of low zeta potentials, and the analysis with arbitrary potentials was done by Lee et al. 73.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oundary on electrophoresis in non-Newtonian fluids, Lee et al. 74 considered the electrophoresis of a spherical particle in a Carreau fluids normal to a uncharged planar surface, and found that the presence of planar surface enhances the shear-thinning effect and thus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A similar analysis by Hsu et al. 75was later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phoresis of a spherical particle in a Carreau fluid normal to a large charged disk. In order to more closely simulate the real applications, Hsu et al. 76 analyzed the electrophoresis of a spherical particle in Carreau fluids bounded by a cylindrical microcapillar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low zeta potential and weak applied electric field. Many practical electrophoretic applications involve biological particles that are more reasonably represented by rod-like particles, such as protein, and DNA. To this end, Yeh and Hsu 77 extended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electrophoresis of a spherical particle in non-Newtonian fluids along the axis of a cylindrical channel to the case of a cylindrical particle (a finite rod). The general conclusion from the studies by Hsus group is that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of a particle is enhanced with a shearthinning fluid and/or a thinner EDL surrounding the particle. This is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dependence of electroosmotic velocity on the fluid rheology and EDL thickness presented and reviewed in the previous section. Very recently, Khair et al. 78 demonstrated that the electrophoretic velocity of a uniformly charged particle with a thin EDL in non-Newtonian fluids explicitly depends on shape and size of the particle. This behavior is quite contrary to the electrophoresis in Newtonian fluids. Moreover, it was identified that the stresses outside the EDL (i.e., inside the bulk electroneutral non-Newtonian fluid) are responsible for such complicated dependence. Interestingly, such size and geometry dependence of electrophoresis in non-Newtonian fluids qualitatively coincides with electroosmosis of non-Newtonian fluids as reported in Ref. 20.In summar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electrophoretic velocity of particle in a non-Newtonian fluid scales nonlinearlywith the external applied field and the particle zeta potential, resembling the electroosmotic flows of non-Newtonian fluids. Another notable feature is that use of shear-thinning liquids would enhance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of particles and thus leads to fast motion of particles under electric fields. 4. Streaming potential effect of non-Newtonian fluidsThe first attempt made to investigate the streaming effect of non-Newtonian fluids was as early as 1960s. Raza and Marsden 79,80 reported their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of the pressure-driven flow of aqueous foams through Pyrex tubes and the associated streaming potential.They observed remarkably high streaming potentials (e.g., 50 V) for nonionic foaming agents.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of such large magnitude generates significant electroosmotic flow which resists the pressure-driven flow, thereby being regarded 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blockage of foamflow in porous mediums. In order to correlat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foam was assumed to be a non-Newtonian power-law fluid and a theoretical model was then formulated to describe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across circular tubes. The calculated streaming potential favorably agrees with the measured streaming potential. In next several decades, this effect apparently has been left unnoticed in the literature. Recently, Bharti et al. 81 theore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pressure-driven flow of a power-law liquid in a cylindrical microchannel with electroviscous effects. They numerically estimated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field whichwas shown to decrease as increasing the fluid behavior index.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due to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effects the flow reduction for shear-thinning fluids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for shear-thickening fluids. Utilizing a more general Carreau liquid model, Bharti et al. 82 carried out a similar investigation by considering a pressure-driven flow in a cylindrical micropipe with a contraction-expansion structure. Zhao and Yang83 analyzed the pressure-driven flow of power-law fluids in slit microchannels under the effect of streaming potential. In this analysis,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and velocity field were obtained for arbitrary fluid behavior indices in terms of incomplete gamma functions. Vasu and De 84 studied the similar problem. Exact solutions of streaming potential were obtained for several special values of flow behavior index (such as n = 1, 1/2, 1/3), and numerical solutions were sought for arbitrary values of flow behavior index. Additionally, parametr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effects of applied pressure gradient, fluid behavior index, EDL thickness and zeta potential on the apparent viscosity, streaming potential and friction coefficient. Fig. 5 shows the effects of pressure-gradient and the fluid behavior index on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 gradient and/or decreasing fluid behavior index, and the dependence of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on the fluid behavior index becomes more significant for a larger pressure gradient.Tang et al. 85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effect on pressure-driven non-Newtonian fluid flow in microchannels using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The proposed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with second-order accuracy was claimed highly efficient for characterizing flow fields of non-Newtonian fluids with sheardependent viscosities.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was further utilized by the same group to investigate the streaming potential effect on pressure-driven flows in microporous structures 86. Aside from fundamental interests, streaming potential effect of non-Newtonian inelastic fluids was also recently explored to convert mechanical work to electricity 83,87. Itwas shown that non-Newtonian polymeric solutions of shear-thinning nature can substantially increase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 comparison with Newtonian electrolyte solutions under the same operating conditions. More recently, the use of streaming potential effect for electricity generation was achieved by using non-Newtonian viscoelastic fluids 88.The above analyses generally predict that shear-thinning fluids induce larger streaming potentials than shear-thickening fluids does under a same applied pressure gradient, and correspondingly would experience more significant flow reduction due to streaming potential effect. These findings can provide more physical insight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Newtonian fluid flows inmicrochannels, thereby giving rise to better control of the non-Newtonian fluid flows in microfluidic devices. 5. Other non-Newtonian effects in electrokineticsIn this section, non-Newtonian effects in electrokinetics including (i) viscoelectric effect, (ii) ion-crowding induced thickening, (iii) electrorheological effect, and (iv) electroviscous effect of colloidal suspensions will be discussed. Non-Newtonian rheology in the first and third cases stems from the electric field dependent dynamic viscosity, and that in the second case refers to the increased viscosityin EDLs due to highly packed ions, and that in the fourth case is due to the flow-induced deformation of EDLs. The origins of these four non-Newtonian effects are different fromthose reviewed in previous three sections which are due to the dependence of dynamic viscosity on the rate of shear.5.1 Viscoelectric effect in electrokineticsThe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viscosity of liquid varies with the strength of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is referred to as viscoelectric effect which was first experimentally reported by Andrade and Dodd 89,90 and commonly described as (12)where 0 is the usual liquid viscosity in absence of external electric fields, E is the strength of local electric field, and f represents the so-called viscoelectric coefficient. For three liquids of chloroform, chlorobenzene and amyl acetate, the viscoelectric coefficients were measured to be ,and , respectively 89,90. As suggested by Eq. (12), the local viscosity near highly charged solid surfaces can increase significantly because of the very strong electric field normal to the surface inside the EDL. Lyklema and Overbeek 91, and Lyklema 92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the value of f for water to be 1.02 1015 and showed that viscoelectric effect would modify the conventional HelmholtzSmoluchowski velocity. Here, we show a simple derivation of the HelmholtzSmoluchowski velocity subjected to viscoelectric effect. When a flat surface with a wall zeta potential of is considered, the HelmholtzSmoluchowski velocity over this surface can be derived as (13)where is the electric permittivity of solution taken to be a constant at the moment, E0 is the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tangential to the surface, and is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inside EDL. In order to obtain an analytical formula for us, an integration of Eq. (13)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To do so, and should be explicitly correlated. With aid of Eq. (12), the dynamic viscosity of solution inside the EDL can be expressed as (14)where d/dy is the double layer field strength (wherein y represents the coordinate normal to the flat surface) and can be derived from the Gouy Chapman solution of EDL potential as (d/dy)2 = C sin .Then Eq. (13) can be transformed as (15)where C = 8nkBT/ (all the symbols have the same definitions as those in Eq. (1), and fC = f/(1/C)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dimensionless viscoelectric coefficien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externally applied electric field to Eq. (14) is negligible since usually |E0| |d/dy|. Finally, one is able to integrate Eq. (15) to obtain an exact formula for the HelmholtzSmoluchowski velocity as (16)When f C 1, one can readily show that Eq. (16) reduces to (17) Clearly the HelmholtzSmoluchowski velocity now becomes nonlinearly dependent on the wall zeta potential because of the viscoelectric effect. When the viscoelectric effect is absent, i.e., f = 0, Eq. (16) naturally reduces to the conventional form of the HelmholtzSmoluchowski velocity given by Eq. (8). For extremely large zeta potentials, i.e., , the HelmholtzSmoluchowski velocity in Eq. (16) reaches an asymptotic value (18) Similar to the electroosmosis of non-Newtonian power fluids over flat surface discussed in Section 2, we also define an effective zeta potential (19)Eq. (16) then can be rewritten in the conventional form of HelmholtzSmoluchowski velocity as in Eq. (8). The results predicted from Eq. (19) are shown in Fig. 6.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e effective zeta potential approaches its asymptotic values at large actual zeta potentials when the viscoelectric effect is present (e.g., fC 0). This behavior is reminiscent of the asymptotic behavior due to the shearthickening behavior of liquids discussed in Section 2. However, the shear-thickening in this case is induced by the EDL electric field as suggested by Eq. (14), while that in Section 2 is induced by the shear-rate dependent viscosity. The asymptotic saturation of effective zeta potential shown in Fig. 6 indicates that the viscoelectric effect tremendouslyenhances the viscosity of the inner part of the EDL so that the inner part of the EDL looks like immobilized. Lyklema 91,92 assumed that such enhancement of viscosity is attributed purely to the electric fielddependent viscosity of solvent (as suggested by Eq. (14), and is not dependent on the local net charge density. However, this assumption was later shown to be in conflict with recent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n hydrodynamic slip and electrokinetics in nanochannels (see detailed discussion in Section 4.1.2 of Ref. 93).Bazant et al. 93 further argued that the highly charged surface would result in the crowding of counterions inside EDL (to be discussed in Section 5.2), leading to the apparent viscosity near the surface to significantly deviate from the pure bulk solvent. In addition to increasing the viscosity of solvent, the electric field also reduces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of solvent because of the saturation effect 94,95. Considering the high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in the EDL, the dielectric constant of solvent can be modified according to (20)where 0 is the solvent permittivity under the zero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and the coefficient B describes the strength of dielectric reduction, and is estimated to be for the room-temperature water.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viscoelectric effect and the dielectric reduction, one can follow a similar procedure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乘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分析及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初步【优秀】【带SW三维图及仿真】【word+5张CAD图纸全套】【毕设】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306664.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