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卡夫卡的“犹太情结”.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卡夫卡的“犹太情结”.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卡夫卡的“犹太情结”.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卡夫卡的“犹太情结”.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卡夫卡的“犹太情结”.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卡夫卡被誉为2 0 世纪文学巨匠、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其作品以晦涩难 懂著称,谜一般的作品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他的主要长篇代表作有“孤独三 部曲 美国、审判、城堡。中短篇小说占其作品的大部分,变形记在西 方广为人知,判决、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等都是非常著 名的作品。 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卡夫卡进行研究,如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存 在主义哲学角度、“新批评 角度、比较文学角度等。从心理学角度的研究的文章 中,重点要提到车安臣的卡夫卡思想与创作中的犹太情结,文章详细地阐述了 卡夫卡身上执着的“犹太意识和“犹太情绪”不是与身俱来的,而是经历了一个 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篇文章在研究卡夫卡的“犹太情结”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意 义,注意到了卡夫卡作品中的犹太思想和犹太因素,但没有对“情结 理论进行专门, 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对卡夫卡“犹太情结”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情结”这种内 驱力对卡夫卡创作造成的影响也没有进行透彻的论述。本文从荣格的“情结”理论 出发,结合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卡夫卡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生活和创作中的“犹 太情结”及其表现。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卡夫卡“犹太情结”及其产生之因。首 先了解荣格的“情结”理论,指出“情结是人的深层无意识心理中集结着的种种 冲动和情绪,它源子集体无意识。根据该理论对卡夫卡潜意识深处的犹太情绪和观 念进行挖掘。从家庭出身和格托精神的影响,罪感文化下弱的子民及犹太性的觉醒 三个方面证实卡夫卡“犹太情结 的发展经历了早年的无意识,到后来的有所认识, 直至最后的坦然接纳这么一个过程。 第二部分主要讲“犹太情结”在卡夫卡生活中的表现。首先介绍卡夫卡的父子 关系,指出卡夫卡作为一个犹太儿子,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集体无意识中“父子冲突 的精神原型,他一生中又爱又恨的父亲身上有着“父亲上帝的影子。其次, 卡夫卡作为著名的“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他的感受漂泊感、孤独感、恐惧感 可以说是所有犹太人的共同心理。 第三部分讲卡夫卡的“犹太情结在作品中的表现。主要分析其作品对圣经文 学母题及艺术手法的继承性。首先“父子冲突”母题中的父亲在司炉、判决、 变形记中是实实在在的父亲形象,而在后期作品中演化为一些社会权威,如在 流放地中的老司令官。并进一步将其虚化,如乡村教师中存在的不可抗拒的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力量。“流浪 母题,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如城堡、 美国、地洞,主要表现 了流浪者的漂泊感、孤独感、恐惧感。“牺牲救赎 母题主要表现在作品耗子民 族的歌手、乡村医生中。卡夫卡对圣经艺术手法的继承主要有反讽、隐喻 等。 卡夫卡不仅是一个具有犹太性的作家,还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作家。他作品中 承载的犹太文化本身具有多重属性,他的创作风格及手法的独特性共同成就了“说 不尽 的卡夫卡。 关键词:卡夫卡“犹太情结”犹太性世界性 h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n a 皿k a n 【如w h 0w 勰b o m i i lt l l ej e 诵s hb u s i n e s s i i l 狃伽【t l l l yl np r a g u ei i l 啪d e rm e n l l eo 劬ea 1 触d - h u i l g a r i 觚e m p i r c v e r yf e ww o r k s 、糯p u b l i s h c dd u r i n gl l i sl i f e t i m e , 廿l em r e em o s ti i i 】岬r t a n t v e l sl e a v i n gb e l l i 】n da r ea l s o ”o u t s t a n d i n g ”w o r k h ew 弱 h a i l e d 嬲m eg r e a t e s tl i t e 均:t u r ei i lt l l e2 0 t l lc c r i t l l 巧,豫o r i g i n a t o ro fm o d e ml i t e 豫t u r e k a n d sw o d ( sd i 街c l l l tt 0k n o w ,e n i g m a t i cw o r kl e rb r o a dt l l i l l l 【i i l gs p a c et 0t 1 1 e r e a d e r h i sm a i nr 印r e s e n t a t i v ef i l l l l e n g t l lw o r k sw e r e ”t h eu i l i t e ds t a t e s ”甜l d 由r i a l ”, ”c 嬲t l e ”,t h ep r o p o n i o no fs h o ns t o r i e sw 觞i nm o s to fn 坨w o r k s n o v c l l a t h e m e t 锄。啦o s i s ”w 弱w e l l l ( 1 1 0 w ni n 廿l ew e s t o t h e 瑙s u c h 硒i j u d g e m e n t 锄d ”p u i l i s l l i i l e n tc 锄叩s i i lt i 圮n o w ”,砌融d o c t o r s ”锄d ”ah u i l g e ra n i s t ”a r e v e 巧 、) l ,e l l k r l o w nw o r k s d o m e s t i c 舡l df o r e i g nr e s e a r c h e r ss t u d y 行o ma l l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 s o c i o l o g i c a lp o 硫o fv i e w ,t kr e l 硒o np o i n to fv i e w ,e x i s t e 而a l i s mp o m o fv i e w ,n e w c d t i c i s m ”,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n 玳i 沁s e a r c hm e m o d s 锄d s 0o n f r o ma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v i e w ,w es h o u l db ei n e n t i o n c d “勋血a sj e 、) l ,i s hc 伽叩l e xi n t i l j n l ( i n g 觚dc r e a t i v i 妒n l a ti sw r i t e db yc h e 勰c h e n g 1 k 甜i c l ed e t a i l e d l ye x p o s i t e l ep e r s e v c 舢c eo f ”j e 埘s hc 伽【s c i o 瑚n e s s a i i d ”j e 诵s hs e n t i m e mo fk a & an l a tl 搬; e x p 耐e n c c dap r o g s s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l l ep r o c e s so fc h 强g e t l l ea n i c l eh 鹪 伊。啪d b r c a l 【i i l gs i 班f i c a e i i l 廿硷”j e 诚s hs e n t i i n e n t ”o fk 哦如n o t e dt l l a tj e 诵s ht l l o u g h t 觚dj e 丽s he l e m e n t si nm ew o d ( so fk a n ( a s b u tn o ts p e c i 2 l l i z e da n di n d e p t l ls t u d y0 n 也e ”c o m p i e x ”t h e o r y ,a l s od i dn o te x p l o r e 恤f o m a t i o nr e a s 0 n s0 n 跳a i s ”j e 诮s h s e n t i i l l e n t ”c o m p l e x ”o nt l l ei m p a c to fk a 依a sc r e a t i o nh 邪n o tc o n d u c t e da l o r o u g h e x p o s i t i o n n ea n i c l em a i l l l ya n a l y s i sk a n ( a j e 晰s hs c n t i i i l e 出孤dp e r c 印t i o 邶i n 量1 i sl i v e s 锄dc r e a 圭i o n s ,c o m b i n e dj u i l g s”c o m p i e x ”也e o r y 蛆dc u l t i l r a la n t h r o p o l o g y m e n l o d ,i ka l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m on 1 1 e ep a n s t h ef i r s tp a ni 1 1 仃o d u c e sk a 出a s j e w i s h c o i n p l e x ”f o m i n gp r o c e s s f i r s t l yw eu n d e r s t 锄dt h e c o m p l e x ”o fj u l l g p o i i l t e do u tt l l a t c o i n p l e x ”o r i g i n a t e df b m 1 ec 0 1 l e c t i v em l c o n s c i o 髑a c c o r d i n gt 0 也e 也e o d ,ie x p l o r e k a 伙a sj e 、i s hs e n t i m e n t sa n dp e r c e p t i o 璐e x c a v a t i o ni nm es u b c o n s c i o u s f r o mt h e f a m i l yo fo r i g i na 1 1 d 廿l ei i n p a c to fg e t u o ,w e a l ( s u b j e c t su 1 1 d e rg u i l tc u l t u r ea i l dj e 晰s h a w a l ( e n i n g ,、wc o n f i 珊e dt l l ed e v e l 叩m e n to fk a & a sj e 谢s hc o m p l e xe x p e r i e n c e ds u c h i a p r o c e s s ,e a d yu n c o 璐c i o u s ,l a t e ri n t e n t i o n a lc a r e ,i 乃m lt l l ef i n a l 向s i o n ,i k c o n dp a ns 纰s s e s ”j e 谢s hc o m p l e x ”i nn l er e 、,e l 撕o no fk a 伙a 。sl i f c f i r s t l yi i n 仃o d u c e 恤f a t h e r 觚ds o nr e l a t i o n s l l i po fk a 墩a h i sf a t h e rw h 0k a 墩a1 0 v e sa n dh a t e s i l ll l i sl i f ei sas h a d o wo f ”g o d i - ,1 1 l i si st od o 淅t i lt 1 1 ej e w i s hc u l t u r e ,t h ep r o t o t ) ,p eo ft h e f a t h e r g o d s e c o n d l y ,k a f l ( a 弱a 蛔o u s ”h o m e l e s s 蛐彻g e r i i ,h i sf e e l i n g ss u c h 嬲 w 觚d e r i n g ,l o n e l i l l e s s ,f e 龇c 觚b es a i dt h a ta l lj e w sa r ec o m m o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1 kt l l i r dp a r ts 仃e s s e sk a 伙a s ”j e 谢s hc o i n p l e x ”i nt l l ew o r k s w em a i l l l yk n o w j e 丽s hc u l 佃em 0 t i fa n da n i s t i ci nk sw o r k s f i r s to fa l l ,t l l ef a 1 e ro ft l l e “f a t h e ra n d nc o n f l i c t i s 忙r e a li m a g ei n “s i l u ,“j u d g e m e n t ,“m e t 锄。巾h o s i s ”,e v o l u t i n gt os o r n e o ft l l e 叫t l l o r i t ) ,o ft l l ec o i 姗u 1 1 卸i nt l l el a 吮rp a r t ,s u c h 弱t l l eo l dc o m m a n d e ro f p m l i s l l i n e n tc 锄叩si l lt l l ef l o w ”s t m ym o t i f i st h es e n s eo fw 砒l d e r i n g ,l o n e l i n e s s ,f e a ri n 舣a sw o r l ! 【s s a c r i f i c e 锄ds a l v a t i o n ”i sm a i n l yi n ”m i c en a t i o n a ls i n g e r i l ,”r u 】r a l d 0 c t o r s ”s e c o n d l y k a f l 【aa b s o r b 觚du s ei r o n y ,m e t a p h o r ,a i l do t h e ra n i s t i c o ft 1 坞 ”b i b l e ” k a f k ai sn o to i l l yaj e 诵s hw r i t e r ,a l s oaw o r l d - 研d es i g i l i f i c a i l c e 州t e r j e 埘s h c l l l t u r ei t s e l fh 嬲m u l t i p l e 砌b u t e s ,h i sc r e a t i v es t ) ,l ea 1 1 dt t l eu l l i q u ew a ya c m e v e st l l e ”n o t 仙a t ”k a f k a k e yw o r d s :蛋孤a j e 、 ,i s hc o i n p l e x ”j u d a i s m i n t e m a t i o n a l l 匆 i v 硕士擘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妄1 啦 日期:砷g 年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乒月) 9 日 |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言嚣辩小日期:2 ? 年i 月工1 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一,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序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囤意论塞握銮卮澄唇! 旦坐生i 旦= 玺i 旦三生筮查= 作者誉名:耋| 时褫 日期:艿年4 月2 7 日 导师签名:零。3 血 日期:f 年中月节日 2 恤 l t 却泸名如 签: 者期 作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卡夫卡的人生经历极其平常,其生活的足迹几乎没有离开过布拉格,是个生性 孤僻的“西方犹太人,但在他默默无闻地去世之后,却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并享有世界顶级文学大师的盛誉;一个生前发表作品寥寥、身后留下三部“未完成一 的最重要的长篇小说的犹太德语作家,却引发了无数的和无休止的批评与研究,乃 至于他生前说过的每一句话、写下的每一段文字,几乎都已经成了读者和研究者们 穷追不舍的“猎物 。 卡夫卡的作品以晦涩难懂著称,谜一般的作品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他的 主要长篇代表作有美国、审判、城堡。中短篇小说占其作品的大部分,变 形记在西方广为人知。其他如判决、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 家等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 本文立足于卡夫卡的犹太出身,指出犹太民族特殊的历史遭遇,传统、宗教所 造成的犹太民族心理定式,都对其人格形成了深刻的影响。纵观其一生及其创作, 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作为捷克人的卡夫卡挥之不去的“犹太情结,以及他对他民 族文化深层的依恋和推崇。抓住卡夫卡的思想中的犹太特质,我们可以发现卡夫卡 作品中的另一个更深刻、更宽广的世界。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长期以来,人们对卡夫卡及其作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西方,卡夫卡是从 上世纪3 0 年代开始受到评论界注意的,可是早在卡夫卡生前,德国表现主义戏剧 家和小说家卡尔斯泰因海姆就己经认识到卡夫卡作品的价值。他在1 9 1 5 年曾建 议把本来准备授予他自己的冯塔纳奖金转授给卡夫卡( 得奖作品司炉) 。到了上 世纪的3 0 年代,卡夫卡的终身挚友马克斯布罗德将卡夫卡的6 卷本全集出齐以 后,卡夫卡便逐渐为各界人士知道。随后,布罗德又在1 9 4 5 年到1 9 4 6 年间整理出 版了卡夫卡的9 卷本全集,使世人能一睹卡夫卡创作的全貌,并由此在西方世界兴 起了一股“卡夫卡热 ,研究卡夫卡成为了世界文坛的一门学问。关于卡夫卡的论 文和研究专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卡夫卡及其作品。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强调卡夫卡作品对于现代社会生活反映的真实性,充分 肯定了他的作品对于社会生活与现实世界的揭露、批判和寓言的思想价值。二战刚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结束,西方一位研究者就在其编辑的一个作家论文集的“卡夫卡 一章里明确指出, 卡夫卡作品所描写的“就是一个等级制的世界,它是卡夫卡对于自己生活于其中、 并作为一个下等职员在其中工作的奥匈帝国官僚政治的滑稽嘲笑的模仿所创造 的。 所以说,“卡夫卡小说可以被看作是官僚政治的讽刺画。 捷克文学评论家保 尔雷曼的卡夫卡小说中提出的社会问题一文肯定了卡夫卡反对资本主义的立 场及其艺术上达到的杰出成就,指出他是资本主义“异化 的深刻揭示者,又是这 个“异化 的一个可怜的牺牲者。社会学研究也是战后“卡夫卡学 研究中最先兴 盛、并很快得到社会各阶层热烈回应的一种研究类型,这跟一般人总是最先在社会 政治层面上获得对于卡夫卡作品价值的认识这一普遍现象有关,故而也最容易为人 们接受。 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卡夫卡的作品也大有人在,早在1 9 1 6 年,奥斯卡瓦尔策 尔就从潜意识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卡夫卡笔下的人物。还有人用精神分析学方法, 把卡夫卡作品当作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形象说明,认为卡夫卡的价值就在于其生动地 “表现人物被压抑的,甚至未被意识到的情感 ,他们在变形记里看到了“隐 喻被作为实际事实来对待 的成功的艺术范例。 卡夫卡的终身好友马克思布罗德从宗教神学角度解读卡夫卡作品,认为卡氏 所描绘的只是人和上帝的各类观念,是对犹太教上帝见证录的再次叙写。有人认为 这种超验式的研究,表面上似乎极度推崇卡夫卡,其实从根本上歪曲了卡夫卡,客 观上将卡夫卡研究引入了迷途。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欠公允,从宗教神学的角度也 可以让我们了解属于“宗教的民族 成员之一的卡夫卡的真实面目。 还有采用美国“新批评 的方法,着力探讨卡夫卡作品自身的构成性特征,包 括其叙事文体,话语方式,隐喻手法,寓言结构和神秘主义的风格特征等,这类研 究强调让卡夫卡“文本固有的内在特性”自己来说话,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研究效 果。其中海因茨波里策的弗兰茨卡夫卡:寓言和悖论认为卡夫卡作品那开 放性结尾、悬而未决的问题、其固有的悖谬性和不可理解性,根本的原因,就是因 为他的作品都蕴含着一个寓言性的结构。 从存在主义角度研究卡夫卡的也大有人在。如冈瑟安德尔斯的弗兰茨卡 夫卡:赞成与反对( 1 9 5 1 ) 是最早的结合存在主义对卡夫卡进行研究的一部力作, 尽管作者对存在主义思想并非完全认同。到6 0 年代,威尔赫姆艾母里奇的弗 。a u s t i n w 打e n “f 眦 a n ( a ”,i n r a g e f o r o e r :脚加c ,讹豇研,n e u n i v 吲t y o f m j c h i g 锄p r 啦1 9 4 6 p 1 0 6 。r s 。弗内斯:表现主义。艾晓明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 9 8 9 年。第2 4 页 叶廷芳编:论卡夫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年,第5 页。 h e i n zp o l i t z e r ,月啊,z z 尺q 勋? p 口,口6 ,p 口耐p 口d 缸,c o m e l lu n i v e r s i t yp 陀s s ,i t t l a c x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兰茨卡夫卡,重新界定了卡夫卡文学中存在主义特征,他认为,卡夫卡的作品 就是人类存在的范例,是2 0 世纪整个世界存在的象征。他的研究成果,对于后来 的卡夫卡研究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很高的权威性。 还有采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对卡夫卡进行综合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其中, 最常见的就是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出发,把卡夫卡与在同一视角下能够呈现出某些相 似性联系的一些作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如莫里斯福里德曼的疑而未决 的反叛:麦尔维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加缪,圆查尔斯伯恩海默的福 楼拜与卡夫卡:精神诗学结构的研究 ,罗伯特阿尔特的必然的角度:卡夫卡 、本雅明和斯考勒姆的传统与现代性同时还有不少研究者着眼于卡夫卡作品中 明显的神秘色彩,及其难以解读的审美特点,深入考察其创作与犹太传统的内在联 系,梅尔文威尔克的t s 艾略特和弗兰茨卡夫卡的犹太风貌 等,这些研究 成果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卡夫卡作品中的具有着神秘色彩的隐喻手法和寓言结构,提 供了很有价值的视角和方法。以上研究中卡夫卡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文学对象,他 们更多地是把卡夫卡及其创作,看作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现象来加以理解, 其研究视野因此也显得非常开阔,从而能够使卡夫卡文学的价值在更高层面上得到 理解和评价。 与此同时,一系列研究卡夫卡的传记资料也陆续出现。如卡夫卡的知交马克 思布罗德的卡夫卡传 ,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卡夫卡的第一手资料。威廉海里 姆希的弗兰茨卡夫卡、克劳斯瓦根巴赫的卡夫卡传,海因茨波里策的 弗兰茨卡夫卡,使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了解卡夫卡其人。特别是在1 9 8 3 年卡夫卡诞辰l o o 周年纪念和1 9 8 4 年卡夫卡逝世6 0 周年纪念活动之后,论述卡夫 卡及其作品的文章和专著在世界文坛可称为“车载斗量 。人们从在1 9 世纪上半叶 有德国诗人歌德提出的“说不尽的莎上比亚 ,而2 0 世纪有“说不尽的卡夫卡”。 中国大陆的卡夫卡研究是在2 0 世纪7 0 年代末8 0 年代初兴起的。1 9 7 9 年,叶 廷芳在世界文学第一期上发表了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同期刊载的还有李文 俊的变形记,卡夫卡开始引起了大陆学者的关注。在短短的2 0 多年时间里,我 国已出版关于卡夫卡的著述1 0 余种,其中叶廷芳就有译著多种。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女作家残雪于1 9 9 9 年出版了一本专门解读卡夫卡的著作灵魂的城堡理 w i l h e i me m r i c h ,厅口肥j r 矾口,加口肘s h e c m az e b 明b u e h e n ,f r e d e r i c ku n g 碣n e wy b r k ,1 9 6 8 。m 纠r i c ef r j e d m 锄棚6 如删a 眈尺p 6 础胁以d f d 抬w 机询c 口小蚶,( r c v i de d i t i o n ) ,1 1 1 cu n i v 哪时o f c h i c a g op r c s s c h i c a g oa n dl o n d o n ,l9 7 0 oc h a r l e sb e m h e i m e r ,f 口“6 p ,册d k q 勋j “讲嚣胁尸驴 c j p 卯f 地跏c f “增,y e l e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n e w h a v c n ,1 9 8 2 域r o b m 芦m e t ,n e c e s s o r ya n g e l s :1 、r d d m o nd n dm o d e m i l ) ,i nk 呒f k d ,b e 哪n m i n 。o n ds c h o l e m 脚缸du n h 懿蝴 p r e s s ,c a r i l b r j d g e ,m a s s a c h u s e t t s ,l9 91 om e l v i nw i l k 加w 括,lm j p 胆c e 加z 譬彤f d f 口耐,口,坛 :够妇,s c h o l a r sp r e s s ,a t i a t l t a ,g e o r g i a 1 9 8 6 回m a x b r o d ,砌,扬砌f 妇? 彳b f 昭,印由弘( t 阳岫s l a t e 曲y h u m p h 佗y s r o b e n s w i n s t o n ) r j c h a r ds e c o n d ;e n i 鹕c d ,e d i t i ,h k c n b o o k s ,n e wy o r k ,l9 6 0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解卡夫卡,另外还发表了有关卡夫卡的论文200篇,出版作品集几十种。而卡 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0卷本)的出版,则是我国卡夫卡研究 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国卡夫卡研究走向深入和成熟的标志。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卡夫卡,他的传记也及时地得以翻译、出版。联邦德 国学者克劳斯瓦根巴赫的专著卡夫卡传,经周建明翻译,于1988年由北京十 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而被视为权威性的、卡夫卡生前最亲密的朋友奥地利文学评论 家马克斯布罗德撰写的卡夫卡传,1997年首次译成中文后,由河北教育出版 社出版。1999年漓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汤永宽的译本。我国学者在大量占有卡夫卡 生平创作资料的基础上,副垂翼蓁薹瀚谛薹辐犁蠢墨磊佑;缺少酌蕉矗戡毒鲷琏 汉对话秘,一崖龙蕙识鹜;羹萋强澎淫薹强蓁溯格攥掰l 霍蓁羹孺蓁弑j 睡确澌班羹蹩 茬埕理礤馏嚣雪掰亍耋雾蓟霎湎臻瓮差蓄喧鹰霎琶i 璀边鬻翳剖州露向6 影剐蘸 罗薪器啊镭薹曩g 萎蓁蓁耋纛霎萋剥蓁雾建雾薹葡。 蓁羹型莲埕磊霎鞔“践甥壁雾嚏馏型壤潲舞确佃预囊。引彭盱旺嚣慧削煳墓 塞耄鬻萋副;蓁虽犁型熊篓季霎常瞰功雨溺凉:络豪葡酬酷融落曼旁禽黼并薹洛伊德一样,也 认为情结根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后来他发现这些情结起源于人性中某种比童 年时期的经验更深邃的东西,即他所谓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或称为种族潜意识,是人格或心灵机构最底层的潜意识部分。在 每个人身上,除了他个体的记忆外,还存在着伟大的“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是荣格理论的核心部分,在他看来,集体无意识对于人类个体来说,是一种独立的 存在。它先于个体而存在,作为一种预定的“构图”与个体一同降生于人世:一个 人降生于世上,他的心灵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已经刻画了一些集体无意识的 “符号或“花纹”;集体无意识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差不多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存 在,它“超越青年与老年、诞生与死亡,甚至握有人类一两百万年的经验,因此几 乎是永恒的 ,它反映了人类在以往的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荣格说:“我之所以 选择集体的这个术语,因为无意识的这一部分不是个体的,而是普通的。同个 人心灵相比较而言,它或多或少地具有在所有个体中所具有的内容和行为模式。换 o ,见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周建明译北京:北京 十月文艺出版社,1 9 8 8 年。第2 6 2 页 8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根本就在于他们保持着犹太民族特有的宗教化的家庭生活模式。如果说,在西元纪 年之前的犹太人比较强调“托拉”( 即摩西五经) 对于民族整体生存方式的规约和 引导,那么当“大流散”成为他们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生活现实时,犹太人就非常现 实地对自己的( 宗教) 生活方式实施了重大改造,通过一部2 5 0 万字的塔木德, 犹太人不仅把圣经中的教义诫命阐释得更加具体可行,而且将它与家庭生活直 接融为一体,使每个人能够从家庭生活中时时刻刻受到宗教的熏陶;每个人在完成 家庭角色时,其实是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宗教使命。“犹太人信仰上帝是和家庭联 系在一起的。“使犹太人得以生存下来的正是他们那种对家庭观念的挚信,在他们 心目中,家庭既是体验人生的场所,又是属尽传宗接代义务的完美形式。 家庭 成了犹太民族传承其文化传统的最根本的方式和渠道,家庭生活与其宗教生活浑然 一体。所以犹太教并不认为自己是一种宗教,它把自己看作为由上帝与以色列立约 关系而产生的教导和戒律,一种力求在道德上把每一种人类行为转变为一种同上帝 进行沟通的生活方式。 在家庭生活承载犹太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精神格托起了重要的作用。“格托” ( g h e 钍o ) ,即犹太人居住区的代名词。“格托”是犹太人进入流散历史后所形成的 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存在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表征性地揭示了犹太文化散存结构 的若干历史内容。事实上,犹太格托在犹太文化的历史发展中的确起到了不可缺少 的作用,圣经时代所形成的犹太文化传统在流散过程中由于有了格托这一有效 的文化载体而得以完整和成功的延展。同时,格托作为保护犹太传统的“文化栅栏, 归根到底又不是一堵不透风的铁墙,现世的需求是犹太人走出格托的根本原因,也 决定着犹太人必定与外界建立着种种不间断的文化联系。但在有形的格托之墙消 减、弱化的同时,还有一堵无形的和更具韧性的精神之墙仍然规范着犹太人的现世 生活和维护着犹太人的历史传统,在犹太人的现代生活中还深刻地呈现和固存着一 种与传统的格托生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文化事实,就是精神格托。可以说,精神 格托在现代是作为犹太文化的一种传统而被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卡夫卡身上的犹太文化烙印,来自其家庭生活中“精神格托”。尽管他家早就 迁出了犹太人居住区,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着犹太民族的传统方式,因为尽管“犹太 人已经从他们的居住区里被解放了出来,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在精神上,他们仍然 是被隔离在居住区里的犹太人。 卡夫卡母亲说:“我们对待犹太节日就像地地道道 的犹太人一样斋日我们没觉得很难熬,因为我们整年都在为此训练。 卡夫 西欧文豪:父辈的世界。王海良、赵立行译。上海:三联书店。1 9 9 5 年第1 8 页 o 沃尔特拉克:犹太复国主义史。徐方、阎瑞松译。上海:三联书店。1 9 9 6 年。第1 0 9 页 o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十卷,第1 2 6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卡其实无须去犹太会堂接受拉比或哈西德教派法师耳提面命式的教训,在自家日常 生活的耳濡目染中,同样能够不知不觉地习得较拉比的教诲更富活力的犹太文化精 髓。卡夫卡与父亲的关系比较复杂,对于母亲,尽管他偶有抱怨,但总的来说,与 母亲比较融洽,这一方面由于犹太人家庭里母亲角色很不一般:“每当社会要求严加 管束时,总可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感情流露渠道。在东欧的犹太人中间,母亲就是 这个渠道。”另一方面,如卡夫卡所承认的:“我是一个带有一定数量的卡夫卡血统 的略韦( 即卡夫卡母系之姓氏) ,推动我的不是卡夫卡家族的生活意志、经商意志、 占领意志,而是略韦家族的马刺,它显得比较神秘、羞怯,促使我跑向别的方 向”。圆虽然姓“卡夫卡”,但他认为自己精神气质更像一个“略韦 ,所以心理 上自然地对母亲、甚至母系家族的人更为亲近,唯有“独自与母亲在一起 ,他才 “觉得轻松与美好 。他才会显得真实与自然,“在母亲面前我毕竟不需要像在读者 面前那么多的艺术铺张啊。 卡夫卡对于几位舅舅也是亲近有加,感到自己与舅舅 们很相似:“他在某些个别的地方是我的漫画像,但实质上我是他的漫画像。当 母亲以其特有的温柔与慈爱来维护父亲的权威时,卡夫卡虽有抱怨,但又总是乖巧 地顺从母亲。卡夫卡还清楚地意识到,父系家族与母系家族分别代表了大流散时期 两种不同类型的犹太人:父系家族表现出一种顽强的外向开拓性的生存意志,总能 够充分利用现实条件努力开拓出一片更大的生活空间;母系家则具备一种执着地奉 守先辈诫命的精神气质,更关注自己的精神依托,卡夫卡母亲的祖父和曾祖父非常 虔敬,并在犹太法学知识方面享有专家学者的盛誉,这个家族成员总是显得喜好冒 险、想人非非、性情怪癖、幽居遁世。具有“略韦气质的卡夫卡,以一种非常独 特的方式承继了犹太文化传统。一方面他对跟随父亲去犹太会堂做祷告之事感到厌 烦,由于父亲的缘故,直到其肺结核咯血之前,卡夫卡都在有意识地回避犹太教的 东西;另一方面,由于天生的“略韦”气质和与母亲的亲和力,卡夫卡在日常生活里, 从母亲,或母系家族那里潜移默化地习得了犹太文化的精髓,承袭了最生活化的、 最本真的、也是最富生命活力的犹太文化的根本内蕴,对于卡夫卡来说,这些东西 已不是需要每天温习的功课、需要经常重复的仪式,或者说是需要用心默记的教义、 需要刻意奉守的诫命,这些东西已经成了卡夫卡生活的本能和习惯,在他自己尚未 有所清醒意识之时,便已内化成了他的文化无意识。 其次,罪感文化培养了弱的子民。众所周知,犹太文化是一种罪感文化。人类 。欧文豪:父辈的世界。王海良、赵立行译上海:三联书店1 9 9 5 年。第1 6 5 页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石家庄: x 项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自我感觉。这种害怕是正当合理的,因为一个人应当容许一种自我感觉只有在写 作中才能最终得到确立。渐渐地这便成了他的一个巨大愿望:写出所有的完全出自 我心灵深处的全部恐惧不安的状态,把这种状态写进那纸的深处,就像来自于我心 灵的深处,或者是把它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它写下来,以便我能够将我所写下来的东 西统统吸纳到我的身上。 至此,他已开始坦诚地认可自己身上的犹太性,所以当看到周围生活中一些“犹 太味的东西,他马上就会想到:“这正是我自身的起源所赖以支撑的东西。 当他 成功地写出判决与变形记等名篇后,卡夫卡已经确认了自己身上的犹太属 性的极其丰富性,并把它与自己的文学使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我的脑袋里有着庞大的世界,但如何解放我自己和解放它,而不被撕成 碎片呢? 宁愿上千次地撕成碎片,也不要将它阻挡在我的体内或埋葬它确实, 我就是为此而生存在这里的,与此我相当清楚。 随着对自己身上犹太性的认识日益明晰,卡夫卡对于生活中所遇到的具有犹太 特征的文化事物也兴趣渐浓,并“比以往更多地从事于犹太人事业了”,在那些岁 月里,他经常去观看犹太人剧团的演出,并与一些犹太人演员过从甚密,这些举动 当时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为此他索性坚决地认定,父亲所反对的就是他的犹太 教。 卡夫卡真正地把自己的生命与犹太文化完全融为一体,是在1 9 1 7 年之后。他 先是因为肺结核严重发作导致大咯血,紧接着又解除了与菲莉斯鲍威尔的第二次 婚约,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重大事变,美国已故德语文学专家珍妮约 芬认为,卡夫卡“转向( 犹太) 神秘主义 ,与他当时遭遇的这场重病是息息相关 的。人生的巨大挫折和对死亡威胁的切身感受,卡夫卡由此真正体验到了犹太文化 中的神人关系的根本涵义: 正处于努力奋斗的人为了拯救在他自己心中的神的力量,必须把自己放到 这个世界的对立面去;或者同样道理,神的力量为了拯救自己,也把人置于反 对这个世界的位置上 卡夫卡从自己眼下极为糟糕的生活状况,体悟到了苦难重重的犹太民族超坚毅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六卷,第1 4 9 页。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七卷,第2 4 8 页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七卷,第3 0 l 页 1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l s 的信仰力量所蕴含的生活逻辑;他不仅强调自己就是由源自“原罪”的“恐惧”所组 成的,并且还不无欣慰地说:“我与犹太民族一样老,像永恒的犹太人一样老。 此 时的卡夫卡也开始专门请人教授自己学习希伯来语,以便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犹太文 化;他在2 0 年代前期的创作,就像一些评论家所指出的,实际上就是以苦难深重 的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形态为素材来源;当时他想去巴勒斯坦的愿望也越发 强烈。1 9 2 2 年初,一次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他写了一段日记,其中的话语意味深 长:“我现在从迦南浪游出来已是四十岁了,看来我是作为外国人归来的迦南 必然是我自己仅剩的希望之乡。圆。 卡夫卡对自己身上的犹太文化属性,就是经历了早年的无意识,到后来的有所 认识,直至最后的坦诚接纳这么一个过程。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五卷,第4 6 3 页 。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叶廷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第六卷,第4 5 0 页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者。他为自己在各个方面不能与父亲的愿望和目标相吻合,为自己不能符合父亲的 要求而深感内疚和惭愧。一旦他在行动上抗拒了父亲的意志,根据自己的独立判断 而作出果断决策,便马上转而对自己的作法表示怀疑,需要父亲来作出裁决。正如 马克斯布洛德所言,“在多少次谈话中,我都想让我的朋友明白,他是如何过高 地估计了他的父亲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卡夫卡滔滔不绝的争辩奇怪的是, 直至他年岁稍长,他仍然希望能够得到父亲永远不能允诺的同意。 而且还有一个 原因,而卡夫卡很早就注意到,父亲的世界控制着决定他能否成功的一切物质条件。 其实,在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还提到了父亲对他的爱。例如,尽管语气 有些暖味和含糊,他还是提到父亲脸上一种美好的笑容,虽然极难见到,但特别 美,包含着恬静、满意和嘉许。他还回忆了另一些更能说明问题的例外,大多数例 外都是在父亲默默忍受痛苦、爱和善的力量压倒并直接攫住了一切与之对立的东 西。这当然很罕见,可是却令人神往。譬如,当他在炎热的夏天午间吃过午饭,在 商号看见父亲十分疲惫地伏案打盹的时候,或者星期天当父亲精疲力竭地跑到乡下 的避暑山庄来与他相聚的时候;或者当母亲身患重病,父亲双手紧紧抓住书柜,浑 身哆嗦,暗自啜泣的时候;或者当他最近一次罹病,父亲蹑手蹑脚到奥特拉房里来 看他的时候,父亲在房门口站住,伸长着脖子看他安卧在床上,父亲出于关心我, 只向他招了招手。每当这种时候卡夫卡便扑在床上,止不住幸福地哭了起来。 的确,尽管对父亲又怕又恨,卡夫卡却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过父亲,去过自己完 全独立的生活,不是父亲不准,而是他就没想过要离开父亲,这恐怕就与他与生俱 来的对父亲的依恋有关。在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卡夫卡的婚姻问题。卡夫卡 曾三次订婚又三度毁约,一般人认为,这是他害怕结婚会妨碍创作,但很难说其中 就没有他害怕离开父亲的心理因素。按照卡夫卡自己的说法,婚姻这一他生命中一 个重大的“综合症的症结恰好就在父亲身上。为此,他们进行了激烈的冲突,造 成他对父亲的恐惧、内疚、负罪感、不满、憎恨等互为矛盾的心理。他憎恨父亲, 但又因此而感到自己有罪。 第二节异乡人的心理体验 卡夫卡生前唯一的好友、学者马克斯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