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论文)钛酸锶钡基高介复合陶瓷的制备与介电性研究.pdf_第1页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论文)钛酸锶钡基高介复合陶瓷的制备与介电性研究.pdf_第2页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论文)钛酸锶钡基高介复合陶瓷的制备与介电性研究.pdf_第3页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论文)钛酸锶钡基高介复合陶瓷的制备与介电性研究.pdf_第4页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论文)钛酸锶钡基高介复合陶瓷的制备与介电性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论文)钛酸锶钡基高介复合陶瓷的制备与介电性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工艺,分别制备了( b a s r ) 啊0 3 陶瓷,s i d b 1 o 复 相陶瓷及b s l d b t o i 复相陶瓷。利用扫描电镜和x 射线衍射对陶瓷样品的微观 结构、结晶结构进行了考查,并对样品的介电温度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 1 ) 采用分析纯的碳酸盐为原料直接配料,利用传统的固相反应工艺,分别 在1 3 5 0 、1 4 0 0 和1 4 5 0 烧结温度条件下保温2 h 制备了一系列的b a l 。s r x 币0 3 陶瓷样品。发现各种烧结条件下制备的b a i x s r x 五0 3 陶瓷均是单一相、钙钛矿结 构的固溶体,x = o 3 是室温下晶体结构从四方相向立方相转化的过渡组分,微观 结构随烧结条件和s r 含量有很大的变化。介电测量表明b a x s r x 瓢0 3 伴随着温度 的变化发生三个相交,三个相变温度在x = o 0 。8 组分范围内随着s r 含量的增加 均呈现出近似线性的下降、并且不依赖于烧结条件。 ( 2 ) 采用两步合成的方法制备了x s l o ( 1 x ) b 1 d 复合陶瓷样品,烧结温度条 件为1 2 7 5 、1 3 0 0 和1 3 2 5 ,各保温2 h 。对) ( 1 m 谱线的分析表明本实验条件 下得到的x s t o ( 1 - x ) b 1 陶瓷是以b a i 。s 蛹0 3 固溶体为主相,并有少量其它组分 的钛酸锶钡杂相存在的复相陶瓷:对s e m 图片的分析表明,随烧结温度的升高, 相同x 值对应的x s t ( h 1 x ) b 1 的陶瓷样品晶粒尺寸有所增大,致密性变好;在相 同的烧结温度条件下,s r t i 0 3 含量高的样品气孔明显增多,致密度降低。同一烧 结温度条件下,随着s r t 0 3 含量的增加,s 1 o b 1 o 系统的居里温度逐渐向低温方 向移动。样品均表现出弛豫特性,居里峰对应的峰值明显小于b s l o 固溶体,在 居里温度附近介电常数的温度稳定性较b s t 0 固溶体有所改善。 ( 3 ) 采用两步合成法制备了x b s r i 0 7 0 ( 1 x ) b 1 d 和y b s t 0 8 0 ( 1 一y ) b t o 复相 陶瓷。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保温时间短,复相陶瓷的晶粒尺寸在o 5 l “m 左右, 且分布均匀。起始两相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最终复合陶瓷中高低温固溶相的组成, 本实验中,相同烧结温度条件下,b s l d 8 0 与b 1 d 之间的固溶反应较b s l d 7 0 与b 1 0 之间更为显著,这可能是由于b s l 0 8 0 与b s l 0 7 0 相比同b t o 之间有 更大的离子浓度差的缘故。实验中所有配比的复相陶瓷的介电温谱均呈现双峰结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构。在1 3 0 0 l o f n i n 的烧结温度条件下t 组分为0 7 b s t 0 7 0 o 3 b t o , o 8b s t 0 7 0 o 2 b t o 和0 7 b s t 0 8 0 o 3 b t o 的复合陶瓷分别在7 0 l o 、 8 0 o 和1 2 0 2 0 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了良好的介电温度稳定性。 论文关键词:钛酸锶钡;复相陶瓷;微观结构;介电常数;固相反应 山东大学硕l 学位论文 as 丽嚣o f ( b a ,s r ) 面0 3c e 删【i l i c s ,s 1 n b l oc 劬p o s k 姗i c s 锄db s l d b 1 d m p o 妇sw e 他p r e p db yc o n v 训o i l a l l i d s 眦m c 吐m c t h o d t b m p e m n 聪 d i 叩日l d e n o fd i e l e c 硒c n s t a n tw a sm 明s l 删c r y s t a ls t m c t i i 糟锄dm i 啪s t m c t i l 他 w 豇e 锄a l y 刁e dt h f o u g hx 哪yd i f f h c t i o n 弘吡锄s 趾d 鲫l l l i n ge l e c 臼o nm i c r o s c o p e 灿罾r a p l l so f t l i e 锄p l 龉,托s p e c t i v e l y ( 1 ) b a i - x s 娟0 3c c 舳i c sw e r ep 唧删b ym ec o n v 删o i l a l l i d - s 眦嘲_ c t i m e t h o d 砒s i i l 钯r i n gt e l n p 盯a 土i l i 髑o f1 3 5 0 ,1 4 0 0 柏d1 4 5 0 矗”2l l 舱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3 i so 叭正m s 也砸a l lo f 她b s t o 咖n i 鹳砒也e g d 酬i d l 面、 r i t h t b em 讲叫p h a o fp e v s l 【i t ec r y s t a ls t 呲t i l 心a tf 0 0 mt e m p e 相t u 聆,b s tc 啪m i s 咖ac h 锄g eo f c r y 刚m ec u b i cp h 粼t o 也e 铷g o n a lo 砒 】产= o 3 m i 啪s 由m c n i 嘲c h a l l g es i g n i f i c 龇t l yw i i l ib 础s r 仪 n t e ma n ds i n t e r i n g t e i n p 盯日n l r e f 0 rt h o c 锄p o s m o 船w i mx 爿卜o 8 ,m e 陀a 陀t l l i _ e ep h 鹤e 缸a 璐m o 璐, w h i c ht e m p t 戤咖陀sd e c r e a 辩i i l l r l y 、航t hs rc o m 吼t 锄da 坞如出= p e n d e mo f s i m e 咖 t e | n p 蹦咖d t :p e n d e n c eo d i e l e c t r i cp e a i 【v a l s s rc o m e ma n ds i i 临她 t e m p e 瑚l i l r ei sd i u s s c d ( 2 ) x s l o ( 1 - x ) b t o c o m p o s 硷龇i c s 伽p r q 撕db yat w o s t e ps y 删艟s i s 删= t h o d 砒s i n m c r i i l g t c i n p e r 锄鹏s “1 2 7 5 、1 3 0 0 a n d1 3 2 5 矗) r 2h ,北s p t i v e l y m 柚a i y s i sc o n 6 彻s 蜘a l lo f 也ex s t o - ( 1 x ) b 1 os 锄p l e s 胁em a i np h a s 船o f b a i 1 s r x 瓢0 3 h d i i n i o nc r y s t a i 曲m c t i l 他,a 锄a l l 锄。吼to fo m 盯c o m p o n 伽瞳so f b a r i 哪s 昀r m 啪6 t a l l a t ep l l a s 部a 他a i e x i s ti nt b e跚p o s i t e 枷 m i c l o 蛐m c t i l 瞄妇g es i g i l i 五c 刹yw i mb o l hs r 伽咀咖t 觚ds i n t e r i n gt c m 肼娥m l f 讲t l l es 锄p l 舒砒s a r n e 幽d 矧n gt c m p t 班i t i i ,t h eo 盯i ct e m p c 硼瞳l l 聪掣a d u a l l ys h j f l 3 t oi d w 锄印e r a t i l r e 谢mi n 饿舔i n gs t 0c o m e n t a l l 蚴p l s h o w l 觚砒i p r o p e r t i 骼,t h ec i | r i ep e a kv a l u a 地s i 倒f i 伽n n yl c s st h 托b s l o i m i o m ( 3 ) 】【b s l 0 7 畎l - x ) b t oa n dy b s t 0 8 0 ( 1 ”b t 0c o m p o s i t e sw p 唧a r e db y at w 伊s t e ps ”m l e s i sm e t h o d s t u d y 佗s t i l t ss h o wa l lt l l e 蛐p l e sh a 、忙t l i eg 嘶ns i z eo f i 山东大学嚷:k 学位论文 0 5 l p m ;w i t t it h es m t e r i n gt c m p c 釉t t t 糟i n c 托a 辩s ,t l l ed e 璐i t yo fn 砖鞠m p l 豁h 硒 i m p r o v c d 1 kd i f f l 培i o nb e t 、v 嘲b s l d 8 0 觚db 1 oi sm o 坞n o 诅b i et l i 孤l a l b 帕 雠nb s l 0 7 0 锄db 1 d 1 1 l i si sp r o b a b l yb o c a u i o nc 咖眦i o nd i 胁n o f b s l 0 8 0a n db 1 oi sl 雄r 吐l a l ln l a lo fb s l 0 7 0 雒db 1 o n e 一ts p e c 奴船o f n 赡c 伽p o s i t e s3 h o w sb i i n o d a ls t r u c t u i i ln 圮s i n t e r i n gc o n d i t i o f1 3 0 0 ,l o l i l i i i t h e0 7 b s l d 7 0 o 3 b t o ,o 8b s l 0 7 0 - 0 2 b t oa n do 7 b s t 0 8 0 - 0 3 b t dc o m p o s i t e s s h o wag d o dd i e l c c t f i c t e m p e r a t i l 聆蛐出i l i t y i n t l i e 储n p c 嘲t i l 坞m i l g eo f - 7 0 l o 、一8 0 旬柚d 1 2 0 2 0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置咖,凼:b a r i 啪s 扛o m i 啪t i t a n a 蛾c o m p o s 沁c e 姗i c s ;i i c r o s t r i l c 眦;d i e l 洲c n s t a m :s o l i d s t 鲥ed 蒯m c 删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 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盥垂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卅警臣垒一导师签名:乒氅垂& 日 山东丈学颈士学位论文 1 1 引言 第一章绪论 材料是社会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能源、信息、新材料在现代文明进 步中的支柱地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功能陶瓷材料作为新材料的组成部分,尤其 是具有许多优异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科技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 钛酸钡( b 妫) 是一种典型的铁电材料,所谓铁电体是这样一种晶体:晶 体中存在自发极化,且自发极化有两个或者多个可能的取向,在电场作用下,自 发极化的取向可以改变钛酸钡具有钙钛矿结构,并存在以下三种相变过程【1 1 : 在1 3 0 附近发生一级铁电一顺电相变;在5 附近发生四方一单斜相变;在8 0 附近又会发生单斜斜方相变。钛酸钡单晶和陶瓷的介电常数大,特别是陶瓷材 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容器材料、压电陶瓷材料等 纯的钛酸锶( s r l r i 0 3 ) 是一种顺电体【2 】,在低温仍保持较高的介电常数,直到 o k 仍不发生铁电相变但是,在掺杂改性的s r t i o ,中,如s r l # a l t i 0 3 3 】和 s r i i 如c b i i n 0 3 【4 】,发现具有类似于铁电弛豫体的低温弛豫现象。自1 9 5 0 年以来科 学家对b a t i 0 3 的各类固溶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b a t i 0 3 与s r t i 0 3 形成的固溶 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是因为钛酸锯钡( b a l x s r x t i 0 3 ) ( b s l o ) 的居里温度和介电 常数可以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得到调节。钛酸锶钡固溶体仍具有钙钛矿结构,它 们的连续固溶性可使材料的介电和光学性能在b 鹕r 摩尔比为p l 的范围内连续 调节,这在电子元件的应用领域里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了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要,人们以钛酸锶钡a i - x s 棚0 3 ) 系统为基础, 在对其进行改性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以钛酸锶钡为基的复合材料 在改善钛酸锶钡的性能方面取得了很多令人满意的结果【5 6 ,7 ,8 】目前,这种材 料正在诸如陶瓷电容器、高性能敏感元件,多功能半导体元件、铁电记忆材料、 相控阵天线、传输线和无线通讯等领域获得应用或受到关注。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钛酸锶钡电介质材料的显微结构和基本性能 1 2 1 陷t o 系统的微观结构与相变 b s t 0 陶瓷的晶体结构仍然保持了钙钛矿结构,但是这一类固溶体也存在某 些独有的特征,以b a o 5 s r o 5 t i 0 3 系统为例,其微观结构与纯的b a t i 0 3 和s r ,r i 0 3 的 结构相比已经发生了较显著的变化科学家们借助各种各样的手段对 b a i r 0 3 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x 射线和中子衍射,发现即使在 顺电相时b s l o 系统内部仍存在局部的钛原予位移;而喇曼光谱和光折射指数的 测量则显示在立方顺电相存在原子的极性位移,这说明在立方晶胞内仍存在电偶 极矩。美国l 0 sa l 锄o s 国家实验室的d l c a 等人f 9 】利用集束中子脉冲( ,n s ) 、 液态玻璃无定形材料衍射仪( g l m ) 和特种环境粉体衍射仪( s e p d ) 分别获得了两 稀b s l o 材料的衍射数据,前者用来推测b s t o 晶体的结梅,后者则用来获得密 度函数以弄清局部原予结构。试验的结果表明,在b s l 0 晶体局部区域存在着晶 格结构扰动,而晶体的基本结构则几乎没有变化,这使得b s t d 系统的微观结构 性能与b a t i 0 3 系统相比有非常大的不同但同时在b s t 0 系统中也发现了与 b a n 0 3 系统相似的对称中点的模软化现象,即在中子衍射试验中,所获得的声子 色散曲线在对称中点处出现频率减小的现象 图l - l 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的丁永平等人【l o 】给出的5 0 0 胁厚的b a i 。s h t i 0 3 薄膜的晶体结构投影图,对于更清楚地了解b s l o 系统的结构也有一定的意义。 2 o 图1 1 【0 0 1 1 方向规则捧列的b a 2 + 和s p 阳离子的投影图【l o 】 山东大学颂士学位论文 从图1 1 可以看出,b a 2 + 和s 广离子层沿着【0 0 1 】方向交替排列,这样在晶体结 构中就会存在微电畴,试验中拍摄的电镜照片证实了这一点。进一步的,在对 b s t d 的立方一四方相转变的研究中,一种一维链状结构关系的发现使科学家们 相应的构造出了八位势模型来解释b s l d 材料的相变特征【1 l ,1 2 】。在这个模型中, 钛离子被假想处在晶胞八个 1 1 1 ) 对角线的某个平衡位置,即势能最低处,钛 离子在这些势能最小值处所停留的概率决定了铁电体所处的相状态。根据有序一 无序模型,在顺电态情况下钛离子无序地分布于上述8 个平衡位置;四方相时, 则优先占有8 个位置中同一方向的4 个位置;正交相时,钛离子优先占有8 个平衡 位置中的两个;三方相时则处于完全有序状态。 1 2 2 陷t o 系统的基本介电性能 台湾c h e n gk u n g 大学的研究人员 1 3 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得了x - 0 z 、 o 4 、o 6 和0 8 的b a l x s 棚0 3 陶瓷。通过对所得样品的x 射线衍射图的分析发现, 当x = o 6 和o 8 时,样品的晶体结构是立方结构;x = o 2 时,其晶相是四方相;而x = o 4 是晶体结构从四方相向立方相转变的临界点。另外,他们还测量了单位晶胞的单 位体积,如图1 2 所示。 图i 2b s l - o 晶胞体积随钛酸钡含量变化的关系曲线【1 3 】 由图l - 2 可知:随着s r 的固溶度的增大,晶体体积是逐渐减小的,他们认为 这是由于s r 的原子半径要小于b a 的原子半径【1 4 ,1 5 】,从而带来了晶胞体积缩小的 效应这一结果也表明了s r 2 + 确实替代b a 2 + 进入了晶格中 葡萄牙a u e i r o 大学陶瓷与玻璃工程系的“n q i i lz h o u 等人【l 】也做了类似的研 , 山东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究工作,他们制得的是在整个x = o 1 o 的范围内变化的样品,通过x 射线衍射分 析他们也获得了上述晶体结构的变化特征。在室温下所有样品中均仅存在一相, 这也表明b a t i 0 3 和s r t i 0 3 在全部x 系列样品中均形成了完全固溶体。他们还发现, 随着s p 含量的增加,b s t o 系统的居里温度以3 3 鼬n 0 1 的幅度向低温移动,其 它两个相转变温度( 四方相一正方相、正方相一三方相) 也分别以2 3 和1 ol m n o l 的幅度移向低温。这种变化可以归因于晶胞体积效应【l l 】,并可用公式表示为: 吸沏) = 謦脚+ ( 誓胂( 1 - 1 )d ,盘 其中x 是b a i 。s r x t i 哂中s f r i 0 3 的组成,t 代表晶胞体积,t c 表示居里温度。 b a l 嚣s r j i 0 3 材料的相变会随着x 的改变而变化:x 0 5 时相变为二级相变的,并且此时相变是弥散性的,随着x 的增大弥散性也随 之增大 1 2 3 瞄t 0 系统内的晶粒尺度效应 陶瓷材料是多晶材料,晶体形态和晶粒尺度与陶瓷介电性能的关系的研究是 每一个电解质陶瓷系统研究的重点,对于b s l o 系统也不例外。有研究人员将 b 觚6 s f 破4 ,r i 0 3 系统瓷料在1 2 5 0 、1 3 5 0 和1 4 5 0 三个温度下烧结 1 6 】,如图1 3 所示,是b 她6 s 坼t i 0 3 系统的介电常数温度特性曲线。 t e m p e 憎n 鹏o c 图1 - 31 2 5 0 、1 3 5 0 和1 4 5 0 下保温4 h 烧结的b s l d 4 0 样品的介电常数温度特性【1 6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结果发现: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发现介电常数最大值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不同尺寸的晶粒共同存在的状态愈加明显1 4 5 0 烧结的样品的介电常数稍大于 1 2 5 0 烧结的样品,介电常数最大的样品是经1 3 5 0 烧结的样品,在这种样品中, 同时存在着大晶粒( 1 0 1 5 p m ) 和小晶粒( ( b ) ( 1 x ) l 1 阢x r r p z n 陶瓷的介电温谱( 8 ) k “b ) k c f 山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可见,选择两种具有不同相变温度的圃溶体单元为起始组元,通过两相混合 烧结来得到复相铁电陶瓷,是改善铁电陶瓷的介电温度稳定特性的途径之一通 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组成弛豫型铁电复相陶瓷的单体铁电体需要满足的 条件有:( 1 ) 在同一温度范围内具有相反地t c k 符号( 2 ) 相近的烧结温度( 3 ) 在烧 结时单体铁电体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1 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在钛酸锶钡体系中,通过改变钡锶比,可使钛酸锶钡固溶体的居里温度 从负温( 即纯s r t i 0 3 的相变温度) 到正温( 即纯b a t i 0 3 的居里温度) 连续可 调,如图卜1 2 所示。这样就为在钛酸锶钡系统中,采用两相混合烧结法制备 复相陶瓷,以改善弛豫铁电材料的介电常数温度特性提供了可能。因此,本 论文采用传统的固相烧结法,围绕制备钛酸锶钡高介复合陶瓷展开,以期能 够找到合适的组分及制备工艺得到温度稳定性好的复合陶瓷。 圈l 1 2b 8 i 。s 棚q 陶瓷样品介电常数随测试温度的变化 具体的研究工作包括: l 系统地研究b a l o ;f j i o ,系统中x 的变化对b s t 0 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2 利用s r t i 0 3 与b a t i o ,两相复合的方法制备s 1 d b 1 d 陶瓷。并对其介电性进行 研究: 3 研究b a 0 3 s 帕7 t i 0 3 一b a t i 0 3 复合陶瓷及b a s r 0 m 0 3 一b a t i 铂复合陶瓷的介电 i ,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 4 考察各种样品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并分析介电性能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1 5 铁电陶瓷的传统制备方法 传统铁电陶瓷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配料一混合一预烧一粉碎一成型 一排胶一烧结一被电极一测试 1 配辩和原料的处理 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是一个重要步骤,这关系到整个制各过程和最后样品性 能。选用原料的原则一般是纯度高、细度大和活性大。原料一般选用金属的碳酸 盐和氧化物根据配方或分子式选择所用原料,按原料纯度进行修正计算,然后 进行原科的称量。 2 混合、预烧、粉碎 混合和粉碎这两道工序一般是使用转动球磨机进行的。球磨罐一般用塑料制 成;球可以用玛瑙球、氧化铝瓷球、钢球或者是与所磨的料成分相同的瓷球。球 磨效率受到转速、球的大小以及原料、球和水的总量与比例的影响。最佳转速约 为( 3 5 4 0 ) d m ( 转,分) ,d 是球磨罐的内径,单位是米;球、科和水的总体积占 球磨罐总容积的分数( 称为装填系数) 约为0 4 o 6 :料,球和水的比例一般取球、 的体积约占三者总体积的3 0 4 0 【4 l 】。震动球磨是另一种常用的球磨方法, 其特点是频率高、振幅小此外还有气流粉碎法,原理是利用高压气流的强力击 碎作用使原辩形成雾状,其特点是效率高,而且由于不用球或者其他磨料,故不 容易混入杂质。 球磨后的原料要进行预烧。预烧是使原料间发生化学反应以生成所需产物的 过程,因为反应是在低于熔点的温度下通过原子扩散完成的,又称之为固相反应 预烧过程中应注意温度和保温时间的选择,以使反应能够充分进行 3 成型、排胶和烧结 成型的方法主要有四种:轧膜成型、流延成型、干压成型和净水压成型。轧 膜成型适用于薄片元件;流延成型适于更薄的元件,膜厚可以小于l o 岬;干压 成型适合于块状元件;静水压成型适合于异性或块状元件除了静水压成型外 山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其他成型方法都需要有粘合剂,粘合剂一般占原料重量的3 左右成型以后需 要捧胶粘合剂的作用只是利于成型,但它是一种还原性强的物质,成型后应将 其排出以免影响烧结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排胶时要注意较好的通风条件。 烧结是固态物质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 但低于熔点) ,发生体积收缩、密度提 高和强度增大的现象,这就是烧结。烧结过程的机制是组成该物质的原子的扩散 运动。烧结的推动力是颗粒或者晶粒的表面能,烧结过程主要是表面能降低的过 程晶粒尺寸是借助于原子扩散来实现的,不难理解,晶粒尺寸将随温度的升高 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变大高温烧结中平均晶粒尺寸g 符合下述规律: g 2 自既p 【e 砸t ,9 ) 】, 其中,f 是保温时间;e 是烧结温度;r 是气体常数;e 是激活能。此式也表明,晶 粒尺寸对温度的依赖性较对时间的依赖性要强得多。烧结过程中的气氛应该是氧 化气氛,防止还原性气氛,通常是采用气氛片或者埋粉法达到目的。另外,通氧 烧结或者加压烧结工艺可以达到高致密度的效果。 4 被电极 烧结后的样品要被电极,可选用的电极材料有银、铜、金、铂等,形成电极 层的方法有真空蒸发、化学沉积等多种。铁电陶瓷多采用被银法。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b a ,s r ) t i 0 3 陶瓷的微结构和介电性能 目前,钛酸锶钡( b a i 。s r x t i 0 3 ,b s l d ) 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子陶瓷材料,被广泛 应用于制备介电陶瓷电容器、铁电存储器、调谐移相器、p t r 元件等用途。这 是因为b s l i o 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优良的调谐性能,低的介电损耗等,而且居 里温度可以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随着s 晗量的变化得到调节值得注意的是,虽 然人们在b s t o 介电性质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将微结构和介电性质进 行综合系统研究的不多。本章中,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b s t o 陶瓷,并对b s t o 陶瓷的微结构及介电性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并讨论了相交温度以及三个相 变温度点处对应的介电常数的大小随组分和烧结温度条件的变化。 2 1 样品制备和测量 0 1 。 固相反应法制备b a i r x t i 0 3 系列陶瓷样品,其中,x = o 1 o ,组分间隔为 1 、初始原料选择及其纯度 实验所用原料列于表2 - l 中 表2 1 实验所用原料 2 、原料称取和混合 以上原料选定以后,根据b a i _ x s r x t i 0 3 化学分子式和原料纯度计算各原料 的量,用电子天平称取原料。称取的原料放入球磨罐中,并加入无水酒精原 料与无水酒精的质量比为l :1 3 ,球磨1 2 小时。由于原料存在比重差异,在混 磨后,须尽可能快的干燥。以防止大比重原料在干燥过程中出现沉降现象而导 山东大学硕1 :学位论文 致成分不均匀。 3 、预烧和烧结 将混合后烘干的粉料在8 0 m p a 压力下压成直径为3 彻m 的大片,放在高铝 瓷坩埚中预烧。根据组分选择合适的预烧温度预烧,使其充分发生化学反应。本 实验的样品所选的预烧温度在l l l 5 一1 1 4 5 之间,并且,预烧温度随着b “s r 摩尔比的增大而有所降低,这是由于b a n 0 3 的合成温度比s r 啊0 3 低造成的。然 后。将预烧块粉碎、球磨、于燥后的粉料在1 8 0 m p a 的压力条件下压制成直径 1 5 舢、厚度1 5 姗左右的薄圆片最后,在三种不同烧结温度1 3 5 0 、1 4 0 0 和1 4 5 0 条件下于空气中烧结2h 获得了一系列的样品 4 、样品测量 对于电学性质测量的样品,其表面利用烧渗法被覆了银电极。利用 h 1 1 a c h is 5 2 0 型扫描电子显微镜( s e m ) ,对陶瓷样品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 了观察分析。利用m s a id 2 衍射仪进行了x - 射线衍射( m ) 分析,研究了 陶瓷的结晶结构。在1 8 0 1 5 0 温度范围内,利用a g i l e m4 2 9 4 a 型阻抗分析 仪测量了表面被覆银电极的陶瓷样品的介电常数。测量时的升温速率为 2 m i i l ,测量频率为1 0 k h z 。 2 。2 结果与讨论 2 2 1 微观结构 图2 1 给出了b s l o 陶瓷微观结构随锶含量和烧结温度条件的不同而变化 的一些代表性的s e m 图像。由该图可知,陶瓷微观结构随s r 含量和烧结温度 条件变化很大总体上,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晶粒粒径增大;随s r 含量的 增加。晶粒粒径变小。b a n 0 3 陶瓷,晶粒非常大,1 3 5 0 烧结条件的晶粒尺寸 约为3 0 岬,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晶粒尺寸进一步增大到1 0 0 岬左右。对于 s f n 0 3 陶瓷,在1 3 5 0 和1 4 0 0 烧结条件下晶粒生长不够充分、气孔较多、 结构比较疏松,与此相比1 4 5 0 条件下烧结的陶瓷晶粒生长充分、无气孔、结 构致密,但粒径仍然只有l 3 舯,比b a n 0 3 陶瓷的晶粒粒径小的多。值得注 1 7 山东大学硕| :学位论文 意的是,随s r 含量的增加晶粒粒径变小的现象在x - o 5 0 7 组分附近出现反 复,在这组分区域附近的陶瓷晶粒尺寸分布较为均匀,且随烧结温度的变化不 十分明显。 另外,通过对含有b a 成分的陶瓷微观结构的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其 微观结构中存在着大小晶粒共存的分布现象;随着s r 含量的增加,大小晶粒 共存现象逐渐消失,晶粒尺寸变成较为均匀的分布。该现象在较低烧结温度 1 3 5 0 条件下尤为明显,在x = o 8 组分的陶瓷中微观结构只里现出小的晶粒而 无大晶粒的存在。 山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2 粮d 谱线 图2 - 2 给出了烧结温度为1 4 0 0 条件下制备的一些b s l o 陶瓷的m 谱 线。由该图可知,不同组分的b s l d 陶瓷均形成了具有钙钛矿结构的、单一相 的完全固溶体 j 霉 套 鬲 c 3 三 j l i k- 1i l i j 一一 ji1 jl l 1 l l 1 - _ j ii i ji 1 。 jj -* l 2 03 04 05 06 07 08 09 0 2 0 0 图2 2b a l i s 棚岛陶瓷的x r d 谱线 通过对国谱线的分析,发现室温下x 卯2 的陶瓷样品为四方晶体结构, k 芝o 4 的陶瓷样品为立方晶体结构,而x ;0 3 的陶瓷样品是晶体结构从四方相向 立方相转化的一个过渡组分图2 3 所示的是x = o 2 、o 3 和o 4 三个组分陶瓷样 品在2 e ;4 5 0 附近的) 谱线扩大图。可以看出,x 卸2 的样品在2 e = 4 5 0 附近明 山东大学磺士学位论文 显地呈现出与( 0 0 2 ) 和( 2 ) 晶面对应的双峰。表明此时的晶体结构为四方相结 构对于该组分,由多个晶面衍射峰的位置计算晶格常数稍9 7 l o a 、 c = 3 9 9 0 8 a ,c 胁= 1 0 0 5 与此相比,x 卸4 组分陶瓷样品的m 谱线在2 e = 4 5 0 附近只呈现出一个单峰,表明粉体为立方相结构。对于x = o 3 的陶瓷样品,m 谱线在2 0 = 4 5 0 附近呈现出介于前二类之间的峰形,此时由衍射峰位置计算出的 晶格常数4 _ 3 9 6 3 4 a 、c - 3 9 7 3 2 a ,c 胁= 1 0 0 2 5 。晶格畸变量c 肠在组分x = o 3 附近 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即室温下的晶体结构从四方相向立方相转化,下述的介电 温谱的测量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j 是 备 丽 c 卫 三 图2 - 3b a l 。s 懒陶瓷( 0 0 2 ) 怛o o ) 衍射峰随组分变化的x r d 潜线 此外,从图2 2 还可以得知,对于具有相同晶相结构的组分而言,随s f 含 量的增加,衍射峰对应的2 0 值是增大的,说明b s l d 的晶格面间距是减小的 这与b a 2 + 和s 尹的离子半径的大小有关,b a 2 + 离子半径为o 1 3 5 姗,s p 离子半 径为o 1 1 3 蛐,晶格面间距随着x 的增加而减小 另外,通过分析x 射线衍射数据,计算了各组分的晶格常数。对于x 邳7 的样 品,采用平均晶格常数计算公式石= ( 口2 c ) 乃计算。具体结果如图2 4 所示随着 b a 2 + 的固溶度的增大,晶格常数成近似线性地增大,这也是由于b a 2 + 的原子半径 大于s p 的造成的,这一结果也表明b a 2 + 确实进入了晶格 2 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_ c 要 c o o o 旦 葛 一 j 图2 4b a i 。瓯t 幻,陶瓷晶格常数随x 的变化 2 2 3 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 图2 5 给出了三种不同烧结温度条件下制备的、具有不同s r 含量的b s l d 陶瓷的介电常数随测试温度变化的曲线。对于b a n 0 3 陶瓷样品,在测量温度范 围内有三个介电峰,分别对应文献报道的三个相变,即斜方铁电相一单斜铁电相、 单斜铁电相一四方铁电相和四方铁电相立方顺电相【4 2 】。在b s l o 陶瓷中,三 个相变所对应的温度( tr 小t ( h 和t c ) 随着s r 含量即x 的增加均是下降的 介电峰值大小随着烧结温度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三个相变温度在测量误 差范围内与烧结温度条件基本上无关,换句话说,不随微观结构而发生变化 有关b s l d 固溶体在居里温度t c 处介电峰值8 k 。随s r 含量的变化,文献数 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z b o u 等报道了b s l o 陶瓷的,n 。随着x 的增加 而增大,在x = o 6 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x 的增加而减小【4 3 】。k m 锄o v 等 则报道了8 k 在x = o 8 时达到最大【4 4 】,而虢m g 等给出了x = o 2 的结果【4 5 】, 1 w a r i 的报道却在x = 0 0 8 处s ,盯。达到最大值【4 6 】。需要指出的是,文献报道的 有关b s l d 陶瓷结果是在不同烧结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由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可 知,8 ,眦最大值所对应的组分是随烧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山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一o r - - b n o r - 、 - 山东丈学硕j :学位论文 一o r - l 图2 - 5b a l f 坪锄陶瓷样品介电常数随测试温度的变化 烧结温度( a ) 1 3 5 0 ,( b ) 1 4 0 0 ( c ) 1 4 5 0 图2 石给出了本研究中得到的b s l d 陶瓷的t c 处的介电峰值8 ,舢。随着烧结 温度和组分的变化关系。对于1 3 5 0 烧结温度条件,b s l d 陶瓷样品的8 ,打。随 着x 的增加逐渐增大,在x = o 5 o 6 处达到最大值后随x 的增加而下降,与动o u 等【4 3 1 给出的结果一致。对于1 4 0 0 烧结温度条件,b s l d 陶瓷样品的介电峰值 随组分x 的变化趋势与1 3 5 0 烧结温度条件很类似,但此时,m 。最大值所对应 的组分为x = 0 7 。当烧结温度升高到1 4 5 0 时,盯。随着s r 含量的增加呈现出 单调的增大,在所测量到的温度范围内x = o 8 的8 ,眦。最大,这与j e o n 【4 6 】给出的 1 4 5 0 、lh 烧结条件下制备的x = o 0 6 的b s l - o 陶瓷样品所呈现出的8 ,雠变 化趋势结果基本一致。一般应该说,实验观测得到的t c 处的8 ,n 。的大小受多种 因素的影响,如来自介电材料组分本征性的因素,陶瓷多晶体的晶粒尺寸、铁 电畴密度、晶粒内部缺陷、晶粒界、组分成分元素的局部分布均匀性、致密度、 内部应变等多种微观结构方面的因素,以及测量时的升温速率、样品内部的温 度分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本研究还发现b s l d 陶瓷的单斜 一四方相变点t c h 和斜方一单斜相变点t r o 处介电峰值的如叮和8 k o 则随着锶 含量的增加而单调增大,基本上不受烧结温度条件的影响。 山东大学硬j 二学位论文 毛 r - - 备 e 图2 6 不同烧结温度的9 8 i 袋r 挪0 3 陶瓷样品的介电峰值随组分的变化 图2 7 给出了b s l o 体系在不同烧结温度下得到的相图。从该图可以看出,随 着s 晗量的增加,b s t o 固溶体的三个相变温度都呈现出近似符合线性关系的降 低,1 4 0 0 烧结温度下的样品s 晗量每增加lm o l ,t c 、t ( 和t r 旬分别向低温 移动3 2 8 k 、2 0 9 k 和1 2 0 k ,这与文献给出的结果相一致【4 3 】烧结温度分别为 1 3 5 0 和1 4 5 0 的b s l - o 固溶体所呈现出的相变温度变化与烧结温度1 4 0 0 的 b s t o 固溶体具有相似的趋势。由此说明,在本实验所采用的烧结条件下,b s l o 体系的相变温度随烧结温度的改变没有明显的变化,即不依存于微观结构的变 化关于组分为x = o 2 ,o 3 ,o 4 的b s l d 陶瓷,由图2 7 ( b ) 可知,它们所对应的铁 电一顺电相变温度t c 分别为6 9 5 、4 0 和7 3 室温下x = o 2 组分的b s l d 固溶 体为四方相结构,x = 0 4 组分的b s l o 固溶体为立方相结构,而x = o 3 组分的b s l o 固溶体则是接近立方相的四方相结构,与前述的分析得到的结果相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山东大学硬士学位论文 o o - 卜 2 3 本章小结 x 图2 7b a l 。s 娟0 3 体系的相图。 烧结温度( a ) 1 3 5 0 。( b ) 1 4 ( c ) 1 4 5 0 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工艺,分别在为1 3 5 0 、1 4 0 0 和1 4 5 0 的烧结温 度条件下于空气中保温2 h 烧结制各了b s l o ( x = o 1 o ) 陶瓷样品,考察了其微 观结构、室温下的结晶结构以及介电常数随测试温度的变化。 l 、随烧结温度条件的变化,b s l d 陶瓷的微观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观察 得出,获得具有良好的微观结构的s r ,n 0 3 陶瓷所需的烧结温度要高于相应的 b a n 0 3 陶瓷的烧结温度。 2 、通过对谱线的分析发现,室温下三种烧结温度条件的b s l - 0 陶瓷 中均为钙钛矿结构的单一相。当x 9 2 时,晶体结构是四方相;当) 国o 4 时, 其晶相为立方相; 产o 3 组分是晶体结构从四方相向立方相转化的过渡组分。 该结论得到了介电温谱的测试结果的进一步证实 3 、讨论了b s l d 陶瓷在t c 处的介电峰值e ,嘲。以及t ( h 处的介电峰值o ,o - t 、 t l 处的介电峰值,r o 随s r 含量及烧结温度的变化 4 、随着s r 含量的增加,b s l d 陶瓷的三个相变温度均呈现近似线性的下 降s f 含量每增加lm o l 。t 亡、t ( h 和t i 分别向低温移动3 2 8 k 、2 0 9 k 和 山衷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0 k 。在本实验所采用的烧结条件下,b s l d 体系的相变温度随烧结温度的改 变没有明显的变化,即不依存于微观结构的变化。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s r t i 0 3 b a t i 0 3 复合陶瓷的制备和介电性能研究 b a t i 0 3 作为铁电材料,虽然介电常数很高,但是由于介电常数在居里点附近 有较大的突变,因此必须加入改性成份以提高低温端的介电常数,压抑高温端的 居里峰以提高其介电常数的温度稳定性。s r t i 0 3 是先兆性铁电体,当温度降到很 低时,其介电常数达到一个较大的饱和值,直至温度降到最低也不出现预期的介 电峰,s r t i 0 3 在室温下的介电常数在几百左右,且介电损耗非常小如图3 1 所 示,在1 5 0 1 5 0 的温度范围内,s r t i 0 3 陶瓷具有负的温度系数,而b a t i 0 3 陶瓷 的介电常数在居里点以下随温度升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根据介电常数温度系数 的补偿效应,若将b a n d 3 与s r t i 0 3 进行复合,有望对b a t i 0 3 的介电温度稳定性进 行改善本章利用固相反应工艺分别制备出b a n 0 3 和s i ,r i 0 3 粉体,然后按照一定 的组分配比混合烧结得到两者的复合陶瓷。并对其制备过程、微观结构、介电性 能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制备温度稳定性好的钛酸锶钡高介复合陶瓷有指导作用 8 。r t ,o c 图3 1b a 耵q 与s 盯幻3 的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变化。测试频率为1 0 k 3 1 实验过程 采用固相反应法分别合成s r t i 0 3 ( s 1 o ) 粉体和b a t i 0 3 ( b t d ) 粉体,然后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两种粉体根据x s t o ( 1 - x ) b 1 i o ( x 分别取o 5 ,o 6 o 7 o 8 ) 配料,采用传统固相 反应法制备s l n b l - o 陶瓷样品。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l 、初始原料选择及其纯度 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