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结果犯概念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结果犯概念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结果犯概念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结果犯概念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结果犯概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刑法学专业论文)结果犯概念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结果犯是刑法基本理论之一,它的概念及其与相关犯罪类型的关系都争议较大。 由于中外刑法学理沧体系特别是犯罪构成理论,以及相关理论术语存在差异,一定程 度上造成理论上的混乱。论文试图融入“情境式理解”,引入哲学基本原理,坚持比 较法研究方法,努力探索结果犯理论本质。 文章分为引言和正文的三个部分:引言介绍了结果犯理论研究现状,论文的选题 思路及其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探讨中外刑法理论中的结果。结果是指危害行为作用于法益的主体或 物质表现而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的实际损害和现实危险的事实。它是形式意义的 结果和实质意义的结果的统一,前者是行为作用于行为客体产生的,表现为外在能够 被认识的客观事实;后者是行为作用于保护客体产生,表现为对法益的侵害或危险。 结果具有因果性、现实性( 或客观实在性) 、多样性和法益侵犯性等特征。它包括实 害结果和危险结果,其中前者可分为物质性实害结果和非物质性实害结果,后者可分 为具体危险结果和抽象危险结果。 第二部分,阐述了结果犯的内涵及特征。大陆法系结果犯,是指构成要件中规定 了构成要件行为和结果的j 巳罪;我国的结果犯,是指结果发生为犯罪成立标志的犯罪。 前者既可以说是犯罪成立意义上的,也可以说是犯罪既遂意义上的;我国的结果犯是 犯罪成立意义上的。结果犯的结果绝大部分是构成要件结果,儿是刑法明文规定了构 成要件结果的犯罪都是结果犯,这是其法规范特征;只有少量结果刑法无明文规定, 需要进行实质的犯罪论解释。结果犯是与行为犯对应的犯罪类型,它只有犯罪成立与 否的问题,不存在犯罪既遂、未遂、预备或中止之分,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行 为犯中。 第三部分,界定了结果犯与相关犯罪类型的关系。实质犯即结果犯,因而所有的 犯罪都是实质犯,形式犯只在行政犯的意义上爿- 有存在的价值。侵害犯与危险犯可以 从不同意义理解,即犯罪的本质( 或刑罚根据) 和刑法规范,危险犯既可能是行为犯, 也可能是结果犯,行为犯既可能是危险犯,也可能是侵害犯。情节犯、结果加重犯与 结果犯都是不同意义的犯罪类型,没有直接对应或所属关系。 关键词:结果犯;结果;法益;行为犯;危险犯 a b s t r a c t e 面l g s d e l i k t ei so n eo ft l l eb a s i cc r i m i n o l o g yt l l e o w h o s ec o n c e p ta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m er e l e v a n tt y p e so f 喇m ea r em o r ec o n t m v e r s i a l b c c a u s eo ft h ed i f f b r e n c e so n 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啪p a r t i c u l a rc r h n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t h e o r ya n dr e l a t e dm c o r yt e m l i n 0 1 0 9 y t h e r c i sc o n m s i o n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趴嘶m i n o l o g yi nac e n a i nd e 乒e e t h ea n i c l e a t t e m p t st oi n t e 孕ei n t ot h e ”c o n t e x to fu n d c r s t a n d i n g ”,i n t m d u c e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so f p h i l o s o p h y ,i n s i s t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a n dm a k e 掣e a te 丘b r t st oe x p l o r et h e e s s e n c eo fe r f o l g s d e l i k t e t h ea n i c l ec 伽妇c t si n 押d d u c “o na i 】dt h r e em a i np a n s :i n m ) d u c l i o nj n t r o d u c e sf h e r c s e a r c hs t a t i l so fe f f o l g s d e i i k t e ,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s u b j e c t sf o fp a p e 埽觚di n n o v a t i o n s p a r to n e ,d i s c u s s i o nr e s u l tt h e o r yi nc h i n e s ea n df o r e i g nc r 主m i n o i o g y r e s u l ti n 两m i n o l o g yr e f b r st ot h ea c t u a ld a m a g ea i l dr e a ld 柚g 盯f a c t so nr e c h t s g t l tb ye n d 矾g 盯 b e h a v i o ra c t i n go nt l l es u b j c c to rm a t 嘶a l 懿p r e s s i o no fr e c h 嘲弘t ,w h i c hi st h eu n 慷c a t i o n o ff o n n a l l ys i g n 语c a n tr c s u l ta n de s s e n c i a l l ys i g n i 丘c a n tr e s u l t t h ef o 册e ri sr e s u l t e db y b e h a v i o ra c t i n go n 嘶m et 跚售e t ,s h o w i n ga st h ee x t e m a la n do b j e c t i v ef h c tt h a tc a nb e k n o w n ;m el a t t e ri sr e s u l t e db yb c h a v i o ra c t j n go nc f i m eo b j c c t ,s h o w i n ga si n 伍n g 咖e n to r d a i l g 盯o f i n m n g e m 吼to nr e c h t s g u l r e 蛐i th 器c h a 豫c t 鲥s t i c ss u c h 勰c 跚s a l i t y ,f e a s j b i l i t y ( 0 rd b j e c t i v er c a l i t ”,v 撕e t ya n dr e c h t s g u ti n 衔n g e i t l e n t ,i n c l u d i n gh u r tr e s u l ta n d d a n g e m u sr e s u l t ,t h ef o n l l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m a t 舐a l i t yh u nr 髂u l t 锄dn o n m a t 甜a l i t y h u f tr e s u l t t h ei a n e rc a nb ed i v i d c di n t ok o n k r c t eg e f 曲“i c h k e i ta n da b s t r a k t eg e f n l p a n t 、o , e l a b o r a t i o no fc 0 1 1 1 1 0 t a t i o na i l dc h a r a c t 甜s t i c so f e r f b l g s d e l i k t e e 渤l g s d e l i k t ei nc i 、r i ll e g a ls y s t 哪m e a i l sc r i m et l l a ta c ta 芏1 dr c s u l t 盯cb o ms t i p u l a t e di n c “m i n a ll a w w “l ei nc h i n e s ec r i m i n o l o g y ,i tr e f 打st oc r i m ew 血o s e s y m b o l o f e s t 曲l i s h f n e n ti so c c u m 暑n c eo fr c s u l t t h e r e f o r e ,t h ef o m e ri si nt h ed e 黟e eo fc r i m e c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柚dv o l l e n d u n 蜀t h el a c t e ri si nt h ed e g r e eo f 谢m ee s t a b l i s h r n c n t m a j o r r 鼯u l t so fe r f o l g s d e l i k t ea r ec o n s t i t l l t i v er c s u l t ,t h u sa l l 谢m e st h a tc o n s t i t u t i v er e s u l ti s s t i p u l a t e di nc r i m i n a ll a w 盯ee r f 0 i g s d d i k t e ;f e wr e s u l t sa r cn o tb es t i p u l a t e di nc r i m i n a l l a w ,t h e nt l l e s ee r f o l 黟d e l i k t e ss h o u i db ee x p l a i n c db ys u b s t a n “v ev c 抽r e c h e n s l c h r c l_-_-_-_-_-_-_”*-_。_。_-_-_-_,-_-_-k-_-一 e 响l g s d e l i k t ei so n eo fm e 函m e 由l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t ot a t i 班e i t s d e l i k t e ,w h i c hh 嬲t h e p o s s i b i l 时o fn o tv o l l c i l d u n 舀v e r s u c h ,v o r b e r e i t u n g a l l dr u c k 砸t tv o mv e r s c hb u t e s t a b l i s h r n e n t ,a i i du n a c c o m p l i s h e d 谢m eo n l ye x i s t si nt a t i 醇e i t s d d i k t e p a r tt h r e e ,l i m i t a t i o no fr c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c ne r f o l g s d e l i k t e 锄dt l l er e l e v a n tf 0 彻o f 甜m c m a t 鲥a l d e l i k t ei se 而l g s d e l i k t e ,m u sa l l 谢m e sa r em a t e r i a l d e l i k t e ,f o n n a l d e l i k t e h a ss i 鲥f i c a n c eo i l l yw i l h i nt h ee x i s t 朋c eo fv e n a l t u n g s d e l i k t v e r l e t z i l n g s d d i k t ea n d g e f 抽r d l l i i g s d d i k t ec a nb eu n d e r s t o o do nt w o1 e v e l s :c r i m ee s s e n c e ( o rp c n a l t yb 器i s ) a n d c r i m i n a ll e g i s l a t i o n g e f h h r d u n g s d e l i k t ep o s s i b l yi st a t i 武e i t s d e l i k t e ,a l s op o s s i b l yi s e r f o l g s d e l i k t e ;t a t i 武e i t s d e l i k t ep o s s i b l y i sg e 脚1 r d u n g s d e l i k t e ,a l s o p o s s i b l y i s 、衙i e t 珊g s d d i k t e c i r c 啪s t 锄c e 嘶m e ,q u a l i f i z i e n ed e l i k t ea n d 酣b l g s d d i k t ea r cc r i m e c l 髂s i 矗c a t i o n so nd i 行h e n tl e v e l ,s ot h c r ea r c n tc o r r e s p o n d 锄to ra 艏l i a t e dr e l a t i o n s b e t 、e e n l 啪 k e y w o r d s :e r f o l g s d e l i k t e ;r e 鲫1 t ;r e c h t s g u t ;t a t i g k e i t s d e l i k t e ;g e f h h r d l l i l g s d e l i k t e i l 郑重声明 y9 6 6 7 o 。=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等 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 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强碍 殳 g 年r 月( 。同 引言 结果犯是刑法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无论中外刑法学教材都有涉及,但都论述 简略,专著更是赴之阙如,完全没有其他理论之有宏篇巨论,尽管如此,有关结果犯 的理论却争讼颇大、观点纷呈,不能不引起细心的刑法学人的瞩目。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通常是在构成要件理论部分,论述构成要件结果时( 或有学者 在“行为结果”名目下) ,将结果犯作为根据结果所划分的与行为犯对应的一种犯罪 类型,对于结果犯的概念以及结果犯与行为犯的划分标准,甚至结果犯之存废的理论 探讨激烈,不同观点的支持者中不乏学界高贤。因此,对结果犯各种争讼观点进行比 较和深入剖析,对于准确把握外国刑法理论结果犯的内涵,并以此为我国刑法学研究 以借鉴,不特大有裨益。我国刑法理论对于结果犯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统编教材 一般在犯罪停止形态部分,将结果犯作为与行为犯、危险犯等并列的一种既遂的犯罪 类型,其论述仅限于很小的篇什,没有对该分类的犯罪类型概念作任何论证,遑论对 其内涵的揭示。晚近以来,有学者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但也止于提出新的设想, 没有深入展开论述。有关结果犯可见的硕博论文,仅有结果犯理论若干问题研究 一篇( 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专业赵,一来2 0 0 4 年提交硕士论文,可查于国家图书馆) , 谓“若干问题研究”,实是围绕结果犯概念展开的论述,且内涵、外延欠明确,论证 过程也有商洽之虞。专门介绍结果犯的论文,也是少之又少。结果犯的研究状况不能 不令人感到遗憾,因此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理论园地。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陡的 思维形式,是构成判断、推理的基础。在对某一事物进行科学研究时,明晰其概念是 一种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认识和把握概念是研究事物的逻辑起点。f 如美国人类 学家霍贝尔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探索者在任何领域中的工作,总是从该领域中有用 的语言和概念丌始”。鉴于此,笔者选择结果犯概念为着眼点,深入探讨了中外结果 犯理论,这j 下符合学位论文“小题大做”之选题宗旨。 论文着重阐述了结果犯的内涵、特征及其与相关犯罪类型之关系,同时对刑法理 论中的结果涵义、犯罪既遂标准等,进行了重新界定,这是本文创新所在。由于中外 犯罪论体系的差异,学界针对某些理论的见解或可存在轩轾之处,惟尽最大努力探寻 理论之本原。另外,不仅德、f 1 等大陆法系国家和我国的刑法理论探讨结果犯问题, 。 美 霍_ 【! 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i 版社1 9 9 2 年版,第17 负 普通法系国家也存在结果犯概念,“行为犯( c o n d u c tc r i m e ) 不要求结果;结果犯 ( r e s u l tc r i m e ) 要求结果,因此进而要求存在因果关系”。但囿于资料缺乏,更由 于普通法系较少影响我国刑法理论,若无特别说明,文中的外国刑法理论一般指称大 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探讨结果犯理论,不可回避的就是对刑法理论中的结果的理解, 以此始为进一步论述结果犯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储槐植:美国刑法( 第三版) ,北京大学 1 5 版礼2 0 0 5 年版,第4 3 煎。 一、刑法理论中的结果 ( 一) 结果争鸣概述 1 外国刑法理论中的结果 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关于结果有广义说和狭义说之争。广义说认为,儿是犯罪 意思的客观化都是结果,既包括行为对客观外界所造成的有形变化,还包括身体动作 和其他非物质性损害。例如,麦兹格( m e z g e r ) 指出,“犯罪之结果指一切客观构成 要件之实现,因之,结果包括行为人之身体动作及由此所引起之外界结果如杀人 罪之结果为行为人扣枪机发射子弹,使被害人被子弹命中而死亡是。扣枪机为行为人 之身体动作,子弹之发射、命中及被害人之死亡均为外界结果。对于他人之精神办w 能引起结果。例如伤害引起被害人之痛苦,猥亵引起他人之厌恶,均属外界结果是。” 。7 狭义说认为,应将行为与结果区分开,行为本身不属于结果,只有外在于行为的客 观变化才是结果。例如,麦耶( h m a y e r ) 认为,“刑法上之结果系外界结果,即动 作以外之结果,其系发生于行为客体上,如有生命者之身体、他人之动产或放火之目 的物,亦即构成要件该当行为在行为客体所引起之外界有形状态。因之,一切在法律 上重要的事实变动,均可视为结果,但此须发生于行为客体之上。身体动作因系身体 之活动,是其先于外界结果而存在。”。广义的结果说实际上是以哲学的因果关系否定 了刑法学的“行为”与“结果”概念。无疑,在哲学上事物都处于彼此联系、互为因 果的链条之中,犯罪的行为与结果都发自于犯罪动机,并有其复杂的原因,但刑法学 研究之目的,在于探讨何种行为构成犯罪、应处何种刑罚,以对浚犯罪行为追究正当 的刑事责任。因此,使行为独立于结果之外,遂具有重要意义。德国刑法学者耶赛克 曾指出,“行为本身甚至可被视为结果的一种方式,因为它是行为人一种冲动的 效果,所以,人们不得不区分狭义的结果概念和广义的结果概念。但是,仅仅狭义的 结果概念具有解释学上的意义,因为只有狭义的结果概念才能提出因果关系问题。” 因此,狭义的结果概念应予以支持,已成为大陆法系刑法理论的通说。对该说中某些 具体观点我们有不同理解,留待后述。 “蔡墩锦:刑法皋牟= 理论研究,舟湾汉林 j ;版社1 9 8 0 年版,笫6 8 6 9 页。 4 蔡墩锦:刑法皋奉理论研究,台湾汉韩 l ;版社1 9 8 0 年版,第6 9 负。 4 德 汉斯海斟单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围刑法教科书【总论】,徐久生译,中国法制m 版社2 0 叭 年版第3 1 9 页。 目前,对狭义结果的理解,一般包含两个层面意义,一是行为作用于行为客体形 成的结果,另一个是行为作用于法益形成的结果。日本学者野村稔根据客体的不同, 将结果分为形式意义的结果与实质意义的结果。形式意义的结果是指对行为客体的有 形的事实作用( 关于外界的变动) 。在构成要件中,例如杀人罪中规定的“杀害”那 样,一般都在行为的规定中所包含。但是,在有些构成要件中,也有将行为和结果双 方都加以规定的情形,例如放火罪在规定“放火”的同时,又规定了其结果。因此, 没有行为客体的犯罪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形式意义的结果) 。实质意义的结果是指 对保护的客体的侵害以及危险化。前述的行为的结果并非是构成要件的必不可少的要 件。但保护的客体却是犯罪成立所必不可少的要件。虽然保护的客体作为构成要件的 构成要素,并不一定明示,例如放火罪中的公共安全,杀人罪中的人的生命等。没有 对保护客体的侵害或危险化这种实质意义的结果,犯罪就不能成立。意大利学者帕 多瓦尼将结果分为自然的结果概念与“法律意义”的结果概念。根据自然的结果概念, 刑法中的结果( e v e n t o ) 是指由行为所引起的具有法律意义的结果( r i s u l t a t o ) 。在 这个意义上说,刑法中的结果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 ) 它是一种由作为或不作为所引 起的独立于行为人意志之外的客观现象;2 ) 它是一种具有刑法意义的事实,即不是 行为可能引起的任何后果,只有其中具有法律价值才可能成为刑法中的结果。根据结 果在刑法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 1 ) 作为构成要件的结果,缺乏这种 结果,犯罪构成就不完善:( 2 ) 作为加重情节的结果,没有这种结果,行为同样可能 构成犯罪;但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加重刑罚的根据;( 3 ) 作为处罚条件的结果,:立法 者出于刑事政策的考虑,规定这种结果对于某些犯罪的可罚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根 据“法律意义”的结果概念,刑法中的结果应该理解为“对被保护法益的侵害”。这 种结果不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法律评价,即认为行为已经对被保护法益造成 了损害或使被保护的利益处于危险之中的评价。 2 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结果 我国刑法理论界关于结果的概念观点纷呈,以至于很难对其进行归纳,形成所谓 的“说”,为便于评析起见,大致可分为四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危害结果是指“危 ”参见【ii 里f 村稔:刑法总论。牟:理其等详,法律i | ;版 l :2 0 0 1 年版,第1 0 3 砸。 。参见 意 杜单奥帕多瓦_ 吐:意人利刑法学缘理,陈忠林详,法律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2 l 1 2 2 虹 【。一一 害社会的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损害”。“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 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的损害。确切地说,是指对犯罪的直接客体造成的 损害。”。这种观点认为犯罪结果( 或危害结果) 是行为对社会关系的损害。第二种观 点,认为“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犯 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实际损害事实。”这种观点认为结 果是行为对法益的具体或实际损害事实,其中有的认为还包括具体的危险,并且指出 了行为对犯罪对象的作用关系。例如,“犯罪结果是指犯罪行为通过影响犯罪对象而 对犯罪客体造成的法定现实损害及具体危险的事实。”。第三种观点,认为“犯罪结果 是犯罪行为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或可能造成的一定损害。”这种观点认 为结果是行为对社会关系的损害,包括现实损害和可能损害。第四种观点,认为“犯 罪结果就是犯罪行为已经造成实际损害结果或者具体的物质性的损害结果。”。这种观 点认为结果仅是物质性损害。 上述争论聚焦于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结果以危害结果与犯罪结果哪个称谓合 理? 这显然涉及对这两者称谓的内涵的不同理解。其次,结果是行为对社会关系造成 的损害,还是对法益造成的损害? 这涉及到对我国刑法理论的犯罪客体的认识。最后, 结果中是否包括可能造成的“一定损害”? 或者说结果中是否包括危险? 同时,结果 是否仅限于实际的物质性损害? 这涉及对结果的范围的认识。 ( 二) 结果理论评析 1 外国刑法结果理论评析 从大陆法系学者对结果的论述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首先,野村稔是根据行 为的作用对象对结果所作的分类,其中形式意义的结果揭示了行为与行为客体( 相当 于中国刑法理论中的犯罪对象) 的关系,实质意义的结果则揭示了行为与保护客体( 相 当于中国刑法理论中的犯罪客体) 的关系。帕多瓦尼是从评价角度对结果所作的分类, 其中自然的结果概念是事实评价,而“法律意义”的结果概念是对行为之事实结果的 。1 参见杨奋洗、杨教九生编:中f j 刑法学) ,北京人学版礼1 9 9 8 年版,第8 1 砸。 “高锦喧、马克r 主编:新中国刑法的理论实践,m 北人民m 版钍1 9 8 8 年版,第1 8 6 搬。 张嘲楷:刑法学( 第一版) ,法律小版礼2 0 0 3 年版,第1 6 2 坝。 苏彩霞:“结果犯理论的反思_ _ 5 乏界定”,载中国刑事泣杂忐2 0 0 0 年第l 期。 “李洁:犯罪结果论吉林人学版社1 9 9 4 年版,笫5 8 页。 段札文:“试论我国刑法中犯摧结果的概念”,载法学研究1 9 9 2 年第6 期。 。高锦喧土编: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河南人民版礼1 9 8 6 年版,第1 5 5 页。 【一一一 法律评价。第一层意义的结果是外在的、能够被认识的客观事实,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而第二层意义的结果是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或侵害的危险,”因而是对犯罪本质( 或犯 罪的处罚根据) 的理性的、抽象的认识。可以说,第二层意义的结果是对第一层意义 的结果在理论上的升华( 这是人类认清犯罪本质,理论不断深化的结果) ,因而两者 之问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例如,“就像放火罪那样,实质意义的结果和形式意义的 结果具有密切的关系,亦即实质意义的结果公共的危险通过形式意义的结果烧 毁而发生。”。法益侵犯的结果,必须通过行为对外界造成的变动来具体把握:而行 为作用于行为客体之结果,只有上升到法益侵犯的本质,才能理解它作为客观构成要 件要素的意义和作用。其次,关于形式意义的结果,并非是所有犯罪成立的必要要件, 但实质意义的结果。对于所有的犯罪的成立,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点上,两者有 本质上的差异。再次,作为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之结果,是上述第一层意义的结果。帕 多瓦尼将自然的结果分为三类,构成要件的结果就是其中的第一类。野村稔也指出, 在有些构成要件中,有将行为和形式意义的结果双方都加以规定的情形。| 2 1 ;1 此,有的 犯罪规定了构成要件行为和构成要件结果,有的犯罪却只规定了构成要件行为。最后, 刑法上探讨的结果是行为引起的具有法律价值的结果,是一种具有刑法意义的事实。 也就是说,并不是行为可能引起的任何结果都是刑法中的结果,f 如我国台湾学者韩 忠谟所占,“所谓行为之结果,不外为事物受影响之状态。自一般事理言之,行为对 于外界所生之影响,层层相因,有时推衍甚广但衡以刑法上之观念,则行为之于 结果,不能无一定之范围,以资限制,盖刑法上之目的,在保护各种重要权益,以维 持社会之安宁秩序,惟有对于所保护之法益直接发生危害或损害之影响者,始有认为 成立犯罪而加以制裁之必要,因此,在刑法观念上,所谓犯罪之结果,仅指某种法益 直接受危害或损害之状态而言,至于一般事理上所认之其他结果,即非刑法上所 谓结果,由是可见,犯罪结果显有其确定之范围。”。 另外,野村稔在结果分类中曾提到,保护的客体是犯罪成立所必不可少的“要件”, 是构成要件的“构成要素”。我们认为,他所说的“要件”、“构成要素”应从犯罪成 、。广义的侵害包括歌义的侵害和侵害的危险。为r 论述方便i 手f l 避免小必要的歧义,奉文谯狄义i :使用侵害,f 町将 侵害和侵害的危险统称为侵弛。体l 此,法益的侵犯包括法益的侵害和法益侵害的危险,犯罪,牟= 质谯本文中表述为 法益侵犯性,代之以法益侵害性。 。 | i 野村稔:刑法总论拿理1 e 等详,_ 去律;f 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0 3 虹。 。韩忠谟:刑法原理,台湾雨丽美术印刷有限公d1 9 8 1 年增订h u 版,第1 0 0 页。 立“条件”的意义上去理解,意指法益是任何犯罪成立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没有法 益的侵害和危险化,就没有犯罪的成立。但是,把保护客体称为构成要件要素,仍是 不科学的,日本学者香川达夫对此曾指出,“从行为客体中区分出的保护客体即法益, 是根据法律所保护的观念上的对象,是价值上的对象。因而与行为的对象不同,不必 在构成要件中明确记载,即使有例外地被规定的情况,因为承担着法益,也不能直接 称为构成要件要素。”。我们认为这是正确的,有的构成要件中规定了法益只是起明确 性作用,即使没有规定,也不能否认法益的刑事政策机能,因为没有具体的保护法益 的条文是不存在的,也没有任何犯罪不侵犯法益。 2 我国刑法结果理论评析 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结果的研究之所以如此混乱,主要是人们没有深入探讨准确界 定结果所必备的前提,以致自说自话,不仅对自说不能提供充足理由,也无从辩驳他 说观点。因此,在澄清争议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刑法意义上的“结果”应具备哪些特 征,它的含义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大陆法系国家对结果的阐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 义。我们认为,刑法中的结果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自然意义和法律意义。自然 意义的理解侧重于危害结果的自然特征,而法律意义的理解侧重于它的本质即法益侵 犯性这一法律特征。危害结果首先是自然意义上的结果,是“行为”引起的现象,所 以它具有因果性、现实性( 或客观实在性) 和多样性;同时,它又是“犯罪行为”所 引起的现象,表明了行为对象和法益遭受犯罪行为侵犯的事实,所以具有法益侵犯性。 任何从单方面对结果的理解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对危害结果的科学理解应当是“自 然意义上的结果”与“法律意义上的结果”两者的有机结合。以此为原则,对结果的 争点分别评析如下: ( 1 ) 称谓问题。我国刑法学教材专著,是在犯罪的客观方面或犯罪构成的客观 要件中论述结果的,有的使用“犯罪结果”,有的使用“危害结果”研究的内容虽然 一样,但是我们认为称谓关涉到理论的逻辑严谨,内涵并不相同。我们认为,危害结 果与犯罪结果的关系,犹如危害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犯罪结果从词语结构上看, 山犯罪和结果结合而成,其含义限于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危害结果 应该是由危害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犯罪结果是危害结果,但危害结 。参见 | | 术村龟二主编:刑法学捌典,顾肖荣等译校,i :海翻详版公i d1 9 9 1 年版。第1 3 7 页。 果不一定是犯罪结果。在犯罪构成客观要件层次上,使用危害结果是恰当的,要决定 某人是否构成犯罪,不仅应看行为人是否具有危害行为,引起一定的危害结果,还须 在此基础上考察主体和主观要件等,只有各要件都符合了犯罪构成,才能说他的行为 是犯罪行为,其引起的结果也才能说是犯罪结果。正如刑法学者赵秉志所言,“危害 结果是不包括主观评价要素在内的客观结果,而犯罪结果则是具备犯罪构成主客观诸 要件的犯罪之结果,包括价值评判的内容。因此,作为客观要件研究对象的危害社会 的现象和事实,用危害结果这一概念或称谓是恰当的。”。 危害结果范围大于犯罪结果,仅仅是指,在危害结果符合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时 候,由于客观要件其它要素或其它要件如主体或主观要件不符合犯罪构成,因而其危 害结果不能被法律评价为犯罪结果,因此,该危害结果不是犯罪结果,但这并不是说 危害结果包含了刑法意义上的结果以外的结果。如前所述,刑法上的危害结果是种 具有刑法意义的事实,即行为可能引起之后果中具有法律价值者。当犯罪构成中其它 要件都具备时,危害结果若具备刑法规定性,则也就具有了“犯罪”的性质而成为犯 罪结果。此时,危害结果与犯罪结果的范围完全重合,两者在内容卜也仅仅在此意义 上,可以互用,因为此时两者仍然具有不同的内涵,危害结果是行为造成的客观现象 和事实,而犯罪结果则牵涉进了价值评价。行为造成危害结果不一定构成犯罪,但行 为成立犯罪必定有犯罪结果。事实上,我国刑法典中有关结果的规定,在不同场合区 分使用危害结果和犯罪结果,也明显表达了两者内涵不同的立法意图。例如,刑法 第1 8 条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 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第2 4 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 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尘的,是犯罪中止。”从刑法规定就可以看出,有危 害结果不一定构成犯罪,只有犯罪中彳一有犯罪结果。再例如,刑法第1 4 条规定“明 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 罪的,是故意犯罪。”第6 条第3 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前者是关于犯罪故意的 规定,危害结果也就是对应于主观要件而属于客观要件内容;后者是关于犯罪效力范 围的规定,犯罪结果也就是对犯罪做整体评价的概念。鉴于这两个概念实质内涵的差 ”参见商铭暄主编:刑法专论( i :编) ,高等教育版祉2 0 0 2 年版第1 7 3 砥。 异,通常作为犯罪客观方面或客观要件的结果应该称作危害结果为宜。 ( 2 ) 危害结果是行为对社会关系造成的损害,还是对法益造成的损害? 这个问题 本身涉及对犯罪客体的认识。我们坚持法益侵害说,认为社会关系( 或社会主义社会 关系) 不是犯罪客体,理由是:首先,社会关系说( 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关系说) 论者 试图将刑法所保护的一切现象都用社会关系来概括,而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其内容是权利与义务,结局是社会关系说的实质内容演变为权利,犯罪的本质 由行为对社会关系的侵犯,演变为对权利的侵犯,显然与论者初衷相悖。况且权利并 不能涵盏一切犯罪的保护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在犯罪本质问题上,权利侵害说被法益 侵害说取代的原因。其次,社会关系说将犯罪客体的内容概括为社会关系或社会主义 社会关系,必然造成犯罪客体内容的精神化,即大陆法系刑法理论所反对的“法益概 念的精神化”。因为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问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不是具体 的实在,而是抽象的东西,并且是观念的产物。以这种极度抽象化的东西作为犯罪的 保护客体,往往难以把握和认定。第三,社会关系说必然造成犯罪客体的过于复杂化。 以经济犯罪为例,由于经济犯罪侵犯的是社会利益,故它必然牵涉多重社会关系。既 然如此,按照社会关系说研究经济犯罪,则几乎每一个罪侵犯的都是复杂客体,有的 甚至有三重、四重以至更多客体,造成解释不清也难以理解的弊端。第四,社会关系 说无法解释有些犯罪的保护客体。我国很多犯罪规定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等,这类犯罪多集中在刑法第六章第四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中,它们主要体现的是 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最后,社会关系说有导致侵犯人权之 虞。所谓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过多强调犯罪客体是社会关系,往往 导致把刑法看成是对付人的工具,甚至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而有导致侵犯人权的危 险。鉴于社会关系说存在种种缺陷,我们主张,刑法的保护客体应该是法益。所谓“法 益”,简占之,就是法所保护的生活利益。”首先,将犯罪客体理解为法益,符台犯罪 的本质和刑法的目的。对客观存在的各种利益的正确认识和协调是刑法的创制与实施 的核心内容;利益是刑法实现的动力和归宿,即保护利益既是制定和实施刑法的动力, 也是刑法的目的。事实上,每个刑法条文背后都存在着被保护的具体法益。犯罪所 “参见 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法律 【 版社2 0 0 5 年版,第6 页。 。参见孙图华课题组:“论法j 利益之关系”,载中国法学1 9 9 4 年第4 期。 侵害的正是刑法要保护的,既然法益是刑法规定的核心内容,那么对刑法所保护客体 之法益的侵犯就揭示了犯罪本质( 刑法的保护客体与犯罪客体应该是同一的) 。其次, 法益的概念指涉广,能含括所有刑法规定所欲保护的对象。它既包含有生命、身体、 自由、名誉和财产等个人利益,也包含公共安全、信用等社会法益和国家的立法、行 政、司法的顺利进行等国家法益。再次,法益具有明确性的特点。“权利”这个词一 般被解释为对特定的人容许的特定行为,所以在表示受犯罪侵害的实体时,用“法益” 比用“权利”更为贴切。如果说“各种法益被杀人罪、伤害罪、名誉毁损罪、内乱罪 等所侵害”,任何人都明白其意思;可是要说“权利被侵害”,马上就会出现“是什么 样的权利? ”的疑问。因此,法益具有直观、具体性,容易被理解和把握。最后, 法益作为犯罪客体符合我国刑法的规定。我国刑法总则第2 条关于刑法目的的规定、 第1 3 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都体现了法益是刑法保护的客体。从刑法分则的规定 来看,没有一个章节明文将“社会关系”作为犯罪客体内容的,相反,有的章节明确 将“权利”作为犯罪客体,如第四章规定的客体内容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有的章节明确将“秩序”作为犯罪客体,如第三章的章名明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 序”是犯罪客体,而权利和秩序都是法益的一部分。甚至,有的章节明确将“利益” 作为客体内容,如第七章的“危害国防利益罪”,明示其客体内容为国防利益;第十 章的首条规定军人违反职责罪是“危害国家军事利益”的行为,明示其客体内容为国 家军事利益。这表明,将犯罪客体的内容理解为法所保护的利益在我国具有法律根据。 有的青年学者反对犯罪结果“是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的损害”的观点,认为它无 法体现犯罪结果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之问的联系,是简单的在二者之间划等号,因为 如果说犯罪结果是犯罪行为“损害”了客体,而社会危害性则是犯罪行为“侵犯”了 客体,那么,对于具体犯罪来说,“损害”客体和“侵犯”客体是相同的。我们认为, 该批判理由不成立。危害结果是表明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遭受侵犯的事实,或者说是反 映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事实,它不等于社会危害性、法益侵犯性,前者是危害行为造 成的客观事实,后者是犯罪行为的本质特征,两者不能等同。认为危害结果是行为对 犯罪客体的侵犯,揭示了危害结果的本质,在研究方法和立论根据上是完全正确的。 。参见 泷川幸辰:犯罪论序说,: :泰详,法律m 版 2 0 0 5 年版,第l 一2 虹。 “参见赵秉志主编:夸困刑法颂i :论文荟萃,中圉人民公安大学m 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6 2 一1 6 3 砸。 ( 3 ) 危害结果是否限于现实侵害事实甚至物质性侵害事实? 这个问题同时涉及 危险是否属于结果? 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中,实质意义的结果是法益的侵害或侵害 的危险,其中的侵害指造成的现实结果,危险则是指造成现实结果的可能性( 广义的 可能性包括狭义的可能性与盖然性,后者是指很大的可能性) 。我国刑法理论界对危 险是否结果存在争议。有的学者以刑法第1 1 6 条、第1 1 7 条为例,认为“火车、 汽车处于倾覆、毁坏的危险之中”,只是说“火车、汽车处于倾覆、毁坏的可能中”, 这种可能虽然和现实很接近,但毕竟还未转化为现实。还有的学者指出,“从逻辑上 理解,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就是法律规定的定犯罪结果没有发生,又怎么能说这本 身就是一种结果呢? ”。我们认为以上观点是对危险的误解。诚然,这种危险预示着 火车倾覆的可能性,火车倾覆这一结果的产生尚未变成现实,倾覆结果不是客观存在。 但对于行为人的行为来说,火车、汽车等制动装置或轨道、公路等设旌遭受破坏的危 险状态是已然存在的,具有现实性、客观性。有学者对危险具有结果属性作了精辟说 明:危险是一种可能性,而当这种可能性是由某种客观存在的事实表现出来,且这种 表现危险的事实是原因所引起的时候,对于原因来说,不但这种事实是结果,而且由 这种事实所表现出来的危险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我们“不能以现实危险状态 蕴含的另一结果产生的可能性而否认现实危险状态本身的现实性。”。即使主张危害结 果概念是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的张明楷教授,也不得 不修正观点认为“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明文将某种危险状态规定为结果,则应将这种危 险视为危害结果。”。从客观归责的角度出发,“作为刑法上因果关系研究对象的果 只能是那些对定罪量刑有意义的、反映客体受到现实侵犯的危害结果,将与危害结果 无关的纯哲学意义上的后果纳入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果的范畴内,便会使刑法因果 关系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背离为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提供客观依据的根本目的。”。 要使行为人对危险状态负责,就必须考虑它与危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此,即使 是否认危险状态是危害结果的学者也是赞同的,。无疑这是具有刑法意义的因果关系。 “参见苏彩霞:“结果犯理论的反心t ;6 乏界定”载中田刑事法杂忠2 0 0 0 年第1 期。 。陈兴良:刑法哲学( 修订2 版) ,中困政法人学f i j 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6 7 虹。 ”参见李沽:犯罪既遂形态j 9 f 究,吉林人学f | ;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0 4 贝。 ”肖中华:犯罪构成及关系论,中国人民人学m 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8 8 贞。 。参见张l w 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人学版社2 0 0 0 年舨,第1 6 5 虹。 ”。 :忐样:危险犯研究,中网人民公安人学小版 i :2 0 0 4 年版,第4 0 4 l 砸。 “参见姜伟:犯罪形态通论,法律 l ;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1 9 虹。 二一一 危险预示着实害结果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危险状态本身具有现实性,体现了法益侵犯 性,而且与危害行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