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特别的石头学案-(S版四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一块特别的石头学案-(S版四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一块特别的石头学案-(S版四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一块特别的石头学案-(S版四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一块特别的石头学案-(S版四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块特别的石头学案 (S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3帮助学生学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的生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四、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五、作业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 老师板书,学生口头填空:一(块)石头,一块(特别的)石头。 “特别”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4学生汇报: (1)“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 看插图。练习读出语气:小朋友们认为“太可笑、太奇怪”了 (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 (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 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他是如何研究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三、总结升华: 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四、课外拓展: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22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3、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3、理解词语。 4、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5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五、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地图,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4、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5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6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23新型玻璃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2了解课文中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谁见过玻璃?你能说说玻璃有什么作用吗? 教师板书:“新型”“新型”是什么意思?“新型玻璃”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新型玻璃在哪里?它有什么作用?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1)夹丝网防盗玻璃;(2)夹丝玻璃;(3)变色玻璃;(4)吸热玻璃;(5)吸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三)指导分段。 (四)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词。 2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通过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特点:玻璃中夹一层金属丝网。丝网接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作用:防盗。 (2)在学生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思考:“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用途?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自由读) (“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 (3)思考:这句话中用了几个“可以”说明了什么? (这句话用了3个“可以”一个“也可以”,说明“夹丝网防盗玻璃”用途很广泛。) (6)引导学生看课文开头。指名读课文前三句。这三句讲的什么? (警察破获一起企图划破玻璃盗窃展品的案件,而报警的却是玻璃。) (7)思考: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好处: 引人读兴。 为后文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作用和用途埋下了伏笔。 2总结学习方法。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第一段的学习方法:读课文;想问题;划句子;谈理解;看开头;朗读课文。 3按照总结出的学习方法4人一小组学习第二、五段。 4小组汇报后,教师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三)总结全文 24人类的“老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讨论 2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3)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四、奇思妙想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标: 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了解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看,这是语文百花园。让我们开始语海畅游吧! 1、词语接龙: (1)自己读例子: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1、2小组3、4小组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读例子:小船远去了。 (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 对比读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补充了哪些内容?(什么样的小船?怎样地远去了?) (2)自己先独立做练习并写到书上,然后小组内交流。 二、积少成多: (1)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和名言警句。 (2)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3)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