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专业论文)制度互动与中欧关系——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pdf_第1页
(外交学专业论文)制度互动与中欧关系——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pdf_第2页
(外交学专业论文)制度互动与中欧关系——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pdf_第3页
(外交学专业论文)制度互动与中欧关系——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pdf_第4页
(外交学专业论文)制度互动与中欧关系——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m a s t e rd e g r e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n2 010 u n i v e r s i t y sc o d e :10 2 6 9 s t u d e n t sc o d e :510 7 2 2 0 0 0 2 6 e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i n s t i t i u t i o n a li n t e r p l a ya n dc h i n a - - e ur e l a t i o n s w i t ht h ee x a m p l eo f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c o l l e g e :s c h o o lo f a d v a n c e di n t e m a t i o n a la n da r e as t u d i e s s p e c i a l t y :旦! q 堕丛i 鱼 d i r e c t i o n : ! 垒! 星旦! 垒! i q 坠垒! q ! i ! i 堡垒! 曼堡q 堕q ! 坠y d i r e c t o r : 里! 旦鱼墨墨q ! 里曼坠gs h 垦q ! 鱼i m a s t e rg r a d u a t e :l i uh u i b a o c o m p l e t e d o n m a y ,2 0 1 0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喾位论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生博士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 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 作者签名 意。 日期:文7 0 盯月口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囝脚 学攻读学位期阿在导 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 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 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 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 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 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 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文 于 上述授权。 本人签名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趔金宝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潘兴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章慧南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刘军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际关系互动理论的梳理和分析,建构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点: 第一,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分析认为国际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重构彼此 的利益和认知,塑造趋于合作的政治文化;第二,在分析路径上,借鉴了奥兰 扬关于两类制度互动类型的研究成果:一类是“合作推进目标 ,即,行为体通 过制度间互动以增进社会福利。另一类是“竞争以实现自身利益 ,即,关键行 为体利用制度互动实现其战略目的;第三,在操作层面,选取了斯托克对制度互 动类型的区分的观点,综合提炼出观念和规范两项操作性指标。 文章认为,制度与观念、规范之间是一种互构的关系,规范是观念互动的产 物,无形的观念的互动和规范的互动形成正式的有形的制度,而制度一旦形成, 不只是会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人的观念和认同产生 影响,继而改变规范,强化原有的制度或者改变旧制度,进入新一轮的互动进程 中。制度并非是静态的,而是人们通过互动建构起来的,是在作为非正式约束的 观念互动和作为推动机制的规范的互动进程中逐渐积累而积淀下来且不断完善 的一种动态过程。本文在研究中国和欧盟两个行为体之间的制度互动过程中,将 选取观念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作为测量指标,考察中国与欧盟在观念结构的变迁 与异同、中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行为的不同观念机理、中国对欧洲主导的国际规 范的内化程度,从而试图总结把握制度互动的一般性特征,预判后京都时代的中 欧关系。 中欧务实合作的开展,反映了中国与欧盟的观念共识性,表现为外交范式 上的多边主义共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下”观念隐含了一种对世界的人文关怀 和宽容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国际责任的观念根源。欧盟极力主导气候 政治在理念上是对欧洲“普世主义”传统理念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共同但有区 别的责任原则的分析研究,文章提出,原则化观念和利益认知存在差异可以通 过国际间的互动,观念和认知等体系原则能够加以内化,最后达成了原则共识。 国际互动的意义得以体现:即,观念在互动中重新塑造原则体系和利益。 文章针对气候变化的b a u 情景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两个案例分析研究中 国与欧盟在规范性互动层面的特点,文章认为中国正在积极实践作为一个负责任 大国的定位,并努力维护这样一种国家定位,在与欧盟的互动中,不断熟悉西方 话语体系下的国际规范,积极参与规范的塑造,但同时,中国决策层能准确定位 中国的核心利益,并对国际规范进行“选择性内化 ,并善于利用国际话语维护这 些核心利益,表明了中国在国际互动中逐渐走向成熟。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本文试图提出一个主体间制度互动的进程模式及 其特征,并据此分析后京都时代中欧气候博弈可能的特点。 关键词:制度互动观念规范气候变化中欧关系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t h e o r y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t r u c t s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p o i n t s :f i r s t l y ,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c o n s t r u c t i v i s m ,i ti sb e l i e v e d t h a t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 c t o r sc a nr e c o n s t r u c te a c ho t h e r si n t e r e s t sa n dk n o w l e d g ea n d s h a p et h ec o o p e r a t i v ep o l i t i c a lc u l t u r eb y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s e c o n d l y , i tl e a r n sf r o mt h e r e s u l t so fo r a nr y o u n g sr e s e a r c h ,w h i c hi st h a t ,a c t o r se n h a n c es o c i a lw e l f a r ea n d a c h i e v et h e i ro w ni n t e r e s t st h r o u g h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t e r p l a ya n dc o m p e t i t i o n , t h e k e y a c t o r sa c h i e v ei t ss t r a t e g i cg o a li n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t e r p l a ya c t i v e t h i r d l y , i ts e l e c t s 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t y p e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t e r p l a yf r o mo l a vs c h r a ms t o k k e ,a n d e x t r a c t st h et w oo p e r a t i o n a li n d e x e so fi d e aa n dn o r m sa tt h eo p e r a t i o n a ll e v e l , t h ep a p e ra r g u e st h a ti n s t i t u t i o n ,i d e aa n dn o r m si sak i n do fr e l a t i o n so fm u t u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n o r m si sap r o d u c to ft h ei d e a t i o n a li n t e r p l a y i n t a n g i b l ei d e a t i o n a l i n t e r p l a ya n dn o r m a t i v ei n t e r p l a yc a nf o r mf o r m a li n s t i t u t e ,a n do n c et h ei n s t i t u t e f o r m e d ,i tw i l ln o to n l ya f f e c tt h eb e h a v i o ro fa c t o r s ,b u ta l s oa f f e c tt h ei d e aa 1 1 d r e c o g n i t i o no fh u m a nb e i n g s ,c h a n g et h e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e x i s t i n gs y s t e m o rc h a n g et h eo l ds y s t e m ,t h e nt u mi n t on e wr o u n do fi n t e r a c t i o np r o c e s s i n s t i t u t i o n i sn o ts t a t i c ,b u tc o n s t r u c tt h r o u g ht h e i n t e r p l a y i ti sg r a d u a l l ya c c u m u l a t e da n d c o n s u m m a t e di nt h ei n t e r a c t i v e p r o c e s so fi d e a t i o n a li n t e r p l a ya su n o f f i c i a l e o n s t r m n e ds y s t e ma n dn o r m a t i v ei n t e r p l a ya s p r o m o t i n gm e c h a n i s m t h i sp a p e r s e l e c t si d e a t i o n a le l e m e n ta n dn o r m a t i v ee l e m e n ta si t sm e a s u r ei n d e xi no r d e rt o s t u d yt h ei n t e r p l a ys y s t e mb e t w e e nt h et w oa c t o r so fc h i n aa n dt h ee u r o p e a nu n i o n , a n d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t r a n s i t i o n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a n dc o m m o n so fi d e a t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eo f c h i n aa n dt h ee u ,t h ed i f f e r e n ti d e am e c h a n i s mo f c h i n aa n dt h ee u r o p e a nu n i o n b e h a v i o r so n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t h ei n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d e g r e eo fc h i n af r o me u r o p e s c l i m a t en o r m s ,w h i c ha t t e m p t st os u m m a r i z et h e g e n e r a lf e a t u r e s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i n t e r p l a y , a n dp r e d i c t st h ep o s t - k y o t oe r ao fs i n o e ur e l a t i o n s t h ep r a c t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i n o e uc o o p e r a t i o nr e f l e c t st h ei d e a l i s t i c c o n s e n s u s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t h ee u ,a n di t a p p e a r sa sad i p l o m a t i cp a r a d i g mo f c o n s e n s u a lm u l t i l a t e r a l i s m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h i l o s o p h yo f t i a n x i a i m p l i c i tt h e c o n c e p to fah u m a n i s t i cc o n c e r nf o rt h ew o r l da n dt o l e r a n c e , w h i c hi st h ei d e a lr o o to f c h i n a p o s i t i v er e s p o n s e s t oc l i m a t ec h a n g ea n du n d e r t a k e si t s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i d e ao fe us t r o n g l yd o m i n a t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c l i m a t ei st h eh e r i t a g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u n i v e r s a l i s m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 c o m m o nb u t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i e s ”,i tp r o p o s e dt h a t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p r i n c i p l ei d e aa n dc o g n i t i v eo fi n t e r e s t s c a nf i n a l l yr e a c hac o n s e n s u sb yt h e i n t e m a t i o n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d i v e r g e n c eo f c o n c e p t s ,c o g n i t i v ea n do t h e rp r i n c i p l es y s t e m c a na l s oi n t e r n a l i z e i tc a nr e f l e c t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i n t e m a t i o n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a ti s , i d e ac a n r e - s h a p et h ep r i n c i p l es y s t e ma n dt h ei n t e r e s t sd u r i n g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t w oc a s e so fb a ua n dc i = j i l g lt os h o wt h ef e a t u r e so f c h i n aa n dt h ee ui nt h ep r o c e s so fn o r m a t i v ei n t e r p l a y i tb e l i e v e st h a tc h i n ai s a c t i v e l yp r a c t i c et ob ear e s p o n s i b l ec o u n t r ya n dm a k ea ne f f o r tt om a i n t a i ns u c ha n a t i o n a li d e n t i t y i n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w i t ht h ee u r o p e a nu n i o n , w ek n o ww e l lw i t ht h e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n o r m a t i v es y s t e ma n da c t i v e l yp a r t i c i p a t ei nt h en o r m a t i v em o d e l b u ta t t h es a m et i m e ,c h i n a sd e c i s i o nm a k e r sc a na c c u r a t e l yl o c a t et h ec o r ei n t e r e s t so f c h i n aa n dd o s e l e c t i v ei n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 ”o f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n o r m s ,a n dm a k eg o o d n s e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i s c o u r s et op r e s e r v et h e s ec o r ei n t e r e s t s ,w h i c hi n d i c a t et h a t c h i n ai sg r a d u a l l ym a t u r ei n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z i n go ft h e s ec a s e s ,t h e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p r o p o s eap r o c e s s m o d e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t e r p l a y 。i ta n a l y z e st h ep o s s i b l ef e a t u r e so fc l i m a t eg a m e b e t w e e nc h i n aa n de ui nt h ep o s t k y o t oe r a k e yw o r d s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i n t e r p l a y , c h i n a e ur e l a t i o n s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i d e a , n o r m s 目录 导论l 一、选题意义l 二、文献研究概况2 三、研究内容与和本文的框架结构4 四、研究方法5 第一章制度互动理论及其分析范式7 第一节国际关系的互动理论及其主要流派7 第二节制度互动理论及其可操作性9 一、制度互动理论的研究向度9 二、制度互动理论的可操作性1 1 第二章传统与现代:中欧观念的共性与差异00 1 5 第一节影响中国外交的观念因素1 5 一、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传统观念结构1 5 二、中国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型1 8 第二节影响欧盟外交的观念因素1 9 一、欧洲传统外交观念中的“普世主义”和“理性主义”- 1 9 二、欧洲传统外交观念的转型吧! 第三节中国与欧盟的观念结构的差异与共性 2 4 一、中国与欧盟观念结构的差异 2 4 二、中国与欧盟观念结构的共性 2 7 第三章中欧观念性互动:体系原则的内化和共有知识的形成2 9 第一节中欧应对气候变化的观念机理 2 9 一、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观念机理 2 9 二、欧盟主导气候政治的观念机理 3 2 第二节中欧互动中的原则化信念与共识性观念 3 6 一、中国与欧盟在气候领域互动的观念因素 3 6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原则性体系的重塑3 9 i坦艋r。气j晤,、i甜翟,硝 ,;1fr l,t :,研k,h誊瑾pl-h,y|?:?hr#l i ,_,-。卜二:, t磐誊1暂t蕾n翟 第四章中欧规范性互动:利益认知与“选择性内化力o oo oo 4 4 第一节作为“规范性力量”的欧盟4 4 一、欧盟“规范性力量”的形成4 4 二、气候变化的b a u 情景:欧盟“规范性力量 的战略考量4 5 第二节欧盟主导的国际气候“规范与中国的“选择性内化 4 8 一、国际互动中“规范内化 问题4 8 二、欧盟主导的国际气候规范的路径 5 0 三、c d m 机制项目:中国“选择性内化欧盟规范的一项案例5 2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 6 第一节制度互动的进程模式及一般性特征5 6 第二节后京都时代的中欧气候领域互动的可能特征6 l 参考文献6 5 后记7 0 制度互动与中欧关系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这是由欧盟和中国 自身的重要特点规定的。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在区域一体化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当今全球区域化组织中最成功的案例。中国是当今世界上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成就为世人瞩目,正成为世界舞台 上的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与欧盟这两个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有其独特的特点。 无论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非正式的外交往来,以及改革开 放以来在国际多边组织,抑或是双边框架内的互动都表现出了有别于中国或者欧 盟同包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互动的特点。 当前,中欧关系的发展虽然总体形势良好,但仍有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究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国与欧盟在观念上的差异、对于国际规范的认知的 差异以及双方在内部制度的构建上仍经历着变迁。这里特别要提起关注的是,一 方面,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观念的变迁往往以国家层面的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 变迁为基础,由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迁会引发根本的制度的变迁,并进而诱 发观念的变化和重构;另一方面,“制度的变迁又依赖于意识形态的变化,因为 制度变迁不是单纯的客观过程,而是人们在一定思想观念支配下的选择行为,所 以制度变迁和意识形态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的关系 。1 由此, 赋予了中欧关系互动的复杂性的特点,但是,本文认为,中国与欧盟之间的互动 不论如何复杂,作为国际关系中两个重要的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又必定是有一定的 规律和独特的模式。本文以气候变化问题为案例,试图通过挖掘中欧的制度互动 中的变量特征,以期发现中欧关系互动的特点,建构中国与欧盟关系的互动模式, 这将对于中国对欧盟的外交战略的选择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本文写作的一 个重要意图。 1 刘少杰: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分化与整合,载江海学刊,2 0 0 7 年第l 期,第l ll 页。 l 二、文献研究概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中欧关系的研究逐渐兴起,出现了一些颇有影响力 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弘研究员对中欧关系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进行了研 究,认为中欧关系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三个主 要方面,并指出,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又包含着对称性,并孕育着发展中欧关系的 机遇。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方式”,积极寻求互补性以创造共赢的局 面。1 也有学者从国际合作的条件性出发,分析中欧双方关系发展的现状以及相 互合作的动因。2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白乙研究员则从中欧双方的思想观念入手考 察了后冷战时期的中欧关系,认为中欧双方虽然在实力、品质、结构和速度上存 在明显的不对称性,但双方都寻求通过自身的调整于改革获得发展进而影响世 界,据此,双方较易达成妥协与合作。文章进一步指出,中欧的利益交汇点不只 是在双方丰富的层次和领域空间,而且还经由观念创新和制度性软力量所产生的 影响朝第三方( 即其他国际行为体) 扩散,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多极化 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中欧双方将长期相互借重,优势互补,从而顺延了中欧 关系所具有的不断增强的和平性、独立性、丰富性。3 外交学院朱立群教授选取 了国际体系的研究视角和社会本体论的研究立场,并采取了一种面向未来的规范 视角,对中欧关系的结构、特征以及中欧关系发展的内生与外在的影响因素以及 在不同问题领域的关系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讨论。4 上海社会科 学院崔宏伟副研究员则从规范性强权的视角分析了欧盟及中欧关系。他通过对 “规范性强权 欧盟概念的内涵演变、成因以及欧盟作为全球“规范性强权”的 资源的局限性进行了研究,运用政治经济分析方法,探究欧盟发挥全球规范性影 响的战略意图和利益目标,进而解析“规范性强权”欧盟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 影响,对于中欧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北京大学张弛博士从建构主义 视角出发,通过中欧双方在人权、经贸摩擦以及欧盟对华军售禁令等案例,分析 了中欧之间在互动的社会学习产生共有知识的过程,从而建构了各自身份和利 1 周弘: 论中欧关系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载 欧洲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 2 郭关玉:中国欧盟合作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 0 0 6 年版。 3 吴白乙:观念转变于内生动力后冷战时期的中欧关系探源,载欧洲研究,2 0 0 6 年第l 期。 4 朱市群: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 0 0 8 年版。 5 崔宏伟:“规范性强权”欧盟与中欧关系的和谐发展,载社会科学,2 0 0 7 年第1 i 期。 2 益。1 ;清华大学阎梁博士提出了“威胁认知主权干预”的理论解释模式对 中欧合作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如果中国与欧洲大国之间具备共同的威胁认知, 并且满足互不进行主权干预的条件,双方就能实现某种形式的战略合作。文章还 通过选取外交史典型案例以及有关数据检验了该理论的解释,并从对象和时段两 个维度扩展了其解释范围。2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于中欧关系的研究大多围绕在中国与欧盟的一系列具体的领域, 比如中欧经贸关系,能源安全,环境,金融以及武器禁运等功能性领域,如r o n n i e h j i o t h 博士的研究报告 1 9 7 5 年以后的中欧贸易关系,该报告主要研究了1 9 7 5 年以后中欧建交以来的中欧贸易关系,主要研究了中欧贸易关系发展的动力,对 此,r o n n i eh j i o t h 博士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中欧贸易关系中的经济 因素,一个是中欧贸易关系中的政治因素,另外,该报告还就中欧关系中业已存 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中欧关系未来的前景作了展望。3 其次就是对于中欧的战略关系的研究。欧洲学者对于中欧战略关系的主要观 点有:认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应聚焦于少数重要事务。确定重要事务的标准有三 项:一是不但对中欧重要而且具有广泛的全球影响;二是有可能扰乱或中断双方 关系;三是可以帮助中国实现经济和政府治理的现代化。按照这三个标准,未来 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关注的重点事务主要有有:全球气候变化、防止武器扩散、非 洲事务和全球治理。4 有欧洲学者还就中欧的战略处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中欧双 方并不把对方视为主要战略威胁。对欧洲决策者来说,来自中国的威胁主要是“软 安全”问题( 如经济竞争、非法移民、跨国犯罪、环境问题和人权等) ,以及只 对欧洲产生间接影响的“硬安全 问题,如与中国有关的武器扩散。5 对于中欧 战略关系研究的文献还有:理查德路易斯埃德蒙德:1 9 7 8 年以来的中欧关系: 欧洲视角,剑桥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大卫一斯科特:中国与欧盟:2 1 世纪 张弛:从共有知识到身份认同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中欧关系,载武汉大学学报,2 0 0 8 年5 月。 阎梁:威胁认知、主权干预与中欧战略合作,载欧洲研究,2 0 0 8 年第4 期。 。r o n n i eh j i o t h ,“s i n o - e ut r a d er e l a t i o n s - - - t h ep e r i o da f t e r19 7 5 ,”d e p a r t e r m e n to fm a n a n g e m e n ta n d e c o n o m i c sm s c 加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a n de u r o p er e l a t i o n s c h a r l e sg r a n ta n dk a t i n k ab r y s c h ,“c a ne u r o p ea n dc h i n as h a p ean e w w o r l do r d e r ”,c e n t r e f o re u r o p e a n r e f o r m ,m a y2 0 0 8 。b a t e sg i l l ,“c h i n aa n de u r o p er e l a t i o n s :i m p l i c a t i o n sa n dp o l i c yr e s p o n s e sf o ru s ”,ar e p o r to f t h ec s i sf r e e m a nc h a i ri nc h i n as t u d i e s 3 的战略轴心,载国际关系2 0 0 7 年年1 月;特里那莫尔:中国与欧洲:参 与、多极化和战略,载太平洋评论2 0 0 8 年第2 1 卷;卡廷卡:拥抱龙:中 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欧洲改革中心;沈大伟: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变得复杂, 布鲁金斯学会东北亚评论2 0 0 7 年5 月。 另外就是对于中欧作为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体对整个国际格局的意义的分 析。1 从理论层面论及对中欧“规范性力量”互动层面的研究的文章较少,大部分 文章局限于对欧盟方面的“规范性力量”的研究。此外,中欧的官方也比较频繁 的出台一些文件、方针和政策等一些技术层面的以及体系层面的展望。比如:中 欧关系的长期政策文件,欧盟一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扩大的责任,中国对欧 盟政策文件等。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中外学者对于中欧关系的关注点主要是:从国际 体系的视角出发研究国际因素对于中欧关系的影响,以及中欧战略关系的发展对 于国际体系的意义和影响;关注中欧关系中的功能性层面的合作与竞争,同时十 分关注中欧战略关系发展的基础和障碍因素;对于欧洲“规范性力量”,“欧洲观 念的力量,“欧盟的内外制度的变迁 等方面研究仍然不足,对于中国以及中欧 关系在这些领域的互动的关注较少。本文主要从制度互动的理论向度出发,以气 候变化问题这一公共性问题领域为案例,分析研究中国与欧盟在观念、规范性力 量和制度层面的互动模式,以期有利于把握后京都时代的中欧关系及其未来的前 景特征。 三、研究内容与和本文的框架结构 中国与欧盟的强劲发展固然是以物质力量表现出来,但是如果没有强劲的观 念的支撑,这种发展也不会有这么好的势头;此外,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逐渐 成为一个“规范性的强权 ,在世界舞台上具有一种耀眼的辐射力,影响着国家 间的互动模式呈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动向,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 并身处亚太这样一个重要地缘位置,以至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显得 l a v e r yg o l d s t e i n ,r i s i n gt ot h ec h a l i e n g e :c h i n a ,s 胁n ds n a t e g y 柚di t 啪a t i o n a ls 鲫r i 吼s t 锄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2 0 0 5 ;e l i z a b e t he c o n o m ya n dm i c h a e lo k s b e 曙,e d s ,c h i n aj o i n st h ew o r l d :p r o g r e s sa n dp r o s p e c t s ,n y c o u n c i lo nf o r e i g nr e l a t i o n sp r e s s ,19 9 9 :h e n r i kl a r s e n ,”t h ee u :ag l o b a lm i l i t a r ya c t o r ? ,”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 c o n f l i c t , 2 0 0 2 ,3 7 ,2 8 3 ;t h o m a sgm o o r e , ”c h i n aa s a l le c o n o m i cp o w e r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r ao f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 如”m 口,o f a s i a na n d a f r i c as t u d i e s2 0 0 8 ;4 3 ;4 9 7 4 引人注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不光是在内部制度的构 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可忽视,9 0 年代以来,中国内部的改革不断呼应 了由一系列国际规范、规则所组合的国际制度,并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规范性特征。 中国与欧盟都是国际规范与制度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从建构主义角度来看,中欧 双方作为当今世界上的重要行为主体,其在国际层面和区域层面的互动在不断的 建构着各自的身份与利益的同时,也建构了相互的共有知识、规范和制度。 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系统介绍国际关系互动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提出制度互动理论的研究向度以及可操作性的指标:第二章阐述中国与欧盟的观 念基础,分析研究中欧观念结构的共性与差异,主要为后续章节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系统分析中国与欧盟之间围绕气候变化议题的互动及其观念机理,并以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提出为案例,分析中欧之间在互动中观念性共识 形成的路径;第四章以气候变化的b a u 情景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为案例,分析 中欧在规范性领域的互动及特征。第五章主要对前三章的分析进行总结,并提出 主体间制度互动的进程模式,分析中国内部制度变迁的“外化对于中欧互动空 间拓展的意义,据此,在最后一部分简要分析后京都时代中欧气候博弈的可能特 征。 四、研究方法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的“规范性强权”,在环保、全球变暖等领域拥有规范性 的话语权,并在规则的制定上处于主导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工业化的国家, 规范性权力仍然有诸多不足,文章试图分析指出中欧在规范性层面的互动上存在 趋同差序式结构,并指出这种结构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社会本体论的研究立场,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以结构进 程的互动模式理论作为方法论,以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与外交问题作为 研究视点,对中欧关系中的观念、规范性力量以及国内区域内部政治制度变迁 的互动过程进行学理性的分析。采取研究方法主要有跨学科研究法、实证分析方 法、描述性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等等。跨学科研究法主要涉及的学科有国际关系、 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通过这三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对此课题做深入的分析。描述 性研究法主要是对中国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合作及机制建设的历史与 现状的说明,对中欧制度互动的背景做出界定。实证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对中欧制 5 度互动模式的要素进行指标化的测量,使用以下方法:历史性演进法一历史性 演进分析,通过历史性的文本的分析,观察中欧双方在文化观念、规范性互动的 特征;历时时段分析方法一案例研究,通过选定的案例,如中欧在气候等问题 上的趋同与歧见,欧洲共同观念与中国传统观念的现代延伸,中欧互动的相关结 构。文献研究主要是本文需要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研究来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 状,对中欧在观念、规范与制度的结构上尽量清晰化、精准化。 6 第一章制度互动理论及其分析范式 第一节国际关系的互动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国际关系作为一门科学同一切社会科学一样,力求探讨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 规律,其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特点在于它更为关注国际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规 律。即使是在晚近兴起的国际研究中开始关注国内政治与跨国关系的相关性,也 是为寻求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互动关系规律而做出的努力。 表1 - 1 国际关系互动理论的主要流派 主要理论流派主要分析模式互动方式主要分析元素主要理论贡献 新现实主义“囚徒困境”理相互欺骗、博弈绝对权力与相对关注到了国家间 论策略收益合作的风险和不 确定性 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机制理论国家间的相互依国家、国家间合塑造了国家间互 复合相互依赖赖、相互协调与作、国际制度、动的特性,关注 合作,重复、联相对与绝对收益到了国家问利益 系和附带报偿的可协调性和可 合作性,引入了 国际机制、复合 相互依赖等概念 微观心理学派镜像理论个体层面:个体个体心理、单位突出强调了人、 刺激反映模式心理和行为对国( 民族与国家)行为与环境之间 家行为的建构;心理、国际心理的互动过程和作 国家层面:国家用,偏重于揭示 之间的观念互动 行为中的心理因 与相互认知( “刺 素 激( s ) 行为体 ( o ) 一反映 ( r ) ”) 英国的“国际社赫得利布尔的国际关系中的主权国家、国际着重探讨了国际 会”学派国际秩序理论; “交换正义” 体系、国际社会、制度、国内政治、 约翰文森的人国家主权与人权规则、规范、制跨国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