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交通肇事罪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交通肇事罪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交通肇事罪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交通肇事罪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交通肇事罪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系统性的整合了交通肇事罪的理论,就其中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客体、客 观方面、主观方面以及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致死、指使逃逸等若干问题 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对此提出一些粗浅建议。 全文共分以下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第二部分,交通肇事罪基本的犯罪构成特征。该部分通过对诸多刑法学者的 理论研究,阐述了笔者关于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罪构成的基本立场。 第三部分,交通肇事罪各类逃逸问题研究。由于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交通 肇事后逃逸的规定过于模糊、混乱,在理论界引起颇多争议,鉴于此,笔者在该 部分就各类逃逸问题阐明了自己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 第四部分,中外交通肇事犯罪立法比较与借鉴。该部分介绍了外国关于交通 肇事犯罪方面的立法情况,笔者认为,其对解决我国目前交通肇事犯罪立法存在 的问题有启示作用,应予以认真研究和借鉴,以完善我国交通肇事犯罪立法。 第五部分,信赖原则与交通肇事罪。该部分论述了信赖原则,通过借鉴该原 则的理论,对传统的过失犯罪理论本身进行改造,以期实现限制交通肇事罪成立 的立法目的。 第六部分,交通肇事犯罪的对策。该部分剖析了交通肇事案件发生的原因, 并从中探讨其遏制措施及对策。 第七部分,结语。该部分总结全文,提出修改交通肇事罪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罪构成特征逃逸信赖原则对策 a b s t r a c t w i t has y s t e m a t i c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et h e o r yo f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c r i m e ,t h et h e s i s g i v e sa t e n t a t i v ea n a l y n so ft h ef o l l o w i n gq u e s t i o n s :t h es u b j e c ta n dt h eo b j e c to ft h e 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c r i m e ,t h eo b j e c t i v ea s p e c ta n dt h es u b j e c t i v ea s p e c to ft h et r a f f i c d e l i n q u e n c yc r i m e ,t h ee s c a p ea n dt h ed e a t hc a u s e db ye s c a p ea n dt h ei n s t i g a t i o nt o e s c a p e a n ds o m es u p e r f i c i a ls u g g e s t i o n s a r ep u tf o r w a r di nt h et h e s i s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s e v e nc h a p t e r s : c h a p t e ro n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i sc h a p t e rd e s c r i b e st h eo b j e c t i v e ,t h ea p p r o a c h e s 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h ec u r r e n ts t u d y c h a p t e rt w o :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t r a f f i c d e l i n q u e n c y w i t has t u d y o ft l l f t h e o r i e sp r o p o s e db ym a n ys c h o l a r si nt h i sf i e l d ,w ep u tf o r w a r do u rp o i n to f v i e wo r t h er e q u i s i t e st oc o n s t i t u t ea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 。 c h a p t e rt h r e e :v a r i o u se s c a p e si n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 s i n c et h er e g u l a t i o n si nt h e l a wa n dt h er e l a t e dj u d i c i a le x p l i c a t i o nc o n c e r n i n gt h ee s c a p ei n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a r l o b s c u r ea n dc o n f u s i n g ,m a n yc o n t r o v e r s i e se x i s ti n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s t u d y o u rb a s h s t a n d p o i n to n t h i si s s u ei si l l u s t r a t e di nt h i sc h a p t e r c h a p t e rf o u r :c o m p a r i s o n so f t h el e g i s l a t i o no f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i nc h i n aa l l a b r o a d w i t ha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l e g i s l a t i o no f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a b r o a d ,w eh o l d st h a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s t u d yt h e i rl e g i s l a t i o nc a r e n l l ys oa st od r a wi n s p i r a t i o nf r o mt h e n a n d i m p r o v e o u r l e g i s l a t i o n c h a p t e rf i v e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t r u s ta n d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c r i m e t h i sc h a p t e e x p o u n d st h ep r i n c i p l e o ft r u s t ,a n dt r a n s f o r m s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e o r yo fc r i m i m n e g l i g e n c e s oa st oa c h i e v et h e l e g i s l a t i v e a i mo fr e s t r i c tt h ec h a r g eo ft r a f f i d e l i n q u e n c y c r i m e c h a p t e rs i x :s t r a t e g i e sf o r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c r i m e t h i sc h a p t e ri l l u s t r a t e st h 1 1 l e a s o n sf o rt r a f f 茜c d e l i n q u e n c ya n da l s os u g g c s t s s o m em e n u sa n ds t r a t e g i e so f c o n t a i n m e n t c h a p t e rs e v e n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i sc h a p t e ri sas u m m a r yo f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 ,a n di t a l s os u g g e s t st h eu r g e n tn e c e s s i t yo f a m e n d i n gt h el a wc o n c e r n i n g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 c r i m e k e yw o r d s :t h er e q u i s i t e s t oc o n s t i t u t eat r a f f i c d e l i n q u e n c yc r i m ee s c a p ef r o m t r a f f i cd e l i n q u e n c yt h e p r i n c i p l eo f t r u s t s t r a t e g i e s i i i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道路交通状况的闩益改善,发达的交通工 具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效益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命财 产损失和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交通肇事发案率逐年上升, 目前,交通肇事罪已经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犯罪。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 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给受害者 及其家属的身心也带来了终生无法治愈的创伤,严重扰乱了交通秩序和社会治 安,此类案件己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股浊流。 在交通肇事发案率逐年上升的同时,交通肇事逃逸发案率也逐年上升,有 很多人在交通肇事后,畏罪逃跑,给案件侦查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尤其是有的 人当场致人重伤,应当抢救并且能够抢救也不抢救,畏罪逃跑,以至被害人因 丧失抢救时间而未能避免死亡,后果和情节十分严重,严重扰乱了交通秩序, 危害了公麸安全,应加大对此类案件的打击力度。 自1 9 7 9 年刑法实施以来,司法机关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打 击交通肇事犯罪方面较有成效。我国1 9 9 7 年刑法进一步完善了交通肇事罪的有 关规定,弥补了有关交通肇事罪规定的不足,这对有力、及时地惩处交通肇事 犯罪,预防和减少交通肇事犯罪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我国刑法学界十 分重视交通肇事罪的理论研究,对其讨论的比较多,研究也比较透彻。但是, 由于刑法条文规定的原则性、概括性、相对滞后性与交通肇事案件的复杂性、 多样性的矛盾,以及刑法学界对于交通肇事罪条文及其司法解释的内容与含义 之理解存在着分歧,甚至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雷同的案件在不同地区处理不同 的现象,因此,对本罪仍有一些明显的问题值得探讨,有必要加强研究。本文 中,笔者在诸位学者对交通肇事罪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性的整合交通肇事 罪的理论,用比较的方法就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并对此提出一 些粗浅建议,以期能对完善我国交通肇事罪的立法、提高司法质量起到一定促 进作用。当然,由于笔者学术根基尚浅,还难以充分驾驭这一课题,如能起到 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就达到本文的目的了。 二、交通肇事罪基本的犯罪构成特征 我国现行刑法第1 3 3 条明确规定了交通肇事罪的定罪和处罚:“违反交 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 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其他特别 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 有期徒刑”。由此,可以得出交通肇事罪有3 个罪刑阶段:第1 个罪刑阶段为“交 通肇事后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2 个罪刑阶段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其 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3 个罪刑阶段为“因逃 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为了更好进行司法实践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在2 0 0 0 年1 1 月1 0 日颁布了关 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 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及其司法解释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完备 的,这对及时、有力地惩处交通肇事犯罪,预防和减少交通肇事犯罪起着不可 低估的作用。 依据现行刑法第1 3 3 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 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在理论上,对于本罪的概念没有什么歧义。但是,由于刑法条文规定的原则性、 概括性与实际案件的复杂性、多样性的矛盾,对于刑法第1 3 3 条之条文内 容与含义的理解,我国刑法学晁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如果不加以系统的深入研究,对于直接关系到定罪处刑的主要问题未取得统一 认识,难免在司法实践中产生混乱,损害司法的公正性。下文将按照交通肇事 罪的基本犯罪构成来进行探讨。 ( 一) 交通肇事罪的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或者威胁的社会关 系。“每一个犯罪行为,无论它表现为作为或不作为,永远是侵犯一定的客 体的行为。不侵犯任何东西的犯罪行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四通说认为,交 通肇事罪侵犯的同类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笔者赞成这种主张。 为了揭示出交通肇事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的本质特征,就必须准确理解“公 共安全”。概念的明晰、准确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基础。我国有的学者认为, “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 也有的学者认为,“是指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安全,即不特定的 多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还有的学者认为,“是指不特定 的多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以及其他重大公共利益安全”固。不同 的定义,反映出公共安全内涵和外延的不同。把公共安全仅限定为生命、健康 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显然过于狭窄,例如,刑法第1 1 8 条规定的破坏电力 罪,若仅仅破坏了电力设备的一个关键部件,其财产价值可能不大,但却能够 造成停电、停产、停业以及对很多人的生活造成不便。这样的危害性用危害生 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来解释,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第三种定义规 定的范围有助于弥补第一种、第二种定义的缺陷。但是,笔者并不赞同第三种 定义中“不特定的多数人”的表达方式,认为这种表达与公共安全的词义及其 法律意义并不契合。这是因为: 首先,“多数人”的定语是“不特定”,而公共安全的本质特征是不特定, 弄清不特定的内涵,对难确理解交通肇事罪具体侵犯的客体具有重要意义。所 谓不特定,是相对于其他犯罪危害的“特定”而言的,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 马克晶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1 3 页。 前苏 特拙伊宁著:犯罪构成的一般学说,中国人民= : := 学f _ j 版社1 9 5 8 年版,第l o l 页。 高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5 3 页。 苏惠渔主编:刑法学( 修订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1 8 页。 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7 0 页。 可能侵害或可能破坏的后果,事前无法确定,也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它包括 对象不特定与结果不特定两层含义,其不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确定的犯罪对 象与侵害目的为准。对象不特定,是指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侵害的对象往往不 具有不特定性。结果不特定,是指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侵害的对象即使特定但 实际被害的结果为不特定或多数之特点,即这类犯罪行为在本质上具有使不特 定或多数的对象遭受损害或者损害的危险。换言之,究竟可能使哪些对象遭受 损害以及损害的范围和程度多大,往往是行为人也难以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因 此,不特定从属性上讲是客观的,其判断只能依照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来确定, 而不以行为人的主观意图为转移。 其次,“多数人”是指数人以上。而有时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所造成的人员 伤亡仅仅是某1 个,例如,某甲夜间驾驶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因事先饮酒过量, 精神恍惚,汽车失去控制,将同向行走的1 人撞死,若按照“不特定的多数人” 的规定,该案中并未出现不特定的数人以上的死伤,不能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的 犯罪。但是,笔者认为。即使该案中当时路上只有此1 个行人,行为人不可能 造成多人死伤,但该行为在本质上具有造成不特定的多人死伤或者公私财产广 泛破坏的危险性,对其仍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因此,只要实施法律规定的犯 罪行为,并且造成了法律规定的严重后果,就应该认为是危害了公共安全。换 言之,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并非都要求以行为人已经造成不特定多人的死伤 或者不特定范围的公私财产的损害为充要条件。 综上所述,笔者将公共安全定义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不特定的多人 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以及其他重大公共利益安全。 交通肇事罪的直接客体。它是指交通肇事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为我国刑 法所保护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即交通安全。它直接关系到本罪的范围的确定, 有必要加以探讨。 关于交通肇事罪侵犯的直接客体,通况认为是“交通运输安全”。由于犯 高铭喧主编:刑法学( 下编) ,中国法制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6 5 5 页。 罪客体的抽象性,一般在刑法分则条文上难以直接反映,因而在理论上对 个罪的研究中,往往出现不同的表述,要取得完全一致,有相当的困难。目前, 理论上对于交通肇事罪的客体虽然有多种不同的表述,但基本上都采用含义比 较广泛的概念,如“交通运输安全”之类。但是,对其内涵的解释却有重大的 分歧,而明确犯罪客体内涵和终延将有助于准确定罪量刑。因此,笔者不想在 这里对客体的每一种表述进行细致的评析,而是将更大的篇幅运用到如何通过 本罪侵犯的客体的研究,明确本罪直接客体范围以期与刑法第1 3 1 条重大 飞行事故罪、第1 3 2 条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相区别。1 9 7 9 年的刑法只在第 1 1 3 条规定了交通肇事罪,一般认为,其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包括航空、 铁路、公路、城市交通以及水上交通运输安全。而现行刑法除交通肇事罪之外, 增加了重大飞行事故罪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前罪的客体,通说认为是“航 空运输的安全”o ;后罪的客体,通说认为是“铁路运输的安全”圆。通说都注 意到反映上述两罪的客体的特殊性,同时也就表明了两罪各自发生的范围。那 么交通肇事罪的客体如何反映本罪客体的特殊性及其发生的范围昵? 换言之。 本罪的直接客体是否应当具体表述为“公路、城市及水上交通运输安全”呢? 值得探讨。 对现行刑法中交通肇事罪客体的“交通运输”一词的解释,有的说是指“包 括公路和水上以及城市道路的运输” ;有的说是指“与一定交通设备相联系的 公路、水上交通运输而不包括铁路和空中交通运输”。;也有的认为,交通运输 “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以及城市的交通运输” 。可以看出,即使学者 们对交通肇事罪的客体表述用语都是“交通运输安全”,但是,其解释的内涵和 外延却不相同。上述观点的分歧主要在于交通运输是否包括铁路、空中交通运 输。按照第一、二种观点,本罪的客体只能是公路、水上及城市道路的交通运 l 葡铭喧、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人学h i j f i t k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7 3 页。 商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礼、高等教育出版社8 0 0 0 年版,第3 7 4 页。 高锦喧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9 9 页。 赵秉志主编:中同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吩则篇( ) ,法律版 l :2 0 0 1 年版,第2 3 3 页。 用道蛮、争k 宗、张泗汉主编:刑法的修改与适用,人民检索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0 2 页。 输安全,危害航空、铁路运输安全的交通运输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应当分别 按照 f l u 法第1 3 1 、1 3 2 条的规定处理。但是,否定者认为,交通肇事罪的客 体是交通运输安全,包括航空、铁路交通运输在内。这是因为“刑法规定的重 大飞行事故罪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只有航空人员和铁 路职工才能分别成为该两罪的主体。如果按此理解,若是非航空人员或非铁路 职工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或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的,按罪刑法 定原则,该类人员在没有其它犯罪目的的情况下,则无罪可依,而不能定任何 罪了。我们认为,既然刑法第1 3 3 条没有限定交通运输的范围,那么就不应当 作上述狭义解释,以免构筑法律漏洞。尽管在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还没有非 航空人员、或非铁路职工在不出于任何其他犯罪目的的情况下,能够操纵飞行 器或火车运营的,但我们不能因此排除今后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我们 认为交通运输并不仅限于公路、水上和城市道路上所实施的交通运输,铁路和 空中运输也应在此范围内。”。笔者并不赞成上述观点。这是因为:第一,上述 学者认为重大飞行事故罪、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和交通肇事罪是特殊与一般的 关系。但是,从1 9 9 7 年修订刑法的指导思想看,立法者是力图使刑法分则的条 款具体化,增加可操作性,鉴于航空、铁路运输有着不同于其他交通运输的特 点,因而从原有的交通肇事罪中分离出来,用3 个条文分别加以规定,并且根 据实践经验,在第1 3 3 条还规定,有“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 刑”,而在第1 3 1 、1 3 2 条上却无此规定。由此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定第1 3 3 条 交通肇事罪,并未将危害航空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考虑在内。 第二,上述学者 的论点有违罪刑均衡原则,航空人员、铁路职工违反规章制度,造成重大飞行 事故或铁路运营安全事故,分别适用刑法第1 3 1 、1 3 2 条,构成纯粹的业务过失 犯罪,但法定最高刑只有7 年。而其他人造成同样事故却适用第1 3 3 条,法定 最高刑为1 5 年。航空人员、铁路职工为专业人员,其为业务过失犯罪,而其他 黄明儒、蒋小燕:浅析交通肇事罪的范围载国家榆察官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高铭喧主编:刑法专论( 下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6 4 6 页。 人为一般过失犯罪,业务过失犯罪的法定刑应当高于一般过失犯罪,因为,业 务过失与比一般过失的主观恶性大,这与故意犯罪中具有特定职务的人犯罪应 当从重处罚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在立法上必然规定业务过失罪的处罚 重于或至少等于一般过失罪,而按照上述学者的观点,一般过失罪的法定刑反 而要重于业务过失罪的法定刑,这岂不违背了罪刑均衡原则? 第三,上述学者 认为对交通运输进行狭义解释,就会出现法律漏洞。但是,由于航空、铁路在 对交通工具的驾驶、指挥、调度等方面,都有十分严格的管理规定,非航空、 铁路的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章制度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是极小的,这一 点上述学者也承认在司法实践中,还没有非航空人员、或非铁路职工在不出于 任何其他犯罪目的的情况下,能够操纵飞行器或火车运营的。那么,如果非航 空、铁路的工作人员能够接触飞机、火车、并且由于过失造成了重大事故,危 害了公共安全,该如何处理呢? 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刑法第儿5 条第2 款 “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并不会发生法律漏洞。因此,笔者 认为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是公路、水上和城市交通安全,并以此作为本罪与其他 两罪的区别。 ( 二)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 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对此,应当注意 以下几点: 1 、行为人必须是在交通运输活动中,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这 是导致交通肇事的原因,也是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 所谓交通运输活动,是指利用一定的交通工具,通过一定的交通设施,将人 或物由一地运往另一地的活动过程,以及与保障其运行安全紧密联系的其他业 务活动。换言之,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虽然刑法条文并没有对时空进行明确规 定,但实际上是有其时空限制的,即只能发生在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并且, 笔者认为,交通肇事罪的时空问题主要是一个空间问题,其次才是时间问题, 不能仅从时间上加以分析和把握。交通肇事罪是一种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犯罪, 危害交通公共安全就是其本质特征,因此,探讨本罪的时空范围问题的时候, 也应始终围绕危害公共交通安全这一本质特征。在这里,有下列几个问题值得 研究: ( 1 ) 交通肇事罪发生的空间限制。即从空间上讲,究竟什么场所才能被认 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发生场所。笔者认为,确定本罪的空间范围应以肇事行为所 侵犯的直接客体为限。根据解释中第8 条的规定:“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 范围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1 3 3 条和本解释的有关规定办理。 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外,驾驶机动车辆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伤亡或者 致使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分别依照刑法第 1 3 4 条、第1 3 5 条、第2 3 3 条等规定定罪处罚。”笔者认为,一般来说,交通肇 事罪发生的空间主要是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因此,如机关内部、厂矿区、 建筑工地等地方,虽然也有机动车辆出入,但是,由于进入这个范围的车辆与 在公共道路上行驶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性质,一般是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性并不 大。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最高人民检察院于1 9 9 2 年3 月2 3 日关于在厂( 矿) 区机动车造成伤亡事故的犯罪案件如何定性处理问题的批复中规定:“在公共 交通管理范围内,因违反交通运输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事故的,应按交通肇事 罪处理;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外,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按重大责任事故处理。”因此,在这个范围内操纵车辆, 不慎致入死亡,不宜按照交通肇事罪论处,其构成犯罪的,应分别定为过失致 人熏伤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重大责任事故罪。此外,1 9 9 2 年最高人民法 院、公安部关于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2 条规定:“发生在 公路的交通事故。”中的“公路”是指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 乡、乡间能行驶汽车的公共道路。如果在未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乡村公 路或土路上肇事,造成他人重伤、死亡的,应当分别按照过失致人重伤罪、过 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但是,笔者认为,绝对的说在一切建筑工地、工矿厂区等地,都不能发生 交通肇事罪,却是值得商榷的。依据2 0 0 4 年5 月l 同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1 1 9 条规定:道路, 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 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按照此规定,笔者认为,有些单位 管辖的丽积很大,简直可称为城中之城,并且厂区和家属生活区混杂在一起, 其中也有机动车通行的公共道路,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有向外部或内部运送物资 的活动,车辆通行也应遵守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如果驾驶人员违反交通法规, 例如酒后开车、开车打盹、强行超车等等,发生交通事故,同样会危害交通运 输安全,其造成严重后果,应当以交通肇事罪论处。这是因为,交通肇事罪侵 犯的客体最基本的特征是侵犯对象的不特定,至于在何种交通运输场合下造成 对不特定对象的安全的侵害,并不是绝对的影响本罪性质的认定。如果仅将本 罪所指的交通运输限于公共交通运输的场所,势必将一些在上述空间范围内发 生违章肇事并造成不特定对象安全侵害的情况排除在外,而这将有悖于刑法设 立交通肇事罪的根本宗旨。 综上所述,可以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交通肇事罪发生的空间主要限于公共 交通管理的范围,但在一定条件下,即在人员较多、区域较大、家属区与厂矿 区相混合的非公共交通运输场合内违反交通法规肇事也会构成交通肇事罪。 ( 2 ) 交通肇事罪的时间限制。笔者认为,从时间上讲,交通肇事罪司法适 用范围应以正在从事利用交通工具并借助一定的交通设施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 运载送往另一个地方的活动,或是发生在直接影响、掌握控制交通安全的有关 活动为限,即交通肇事罪的时间起始于利用交通工具开始进行交通运输时,终 止于交通运输活动结束。如果事故发生在非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即使是由交 通工具导致的,也不属于本罪的适用范围。例如,在练车场上练习驾驶,或者 出于玩耍的目的,发动汽车,不慎将旁边的人轧死或轧伤诸如此类的案件。由 于行为人并没有进行交通运输活动,所以,只能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或者过失 致人重伤罪,而不能定交通肇事罪。 ( 3 ) 交通工具的范围。广义上的交通工具可以理解为应当包括飞行器、火 车、轮船、机动车、非机动车、非机动船等所有可以用于从事交通运输活动的 运载工具。但是,交通肇事罪中的交通工具之外延却有很大分歧。分歧之一在 于,是否包括飞行器、火车这样的交通工具。笔者在交通肇事罪的客体里已经 对该问题进行了阐述,不再赘述。分歧之二在于,利用非机动交通工具( 如自 行车、畜力车、非机动船等) 从事交通运输,违反交通规则造成重大事故的, 能否按照交通肇事罪处理? 理论上存在肯定说、否定说和折中说之争。肯定说 认为:我国号称“自行车王国”,有许多城镇交通事故都直接地与非机动车违章 行驶有关。虽然非机动车肇事的危害范围和危害程度一般不如大型机动交通运 输工具那样大,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这一事实。因此, 对于行为人驾驶非机动车违章肇事,造成法定危害后果的,应以交通肇事罪论 处。否定说主张:交通肇事罪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即必须能够同时造成 不特定多数人伤亡或者公私财产的广泛损失,而驾驶非机动车辆从事交通运输 活动,违章肇事,般只能给特定的个别人造成伤亡或者数量有限的财产损失, 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因此,不应定交通肇事罪,而应根据具体情况, 确定其犯罪的性质,造成他人死亡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造成重伤的,定过 失致人重伤罪。折中说主张:对于非机动车违章驾驶肇事的,如何处理,在理 论上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是非机动的交通运输工具只有当它被用来从事交通运 输活动,因而违章肇事的,才具备构成交通肇事罪的条件,否则,不能定交通 肇事罪。o 笔者主张,非机动交通工具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意义上的交通工具,关键 要从交通肇事罪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本质属性这一点来把握。一般来说,非机 动交通工具因其机动性差,速度慢,与机动交通工具相比有明显劣势,本身并 不具备危害公共安全,危及不特定或不特定多数人安全以及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高锦喧主编:刑法专论( 下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6 4 9 页。 1 0 的特点。反之,机动交通工具速度快,体积大,在日益发展的现代生活中,机 动交通工具在交通运输活动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于是,经常出现的是行为人 驾驶机动交通工具侵犯公共安全的情况。但是,就此推论出任何情况下的非机 动车违章肇事都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则有失偏颇。 笔者认为,第一,我国刑法典第1 3 3 条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并没有明确规定 交通工具的范围,并没有对交通工具进行所谓机动性和非机动性的区分,这意 味着不管是机动性交通工具还是非机动性交通工具,只要是符合刑法第1 3 3 条之规定,就应当以交通肇事罪定性。第二,从交通肇事罪罪名的本身来说, 非机动性交通工具应包括在交通肇事罪交通工具的范围之内,机动性交通工具 的行驶称作交通,非机动性交通工具的行驶也称作交通,二者之间的差别仅在 于其动力上是否属于机动性,但在交通这个性质上以及造成重大交通事故这一 后果上,二者是一致的。因此,虽然非机动交通工具肇事其危害的范围、程度 一般不如机动交通工具那么大,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其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 这一事实。认定某种交通工具的范围,要紧扣交通肇事罪的本质特征,即危害 交通安全。在非机动交通工具被用来从事交通运输活动,即非机动交通工具的 用途被利用作为从事交通运输和运行载体时的情况下,例如,非机动渡船超载, 致使船沉人亡的个案;或者非机动交通工具的运作与机动交通工具在同一道路 或水路共同运作时,与机动交通工具的有关交通运输活动有直接关联的情况, 例如,行为人骑自行车,闯红灯,公交车为躲避而发生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的 个案。这样的个案就是行为人驾驶非机动交通工具危害交通运输安全,导致法 定危害后果的发生,即行为人的违章就具有了危害公共安全的特性,完全符合 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国道 路交通管理条例对自行车、畜力车等非机动车在车辆装置、车辆行驶等方面 做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如该条例第3 1 条规定:“自行车载物,高度从地面起不 准超过2 米,宽度左右各不准超过车把1 5 厘米,长度前端不准超过车轮,后端 不准超过车身3 0 厘米。”并且也规定了自行车不准突然猛拐,通过陡坡、横穿4 条以上机动车道或途中车闸失效时,须下车推行,在大中城市市区不准骑自行 车带人等等规定。这些限制的目的,就在于为了防止非机动交通工具在特定情 况下发生严重危及不特定对象安全的事故发生。反之,如果驾驶非机动交通工 具与交通运输活动无关,因行为人过失而导致他人重伤死亡的,应以过失致人 重伤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而不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 ( 4 ) 交通运输活动的范围是否仅仅指从事正常的交通运输活动。目前,报 多罪犯在进行犯罪活动时,很可能会利用定的交通工具。例如,在我国相当 一部分城市中有比较猖獗的驾驶摩托车进行抢夺财物的犯罪活动,或者利用交 通工具盗窃、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偷开他人汽车取乐等 等利用交通工具从事非法活动的情况。那么,在从事非正常的交通括动时违章 肇事造成严重后果的,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呢? 笔者认为,这样的问题就如同 赌博对出老千,并不能因其从事赌博的非法活动而否定其出老千的诈骗性质, 因此,无论行为人从事什么性质的交通运输活动,只要行为本身违反交通运输 管理法规,造成了不特定或不特定多人死伤或者公私财产的重大损失,完全符 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就构成交通肇事罪。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 民检察院在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指出:“在 偷开汽车中因过失撞死、撞伤他人或者撞坏了车辆,又构成其他罪的,应按交 通肇事罪与他罪并罚。”这一解释说明,行为人进行非法的交通运输活动中的违 章肇事,并不能改变其危害公共安全的本质。所以,交通运输活动的范围既包 括合法的,也包括非法的交通运输活动。 通过上文对交通肇事时空范围的阐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交通肇事罪中, 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由行为人因违反交通运输法规的行为引起,但行为人违反 交通运输法规从而造成重大事故的行为不一定构成交通肇事罪。造成这种情况 的原因就在于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法规从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场所、时间不同。 因此,并不是一切场合、任何情况下,行为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从而造成重大 事故的都以交通肇事罪论处,关键是要看行为人的肇事行为是否危害公共交通 安全。 2 、行为人必须是在交通运输活动中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致人重 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对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 行为人必须是在交通运输活动中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交 通运输管理法规,是指国家有权机关为了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而作出的各种行 政规定,包括交通规则、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有权机关主要是国务院以及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如交通部。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包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 路交通安全法、城市交通规则、机动车管理办法、内河避碰原则、渡 口守则等法规。交通肇事罪一般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作为的形式, 作为的方式如酒后驾驶、超速、超宽、超载行车或行船、逆向行车、闯红灯等。 但是,有的也可以表现为不作为形式,不作为的方式如通过交叉路口不鸣笛示 警、夜间行车不开灯照明、转弯处不减速等。例如,甲夜间驾驶汽车在山区公 路上行驶,因发动机故障恰好在转弯处熄火,其将前灯后灯关闭后下车开始修 车,并且没有设置路障标志,这时乙、丙各驾驶汽车在甲停车处相交,由于为 躲避甲之车而致使二车相撞,导致乙、丙当场死亡。在本案中,甲违反了道 路交通安全法中第5 2 条:“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障碍,需要停车排除故障时, 驾驶人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将机动车移至不防碍交通的地方停放; 难以移动的,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等措 施扩大示警距离,必要时迅速报警”的规定,甲没有履行上述义务,其不作为 与交通事故之间存在着直接因果关系。因此甲应按照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 ( 2 )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还必须造成重大事故,导致重伤、死亡 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在2 0 0 0 年1 1 月l o 日最高人民法院 颁布的解释中规定了本罪的定罪处刑的量化标准,规定达到下列标准,即 构成本罪:“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 死亡1 人或者重伤3 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 - ) 死亡3 人以 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三) 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 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 0 万元以上的。交通事故致1 人以上重 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 罚。( 一) 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 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 的;( 三) 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 明知是安全装 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 严重超载驾驶的;( 六) 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在解释中,关键要注意的是在于行为人 的责任程度如何认定,在事故中行为人不是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的,则不定 罪处罚,而是由交通管理部门处理。应当说,解释中把定罪的量化标准与行 为人在事故中责任的大小相结合,充分体现了罪刑均衡原则,并且明确了交通 事故中罪与非罪的界限,这应该是解释中最大的优点。 但是,笔者认为,在解释中“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点接损失,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 0 万元以上的”。这一项解释是 相当不合理的。因为,其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现代法制最根本的原则。 我国宪法第3 3 条第2 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依据宪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被认为是法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因而 也是现代刑法不可或缺的蕴涵,结合刑法的特殊内容,我国刑法第4 条规 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就确立了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司法适用上具体 体现在定罪、量刑和行刑三个方面都应一律平等。而按照解释中的规定, 如果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但有能 力赔偿数额在3 0 万以上的损失的,那就不构成犯罪,而没赔偿能力的就构成犯 罪。诚然,平等并不完全否认差别,平等恰恰是建立在对不同情况的正确区别 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差别也就不可能存在平等。可是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只要是有钱就没罪,没钱就有罪,这种差别毫无疑问是有碍于实现刑法公正性 除此项外还包括解释中的第4 条中的:“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 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6 0 万元以上的。”同样违反了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的原则,应当对其进行如同 本文所指明的修正。 的差别。平等的要旨在于公正,而这项解释公正何在? 因此,笔者认为应将此 项解释修改为:“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 任,损失数额在3 0 万元以上的”为佳。这样,就是以损失的数额作为定罪的标 准,而是否有能力赔偿,则可以作为量刑的酌定情节。 ( 3 ) 违章行为必须与严重后果之问具有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刑法意义 上的因果关系对定罪和量刑具有重要意义,在结果犯的场合,无因果关系就无 刑事责任。也就是说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对象必须是对确定刑事责任有积极意义 的现象之间的联系。那么,所谓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刑事法律所规定 的,客观上符合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能够影响刑事责 任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首先,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为定罪提供客观基础的话,那么,危害 结果也只能是狭义的对犯罪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损害。刑法上研究因果关系,主 要是为了解决已经发生的危害结果是谁的行为所造成,这种因果关系只是在犯 罪行为和犯罪结果之间起一种桥梁作用,或者说,它是为认定犯罪行为和犯罪 结果服务的。圆对于本罪来说,即因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而引 起了不特定或不特定多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后果。简言 之,只有该肇事行为与上述严重后果之间有着刑法上的直接因果关系时,行为 人爿对上述严重后果负刑事责任。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有违章行为 事实的情况下,但宋造成上述严重后果的或者未造成任何后果,不构成犯罪, 这是因为本罪的法定结果要件必须是造成上述的严重后果,只能由交通管理部 门依法处理:在发生了上述的严重后果情况下,但该结果不是违章行为引起的, 不能构成本罪,只有上述的严重后果是违反交通管理法规肇事行为引起的,才 构成犯罪。 其次,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不仅是为定罪提供客观基础,而且为量刑提供 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4 7 页。 张叫楷著:犯罪论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2 0 5 贞。 客观基础的话,那么,就应将危害结果理解为广义上的一切危害后果。既包括 对直接客体的损害,也包括对除直接客体外的其他社会关系造成的结果,当然, 对直接客体造成损害所引起的结果,既有定罪意义,又有量刑意义。换言之, 即通过刑法因果关系确定行为人应负刑事责任的质与量。例如,行为人肇事致 使被害人死亡,被害人的母亲因悲伤过度自杀。于是,在对行为人判处刑罚时, 不仅要考虑被害人死亡这一法定后果,也要考虑被害人母亲自杀这一酌定量刑 情节。 再次,交通违章行为必须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的违章行为。例如,甲购买虚 假行车证开车上路,行驶时未躲避在路上玩耍的两个顽童,撞倒同向路人乙, 致乙死亡。此案中,甲购买虚假行车证的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