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之秋》课件制作说明.doc_第1页
《故都之秋》课件制作说明.doc_第2页
《故都之秋》课件制作说明.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之秋课件制作说明对教材的理解:故都之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三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巧妙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抒发内心情感。本文可供鉴赏的地方实在太多,本课件只突出写景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与诗歌鉴赏相通的地方。故都之秋教学设计故都之秋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并掌握写景抒情散文鉴赏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文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鉴赏白居易的暮江吟,引出写景抒情散文鉴赏方法。暮江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珍月似弓。问: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景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特征优美、色彩明丽、柔和平静。感情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小结:鉴赏写景抒情的诗,应抓住景与情之间的关系,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应当如此。二、析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一问: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二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明确:第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段主要写了槐树,第段主要写了秋蝉,第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果树。三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三、读配乐诵读写景语段,并简要概括各段写到的景物。明确:311段是直接写故都秋景的部分,分别描写了作者清晨在小院静坐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胡同中槐树的落蕊,秋日蝉的哀鸣,秋风秋雨以及雨后桥头树底的闲谈,秋天的果实等四、讨论: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明确: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一问: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明确:冷色。二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三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四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五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明确:孤独、痛苦。六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五、指导深入品读鉴赏,体会作家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一问: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想想为什么对这些很平常的景物情有独钟?明确:作家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的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二问:“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明确:要回答这个问题,须知人论世。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明确:30年代的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食无所安。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因此,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主观情绪。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动荡风云的投射,写出的是那个时代的感伤与悲凉。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情驭景,景由情生,情景交融。本文通过对故都之秋洗炼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的真挚感情,流露出孤独者的寂寞之感和凄凉、悲哀的心境。六、抒情方式分析间接抒情之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寻常院落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声中作者正是借助这五幅画面形象地描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郁达夫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品味到孤独与忧伤。这孤独的秋象一首诗,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正是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关情”。间接抒情之对比衬托:(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2)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问:“江南的秋”有何特色?写江南之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运用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不同的风味,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古人以为,人的一生要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成长,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吃饭睡觉,真正用于做事的时间也就只剩下三分之一了。那么本段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明确:如果守得住的话,作者愿意不吃不睡来守着这份秋意;如果留得住的话,作者愿终生相守。如果这“故都的秋”不够美,不够“清”“静”,作者会有这样的承诺吗!而对自然的过分向往,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厌弃!透着一股子淡淡而又压抑不住的“悲凉”。七、总结、鉴赏写景抒情散文方法:景物特征知人论世,领会作者思想感情鉴赏抒情方式八、拓展练习赏析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