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 摘摘 要要 中庸思想是中西思想史中所共有的珍贵遗产, 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价 值。中庸作为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概念,不仅是孔子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 也是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里,中庸也居于核心 的位置,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道德”以“善”字来论是指人的情感和 行为的中庸状态,亦即至善。中庸不是折衷主义,它只在德性的意义上使用。中庸 以适度为原则,它不容易达到,必须依靠人的理性不断地去追求。孔子中庸思想与 亚里士多德中庸观作为处世之道, 在中西伦理思想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孔子 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渊源、发展及其基本特征进行了考察、分析和比较,二 者在产生、本质、基本内容和实践意义上具有相似之处,但从实现的基本途径、人 的主体能动性、实践效果和所构建的理想社会来看又具有不同之处,中庸思想在价 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必然会对现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试图在中西比 较中,把握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实际出发全面阐述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 孔子;亚里士多德;中庸;中和;现代意义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ii abstract the golden mean concept, which possesses rich contents and important value, is a valuable heritage both in the chinese thought history and in the western thought history. as an old idea of knowledg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the golden mean of the confuciu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the confucianists but also the prim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and the aristotle is the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ancient greek golden mean thought. in his ethics thought, golden mean is at the center, is the highest good. golden mean is not eclecticism. he used “good”to characterize morals, whose major principle is appropriateness. it is not easy to reach. it needs constant rational pursuit. the confucius golden mean philosophy and aristotles golden mean moral philosophy as a way of conducting oneself in the world both occupied an important place in western and chinese history of ethic philosophy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reviews, analyses and compares the origin,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lden mean concept and its development in aristotle and confucius. their coming into being, their nature, their basic content and their practice bear some similarities.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 basic way of achieving ones moral ideals, in the view on the humans initiative, in the effect of practice and in the ideal society they constructed.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schools is help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ies. consequentially, the golden mean made profound influence upon chinese people in values, behavior mode and thinking mode. it tries to grasp the concepts basic implication, show its modern valu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give full appraisal of the view of the golden mean from the actual and present facts and its current significance. keywords:confucius; aristotle; the doctrine of the golden mean; neutrality; current significance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陶雅娟 日期: 2007 年 5 月 8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陶雅娟 指导教师签名:韩东屏 日期: 2007 年 5 月 8 日 日期:2007 年 5 月 8 日 本论文属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 1 1 前前 言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学者对孔子明确提出的“中庸”德性伦理思想千年来一直在不断传承与研 究。孔子慨叹“中庸之为德,其至已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大力提倡“允 执其中”,其后子思著中庸,将“中庸”作为评判道德的标准,即所谓的“君 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礼记中庸 自此之后,学者们就开始了对“中庸”的 阐释与论述。汉代贾谊提倡“刚柔得道”,将其视为中庸的一大体现。唐代陆贽、 柳宗元诸人则以儒融佛,大力倡导“中道”或“大中之道”。宋代范仲淹、张载等 人则不但在对中庸的阐释中融入了佛理,更是极力推崇儒道,将中庸视为儒家学派 的独享之物,不承认其老、庄学说渊源。及至近代,辜鸿铭将中庸一书译成英 文,着力拔高“中庸”思想,其后,王国维则针对这种情况对中庸进行了实证研究, 批判了辜鸿铭的拔高倾向。当代学术界,文人们也对中庸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心得结 论:鲁迅将中庸视为平庸、保守、不求上进的同义词,尖锐地指出中庸是惰性的表 现形式之一;冯友兰则认为中庸方法是“形而上学反辩证法的”;任继愈将中庸视 为折衷调和;匡亚明肯定中庸不是折衷主义,但同时又强调孔子在方法论上只强调 矛盾的统一、调和,不谈矛盾的斗争、转化,并断言“这是孔子及其学说的严重缺 陷”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六经注我”的产物。不管是折衷主义也罢,适度原则也罢 使得大多数学者对“中庸”的基本看法是“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即所谓 的适度原则。 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德性伦理逐渐被规范伦理或制度伦理取代。 德性伦理的失落是启蒙运动以来近代自我观念取代传统的以德性目的论为特征的 道德体系的结果;同时,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出现, 标志着当代西方伦 理学的重心转向对社会结构合理性的论证, 这导致了现代规范伦理学的盛行;甚至 有西方学者认为个体权利理念的形成是现代性道德真正脱出传统德性伦理范畴的基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2 本标志,也是德性伦理被边缘化的开始。直到麦金太尔, 才又开始要求重建德性伦理, 重树其在当代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中的主导性地位。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不但是先秦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价值观念和人性 特征的历史延续和逻辑结果,鲜明地体现着两民族的价值观念与人性特点,而且两人 在东西方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和空前绝后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其对东西方民 族价值观念与人性特征的深远影响。所以, 本文分析比较两位先哲的中庸思想, 对 于中西价值观念与人性特征的比较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 分别作为东西方世界“知无不尽德无不全”的“圣之时者”和“古代最伟大的 思想家”、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处于公元前四五世纪中西 轴心时代,相差一百六十多年,地域、国家、民族、时代、文化的差异并没有阻隔他 们心灵、精神契合。孔子中庸思想中的现实性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努力发挥孔 子的“中”的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其伦理学思想的代表作, 书中阐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德性就是中道”,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与德性相 关的选择性、实践理性以及与社会性生活密切相关等特点。中庸以适度为原则,它不 容易达到,必须依靠人的理性不断地去追求。结合两者的中庸要义,在现在这样一个 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应跳出两者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其积极 意义,从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在以下章节中,论文的主要内容为: 第一章中主要论述选题的背景,研究方法和内容。 第二章中,论文阐述了孔子及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渊源和基本内容。从允执 其中,审时度势,行为准则三个角度归纳了他们的相似性。 第三章里,论文详细比较了两者思想的异同:中和与中正,实践的途径,实践 效果,德行主体方面的区别,有助于分析他们的局限性,将两者思想做一个互补对 现今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论述了中庸思想对当代的环境、政治、经济、教育、道德等五个方面的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3 积极影响。 文章中通过多角度对两位先哲的思想进行层次比较,对比的方法从理论到实 践,其间穿插个人与社会二纬角度,脉络清晰,在对当代的意义上同样做了多方面 的分类,比较细致,不同于以往文章宏观分析,同时提出了和谐社会形势下回归中 庸的呼吁,充分切合当今社会形势。这几点可为本文的创新之处。 研究方法上,坚持做到如下几点: 其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与实际的生活 道德问题联系起来,以发现其中庸价值观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 其二,忠实文本与理论创新相结合。本文着眼点重在阐述文本,但在忠于文本 的前提下,力求理论创新,以发展中庸时代意义。 其三,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针对孔子及亚里士多德的宏大思想体系, 本文力图从小处落点,做为文章主线,坚持宏观整体把握与微观细节分析相结合, 以求精确把握两位先哲的中庸概念。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4 2 孔子、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内容2 孔子、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内容 中庸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已萌芽,在当时主要是民间流 行的格言。在古希腊,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无论是科学、 艺术、技艺,还是思想、情感和行为,无不渗透了对“中庸”的崇尚。它们是孔子 及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雏形。 2.1 孔子中庸思想的来源孔子中庸思想的来源 孔子之前的中国古代时期中庸思想就已萌芽,它来自于当时人们对天地自然探 求的推想。原始人群从弓箭文化出发,认为“中”乃旗杆之正, 中的之矢的“中”, 使“中”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准则、标准的意义。 “和”是从原始的“禾”(庄稼)逐 渐演进而来, 同“调”,“调, 和也” 。中和就是按照一定的准则或秩序而求得和谐 统一的关系。 “中和”观在原始社会萌芽,到先秦时期,中庸随着“中和”思维形 成。诸如西周末年太史史伯: “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春秋战国晏婴:以乐喻和、 以羹喻和,这些名人志士都表达过和谐的观念。中和观发展到孔子, 渐成为孔子伦 理中庸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 丰富的“尚中”观念,也是孔子中庸内涵的组成部分之一。相传早在氏族社会, 帝喾便“溉执中而遍天下” 。1尧舜时代,又有所谓“允执其中”的说法。2成书于 殷周之际的周易一书,更是鲜明地体现了“尚中”的倾向,如在易经六十 四卦中, 被 易传 及后来的易学称为 “中爻” 的二、 五两爻吉辞最多, 合计占 47.06%, 差不多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其凶辞最少,合计仅占 13.94%。3足见其对“中”的重 视。春秋末期的著名哲学家孔子,十分重视对三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他的思想 中,也包含了尚中的观念。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中国正经历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剧变,生产生活方式均 处于急剧变化之中,而且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论语的内容正是对当 时人们社会行为方式的陈述和建议,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套孔子独有的生活价值观,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5 中庸思想蕴含其中。 2.2 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观点 孔子中庸思想的基本观点 孔子对中庸深为推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4。意 思是说:中庸作为实行道德的法则,真是最正确的了!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很少 把握这个法则。“其至矣乎!”这四个字,充分表达了孔子对中庸的态度。孔子虽 然没有专门的论述中庸,但他从允执其中,时中的不同侧面诠释了中庸,并进而提 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以礼来督促自己的行为,从而完整了他独特的中庸概念。 其一,孔子的中庸强调允执其中。 允执其中是孔子尊崇尚中的不二说法,孔子总结舜的统治经验为“执其两端, 用其中于民。 ” 提出了“两端”和“用中”这两个极为重要的范畴。 “中”是“择 之而慎行”,“无过不及”,“中庸”就是适度。这些在论语中处处体现得很充 分,“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5,“君子贞而不谅”6,“君子 和而不同”7 ,“君 子泰而不骄”8,“君子尊贤而容众”9等等,它们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既考虑此, 又照顾彼。 孔子也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9 这表明他反对“攻乎异端”这一与允执其 中截然相反的状态,他所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认为走极端是极有害的。 孟子评价孔子是做何事都不过火的人,“孟子曰:仲尼不为己甚者 ” 。10孔子评价 人也不走极端,他说“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这样一边倒的情况,都不符合 实际,“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1又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 必察焉。 ”12只有了解事实真相,才能不被极端的片面之词所蒙蔽。 “君子不以言举 人,不以人废言。 ”13这也是不走极端、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二, “时中”从审时度势这个角度完善了孔子的中庸含义。 子思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要求高明配天,又要择乎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子思的时中也是源于孔子的中庸,可见孔子的中庸具有时中的含义。 14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6 与“中”一样, “时”也是一种起源甚古的观念。早在尧帝时,就曾“乃命羲 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15孔子一向重视“时” ,其曰: “导 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强调“时”对于治理国家的重 要。不但治国,就连说话,孔子也是“时然后言”17并主张“言不当其时则闭慎而 观”18不但说话,就连看到飞鸟,孔子也不免“时哉时哉”之叹: “色斯举矣,翔 而后集。曰: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 ” 19因此,孔子特别强调: “君子务时。 ” 20孔子的贡献在于,将“时”与“中”联系起来,形成了“时中”的观念。仲尼曰: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 忌惮。 ”21 其三,孔子的中庸以礼为行为规范。 孔子将礼作为中庸的规范原则。孔子说: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22朱熹集注引谢氏曰: “适,可也。莫,不可也。 ”23“无适” 、 “无 莫”正是“无可无不可” 。然而, “无可无不可”必须服从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 礼义。这也正是孔子所说的: “礼乎礼,所以制中也。 ”24 前面说, “时中”就是变通趋时,这种“变” ,并非没有标准,其标准就是“礼” , 孔子针对江河日下, 趋于崩坏的 “周礼” , 孔子认为它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根本大法,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 “道德的目的就是社会的目的,合乎道德地去行动, 就是为集体利益去行动道德的出发点正是社会的出发点。 ”25因而他盛赞西周文 化, 崇尚传统礼制。 孔子特别重视“礼”在“中庸”中的意义和作用,要求“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 26“度于礼” ,即是 “就有道而正焉” 。27从这个意义上说,合于礼就是“正” 。孔 子很强调“正” ,如说: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 苟正其身 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28 “身正”就是行为合于礼。由“正 身” ,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9也 就是要以礼为规范,衡量人们的等级名分,以使人们的等级与其名分相当。名分相 当,就合乎礼,也就是“正” 。其实, “正身”也好, “正名”也好,实质都是“以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7 礼制中” 。 “以礼制中” ,就是把礼作为中的规范准则。 2.3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来源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来源 早在亚氏之前, “中庸”就体现为“适度” 、 “中和” 、 “适中”等概念, “毋过毋 不及”被视为希腊人生活的准则。他们不仅把“中庸”作为神谕刻在全希腊崇拜的 中心特尔斐神庙上,而且在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绘画、建筑,特别是在 哲学著作和政治演说中都体现着中庸。 都把它作为坚持真理、 主持正义的美德样式, 以致当作至善至美的标准。 古希腊的中庸范畴包括美学和伦理学,正是古希腊人类对宇宙自然及文学艺术 的美学中庸精神渗透进了伦理学范畴。中庸思想的形成是与宇宙和谐观的发展密切 联系的。而文学艺术也为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基于对古希腊技 艺创造经验,他有如下总结:好的艺术作品决不能做任何增减,过多和不足都会破 坏艺术作品的优点,执中则保存了这种优点,而好的艺术家,在他们的工作中所寻 求的正是执中。 被列宁誉为 “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的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家赫拉克利特从 “火” 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出发, 认为“对立造成和谐”, 把和谐理解为自然万物对立面的 统一, 使中庸思想具有了辩证法的因素。荷马史诗中曾出现过“和谐”与“合度” 的概念,虽只有只言片语,却反映了早期古希腊人朦胧的中道观念。公元前六世纪的 诗人潘季里特, 在他的祈祷诗中说:“无过不及,庸言致祥, 生息斯邦, 乐此中行。 ” 30 毕达哥拉斯的著作及其学派在音乐和数的研究金言中说:“一切事情, 中庸 是最好的。 ”这个学派的哲人们从音律的和谐、数的和谐中引出宇宙中的一切都存在 着和谐,这种普遍和谐观已包含有对于自然现象某些规律性的猜测,体现了中庸正 确合理的内在精神。这些都表明, 中庸思想在古希腊已初见端倪。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柏拉图则把和谐作为人类的一种道德理想来研 究,在他设计的理想国中,统治者、武士和农业生产者恪守各自的美德(智慧、勇敢和 节制),各司其责,便实现了第四种美德正义,国家也就成了正义的国家。而在古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8 希腊,“正义”是跟“和谐” 、 “中道”密切联系的概念,柏拉图明确地使和谐范畴具 有了社会伦理的意义。如果说中庸思想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变得深刻了,那么在柏拉图 这里中庸思想则已得到升华。这些都为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而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正是古希腊由城邦奴隶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的时 期,当时希腊各城邦内部奴隶主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激烈,一方面,中小奴隶 主破产;另一方面,社会财富大量集中在大奴隶主手中。最终,希腊北方逐渐强大 起来的马其顿征服了全希腊,建立了著名的马其顿王国,从此,希腊各城邦就处在 马其顿的统治之下。在这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及其尖锐复杂社会环境背景下,亚 氏从维护马其顿统治的利益出发,企图用他的伦理观,促使希腊建立一个比较安定 的政治局面。他说: “真正的政治家,首先在于研究德性,以求国人为善守法。 ” 他提出中庸之道的伦理观,就是反对当时社会上的“过度”和“不及”的行为。 2.4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本观点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本观点 首先,亚氏认为中庸即是美德。 柏拉图曾把人生的“产业”规定为:健康、美德、力量、财富,谁追求它,谁 就拥有它。 31而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幸福的过程中围绕美德提出, “道德乃是一种中庸 之道”,“幸福的生活在于无忧无虑的德性,而德性又在于中庸,那么中庸的生活必然 就是最优良的生活。 ” 32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遵循理性生活的人,而完善的理性活动 本身是智慧上的德性。由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美德的概念,他认为德性是一种品 质,一种使人成为善良,并出色运用其禀赋的品质。33“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 的命中”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 另一种是德性,即遵守中道。 ” 34亚里士多德强调, “并非全部的行为和感受都可能有 中间性,有一些行为和感受的名称就是和罪过联系在一起的。 ” 其次,中庸即是相对的中道。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不是绝对的中道,而是相对的中道一种因人而宜的 适度要求或状态。它不是两极端中间的平均值,而是依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不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9 同而有所差异。他把中道区分为绝对和相对两种:绝对中道指与两极端的距离绝对相 等的中间状态,如十比六大、二比六小,六就是十和二之间的绝对中道。相对中道对 个人而言的中道,是指不太多,也不太少,虽然他处于两个极端之间,但不是数学 的中点,而是适度的居间者,它是因人因场合而异的。比如,有人吃十镑太多,两 镑太少,不能因此说六镑十这个人的标准量。因为六镑对这个人,也许太多,也许 太少。中道是具体的, “只有在适当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 度才是中道。 ” 再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是伦理德性的核心。 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是以理性为前提和基础。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 “自然给我 们以获得德性的才能” , “我们总是先有潜能, 然后把这种潜能运用到行为上” 。 因此, 在他看来, “德性”总是以一定的“自然力”或“天赋能力”为根据的, “德性”并 不违反天性。但是,亚氏并不像荷马史诗一样将诸如双脚的“卓越”及外在的美丽 等肉体或器官的功能也看作人的“德性” ,而是旨在发现一种只为人类所特有的功能 来作为“德性”的基础。在亚氏看来,这种人类所特有的功能就是人的理性、人的 思辨。亚氏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研究发现:任何生命都是质料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而质料就是肉体,形式则是灵魂,灵魂是有机体的第一隐德莱希,是生命的本原; 是推动生命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工具来构造力量。亚氏认为,动物、植物和人皆有灵 魂,植物的灵魂是植物的营养吸收方面,动物的灵魂是动物的感觉方面,而人的灵 魂则是人的理智能力方面。 所以, “人的功能决不仅是生命。 因为甚至植物也有生命, 我们所求解的乃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因此,生长养育的生命不能算作人的特殊功能, 因为甚至马、牛及一切动物都具有。余下,即人的行为根据理性原理而具有的理性 生活。这才是人的特殊功能 ” 。由上可知,亚氏的“德性”观念已摒弃了把人的 四肢等感官功能作为德性的基础的传统观念,因为,若把优秀赛跑运动员的双脚也 看作一种“卓越”或有“德性” ,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所以亚氏的中庸是 一种基于理智的德性优先论, 中庸说重在对外在的客观中道的理性把握上,理智德 性是伦理德性的导航者,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与行为, 使之既无过 度, 又无不及, 始终保持适中的原则。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0 3 3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之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之比较 中庸思想在东西方思想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东方, 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 并确定了中庸思想的基础内容,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思维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 方, 亚里士多德汲取前人的思想, 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 对中庸思想进一步系统化, 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庸学说。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既有相同点,又有明显 的区别,体现着中西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差异下的思想观,对他们的思想 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中庸思想的实质、内涵和作用。 3.1 孔子、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共同之处孔子、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共同之处 无论是在孔子的论语中,还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从思想上的 把握适度、允执其中的理论原则到生活中具体对待问题的审时度势、再到哲学层面 知与行的贯通,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在产生、本质、基本内容和实践上均 具有相似之处。 3.1.1 允执其中的处事准则 3.1.1 允执其中的处事准则 从论语及相关典籍中不难看出, “允执其中”是孔子品评人物、选才交友 的标准之一,也是其自我修养的行为准则。 其一,孔子衡量弟子孰优孰劣的标准是“中” ,即“无过无不及” 。 论语先进记载: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 及。 曰: 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35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 商,即子夏。二人均为孔子弟子。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强一些,孔子认为 师偏急, 易逾“中”,商偏内向,少勇而易不及“中”,子贡以为子张“有些过分” , 自然要比“有些赶不上”的子夏强些,孰料孔子的回答则是: “过分和赶不上同样 不好” ,他们做事均不能恰当好处,都不符中庸之道。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1 其二,孔子选才或交友的理想标准也是“中” 。 如: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 36 “中行” ,即中道之人。孔子认为,人的思想和行动冒进或保守都不好,与之同流合 污也不符合“中庸”的原则。因此,必须在“过”与“不及”之间寻求和掌握一个正 确合理之点,以做到恰如其分。 其三, “中”也是成就“君子”品格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原则 如: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7“文质彬 彬”也就是前文所谓的“中行” ,关于此点, 颜渊篇的一段话正好可作注脚: “棘 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 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卫国大夫。 “鞟”即 皮革。子贡的意思是说,礼仪形式和朴实的基础这两个方面,对君子来说同等重要, 假如把两张兽皮的毛全部拔去,就分不出哪张是虎豹的皮,哪张是犬羊的皮了。因 此,对一个人而言,美好的素质和合理的行为都是不可偏废的。 其四,以“中”为标准,孔子常常告诫人们思想行为要合乎中道。 如“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38朱熹解释说: “好勇而 不安分,则必作乱。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则必致乱。二者之心,善恶虽殊, 然其生乱则一也。 ”39“好勇而不安分”就是孔子所谓的“勇而无礼” ; “恶不仁之人 而使之无所容” ,则有类于孔子所谓的“直而无礼”40二者的行为方式虽不同,但思 想根源却是一个:即“一意孤行” ,而不能中道行之。有鉴于此,孔子十分推崇“中 庸”之德: “子曰: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41从孔子的赞扬“其 至矣乎”和惋惜“民鲜久矣”中不难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中庸之德是何其完美。 其五,事实上,就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层面说,孔子本人也正是以“中”做 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的。 其曰: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42“两端” ,或谓指“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 ;43或谓指“事情的两个方面” 。44总 之“叩其两端”是孔子在认识事物、获取知识、解疑释惑的过程中体会到的一种思 想方法,此种方法,其核心即为“用其中” 。孔子阐明了在回答别人提问时不单纯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2 片面地看问题, 力求在分析综合后予以解答的思想。孔子所说的两端是指“过”与 “不及” 。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5“毋意” ,不悬空揣测。 “毋必” , 不绝对肯定。 “毋固” ,不拘泥固执。 “毋我” ,不唯我独是。 “子绝四” ,则是指孔子 没有“意” 、 “必” 、 “固” 、 “我”四种毛病46。在这里, “四毋”的核心仍是“中” 。 这种思维观念、行为原则,或许可以谓之“允执其中” 。这说明,对于传统文化持 “因、损、益”态度的理性主义大师孔子,对传统“中道”观念是持完全赞成的态 度的。 通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不难发现,无论其政治观还是其伦理观,其中也贯穿着 一个允执其中的原则。主张中道、反对极端和偏颇是他对人们实践的要求和自身的 准则,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城邦都是适用的。他的允执其中的原则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首先,允执其中是个人适度原则的实践。 他认为运动太多或太少,同样地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地损伤健康; 惟有适度可保并增进体力和健康;一个畏首畏尾、退缩不前、永不能应事的人可以 变为懦夫;同时,一个无所畏惧、敢冒一切危险的人,则可以变为莽汉;一个纵情姿 乐、毫无节制的人会变成放荡的人;一个像乡下人一样忌避一切快乐的人,会变为麻 木不仁。总之,过度与不及都损伤美德,惟适度可以保全之。正因如此,他对偏离中道 的行为极表异议,反对一味追求竞赛成绩而对运动员进行过度的身体训练,认为运动 员的体格对公民的正常品性以及健康和生育都没有什么好处;他主张音乐学习的原 则是,“不能为参加竞赛而刻苦进行技术训练,也不能追求惊奇和高超的表演。 ”47 其次,允执其中原则在城邦架构中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是城邦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富裕程度、管理模式均不 能偏离中道的原则。在他看来,美产生于数量和大小,只有大小有度的城邦才是最优 美的城邦,城邦过小就不能自足,过大虽然可以自足,却也不能算是一个城邦,因为难 以建立一个政体;财富分配也是一样,倘若一些人赤贫而另一些人奇富,内乱就会发 生;而城邦的财富一方面要完全保障城邦的内部需要,且在面临外部威胁时能提供足 够的军需,另一方面在没有力量抵御外敌入侵时,则不应大到足以令更强大的邻邦被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3 其诱惑的程度,也不能小到不能与力量相当、类型相同的城邦相抗衡的程度;而对于 平民政体、寡头政体、君主政体以及任何一种形式的政体而言,共同的一点要领也是 不能让某个人的势力得以异乎寻常的膨胀,“必须制订各种法律尽力防止任何人拥有 过多过大的权力”48对奴隶的管理也是如此,“如果不对他们严格管束,他们就妄自 尊大,以为他们可以与主人平起平坐;如果对他们过于严酷,他们就会企图谋害主人” 49总之,亚里士多德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向人们指出,“最大的犯罪并非因生活所需而 引起,而是由于过度。”50“幸福的生活无论是在快乐之中或在人的德性之中,还是 在二者之中,都属于那些在品行或思想方面修养有素却只适中地享有外在诸善的 人。”51同时他还提出,“教育明显应基于三项准则:中庸、可能与适当。”52 3.1.2 中庸即审时度势 3.1.2 中庸即审时度势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另一个共同点是都强调审时度势。 孔子中庸思想的审时度势内容一般是用“时中”表述的。 “时中” ,即“随时以 处中。 ”用论语所记孔子的话说,就是“无可无不可” 。 论语中有段话是这样的:“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 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 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 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53这段话,记载了孔子对那个时代公认的 几位贤人的评论和比较。透过这种评论和比较,孔子说明了自己与他们的不同之处。 孔子说,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身份,这是伯夷、叔齐的特点。柳下惠、少 连降低自己意志,屈辱自己身份了,可是言语合乎法度,行为经过思虑,那也不过 如此罢了。虞仲、夷逸逃世隐居,放肆直言。行为廉洁,被废弃了也是他的权术。 54 而孔子认为自己与他们不同, 乃是 “无可无不可” 。 如何理解孔子的 “无可无不可” , 孟子公孙丑上的一段评论正好可以做其注脚:“(公孙丑)曰:伯夷、伊 尹何如?(孟子)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4 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又孟子万章下载:“孟子曰: 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 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由孟子的评论可知, 孔子的 “无可无不可”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 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 。不难看出,孔子与其他 诸人的区别在于,其他诸人固守一节,而孔子则 “无可无不可” 。所以孟子说: “伯 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55“圣之时者”即“随时而处中” 。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或“时中”观念,还可以从下面的几则材料中体现出来。 子谓南容,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56子曰: “宁 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57 子曰: “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58孔子在这三则材料中谈 到的三位人物,其具体境况虽或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能“识时务” : 南容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明、国家太平时总有官做,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也不 致被刑罚。孔子看中了他这一点,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宁武子的识时务在于, 政治清明、国家太平时便显示聪明,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便装傻。孔子很佩服他 “装傻”的本领,慨叹其中有一般人学不到的奥妙。蘧伯玉的识时务在于,政治清 明、国家太平时就出来做官,政治昏暗、国家混乱时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孔 子因此誉之为“君子” 。三位人物的“识时务” ,虽然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但从某 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算是“随时而处中” 。由此不难看出,在孔子那里,因应时变, 或见或隐,或贫或富,其准则在“时” ;所以孔子强调“君子而时中” 。 孔子晚年,对周易情有独钟,在其研究周易的过程中,对“时中”问 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中, “时中”的观念更为突出。 如艮之彖传曰: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 明。 ”59本则传文,特别申明了“时止” 、 “时行”之意。强调或止或行,或动或 静,都要因其时。 “时止时行” ,就是“与时偕行” , “动静不失其时” ,也就是“时中” 。 “时中” ,即“中”而因其“时” , “时”而得其“中” 。得其“中” ,所谓经也;因其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5 “时” ,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 。变通趣时, 即变化日新。能趣时变通,即是“识时务” 。而识时务,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 此所谓“日新之谓盛德”60由此可见“中”是不固定的,是随客观条件而变化。所以 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孔子也曾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 与立,未可与权。 ”61足见孔子对“权”的重视,也显现了他重视审时度势、通权达 变的智慧。 同样,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中庸也是一种依时而化的时中观。 他的中道是选择性的,与德性相关。选择与情感感受、情怀密切相关,是指通 过涵养使情感达到恰好、行为达到合宜。可见,在他那里,中庸也没有一个一成不变 的标准,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处理行为和情感的一种态度和方法。这和孔子的时中 不谋而合。他也把这种依时而化的时中观贯彻到其伦理思想和政治的各个方面,成为 其品评人物、制度的一个基本准则。 他认为,人在仪态方面的中庸是大方,它的两个极端一为小气,另一为粗俗;人应 有理想,但没有进取心和有野心就是它的两个极端;勇敢和节制的品质也一样,男子 的节制和勇敢不同于妇女的节制和勇敢。 而就平等与公正论,他认为, “平等有两种: 数目上的平等与以价值或才德而定的平等。我所说的数目上的平等是指在数量或大 小方面与人相同或相等;依据价值或才德的平等则是比例上的平等。人们一致承认 无条件的公正应根据价值或才德而定,然而事实却是,在某一方面与人平等的人便认 为在总的方面也应与人平等,在某一方面与人不平等的人就觉得自己在所有方面都 与人不平等”62; “公正被认为是,而且事实上也是平等,但并非是对所有人而言,而 是对于彼此平等的人而言;不平等被认为是,而且事实上也是公正的,不过也不是对 所有人而是对彼此不平等的人而言”63;主张仅在某一方面与他人平等的人不应在 一切方面要求平等,在某一方面与他人不平等的人也不应在一切方面要求不平等, “在名位方面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不平等的人,或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彼此平等的人,就 好像给体质不同的人以同等的食物,给同等体质的人以不同的食物,其结果只会有害 于人们的身体。 ”64 基于价值或才德平等观念,他强调中庸原则要因事因时而化,因为“各政体的公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6 正观念并不相同,那么各种政体所倡导的正直或正派也必定彼此相异”65 ,而在选择 将领时,应以军事经验为主、德性为次,在选择守卫或司库时,情况就正好相反,而固 守一成不变的公正平等原则是造成一切混乱和灾难,“平民制建立在这种平等观念之 上,即在某一方面平等的人要求在所有方面的无条件平等一切公民都是同等的 自由人,他们就认为在无条件的意义上也是人人平等;而寡头制则建立在这种不平等 观念之上,即在某一方面与人不平等的人便认为在总的方面自己也与人不平等。于是 乎,平民主义者认为自己与人平等,遂要求在一切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寡头主义者 即已与人不平等,便企图多占多得,因为多占多得即是一种不平等。所有各类政体都 奉行某种公正原则,但是以单纯意义上的公正原则而论,它们都是一种曲解。这些情 形可以说是城邦内乱的原因或源泉”66。总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但“对平等的 人施以不平等,或对同等的人施以不同等,都是有悖自然本性的” 67,而且作为中庸具 体体现的各种美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而化、因人因地因事而宜的。在此意 义上,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也是“时中”,而不是“死中” 。 由上可见,孔子的“时中”与亚里士多德的“相对中道”在基本内容上是相近 的,都要讲审时度势,做到恰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变化中把握好“度” 。不 同之处在于孔子的思想更深刻,亚里士多德则更为系统。 3.1.3 中庸是心灵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3.1.3 中庸是心灵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的第三个共同点是都把中庸看作是心灵与行为的 相互作用。 先看孔子。孔子关于仁礼关系的论述就属这样的内容。 在论语中,有不少材料反映了“中庸”与“礼”的关系,如孔子说: “恭而 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68过分恭敬,而不约之 以礼,就未免劳倦;过分谨慎,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流于胆怯懦弱;过分敢作敢 为,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盲动闯祸;过分直率,而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尖酸刻薄。 恭敬、谨慎、勇敢、直率,本来都属于人的好品德,但孔子认为,如果发挥不当,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17 或不用礼来约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很明显,在这里, “礼”是成就人之恭、慎、 勇、直四德而使之适中的规范原则。又如: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 矣夫。 ”69 “博学”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态度,如其曰: “君子不器。 ”70即君 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二级建造师之二建机电工程实务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典优】
- 2025年电商绿色物流行业绿色物流绿色物流行业绿色物流技术专利报告
- 2024年桐城市三支一扶考试真题
- 中医饮食学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互联网金融科技服务平台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对行业影响分析报告
- 中医相关专业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全科综合试题及答案
- 汽车八级考试题目及答案
- 大型物流园区建设2025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区域交通网络规划报告
- 普宁高职高考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蛟川书院分班测试题及答案
- 飞机数字孪生与预测性维护集成
- 2025《煤炭购销合同》
- 2024墙面原位加固修复技术规程
- 细胞重组和细胞融合PPT
- STOP安全观察卡
- 《汉服发展史》PPT课件
- CE-可用性工程评价报告EN62366
- 产品设备安装调试方案
- 平安基础性向测试智商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 常见隧道质量通病的控制与防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