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傅山(1607-1684) ,山西太原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傅山一生七十八年, 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明朝时期与清朝时期,傅山基本上在两个王朝各自度过了自 己的半生。傅山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书法艺术家。 “四宁四毋” 是他在谈到如何学习书法艺术时提出的一个思想主张,认为在学习书法时要做到 “宁拙毋巧” 、 “宁丑毋媚” 、 “宁支离毋轻滑” 、 “宁真率毋安排” 。 本文在对“四宁四毋”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了解说明它的思想性质、 实质内涵以及其中蕴涵着的道德人格意义。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四宁四毋”的提出, “四宁四 毋”是傅山基于自己人生的所感所悟在作字示儿孙跋语中对后人提出的明确 要求。其次,在对其原文分析的基础上,说明“四宁四毋”虽然是傅山在论说如何 学习书法艺术时提出来的,但从思想性质而言它却主要强调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它只是这种做人主张在书法艺术当中的贯彻而已。最后分析了“四宁四毋”形成的 原因,傅山“家世”的影响和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是“四宁四毋”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二部分首先对“四宁四毋”的句子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宁毋” 句式所要表达的思想实质或旨要既非“宁”后面的内容也非“毋”后内容,而应当 为“宁毋”关系中体现的所应当服从的那个标准原则。接着从“四宁四毋”的涵 义以及其它的书艺思想入手,说明“四宁四毋”以“正”为则, “四宁四毋”的实 质内涵在于表达“正”的做人原则。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对傅山“四宁四毋”的进一步分析以及他的人生 实践等说明其中蕴涵的人格意义:崇尚气节,凸显民族精神,即“正气”之意蕴, 这个方面从傅山书法中对“颜真卿”的推崇以及对“赵孟頫”的贬否以及他的“反 清复明”斗争中充分体现;强调做人,坚守刚直不阿的秉性,即“正义”之意蕴, 这个方面从作字先做人是傅山“四宁四毋”意义之所在去论证,并且引用傅山“伏 阙讼冤”案这一典型事例作为旁证;提倡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即“正道”之 意蕴,这个方面从傅山“四宁四毋”的终极取向是求自然,倡天机去论证,并进一 步说明傅山的独立人格同其民主思想一脉相承。 关键词:傅山;四宁四毋;人格;意蕴; abstract fushan(16071684),born in taiyuan, shanxi, whose initial name was dingcheng, experienced two dynasties-ming and qing dynasty during his 78 gears. he was a calligraphy artist and thinker. “ si-ning-si-wu” is a connotation of him about learning calligraphy .he put forward the opinion the writing should not refinement but simple; not beautiful but ugly; not united but separated; not imitating but straight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about “si-ning-si-wu”, the author tries to illustrate its natur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moral personality.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e thesi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coming of “si-ning-si-wu”. “si-ning-si-wu” comes from fushan who made the demand about learning calligraphy on the basis of his experience and feeling. second, the author explains that “si-ning-si-wu” is not only about how to learn calligraphy, but also about how to be a man. in fact, it combines how to be a man with how to learn calligraphy. last,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reason why “si-ning-si-wu” was produced. one is his family influence, the other is the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sentence structure of “si-ning-si-wu”. the nature of “si-ning-si-wu” is neither the content after “ning” nor the content after “wu”. in fact, it refers to the standard between “ning” and “wu”. according to explaining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of “si-ning-si-wu”, the author comes up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ain principle of it is “zheng”, that is to say, “zheng” is the standard to be a man. the third par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mainly shows the moral implications in “si-ning-si-wu”. moral integrity and nationalism ; justice and principled conduct; right way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moral integrity and nationalism can be presented during his respect to “yan zhenqing” and his refusal to “zhao mengfu”. it can be also shown from his fight against qing dynasty.justice and principled conduct can be shown from fushans opinion that one should learn to be a man first if he wants to be a calligraphy artist. the case of “fu que song yuan” is quoted to prove it; right way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is proved from fushans opinion that the final objective of “si-ning-si-wu” is to pursue the nature. furthermore, the author tells that fushan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is the same as his democratic thought. keywords: fushan; si-ning-si-wu; personality; implication; 37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 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 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 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文献资 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傅山(1607-1684) ,山西太原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青竹,后改青主, 一字仁仲,有公之它、公它、石道人、随厉、啬庐、六持、丹崖翁、丹崖子、浊堂 老人等三十余别号,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一生七十八年,可以简单的划分为两个 时期:明朝时期与清朝时期。崇祯甲申年明亡,傅山三十九岁,在清朝,傅山又度 过了三十九年,所以,傅山基本上在两个王朝各自度过了半生。 傅山又是一位具有坚实深厚笔墨功力的书法艺术家。他篆、隶、楷、行、草诸 体书法,无一不能,无所不精。尤其是他的连绵大草、巨幅狂草,坚苍浑穆,豪迈 不羁,潇洒奇逸,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给人以生命和力量,可以说把草 书推向了极致。傅山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可以与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这些 人物并驾齐驱的书法大师,近代学者王潜刚清人书评曰: “明清之际书家,最博 大无过于傅青主、王觉斯二人。 ” 傅山曾经提出过一些有关书法艺术的思想, “四宁 四毋”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及艺术界有关人士对“四宁 四毋”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评价,但一直以来, “四宁四毋”都被认为是傅山书法艺术 思想的中心点。 本文主要以原始文献为依据,参照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和 归纳的基础上,试图了解说明“四宁四毋”的思想性质、实质内涵,以及其中蕴涵 着的道德人格意义。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 1993 年 8 月版.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 804-805 页. 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 2 第一章 “四宁四毋” 11“四宁四毋”的提出 近年来对“四宁四毋”的研究林林总总,经常见诸于报端杂志,当然是各家有 各家的认识,个人有个人的见解。笔者看来,想把它说明白,实属不易。傅山本人 也没做过多解释,但“四宁四毋”的提出,傅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基于自己人 生的所感所悟在作字示儿孙跋语中对后人提出的明确要求。 其作字示儿孙诗曰: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 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 永真遡羲文,不易柳公语。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其“跋语”曰: “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更不能略肖。偶 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 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 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 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 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 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 复犯此。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 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 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回 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四五言古作字示儿孙.第 90、91 页. 第一章 “四宁四毋” 3 安排”四句,学界及书法界通常称之为“四宁四勿” 。 1.2“四宁四勿”的思想性质 “四宁四毋”是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是在论说如何 学习书法艺术时提出来的,并且,从“四宁四毋”本身来看,所说的也的确是书法 本身的问题,所以,将它看成是傅山的有关书法艺术的思想,这似乎是无可非议的。 但我们还需从作字示儿孙跋语内容上做一具体的分析: 从诗及跋语的内容来看不难得出以下三点:首先他针对的个人是赵孟頫,尤其 是最后一句“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可以显然看出。指责主要有两个方面:为 人无骨以及为书软美,并且“痛恶其书”是因为“行大薄其为人” , “只缘学问不正” , 所以“遂流软美一途” ,这种观点,在他的另一则书论中可以得到旁证: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 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 这段话同样是一分为二在看问题: “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原因是“润秀圆转, 尚属正脉” ,而恶其书之根本原因,在于“薄其人” ,所以说“熟媚绰约,自是贱态” 。 看来,傅山对于赵孟頫,是“爱其书而薄其为人” ;其次傅山对颜真卿却大加赞誉: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并且“观鲁公诂”先于“习 鲁公书”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由上述知,傅山是在为示儿孙如何学习书法而提 出“四宁四毋”的,但他在一开篇却开门见山的说到“作字先作(做)人” ,并且其 核心词语在“做人”二字,就说明他已经清楚地对“四宁四毋”给出了明确的性质 上的定位。 因此,傅山的书法论点和他的为人是一致的。书法在他眼里,是人之思想的一 种表现形式,是和书者为一体的,不是附属物,是活性而生动的有生命的,而且更 应是完善人格的手段。 “四宁四毋”实质上主要强调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即“作字 先作(做)人”表达中的优先词汇“做人” 。也就是说, “四宁四毋”与其说是傅山 有关书法艺术的思想主张,不如说是做人的、实现完善道德人格的思想主张,它只 是这种做人主张在书法艺术当中的贯彻而已。并且,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 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中的“拙” 、 “巧” 、 “丑” 、 “媚” 、 “支离” 、 “轻滑” 、 “真率” 和“安排”同样也是服从于这个核心思想的。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四五言古作字示儿孙.第 91、92 页.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第 679 页. 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 4 13“四宁四毋”形成的原因 要想准确的理解傅山“四宁四毋”论,首先必须弄清楚傅山是在什么背景下提 出来的,这一点很关键。如果这一点没有弄清楚,对“四宁四毋”的理解不是错误 的就是片面的。 131“家世”影响与书法基础 傅山出生在书香门弟。从现有的资料得知,他的祖父辈中,有三位涉外做官, 曾做到知县、知州和巡按。他的祖父曾因性格耿直为同僚所嫉恨,两次被罢官,最 终告病归乡。他的六世主曾担任临泉王府教授,以研究左传名世。在他父亲这 一辈,因为厌恶官场以至社会的污浊而求独善其身,不再求取功名,虽然有四位考 取了举人和贡生,但均未出仕。在傅山家族中遭遇最辈惨的是他的曾祖父傅朝宣, 为宁化王府仪宾承务郎,成为王府的上门女婿,虽登“龙门”却也饱受了屈辱之苦。 根据史料记载, 傅山曾收集的曾祖父给祖父傅霖的书信在动乱中遗失了, 但信中 “尔 做官中要体贴公生明、廉生威六字足矣”的一句警言却让他记忆犹新,并始终以此 规范着自己的言行。 傅山家世的显赫与衰落触动了他幼小的灵魂,祖辈的悲惨遭遇给他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严厉的家学传统则激发了他做人的志气,磨练了他做事的毅力。幼年时, 傅山经常摸着父亲背上的伤疤泪流满面,父亲告诉他“此爷爷教我读书鞭扑之恩也, 今不得矣。 ” 虽然傅山生时,已不再是士宦人家,但依然是书香门第。傅山读书的年 龄是七岁,少年时期,傅山除了学习私塾课程外,先生教授家学的传统训练,父亲 教授他自己批点过的礼记和孟子 ,私塾先生教授他祖父批点过的汉书 。 优越的学习条件加之自身“十行并下” “过目成诵”的天赋,15 岁的傅山就在应童子 试中取得了生员资格,20 岁时他再次通过考试成为领取政府薪水的禀主。 在中国古代,在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同时学习书法艺术是人生求仕途必备的砝 码,傅山家族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它还是傅山家族世代传承之法宝。傅山曾记述: “文章小技,于道未尊,况兹书写,于道仅有?吾家为此者,一连六、七代矣。 ” 又 曰: “晋中前辈书法,皆以骨气胜,动近鲁公太原习此技者独吾家,代代不 绝” 。 从中可见,书法艺术在傅山家族世代相传,而且具有“骨气”风格书法 特色的,在太原也只有傅家。如傅山曾祖父的家书“字法森逸多豪气” ;再如傅山的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三十六杂记一.第 1040 页.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四十杂记五.第 1133 页.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四十杂记五.第 1117 页. 第一章 “四宁四毋” 5 一位伯父善于临唐太宗“疏爽豪举” 。对此,全祖望以“世以学引,师表晋中”评价 傅家。至于傅山本人,开始时的书法艺术观念与祖辈不同,更与自己后来的风格叛 若两人,可见,傅山书法艺术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据他自己 的记述: “吾八九岁即临元常,不似。少长,如黄庭 曹娥 乐毅论 东方赞 十三行洛神 ,下及破邪论 ,无所不临,而无一近似者。最后写鲁公 家庙 ,略得其支离。以溯而临争坐 ,颇欲似之。又进而临兰亭 , 虽未得其精神,渐欲知此技之大概矣。 ” 从中可知,傅山自幼勤于临池,书法是以传统帖学为经典范本的。除了大量的 临摹训练外,他对书法天生的悟性以及浓厚的兴趣也是他后来“四宁四毋”形成的 一个重要因素。如他十三岁时便能解读宋神宗所书“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 一画一字,这足以体现出他书法艺术基础的扎实和范围之宽广。从傅山及子孙三辈 的学书看,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对此他亦有精辟的论述: “吾家现今三世习书,真、行外,吾之急就 ,眉之小篆,皆成绝品。莲 和尚能世其上业矣,其秀韵又偏于天赋,临王更早于吾父子也。至于汉隶一 法,三世皆能造奥,每秘而不肯见诸人,妙在人不知此法之丑拙古朴也。 ” 儿书为绝品,而孙书独得之妙。这是傅山对其后代书法的评价,同时告诫他们 珍惜此法。不但如此,傅山一门一直拥有一个十分重视读书教育的家风,这使傅山 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有文化教育,而且有人格教育,这对傅山的一生 影响是深远的。 傅山复杂而曲折的家世,是一部具有悲剧性的家族史,也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 封建社会史的缩影,这样的家世必然使傅山从小受到传统的熏陶,同时也给傅山童 年时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这为他步入社会和振聋发聩的“四宁四毋”的 最终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础。世代传承的傅家书法艺术和家世影响与傅山思想冲撞 和融合,最终凝聚在他的笔下,以书法为武器,使他冲向中国开始萌发的思想解放、 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的前沿阵地。 132特殊的时代背景 如果说世代传承的傅家书法艺术和家世影响是傅山“四宁四毋”书法艺术思想 的形成的基础,那么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则对傅山“四宁四毋”的最终形成起着巨大 清傅山.傅山全书第一册.卷二十九家训杂训.第 519、520 页 清傅山.傅山全书第一册.卷四十二杂记九.第 862 页 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 6 的推动作用。葛承雍先生说: “在清初的文化领域里出现了三种书法家:既有在死神 面前铮铮骨气的独立人格,也有在屠刀底下委曲求全的依附人格,还有在朝廷笼络 之下堕落为奴的自毁人格。 ” 而傅山则属于前者。傅山如果不经历明亡清兴的历史 事实,他也许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文人,也不会产生“挽既倒之狂澜”的书法艺术思 想。傅山作为明朝遗民,家国之恨,沧桑之变,与现实社会的抵触,以及心理上的 压抑,使他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变化。他的书法艺术主张也随着发生变化,这是形 成他反叛精神和独立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顺治初年,随着清军入关,宣告了大明王朝的覆亡。 “一夜两重天” ,转瞬之间 山河变色,江山易主。此时的傅山与明亡前相比较,心态显然大不一样。傅山为自 己的忍辱偷生始终惴惴不安,虽然他曾以“臣母老矣”为借口寻求慰藉,但无论他 的理由多么正当,他依然对自己未能为明朝殉身而感到羞耻。心灵的痛苦和现实的 无奈,使他无法排解,自然会把这种情绪转嫁到艺术追求上,书法风格自然就有了 明显的转变。就明末清初时期大的思想背景而言,一个较为突出的方面,就是矛盾 对立意识的强化,反映在书法艺术思想上,就是对崇高美理想的追求和崇高美形态 的独立;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对传统的反思,即对古典和谐美的总结和极端化地表 现。傅山所处的这一时期,在审美思想上,开始由古典的和谐之美向近代的崇高之 美过渡。周来祥先生认为,崇高是与和谐不同性质的一个美学范畴,审美走出古典 时代的一种发展形态。 “所谓古典和谐美,就是把构成美的一切元素、素朴地、辩证在结合成一 个和谐的有机体。具体地说,就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 内容与形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谐自由的关系中所呈现的对象性属性, 或者说是由和谐自由的审美系统所决定的对象的系统性质。与和谐美所不 相同的崇高美就是要在这种有机体中,突出、强调、发展矛盾对立的性质, 打破和谐统一的格局,不但要使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感 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等各种因素处于尖锐的对立斗争的关系之中,而且, 往往是在对立因素之间,强调一方,忽视一方;肯定一方,否定一方,各 因素之间便逐渐走向分裂和两极化发展的道路。 ” 元代书坛以赵孟頫书法为宗,所有学书者以帖学为指针,晋唐延续,近亲繁殖, 从而形成了专求技巧圆熟的元代书风。到了明时,相对于宋唐元明以来的帖学道统 葛承雍.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 1992 年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 342 页. 周来祥.古代的美、近代的美、现代的美.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84、137 页. 第一章 “四宁四毋” 7 已无多少花样翻新的历史空间。从祝允明到董其昌,都继元人遗绪,由晋入唐入元, 因师法所限、审美观念所限,少有新变。赵孟頫成为当时品评书法的惟一标尺,而 真正有创造性的书家如宋克、陈宪章、张弼、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人, 反被时人所讥贬。清初时,康熙皇帝又酷爱董其昌书法。帝王喜好,文坛、书坛竟 以习董体书法为正体,进而寻求功名。这一时期的书坛甜软流俗,百般做作,失尽 真态,故使书风每况愈下,比之元明又过之而无不及。傅山成为遗民后,他深切地 意识到赵孟頫的道德问题,赵孟頫本为宋朝宗室, 却在宋亡后侍奉元朝, 成为 贰臣 。 此时再看赵孟頫的书法,觉得其浅俗 、 无骨便毅然回归傅氏家族世代遵奉的 书家典范颜真卿。此时傅山眼中的颜真卿,不仅仅是书法的学习楷模,而是铮 铮铁骨,肝胆狭义,为国捐躯的忠臣象征。一种人格力量吸引着傅山,使颜氏成为 他的心灵依傍,并从中得到一些心灵慰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傅山以其政治上的 积愤和艺术上的敏感,针对此种恶俗书风,发出了时代强音“四宁四毋” 。 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 8 第二章 “四宁四毋”与“正”的原则 21“四宁四毋”句式分析 章祖安在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一文中说: 青主文多激进,好极言之。拙、丑、支离、直率、与巧、媚、轻滑、安排, 实均无足取,而尤痛恶后者,不得已,乃宁拙、毋巧云。犹宁要丑陋之嫫 母而不欲媚之夏姬者,盖极而言之也。 青主重点攻击巧、媚、轻滑、安排,而并非提倡粗俗丑恶,此自不言而喻。 贾宗赤在 “四宁四毋”之我见一文中 ,从傅山的思想基础为寻绎方向,指 出: 从艺术的角度和语法的特点来分析, “四宁四毋”并不是书法中艺术境界极 高的审美追求。 在这里,章祖安和贾宗赤的观点确实切中了要害,但只是切中了通常对傅山“四 宁四毋”的理解失误之要害,而没有真正理解傅山“四宁四毋”的关键之所在。章 的“好极言之”有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指明“宁一毋”之退次、权取之表达句式 的特殊性,但没有指明这类表达的真实和实质含义在于主张背后的原则标准。贾说 则有许多问题。他认为“四宁四毋”不是“极高的审美追求” ,这没错。但如此一来, 傅以之示子孙则又讲不通。可见,贾说至少他的这个说法几乎没有对傅的 思想有什么阐释。问题出在哪里?原来,他没看到“宁一毋”只是一种表达形式, 里面还存在一个真正要表达的存在。 他也没看到其间有个表达与被表达的特殊关系。 关键问题在于“宁一毋”句式。出现在古籍中和现代语言中还有以下几种常见 的变化,如宁一不;宁一无;不一毋宁。 傅山对“宁一毋”这种句式多所习用, 霜红龛集卷二十二“疏引” 喜宗智 写经 : “宁钝无利,宁拙无巧,宁朴无媚,如老实汉走路,步步踏实。 ”在段 帖中,有摹刻的傅山信札,其中曰: “尽此字排之石上,不必辄满,宁横勿顺,在 叔玉兄编排。山拜。 ” “宁一毋”这种词组与叙事方式,在古文辞中也很常见。如战 国策韩策一 : 臣闻鄙语曰: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 北齐书元景安传 :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第二章 “四宁四毋”与“正”的原则 9 明人赵弼效颦集卷上 “宋进士袁镛忠义传” : 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 清人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 即令宁缺毋滥 现在常用的成语“宁死不屈” 、 “宁缺毋滥” 、等皆出于此类句式。 作为副词的“宁” ,与否定副词如毋(勿) 、不、无等构成的并列式语词,不论 古今,都只有一个含义,即不得已而求其次,或两害相权取其轻。宁后面的词语, 并非所要表达的思想实质或旨要,则是属于“次”和“害轻”的概念。 试看: 宁缺毋滥:并非缺了才好,而是比滥强;实则有宁可少些不是缺失,但要精些的 意思。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玉还是不碎为最好,但即使碎了,总比为了全 而作瓦强。今天我们常说的“宁死不屈” 、 “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意思都相类, 都不是死了才最好,仅是比屈辱地活着强;实则是强调气节,品质的极端重要性。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鸡口当然不如牛口,然而比牛强;鸡口虽小,犹进食, 牛后虽大,乃出粪也。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这是对战乱的诅咒,当然是愿做太平人而不是想 做太平犬。 这种句式今天仍活在人们的语言中,如“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语意 也明显地指出当然是仙桃一筐最好,一口非最高理想。 相反,如下的句子却从来见不到: “宁好毋坏、 ” “宁成毋败”这样把两个对立的 概念以这种句式来表达的语言。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这样认识:傅山之所以选取了这样的句式来阐明其观 点,正是因为这种句式在表达判断时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其所要表达的思 想实质或旨要既非“宁”后面的内容也非“毋”后内容,而应当为“宁毋”关系 中体现的所应当服从的那个标准原则。换言之,正是由于有这个标准原则的先在, 所以也才立其“宁一毋”之言。而“宁一毋”也即退次、权取之表达,其中之所以 有“宁一毋”的退次、权取表达,就是因为有个同一标准的存在,而这个同一的标 准原则实系“四宁四毋”的核心思想。那么,这个同一的标准原则是什么呢? 22“四宁四毋”以“正”为则 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 10 “四宁四毋”之论,只是傅山带着强烈倾向性的艺术言论,只是冰山的一角,他 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他具体的书法艺术观念是什么。那么,傅山心目中的书法之美, 到底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不妨来看傅山自己对“四宁四毋”的解释。 他是这样说的: “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生奇,归于大巧若拙已矣。 ” 他 主张的拙丑,不仅是从书法技巧与审美观上着眼,更紧密联系着他的人生观与伦理 观。他的所谓拙是极正,是出奇,是大巧,是若拙,而不是真正的拙。这与王林论 书剩语中说的“龙跳虎卧之奇,正乃规矩之至。 ”的“奇” “正”是一个意思。他 还说: “写字只在不放肆,一笔一画,平平稳稳,结构得去,有甚行不得。 ” 可是究 竟何谓“正”?他又说: “写字之妙,不过一正,然正不是板,不是死。 ” 既要正又 不要死板,如何得到这一点呢?他又这样解释: “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何 可易到。不自正入,不能变出,但能正入,自无卑贱野俗之气。然笔不熟不灵,而 又忌亵,熟则近于亵矣。 ” 领会他的意思,只有从正道学进去才能变化无穷,时出 新奇。俗话说: “熟能生巧” ,写字也必须心不厌精,手不忘熟,才能得心应手,取 得意先笔后,翰逸神飞的效果。但熟了又容易流于轻滑,必须十分注意。既要由生 到熟,更要由熟到生,做到所谓的能速亦不速。 上述之论,集中在一“正”字,然“正”又有多重含义:自正入,是学书之门 径;志须正,是精神;正极奇生,是奇正之变;不放肆,平平稳稳,是态度;正不 是板;不是死,是务“正”之所忌。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地研读傅山的书论,就会发现傅山书法艺术思想的真正中 心点就在这个“正”字。在傅山的书法艺术见解中, “正”是“中锋” ,而“四宁四 毋”则是“侧锋” 。他对书法艺术的许多深刻思考立足于“正” ,许多精辟的见解发 之于“正” 。振聋发聩的“四宁四毋”是傅山针贬时弊的宣言书,其根在“正”矣! “正”是一个伦理学范畴,它最初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描述标尺,后来逐渐广 泛应用于文学艺术诸方面的价值评判中。 尚书说命上 : “惟木从绳则正,君从谏 则圣。 ”疏曰: “言木以绳直,君以谏明。 ” 论语宪问 :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 齐恒公正而不谲。 ”在传统学说中, “正心诚意”是一种很高的个人内心道德修养, 即处世为人心要端正,不能自欺。正心诚意是修齐治平的人格基础,以诗教说之, 清人则有“诗有四正”之说: “性情宜正,志向宜正,本源宜正,是非取舍宜正。 ” 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第 678 页 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 第 678 页 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 第 677 页 清傅山.傅山全书第一册.卷二十九家训杂训.第 519 页 第二章 “四宁四毋”与“正”的原则 11 又如“心有邪正,则言有是非,合于礼义者,为得性情之正,于诗为正风 、 正雅 ”等等。傅山书论中的“正” ,大都寓有此意。 “正”实际上是包括傅山在 内的一切有道德理想与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在哲学观念、价值评判、审美理想 等诸多方面的经典范畴与恒常概念。 傅山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博通经史,熟知诸子百家,对佛道之学亦颇有造 诣,并且精于医理,工于书画。傅山从多方面去阐发“正” ,所谓“拙” 、 “丑” 、 “支 离” 、 “直率”等等,均没有超出“正”这一范畴。在傅山的书法艺术思想中, “正” 是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考察书法艺术而拈出的真谛,是对书法艺术理论的珍贵贡献。 “正”这一重要内核不仅仅包括书法艺术必须遵循的原则,更重要的它是指道德人 格;它不但是傅山书法艺术思想的伦理基础,而且构成了他的书法理论的文化基石。 傅山在思考书法艺术的价值时,首先是把“书品”与“人品”结合在一起来衡 量的。 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 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然正不是板,不是死,只是古法。写字无奇 巧,只有正拙,正极则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 意,我要使此为何如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 作不得矣。于熟为能,迩言道破。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 合拍,遂能大家。 傅山力主为人要正,学问要正,行为要正,作字也要正,正之以平常心,正心 诚意,不为取悦他人而书,不能做作或者违背他人的意见。又如前引其作字示儿 孙中“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他认为,学习书法,人品要“正” ,笔墨的超常弥补不了人品的缺失,道德恶俗 可以淹没艺术的价值。所以,学艺先树德是至关重要的。他的这个观点突出地表现 在对赵孟頫的批评上,认为赵失节无行,纲常有亏,所以“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 人,遂恶其书。 ” 他把赵孟頫的问题归结为“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 ”他 认为赵的“圆转流丽”的“软美”书风是因人品“无骨” 、不是“正人君子”造成的。 因此,他非常严肃的提出“四宁四毋”的主张,告诫儿孙“危哉!危哉!尔辈慎之! ” 需要指出的是,他在批评赵的同时,也指出了赵在艺术上的造诣, “须知赵却是 用于王右军者, ” “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 ” 就是说,赵在传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第 677、678、679 页.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第 679 页.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四五言古作字示儿孙.第 92 页.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第 679 页. 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 12 承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唐书法艺术方面是有成绩的,这些“亦无可厚非” 。显然,这 里所说的“正脉” ,指的是悠久的书法艺术传统。 “正”的含义已不仅仅是伦理的范 畴,还包括艺术的范畴。 傅山力主学书由“正入” ,但能正入,自无卑贱野俗之气。他强调, “写字不到 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亦何可易到,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 在傅山看来,书之“正” 道,必宗秦汉。傅山所指的“正入” ,就是从秦汉入手学习书法。他说: “楷书不自 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矣。 ” 又说: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 俗格。 ” 傅山对汉隶多有深爱。他曾经回忆说,他家三代对隶书都有很深的造诣, 自己年轻时学习唐隶,稍长,又学习汉隶,从中发现了唐隶与汉隶的巨大差别:唐 隶刻板,缺乏生机;汉隶活泼,支离可爱。他总结这一学习过程时还说: “既一宗汉 法,回视昔书,真足唾弃! ” 如果回头看以往所书,真足唾弃!这一概括,表达了 他对秦汉之法的深情。 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思想中,始终氤氲着对古法、主要是对秦汉之法的敬畏。 历代书法大家无一不从秦汉之法中汲取营养、寻找灵感、探讨秘奥。傅山法宗秦汉 的“正入”说,主旨同样亦在于此。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清初,已经涌起数座高峰,如赵孟頫、董其昌、王铎。书 法艺术达到极端,随之出现帖学漫漶、 “软美” 、甜俗之风盛起的状况。书法艺术向 何处发展?新的艺术源泉在哪里?傅山的“正入”说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 “书法 于今,此道甚难。 ” “出路在什么地方”?“写字之妙,亦不过一正。然正不是板, 不是死,只是古法, ” 那么,古法的生命力在哪里?傅山回答说: “汉隶不可思议处, 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 ”很 显然,傅山主张“正入”所要追寻的目标,就是“一派天机”的艺术境界。 “正入” 说解决了书法革新的取法方向和方法。 然而 “正入” 仍源于 “志正体直” 。 写字不到变化不见妙,然变化亦会何可易到!不自正入,不能变出,此中饶有 四头八尾之道,复不愧而忘人乃可与此。但能正入,自无卑贱野俗之气,然笔不熟 不灵,而又忌亵,熟则近于亵矣!志正体直,书法通于射也。元阳之射,而钟老竟 不知,此不亵之道也,不可不知。 清傅山.傅山全书第一册.卷二十九家训杂训.第 519 页 清傅山.傅山全书第一册.卷二十九家训杂训.第 519 页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三十七杂记二.第 1037 页.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三十七杂记二.第 10441045 页.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第 677 页. 清傅山.傅山全书第一册.卷二十九家训杂训.第 519 页 第二章 “四宁四毋”与“正”的原则 13 与“书”同为六艺之一的“射” ,绝不单单是尚武的技艺训练,而是与书一样被 赋予了教化功能。 礼记正义射义第四十六: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 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故射者,进退 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 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这样看来,傅山言“书法通于射” ,其意甚明。傅山论书法拈出一个“正”字亦 可知其“四宁四毋”之论,仍是为其“作字先作人”作一注解。实即言欲使枉曲归 于正,宁可过之而不能失之,是与其“古法” “正入”和“天机”等理论相统一的。 傅山“四宁四毋”之“正”则,还包括一个重要内容:书法创作时的精神状态。 书法艺术重视作品的形质,但更重视作品的神采,认为“神采为止,形质次之。 ”但 神采是在创作过程中作者的精神状态凝固于作品的结果,它决定于作者创作时的心 理活动、精神境界,所以至关重要。从本质上看,傅山追求一派天机,就是作品的 神采。因而他特别关注创作时的心理活动。 傅山认为: “凡字、画、诗文,皆天机浩气所发。 ”如果创作前特意安排布置, 作品就会无机无气,成了死字死书。他所以特别强调“正入”秦汉,就是钟情于篆 隶的书写“浑不知如何布置,若大散乱,而终不能代为整理也。 ”他指出, “俗字全 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 ” 傅山是一位勤备的书法家,有丰 富的创作实践经验,对创作过程中各种技能的发挥有切身体会。他说: “吾极知书法 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 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 神至而笔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 ” 他这里所谓“天” ,即创作过程中精神 世界奔泻而出的“天机浩气” 。用今天的话来解释,书者在创作时,浑然无觉地把深 厚的修养和纯熟的技巧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和宇宙的混元之气相 交融,达到物我相忘,心手相合、如痴如醉、无为有为、似歌还舞的一种自由的亢 奋的创作境界,傅山称之为字中之天,而“此天不可有意遇之。 ” 傅山书法艺术思想中的“正” ,富含睿智,意味深邃,是理解他书论的一把钥匙。 如果抛开“正”而去观察他“四宁四毋”的书法艺术主张,很容易给人造成追求“狂 怪” 、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印象,必然会落入清人刘熙载所说的“俗书非务为妍美, 清傅山.傅山全书第一册.卷二十九家训杂训.第 519 页 丁宝铨刊本.清傅山.霜红龛集卷二十五家训字训.第 679、680 页. 傅山“四宁四毋”的人格意蕴 14 则故托丑拙。美丑不同,其为人之见一也” 。 。我们以“正”为则来分析研究傅山 的“四宁四毋”书法艺术理论,才能全面把握他的思想,领会他给我们的精神惠赐。 全祖望说: “先生非止言书也。 ”一语道破他强度“正”的真谛。 “正”非只“四 宁四毋”之原则,而是傅山眼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在其他领域如行医、论病、 政治等亦如此。普遍性在于做人原则贯彻于时时事事。进而,严格说来, “四宁四毋” 是在讲书法艺术中做人原则的问题,是书法艺术的伦理思想。 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2000 年版,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第 682 页. 第三章 “四宁四毋”的“正”的人格意蕴 15 第三章 “四宁四毋”的“正”的人格意蕴 傅山倡导的“四宁四毋”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终极意义在于:认 定书法作品的审美意义和价值在于其所展露的精神气骨;认定书法是一种体现民族 文化精神、需要以民族精神和道德学问修养滋养的艺术,是要求书家要有一种伟岸、 拙朴、真率、得天倪、发真情的创造,是一种追求更高、更深层次的人格表现。 31 崇尚民族气节-“正气”之意蕴 311傅山书法中对“颜真卿”的推崇以及对“赵孟頫”的贬否 从他的作字示儿孙诗及其跋语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四宁四毋”的 提出并不是基于单纯的书法艺术研究的目的的,而是带有极强的政治倾向,这是傅 山重气节的思想性格在书论中的极端表现。傅山的“四宁四毋”主张首先是针对赵 孟頫、董其昌代表的熟媚软美的书风而来的。 傅山为人孤傲不群,耿介特立,以学问气节著称于世。在傅山的一生中,他最 服膺的书法家是中唐的颜真卿。如前所述傅山作字示儿孙诗曰: “未习鲁公书, 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傅山又有诗这样写到: “作字如做人, 亦恶带奴貌,试看鲁公书,心画自孤傲,生死不可回,岂为乱逆要” ,并且认为学 问不正,人品卑劣,是不会写出高风格的字来的。傅山之所以大加赞美颜真卿,是 因为傅山总是把做人作为第一位的要素去要求,包括作字好坏的前提条件亦在其为 人,他认为学问不正,自然写不出好的字来。颜真卿对傅山来说可以说是他崇拜至 极的偶像,傅山不仅敬重颜真卿的耿耿正气,也真心效仿颜真卿的行草书稿。在中 国古代也是如此,人们不仅青睐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艺,更是把他看作是一位肝胆 狭义、铮铮铁骨的忠臣象征。 颜真卿, 字清臣, 今山东临沂人, 唐朝中期著名的书法家, 生于唐景龙三年 (709) , 卒于唐贞元元年(785) ,开元(713-741)年间中举进士,登甲科,曾四次被任命 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 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 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