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印象·刘三姐》的审美历史逻辑与文化语境分析.pdf_第1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印象·刘三姐》的审美历史逻辑与文化语境分析.pdf_第2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印象·刘三姐》的审美历史逻辑与文化语境分析.pdf_第3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印象·刘三姐》的审美历史逻辑与文化语境分析.pdf_第4页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印象·刘三姐》的审美历史逻辑与文化语境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印象刘三姐的审美历史逻辑与文化语境分析 印象刘三姐的审美历史逻辑与文化语境分析 摘摘 要要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从审美历史 逻辑和文化语境两方面入手来探讨印象刘三姐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和文化现象所具有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印象刘三姐 的创作原则,艺术成就等的介绍,引出人们对这一艺术现象的矛盾性评 价。由此矛盾点出发进一步展开对印象刘三姐作为山水实景演出 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溯源,通过对景观歌剧,大地艺术,印象派绘画和 山水审美等一系列艺术审美形态的梳理,来探寻山水实景演出的内循审 美历史逻辑,以此证明其得以诞生的艺术和审美必然性,并对其未来的 发展方向做出一种美学语境的预测。然而现实中印象刘三姐在艺 术发展的轨迹上却可能走向某种歧路,甚至产生一种现实的悖离,从而 又引出本研究的另一个理论向度,即关注印象刘三姐诞生的后现 代文化语境,关注在这种语境下印象刘三姐所具的文化意义和价 值,从而在一个更为深刻的层面上认识印象刘三姐所具有的当代 文化张力或悖离特质,并以此来探讨印象刘三姐产生这种现实张 力和悖离的社会与历史的深层原因。最后,本文力图指出作为艺术作品 以及文化现象的印象刘三姐在艺术发展史上最终会呈现出的某种 应然趋向,这就是海德格尔为我们所昭示的那条通往“诗意地栖居”的 道路,我们如今对印象刘三姐的探究和反思,正是在呼唤人们追 求“诗意栖居”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 印象刘三姐审美历史逻辑 后现代文化语境 诗意地栖居 iii the study of impressionsanjie liu on aethetic historical logic and cultural context abstract the large-scale landscape performance impression sanjie liu as a brand-new artistic style, a new cultural phenomenon ,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is thesis tries to discuss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nd cultural value of impression sanjie liu on aesthetic historical logic and cultural criticism stance. by showing the creative ideas and artistic styles of impression sanjie liu, can we find the contradictory evaluation of people about this art. from this starting point ,we can trace the origin of impression sanjie liu as a large-scale landscape art ,and by analyzing a series of aesthetic art forms such as visual operas, earth arts, impressionist paintings and landscape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landscape art and prove the inevitability to the birth of their artistic and aesthetic logic ,and forecast its future direction in an aesthetic context. however, impression sanjie liu may be led to a wrong road, or even a deviation from reality. so we must talk about another the oretical dimension, that is of concern, the post-modernlism history background of impression sanjie liu .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so as to evaluate its extension as a contemporary culture or deviation qualities. and then we can explore what lied behind this phenomenon. finally, we try to point out that as works of art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impression sanjie liu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 history will ultimately trend, and this is shown by heidegger for us so-called poetic dwelling. our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about impression sanjie liu are calling for people to pursue their poetic dwellingfor the future. iv keywords: impression sanjie liu;aesthetic history logic; post-modern cultural context;poetic dwelling i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撰写完成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 德规范的侵权行为。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愿意承担由本声明而引起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日 月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除在保密期 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年 日 月 导 师 签 名: 日期: 年 日 月 1 1 引 言 1 引 言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集桂林秀美的自然山水、广西独特的少 数民族风情与中国精英艺术家独特创作于一体的大成之作, 也是广西旅游业和文化产 业的重要品牌,自 2003 年公演至今已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印象刘三姐 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模式受到政府的极力推崇和提倡, 而且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 现形式,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国内更是引发了一波 “印象” 热潮,继印象刘三姐之后,先后又产生了印象丽江 , 印象西 湖 ,以及尚在筹划中的印象西安等一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并且这股风潮大有 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对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山水实景演出这种艺术形式和 文化现象的研究就具有了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 综观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印象刘三姐的文章,可以发现对其的介绍和研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单纯旅游者的角度出发,描述观赏演出的感受,多 以赞誉性的语调对其进行褒扬;二、从艺术特点上分析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吸引力, 或对其艺术形式和演出效果发出质疑;三、从文化产业经营的角度出发,论述其给整 个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或对其运作中出现的商业化倾向提出批评; 四、少数文章从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常规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其所具有的当代意义。总 的来看这些文章更多的是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表层分析上, 深入进行理论性探究的文 章较少。 本文通过对印象刘三姐内容及创作原则与艺术特色的介绍,引出人们对这 一艺术现象的矛盾性评价。由此矛盾点出发进一步展开对印象刘三姐作为山水 实景演出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溯源,通过对景观歌剧,大地艺术,印象派绘画和山水 审美等一系列艺术审美形态的梳理,来探寻其发生的内循审美历史逻辑,以此证明其 得以诞生的艺术和美学必然性,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一种美学语境的预测。然 而现实中印象刘三姐在艺术发展的轨迹上却可能走向某种歧路,甚至产生一种 现实的疏离,从而引出本研究的另外一个理论向度,即关注印象刘三姐所诞生 的后现代语境,关注其在这种后现代语境下的后现代主义呈现。并以此来探讨印 象刘三姐产生现实疏离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上的深层原因。最后,本文力图指出作 为艺术形式以及文化现象的山水实景演出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终会呈现出的某种 应然趋向,这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为我们所构建的那条通往“诗意地栖居” 的世界。 2 2 印象刘三姐概观 2 印象刘三姐概观 印象 刘三姐 被称为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集 “唯一性、 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视觉性”于一身,是“一次演出的革命” 。自其诞生之日 起就受到了人们的热切关注, 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至今仍然上演不衰。 那么 印象 刘 三姐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演出,是一件属于何种艺术类型的作品?它秉持着一种怎 样的创作原则,从而凸显出何种艺术特色?它又是否真的如此曼妙无暇,围绕它又产 生了怎样的质疑与争论呢?首先让我们作一总体概观。 2.1 印象刘三姐简介 2.1 印象刘三姐简介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是漓江山水剧场的核心工程,由桂林广维文 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由张艺谋任总导演,王潮歌、樊跃任导演,梅帅元任 总策划、制作人,有 67 位中外著名艺术家加盟创作,600 多名演职人员参与演出, 109 次修改演出方案,投资近 1 亿元人民币,历经 5 年零 5 个月的创作而完成。 印象刘三姐全景开放式剧场位于阳朔城东漓江与田家河的交汇处,由书童 山、玉屏峰、雪狮岭等十二座山峰和 1.654 平方公里的水域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天 然剧场。观众席为设在漓江岸边的绿色梯田造型,180 度全景视野,可观赏江上两公 里范围的景物及演出。江面、对岸、远山近水就是广阔舞台和天然背景,在震撼魂魄 的灯光音响效果中数百名演员在这样的场景里载歌载舞。演出每天晚上进行,全场演 出约 70 分钟。共分为七个部分: 序山水传说 :演出在穿着民族服饰的壮族男子、瑶族姑娘和侗族小女孩儿 的自我介绍中开场。接着,飘动着的水上大荧幕把观众带入到曾经熟悉的电影刘三 姐的氛围里。这时唱着山歌的 “刘三姐”乘着一叶小舟从远方缓缓驶来,在唱 山歌的歌声引领下,观众被带入到印象刘三姐的艺术境界之中。 红色印象山歌 :编导者把山歌与鱼网做组合,数十条象征着鱼网的红色彩 带横贯江面,在大气而震撼的音乐声中,几百名乘着竹排的渔夫,手持一张张红色鱼 网在江面上下翻舞。于此同时漓江两岸数百名手持火把的各民族歌者隔岸相望,传说 中的“对歌”场景热火朝天地展开。当红色灯光渐熄,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侗族少女 开始用其纯如天籁的声音演唱起传统的侗族大歌。观众也从刚刚炫目的红色中,转而 沉浸到一种古朴与纯净的歌声里。 绿色印象家园 :这一幕中对当地各族人民平时的生产生活场景进行了近乎 原生态的展示。竹筏、渔网、耕牛、自行车、鱼鹰等这些当地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用具 都在演出中登场。在和缓而宁静的绿色光影中,牵着水牛的头戴斗笠的牧童,挑着扁 担耕作回来的农夫,骑着自行车赶圩外出的小伙子,划着竹排撒开鱼网的渔民,俯身 3 江畔浣洗衣服的村妇,还有闲坐岸边诉说心曲的恋人,如此等等,构成了一幅当地各 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田园图画。 蓝色印象情歌 :在蓝色静谧的背景衬托下,一弯明亮的“月亮”出现在江面 之上,象征着月亮女神的美丽少女在一弯月牙上翩翩起舞。这时巨型的白色竹林和木 楼模型渐渐顺着水面漂浮过来,构成了生动的月宫美景。江畔上数十名长发少女走向 延伸到水面中央的长台,轻解罗裳,演绎出一幅少女出浴图。在“山中只有藤缠树, 世上哪有树缠藤”的歌声里,漂亮的姑娘最终要出嫁了,一切景物也就化作了情歌的 音符。 金色印象渔火 :周围 5 个村庄的 220 名渔民在金色的灯光中,划着竹排出 现在江面上。他们头带斗笠,身着蓑衣,舟头挂着油灯,舟尾立着鱼鹰,在呼喊的号 子声中, 渔民们不断用船桨扑打着水花。 在象征着渔火的金色灯光里, 这竹排、 蓑衣、 鱼鹰共同构绘出了漓江渔民古朴劳作的经典画面。 银色印象盛典 :伴随着阵阵质朴的歌声,200 多个少数民族姑娘身着银珞 盛装出场,排成一条蜿蜒的长龙从远方走来。她们身上经过特殊处理的银灯服饰,在 有节奏的渐次明灭中,营造出一种漓江上从未出现过的绮丽景象。当姑娘们越走越近 的时候,两岸的火把几乎同时亮起,渔夫们高举着船桨呼喊着从四面涌来,呈现出刘 三姐传说中一派欢腾鼓舞的民间庆典的场面。 尾声天地唱颂 :渔火渐走,灯光熄灭, “刘三姐”再次出现,演出也在她 “多谢了”的歌声中谢幕。 借用印象刘三姐的宣传语来说,整场演出“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经典山歌、 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和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结合,不着痕迹地溶入山水,还原于自然, 成功注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 2.2印象刘三姐的创作原则与艺术成就 2.2印象刘三姐的创作原则与艺术成就 毫无疑问,到目前为止, 印象刘三姐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国内外都 产生了轰动性效应。 它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欣赏体验, 给所有的人以巨大的艺术震撼, 因而受到各界的极高评价。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商业运营, 印象刘三姐都已经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透过这种成功,我们不禁要思考印象刘三姐的编创者究竟 秉持着怎样的创作原则,才使得其显示出这巨大的艺术成就呢? 2.2.1 直接纳入自然山水使之成为演出不可或缺的载体和角色 2.2.1 直接纳入自然山水使之成为演出不可或缺的载体和角色 印象刘三姐最具开创性的贡献当属将自然山水直接纳入演出,真实山水成 为演出不可或缺的载体和角色。 这集中体现在其剧场、 舞台和背景设计的大胆创新上。 舞台是艺术表演得以实现的首要一环,传统的剧场、舞台和背景都是将表演同实际生 4 活分离开来,置之于特殊的、带有假定性的空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艺术方能成 立,演出才能进行。但传统的舞台总是显得过于狭小,模式固定, 印象刘三姐 则打破了人们心中这种传统的剧场、 舞台和背景概念, 直接把剧场建在桂林山水之间, 将漓江江面化为表演的中心舞台, 以自然的山峰、 竹林和广袤的夜空作为巨大的背景, 演出场景顿时变得异常弘大。 这样的剧场设计,使得观众置身于巨大的山水空间当中,视野得到极大的拓展, 在感觉上也就少了许多传统剧场中不可避免的空间逼仄,身心得到极大的解放。传统 的舞台与背景,是人工的创造,展现的是“第二现实” 。而印象刘三姐则把现 实本身即“第一自然”直接纳入进来,变成人与自然的共同创作,让自然最“自然地” 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超越人们习惯性思维的实景性的剧场、舞台和背景设计,具有 巨大的颠覆意义,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在场性。 这种实景性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与自然的随机亲近性, 从而使自然也成为作 品中不可或缺的活生生的角色。导演王潮歌就指出: “实景演出的最大魅力便在于演 出效果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每天都不一样, 比如, 今天江上的风如果是面向观众吹的, 你会特别清晰地闻到江水的味道, 而在雨天, 当所有观众都穿着雨衣在看演出的时候, 你会是另一种感觉,远处的山峰有时候会被云雾环绕,灯光打上去的效果与平常又不 一样,所以说它总在变,老天每天都在与我们一起创作。 ” 1 2.2.2 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资源结合, 形成 “原址遗迹” 上的 “唯一” 复现 2.2.2 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资源结合, 形成 “原址遗迹” 上的 “唯一” 复现 印象刘三姐把桂林秀美的自然山水与颇具民间文化经典意味的“刘三姐” 传说结合在一起,运用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来建构一种历史文化在 “原址遗迹”上 的还原与想象。绝大多数中国观众是通过电影刘三姐了解 “刘三姐”故事的, 而电影刘三姐的取景地又正好就在桂林山水之间,由此便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定 尽管刘三姐的“真实”故事并不发生在桂林,但在普通人心中桂林山水早已和“刘 三姐” 之间构成了一种必然的历史联系, 二者融合为一, 无法分离人们在想象 “刘 三姐”故事的时候必然会将其放置在桂林山水之间。从而构成了一种自然山水与文化 内涵“刘三姐”的双重叠加。由此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对观众来说,实现的是一 种对历史传说的真实复现,并且这种复现是在其原发生地的复现,只有在桂林山水之 中的“刘三姐”才是“真”的“刘三姐” , 换做其他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显现其本 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韵味。 把“刘三姐”故事重新放置到其所发生的现实自然环境中,实现一种历史文化符 号和自然山水符号的叠合。这种“原址遗迹”上的历史复现,造就了印象刘三姐 所具有的唯一性。这不仅对全中国而且对全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形成了“机 械复制时代”所不可复制的“灵韵” 。 5 2.2.3 凭借现代科技力量,造就穷极想象,盛极感官的艺术效果 2.2.3 凭借现代科技力量,造就穷极想象,盛极感官的艺术效果 艺术演出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 印象刘三姐在这方 面相当成功,被称为“视听盛宴” ,在真实的自然山水中构建起的宏大的场景,伴之 以绚丽的光影和震撼的音乐,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能力 是印象刘三姐视听效果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正是在此基础上,编创者极大地 拓展了剧场空间,又通过音响、灯光等技术的运用,强烈地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制造 出一个神奇的幻化世界。 整个演出中各场次红、绿、蓝、金、银等数种色调相间出现,每一部分都以一种 色彩为基调来展现表演内容。强烈的色调搭配具有极其浓重的张艺谋风格。运用高超 的灯光技术,以具有震撼性的色彩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当这不断变幻的色彩同具体的 场景及表演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观众的视觉思维始终处于跳跃之中,甚至有一种目不 暇接之感。可以说印象刘三姐对色彩的运用已经达到了某种极致,这一做法极 大限度地刺激人们视觉思维,使观众沉浸在一片光影绚烂之中,并为之惊叹不已。 在音响效果方面, 印象刘三姐同样不同凡响。它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 的音响设备, 并利用山峰的屏障与回声, 形成天然立体声效果。 整个演出的音乐编创, 更是体现出一种传统与时尚融合,大气与温婉相间的风格。演出中既有唱山歌 、 多谢了这样艺术化了的经典民歌,也融合了大量的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元素,更 有来自乡土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多种样式,不同风貌的音乐汇聚一堂。甚至还有 不露痕迹巧妙编排其中的原始形态的自然音响(虫鸣、鸟叫、风声、水声、村庄的喧 闹等等) ,这一切使得观众在听觉上也同样处于一种变幻和跳跃的震荡之中。 高科技手段把光影、色彩、音响和场景非常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最终营造出了一 个亦真亦幻的神奇世界。 2.24 原生态情境展现,构成生活与艺术的审美化贯通 2.24 原生态情境展现,构成生活与艺术的审美化贯通 作为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 “原生态”在艺术当中主要是指存在于民间的,没有 被特殊雕琢的,原始的、古老的、保存完好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质地与形态。 印 象刘三姐紧紧地抓住了观众对异乡、异俗、异质文化的好奇心,不遗余力地通过 原生态的手段来展现和突显广西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与风情。 首先,是对广西特有的“歌圩”风俗的展现。“歌圩”是“广西各地各少数民族 在民间约定俗成而形成的唱歌、 对歌、 赛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惯例, 有着时间、 地点、 人员的规定和原则、规则、方法的约定,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娱乐 休闲、宗教仪式交往交流等活动内容的安排” 2在印象刘三姐中这种“歌 圩”场景特别是“对歌”得到了着力表现。其次,是对少数民族特有服饰和纯净歌声 的展现。在演出中广西的壮、侗、苗、瑶等民族的表演者都身着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服 装出场。而侗族独有的“大歌” ,更是让观众听到了来自民间最自然淳朴的天籁之音。 6 第三,是对当地人民日常生活风貌的原生态表现。一般说来,在大型演出中很少把日 常服饰和真实道具作为表现主体。而在印象刘三姐中,竹筏、渔网、耕牛、鱼 鹰,这些当地村民平时的生产生活用具被全部搬上“舞台” 。漓江牧童、村妇洗衣、 渔舟晚唱、江上撒网、耕牛归家等等,这些当地百姓平时的生产生活景象都成了演出 场景。最后,是演员的选择。参演的 600 多名演员,有近三分之二是来自周围村庄地 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农民和渔民,各少数民族演员也来自于村寨山野,他们都是非职 业演员。而正是这些非职业演员在整个演出中表现出的那种朴实无华,使其具有了令 人惊叹的艺术感染力。 在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原生态展现中, 进行着一种把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贯通 起来的尝试。 “日常生活审美化同时包括了两个方向相反、结果却相同的事实:一是现 实物质生活领域中渗入了越来越多的精神性享受、审美因素;二是审美走出传统艺术 领域,正以更丰富、朴实的方式融入公众日常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3演出 着力挖掘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性元素,并把这些诗性元素大量地应用到艺术中,从而制 造出一种幻想与梦境、狂欢与庆典等一系列日常生活中所未被发掘的新奇经验。 印 象刘三姐对“歌圩”的再造,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场景的刻画,正是力图寻找当 地人民生活中的诗性元素,在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的融通中,制造一种点铁成金的梦 境性效果。 2.2.5 秉持精英理想,呼唤人文价值内涵 2.2.5 秉持精英理想,呼唤人文价值内涵 印象刘三姐的创作者毫无疑问具有着鲜明的精英身份。 印象刘三姐 “是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任总导演,由国家一级编导梅帅元任总策划和制作人, 有 67 位中外著名艺术家加盟创作,109 次修改演出方案,历经 5 年多而成就的文 艺精品。 ” 4这每一个名字和数字的背后所展示的都是他们经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艺术 成就和其所具有的精英身份。这样的精英身份使得他们能够秉持一种精英理想,在演 出中力图展示一种内蕴其中的人文价值。 这种理想和价值首先体现在“刘三姐”形象的选用上。 “刘三姐并非是一个历史 人物,也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象,而是一个文化形象。 ” 5从民间传说中走来的刘三 姐,经过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完成了形象的确立和定型。同时其作为广西民族文 化的象征,也早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印象刘三姐的创作者不仅看到了这一点, 而且紧紧地抓住了“刘三姐”身上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以此来创作印象刘三姐 , 通过“刘三姐”的形象把观众带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并借此造境,化境。而同时观众 也早以对“刘三姐”形象有了认同,正是带着这种期许进入作品观赏,在一种早已营 造的关于“刘三姐”的人文氛围中体验表演。 对人文价值的追寻同时还表现在对自然山水的亲近,对纯美人性的追求上。到自 然中去发现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其所要表现的正是人类和自然千百万年来的相偎 7 相依的和睦融洽,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至真境界。 印象刘三姐 在整个演出中歌颂人的生命的美,歌颂自然里的生命所孕育的勃发生机,歌颂几千年 来人们在桂林山水当中孕育的那种生命的灵性与情怀。 对自然美的爱, 对生命美的爱, 对生活美的爱。所有的真善美,人间至情至信的东西,都在这里体现出来,这一切赋 载到文化象征“刘三姐”身上,就使其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历史和超越民族的特质。 2.2.6 弱化叙事情节,强调感性“印象” 2.2.6 弱化叙事情节,强调感性“印象” “刘三姐”传说从唐代产生,广泛地流传在岭南各地的壮、汉、侗、瑶各民族中 间。这个传说原本是关于民间歌者成仙的故事,上世纪 50 年代拍成电影时,在特定 的时代氛围中又变成一个用歌声反抗压迫的故事:刘三姐因聪明美丽、勤劳、善歌而 远近闻名,她与青年阿牛相爱,她用歌声歌颂劳动,讽刺地主老财。后被恶霸地主陷 害,地主莫怀仁妄想禁歌,三姐设计同莫怀仁对歌,把莫请来的三个秀才个个击败。 莫怀仁施毒计将三姐抢到家中,三姐在阿牛和群众的帮助下连夜离开莫家,又到新的 地方用山歌打开新的生活。 电影的上演让“刘三姐”的故事和形象深入人心。实景 演出印象刘三姐既受电影刘三姐的影响,又另辟蹊径。它虽然以“刘三姐” 命名, 但又不是对 “刘三姐” 故事的完整再现, 而只是将其作为一条若有似无的线索。 整个演出其实是在运用一种蒙太奇的手法,把“刘三姐”形象片段性的穿插于整个演 出当中,观众并不能看到完整的关于“刘三姐”的故事情节,而只是在梦幻般的剧场 中朦胧地拾掇起“刘三姐”散落的印象和片段而已,其实质是想借此要唤起人们对历 史的记忆,激发人们对生命的讴歌,引导人们参与对自然的礼赞。总之,是借“刘三 姐”的故事外壳来完成一种新的表达。 2.2.7 进行产业化运作,宣传中凸显商业符号消费 2.2.7 进行产业化运作,宣传中凸显商业符号消费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不仅在于艺术理念的创新以及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的 有机整合,同时也在于其产业化的运作和商业化的宣传。 印象刘三姐虽然是一 场艺术演出,但同时,它也是文化产业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工程。广西文化厅厅长容 小宁对新闻媒体曾做过这样的陈述: “ 印象刘三姐充分体现出强强联合的巨 大优势闻名世界的桂林山水为舞台、家喻户晓的“刘三姐”为品牌、知名度很高 的张艺谋做导演 印象刘三姐的每一个元素都抓住了人们的兴奋点。 主要依靠非公资本来运作。民营企业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 7000 多万元的资金,参与“印象刘三姐”的策划、创作和演出经营。 ” 6印象刘三 姐的经营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系列的消费符号,这些符号在消费者心中构成一系列强 大的象征意义。 “刘三姐” 、 “桂林山水” 、 “张艺谋” ,都不只是简单的名称,而是一个 符号序列,这个序列中包含着美丽的民间传说、歌谣,包含着令人心驰神往的秀美风 景,更包含着国际知名大导演的艺术魅力和品质保证。然后再对这些符号进行广泛宣 8 传:图文并茂的宣传广告、制作精美的表演影像、电视报刊的专门报道等等,这些宣 传势必会对各地各国的游客产生广泛影响。而当这些商业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 能够令人去想象的象征意义的时候,它对人们的吸引和诱惑就可想而知了。由此使人 产生“桂林山水甲天下,游览桂林看三姐”的共同心理,进而形成人们的一种消费欲 求。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每个夜晚在桂林阳朔漓江江面上所欣赏的这场“完美”的演 出,实际上就是在同时完成对“刘三姐” 、 “桂林山水”和“张艺谋”这三个商品符号 的消费。而这些商业符号所具有的巨大广告效应,也当然给它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们带 来了巨大的商业回报。 2.3印象刘三姐所引发的质疑与歧难 2.3印象刘三姐所引发的质疑与歧难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作为一件崭新的艺术作品,一场具有开拓 甚至颠覆意义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在取得巨大成功受到广泛赞扬 与追捧的同时,也同样引来了很多质疑甚至是批评的声音: “在空旷的山水中做演出,其核心到底是景观还是演出,是重听还是重看? 印象刘三姐太强调表现形式,而内容比较空洞,有点喧宾夺主;应该将刘三 姐的形象贯穿整个演出过程,应该有意识地告诉观众刘三姐是什么。 ” 7 印象刘三姐无非是“场景大业余演员民俗”的大杂烩。大制作形式主 义的印象原生态只会将老谋子乏内容、少内涵的艺术缺陷暴露得更为明显。 动辄占 地数千亩的场地,耗资数亿的烧钱,成千数百当地民间演员的参与,锣鼓喧天,人声 鼎沸,谈笑间一场纷扰的游戏结束。 ” 8 “耕牛出场、渔船出没等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在铺展上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方式, 会让人产生节奏拖沓的感觉” 9 这些质疑和批评虽然显得感性而零散, 但让我们看到, 巨大的场面, 绚丽的色彩, 耀眼的灯光,华丽的服饰在给观众带来震撼之余, 印象刘三姐并非是那么的完 美无暇,它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或者说,它已经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如果对上 述这些声音进行深入分析的话,我们的确可以发现印象刘三姐本身所隐含的深 层矛盾和复杂向度,而这可以归纳为一系列多种选择的歧难: 2.3.1 自然山水与文化整合,在演出之间究竟谁是核心? 2.3.1 自然山水与文化整合,在演出之间究竟谁是核心? 把桂林山水和 “刘三姐” 整合在一起于演出中展现, 那么在自然山水和 “刘三姐” 之间,是看重山水,还是看重“刘三姐”?一方面,观众能体验到大场景大空间,感 受到自然的存在。 但另一方面这空前的场面, 在某种程度上却使得演员的角色在变小, 或者被一定程度的淡化,把自然山水融入演出,在这样的大场景中,究竟谁是核心? 是以山水为主体展现自然的魅力与奇观,还是在演出中仅仅把山水作为依托来表现, 9 进而突出“刘三姐”本身?自然山水与文化内涵的叠加,怎样才能做到一种圆融,是 否会成为一种“硬拼”? 2.3.2 视听感官刺激是对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的丰富与激发,还是削 弱与限制? 2.3.2 视听感官刺激是对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的丰富与激发,还是削 弱与限制? 可以说印象刘三姐的视觉“调料”配备齐整:在真实的自然山水中所构建 起的景观唯美、新奇、富于韵味并尽可能地追求极致。印象刘三姐中宏大华美 的场景、绚丽多姿的造型、特色新异的形象,所追求的就是观众在视觉上的“震惊效 果”。将画面和场面景观化,强调观众对视觉画面的感受性,力图以此来吸引观众的 视觉注意力,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快感和感性愉悦。但是演出中偏向对视觉快感的 追求,必然带来叙事性的弱化甚至带来演出的平面化,从而使演出的丰富性被削弱, 导致韵味的消解。当不断变幻的色彩和场景使观众始终处于跳跃的视觉感受之中时, 想象和思维被极大限制了。当创作者所有的艺术天份和想象力、创造性,全部放在了 景观的设计与运用上,为了各种景观的呈现,一味追求观众视听感知的快感,牺牲故 事和人物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这一演出或欣赏过程 究竟是引导观众被动地接受声色刺激, 还是要着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和思考?人们在观 看表演时,在不断的视听刺激中,的确得到了心理的满足。然而,一旦这种期待震惊 的心理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人们对于下一次视听震撼就会产生更高的心理期待。其 结果是视听刺激对观众的轰炸和冲击, 最终导致人们在视听刺激面前反倒更加无动于 衷,造成一种“迟钝”效应。 2.3.3 原生态呈现是追求审美还是满足猎奇? 2.3.3 原生态呈现是追求审美还是满足猎奇? 文化研究学者已经意识到,在当代风行世界的旅游文化当中,往往交织着文化、 民族、性别等种种复杂因素,都市对乡村的观看;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观看;男性 对女性的观看等多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渗透在观众观看行为的深层心理之中。 印 象刘三姐以原生态的方式展现广西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风情。民族服装,侗族 大歌,竹排渔火,耕牛牧童,娶亲对歌等民族风俗景观的呈现,极大地满足了本土和 国外观众对富有原始意味的风情民俗持久的好奇心与窥探欲。 女性形象一直是视觉快 感的重要源泉, 展示女性形象激发视觉快感, 以此来迎合男性的观看欲望。 印象 刘 三姐没有忽视这个方面,在演出中,无论是进行天体浴的几十名长发少女,还是弯 弯月牙上月亮女神那近乎赤裸的身体,无不吸引着观众的目光。那么这一切在激起审 美礼赞的同时是否也会隐蔽地巩固某种文化权力秩序? 2.3.4 生活场景怎样才能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呈现? 2.3.4 生活场景怎样才能转化为艺术的审美呈现? 竹筏、渔网、耕牛、鱼鹰,甚至自行车,这些当地村民平时的生产生活用具都成 10 了演出的道具。牧童放牛、村妇洗衣、撒网捕鱼等,都是当地百姓平时的生产生活场 景,并且这些演出都是由当地周围村庄的几百名村民来本色出演。这种本色出演固然 有其绝妙的一面,但也有可能变成一种“业余演员民俗”的大杂烩。数百成千当地 民间演员的参与,显然造就出一派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气韵生动的民俗风情画,但 处理不好也会变成一种无意义的堆砌,甚至是变成一种拖沓的生活展现。日常的原生 态,怎样才能真正地转化为一种艺术审美?艺术和生活的界限该怎么跨过,在怎样的 前提下才能真正把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 2.3.5 感性“印象”的凸显能否补充叙事情节弱化的缺憾? 2.3.5 感性“印象”的凸显能否补充叙事情节弱化的缺憾? 印象刘三姐没有对“刘三姐”故事进行完整再现,观众看不到完整的“刘 三姐”故事情节,而是把“刘三姐”作为一条模糊的线索,展现的只是关于生命、青 春、劳动、生活、爱情等一系列与“刘三姐”故事底蕴精神相关联、相呼应的散落的 片段和印象。 当历史的完整故事被转化成一个个碎片, 对那些本来并不了解 “刘三姐” 故事的观众来说,真的能从这种“印象”中感受到“刘三姐”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和价 值吗?如何掌握真正的“印象” ,当“印象”的内在统一性被削弱的时候会不会变成 一种杂乱无章的表象拼合,它的内在逻辑在哪? 2.3.6 商业运作方式的介入是引导观众获得艺术审美还是诱使人们满 足对符号的消费? 2.3.6 商业运作方式的介入是引导观众获得艺术审美还是诱使人们满 足对符号的消费? 商业运作方式的介入,固然造就了这一文化产业工程的成功奇迹,但是当自然的 山水和文化形象统统变成了商品消费的符号, 当人们对眼前由艺术家所构筑的美妙世 界而欢呼雀跃时,所看到的是一个真正的“纯美自然” ,还是一个由一系列符号所构 筑的仿真拟像的集合体?当观众们为自己的在场而震撼、惊叹时,到底是获得了一种 艺术欣赏的愉悦 (即审美观照中的主体自由感) , 还是被操控着完成了对 “桂林山水” 、 “刘三姐”和“张艺谋”这三个符号的“超值”消费?他们所亲近的是最真实的自然, 还是“自然”的假象?这一切最终是否会留下“自我”与“自然”的双重缺席? 当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是那么难以回答,因 为现实的文化语境使得印象刘三姐所具有的意义大大超出一场简单艺术演出的 范畴,有学者断言: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杰作或曰怪作。这既是一个融汇古今 中外文化、艺术、审美现象和特征的杂交怪胎 ,亦是一个在审美文化基础上融汇 各种文化形态,各种观念和意识,各种经验感觉、直觉、悟觉的混合产物。 ” 10以此 看来印象刘三姐似乎庞杂而又无序,或者说充满多种发展可能性和向度,那么 这样一个杰作抑或“怪胎”究竟是在怎样的条件与背景之下产生的?难道它只是艺术 家们偶然间的灵感闪现吗?它有没有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如果有, 这个必然性 11 又是什么?是一种怎样的审美和艺术发展的逻辑造就了今天的印象刘三姐?又 是一种怎样的现实文化语境让印象刘三姐面对如此多的难题?要想为这些问题 找到答案,我们就必须回头,到纷繁复杂的艺术长河中去寻找其产生的艺术源头,并 通过这种溯源来确认辨析其审美和艺术发展的必然逻辑, 进而找到形成这种逻辑的历 史必然性,并通过这种历史的必然性的昭示来破解其所面临的难题。 12 3 印象刘三姐的审美历史逻辑 3 印象刘三姐的审美历史逻辑 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既依赖于艺术家的才华与努力,但更是缘于对先 前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作为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 印象 刘三姐 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这样一场展现于真实山水之间的大型演出, 无论是就其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就其展 现的审美诉求,人们都应该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溯流寻觅其发生和发展的轨迹。同时透 过这些潮流和轨迹,深探其中所隐含的审美历史逻辑,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印象刘 三姐所属的山水实景艺术的“质的规定性” ,才能认识印象刘三姐所产生的 必然性从而最终认识到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山水实景演出未来发展的应然形 态。 3.1印象刘三姐艺术形式溯源 3.1印象刘三姐艺术形式溯源 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开始对印象刘三姐具有颠覆性的艺术表现形 式及其展示的审美诉求进行探源时,人们会自然而然的首先把目光转向印象刘三 姐直接脱胎于其中的“景观歌剧”这种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综合艺术的新样 式。从后者自身以及印象刘三姐对其的拓展添加中又可以发现 20 世纪中后期 出现的 “大地艺术” 和 19 世纪后期出现的 “印象派” 绘画的艺术因子。 而在 印象 刘 三姐这一切的背后我们又可隐隐地透视出“中国古代山水审美”这一远源背景。 当然必须承认,这种追溯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许多其他艺术因素或审美思想的影 响,但从“透过基因分析,寻找并把握物种进化脉络”这一目的而言,我们仅就上述 四种艺术形式或审美领域进行以点带面的追溯应该还是可以让人们从中得到应有启 示的。 3.1.1 景观歌剧 3.1.1 景观歌剧 印象刘三姐这种实景演出形式可以说直接脱胎于景观歌剧,亦即景观歌剧 可以看作是山水实景演出这种艺术形式的直接源头。所谓景观歌剧,就是将歌剧的演 出放置在无限接近真实(甚至就是真实)的场景中,以露天广场演出形式来表现壮观 恢弘效果的歌剧演出形式。景观歌剧最早出现在上世纪 80 年代的西方,1986 年,大 型歌剧阿依达在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前的上演标志着这一崭新艺术表现形式 的诞生。 阿依达原本是歌剧大师威尔第为庆祝苏伊士运河通航而创作的。1986 年, 以威尔第原作为蓝本重新编创的大型歌剧阿依达在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前上 演,真实的场景将观众带回到古埃及法老时代。此后,这种以露天广场演出形式表现 恢弘效果的景观歌剧先后在世界上多个国家的不同城市上演, 受到全球媒体和各地观 13 众的广泛关注。这一演出的创作理念就是让“古典歌剧现代化,高雅音乐大众化” 。 阿依达不仅运用了各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而且注入了许多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如 使用实景、激光、电影、巨型屏幕、气球、礼花甚至直升机等等,增强了视听冲击力。 在近 3 个小时的演出时间里, 观众欣赏到的是古埃及人文历史风俗与当代歌剧艺术的 完美结合, 不单是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扣人心弦的戏剧情节与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 还有那剧中采用的激光、杂技、马戏等五彩纷呈的表演手法,以及那大象、狮子、老 虎、巨蟒、骆驼、豹子、黑熊、战马、老鹰、猎犬、观赏狗、孔雀、鹦鹉等动物登台 助阵的壮阔场面。 1998 年,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西方古典歌剧图兰朵在北京紫禁城太庙 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实景露天演出, 这是景观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第一次走进中国人的视 野。图兰多是一部以中国宫廷为故事背景的欧洲著名歌剧,由意大利作曲家贾科 莫普契尼于 1924 年创作完成。中国太庙版图兰多由意大利弗罗伦萨歌剧院承 担,斥资 1500 万美元,由世界最优秀的管弦乐和歌剧指挥家祖宾梅塔指挥,特聘 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执导,邀请了世界多位杰出歌剧艺术家加盟,组建了一支 200 多人的歌队和舞队,灯光、音响、舞台设计服装都是一流的,并且将演出场址破天荒 地放置在紫禁城旁边的明清太庙, 以营建真正的中国宫廷环境与气氛。 演出场面壮阔、 气势宏伟。在演出中,导演运用了中国的书法、武术、脸谱、京剧、舞蹈、腰鼓、列 队方阵、戏法等等多种艺术手段,不管和音乐与剧情是否有必然联系,都融入其中, 整个演出极尽表现“中国”特色之能事。 作为一种新生的艺术形态,和传统歌剧相比,景观歌剧具有诸多方面的新特点。 首先,景观歌剧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得益于当代科技的有力推动。其次,景观歌剧将 舞台歌剧从封闭的环境移至开放的露天,使受众面大大拓宽,观赏视角更加自由、灵 活、多变。第三,创作者在对传统进行着打破与整合时将舞台歌剧的假定性梦幻变成 实景歌剧的复现性梦幻,阿依达回到埃及金字塔旁, 图兰多回到北京“太庙” 中,都有着一种尝试意味,那就是力图让艺术回归“故事”的原发地。回到一种特定 的、 世人普遍认定的原发文化语境中来进行演出, 达到一种艺术与历史的整合。 第四, 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在投入和产出理论的指导下,依照市场运作的规律将传统艺 术表演整合与重组成一个工程项目,从而挖掘其中潜藏的巨大商业利益。 11 客观地说,景观歌剧为我们带来的是全新的视听组合,但这仅仅是对欣赏景观歌 剧整体而言, 如果就具体艺术表现方式来看, 它也并不是一个新东西, 它的许多 “新” 因素其实在别的艺术表演形式如百老汇音乐剧、大型团体操表演、彩车游行等中早已 出现。景观歌剧与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梦幻和现实的打通、原址遗迹上的复现达 到一种历史和文化符号的叠加与拼合的崭新境界。 事实上以上景观歌剧中的很多概念 和元素都已经被借鉴或融入到了印象刘三姐当中,可以说是景观歌剧直接孕育 了印象刘三姐这种山水实景演出艺术。 14 虽然景观歌剧已经体现出一种历史与文化符号的叠合, 但 阿依达 和 图兰朵 毕竟又都曾在不同的地方上演, 它们的场景可以通过人工进行再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 印象刘三姐凸显出其与一般景观歌剧的不同随着桂林山水这样的自然因素 的加入, 印象刘三姐进而将历史和文化符号与自然符号融汇为一,不可转移地 变成了一种不可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