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解放初湘潭县土地改革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解放初湘潭县土地改革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解放初湘潭县土地改革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解放初湘潭县土地改革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解放初湘潭县土地改革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从1950年末至1952年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包括湘潭县在内的全国新 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往的土地改革运 动不同,这次土改运动是在全国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开展的,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依然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不利局面, 新区土改发生在这样一个非常 时期,有着它的历史必然性。 其时,在拥有2.64亿农业人口的新解放区,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尖锐矛盾 依然存在,农村中的封建旧势力蠢蠢欲动,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妄想改天换日。 完成土地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 也是巩固农村人民基层政权的 需要。加之当时处于新旧经济体制转变中,国内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共中央 要实现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迈出的重要一步便是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之前湘潭县的土地状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土地非常集中,占总人口 7.2%的地主阶级占有全县65.8%的耕地。二是地少人多,湘潭县人均耕地1.43亩, 远远低于全国人均3.27亩的水平。在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制度以及地主残酷的地 租、高利贷剥削下,绝大多数无地少地的农民过着异常贫苦的生活。 湘潭县土地改革是依据中共中央和中南局关于新区土改的路线方针政策进 行的。湘潭县土地改革的全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1949年10月 1950年11月) ,在这期间进行了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宣传发动农民等一系列 准备工作;展开阶段(1950年11月1951年4月) ,230个乡采用由点到面分三批 开展土改工作,第一批从1950年11月1951年2月,第二批从1950年12月1951 年2月,第三批从1951年3月1951年4月,先完成的乡为后开展的乡提供经验和 干部;复查阶段(1951年8月1952年11月) ,主要对土改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 纠正错划的阶级成份,整顿组织,壮大农协力量,巩固基层政权。湘潭县每个乡 的土改工作均按照五个具体步骤进行: 宣传发动、 反破坏、 查租退押; 划分阶级; 没收、征收;评议分配;土改复查、颁发土地证。 中共中央在新区土地改革中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湘潭县除征收富农多 余出租土地之外,对富农的土地基本上未动,对富农的其他生产资料全部予以保 留,体现了保存富农经济的原则和精神。 在湘潭县土地改革中存在一些偏向, 一是部分土改干部工作中单纯的经济思 想,工作作风不过硬;二是由于普遍存在错划阶级成份;三是土地改革中一部分 地主自杀的问题。这些不良因素妨碍了土改的深入进行,也从侧面反映出开展广 泛的群众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在有效打击封建势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ii 湘潭县土地改革中贯彻了中共中央以及中南局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方 针, 加上土地改革中分到土地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的绝大部分贫雇农和部分中农 生产情绪的空前高涨, 土地改革期间和土地改革后湘潭县粮食以及各种农作物的 产量大幅增长,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关键词: 湘潭县 土地改革 农民 iii abstract from the end of 1950 to the end of 1952,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pc), the new liberated regions in the whole country including xiangtan county launched the strong land reform. different with the former land reforms led by the cpc, this land reform was started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the peoples regime of the country had already founded. at the beginning of new country founded, the cpc still faced all kinds of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 situation, the land reform in new region had its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to be developed in such extraordinary period. in the new liberated region with the rural population of 264 million, the sharp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asants class and landed class was still serious, the old feudal power in rural area was still ready to make trouble, they carried out all kinds of destructive activities and vainly attempted to change the regime. to finish land reform wa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of china and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peoples basic regime of rural area as well. adding being the transform of new and old economical systems, the country faced serious economical situation, the central cpc wanted to realize the total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financial economical situation, the important step was to launch land reform with measured strokes and orders. there were tw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 situation of xiangtan county before the land reform: one was the concentrated land, the landed class with the 7.2 percent of total population took up 65.8 percent of arable land of the whole county. the second was the little land and large population. the per capita arable land of xiangtan county was 8.58 acres,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level of 19.62 acres of national per capita land. under the unreasonable l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cruel exploitation of landed class, most of peasants without lands or having little land lived very impoverished life. the land reform in xiangtan county was launched according to the policies and routes from the central cpc and central southern bureau about land reform in new reg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land reform in xiangtan county included three stages. the preparation stage (from october 1949 to november 1950), in this period a series iv of preparation work including getting rid of bandits, opposing hegemony, reducing rents, returning deposit and publicizing; the developing stage (from november 1950 to april 1951), 230 villages adopted three batches to develop land reform work from points to sides, the first batch was from november 1950 to february 1951, the second batch was from december 1950 to february 1951, the third batch from march 1951 to april 1951, the early finished villages provided experiences and staff for the later developed villages; the checking stage (august 1951 to november 1952), mainly checked the land reform work in a whole, corrected the wrong class elements, reorganized the organizations, expanded the power of peasants association, consolidated basic regime. every villages in xiangtan county launched land reform according to five specific steps: propaganda, anti-destroy, checking rents and returning deposit; dividing class; confiscating; assessing and distributing; re-checking land reform; awarding land certificates. the central cpc carried out conservation policy towards rich peasants economy in new region, xiangtan county didnt touch the land of rich peasants except imposing surplus land of rich peasants, and all kept other producer goods of rich peasants, which reflected the principle and spirit of conserving rich peasants economy. there were some bad tendencies in the land reform of xiangtan county, such as pure economical idea, weak style of work, widespread wrong divination of class elements, suicide of the landlords during the land reform and so on. these bad elements hindered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land reform0 and reflected that to develop wide peoples movement wa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could effectively strike the feudal power while had certain blindness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nd reform of xiangtan county carried out the policy of vigorous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ade by the central cpc and central south bureau, adding most of the poor peasants who got land and other producer goods in land reform reached a high production feeling, the agricultural output of xiangtan county during and after the land reform had been greatly increased, the production had been rapid developed. key words: xiangtan county land reform peasant i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引 言 引 言 一 研究综述 根据笔者所了解,迄今为止,中外学术界还没有全面研究解放初期湘潭县 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也未刊行关于湖南省土地改革的专著, 研究湖南省土地改革的论文也极少,能了解到的仅有莫宏伟的新区土地改革时 期农村各阶层思想动态述析以湖南、苏南为例 (刊于广西社会科学2005 年第1期) ,该文有关于湖南土地改革中农村各阶层思想变化的述评,但是基于文 章的中心思想,不可能深入发掘湖南土地改革的内容。熊薇的湖南土地改革中 一张土地房产所有证 (刊于湘潮2006年第4期) ,该文对湖南土地改革中的 土地房产证进行了说明,也略微提及湖南以及湘潭县的土地改革,但文章本身篇 幅很小,与土地改革相关的内容就更加少了。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历史进程的研究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相关的专著如:张永泉、赵泉钧所著中国土地改革史 (武汉大学 出版社1985年出版) ,董志凯所著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出版) ,陈荷夫所著土地与农民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赵效 民主编的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 (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何东、清 庆瑞、黄文真、王钦民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3年出版) ,郭德宏所著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研究 (青岛出版社1993 年出版) ,成汉昌所著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二十世纪前半期 (中国档案 出版社1996年出版) ,诸班师、赵增延、董志凯等编著的中国的土地改革 (当 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出版) , 罗汉平所著 土地改革运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年出版) ,等等。这些著作集中了我国土地改革运动研究的精华。 此外,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研究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地方特定区域土地改 革的专著在近两年面世,如王友明所著革命与乡村解放区土地改革研究: 1941-1948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出版) ,张永强所著乡村变迁与农 民记忆: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 年出版) ,莫宏伟所著苏南土地改革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 这些著作从微观的角度重新诠释了新区土地改革运动。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虽然学术界在土地改革研究领域硕果累累,但是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湖 2 南省的土地改革运动,相关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地处湘中的湘潭县在湘江流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水上交通便利,明 朝时期成为湘江上的交通枢纽,县境内的易俗河成为著名米市,在康熙年间曾享 有天下第一壮县之美誉。湘潭县的清山秀水孕育了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中国近 代史上的历史名人杨度、 著名画家齐白石、 新中国开国大元帅彭德怀都诞生于此。 1997年,湘潭县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十强县,牲猪生产为湖南第一,粮食生产为湖 南第二。目前湘潭县处于湖南省经济中心长株潭经济体的中心地带,在湖南经济 发展的龙头中占据着显要的地理位置,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成为当前全中国的热点之一, 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已经日益为社会所关注。因此,研究 湘潭县的土地改革运动,了解这段历史过程,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区土 改过去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当我们回过头来从历史的角度观察这场惊天动地的 农村土地革命,兴许能够得到更多的启发。 3 第一章 湘潭县土地改革的背景 一 土地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 土地改革, 是特指为了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折而对封建的土地制度 进行的改革,通常,人们把中国的土地改革定义为“无产阶级领导劳动农民消灭 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 在拥有3.1亿农村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开展土地改革,这些地区的广大农民 与地主阶级的尖锐矛盾依然存在,不完成土地改革,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就不 能巩固,经济就不能恢复,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因此,完成新解 放区的土地改革,实现全国农民“耕者有其田”,是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 然要求。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代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 阶级的利益,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占 农村人口90%左右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只占耕地的2030%,不到农村人口10% 的地主和富农却占有耕地的7080%。地主和富农把土地租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耕种,收取高额地租,进行残酷剥削。这种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和封 建势力统治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农民群众贫困落后的根源。中国共 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改变旧中国极不合理的土地占有制 度,实现“耕者有其田”。 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 内容,解决农民问题的中心。 其次,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农民为中国革 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革命胜利后必须使农民得到土地。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进行 了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纲领,实现“耕者有其田”。 在争取国家独立的过程中,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成为争取最广大的农民 群众的最有力的方法。 千千万万农民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中认识到只有共产党代 表他们的利益。素来为世人所认为的“一盘散沙”,竟因此会在共产党的队伍中组 织成纪律严明的集体。为了保护土地改革的成果,农民甘愿献出自己的子弟,甚 至生命。所以,土地改革筑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群众基础。 再次,土地革命也是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力,恢复国民经 陈道: 经济大辞典农业经济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69 页 4 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土地改革又被赋予了改善国家财政收入和恢复国民经济 乃至促进工业化的新意义。土地改革的作用在于减轻贫雇农的负担,所强调的是 “解放农村生产力”和“为工业化铺平道路。”毛泽东的这一思路在建国时的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已经正式表达,这个纲领的第四章经济政策第二 十七条即,“土地改革为发展生产力和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凡已实行土地改 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 发动农民群众, 建立农民团体, 经过清除土匪恶霸, 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步骤, 实现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施行,根据这个土地改 革法,从1950年7月至1952年底,在拥有3.1亿农村人口的新解放区进行了轰轰烈 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湘潭县的土地改革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始的。 二 湘潭县土地改革前农村状况及地租形式 湘潭县地处湖南省中部偏东,湘江下游西岸,南岳山北麓,长衡丘陵盆地北 段,县内地貌为西南、西北多山,地势较高,北面及东西次之,东北一隅最低, 形成斜坡形。境内山脉纵横,河流交错,构成沿河两岸冲积平原,河流之间山丘 起伏,形成以丘陵为主的地形。山地、丘地、岗地、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其中 岗地和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2/3,土壤肥沃,具有较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湘潭县域辽阔,纵横均达140余里,县域总面积4586平方公里。1949年湘潭 和平解放,成立湘潭县人民政府,全县共分为13个区,一个镇(株洲镇) ,共有 230个乡,另7个小镇,(见表一)同时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县,总户数为 229150户,总人口1111680人,其中农业户175476户,农业人口868047人,占全 县总人口的78。总耕地面积1587199亩,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为1.43亩,若以农 业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为1.83亩。而当时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3.27亩。因此, 地少人多是湘潭县土地状况的一个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选编 上, 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1 年版, 第 5 页 5 表一 解放初湘潭县划乡概况表 区(镇)名 乡 名 第一区 南华、百井、百关、大京、龙州、荷塘、天平桥、荷花、清水、石门、 巡骑、昭山、高塘、河东、法华、旗营、大堡、仙岭、天梯、马家河、 韶溪、易家湾镇 第二区 桐梓、唐山、黄子、红沙、张子、郭家、民乐、双合、棠华、丁家、长 岭、小荆、水井、关峰、响塘、稠泉、芳石、潭湾 第三区 云湖、清风、梁湖、银田、托山、石湖、磨石、如意、杨林、瓦坪、韶 山、清溪、永义、曲塘、天鹅、望梅、莲花 第四区 建新、永安、白衣、清泉、棋梅、古泉、先进、粟营、五源、万赛、连 林、白杨、和平、震福、长永、古石、石泉、龙安、姜畲镇 第五区 卓江、板桥、陶崙、桂花、杉荫、白云、梅林、杨溪、廻龙、金霞、烈 马、金塘、晓塘、山西、石壁、妙泉、石塘、千江、八角、易俗镇 第六区 北东、北湖、马托、白托、文佳、杨梓、马桥、奇珍、景泉、乌石、大 明、三联、双泉、泉塘、马烈、柳湖、铁铺、羊鹿、石潭镇 第七区 锦石、射埠、莜里、林泉、见龙、方上桥、郑家坳、毛塘坝、隐高、严 冲、排头岭、大荷塘、迴水湾、松梓冲、辰剑、三望冲、烟塘 第八区 石鼓、铜歇、铜中、北舌、青山、四路、粟道、石门、松柏、安乐、竹 叶、环山、汾水、龙凤、白石、较场、心田、湾头 第九区 河头、先锋、龙潭、盐埠、高皮、粟木、太平、蓝下、留田、晓南、泥 湾、日华、琵琶、紫荆、石坝、龙口、罗汉、花石镇 第十区 铁良、高继、冷月、新塘、文桥、月石、竹霞、谭家、泉门、竹园、洪 山、古砖、福临、白沙、高桥、连朝 第十一区 滩塘、杨嘉、馥馨、龙潭、堰湖、水口、长坪、樊石、新桥、千凤、荷 月、金田、竹龙、拗柴、石印、石狮、廻龙 第十二区 南江、风仙、荷包、王十万、楼厦、堂市、迎春、金牌、苍霞、翟家桥、 马家垅、杨柳、白璧、伯歧宫、三门镇 第十三区 铜锣、黄泥、平山、楠木、光甲、长冲、八斗、宏图、庙湾、黄龙、福 祖、范罗、生田、毛平、花田、双江、响水、朱亭镇 株洲镇 第一、二、三、四街委会及田心段、董家段、石子头三个乡 (一)极不合理的土地分配 在小农经济下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改革之 前湘潭县的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大量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广大贫苦农民只 有很少的土地。当时占总人口7.2的地主所拥有的土地占全县土地总数的65.8 ,而占总人口近80的农民拥有的土地却不到8。土地异常集中是湘潭县土 地状况的又一个特点。 湘潭县大多数乡村还存在着“遥庄”地主, 即有的地主在外乡或者外村也占有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湘潭县划乡概况表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14 6 大量田地,此外公田以及学田(私立学校拥有的田地)在湘潭县总田地面积中占 有相当的比重。如在六区的北东乡的四、五两个村,所有的425户居民,有地主 20户,富农10户,两者一共占总户数的7%,最大的地主有田一百五六十亩,一 般的地主也有五六十亩,地主与富农占有土地总面积的65以上,其中本庄地主 占40左右,富农占5左右,“遥庄”地主占20左右,另外公田、学田占20 左右。 民国36年 (1947年) , 全县共有学田30000多亩, 其中县有学田10000多亩, 区有学田20000多亩,年收租谷40000多石。 而根据土改工作队土改前对五区杉 荫乡的调查,遥庄田、公田、学田、公益田分别占总田亩的37%、25.4%、5.9%、 2%。 由于土地日益集中于地主和封建统治势力手中, 致使许多农民处于无地的境 地,如涟碧17保(废除保甲制度后为七区隐高乡)100户人家有50户没有耕地。 (二) 苛重的地租剥削 地主一般自己不参与农业劳动,而是将土地出租或者雇人来耕种。土地出租 的方式主要有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的特点是地主将土地出租给佃农,向佃农索取租谷作为地租。土改 前湖南省农村的实物地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额租,也称为死租、谷租,即无 论收成如何佃农向地主缴纳定额的租谷;2.行租,租金有定额,但如果遇到灾荒 则按收成验稻禾纳租;3.分租,也称活租,佃农按收成的一定比例向地主缴纳租 谷;4.大批,又名重批或重押,即押金重而租额轻;5.水租,佃农租田无需交押 金,除按定额交租外,每年还要交一定的息谷,实际上是分期交纳押金;6.包租, 又名伙种田,土地房屋、农具、耕牛、肥料、种子全部或大部由地主供给,农民 只出劳力,或只出少许生产资料,收成由双方按一定比例分配。 劳役地租是农民为地主无偿劳动作为交纳地租的一种方式, 无偿付出劳动力 的方式从为地主耕田到为地主家打杂都有。 如过年过节给地主送礼, 请地主吃饭、 为地主担水、作轿夫等等。 解放前湘潭县地主通常同时采用两种出租方式剥削农民, 农民在向地主交纳 押金佃入土地之后不但要交租谷,而且要无偿为地主劳动。佃户辛苦耕种收获的 粮食绝大部分被地主收去,对东主也必须绝对服从,俯首帖耳,以博得东主的欢 心,因为东主一旦不满意,可以随便退佃。如“四区农民郭寿生,租地主田地27 亩,缴四百两银子押金,郭每年可收谷108石,交租用去87.75石 。到1948年地 主又加租4石,即每年交租91.75石。随田的水塘本应由佃户养鱼,但等到鱼养大 湘潭县志 ,湖南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936 页 湘潭县志 ,湖南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87 页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杉荫乡土改前各阶层占有土地统计表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2 年,案卷号 3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涟碧乡土改调查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5 7 后地主要分走一半,此外还要给地主挑日常用水。” 如果农民交不起押金,遭受剥削的程度就更为严重了。在这种情况下,地主 就会担心农民还不上租,于是得请人代交押金,通常代交押金的人被称之为二东 主。二东主绝不会白替农民交押金,他们乘机从农民身上榨取血汗,而且二东主 的剥削比起把主(即租田地主)来要厉害得多。如一百两银子在解放前只能买一 亩好田,收租2.5石,做二东主却可收谷至少4石,有多至6石的。同时,二东主 的银息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不负担任何地方捐派(更不负担田赋)。 地主在占有土地的基础上随心所欲对农民进行剥削, 因为租佃方式完全由地 主来掌握。 湘潭县土地改革以前, 土改工作队在对涟碧乡的土改调查中发现: “这 里东主对佃人的剥削,在最近几年的租佃关系上表现得极为残酷、显明。有一些 丧尽天良的地主将原有的田亩数加多再佃给农民进行剥削, 涟碧乡18保地主周某 将原有的田3亩,伪报5亩租给佃人,全部收入12石,地主收租11石,这样的情况 很多。” (三)残酷的高利贷剥削 地租是地主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高利贷是压在广大 农民头上的另一块大石。 苛重的地租和额外的剥削夺去了农民绝大部分的劳动成 果,使他们陷入极端的贫困之中。农民往往因交不起地租和无粮度日或其他天灾 人祸而被迫向放贷者借债。高利贷的利率高自然不用说,月息通常在5%,而借 期越长利率越高,年息可高达80%100%以上。借贷方式也是各式各样。以土 改工作队对涟碧乡高利贷的调查为例:“这里的高利贷的花样繁多,最残酷的是 拆息,月利最高必在35分之间,每百元付息35元,顶通常的是谷息,每百两 银子,每年可得息谷4石至6石,民国34年,每百两银子的息谷合时价在一百两银 子左右(相当于100%的利息)。还有一种叫做“批谷”的剥削:贫雇农在青黄不 接时向地富批谷吃,如果时价是每石光洋3元,批谷价便要4元,且自批谷时起, 就要算息。 农民受地主残酷盘剥,缺乏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本,农民的生产情绪越来越低 落,根据1950年的统计:“涟碧14保(废保甲后为七区严冲乡)彭氏祠的田,原来 每亩可收获稻谷5石以上,现在不满3石,11保(废保甲后为七区迴水湾乡)农民阳 仕信,往年每亩平均收获374斤,今年都没有300斤。” 极其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形势和残酷的剥削方式, 使得湘潭县农村的两极分化 日益严重。地主变得越来越富有,当时的大地主谢聘儒,占有水田3600多亩,拥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湘潭县土改总结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3 年,案卷号 3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涟碧乡土改调查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5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涟碧乡土改调查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5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涟碧乡土改调查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5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涟碧乡土改调查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5 8 有数十栋房屋和数千亩山林,还有四万多两银子放债,年收租7000多石。他还勾 结官府,包揽诉讼,每年要打十几场官司,陷害农民,从中渔利。 而农民则迅 速滑向贫困的深渊, 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 北东乡四、 五村占总户数45%的贫农, 每年要将自己收获的稻谷的6080%,作为地租缴给地主,每年春夏青黄不接的 时候,30%左右的农民靠吃糠、吃菜、借贷度日。 农民终日不得温饱成为极平 常的事情,因此当时农民中流传着一句话:“禾镰子上壁,冒得饭吃。”意思就是 农民在秋收后交租还帐,收成都归地主了,辛苦大半年自己反倒没有米下锅。因 此,解放前夕湘潭县农民的生活是极其贫苦的。 湘潭县史志办公室,湘潭县史志联络组编: 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历史图志2005 年 7 月版,第 161 页 湘潭县志 ,湖南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936 页 9 第二章第二章 湘潭县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湘潭县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 湘潭县的土地改革是战争在大陆已经基本结束, 人民民主专政已经在全国范 围内建立,国内开始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进行的。因此,医治战争创伤,争取 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是当时全国的首要任务,土改 也必须服从于这一目标, 应该有秩序、 有步骤的进行。 土改是农村利益的再分配,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必定要产生一定程度的震荡,只有尽量缩小打击面,才可以保 护农业生产不受破坏,保证土改的成功。为此,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委员会在土改 正式开展以前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 清匪反霸和减租减息运动 鉴于土匪以及地方恶霸活动猖獗,1949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委 员会发出关于保护交通,严防匪特破坏的紧急通知,并决定各地成立清匪委 员会,各乡村都建立了民兵组织。1949年12月底1950年10月,全县进行清匪反 霸,共清剿土匪2423人,缴获长、短枪347支,马枪、刺刀71600余件,子弹38372 发,银元825块及电话机等通讯工具,破获危害社会治安案件430起,镇压罪大恶 极的恶霸、匪首马飞龙、胡建谷等18名,收编地方武装近2000人,区内土匪武装 基本被消灭。 清匪反霸为湘潭县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减租减息运动(也称减退运动)是土地改革的前奏,对于土地改革是必不可 少的一个环节。1950年2月28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及征收公 粮的指示 ,决定1950年秋收以后,新解放区凡贮备工作已经充足,群众的觉悟 与组织已达应有水平之地区,由各省人民政府决定开始实行分配土地的改革,在 实行分配土地以前,应一律实行减租。 湖南临时政府3月1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开始施行 湖南省减租减息实施 办法 ,其中的第二章第七条规定:“不论行租、额租、分租、全租及其他租佃形 式之田租,一律按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即原交租一石者,减去二斗五分, 减租后租额最高不准超过土地正产物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超过者得再减,不及 者不得增加。”在第二章第六、七条中将押金制度、劳役地租和其他对农民的额 外剥削一并废除,“第六条:取消押租金制度,原佃户缴纳地主之押金,应即退 还原佃户,交粮者退粮,交款者按当时实物价格折合退还。”“第七条:佃户除交 租外,其他额外剥削和封建陋规,一律废除。”对于二东主转租土地这种更为残 酷的剥削方式,第二章第八条规定:“禁止二东家转租土地(有名贩批或提租上 岸) ,凡承租大量土地转租给其他农民,从中剥削之部分,应一律废除,耕种该 湘潭县史志办公室,湘潭县史志联络组编: 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历史图志2005 年版,第 157 页 10 田之佃户,应与地主直接建立租佃关系,减租后的利益,应归佃种之农民所得。 如因地主居住离土地太远,必须托人代管者,代管者之报酬由地主负责,不得加 重佃户之租额。” 湘潭县的减退运动从1950年3月15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运动中首先强调 充分发动群众,全县98%的乡成立了农协,有的区加入农协的人数接近50%,如 七区、三区加入农协人数分别占43%和41%,最少的一区也有28%。全县参加农 协的人数达到29%。 各保都有隶属于农协的武装自卫队, 共有约8000名自卫队员。 运动中还废除了旧保甲制度,选举了村长,正式建立了村政权的村占20%,其余 均由农协代行政权。 群众发动起来了,地主以往的威风自然就被压倒。减退运动中许多村在斗倒 一两个大地主后,其余的地主纷纷自动上农协减租退规。如一区藕灵乡11村在斗 完大地主黄忠瞻后,当天就有两个地主自动退出规银二百余两,类似的例子几乎 在各村都有。 在整个减退运动中全县共减租谷14万石,减息谷1045.1石,退押谷 23296.6石,归仓积谷72530.9石,反贪污得谷2806.8石,所得物资共折谷136373.5石, 共计376165.15石。 这些斗争成果可以供应全县人口1个月的食粮,如根据县政 府建设科的统计全县有40万人缺粮,则缺粮的人每人可获谷近1石。 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活困难的问题,关 键还是发展生产。因此,湘潭县减退运动的斗争成果绝大部分被用于生产以及渡 荒。如二区黄龙乡7村,斗争果实投入生产约占45.7%,渡荒约占47%,农民将得 到的物资用来买种子、耕畜、农具以及建造生产设施。 (见表二) 表二:湘潭县二区黄龙乡七村(典型村)斗争果实投入生产渡荒表 项目 类别 折合谷 (石) 占果实总数 百分比 备考 渡荒 631.6 47% 种子 152 12% 买红薯种子 50 多石,另买其 他种子。 肥料 275 21% 开石灰窑一座,买自动生产 设备一部 牲畜 45 3.4% 买牛二头,小猪九只。 农具 132 9.3% 购买农具。 其他 96 6.8% 休整农具及买杂物。 生 产 小计 700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湘潭县减退运动总结报告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3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湘潭县减退运动总结报告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3 湘潭县史志办公室,湘潭县史志联络组编: 中国共产党湘潭县历史图志2005 年版,第 159 页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湘潭县减退运动总结报告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3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湘潭县减退运动总结报告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3 11 农民在分得斗争果实后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纷纷到城里抢购种子,根据粮 行统计:红薯种子往年只卖出400石,今年已经卖出850石了,红薯价格已较两个 月前贵二倍,而且已经非常缺乏,变成奇货可居了。以往荒芜的土地也种上了粮 食作物, 运动中全县开荒达30000多亩, 27个堤基本全部修复完成, 需修整的19831 个塘坝亦已全部修复。 全县各区在运动中不但结合了生产,也提倡节约,大部分农协干部都是在家 吃过饭后才上农协办公,有时因工作任务繁重而来不及回家的,如七区的干部则 是自己带上粮食上农会开伙食。 但是在运动中也发生了一些问题。一是有侵犯中农利益的现象,或者分配 斗争果实的时候对解决贫雇农生产困难照顾不够。如在一区藕霞五村,全村得谷 粮500余石,只调剂出40多石给贫雇农;二是运动开始时捆打在一些地方比较严 重,押人则很普遍,很多村立班房押人。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少部分地主因恐惧而 自杀,“运动中共死了15个人,其中3个是外乡来我县逼死的,其余都是因为我们 宣传教育不够,地主盲目害怕自杀而死。” 私立班房说明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如果不加强宣传和领导,很容易发生 悲剧,从而造成混乱,不利于土改工作的开展。 二 宣传和组织准备 土地改革前夕湘潭县曾先后召开过4次社会各界代表大会,以普遍地宣传土 改政策,通过这些在群众当中较有影响力的人去启发群众。每个区也各自召开过 五至七次农民代表大会、各界代表会。为了形成全面的宣传攻势,区以下的乡、 村,农民代表会与乡干部会则是频繁的召开,尤其在秋征中各区都开过两次规模 达五百余人的农民代表会,有党、团的地方,还开过党员团员代表会、支部会。 在当时传媒和通信条件以及群众的文化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采用面对面的 宣传手段应该是最好选择。“一般说来,乡村男女农民大多数都参加过一次到三 次的集会,因此贫雇农初步的了解到土改政策,并热情的来迎接土改运动,经过 这样(指开会)之后,思想动员工作已有了一般的基础。” 土地改革干部是土改的基本力量,起着发动和领导广大农民进行土改的重 要作用,土改干部思想作风的好坏以及素质的高低都将影响到土改的成败。中共 湘潭县委员会对此非常重视,1950年9月初召开了扩大干部会议,会议上用整风精 神检查了过去一年的各项工作,整顿干部作风,除传达土改政策和布置秋征外,同 时还批判了某些干部在工作中的命令主义和包办代替、乱打乱杀的不良作风。县 委会在11月份布置土改时再次召开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和县、区干部会议,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湘潭县减退运动总结报告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3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湘潭县减退运动总结报告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3 中共湘潭县委员会: 湘潭县土改计划 ,湘潭县档案馆藏档,1950 年,案卷号 3 12 两个会总共开了15天,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来开会,就是为了“使干部普遍明 确阶级路线与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的总路线,强调大胆放手发动群众与封建势 力开火,达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奠定领导土改的伟大思想基 础。” 1950年11月2日,湘潭县人民政府向各区(镇)乡人民政府发出通令,根据 中南军政委员会5月29日土字第006号指示,成立“湘潭县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 会”,杨第甫任该会主任,张忠廉、田培荣为副主任,王国文、于殿武、毛华初 等13人为委员,凡是有关土地改革工作的请示、报告都呈送县人民政府或直接呈 送土地改革委员会。 11月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