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 要 摘 要 在中国诗歌史上,南宋的严羽和他的沧浪诗话不可忽视,他 的诗歌理论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在理学兴盛、以理为诗盛行的宋代, 社会环境对严羽诗学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内在影响。 在众说纷呈的 诗坛,严羽寻找着能使宋诗重新兴盛的途径。 严羽论诗重视诗歌体制的辨别,他提出“以盛唐为法” ,无论是 论诗学诗都应该以盛唐为法, 严羽的观点激活了被江西诗学严重束缚 僵化的生命情感体验。 在辨体的基础上, 严羽在美学思想中一方面要求审美主体 “熟参” 而达到“识” ;另一方面要求创作主体“悟入” ,臻于“妙悟”的审美 境界,二者是互相统一的。 严羽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创立了自己对唐诗独特的分期标准, 将汉 魏至唐宋的诗歌发展划分为汉魏、南朝、唐和宋四个时期,并在诗 体中明确将全部唐诗划分为唐初、盛唐、大历、元和、晚唐五体, 也就是唐诗发展的五个阶段。 严羽的唐诗观对后代唐诗学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最终建构了较为完整的诗学体系,从而确立了在诗学史上的 历史地位。 关键词:关键词:严羽; 沧浪诗话 ;审美体系;五体论;唐诗学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the southern song yan yu and his cang lang shi hua, can not be ignored, and his theory of poetry has its own uniqueness. in the neo-confucianism flourished, to the prevailing reason for the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n the formation of yan yus poetic thinking profound inner impact. as everyone in poetry circles in the scene, yan yu searching for ways to make song again flourishing. yan yu poetry poetry attention system of identification, he proposed to tang for the law, whether it is on the poetry of tang dynasty poetry should be based on law, yan yus point of view of being activated in jiangxi poetics of serious emotional life of rigid constraints experience. in the body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one hand, yan yu thought in the aesthetic demands of aesthetic subject cooked participation and achieve consciousness; the other hand, aesthetic creation of the main demands, wu ru, are reaching miao wu, the aesthetic realm, 2 those who are mutually united. yan yus predecessors in the inheritance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their own unique stages of the tang standa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an to the tang and song poems are divided into the ha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the tang and song four times and in the poetic in clearly will all be divided into early tang dynasty tang dynasty, tang dynasty, tai li, yuan, and, late tang five bodies, that is, five stages of development of tang poetry. yan yu of the tang poetry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 tang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poetics, thus establishing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 history of poetics. keywords:keywords: yan yu,cang lang shi hua,aesthetic system,5 ontology,tang poetry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 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 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严羽,字仪卿,又字丹邱,自号沧浪逋客,称沧浪先生,邵武人。南宋著名 文学评论家、诗歌理论家、爱国诗人。约生于光宗绍熙二年,逝于元初,逝于何 处不得而知。根据他的诗歌创作可以推知他主要生活在理宗在位期间,至度宗即 位时仍在世。他以一部沧浪诗话蜚声中外,名重于世,成为一代诗歌理论宗 师,被誉为宋、元、明、清四朝诗话第一人。 严羽所居是沧浪河的源头, 于是, 他自称沧浪逋客, 可以说他是一个纯真的、 亲切的人。他有非凡的气质,和社会上的名流交游甚广。而同时他又秉性忠耿, 极重名节,勤学好剑,文武双修。他是一个有着“奇节”的人,勇于同困难的现 实作斗争,也敢于去和残酷的现实抗衡。 但是,他首先是一个有着充沛感情的诗人,他的经历坎坷却铸就了他诗人的 身份,让他的诗歌创作有生活的养分滋养。严羽还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他的诗歌 创作,甚为丰富, 沧浪先生吟卷 (或称沧浪吟 、 沧浪集 )中共收入诗 146 首, 仅是他诗作的十分之一。 从他现存的诗歌中,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他的形象: 不断地追寻着梦想,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没有退缩过。他是忧国爱民的,当 国家有难,他的眉头必定紧锁;他是有壮志豪情的,当追逐梦想时,他必定是衣 袂生风,毅然决然的;他是重情重义的,当为了理想出门远游的时刻,离别的时 刻,那种怀旧惜别,那种离愁也必定爬满了他的脸庞和心上。 在今天的福建省邵武市,有属于严羽的专门纪念馆,严羽也成为了邵武市的 历史名人。是的,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当下,严羽似乎得到了对他应有的重视和 尊崇,他似乎已经实现了曾经孜孜不倦追求的价值和梦想,他的眼神中似乎不再 有当年的迷茫和徘徊。然而,他又似乎只是一个没有缺陷的高大的雕塑,久久伫 立,看今天的光怪陆离,但没有人知道,严羽,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是否真正实 现过,他的引起无数争议的沧浪诗话是否已经寄予了他全部的诗歌理想?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2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南宋偏安于当时中国的一隅, 是一个经济上繁荣, 但政治上极为软弱的时代。 由于耕种土地的减少和丝绸之路的阻断, 南宋时期主要采用远洋贸易为主的商业 经济模式,经济曾盛极一时。封建经济的发达不能掩盖军事实力的软弱和政治上 的无能, 南北隔绝, 南北文化只能进行有限的交流。 理学是在两宋占主流的思想, 可以说已经渗透到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文化的特质还包括了理学与佛学 融合的文化现象,宋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体验自悟的特点,这些也都深深地影响 着当时的知识分子。南宋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显现出的特质都让身处其中的 严羽作出了自己的反应,他一生都在寻求报国的机会,他的诗歌中体现着忧国忧 民的情怀,他的诗评中不仅体现着他的审美理想和学术看法,同时也打上了那个 时代的不可磨灭的烙印。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情”的理性自觉 严羽诗学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 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 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更是与他生活的社 会环境息息相关,严羽的诗学思想的形成更不是例外,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审美趣 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严羽的成长及他的诗学思想的成熟。 那么当时南宋的社会 现实是怎样的,又有怎样独特的审美趣尚呢? 一、南宋的社会现实与时代特征。 宋朝从 960 年赵匡胤立都东京开始,历经三百多年,南宋的经济更是繁盛 一时。当时南宋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 50%,南宋经济发达,科技发展,对外开 放程度较高,最大的城市临安的人口已经突破了百万,而此时欧洲人还在中世纪 黑暗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 与此同时,南宋政权与金政权长期对立,南北隔绝,南北文化仅仅通过双方 边界民间的榷场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类狭窄的途径,进行有限的交流。由于南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3 宋文化整体水平高于北方,所以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南宋文化对北方文化的辐 射。经过这种辐射,北方的理学、文学和史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 响。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 无能的一个王朝。而宋朝的灭亡,以及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 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弱。 严羽面临的时势,正是内忧外患,文人几乎无立锥之地。公元 1206 年,韩 侂胄北伐失败,次年头被割下宋给金国作为求和的礼物,从此大权落入了投降派 史弥远的手中,所有收复中原的计划都化为乌有。史弥远对外采取投降政策,只 求苟安,对内则是专权祸国,使百姓不得安宁,人人自危。他擅行废立,因为刺 探到太子竑对自己不满意,便趁宁宗病危,拥立另一宗室王子贵诚继位为理宗, 使竑出居湖州,不久逼其自杀。这件事更使得朝野上下一片惶恐。严羽生活的年 代正是宁宗后期至理宗时期,这其实是南宋历史上政治空气最沉闷的时期。 二、南宋的社会风气与审美趣尚。 经济的盛极一时及政治的软弱无能势必影响到南宋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尚。 赵宋王朝是一个以文官为主体的封建官僚社会,学而优则仕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作为国家实际主人的士阶层的道德风范直接关系着社会政治的稳定, 要求士人注 重心性修养以树立道德人格,便显得相当重要。 南宋时中大城市发达和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意识初步萌芽,滋生了人性的逐 步自觉,时代需要让文艺主体从长期封闭的理性特征和传统禁锢中游离出来。城 市经济进一步发展了,辗转曲折地反映到士大夫之间的意识和情趣,也不得不要 求变革,因而有宋一代,在政治上产生了新、旧党之争;在哲学上,也出现了坚 持社会秩序的朱熹的“理”与作为尊重自我主体的陆九渊的“心”的分歧。此外, 以禅宗为动力的文人学士间的思想解脱对描写大自然的理趣的诗, 也产生了极大 影响。 宋代文化的特质包括独特的理学与佛学融会的文化现象,理学借鉴吸收了佛 禅的心性论,从而形成了宋文化中的治心养气的心性涵养论。宋人的思维方式也 体现出体悟内省的特点,而禅宗的思维方式也是反观自省式的,禅宗以悟为基本 特征,而悟的本质就是超越概念和理性逻辑的内省。理学和禅学的思维走向是一 致的。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4 宋文化的特质还体现为平淡恬静的审美观,理学对于“未发” 、 “已发”命题 的讨论,是形成他们以平淡恬静为审美追求的哲学基础,理学家恪守的中庸之道 从审美角度看,则外化为理学家对平淡恬静的审美境界的追求。禅宗种种的修行 方式,也是为了呈现本性的自然的“本来面目” 。可以看出,理学和佛学有着共 同的平淡恬静的审美追求,这种趣味实际上成为了宋代社会的普遍审美追求,对 宋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影响。 南宋发达的经济情况当时也造就了当时以市井为题材的小说家和写意画家, 连同以上谈到的南宋的种种文化特质,当然也影响了生长在南方滨海地区的严 羽,这样的环境使得严羽迫切地要求来一个顿悟式的心灵飞跃,以表现诗神的远 游,表现诗人的天才。 第二节 以理为主,理禅融汇 严羽诗学观念形成的思想基础 一、南宋思想概况。 靖康之难,宋室南渡,是宋王朝的悲剧,也是汉民族的悲剧。但是却为洛学 为主的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洛学自创立之初就与现实政治紧紧联 系在了一起。经过南宋初高宗时期,程门弟子,杨时和胡安国,直接孕育和促成 了南渡以后的理学发展。 “理”可以说是两宋思想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 的各个层面,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对它有一定追求。 “理”渗透到社会生 活各层面,自然会影响到文学艺术。尽管文人不像理学家那样否定人类情感体验 的合理性,但毕竟也不能像魏晋文人那样率真任性,在情感上他们不能不有所节 制。当时的“以意为诗”论也表明:理性化思潮已经深深渗透进诗歌创作中。宋 人诗学中的“理”泛化成了一种基本存在形态,使原本重灵性的生命体验被严重 扭曲僵化而丧失诗意。 毫不夸张地说,南宋社会的学术理论主要是笼罩在理学的思想氛围中,并 由此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乾、淳年间理学各家更加明确了各自的学术特 点,理学在繁荣之中各派分立。然而,理学的厄运也随着他的被推崇和利用而降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5 临,庆元党禁的发生不仅是道学的悲哀也让理学转入低潮。 而南宋理学的兴盛与诗歌的中兴几乎同时发生,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理 学的繁盛局面对同时代的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引起他们关注和学习理学的 兴趣和热情, 理学家探讨道德义理的性理学说对诗人的诗歌创作观念也发生着影 响。随着理学在南宋的兴盛和流行,理学家的诗论对南宋诗学的理论建构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理学在南宋的日趋完善和流行,使其成为支配作家创作的一种价值 观念,诗歌创作的道学气日渐浓郁。 就宋代之学风思潮而言,理学家疑经疑传,强调自得、心悟,甚至以己意改 经,理学在南宋发展演变的历史命运虽充满了坎坷曲折和戏剧性,但随着朱熹理 学的官方化,其总的趋势是由民间到官方,由宋学的一派上升为一家独尊。虽然 王安石新学和苏氏的蜀学在南宋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仍有人推崇, 但不能不说 南宋学术文化的主流思想是理学思潮。理学在理宗朝最终确立了正统的官方地 位, 朱熹也被抬到与孔子相当的地位。 官学化虽然是理学大师们梦寐以求的理想, 但他们的目的在于以之开创太平基业, 然而统治者只是想利用它来维护摇摇欲坠 的王朝,二者的目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所以在宋末,理学在表面的广泛传播和 对社会生活的渗透背后,是其末流化,逐渐失去了其内圣外王的真精神。 然而无论怎样, 在南宋, 理学的基本观念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 在理论批评中,虽然表面不用理学字眼,但是其深层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多多少 少还是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可以说是传统儒家思想在宋代的新形势下, 为回应佛道思想的挑战而产生的新思潮,即通常所称的新儒学。理学不仅是宋代 哲学的精华,也是宋代思想领域的主导思潮,更是南宋诗学思想的最根本底蕴。 二、南宋佛学发展情况及对严羽诗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的统治者对它的态度都体现出一种矛盾的双重性,既 意识到它对加强思想统治有利的一面,又意识到如果不加以限制和引导,它或许 会成为威胁政权的潜在因素,所以对它有时诱导利用,有时又排斥打击。而宋代 禅宗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五家七宗的繁盛局面。 禅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禅宗的创立和兴 盛,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最后完成。慧能时代,禅宗南北宗对立,禅宗方始真正 成立。慧能固然为南宗禅奠定了思想根基,但是,其后禅宗却有较大发展。禅宗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6 史上将慧能之前的禅成为“如来禅” ,慧能时代的禅则命之为“祖师禅” ,慧能之 后的禅则曰“分灯禅” 。慧能强调肉团心、世俗心与清净心的紧密联系,在一定 程度上肯定了现实生活的合理性。慧能时代,南北禅宗共同处都强调要证悟“本 源自性清净心” ,这在客观上又与现实生活保持了一定距离。这种情况到后来发 生了一些变化。相对于慧能时代南北禅宗的共同特点而言,分灯禅时代的江西和 石头禅系又向当下现实生活大大跨进了一步。 禅宗自身的发展变化历史表明,人们日常的现实生活,即世俗生活在禅宗证 悟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修行者现实生命存在 的合理性。 实际上,佛教从六朝时期就开始了向诗歌渗透的过程;唐宋以降,禅风日盛, 更是形成了诗禅交融的局面,诗乃艺术,禅乃宗教,但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 二者却交融互渗,结出了奇特之花。我们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宋诗的状貌及其 发展嬗变的轨迹, 都与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宋诗中禅的渗透, 通过诗论的中介, 深刻影响了宋诗发展的进程。从北宋而南宋,诗坛总的流向可以说是由必然走向 自由,在这个转机中,禅发挥了绝大的助力。 严羽所谓“妙喜自谓参禅精子,仆亦自谓参诗精子”1(p253) ,就表明严 羽诗学曾深受当时风行“看话禅”的影响启示,妙喜就是“看话禅”的创立者大 慧宗杲。从宗系上说,妙喜“看话禅”属于晚唐临济宗,与“曹洞宗”同属“五 家七宗” 。从禅学史上来说,他们的宗旨纲要大体相同,实际上并无高下轩轾之 分。 在宋代, 与理学同时存在的禅宗思想大规模渗透进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心理结 构之中,并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现实生命的存在方式。自禅宗在唐代确 立以后,就与诗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禅师以诗明禅,诗人以禅入诗,诗禅 双向渗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与此相对应,唐宋以来,以禅喻诗 遂成风气,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宋代的诗歌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 第三节 众说纷呈的诗坛 严羽诗学观念形成的文学因素 1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7 一、两宋诗坛概况及诗人所处的地位。 理学的繁荣,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南宋诗 学的主要内在理论脉络是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相互消长与融合,不可否认,理 学对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 宋代诗人的创作,大致说来,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诗歌创作,都还 没有摆脱对唐诗的直接模仿。期间有以白居易为效法对象的王禹偁等人;以贾岛 为效法对象的,有寇准、九僧等人;以李商隐为效法为对象的,有号称“西昆体” 的作者如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他们的诗歌创作成就不一,但总的来说,都没 有越出唐诗的范围,缺乏创新。仁宗天圣年间以后,诗坛上崛起了欧阳修、梅尧 臣、 苏舜钦等一批新人。 他们不满意于当时流行诗体的专尚文辞雕琢而气格萎靡, 在接受韩愈、孟郊一派散文化诗风影响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开始创造出宋诗的 新面貌。到神宗、哲宗时,更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三位大诗人出来,发扬光 大前辈的成果,进一步推进宋诗的建设,在他们的手里,与唐诗面貌迥然不同的 一代诗风,方才宣告完成。王、苏、黄三人中,王安石是有名的政治改革家,文 学才能为政治业绩所掩盖,诗歌创作的影响也不及其他二人。于是苏轼和黄庭坚 就成为宋诗的最主要的代表者,他们对于宋诗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苏轼与黄庭坚相比较,苏轼的诗歌重才气,笔意放纵而不加检束,成就虽然 很高,但是后人难以追摹;黄庭坚的诗歌尚法度、用人工、字锻句炼以形成自成 一家的风格,便于人们效法。所以尽管时人以“苏黄”并称,但是后来宗奉黄庭 坚的人却超过了苏轼,以致形成了一个很有势力的宗派“江西诗派” ,由北 宋后期一直延续到南宋之末,成为传统所谓宋诗的正宗。 二、宋代各派诗论的主要纷争。 整个宋代诗歌创作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诗学理论也是众说纷呈,但是还 是可从中归纳出基本的主干线索。 也许鲜明宋诗风格的形成并不始于以黄庭坚为 代表的江西诗派,但无论如何,江西诗派确实影响着整个宋代诗坛,这一点就连 对江西诗派极反感的严羽也承认。 中国古代文学到了魏晋时代开始进入自觉时代。唐代的诗文运动促进了诗歌 的发展完善并达到顶峰。唐诗到晚唐衰落,经五代至宋朝则被时文所代替。宋初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8 便开始了反时文的斗争,延及欧阳修等则张复古大旗,掀起了文学史上又一次复 古高潮。 唐代的诗歌高峰回首便可见, 而现实的模拟剽窃的诗文令诸多文人不满, 于是宋代的文人各自寻找着可以再现盛唐局面的途径, 希望开辟宋诗发展的新道 路。 在这方面,当时的文人们都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领袖, 又是宋的宰相,他论诗的侧重点自然在“用”的方面,卫儒辟佛、复古非今,提 出“道盛文至” , “事信言文” 。王安石和他的经术派在政治上要求王霸并用,在 文学上则要求治教政令。苏轼则崇尚自然之说,力主述意达辞,超然自得,所论 较倾向于诗的独立性,较注重诗的自身因素。 而影响最大的则是江西诗派。虽然在当时诗坛苏、黄并立,但是江西诗派的 领袖黄庭坚对于诗的见解与东坡颇有不同。他反对苏轼的以讥谤议论为诗,更不 赞同苏轼的自然天成,他更专注于形式法度的布置。他明显地表露了对当时诗风 的不满,并力矫时弊,门庭一开,登堂入室者纷纷而至,于是便开始教人为诗之 法。 “天成自得发于己,法度布置得于人。 ”黄山谷教人规摹古人,在无数的古人 之中尤其要规摹陶杜。他的规摹方法是: “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 。山谷之论 对宋诗摆脱当时的困境是有很大作用的, 然而不幸的是在客观上它把宋诗引向了 一个新的困境。 诗作中模拟剽窃自黄庭坚门庭大开后开始盛行,到严羽之时,江西诸家早已 被“偃然高阁” (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序 ) ,对江西诗派过多地讲究“出处” 、 “来历”的作诗方法,一般的江湖诗人都是持批评态度的,但却也未能把诗歌创 作引向正道。于是在这种诗风衰靡、诗道泯灭的背景下,严羽也是因希望立矫时 弊而创作出了沧浪诗话 。 三、南宋诗人的创作倾向与诗歌特征。 宋诗过于注重说理,而忽略了个体的意绪感受,结果距离私人“性情”太遥 远,而让人觉得难以亲近。有很多诗只是以诗的形式表达一个道理而已,根本没 有蕴含诗人对人生的情感体验,更没有多少诗意可言。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后 人不满宋诗多少都与此有关。 由于理性人生态度的影响,宋人在诗学中也持一种理性主义立场。他们普遍 认为只要对前人经典作品仔细揣摩,加上自己个人深入体验,就能够把握诗学自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9 身规律,即诗之“理” 。因此,他们不赞成“天才论”,也很少提及天分问题。相 反,受理学极其重视学习态度的影响,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也表现出鲜明的理性 意识。他们对自己学习的对象、目的有清醒的自觉,所以就产生了描摹剽窃的问 题。 的确,唐诗作为一种权威的文学范式使宋人产生了极大的焦虑,不断探索如 何能使宋诗兴盛。然而,由于宋人理性的人生态度,他们凡事不满足于表象,他 们要追求事物的存在规律及根本依据“理” ,对于诗歌也是一样。因此,他 们不迷信、也不满足于学习唐诗,他们试图从学习中掌握诗歌创作的根本审美规 律。事实上,也只有摆脱唐诗影响的焦虑,超越唐诗无形中施加的压力,宋人才 能真正作出属于自己的好诗。宋代诗人常常会觉得唐诗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似乎无法再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他们的才华再也没有施展的空间,所以一味地 学习、模拟,这样就产生了许多被称为用翻著袜与翻案法所作的诗,为后人所诟 病。 但是,不可否认,宋人在诗歌创作上又有自己的突破。他们突破了唐以前诗 歌以“吟咏性情”为主要职能的传统,把许多原来不入诗的材料都写入诗中,写 法上又往往采取散文化的叙述手法和结构形式,以致运用散文化的句式和语言, 从而形成一种与唐代诗风迥异的拗峭生硬的格调。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用散文的 方法来作诗,宋代诗人自欧阳修、梅尧臣以下,着力发展了这种散文化的倾向, 使之成长为宋诗的主流。宋诗的变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和 意境,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从多方面锤炼了诗歌的语言形式。但刻意走散文 化的道路,也给宋诗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病。 宋诗好发议论,这是众所周知的,这种情况从欧阳修、梅尧臣就已经开始, 而到后来的苏黄, 再到盛行的江西诗派的诗人, 都继承了这个传统。 诗中有议论, 原本未必是一件坏事,只要适当,甚至可以使诗歌别有一番风味,但是一旦议论 占据了诗的大部分,只能是过犹不及,产生不好的后果。宋诗人喜欢在诗中发表 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并且滔滔不绝,成段、甚至成篇的说理取代了情感的抒 发和画面的美感,这样便导致了诗歌形象的贫弱和干枯,毫无诗意可言。而宋人 又喜欢在诗中卖弄才学,搬用典故成语,形成了宋诗的又一不良风气。这些情况 同样在欧、梅时尚不显著,到王、苏、黄诸人开始充分发展起来。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10 宋人诗学中的“理”已经超出了限度,使原本充满灵性的生命体验被严重扭 曲僵化而丧失诗意。而宋代诗人过分有意识地进行诗歌创作,使得诗人本来应该 鲜活自然的情感被排挤出去,剩下的是与生命体验有一定距离的、较为抽象的理 性意识,一种概念化的表述。这是一种更为理性化的生命体验,距离诗歌的本质 体验似乎越来越远。 宋人在承袭前人诗学观念时进行了革新, 他们将 “吟咏性情” 论深化为“吟咏性情之正”的思想, “宋诗主理”就是此意。宋诗人一味对情感 体验进行抽象、概括的理性化处理,使得诗歌创作呈现出负面影响,最后导致缺 乏诗意的情感意味,而只剩下刻板僵硬的议论。 当时诗歌创作的散文化、议论化以及诗中超越限度的“理” ,使得诗歌向缺 乏诗意的刻板议论发展, 诗歌走向下坡路。 一味地在诗中说理破坏了诗歌的美感, 严羽主张学习盛唐的诗学观念就是在这样的诗风背景下产生的, 他的诗歌理论也 正是针对江西诗派影响下的议论化的诗风,希望诗歌创作能够走回正轨,诗坛重 新焕发盛唐诗的那种夺目光彩。 第四节 历经坎坷却壮志未酬的一生 严羽诗学观念形成的个人因素 严羽早年就学于邻县光泽县学教授包恢门下,青年时期投包恢之父包扬门下 深造, 包扬受学于朱熹, 所以严羽是朱熹的三传弟子。 严羽祖籍华阴, 汉时居蜀。 唐代严武是严羽家族引以自豪的祖先,即唐代宗时的剑南节度使,封郑国公,且 有诗名。严羽家族为躲避当时的祸乱而移居邵武,家族中的确有一些当时较著名 的诗人。 而邵武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个大家族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就有邵 武吴氏。例如:吴处厚,字伯固, 博学, 能诗文, 登宋仁宗皇佑年进士;吴点, 字圣与,登神宗元丰年进士;吴伟明,登徽宗崇宁年第;吴英,字茂实, 尝从学 于朱熹, 登高宗绍兴年第; 吴炎, 登光宗绍熙元年第, 以上均见 嘉靖邵武府志 卷三乡宦。当然, 这些人虽然都姓吴氏, 并且都是邵武人, 我们也不能断言 他们为同祖同宗,也不能说他们都同严羽有亲戚关系。吴陵与严羽有亲属关系,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11 这是已成事实, 同时, 根据中国古代大家族往往聚居的特点, 也由于文献资料较 为匮乏, 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中有的人, 甚至有几个人同吴陵的家庭有亲属关系, 也就是说同严羽家庭有亲属关系。此外, 从严羽的传记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证据, 这些传记所列举的受严羽影响的诗人时大同小异, 即以严氏、吴氏为主。严氏以 “三严”为代表, 即严羽、严参、严仁;吴氏则有吴梦易字潜夫、吴陵字景仙、 吴半山。除了严参、严仁以外, 吴氏家族受严羽影响而闻名诗坛的尚有人在。当 然, 这些人中, 最突出的是吴陵。 据地方志其它部分的记载, 严羽家族, 包括他, 被称为“三严”乃至“九严”的诗人群体,在当地很有名气,这是确凿无疑的。 在严羽家族的诗礼教育的传统下, 严羽认为自己应该有更大的突破和诗歌上的成 就,也是十分自然的。 严羽的气质是既“优柔不迫”又“沉着痛快”的双重结合。他有时寄意于江 湖,有时又发而为长歌当哭。他建功立业的雄心,他慷慨豪迈的气质在他自己的 创作中表现为旷达浩荡的风格。但是,一生的怀才不遇又不能不对他的诗歌理论 产生深远的影响。 严羽一生为自己的纵横策奔波,却并没有做过官,但是他忧国爱民之心却常 常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出来。虽然严羽晚年曾隐居在家乡,但在元军入侵、国势垂 危之际,他仍然很关心时事,爱国思想在诗中时有流露,对朝政弊端也有颇多不 满之词,如北伐行 、 四方行 、 有感六首等。所以戴复古说他如“飘零忧 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绍定时(12281233) ,建昌的蛮族发生叛乱, 侵略邵武,邵武的军政长官由于怕贼而将大本营移往他地,贼大骚乱,致使乡里 人烟稀少,严羽对此感到愤慨而创作了庚寅纪乱的诗作。 不仅如此,严羽在自己的著作中一再表达着自己忧国忧民的真挚热烈的情 感。他的著作有诗百余篇,诗话一卷。由当地人李南叔将严羽作品收录成集,咸 淳初年(1268) ,黄公绍为严羽的沧浪吟卷写了序文以传后人。 严羽一生的历程可谓是斑斓多姿的,他曾经三次长时间地客游江湖。第一次 时间较长,客寓地在湖赣的一些地区;第二次离乡,是为躲避家乡发生的农民起 义,因为要避乱,他客游了三年,曾到过江淮、湘江等地;第三次离乡远游,先 后到过吴越、江西。晚年因为体弱多病,所以才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而他客游江 湖,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遇到明主,能够驱逐蒙古军队,为保家卫国施展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12 自己“纵横策”的才华与智慧,然而终其一生,他却未能如愿。 严羽二十二岁时(嘉定六年)辞别亲人,跟随当时名满天下的包杨学习,在 包杨去世以后,严羽才离开了包府。在包府学习了三年的时间,严羽获得了知识 和本领,他也认为自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超乎常人的才能,但是他却没有选择当 时盛行的科举之路,而选择了一条较为清高的施展自己才能的道路,他希望遇到 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戴复古写诗称赞严羽说: “羽也天姿高,不肯事 科举。 ”青年时代的严羽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寻求着自己的机遇。 当时北方外族对宋王朝虎视眈眈,严羽和其他有志之士一样,以为这正是自 己报效国家的机会,但是现实却和他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在友人的推荐下进 入了幕府,但是却并没有被重用,他只是在无奈地消磨着时间,也就是在这时, 严羽写下了“举世不可语,犹当傲巢由”的诗句,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 是准备新的征程。 嘉定十三年(1219)秋天,严羽进入了军中的幕府,但境遇却没有多大的 改变, 他仍未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他自命不凡, 却没有人赏识,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仍有一丝的幻想,但现实最终打破了他的梦想,他在临川呆了两年后,于嘉定 十六年(1223 年)带着“天涯十载无穷恨”的心情从江西返回了家乡。 十年寒暑,重返故里,让严羽感受到了家的温馨,他生活得十分惬意,有志 趣相投的友人陪伴,有酣畅淋漓的痛快,有异乡无法给予的轻松和欢乐。但是, 当好友再次踏上寻求施展抱负的道路,严羽也重新开始为自己的壮志未酬而苦 恼。由于当时晏彪的农民起义,严羽家族受到猛烈攻击,严羽匆匆离家,开始了 自己第二次的客游生活,前往今天的江西九江。但在这里,严羽依然没有找到施 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机会,内心无比的痛苦和惆怅。绍定三年(1230 年)冬末, 身心无比疲惫、 “白发色枯槁”的严羽再次回到家乡。他带领家人重建家园,诗 歌创作也活跃起来,他凭借自己的深厚修养和丰富的阅历,成了邵武文坛的领军 人物。他的思想也渐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倾向于隐逸之趣。在家乡,他虽 然仍是抑郁于自己的不得志,但是却仍旧忧国忧民,慨叹道: “嗟余生之多艰兮, 哀众命之将落。 ” ( 悯时命 ) 嘉熙二年(1238 年)初春,他带着寻访名山的夙愿,第三次离家远游吴越。 在漫游期间,他先后到过吴中(今江苏吴县) 、临安(今杭州) 、钱塘和桐庐(今 第一章 严羽诗学观念的形成 13 杭州附近) 、瓜步镇(在今江苏六合县)等地。严羽在南昌住了一年多,得到张 南卿的盛情款待,受到了以前苦苦追求却始终不曾得的礼遇。而此时他已下决心 结束尘世的奔波,隐逸山林,以度晚年,对建功立业已不屑一顾。 嘉熙四年(1240 年)冬末,严羽返回家乡,开始了隐居生活。他先隐居在 城郊,生活条件虽然不富裕,却还说得过去。后来移居到邵武城外东潭山一个清 幽秀丽的地方。他的住宅依山傍水,是个典型的隐士山庄。只是他的生活条件比 以前更加艰苦了。南宋末年,南宋将亡,严羽那颗爱国之心又重新点燃。据清 季耆老传说,南宋末年,文天祥镇守南平,严羽以其年迈之躯离家投军。抗元 彻底失败后,他坚守“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的信条,不肯投降元人,避 隐民间,不知所终。 严羽一生中的大好年华是在漂泊中度过的。 他为实现自己的 “纵横策” 奔波, 曾有过他自己较为满意的时候,但时间极为短暂。他历尽坎坷,却壮志未酬。这 样的人生经历深刻地影响着严羽的诗学观念,一生漂泊,面对国家的衰亡,想尽 力报国却无计可施,严羽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倾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 中。同时,漂泊的经历,亲眼目睹的社会现实让严羽产生了深刻的人生思考,他 的思想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也使严羽的诗学思想呈现出一种开放性 的格局,有很大的包容性,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加之自身独特的思考,便产生 了独具一格的诗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 严羽的唐诗辨体论 14 第二章 严羽的唐诗辨体论 第二章 严羽的唐诗辨体论 宋代理学昌盛,诗歌出现了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使传统诗歌审美特质发生 蜕变。此时,深具历史意识的严羽将眼光投向了唐诗,他试图寻找出使宋诗重新 兴盛的途径。诗体的“体” ,包括体裁和体貌两层意思,体貌就是风格。古代文 论中常用“体”来指称作品的艺术风格。 沧浪诗话的诗体论,兼括体裁和风 格两个方面立论,而且侧重点似更在诗歌风格的一面。 严羽论诗,是很重视对诗歌体制的辨别的。 沧浪诗话中专门地设立诗 体一章,用来讨论各种体制及流变; 诗辨中也谈到“诗之法有五” , “体制” 就是其中的一项; 诗法强调“辩家数如辩苍白,方可言诗” ; 诗评也广泛 涉及各时代各个作家诗体的特点。因为诗“体”的辨别,关系到诗“识”的建立, 而诗“识”的建立,又是进入诗中“悟”境的先决条件,所以,诗体的辨别,在 严羽的诗歌体系中意义重大。 第一节 “以盛唐为法” 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为解决宋代诗学所面临的困境,严羽首先提出“师法盛唐”的观点,此即: “以汉魏晋盛唐为法,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 ( 诗评 )对于前人的学习不是 严羽的独创,这从江西诗派就已经开始,更是受宋代诗坛风气所影响;向唐人学 习也并不始自严羽,江西诗派推崇杜甫对他多少也有些影响。但是,尽管如此, 严羽提出“以盛唐为法”仍有其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它的价值在于:激活被江 西诗学严重束缚僵化的生命情感体验,使诗歌创作与欣赏重新具有鲜活流动、余 味不绝的审美艺术意蕴。 一、何为“盛唐诗”严羽的论诗标准。 虽然严羽生活于南宋理宗时期,但在沧浪诗话中,他对宋代影响最大的 苏、黄两家的诗风以及江西诗派却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作为南宋人,严羽极 力推崇的却是盛唐之诗。他在 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第二章 严羽的唐诗辨体论 15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 元天宝以下人物。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 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予不自量 度,辄定诗之宗旨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1(p1) 严羽的“识”指的是对诗歌艺术的识别能力,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见识,也 就是从艺术意境、风格上区分诗歌作品的邪正高下深浅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 才能正确地选择学习对象,达到“取法乎上”的目的。而“识”的具体要求有两 个方面: “入门须正”和“立志须高” 。入门正,就是“以汉魏晋盛唐为师” ;立 志高,就是“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两者说的其实是一回事。明确这个目 标,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去, “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 ;反之,目标不明,方向 错了,就会愈走俞远,乃至坠入邪门歪道而不可自拔。所以说, “识”是学诗的 关键,更是诗家的“正法眼” 。 那么正确的诗“识”是怎样形成的呢?严羽认为,正确的“识”来自对各类 诗歌的“广见”和“熟参” ,也就是来自对诗歌体制的辨别。所谓“辨体”仅仅 是从诗歌艺术风格、艺术意境着眼,来比较、鉴别作品的异同深浅,并不涉及其 思想内容。辨体主要依靠“广见”和“熟参” 。 “见”即阅读, “参”即领会, “见” 得广,才能互相比较, “参”得熟,才能有所鉴别。 “见”和“参”都属于艺术直 感方面的工夫,并不凭借逻辑的分析。 “以汉魏晋盛唐为师”是严羽高举的旗帜和诗论纲领,更是其理论的核心观 点, 它意在引发作者对诗歌艺术本质的领会和把握, 也是他审美理想的最高标准。 其实,严羽推崇盛唐,批评中唐、晚唐,他的准绳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悟” 与“不悟”。严羽在诗辨中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惟 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 悟”, “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这里很清楚, 严羽主张“以汉魏晋盛唐为师”的理由是:“诗道在妙悟”,盛唐诸公“悟”得 最“深”,是“透彻之悟”,因而他要竭力加以推崇。所以,硬说严羽“以为时 代愈后,诗道愈衰”,并以此作为他“复古”的一条依据,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说严羽的沧浪诗话“提倡复古” 自然也并未真正把握严羽诗论的本意。 1宋严羽.沧浪诗话校释m.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第二章 严羽的唐诗辨体论 16 二、为何以盛唐诗为法。 严羽主张“正门” 、 “高志” ,究竟是何用意?我们只要看他对当时诗坛的议 论便知,在其论著中,严羽提出了“以盛唐为法”的观点。并对其含义作了简单 的概括,表明严羽认为汉魏以来,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是汉魏晋诗和盛唐诗,学 诗者当然应该“以汉魏晋盛唐诗为法” 。 而之所以言“以盛唐为法”而非“以汉魏晋盛唐为法” ,则是因为与汉魏晋 诗仅有古体诗这一体式相比,盛唐诗不仅有古体,更有近体,从兼备众体这方面 看,盛唐甚至可以涵盖汉魏晋诗,所以便省去了汉魏晋诗。朱霞严羽传谓严 羽“论诗推盛唐,谓:后之过高者多法汉魏、而蔑视盛唐,不知诗之众体至唐始 备,唐之不能为汉魏、犹汉魏之不能为唐也。 ”其意便是如此,从体备这一角度 而言,盛唐可涵盖汉魏晋;但从诗歌成就这一方面而言,二者是各有千秋的。 盛唐诗歌成就高,与他们的诗歌语言关系很密切。 “似粗而非粗处” 、 “似拙 而非拙处” ( 诗评 ) ,是指盛唐人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而严羽评价李杜等人 诗“如金鳷擘海,香象渡河” ( 诗评 ) ,则是指其诗文辞气的雄伟、文字的透彻 精辟。概而言之,严羽认为,盛唐诗歌代表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因此,论诗 当“以盛唐为法” 。 盛唐诗歌的群体成就,也是严羽主张“以盛唐为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盛 唐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自创体式的诗人不在少数,正如严羽此处所言,此 时盛唐已有“张曲江体” 、 “少陵体” 、 “太白体” 、 “高达夫体” 、 “孟浩然体” 、 “岑 嘉州体” 、 “王右丞体” 等七种体式。 其群体成就可谓极高; 从另一个角度而一言, 诗歌中词、理、意兴等几个要素的运用上,盛唐诗歌也高出一筹,所谓“尚意兴 而理在其中” ,所表达的意思正是这几个方面的要素结合得天衣无缝,使得诗歌 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正因为如此,所以严羽认为诗歌应当“以盛唐为法” 。 三、以盛唐诗的什么为法。 盛唐诗歌所具有的特征,是严羽主张“以盛唐为法”的原因,同时也是学 习盛唐诗歌创作的关键所在。盛唐诗歌所具有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是“妙悟” 。 沧 浪诗话诗辨 :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 诗独出退之之上者, 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 乃为本色。 然悟有浅深, 第二章 严羽的唐诗辨体论 17 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 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1(p7) 所谓“妙悟” ,涉及诗歌中形象思维的运用。至于“透彻之悟” ,则是指“谢 灵运至盛唐诸公”之诗所体现出的这种形象思维的特点:含蓄空灵自然,整体性 强,不拼凑,不雕琢。 盛唐诗歌所具有的第二个特征是蕴含“兴趣” ,且气象浑厚。 沧浪诗话诗 辨 :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 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 有尽而意无穷。2(p8) 严羽所谓“兴趣” ,从唐代殷璠所提出的“兴象”说而来,指将诗歌“吟咏 性情” 的内容要素通过含蓄隽永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来。 这一理论, 尚虚但不废实, 要求虚实结合。也就是说,严羽认为,盛唐诗歌的内容不仅表现了诗人们不同的 主体特征,同时其艺术手法也是含蓄隽永的。 “唐人与本朝人诗, 未论工拙, 直是气象不同。 ” “盛唐之诗雄浑悲壮。 ” “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浑,又气象浑厚。 ” ( 诗评 )此数则中, 严羽以“气象”论诗,见解显得十分独特。所谓“气象” ,是指诗歌整体的艺术 风貌。严羽谓盛唐诗歌“雄浑悲壮” 、 “笔力雄浑”等,都是指盛唐诗歌所具有的 一种整体风貌,也就是盛唐诗中所蕴含的激昂慷慨、积极向上、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桂林市临桂区吾悦幼儿园招聘教师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动物骨骼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物体识别AR购物体验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动物专用止痒产品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直播电商主播影响力与直播广告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水印技术在数据安全治理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 2025年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创新案例解析报告
- 2025年城市河道生态修复项目生态修复效果与生态修复实施
- 2026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化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答案
- 民法典物业培训课件
- bc-6800产品中心医院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课件(下)24第九编晚清文学 第三章 宋诗派的兴起与桐城派的承变
- GB/T 40565.2-2021液压传动连接快换接头第2部分:20 MPa~31.5 MPa平面型
- GB/T 38537-2020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超声检测方法C扫描法
- GB/T 11446.10-1997电子级水中细菌总数的滤膜培养测试方法
-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课件
- 混凝土结构跳仓施工方案
- 页岩气开发地震监测技术要求DB50-T 1234-2022
- 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 评估报告
- 科技项目申报专员系列培训(技术攻关项目)
- 品质异常处罚细则及奖罚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