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欧阳修的诗本义是中国诗经学史上的一部力作,它打破了汉唐诗经学权威文本的 垄断地位,开启了诗经学史上的疑古之风。本文拟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欧阳修诗 本义诠释思想的创新之处进行挖掘和归纳,并且尝试借鉴现代西方诠释学的观点和方法, 主要是西方关于文本诠释有效性的论述,初步研究欧阳修的“本末论”和“人情论”对增 强文本诠释有效性方面的贡献,进而探索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的创新意义。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引言、四章正文和结语。 引言介绍建立中国解释学的一些观点,并介绍欧阳修诗经学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 研究任务,即通过东西方诠释思想中关于文本诠释有效性的汇通研究,探讨欧阳修诗本 义诠释思想的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论述欧阳修诗本义内容的创新之处及诗本义的产生背景。诗本义 内容的创新之处主要是“本末论”和“人情论”。诗本义的产生背景主要从政治文化背 景、学术背景、欧阳修的人事思想和历史观来论述,这三部分构成了欧阳修诠释诗三百 的前理解。 第二部分论述欧阳修的“本末论”。第一,欧阳修“本末论”巨大的开创意义和进步 作用在于,他强调诠释诗三百要以文本为依据,这就对文本诠释范围进行了很好的界 定,有利于增强文本诠释的有效性。第二,欧阳修从诗三百文本出发,对毛郑的过度 诠释进行分辨,以说明哪些是“衍义”。第三,欧阳修“据文求义”本源于孟子诗论中对 上下文的重视,经过唐代的“观文而说”,到欧阳修才明确地将其作为诗经学中的一个诠 释方法。 第三部分论述欧阳修的“人情论”。第一,欧阳修的“人情论”的诠释学意义在于, 诗经的作者开始被界定为普通人,因此诠释者可以通过心理诠释的方式来探讨诗意, 因为古今人情不远,人性相通。第二,欧阳修“以人情推究诗意”,辨别出毛郑诠释中 的谶纬之说,提出“淫诗说”,还推究了作者的创作心理。第三,“人情论”与孟子“以意 逆志”的论诗方法,有着很密切的渊源关系。 第四部分以静女为例,说明欧阳修对毛郑“过度诠释”区分和辨别的合理性。 结语:虽然欧阳修的诗经学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文本论”和“人情 论”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欧阳修、诗本义、诠释的有效性 a b s t r a c t 蕊f 开狞( 1 0 5 9 ) 嘶t 呦b yo u y 姐gh s i u ( 1 0 0 7 1 0 7 2 ) i sac i 船s i cw o d ( o f t l l e8 砌y 砀e 肋d 七矿勋,秽,w h i c h d e d 1 1 1 em o p o l ys ta _ t l l so f t h e1 昏砒b l i s h e d 咖d ym o l d s0 n 锄e 肋旅矿肋,掣i i lh 锄锄d1 柚gd ”勰t i 铭a n dr a i s e dt l s k q ) t i c i 锄o na n c i e mn e o r i 睇 1 陆st h c s i si n t 锄d st or e s e 盯c ha l l dd 硒s i 母t l l eh e n r i 饥砌cm o u g h t sa n dt l l ei i i l v a t i o 璐i n 册i 且研聆b 嬲c do nt l l ep r e 、,i o 璐s n 以i 髓b yt h em o d 咖h e r i n e i l 哪t i cm c o r ya i l dm e t h o d s ,璐p c c i a l l y t l l ew 部t 咖d i s s e f 伽o n s t l l ev a l i d i t yo fi l l t e 耳哐e 伽o n t h et h e s i sw i l ls h o wh o wt h e t l l 妒b m ol 岫( 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砌yb yt 旺t ) 缸dt h er q i n gl l m ( t h e 伽叩a m y b e 咖啪o f t l l ea n c i c n t 锄dt h ec 0 删瑚n p o r 盯”b yo u - y h n gh s i uc 0 删d b u t et ot h ei l l l p f o v 锄e n t o f 恤i 旅贯州a t i o nv a l i d 时鹤w e l l 鹤蛐em e 矾勘a l o 伽诚蛐也a t 鼢f 玎靠h 鹞 m a d ei t lt l l el l i s t o r yo f 刀i e 曰d d 七勋咿s t u d i 舒 b 岱i d e st l l ei i 啦o d u c c i o n 锄do o n d u s i o l l ,t l l i st h 懿i si sd i v i d c di n t of o 盯p a n s 1 n l ei n n d d u c t i o n6 f s l l yi i l 打o d u 嘲r c l a t e dc 1 1 i n 岱eh 黜l 髓硎c 、,i e w p o i l l t s 柚dt 1 1 e 咖d y s t a t 嘴i l io i l gh s i u sp ( _ c n 舅t 1 1 s t a t 器t l l et a s ko f t l l i st i l 鹤i si e 勃r y i n gt o6 n do u tm e i 如o v a 廿。地o ft l 坩h e 咖e u t i ct l l o u 曲临i l io l l - y 抽gh s i u s 跏fb 明玎b y 印1 p l o y i i l g 印p m a c h 辟f b rc xa 直! 【l i n i n gt h ev a l i d i 够o ft e x ti n t 啊p r e t a t i o nu s e di nb o me a s t 锄锄dw e s t 啪 h a 1 i l a “枷cs t l l d i e s 1 1 l ef i r s tp a r ti r l 仃o d u c 铝n 峙b a c k 掣叭h l do fa n dt h ei 衄o v 嘶v cc o m t si n 砌f 栉玎1 1 璩 i 衄o v a t i o 衄m a i l l l yi n c l u d e “b e nm ol 岫“锄d “r 髓( 洳gl 衄竹,w l l i l ei 协b a c k 黟伽n di s i n t r o d u c e di i lp o l i 廿c a l ,c u l t i l 】l a l 越l ds c h o l 棚r l y 锄:p e c t s t h e s es e n ,e 勰m ep f e - 眦d e r s t 趾d i n gt o o u y 孤1 9 ss t l l d y o n 砀e 肋础矿勘噼 n es c o o n dp a no f t h i st h 嚣i sm a i n l yd i s c l l s s 龉o l l - y 锄gh s i u s “b 饥m ol 哪”f i f s t l y 嵋 c h 印t c re x p l a i l 娼t t 嵋谢g i n a l 埘a n ds i 嘶f i c a f 啪o f “b e i lm ol 蚴”,i e i t 西v 船ad e 缸 d e l i i n i 切t i n m tm ei n t 唧懈a t i o no n 强已肋d 七d ,勋玎黟s h o u l d b ef o c l l so n l ct c x ti t s e l f r 毗咐 t l l a nl l i s t o r i c a l0 ri d e o l o 西c a ld 锄翎t se t c ,柚di ti si nt l l i sw a y 也a t 啪w eg e tam o mv a l i d m d e r s t a n d i n g 衄l ct e x t ;se c l o n d l 弘t a | 【i n g 璩耐g i n a lt 既to f 砌口肋础矿勋,伊鼬舳 p 缸锄勘1 h ec h a p 晒p o i n bo l nm e “d 嘶。璐协t e r p r e 嘶o n ,i n h eo v e f - 硫甄p r 删o ni nm a o c h 锄g 锄d 办朗gx 啪sv 懿i 蚰;t h 砌x 也cc h a p t 盯i l l 璐仃a t 略l l l a to i l y 抽gh s i u s t l i e o r y o fi n t e f p r a t a t i o nd i 矧l y 丘o mt h et 瓯t , g a r d c d 勰t h ee a r l i th 锄吼m cm c t i l o dt 0i i l t 口p f e t 刀l p 肋赫矿肋,秽h a dd 丽v e d 丘o m m e n c i 硼p o 哪0 p i l i i m 越“w es h o l l l dr e a d 缸衄璩 c o n t e x r 鹊w d l 勰触n t l 圮n l o u 曲t s o f g u 锄w 吼e r s h u o p o p u i 盯i i l l 柚g d y l l 嘶: t h et 1 1 i r dp a n “t l l ct l l 髓i sd i s c u 豁龉o u - y a n g ,s “r 饥q i n g ng i v 鹤t i l r a s l ,。c t so f t h i st h f i r 鸭t h et l l r y ,r c g a r d i n gc r e r yp o e t 勰ac o 姗p e o p l e 觚ds i l p p o 咖gt h a tm e i s l i 曲l e 锄p a 也yb e t w o 吼p e o p l el i v i n g i nd i 丘- 盯a l t 矗m e s ,o r i g 砌l y 锄p l o y e da p s y c h o l o 百c a lw a yt oi n t 叩r c tp 0 锄s ,s c c o n d ,b y 懈i i i gt l l i sp s y c h o l o 西c a li 1 1 t c f p r e t a t i o l l o u y 柚ga m l y z c d ,c r i t i c i z c dt l l e d i v i l l a t i o nc o n l b i n c dw i mm y s t i c a lc o n f u c i a n 随b e l 耐i n i n t c f p f e t 撕o n sb ym c h 弛g 姐dz h 雠gx 呲锄ds c tl l pb i so w nt h e o 巧o f “y i n s h i s h u o , 删c hp o i n t e do u ta n dc x p l a i n c d m e l o v e n g s i i l 刃l e 肋砖矿勘穆笋鹧w d l 船t a l k e da :b o l l t m 0 6 v 嚣o f n 地p o e t s ;l a s t ,n l ec h a p t c fd a i l m l a l “r 蛐q i i l g l 岫,b yo u - y 撕gh s i uh a da p r o 如u n dr e l a t i s l l i p 谢t l ln l ey i - y i n i - z h ii nm e h l s p o e 时s y s t 锄 1 kf o u r i hp a r to f 坨n l e s i s 璐鼯m ep 0 锄如l g 磁t od e m s 劬l t eh o wo l l y 锄gh 鸹 锄a 1 弘c da n de 、,a l m t 。dt h eo v 盯面t c l l ) r e 嘶i nm c h a l l ga i l d 皿铋gx l l 龃sv e 幅i o n 1 kc c l u s i 咖璐u p l a to u - y 孤gh s i l r ss t i l l d y 锄m 肋如矿勋,伊,a l l l l 伽曲h 舔d 蕊n i t e l yi 臼 l i l i l i t a 虹咖,h a sb 咖s i g n j f i c 觚ta n d 础【u e l l t i a l i nm e 行e l do f c h i n 雠l i t 嗽t i l 他咖d y 啪“yd u e t o l l i s o r i g i l l a l 卸d t l l o d o u g l l m r i e so f b m o l 吼“a n d “r 肌q i n g l 眦竹 搿w o r d s ;o 叶i gh s i u鼬f 胁砼v a 畸o f i n t e f i 脚阻吐o n 引言 建立中国解释学观点概述 “诠释学”一词源于西方,1 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如何可能以及如何发生的一门学 问。中国古代没有“诠释学”这个词,更没有这门学科,但是却有着丰富的诠释学思想, 经学正是其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经学,是指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著作的诠释研究。最初,被列为“经”的是 及其对宋学的影响( 中华书局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1 9 9 5 年第三辑) ,邹然“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欧阳修 的经学贡献( 吉安师专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i 9 9 6 年9 月第十七卷第三期) , 张启成论欧阳修( 诗本义) 的创新精神( 贵州社会科学1 9 9 9 年第5 期) 等。 总的说来,不管是大陆还是在台湾,对欧阳修诗经学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从研究论 文和专著的数目来说,台湾裴普贤欧阳修 研究,是海内外研究诗本义唯 一一部专著,其他对欧阳修诗经学的研究多出现在一些综合研究欧阳修的著述里,单篇论 文的数量也不多。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是概括总结欧阳修经学的贡献,没有特别突出他的 诗经学,另外,即使研究他的诗经学,也是着重探讨诗经学与疑古之风、排序,对毛 郑的批评等,对欧阳修探究诗义的方法的研究则略显不足。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者们多 从中国古代经学研究的视域入手,而在借鉴西方诠释思想并与中国古代诠释思想进行双向 阐发方面则略显不足。 第二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大陆。专著有顾永新的欧阳修的学术成就( 人民文学 出版社2 0 0 3 年版) 。该书分成上下两编,上编是学术背景,下编是学术实践,论述了欧 阳修的易学、诗经学、史学、集古录、考据学、和义理学成就。在论及诗经学的这部分 按:1 9 8 9 年台湾中央大学赵明爱有硕士学位论文欧阳修 研究,可惜没能找到此文 4 时,著者总结了欧阳修探讨诗经本义的方法。包括从本文出发、章句训诂、评判诗义、 诗序、旁考经史、试以大义等。可惜,著者只是停留在对欧阳修诗三百研究方法 的简单总结上,在从诠释学的角度揭示欧阳修诗本义在整个诗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上, 则显得不是很充分。 单篇论文有邹然的欧阳修的( 诗经) 批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 1 年第3 4 卷第3 期) ,蒋立甫的欧阳修是开拓诗经文学研究的第一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 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1 月) ,谭德兴的论欧阳修 文学思想( 贵州教育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 2 0 0 4 年第2 0 卷第1 期) ,李梅训简论欧陌修 对 、 的批评(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 0 0 4 年7 月第2 2 卷第4 期) 、欧阳修 对 的批评及影响(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7 月第3 2 卷 第4 期) 和欧阳修 名湮不彰的原因( 社会科学家2 0 0 5 年1 1 月第6 期) 。 从这几年的研究情况来看,诗本义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有的学者已经开始 探讨欧阳修诗本义的诠释方法,这种研究进一步提升了欧阳修诗本义在诗经学史 上的价值和地位。但是,研究者还停留在对欧阳修诗本义研究方法进行简单总结的阶 段,在借鉴融合西方诠释思想与欧阳修诗本义诠释思想进行双向阐发方面,则不是很 充分。而这一点,正是建立中国解释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欧阳修诗本义中的 诠释思想与现在西方诠释思想有很多汇通之处。他虽然没有跳出中国古代意图论诠释文本 的框架,但是他对“文本”和“人情”的强调和重视,正体现了他对诠释有效性的积极 思考,而这种对“本文”和“人情”的强调,极大的转变了汉唐诗经学研究策略,对后世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本文的任务就是: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欧阳修诗经学诠释思想进行归 纳和总结,并且尝试借鉴西方诠释学的观点和方法,主要是西方关于诠释有效性的论述, 初步研究欧阳修的“本末论”和“人情论”对增强文本诠释有效性方面的贡献,进而探索 诗本义在诗经学诠释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第一部分诗本义及其产生背景 欧阳修的诗本义成书于嘉佑四年( 1 0 5 9 ) ,1 是时欧阳修5 3 岁。本书共有十五卷, 后附有郑谱补亡,诗谱后序和诗图总序,约八万五千字。前十二卷论及一一四 篇诗作,没有诗经原文,先为“论”以辩明毛郑之失,然后申明自己所论“本义”。 第十三卷为一义解和取舍义,前者只就各篇之一章,一句或一字之义加以论解, 后者是就毛郑不同的论点加以取舍,说明或从毛或从郑的理由。第十四卷为时世论, 本末论和豳,鲁,序三问,系统地诠释了欧阳修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属于 专题性的论证。第十五卷是诗解八篇。 在诗本义中,欧阳修创新之处在于这样几个方面:一、大胆疑古,对毛郑权威文 本的诠释提出质疑,这里的“权威文本”是指毛诗故训传,毛诗传笺,毛诗正义。 二、将诗三百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意义划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诗人之意”,即民问 诗人创作诗歌的阶段;其次是“太师之职”,即由采诗官采集、由太师官编成乐曲演奏的 阶段:再次是“圣人之志”,即孔子编诗阶段;最后是“经师之业”,即由汉儒训诂章句的 阶段。其中“诗人之意”和“圣人之志”是诗之“本义”,“太师之职”和“经师之业” 是诗之“末义”。三、提出了新的解经态度和方法。一是大胆疑序,认为诗经学研 究应该从诗经本文出发,注重诗三百作为诗歌的语言、篇章结构、上下文关系, 语境等方面的特征,“据文求义”;二是以“古今人情不远”为根据,。以情论诗”,提出诗 经中的部分诗歌本是“淫诗”,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情诗。这种诠释思想增强了文本诠 释的有效性,打破了汉代毛郑传笺对诗三百诠释的垄断地位,对诗经本来面目的 进一步彰显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本末论”和“人情论”的载体,诗本义这部著作出现在北宋庆历年间,出 自欧阳修的笔下,并不是偶然的。海德格尔认为,任何解释和理解只有在前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产生,而前理解就是指人的先有、先见和先知,就是人在接受语言、经历社会生活的 同时所接受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他说:“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 是通过先有、先见、先知来起作用。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 他还说:“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然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 西是先行给定了的,这就是说,是在先有、先见、和先知中先行给定了的。”2 1 按:目前,诗本义主要存在三个版本,即通志堂经解本、四部从刊本和四库全书本。其中四库丛刊本和通志堂经 解本存在一些校勘小精之处,而四库全书本校勘较细,所收篇目也很完全,为大陆学者所通用,本文办用此版本。 2 存在与时间 德 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三联书店1 9 8 7 年版,第1 8 4 页 6 现代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也认为,理解总是诠释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诠释者的前理 解总是在文本诠释中起着积极的构建作用。这里的前理解包括诠释者的知识经验、个性、 思维特质、诠释者所处的时代思潮等。下面我们将从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学术背景和欧 阳修的人事思想和文学观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节政治文化背景 政治上,北宋统治者采用的重用文臣政策,造成了经学研究中的“经世致用”之风。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广义,经过二十几年的征战,相对统一了中原地区,结束了 五代十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为了避免唐代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尾大不掉 的局面,也为了安定刚刚建立的北宋王朝,其统治者进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加 强中央集权。 其中与经学转变直接相关的是北宋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量任用文官、文 臣。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符彦卿,王 彦超、武行德、白重赞、杨延璋等大将的兵权。紧接着又对最高军事机构和前代将兵隶属 关系迸行了改革,从各方面削减武将的兵权,避免武将拥兵自重的可能。与此同时,文官、 文臣得到了重用。一方面宋太祖通过增加科举名额、优待文官任职和升迁的方法,增加文 官在政府官员中的比例,重用文臣,提高文臣在政府中的职能和作用,使得文臣的势力远 远超过了武臣;另一方面宋代统治者又厚待知识分子,增加其俸禄和田产,起到笼络知识 分子,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 可以说,宋代重用知识分子不仅大大改变了政府机构,同时也使得儒士的社会职能和 角色开始转变。虽然儒士自古就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但是相对来说,他们更注 重思想、学术和文化方面的建设,更注重对儒学自身的研究,因而在具体的政治决策中发 挥的作用不大。但是到了北宋,这种情形却为之一变。统治者的重用,大量的知识分子得 以参加到政权中来,这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参政议政意识,增强了他们对现实的关注。反 映在宋代的经学研究上,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经学研究和宋代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以 “经”为体,以“社会现实”为用,注重经世致用,这是宋代疑经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欧 阳修诗本义中反对谶纬、怪妄之说,主张人情人事,正是这方面的体现。 文化上,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极大促进了北宋文化的繁荣,开阔了学者们 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进而为怀疑前人的诠释文本提供了可能。比如北宋初年,经 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对儒经旧书的整理。端拱元年( 9 8 8 年) ,太宗命孔维等分校 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至道二年( 9 9 6 年) ,太宗命李至等校订周礼、仪礼、春 7 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七经旧疏;咸平三年( 1 0 0 0 ) , 真宗又命人校订五经七经。这样十二经终于有了法定的注疏之本。另外,官方还主持修成 了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这些活动无疑极 大地促进了北宋文化学术繁荣。学者们能够看到更多的典籍资料,从而更能分辨优劣。这 样,北宋庆历时期出现大规模的疑经思潮,也就不足为怪了。诗本义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出现的。 第二部分学术背景 学术上,继汉唐经学研究之后,北宋庆历时出现了经学研究的疑古之风,这是欧阳修 诗本义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诗经本名为诗三百,简称为诗,产生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是我国最古 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儒家学派地位的上升,汉代董仲舒提出 了“罢黜百家,独遵儒术”, 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国教”,诗三百也随之而成为 了经书。朱维铮认为:“倘称经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它曾支配中国中世纪的思想 文化领域;二、它以当时政府所承认并颁行标准解说的“五经”或其它经典,作为理论基 础;三、它具有国定宗教的特性,即在实践领域,只许信仰,不许怀疑。”1 当诗经 取得了经典的地位,成为神圣的文本,成为“圣人之言”,只能信仰,不能怀疑的时候, 诗经文本的诠释自然就是要印证圣人的话,恢复和重建圣人的精神世界。 北宋庆历之前诗经学研究,基本上属于“诗经汉学”系统。汉代的诗经学研究分为今 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前者往往遵从“诗无达诂”的诠释原则,注重阐发文本的“微言大义”, 杂以阴阳五行灾异谶纬之说,极力将诗三百神学化。到东汉,古文经学始彰,毛诗 故训传、毛诗序广泛流传,重章句训诂,据诗序解诗,遵从孔子的“诗教”思想, 注重挖掘诗经的王道教化伦理道德的内容。东汉后期。郑玄集古文今文之大成,作毛 诗郑笺,成为权威文本。经过魏晋的郑学、王学之争和南北朝的南学北学之争后,唐代 孔颖达编毛诗正义,迸一步加强了诗经学研究的官方色彩。唐代诗经学采用“疏不破 注”的原则,并未超出两汉经学设置的藩篱,因此,虽然其造就的权威文本延续了四百多 年,但并未转变诗经学研究的风气。 毛诗序、毛诗故训传、毛诗郑笺、毛诗正义是诗经汉学研究的权威文 本,其诠释的基点,就是毛诗序。诗经诠释者从诗序中孔子的“诗教”的立场 出发,以讽喻解诗经,于是诗经中的很多诗篇都被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一部 中国经学史十讲朱维铮著。复旦大学出版杜2 0 0 2 年敝,第9 页 8 分本来届情诗性质的诗歌的本来面目被遮蔽了。另外,诠释者还广泛使用以史证诗的 方法,牵强比附诗意。文本诠释出现很多无中生有的“衍义”,成为过度诠释,文本诠释 的有效性被破坏。 其实,发源于西方的“诠释学”产生之初,就有这样一层含义:作为信使的赫尔默斯 要传达神的旨意,而这种旨意是人们必须服从的,奉为真理,尤其是中世纪,当圣经 成为绝对权威的神学文本,成为上帝之言时,诠释也就是要印证“上帝之言”。所以,寓 意解经法被广泛使用。寓意释经,有一种强烈的现实功利目的,通过联想和比附,去寻求 圣经文本的超字面意义。它产生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发展到登峰造极。为了引 证上帝的话,诠释中可以加入子虚乌有的事件,而且发展到后期变得非常烦琐。 如何使诠释者的文本诠释更加有效昵? 北宋庆历时期的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思 考主要体现在疑经这股时代思潮上 南宋陆游描述北宋中叶以后的经学学风:“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孔安国、郑康成, 况圣人乎! 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然捧系辞,毁周礼,疑孟子, 讥书之胤征、顾命,黜诗之序,不难于议经,况传注乎! ”1 可见,在唐代 还盛行的那种视钦定“经书”为神圣不可侵犯之物的迷信之风,到了宋代已被冲击。 其实,唐末这种疑古之风已经存在。大历时,啖助、赵匡、陆淳开始怀疑春秋, 施士丐怀疑诗,仲子陵、袁彝、韦彤、韦苣怀疑礼,蔡广成怀疑易,但是,这 种风气还是小规模的,而且也没有发展起来,经学诠释风气的真正转变还是始自北宋庆历 之时。而欧阳修和他的诗本义则是诗经学诠释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南宋楼钥曾说: 由汉以至本朝千余年问,号为通经者不过祖述毛,郑。莫详于孔颖达之“疏”, 不敢以一语违忤二家自不相侔者,皆曲为说以通之唯欧阳公“本义”之 作,始有以开百世之惑。曾不轻议二家之短长,而能指其不然以深持诗人之意 其后王文定公,苏文定公、伊川程先生各著其说,更相发明,愈益昭著其实自 欧阳修氏发之。2 清代的四库全书有言: 自唐定五经正义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 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 困学纪闻 宋 王应麟撰,孙通海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牡1 9 鳃年版第1 9 0 1 9 l 页 2 经义考 清 朱彝尊著,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第5 6 3 页 诗本义 宋 欧阳修撰,见于四库全书。 清 永珞、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版,第1 8 l 页。 9 清代今文经学大师皮锡瑞在评价宋代经学时说: 自汉以后,说诗者皆宗毛郑,宋欧阳修本义始辨毛郑之失而断以己意苏 辙诗传始以毛序不可尽信,只存其首句,而删去其余:南宋郑樵诗传辨妄,始 专攻毛郑,而极诋小序,当时周孚已反攻郑樵1 由此可见,诗三百的权威诠释文本受到了广泛的质疑。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诠释 这一文本呢? 欧阳修提出了诗经的“本末论”和“人情论”之说,认为诠释诗三百 要从本文出发,让文本作为诠释的根本依据,而不能迷信权威,同时还要“以人情推究诗 意”。可以说,欧阳修的诗本义起到了牙一代风气的作用。 第三部分欧阳修的人事思想和文学观 欧阳修的诗经诠释思想与他的文学家的身份密切相关 欧阳修生活在北宋初,骈文兴盛,古文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骈文滥觞于秦汉,形 成于魏晋,大盛于六朝。其特点是根据汉语文字的特点,以骈四俪六、上下相对的句式, 构成语言形式的对称美;又利用音声的平仄相对、交替使用,以增强音响组合上的音乐感; 使事用典,表达复杂的情景事物,引起读者的联想,以提高文字的表现力。由于骈文是官 方文书规定必用的文体,科举取士也是要写骈文,因此,很多作者忽视内容表达,片面去 追求文字技巧,玩弄词藻,音调方面统得过死,限制了内容的表达。 虽然欧阳修为了科举成功,不得不去写骈文,但是他推崇韩愈古文的想法从未改变。 欧阳修言:“今谓四六者,非修所好。少为进士时,不免做之。自及第,遂弃不复作。在 西京佐三相幕府,于职当作,亦不为作。”2 欧阳修喜欢古文,曾在洛阳和尹师鲁等一起 写作古文。欧样修对梅尧臣诗评价很高:“本人情,状风物,英华雅正,变态百出。欧 样修的尹师鲁墓志铭写道:“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4 欧阳修“古文简易明白”的观念和他对古文的推崇影响到其诗经学研究。在送黎生 下第还蜀中,欧阳修写道:“圣言简且直,慎勿迂其求。经通道自明,下笔如戈矛。”5 “经 简而直,传新而奇;简直无悦耳之言,而新奇多可喜之论,是学者乐闻而易惑也。”6 台湾学者裴普贤的欧阳修 研究是国内外研究诗本义的唯一一部专 著,其书中写道:“盖文士之说诗,多求其意,讲学者之说诗,则务绳以理,互相 经学历史 清 皮锡瑞著,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1 7 4 页 欧阳修全集 宋 欧1 年j 修著,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 1 年版,第6 6 2 页。 欧阳修牟集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1 0 4 9 页。 欧阳修全集 宋 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4 3 2 页 欧阳修伞集 宋 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2 l 页 欧阳修全集 宋 欧阳修著,李选安点校,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3 0 4 页。 l o 剖击,其势则然,然不必尽为定论也。”1 这里的“山东老学究”,是指郑玄等纯粹的经学 家,而欧阳修则是“文章之家”,二者身份不同,视域不同,其诗经学的诠释方法也是不 同的。“老学究”以“礼”解经,几乎使诗三百中的每一篇诗都成了宣扬伦理道德的 教材,而“文章之家”,则能以文学家的眼光诠释诗篇 具体而言,欧阳修认为,诗作为一部古老的文学作品,而古文的语言简易明白, 结构首尾贯通,文理前后一致。对诗的诠释是否合理,要以此为据。 施莱尔马赫曾详细提出并论述过“语法的诠释”,他认为“话语如果不被理解为一种 语言的关系,那么它就不被理解为精神的事实,因为语言的先天性制约着精神。”他提出 了4 4 条规则,其中前两条最为重要:一是“在所与文本里需要更完全规定的任何东西只 有援引作者和他的最初公众所分享的语言领域才能被规定”,这是原本语言的规定二是 “在所与段落里每一个语词的意义必须援引它与周围其他语词的共在而被规定”,这是语 词的规定。z 另外,就是欧阳修的轻天命重人事的思想。 他认为,圣人也是具备人情的,他曾说: 圣人,以人情而治礼者也圣人之于人情也,一本于仁义,故能两得而两 遂,此所以异乎众人而为圣人也圣人之以人情而治礼也,顺适其性而为之节 文尔,有所强焉,不为也;有所拂焉,不为也夫为仁义能曲尽人情,而善养 人之天性以济于人事,无所不可也3 欧阳修对经书的理解和研究也坚持切于人事的原则,并不囿于笼罩在经书上圣贤的神 圣面纱,而能从切实的人情、人事出发,尽可能的去揭示其本义。这种客观实证的精神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值得称道的。他站在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立场上,对毛郑的封建 谶纬迷信之说给予了强烈的批判,尤其是驳郑。他说:“郑学驳而不知统,又特喜谶纬诸 书,故于怪说犹笃信。”4 又说:“妄儒不知所守而无所择,惟所传则信而从焉。而曲学之 士好奇,得怪事则喜,附而为说。”5 欧阳修的人情人事思想有利于恢复诗经中一些篇章的本来面目。 欧阳修诗本义研究 台湾 裴普贤著,东大图书公司l 够1 年版。第l o 页 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 洪汉鼎著东方出版社2 1 年版第7 6 页 欧阳修全集 宋】欧阳修蓍,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 1 年版,第1 3 7 l 页 诗本义 宋 欧阳修撰,见于四库全书 , 清 永珞、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 粥3 年版,第2 靳页 诗本义) 宋 欧阳修撰,见于四库全书h 清 永珞、纪昀等编纂,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s 3 年版,第2 s 7 页 1 1 第二部分本末论 ( 一) 诠释原则:合“末”求。本” 诗本义卷十三的“本末论”是欧阳修重新诠释诗经的总的原则和方法论。在 “本末论”这一部分,欧阳修分别区分了诗之“本义”和“末义”,并指明诗经的诠 释就是要探究“诗本义”。那么,欧阳修是怎样理解“本义”和“末义”的呢? 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