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改革开放 32 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方面巨大发展的同时,阶层、贫富分化显 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在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等方面协调发展 的今天,低收入群体是所有社会群体中最需要关注的一个群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 的深入发展,并且我国人均 gdp 已经超过了 3000 美元,低收入群体所引发了一系 列问题包括群体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该群体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 定程度, 关心和解决该群体的问题, 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关乎到社会的长治久安, 也推动着社会总体预警指标得以完善。 本论文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低收入群体问题的预警指标体系研究”的 一部分。该课题共设定四级五项指标,其中,行为状况指标为总体五项指标之一, 是测评低收入群体稳定度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本论文重点论证和建构低收入群体 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第一部分论述行为状况指标建构的必然性:历史唯物论关 于利益追求与人的行为状况的理论论证,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历史性、具体性论 证,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论证,现代行为学理论的论证。 为了科学、准确地对低收入群体的稳定度进行测评,须将行为状况指标进一步 细化。本文的第二部分把该群体的行为状况指标划分为社会行为、法治状况和政治 参与三项,其中,社会行为指标选取了参加技能培训指项、邻里纠纷指项和入教者 指项等;法治状况指标选取了依法维权指项、群体性事件指项和刑事案件指项等; 政治参与指标选取了参加民主选举指项、人大代表指项和参加社团指项等。 本文的第三部分论述了把握和运用这一指标时应注意的六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低收入群体的经济地位与其行为状况的关系,低收入群体的常规行为状况与特定行 为状况的关系,低收入群体的社会行为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低收入群体社会行为与 法治状况的关系,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参与与法治状况的关系,低收入群体的心理成 熟度与其行为状况的关系和低收入群体的行为状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本论文经过比较详细的调查和论证,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初步建立起低收入群体 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以期为决策部门提供操作性强、系统的科学参考。 关键词: 关键词: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行为状况指标 ii abstract with grea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32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arization have emerged a trend of gradually increasing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harmonious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legal system, low-income group in all social groups is a group of the most concern. and our country has already been in the sensitive period of $3,000 in which a series of events and malignant cases caused by low-income group, low-income group had aroused great concern and had huge impact on social stability. in view of the above fact,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are and cope with this groups problems. this is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long-term stability,but also promote the overall social early-warning index to perfect. this thesis is a par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named warning index system of low-income groups problems. the subject set four level, including five indicators. behavior state index which hold 20% in overall index system, play the decisive role in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 necessity of behavior state index of low-income group. its necessity is based on interest pursui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argument of people historical and concreteness needs of marx ,socialist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value orientation argument and modern behavioral theoretical argument. in order achieve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evaluation for the stability of low-income group,we shall further refine behavior state index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 of social behavior, legal stat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 content and objectivity of behavior state index . the social behavior index choose the training of skill , neighbor disputes and the situation of neophyte etc. the legal state index select legal right safeguarding cases, the malignant cases and the criminal etc.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dex choose democratic election, npc member and social club etc. iii the chapter third discuss some relationship problem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cluding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status of low-income group and its behavior state , relationship of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of low-income group behavior and specific cases, relationship of social behavior of low-income group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relationship of social behavior of low-income group and legal state,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low-income group and legal state , relationship of the psychological maturity and low-income group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 of low-income group behavior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fter detailed investigation and verification, combined with theoretical knowledge , the author set up behavior state index of low-income group stability. the author hope that the thesis can provide operable and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policy department. key words:low-income group; stability; behavior state index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37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承诺书 38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 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引 言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这种转型必然引起我国社会结构全方 位、根本性的变迁,从而催生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低收入群体。 伴随着经济社会方面巨大发展的同时,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我国目 前低收入群体的规模,保守的估计也占到了总人口的 30%即 4 亿多人,这一庞大的 群体包括低收入农民、下岗和困难企业职工、低收入市民和弱势群体。这一群体规 模庞大、收入低微,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被边缘化的情况突出。这一特殊群 体的长期存在,一方面违背我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方向;另一方面直接制约 着经济、社会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并危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因此在构建和谐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制等协调发展的今天,低收入群体的稳定度是一个不 得不面对的大问题。而影响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因素纷繁复杂,主要包括经济、政 治、社会等方面,但就具体的实践层面来说,该群体的行为状况与其稳定度的关系 最为直接。探讨并建构该群体的行为状况指标的必然性、内在结构及其深层关系问 题,是测评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关键环节。低收入群体的稳定度直接表征整个社会 的稳定度,因而研究低收入群体的行为状况对其稳定度的影响对维护社会公平公 正、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社会与政治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社会稳定这一课题, 国内外的专家、 学者在很早就对其作了研究论证。 国外, 埃蒂里阿基安提出了测量社会不稳定的 3 个指标,艾斯特斯、摩根提出了衡量社 会不稳定程度的 6 个指标,罗伯特达尔提出了衡量社会稳定情况的 4 个指标。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我国许多学者开始对社会稳定预警指标的研究。1992 年朱庆芳在 其社会指标的应用一书中提出了由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社会问题、民意等 4 个方面共 40 多个指标构成的 “社会综合报警指标体系” 。 宋林飞在 1999 年参照 1989 年提出的社会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和 1995 年提出的社会风险预警综合指数的基础上 对社会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整合研究。1995 年,张春曙针对上海市的情况提出了由经 济水平、收入与消费、劳动就业、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社会发展不平衡等 8 类共 18 个指标组成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阎耀军 2006 年发表的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 度的实证研究与模拟预警从生存保障系统、经济支撑系统、社会分配系统、社会 控制系统、社会心理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六方面对影响社会稳定的指项做了系统论 证与实证分析。苏江丽对欧盟监测低收入和社会排斥的指标做了介评,并讨论了该 指标对于构建我国低收入群体问题的预警指标的相关启示及借鉴意义。这些指标体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 2 系涉及的方面各有不同,从不同侧面对社会稳定或不稳定状况进行研究和论证,从 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显示了社会稳定度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量化指标检测出来。揭示 了研究低收入群体的稳定度的可行性。 而对低收入群体稳定的研究,目前国内关于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研究最新动态是 潘峰老师的关于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指标体系建构 ,本文即是课题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并论证设立低收入群体行为状况指标的必然性,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 行为状况指标系统建构及其客观性,建构低收入群体行为状况指标应关注的几个关 系问题等,力求对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指标体系建构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从而为 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思路和方法工具。 第一章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及其行为状况指标建构的必然性 3 第一章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及其行为状况指标建构的必然性 1.1 我国低收入群体及其稳定度 1.1.1 低收入群体的界定 低收入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状况。 无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如何,总有一部分人处于收入相对较低的状态。它 普遍存在于任何国家 、任何地方、任何时期。我国现阶段的低收入群体是随着改革 的不断深入而分化出来的特殊群体,它包括贫困群体,还包括那些收入高于贫困线 但远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非贫困低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的规模保守的估计占 到了总人口的30%即4亿多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包括低收入农民、下岗和困难企业职 工、低收入市民和弱势群体,其中也包括了贫困线提高之后将近一亿的贫困人口。 目前国内外学者确定低收入标准时,主要使用贫困线扩展法、最低工资标准、最低 生活保障线等方法,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对低收入群体的界定都应当根据当地实 际的生活水平为依据,同时符合如下基本条件:第一,家庭居住条件人均低于或略 超出基本居住条件;第二,每户家庭人均收入均低于或略超出当地生活水平;第三, 每户家庭人均非正常支出均大于或略低于正常收入;第四,每户家庭人均财产低于 或略高于基本生活条件。 1 1.1.2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表述 稳定度从哲学意义上讲是指一种状态量度,表示事物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 中不会轻易发生突然、剧烈的变化,是一种相对稳固、安定的状态,如果超出了这 一度,那么这种相对稳固、安定的状态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低收入群体的稳定度 就是指在现存的社会体制下,社会转型这一敏感期中,通过该群体的所表现出的行 为状况、特征,从而来判定该群体的稳定状态的量度。这将有助于我们的国家部门 提前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社会与政治稳定。 1.2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总体指标概述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背景、经济生活、政治心态、行为状况 和社会背景五个方面。在这五个方面下又分别各下设了三个具体指标和反映具体 指标的若干个子项,形成四级五项指标的总体指标。 自然背景指标包括环境问题、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三方面。具体反映环境问题 1 冯耀明、潘峰低收入群体的政治心态与政治安定调研j2005,4,114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 4 的指项包含有环境改善幅度、污染事件波及人口比例、环境纠纷比例和地方病发病 率等;安全事故方面包含有生产事故率、食品问题发生率和传染病发生率等;自然 灾害方面包含地质灾害发生、水旱灾害发生和气象灾害等。 经济生活指标包括收 入状况、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三方面。反映收入状况有人均收入增长率、最低工资 浮动率和失业率等;反映生活水平状况的有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和恩 格尔系数等;反映社会保障水平包括保障标准提高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医疗保障 覆盖率和受救济比例等。政治心态指标包括基本取向、焦点认识和未来期望三个方 面。基本取向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强度、对政府行政的满意度、对党和政 府的信任度和对方针政策的支持度等方面;焦点认识包括对社会不公的怨愤度、对 干部腐败的反感强度、对贫富差距的逆反度和对群体性事件的同情度等;未来期望 包括对科学发展的信心值、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期望值、对解决低收入问题的期盼值 等。行为状况指标包括社会行为、政治参与和法治状况三方面。社会行为包括诚实 劳动比例、参加技能培训比例、不良行为习惯比例打架、邻里纠纷比例和入教者比 例等;政治参与包括有自杀自残率、要求入党者比例、参加民主选举比例、人大代 表比例、参加社团比例等;法治状况包括依法维权者比例、调解案比例、群体性事 件比例、刑事涉案比例和恶性事件比例等。社会背景指标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导向 和舆论舆情三方面。宏观经济方面有 gdp 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 增长率、基尼系数等。政策导向方面包括有关政策法规出台率、人大政协相关提案 率、劳资纠纷比例等;舆论舆情包含有网络舆论集中度、主流报刊关注度等。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影响和决定该群体的主要方面和要 素,虽不完整但比较系统。在这个体系中,二级指标中的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表征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关键要素。但这五方面不是平行的、并列的,而是有层次的、 成体系的。这五方面中,自然背景指标占总指标权重的 10%,经济生活指标占 30%, 政治心态指标占 25%,行为状况指标占 20%,社会背景指标占 15%。 1.3 建构低收入群体行为状况指标的必然性 任何科学的方法、手段的确立都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和指导。确立行为状 况指标及其对于判断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必要性,需要从理论和现实等方面来论证 以寻求其合理性依据。 1.3.1 历史唯物论中利益追求与人的行为状况的关系论证 唯物史观认为,利益追求是人类行为永恒的推动力,也是人以及整个社会发展 第一章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及其行为状况指标建构的必然性 5 的不竭动力。马克思曾经指出: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2利益是实现人与社会结合的契点, 是人们在追求各自的或共同利益的实践活动中所 结成的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中的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经济关系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他社会关系, 实质上也体现着人们的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利益。 因此,利益是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讲到: “马克 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 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 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 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 反。 ” 3 利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马克思说过, “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为了维持再生产和自己的生命,必然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 ” 4人类在实现生存和发展进行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对物品的占有、支配和 使用问题,从而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物质利益关系,进而发生各种利益冲突。这种冲 突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斗争,而且会波及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人们为追 求利益而活动、斗争,利益追求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是人们从事各种各样的活 动的内在动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农民起义频频出现,其原因都是由于在经济 分配领域的不公平、正义,统治阶层通过对农民,小生产者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获得 了巨大的财富,而广大小生产者、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则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和弱势地 位,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社会贫富差距十分悬殊,造成了严重的阶级对立, 使社会动荡不稳。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下,被剥削者难以生存,剥削者的生存同样 也难以为继,严重的阶级对立导致社会的动荡不稳,并最终导致王朝的更迭,对经 济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历史上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都会在阶级对立严重时 期采取一系列调节贫富差距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这些政策也确实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 “贞观之治” 、 “康乾盛世”等都有力缓解了 阶级对立,社会呈现出繁荣稳定的局面。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农民起义提出 的口号大多是“均田” ,宋朝王小波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 ;李自成 提出“均田免粮” ,得到了百姓的大力支持;洪秀全提出“天下人田,天下人同耕”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 6 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改革”运动等等,都是围绕经济利益的归属和分配而进行 的。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今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低收入 群体上访、聚众等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屡有发生,这些矛盾、纠纷实际都归结于利 益分配的调整上。有一种理论叫“无直接利益冲突” ,其实际上最后还是利益在起 作用,人的行为状况最终受利益的支配。 利益包含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文化利益等不同的利 益。不同的利益追求必然支配着人们不同的行为状况。在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尚未 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经济利益对人们行为的推动作用是基本的、主要的。低收入群 体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其收入水平相对低下,这就决定了低收入群体的经济利益追求 极为集中,进而决定了低收入群体的行为状况不同于中、高收入群体。从历史发展 的趋势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们从温饱走向小康,从小康进一步走向富裕 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利益得到愈来愈大的满足,政治利益、社会利益、文化利益等 其它利益追求也就愈来愈凸现出来。但是,政治、社会、文化等利益追求对人们行 为的推动作用又不能脱离经济利益的推动作用而孤立存在。邓小平曾经指出“不讲 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不行。一段时 间可以,长期不行” 。 5低收入群体政治、社会、文化等利益追求是建立在经济利益 追求的基础之上,其实现的最终落脚点也在经济利益上,这是由低收入群体的经济 地位决定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生的各种问题总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解决问题 也必须要在“利益”的层面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就决 定着和谐社会的实现程度。因此,党中央一贯强调,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好、实现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关心“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利益追求直接反映低收入群体的行为特征,反过来,低收入群体的行为状况也 反映其利益追求。因而,该群体利益追求的满足与否直接表征在其行为中。低收入 群体的行为决定着该群体的稳定,而该群体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 程度。因此,低收入群体的行为状况指标也就成为衡量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重要尺 度。 5 邓小平文选(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第一章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及其行为状况指标建构的必然性 7 1.3.2 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历史性、具体性论证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需要的“三级阶梯”理论,这一理论从需要的社会体系和历 史序列相统一的角度,把人的需要分成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一人的生存或生 理需要。它包括吃、喝、睡眠、排泄、生育等需要。这些需要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的需要,是自然形成的。 二人的谋生或占有需要。人要满足自己的生存或生 理需要,就一定要从事劳动和生产,把自己作为生产当事人来再生产。它从形式上 和内容上超出了人的自然需要和对象性需要, 使活动本身成为人的需要, 是一种 “历 史地自行产生的需要即由生产本身产生的需要” 。 6三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 人的谋生或占有活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了人的高级需要。它包括人的科学 探究需要、审美创造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等。在这一阶段,人的需要已经不再是单 纯的、内在的自然需要,也不再是单纯的、外在的、过渡性的历史需要,而是内在 与外在相统一的真正的历史需要。马克思提出的人的需要的三级阶梯理论从历史唯 物论出发,揭示了人的需要的历史性,即从人的需要的发展过程来说,人的需要是 变化的,总体呈现出一个向上发展的趋势。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人的需要也呈现 为一个不断地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体现出人的需要的历史性。当处于物质匮乏的 时代时,人们较多专注于物质、 生存和安全需求; 当步入相对富裕的生活状态之后, 人们会逐渐寻求通过社会交往受到他人肯定, 拥有一定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 更 多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度设计以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后,我们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徘徊在温饱线的边缘, 基本的生活生存需要成为我们基本、主要的需要,全国人民普遍生活水平不高,也 就基本不存在低收入群体这一概念。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改革开放的进 行, 人们逐渐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在这一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 由于制度不健全, 法律法规缺失,个人因素等原因,在总体迈向小康的路上逐渐分化出的低收入群体 成为社会发展的代价承担者。低收入群体正在或已经游离于社会的边缘,处于社会 的底层,贫富悬殊迅速拉大,公平正义受到挑战,这些极易导致该群体行为状况发 生偏差,进而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 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已从温饱向吃 好穿好并逐渐向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从主要关注经济状况逐渐向政治文化领域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20、19 页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 8 转变、从专注人的生存或生理和谋生或占有需要逐渐向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转变,在 这一过程中,必须关注低收群体的需求与其行为的关系。 可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求理论论述与低收入群体的稳定度之间存在着紧 密的内在联系。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求理论的要求,则低收入群体稳定、社 会稳定; 违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求理论的要求, 则低收入群体不稳, 社会动荡。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低收入群体行为状况的意义尤为重要。同时也符合马 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求理论的要求。 1.3.3 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论证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当 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的论断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 己全面的本质。 ” 7 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 不单指单个人的发展, 而是指 “每个人” 、 “任何人”都普遍地得到发展,即让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得到发展。社会主 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 发,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 水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公平对等发展的社会环境,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 民。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工具价值取向。社会的全面发 展,归根到底要由人的发展来体现,离开了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载体人, 其自身的发展是否全面就成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无论是经济发 展、政治进步还是文化演进、生态和谐等方面无不是由人决定的。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每一个具体、现实的人,即最广大的人民 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价 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经济、社会的发 展最终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手 段。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目标、终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所在。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一般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人们 在追求生活富足的基础上逐渐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在经济利益得到基本满足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一章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及其行为状况指标建构的必然性 9 的前提下,相应的其他要求也逐渐呈现出来,这符合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 要求。低收入群体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特点。 经济方面,大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低下,经济防线脆弱,任何意外,如自然灾 害,突如其来的大病等都会对其造成致命打击; 政治方面 ,对自身社会地位和权 利的实现程度不满意, 失落感严重;思想方面, 理想信念淡漠, 精神状态不佳, 缺 乏进取意识, 对社会缺乏认同感。这些经济的,政治的因素严重束缚了低收入群体 的健康、全面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低收入群体占到总人口的 30%,这样 庞大人群的行为状况特征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稳 定和安全,因而对低收入群体的行为状况的把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因 此,对低收入群体行为状况测评势在必行。 1.3.4 现代行为学理论论证 现代行为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社会体系中,通过人际间交往在共同 的社会规范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哈贝马斯认为人的行为是规范调节的行 为,即社会集团成员根据共同价值和规范调节其行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 期,各种思想观念冲突激烈,社会行为规范功能日趋弱化,人们能普遍接受的新的价 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改革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开始不断显现,价值标准、观念 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导致低收入群体无法在思想观念急剧变化时期选择 自己的判断标准,影响其价值判断,容易引起他们对社会的不适应感。此外,社会竞 争压力的不断加剧,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冷漠化程度进一步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 低收入群体群体行为可能会发生偏差。正如高兆明指出“就人的行为而言,人的行为 方式总是它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折射。” 8就当前而言, 低收入群体的偏差行为主要表现在自暴自弃,对社会的漠视甚至仇恨,犯罪、暴乱等 方面,在社会活动中违反社会公共秩序、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对现存的社会秩序 和社会规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和挑战,因此,现代行为学理论有力论证了在低收入群 体稳定度指标中设立行为状况指标的必要性。 8 高兆明. 社会失范论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53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 10 第二章 行为状况指标的系统内容及其客观性 历史与现实证明,社会的稳定度直接表现为低收入群体的稳定度,而低收入群 体的稳定度直观的体现在其行为状况上。行为状况指标是测评低收入群体稳定度必 不可少的指标,其本身包含内容较广,但笔者从测评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可行性、 现实性上考量,将行为状况指标划分为社会行为,政治参与和法治状况三个方面并 在三方面下又分别设了若干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2.1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 社 会 行 为 诚实劳动比例;参加技能培训比例;不良行为习惯(如酗酒,赌博)比例; 邻里纠纷比例;入教者比例;自杀自残率等 法 治 状 况 依法维权者比例;调解案件比例;群体性事件比例;刑事涉案比例;恶性案 件比例等 行 为 状 况 指标 政 治 参 与 要求入党者比;参加民主选举比例;人大代表比例;参加社团比例;加入自 发性组织比例等 虽然行为状况指标下设的三个指标包含了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但本文主要针对 其核心的指标进行分析。 2.1 社会行为指标 日常生活中,社会行为的好坏与个体素质关联度高,构成低收入群体中的绝大 分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差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群体的总体行为特 征。社会行为指标所涵盖的几项指标的变化直接反映该群体稳定度的高底,本文就 以下几项核心指标进行分析。 2.1.1 参加技能培训指项 缺乏技能培训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顿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30多年的城市优 先发展模式使农村和城市严重分离,作为低收入者主要聚居的农村基础实施缺乏, 信息闭塞,农民受教育机会少,文化程度低,这些先天不足导致农民外出打工时只 能出卖自己的体力从事“脏,苦,累, 险,薪酬微薄”的工作。20082009年袭 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2008年我国失业率达6%以上,到2009年 初时就有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 经济参考报2009年2月5日报道说,2009年贵州由 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返乡农民工人数有130150万人,占到全省外出务工农民工总数 的20%以上。 这些农民工多为无技术,仅凭劳力赚钱,在收入不稳定时极易引起他 们的内心波动。另外许多返乡农民工在经济上处于社会低层,在光怪陆离的社会中 第二章 行为状况指标的系统内容及其客观性 11 他们做的是粗放型的工作,劳动强度大但收入不高,从而加剧心理失衡。他们遇到 挫折后常常无法排解,心理承受能力弱,禁不住物质的诱惑,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造成社会不稳定。其次,上个世纪90 年代开始的城镇职工的下岗潮所形成的城镇低 收入群体数目庞大, 90年代末期, 中国的下岗职工最高峰时曾达到3000多万人。 2006 年2月15日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公布:到2000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为2137万,主要集中在煤炭、军工、机械制造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纺织行业。 9这些40, 50后的下岗职工知识体系老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再加上我国城 镇社会保障的不健全,他们的生活举步为艰,因而,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能够带 来经济收入并能快速融入社会大家庭的技能培训就显的尤为重要。面对危机所带来 的冲击,最重要的就是开展技能培训。首先,技能培训可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就业 能力,从而疏导就业,减轻个人的经济压力。其次,技能培训的开展可以提高低收 入群体的技能水平,有利于提高其劳动力素质,是整体提升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 最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投入,使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联合起 来形成合力,有助于调动低收入群体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全面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物 质状态和精神面貌。只有使低收入群体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使他们生活安定、人心 稳定、心里宽慰,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参加技能培训指项也就理所当然 成为考量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2.1.2 邻里纠纷指项 家庭,邻里,社区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群体形式,是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最 初载体。家庭,邻里,社区成员间亲密,熟悉的关系,以及相互信任,互相帮助的 和谐氛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基本要求。 “远亲不如近邻” , “邻居好, 赛金宝。 ” 这些用来赞扬邻里之间和睦关系的谚语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心灵。 近年来社会公 德淡化, 社会风气不良, 人际关系日益淡漠。在城市, 居民日益“ 作茧自缚”在自 己的小天地, 邻里之间“ 歌舞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 ; 在农村,生活空间与 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 生活的难度愈来愈大, 不再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与邻里们沟通、 交往。这一切使邻里之间的交往被挤到了人们生活的边缘,彼此之间的关系慢慢脱 离情感、伦理、道德的成分。 孩子们的初始社会化也不再在依靠邻里而是依靠自己 的家庭与社会提供的场所与机构,如幼儿园、托儿所等。 邻里之间的地理关系日益 凸现出来。 10尤其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冲突,对社会最基本 9 李季平老百姓还要为改革再付出多大代价 2007 年 01 月 08 日 18:43 ,光明网 10 徐慧清.社会转型期农村邻里冲突的解构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78 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行为状况指标探讨 12 的群体的和谐稳定产生强烈冲击,社区邻里纠纷明显增多。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报告,2005年邻里纠纷数量为836919例,2006年上升到929423例。在民间纠纷比例 中邻里纠纷比例从2005年的18.7%上升到2006年的20.1%。且低收入群体在其中的比 例超过了60%占到总体的一多半。 更为重要的是邻里纠纷容易诱发暴力犯罪.如2009 年5月6日,黑龙江省兰西市北安乡某村村民李某开车去给其弟弟取碾子,途经村民 丁某家时,与丁某的妻子因种地的事发生冲突,李某用其四轮车上的摇把打击丁某 妻子头部,致使丁某妻子当场死亡,李某随后逃跑。近年来,由于邻里纠纷而引发 的民事、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因此把邻里纠纷指项列为测评低收入群体稳定度有 其现实必要性。 2.1.3 入教者指项 许多低收入者确实在为生存和改善自身境遇而奋斗,但也有些人无论怎么努力, 仍然无法摆脱其弱势的地位。由于个人无力进行任何改变,当这些人对现实感到痛苦 时,为寻求精神的解脱、释放,宣泄生活所造成的压力,很容易转向非理性的宗教情 结。教会能够给入教者提供一些实用性的价值,比如只要入教就能得到“上帝”的 庇护,只要每天心诚的祷告就能治病,保平安,佑子孙。这种功利性的做法虽然是 对当前低收入者处于“风险社会”的迎合,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入教者的现实痛苦, 但信奉宗教本身就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由此会导致心理偏差,不仅荒费了勤劳致 富的时间,耗费掉自己全部心血,而且会导致行为偏差更大。有些宗教宣称有病不 需治疗,而要相信圣母、圣父神奇的治愈力量等歪理邪说。山西忻州旧县乡有一户 人家全家信奉基督教,女主人在得知自己患病的情况下听信该教教导不去医院看病 而是在家祷告希望自己的神灵救赎自己,过了一段日子,她的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 愈发加重,亲朋好友的劝说也无济于事,在病情愈发加重的时候把自己家的屋顶捅 了洞,说是听到了圣母的召唤,要追随圣母的脚步,最终不治而亡。还有的人因为 信奉宗教不杀生的信条,置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不顾,超生现象严重,甚至与计生 办的人大打出手,引发一系列违法违规的行为。到目前我国的入教者已超过一亿人, 山西省就有11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5%,其中大多数属于低收入群体。2009年民政 部发布的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现有基督教人数占总人数的 1.8% ,而且半数以上的基督徒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宗教借用一神论反对与排斥 其他价值观与信仰,反对其他组织的领导,进而威胁到低收入群体与党和政府的关 系。因而入教者在低收入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多少直接影响着该群体的稳定。 第二章 行为状况指标的系统内容及其客观性 13 2.2 法治状况指标 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存在着高风险的特殊时期。 国际公认,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是社会矛盾剧增时期,此时对低收入群体的 法治状况的考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法治状况中包涵的五项指 标反映着该群体的法治素质和守法程度,直接表征该群体的稳定度。在这五项指标 中笔者选举了三项核心指标进行分析。 2.2.1 依法维权者指项 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法治素质的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依法维权的意识 显著增强,但其合法权益仍然常常受到侵犯, 劳动者为讨回自己的工钱不惜采取跳 楼、跳桥等极端手段, 因工伤残却得不到合理补偿时有发生。在这些劳动权益受侵 犯的案例中, 由于低收入群体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支付维权所承担的高昂费用而放 弃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另外,也由于该群体的文化程度不高,一部分劳动者维权意 识淡薄, 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经验 ,维权能力不强,在很多情况下都不知道自己 的合法权益已经遭受到了侵犯,即使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也不知如何维权 而放弃维权。甚至有一部分劳动者采用极端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造成家庭、社 会的不安定。中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的法律援助案件以30%的速度递增,被援 助者大多是低收入者,这一方面说明低收入群体维权意识的增强,利益表达渠道逐 渐改善,另一方面也表明低收入入群体的权益极易受到损害。如果正常的利益诉求 渠道受阻,为了维护和追求自身的利益,难免会凭着一时的热情和冲动选择非理性或 者严重违法的参与方式, 直至发展为极具破坏性的群体活动。例如,在政府征用农民 土地的过程中因为土地等资源被政府侵占而得不到合理补偿,从而造成他们集体上 访,越级上访等问题。归结原因, 劳动者不知道自己应享有的合法权益, 对能保障 其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知之甚少,遇到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事情仍相信“法不 责众” 弄大就有人管的思想。因而广大劳动者对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熟悉程度, 对 自己在劳动过程中享有的劳动权利的了解程度及在维权过程中该如何依法行使法律 赋予的权利是低收入群体能否合法维护自己权利的关键所在。因此不断提高低收入 群体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法律武器, 通过合法渠道反映诉求、维护自身权 利。积极引导,鼓励低收入群体依法维权,保证其正当权益得到及时,合理维护是 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必不可少的环节。 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广大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