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分析.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分析.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分析.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分析.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单 位 代 码 10445 学 号 2008020332 分类号 g884.1 研究生类别 全日制硕士 硕士学位论文 论论 文文 题题 目目 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 技术特征分析技术特征分析 学科专业名学科专业名称称 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教育训练学 申申 请请 人人 姓姓 名名 何茂贵何茂贵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李静李静 副副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时论文提交时间间 2012011 1年年6 6月月1 1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 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 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学校 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目 录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2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4 2.1 研究对象 . 4 2.2 研究方法 . 5 2.2.1 文献资料法 . 5 2.2.2 专家访谈法 . 5 2.2.3 录像解析法 . 5 3 结果与分析 . 5 3.1 运动员“两心”距离的研究 . 8 3.2 运动员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的研究 . 10 3.3 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身体主要关节角度变化的研究 . 12 3.3.1 伸膝提铃阶段身体主要关节角度的变化 . 12 3.3.2 引膝提铃阶段身体主要关节角度的变化 . 14 3.3.3 发力阶段身体各主要关节角度的变化 . 16 3.3.4 惯性上升阶段身体各主要关节角度的变化 . 18 3.3.5 下蹲支撑阶段身体各主要关节角度的变化 . 19 3.4 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各个环节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在垂直方向上的速度的研究 . 21 4 结论与建议 . 27 参考文献 . 30 致谢 . 3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分析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分析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现代竞赛举重动作包括抓举和挺举两项,其技术特征对举重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举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取得了 15 枚举重金牌 中的 8 枚,创造了辉煌的战绩。举重项目也是山东省的传统优势项目,特别是山东省女子 举重运动员唐功红和刘春红都曾多次在国际级比赛中勇夺金牌,创造佳绩。抓举是举重比 赛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举重比赛的第一个项目,抓举成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举重 比赛的最终成绩。对抓举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对于改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 绩具有重大意义,对整个举重项目的长远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抓举技术做过很多研究,以对国内、国外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抓举 技术动作的分析为主,其方式主要分为对一个运动员的“两心”距离和杠铃重心以及身体 重心偏移情况的研究,肌肉用力特点和抓举各个阶段的肌电特征,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抓举 技术的比较等,对于山东省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研究却很少。 本文以参加 2010 年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的四名山东省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 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和运动员身体重心的变化和运动员身体主要部位的运动学参数变 化,来分析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本研究发现: (1)通过对“两心”距离的研究,发现 四名运动员前后两心距离有很大差异, 根据生物力学原理, 杠铃的运动轨迹越贴近垂直面, 说明杠铃受到垂直向上的拉力越大;相反,杠铃前移或后移的幅度越大,杠铃就受到偏离 垂直向上的拉力的分力越大,因此,两心距离过大,很容易导致动作失败或影响成绩提高。 (2)通过对运动员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运动轨迹的研究发现,四名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和 杠铃重心在垂直参考线的前后侧移动的距离较大,普遍表现出动作不稳定的特点,而她们 只能通过后跳来调整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距离。而一般认为,这种前跳或后跳的调整为 动作不稳定的表现。 (3)通过对身体主要关节角度的研究发现,四名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 各个关节角度的变化趋势符合各阶段抓举技术的特点,但在抓举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运 动员的各个关节的变化存在差异。 (4)通过对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各个环节杠铃速度的研 究发现,运动员在发力阶段对杠铃施加的垂直向上的拉力远远大于伸膝提铃和引膝提铃两 个阶段,符合发力阶段是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最大用力的发力技术的特点。 关键词:山东省;举重;抓举;技术特征;技术分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snatch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snatch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elite female weightlifters of elite female weightlifters of shandongshandong abstract weightlifting movements in modern competition includes snatch and clean and jerk whose technique feature plays a vital role in weightlifting scores. weightlifting is a predominant sport in china. in 2008 olympic games, chinese national team won 8 gold medals, with a total number 15 being set, which is a magnificent success. weightlifting is a traditionally predominant sport in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female weightlifting athletes tang gonghong and liu chunhong have won gold medals more than once and created a great success. snatch is an important race mode in weightlifting competition as well as the first one to start, whose scores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inal scores of the whole weightlifting competition. snatch technical feature analys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athletic performance, and promote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weightlifting. in recent years, lots of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snatch techniques by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which mainly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natch technical movement of those outstanding athletes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 patterns include the research on the gravity distance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shift between the bar and the athletes, and the muscle exer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muscle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during each phase of snatch, along with the comparison of snatch technique among the outstanding athletes home and abroad, etc.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women weightlifting athletes in shandong province.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thesis targets the four athletes in shandong province who took part in the 2010 national women weightlifting championship. according to the bar and body gravity changes and kinematic parameter variation of athletes physical main parts during the snatch, the thesis aims to analyze the snatch technique features of the athletes. 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gravity distance between the bar and the athletes,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among the four athletes. according to the biomechanics principle, the closer the bar press the vertical, the bigger straight-up pull the bar will be under; on the contrary, the bigger range the bar move forward or backward, the bigger component force the bar will be under which is caused by the deviation from the straight up pull. in this way, long gravity distance between the bar and the athletes will lead to no lift or influence the scor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center-of-gravity path of the body and the bar, both the four athletes physical center of gravity and the bars center of gravity deviate from the vertical reference line, and generally show unstable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way, the athletes have to bounce back to adjust the gravity distance between the bar and the athletes. however,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action of bouncing forward or backward manifests the instability of the athlet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main joint angle, the variation trend of the joint angle of the four athletes correspond with the snatch technique features in every phase of the snatch process. however, during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snatch, different athletes differ in the changes of each join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he bar speed in all links during snatch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process, the straight-up pull that the athletes exert on the bar during the phase of pull is far bigger than the pull exerted in another two phases. this corresponds with the pull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i.e. the phase of pull is when the athletes exerts the maximum pull during the snatch.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weightlifting; snatch; technique features; technique analysis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1 前言前言 1.1.1 1 选题依据选题依据及意义及意义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届世界举重锦标赛至今,举重运动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举 重运动也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最初古希腊人通过举石头来锻炼和测验 人的体力,而罗马人则在棍的两头上扎上石头来锻炼臂力,直到十八世纪的哑铃练习的出 现,才标志着竞技举重的初步形。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先后在英国、美国等地,人 们开始组织国际性的举重竞赛活动。 1891 年在伦敦莫尼克咖啡馆举行的一次世界举重比赛中,英国人罗托斯利维获得冠 军,而第一次正式的国际举重比赛则是在 1896 年于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运会上进行 的。举重运动从那时开始至今,经历了重大的变革。首先是国际举重组织的发展,从 1905 年在杜伊斯堡成立的世界业余运动员联盟到 1913 年在柏林成立的国际举重竞技运动联合 会,而目前的国际举重联合会则成立于 1920 年,一直发展至今。第二,体重级别的细化, 从不分体重级别到经过 3、4、5、6、7、8、9、10 级,级别越分越多。竞赛动作也由单手 举和双手举发展到只用双手举,由双手推、抓、挺举 3 项发展到只剩抓举和挺举两项。进 入 80 年代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一些高科技技术成果和新的训练方法在体育领域的全 面渗透和应用,对举重水平提高起到了极大作用。 我国的举重运动是从 1925 年前后国际上流行的杠铃举重运动开始的,最早出现在上 海、广州等沿海大城市中。1929 年上海精武体育会设置了一副铁制杠铃,开始了近代举重 运动。1935 年 10 月,旧中国第 6 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行,举重第一次被列为表演项目。 直到 1948 年的第 7 届全国运动会,举重才被列为正式的比赛项目。新中国成立以后,由 于党和政府对体育运动的重视,举重运动也开始了蓬勃发展。举重的技术、教学法、训练 法等理论研究工作也相应开展起来,举重的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1956 年 6 月 7 日, 我国 56 公斤级运动员陈镜开在上海以 135 公斤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由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 的这个级别的世界纪录,使举重成为我国体育史上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项目。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际女子举重运动的发展,我国于 1984 年也开展了女子举重运动。 同年 9 月,山东省成立了我国第一支女子举重队,随后辽宁、四川、吉林等省也纷纷开始 组队,女子举重逐步走上正轨。 1996年国际奥委会将女子举重作为夏季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纳入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 与此同时,国际举联重新划分了男子 8 个、女子 7 个体重级别标准。女子 7 个体重级别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准分别为 48kg 级、53kg 级、58kg 级、63kg 级、69kg 级、75kg 级和 75+kg 级。女子举重 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也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 队取得了 15 枚举重金牌中的 8 枚,其中女子举重队勇夺 4 枚金牌。在 2004 年的雅典奥运 会上,代表我国出战的 4 人取得了 3 金 1 银的优秀战绩,2000 年的悉尼奥运会上,我国同 样取得了 4 枚金牌的优秀成绩。从整体上看,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在世界上已达到领先的水 平。 山东省是我国的体育强省, 举重项目也一直是山东省的重点项目之一, 在多届奥运会、 世界锦标赛及全国运动会上都取得过辉煌的成绩。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 山东省的刘春红、 唐功红一举夺得女子举重两枚金牌;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刘春红再度摘金,让我国的 举重项目更放光彩。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山东省的何树勇、杨哲和刘春 红分别夺得男子 94 公斤级、男子 105 公斤级和女子 69 公斤级的冠军,使山东省的举重项 目在本届全运会上取得了骄人战绩。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抓举技术做过很多研究,以对国内、国外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抓举 技术动作的分析为主,其方式主要分为对一个运动员的“两心”距离和杠铃重心以及身体 重心偏移情况的研究,肌肉用力特点和抓举各个阶段的肌电特征,国内外优秀运动员抓举 技术的比较等,对于山东省女子举重运动员的研究却很少。 通过对本研究中的四名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对于 改进运动员的技术动作, 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大意义, 对山东省整个举重项目的长远发展, 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2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根据选题需要,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 查阅了近二十年来全国各体育院校学报、 优秀硕士、博士论文集以及运动训练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术诊断等方 面的著作和文献资料百余篇,登陆中国期刊网、中国体育咨询网等相关的网站,查阅相关 资料。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涉及到相关内容文献主要有: 竞技举重运动 1中对抓举的动作技术进行了明确的阶段划分,分预备提铃、第一 步提铃、引膝、发力、下蹲支撑、起立六个阶段;参考国内相关文献,在阶段划分问题上 基本与此一致。而国外的文献又统一将抓举的动作技术进行了如下阶段划分:杠铃离地前 的预备提铃、第一发力阶段(即从杠铃离地开始到伸膝最大时刻结束) 、过渡阶段(膝关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节角度从伸膝最大时刻开始到引膝最大时刻结束) 、第二发力阶段(从引膝最大时刻开始 到杠铃速度达到最大时刻结束) 、下蹲支撑、起立六个阶段。综合国内外文献对动作技术 的阶段划分,它们只是叫法不同,其内容实质是相同的。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在抓举动 作技术中,研究较多的运动学指标有: “两心”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的偏移;杠铃和身体 重心的运动轨迹;杠铃在各个运动阶段中的速度(杠铃在垂直方向的速度变化和杠铃在水 平方向上的速度变化以及发力末杠铃达到的最大速度) ;杠铃所能达到的相对高度(最大 高度与身高的比值) ;膝关节角、髋关节角、踝关节角、躯干倾斜角在各个阶段的变化特 别是膝关节角的变化。 山东体育学院的李坦 2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对山东省女子举重二线运动员的抓举 动作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抓举过程中杠铃重心和身体重心在前后、左右、垂直三个方向上 的运动以及身体主要环节的运动学参数,研究运动员抓举过程中的动作技术特征。该研究 发现:杠铃在运动过程中左右方向摆动过大;运动员对于整个抓举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 分配不是很合理,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举重的节奏,这在平时训练中应多加注意;运动员 在发力阶段身体各主要环节的角度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寻找适宜的发力角度;后备运动员 的力量发展比较好,但需注意身体两侧力量同时发展,不能出现明显的力量弱侧。 王向东 3通过三维摄像对比赛中的 7 名国家女子优秀举重运动员(李卓、陈艳青、孙 彩艳、欧阳晓芳、刘春红、唐功红、丁美媛)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了研究。用高速摄像系 统、足底压力系统和无线肌电系统对 7 名陕西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了多机同步 测试、研究。在女子抓举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研究中: (1)对受试者在整个抓举动作过程中 的膝关节角、髋关节角、躯干角和杠铃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进行了研究; (2)对抓 举不同动作阶段的人体关节角度变化、杠铃上升的高度和时间比例进行了研究; (3)对抓 举动作过程中的人和杠铃的位置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三维摄像测试、分析,揭示了我国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在抓举技术中的身体姿态变化、杠铃运动学参数变化和“人铃位置相 互关系”的特征。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征表现为:伸膝提铃阶段杠铃的提升主要靠蹬腿伸 膝动作完成,髋关节过早打开参与提铃动作是导致技术动作失败的主要因素。通过研究引 膝提铃阶段的时间比、铃上升高度比和作功比这些数值,本研究发现引膝提铃阶段的引膝 动作是否充分,可直接影响到整个动作的成败。在发力阶段的平均功率明显大于伸膝提铃 阶段的平均功率。 任景萍 4通过研究抓举动作技术过程中杠铃重心和身体重心在前后、左右、垂直三个 方向上的运动以及身体各环节的运动特征,发现: (1)抓举动作技术应该符合两心前后距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离“近”的原则,且尽量做到杠铃在左右方向上偏移较少。 (2)抓举动作技术在提铃过程 中的用力节奏表现为伸膝提铃阶段提铃慢,发力阶段提铃快的特点。 (3)抓举动作技术要 求,杠铃垂直速度在整个提铃过程中,应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尽量避免因引膝而造成短 暂的速度下降。 (4)在抓举技术过程中,膝角和踝角随时间变化曲线呈现为双峰单谷型; 髋角随时间变化曲线为持续增加趋势,呈单波峰。 单信海在奥运女子举重冠军唐功红的抓举技术特征分析 5中对唐功红在 2005 年全 国女子举重锦标赛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女子举重预赛中三次抓举 110 kg、115 kg、120 kg 的抓举技术作了现场拍摄,并采用国产爱捷录像解析系统进行了解析,发现她具有爆发力 好、两心距离小、支撑点调整能力强及支撑稳定性好的优点;但同时存在杠铃上抛过高、 下蹲动作较慢的缺点,建议适当地增加快速下蹲练习,以提高下蹲动作速度。 wolfgang baumann 6等通过研究世界水平的举重运动员的杠铃轨迹,也发现了同样的 规律,并指出这种杠铃向身体方向的向后运动,最终导致运动员在发力后的后跳。 贾刚,康凯,刘振宇,张守正在山东省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动作生物力学 分析 7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摄像解析及三维测力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 省男子举重队 6 名运动员的抓举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为其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提供参考依据。 王向东,刘梦飞,徐文泉的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8通过 三维运动图像分析手段对我国 5 名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动作进行测试,通过对 比分析不同运动员在抓举过程中各动作技术阶段(第一发力阶段、过渡阶段、第二发力阶 段和惯性上升阶段)的时间比、杠铃上升高度比、做功比和平均功率等关键指标,揭示我国 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技术特征。 鹿道叶,谷忠德,胡贤豪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竞赛动作强度训练的研究 9,是以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为研究重点,对山东女子举重运动员的赛前竞赛动作 强度训练进行调研。研究表明:山东省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大、中、小级别在赛前抓举训 练强度上具有相似性,强度组数距比赛日越近,试举的强度与组数下减越明显。 2 2 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与研究研究方法方法 2.1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山东省参加 2010 年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的 4 名女子运动员。她们多次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在山东省和国内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表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体重 (kg) 杠铃重量 (kg) 体重级别 (kg) 关春妹 女 1993.06.21 47.40 80 48 王帅 女 1991.07.09 52.82 91 53 匡玉 女 1992.03.21 68.40 95 69 崔莎莎 女 1988.07.22 74.10 106 75 2.22.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2.12.2.1 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 根据选题需要,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 查阅了近二十年来全国各体育院校学报、 优秀硕士、博士论文集以及运动训练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术诊断等方 面的著作和文献资料百余篇,并登陆中国期刊网、中国体育咨询网等相关的网站,查阅相 关资料。 2.2.22.2.2 专家访谈法专家访谈法 在本论文写作期间,多次走访了有关举重和生物力学专家,曾在山东省举重队、山东 省体育运动学校及山东省第二十二届运动会和全国男子及女子举重冠军赛现场向有关专 家、教练员和运动员就相关问题进行咨询,内容包括本研究的关键技术、影响运动员技术 稳定的因素、比赛中的策略对技术的影响以及比赛得分标准和制胜规律等。 2.2.32.2.3 录像解析录像解析 2.2.3.12.2.3.1 常速摄像常速摄像 本研究录像为 2010 年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现场拍摄,拍摄时间为 2010 年 10 月 16 日 至 18 日,拍摄地点在安徽蒙城。采用一台 jvc9800 摄像机在现场进行同步拍摄,拍摄频 率为 50 格/秒。 2.2.3.22.2.3.2 录像解析系统录像解析系统 本研究采用获得国家“863”科技计划数据库重大专项资助基于国产数据库管理系统 金仓数据库 kingbasees 开发的 dvcoach 运动训练分析系统对抓举动作技术的运动学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标进行解析与分析。 2.2.3.32.2.3.3 拍摄过程拍摄过程 2010 年 10 月 16 日至 18 日在安徽蒙城举行的“2010 年全国女子举重冠军赛”比赛现 场,用一台摄像机于举重台的正侧方进行定点拍摄。摄像机与受试者的距离为 4.5m,摄像 机高度为 1.8m,拍摄频率为 50 格/s。摄像机与受试者的连线与杠铃杆基本平行,运动员 在同一区域内完成抓举动作,拍摄内容为运动员参赛时的三个抓举动作,从预备提铃到起 立结束的完整抓举动作过程。 3 3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抓举动作技术按顺序分为预备提铃、伸膝提铃、引膝提铃、发力、下蹲支撑、起立六 个动作阶段。其中下蹲支撑阶段根据杠铃的运动情况又进一步分为惯性上升和下降定铃两 个阶段。 a b ab 预备姿势和起举阶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c d bc 膝下提铃阶段 cd 膝上提铃与引膝阶段 e f de 发力阶段 ef 惯性上升阶段 g h fg 下蹲支撑阶段 gh 起立阶段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图 1 各动作阶段的三维特征画面 预备提铃阶段(图 1,ab)预备姿势的任务是为试举做好准备,运动员采用一定的 握距和站距,小腿前侧紧贴杠铃的横杆,使杠铃重心更接近身体重心,并使身体各个部位 处于有利于开始提铃的姿势。由于抓举是一个快速连续不断的动作,后一个动作阶段是前 一个动作阶段的基础,因此预备姿势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动作的成功与失败。伸膝提铃 阶段(图 1,bc)从杠铃离地时刻开始到第一次伸膝最大时刻结束;引膝提铃阶段(图 1, cd)从第一次升膝最大时刻开始到引膝最大(膝角最小)时刻结束。引膝动作阶段膝角 由大变小膝关节表现为回屈,使腿部和臀部的肌肉被拉长,这样在下一步发力时可产生更 大的肌力。发力阶段(图 1,de)从引膝最大时刻开始到杠铃垂直速度达到最大时刻结 束。发力是提铃过程中的最后用力,其作用是把杠铃提拉到下蹲支撑所需要的高度和达到 必要的速度。惯性上升阶段(图 1,ef)从杠铃垂直速度最大时刻开始到杠铃达到最高 点结束(此时杠铃垂直速度为零) ,此阶段是发力后借杠铃惯性上升的机会,使身体迅速 向杠下屈膝蹲低以缩短上举杠铃的距离。下蹲支撑阶段(图 1,fg)从杠铃到达最高点 开始到身体重心降到最低点结束。起立阶段(图 1,gh)从下蹲中起立,起立的任务在 于使身体由深蹲直臂持铃状态中平稳地站起来,以便最后完成抓举的动作。 3.13.1 运动员“两心”距离的研究运动员“两心”距离的研究 两心距离是指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之间的距离。从理论上讲,杠铃在垂直方向上的运 动轨迹应该是一条趋向于直线的 s 形曲线。在抓举动作的完成过程中,杠铃在实际操作中 总有一定的前移和后移。一般认为:前移或后移的幅度过大,则表现为动作不稳定,抓举 的成功率较低。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完成抓举动作时,应是杠铃尽量贴近身体,即符合“近” 的原则。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表 2 各阶段中杠铃重心与身体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 单位:mm 离地瞬间 伸膝末 引膝末 发力末 惯性上升末下 蹲支撑末 起立末 关春妹 205 180 120 174 220 34 28 王帅 186 165 142 148 169 5 3 匡玉 242 202 185 179 213 -24 -7 崔莎莎 140 112 32 150 166 -12 -15 注:负值代表杠铃重心在身体重心后面 从表 2 可看出, 四名运动员在完成抓举动作时, 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距离普遍过大。 根据生物力学原理,杠铃的运动轨迹越贴近垂直面,说明杠铃受到垂直向上的拉力越大; 相反,杠铃前移或后移的幅度越大,杠铃就受到偏离垂直向上的拉力的分力越大。假设人 体给与杠铃的拉力是一定的,那么杠铃前移或后移的幅度越大,杠铃受到垂直向上的拉力 就越小。此外,杠铃与身体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越大,说明杠铃偏离身体重心垂线越 远,身体对杠铃的控制能力越低,动作越不稳定,动作完成的成功率也越低。这一技术两 心距离“近”的原则要求运动员在完成抓举动作过程中应尽量使杠铃贴近身体向上运动。 从抓举动作技术分析,在预备提铃阶段,人体和杠铃各自的重心是较远,杠铃重心在 前,身体重心在后。提铃阶段,运动员势必将杠铃拉向身体,使人体和杠铃重心逐渐接近, 引膝时身体重心前移,发力时人铃重心最为接近,为尽量垂直向上发力做好准备。所以在 举杠铃的过程中,只有使杠铃贴近身体向上运动时,才能缩短阻力臂,相对省力。这也是 抓举技术要遵循“近”的原则的原因所在。所以引膝末“两心”的前后距离可作为衡量技 术好坏的一个指标。 从表 2 数据中可以看出,四名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距离离散性较大,但总 体符合抓举技术“近”的要求,因此,4 名运动员都能成功的完成了该次抓举动作。崔莎 莎 106 公斤试举离地时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距离为 140mm,到伸膝末时, “两心”距离缩 近为 112mm,到引膝末, “两心”距离达到 32mm。在此过程中,崔莎莎的“两心”距离呈 明显的缩短趋势,这说明崔莎莎的技术较好,发力比较充分,垂直向上的有效力较大。而 匡玉的 95 公斤试举离地时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距离为 242mm,伸膝末, “两心”距离为 202mm, 引膝末, 两心距离为 185mm。 虽然匡玉的两心距离也呈现出缩短的趋势, 但她的 “两 心”距离相对较远,即杠铃重心在身体重心前方偏离较远,发力时产生的分力较大,垂直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向上的力量变小,这就要求她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克服“两心”距离较大的问题,使身体重 心和杠铃重心更加贴近,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抓举动作,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员在蹲撑末 和起立末的“两心”距离都比较近,此时运动员出于接近静止的状态,身体重心和杠铃重 心基本在一条垂线上,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完成动作。表 2 中,关春妹在蹲支撑末的“两 心”距离为 34mm,在起立时的“两心”距离为 28mm,也就是说杠铃重心分别在身体重心 前方 34mm 和 28mm,为了保持动作的稳定,她有一个向前的小跳步来调整,以更好的完成 动作。 3.23.2 运动员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运动员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 人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能更加准确的反映出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以下是四名 运动员在各技术阶段中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的偏移数据。 表3 各技术阶段中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的偏移数据 单位:mm 姓名 级别(kg)杠铃重量(kg)伸膝提铃 引膝提铃 发力 下蹲支撑 杠铃 身体 杠铃 身体 杠铃 身体 杠铃 身体 重心 重心 重心 重心 重心 重心 重心 重心 关春妹 48 80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移 前移 前移 前跳296 33 31 24 18 123 96 王 帅 53 91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跳132 58 42 89 23 18 13 匡玉 69 95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跳235 132 98 66 23 52 24 崔莎莎 75 106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移 后跳164 42 44 60 12 14 5 上表中反映的是各技术阶段中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在前后方向上的偏移数据。在抓举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动作过程中,人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始终在垂直参考线的前后方向移动,从理论上讲,这种 移动幅度越小,对举重成绩的提高越有利。约翰加汉姆尔等提出了抓举技术“杠心”的 最佳轨迹:杠铃重心的运动由于各阶段出现相对于垂直参考线(离地前通过杠铃重心的竖 直线)的适度偏移而成明显的“s”形轨迹。理论上讲,这种偏移越小,杠铃运动越靠近 垂直参考线,但抓举动作的技术结构决定了杠铃不能沿垂直线运动。前面已经讨论过提铃 过程中为了省力和稳固支撑的要求,要在各阶段尽量缩短阻力臂,即尽量使杠铃重心贴近 身体重心。但是身体各个环节在不同瞬间或阶段要完成各种动作,做出各种有利于用力的 姿势,因而杠铃会在一定程度上离开身体。所以无论是身体重心还是杠铃重心,向上向下 运动轨迹都不是垂线。身体重心先向上再向下,并且产生前后左右的偏移,杠铃重心轨迹 受身体作用力的影响,也表现出一定的偏移。所以各阶段中特有的、适度的偏移是人与杠 铃协调运动的必然结果。 由表 3 可看出,四名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在垂直参考线的前后侧移动的距离 较大,普遍表现出动作不稳定的特点。关春妹在发力阶段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分别前移 96mm 和 123mm,说明关春妹在此次抓举过程中,特别是发力阶段用力不足,杠铃重心偏前, 导致身体重心前移,最终在完成动作的时候,不得不前跳 296mm 来调整,以保持身体的平 衡。从上表的数据上看,王帅在引膝提铃阶段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分别后移 23mm 和 89mm, 移动幅度过大,杠铃在向后方向上产生的分力增大,而垂直向上的力量减小。另外,杠铃 重心后移过大,很容易造成动作失败。匡玉在伸膝提铃阶段的杠铃重心后移 132mm,这和她 过早的髋关节的发力有关。从上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崔莎莎的相对与其她三名运动员来 讲,动作更稳定些。 从理论上讲,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在各个阶段的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 伸膝提铃阶段,此阶段由伸膝带动下的提臀和升肩使杠铃离开举重台,并基本上沿垂 直方向上升到膝前下方,这一阶段完全由伸膝的力量来完成,简称膝用力阶段。此阶段身 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移动不大,以上四名运动员中,除了匡玉过早的打开髋关节导致身体后 移明显外,其她三名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和杠铃重心的运动轨迹符合抓举动作的“s”形曲 线,都能较好的完成该阶段的动作。 引膝提铃阶段,杠铃从膝关节的下面上升到膝关节的上面,这一阶段,是由继续伸膝 和开始伸髋的力量来完成的,又简称膝髋并伸阶段。此阶段为发力的准备阶段,身体重心 和杠铃重心前移或后移的幅度过大,都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发力。从表 3 中可以看出, 王帅在这一阶段杠铃重心后移达到 89mm,属于杠铃重心后移过大。杠铃受到向后的分力增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