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胡族创立,并曾长期统治过整个黄河流域的政 权。从原始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国家,其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丽 如何把各族人民巧妙的凝聚在一起,主要依赖选官用人制度。 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主要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北魏前期,“官以劳 升”,主要依赖骁勇善战的鲜卑族人以及武夫。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对于汉族 地主也能做到“兼容并包”,只是呈现出时而拉拢、时而排抑的特点。第二,北 魏中期,为了缓解鲜卑勋贵和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雄才大略的孝文帝引进了 南朝的门阀制度,分定姓族、推崇门品、以门第作为选官用人的主要标准第 三、北魏后期,在社会矛盾的激化下,“停年格”作为一种正式的选官制度得以 确立,此后选官用人以停解日月为断,门第、才能、品德均让位于资历,大批 老朽无能、不识书计之人充斥官场,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关键词= 北魏;选官制度:变迁 n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n o r t h e r nw e is t a t ew a st h ef i r s tp o l i t i c a lp 黼w h i c he s t a b l s h e sb yt h e n a t i o n a lm i n o r i t y , a n di tr u l e dt h eh u a a g h er i v e ra 瑚f o r8l o n gt i m e n o r t h e r nw e i , i t d m r e l o p i a gf r o mo r i g n a lt r i b ct o 咄a i l a n c ca n dt ot h eu n i f i e dc o t m a y , i ti sa f a m o u sa c h i c v d m e n tw h i c hb e l o n gt ov a r i o u s 矗l 淄p e o p l e sj o i n te f f o r t h o wt o t m i t e sv a r i o u sr a c e sp e o p l e , t h es y s t e mo fs e l e c t i n ga n du 8 i n gg o v e r l m e n to f a c i a l s a p p o a l 售v e r yi m p o m a t t h es d e c t i n ga n du s i n go o v m n m e n to f f i c i a l ss y s t e mo fn o r t h e r nw e iw e r o m a i n l yp a s s e db yt i i r s t a g e aa r ca 3f o l l o w s : t h ef i r s t , i nt h ee a r l i e rp e r i o d ,t h eo f f i c e rr o $ eb ym i l i s a r y 醯p l o i t , t h ec o u n t 哆,s d e v e l o pm a i n l yd e p e n do i lt u o b an o t 圮i sa n ds o l d i e r sw h o 懈g o 酣a tm i l i t a r y a c t i o n w i t ht h em l er e # o n sc x t e n - _ i o n , t h er u l e ro ft h en o r t h e r nw e ip a y e d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oa t t l z c th i g h q u a l i t yp e r s o n n e le a p e c i a l l yt h eh a nl a n d l o r d , b u ts o m e t i m e s w i n so v e ra n ds o m e t h n e sr e p e l s t h es e c o n d , i nt h em i d d l ep c r i o d i no r d e rt oa l l e v i a t et h eo n u - a d i c m f yw h i c h b c t w c c nt h ex i a n b c im e r i te x p e n s i v e l ya n dt h eh a r tn a t i o n a l i t yl a n d l o r d k i n g x a o w e ni n t r o d u c e do fp o w e r f u lf a m i l ys y s t e mf r o ms o u t hd y n a s t y a n df i - o mt h a n 曲t h ef a m i l ys t a t u sb e 锄et h em a i ns t a n d a r df o ro f f i c i a lc h o o s n & t h et h i 畦l a t e rp e r i o do fn o r t h e r nw e jd y n a s t y :b e c a a 辩o ft h ei n t e n s i f i c a t i o no f s o c i a lc o n t r a d i c t o r , “t i n gn i a ng e a sa f o r m a l i t yo fc h o s eo f f i c e r ss y s t e mt om a k e s l h c t h es t a n d a r d 幻c h o o s eao f f i c e rw e r et h ea g ea n dl o c a t er e s u m ei n s t e a do ft h e f a m i l ys t a t u s a b i l i t ya n dt h em o r a l 即a l i t i e s m a n yo l da n dw e a kp e r s o nw e r ef i l l e d w i t ht h eo f f i c i a l d o m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t h ep e r i s h eo f n o r t h e r nw e i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 e r nw e i ;t h eo f f i d a ls y s t e m ;v i c s s i t u d e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昌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c 瑚:黟僻签字胁_ 3 年i 2 月洳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盎昌盔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益昌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 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靴敝储戳浮勒:聪 锄样汗蓟: 签字日期:如q 年 月冶日签字日期:1 年b 月必日 第1 章;l 言 第1 章引言 1 1 选题缘起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长达四百年的分裂,虽然使百姓处于水 深火热当中,却给少数民族带来了更为便捷的发展和进步的机会。旧史中所谓 的“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就是在此时大规模内迁,并建立了政权, 对北方和中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 首先,拓跋鲜卑是众多少数民族中较为落后的一支,西晋时尚处于部落联 盟阶段。在拓跋琏建立正式的北魏政权之前,拓跋鲜卑所建的代国也曾有过几 次发展高峰。就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问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如走马灯一般频繁 更替,也曾经有过短暂的统一,一些励精图治的政治家,并不缺少完成统一的 机遇,但是在这场争抢北方统治权的竞技中,其他民族纷纷败下阵来,唯拓跋 鲜卑脱颖而出。历史选择了它,有合理性也有必然性。关于拓跋鲜卑的崛起和 兴盛,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饶有兴趣的话题。笔者力图从选官用人方面来把握 北魏发展的脉络。 其次,拓跋硅于3 8 6 年建立北魏帝国,此时正是东晋后期。对于刚从部落 联盟转交成奴隶制国家的北魏政权而言,东晋的许多制度无疑是先进的,包括 渐趋腐朽的门阀政治。而在南朝,门阀士族并没有因为皇权的重振而退出历史 舞台,正如田余庆先生在其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所说:“南朝皇帝绝对权威, 可以驾驭士族;而士族则保留着很大的政治、社会优势。”回南朝尤其是前期的 皇帝不得不利用士族的影响力。北魏政权生存在这样一个时代,其选官用人不 能不受到东晋、南朝的影响,丽为建立北魏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鲜卑勋贵旧戚 们,为了维持其原有的政治权利,却一直在抗争着。这样一个矛盾交织的政权, 寿命长达1 4 8 年,其选官制度必有独特之处。 基于以上认识,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笔者选择了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作 为研究对象。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研究北魏存在和消亡的原因,以及对于隋 唐乃至明清的影响。 o 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9 6 页 第1 章引言 1 2 学术史回顾 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的研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收获颇丰的一个领 域,以下对以往涉及北魏选官制度的研究作一简单回顾。 1 2 1 国内学者研究概况 第一、关于九品中正制的研究 唐长孺先生在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回中指出:九品中正制只是保 证门阀贵族的政治特权,“并不等于选举制度的全部,各项选举必须依据中正 品第,但出身授职还得通过各条入仕道路”。士人获得了中正品第,只是具备 了做官的资格,要真正踏入仕途还得经由察举、征辟、荫任等具体途径。 万绳楠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冒中指出:北朝入仕途径主要有三:一 为吏部直接铨授。在有中正的魏、齐时代,先由中正评定品级。周无中正,由 州郡县推举;二为州郡举秀才、孝廉,再经策试入仕,在魏、齐时代,秀、孝 也先由中正评定品级;三为国子太学生明经入仕。这三条途径就北朝来说,重 要的始终是第一条。万先生虽对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有所考证,但是比较笼 统,且没有进行个案的分析,对于北魏整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而言,并不全面。 杨筠如在 九品中正和六朝门阀o 一书中,详细地剖析了九品中正制出现 的原因、内容、利弊以及对于六朝门阀形成的重要作用。该书是研究九品中正 制的重要成果,对本文的写作有诸多启示。 陶新华所著北魏后期的中正制新论回认为:北魏孝文帝以后中正的作用, 表现在定姓族和保管士人档案两个方面,中正在选举中明确的是士入门品的高 低,而不定士人人品高下。 杨希珍在北朝的中正选官制度o 一文中,对北魏的中正选官制度的演变 作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作者认为,北魏的中正选官制度,并不是魏晋以来中正 选官的简单延续,它由北魏初期重血缘、才能的鲜卑化中正选官制,逐渐演变 发展为重品第,完全汉化、门阀世族化的中正选官制度。这方面的论文还有余 行迈、魏向东六朝选官制度述论o 、方北辰释九品中正制度之一品虚设问 。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 9 5 9 年版,第1 2 4 1 3 1 页 。黄山书社,1 9 9 2 版 。商务印书馆出版。1 9 3 0 年1 2 月初版 。历史教学,2 0 0 4 年第1 期 。山东大学学报( 哲杜版) ,1 9 8 9 年第2 期 。江海学刊,1 9 8 9 年第1 期 2 第1 章引言 题。等等,在此恕不一一列举。 第二、门阀政治一直是学者们用力较多的论题 在门阀政治的产生、性质、作用和衰亡等几个方面,学者提出了很多观点。 较早且较为深入阐述门阀政治的当属前文已提及的杨筠如的著作。二十世纪后 半叶门阀政治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唐长孺1 1 1 阀政治的形成及其衰落o 一文 认为,士族门阀特权的确立,政治上是皇权和地方豪强势力妥协的结果,经济上 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贵族官僚大土地妥协的结果。因此,其发展和衰落也与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息息相关。祝总斌在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第5 卷 典志部分中撰有门阀制度一章。祝先生认为,门阀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按门 第高下选拔和任用官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先后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东汉后 期是萌芽期,曹魏、西晋是初步形成期,东晋和南北朝前期是确立和鼎盛期,南北 朝后期是衰落期。大土地所有制、封建大家族与宗族以及儒学三者相结合之统 一体的形成与发展,是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前提。战乱、统一帝国瓦解与 分裂、新皇朝力求获取三结合之统一体,是门阀制度加速形成的决定因素。而门 稠制度在形式上如果离开了九品中正制,便成为不可想象的事情。圈余庆的东 晋门阀政治固一书,把本论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田先生综合考察了东 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地理、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对门阀政治进 行了概括和界定。并指出,学者所习知的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具 有过渡性和暂时性,其实质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几家大族的权力平行或 超越于皇权的政治变态,是皇帝和士族的联合执政。 关于北朝门阀政治,杜绍顺的北魏门阀制度辨析 认为:北魏在前期即 注重门第,并非始于孝文帝。并且认为孝文帝采用的门阀制度是经过改良的。 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不能苛求孝文帝采取彻底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法, 这样的要求既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也违背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特性。 北魏统一北方前后之所以渐生出注重门第的选官倾向,和汉族士大夫进入 北魏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何德章在鲜卑代国的成长与拓跋鲜卑初期汉化回 分析:幽并边地人士对于代国的发展和壮大功不可没。欧阳小桃在汉族士大 。许昌师专学报1 9 8 9 年第1 期 。武汉大学学报,1 9 5 9 年第8 期 。p 海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 ”北京、学i f i 版针1 9 8 9 年版 。华南帅范人学学报r f 科版) 1 9 8 5 年第4 期 。武汉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1 期 第l 章引言 夫与北魏政权o 一文中具体阐述道:正是由于有了他们( 汉族士大夫) 的帮助, 以游牧为主的落后的鲜卑拓跋部才能从b i i e j f j 解体的民族公社很快发展到与以农 耕为主的先进的中原封建社会相同的阶段,才能成为我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强大 的、统治时间较长的少数民族政权。 北朝士族的情况和魏晋南朝有很大的不同。唐长孺在论北魏孝文帝定姓 族o 一文中指出,两晋南朝士族序列高下多是习惯上的而不是法律上的,而北魏 是皇帝以朝廷的权威,采取法律形式制定包括胡族在内的门阀序列和体制的。刘 琳 北朝士族的兴衰 一文,具体考察了北朝士族发展的过程,指出在北魏前 期、孝文帝时期和北朝后期是北方门阀地位上升、极盛和衰败的三个历史时期。 刘驰的从崔卢二氏婚姻的缔结看北朝汉族士人地位的变化。一文,以个案的 形式,考察了北魏后期汉人上升为士族并形成汉人士族统治集团的过程。 第三、关于北魏后期“停年格”制度的研究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 评价道:“元魏神龟二年,其吏部尚书崔亮始立停 年格以铨除,盖即今之所谓资也。当时讥其不问贤愚而选举多失。夫其时淫后 乱于宫闱,强臣恣于政府,贿赂章,廉耻丧,吏道杂而奸邪逞,用人之失,岂 亮立法之不善专尸其咎哉? 停年之格,虽日不拣,然必历年无过而后可以年计, 亦未为大失也”。他指出了“停年格”是北魏政局腐败的产物,并不认同“魏 之失才,实始于亮”这一说法。 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8 中分析:资格用人并非始于崔亮,而“以失才 归咎于亮,不过当时议论如此,未必得实也。”同样持此观点的还有宋代葛洪、 清代顾炎武、现代学者陶新华等。从实际历史条件出发,不夸大个人作用,是 对于崔亮以及“停年格”作出客观评价所需遵循的原则。 周兆望的 北魏“停年格”述论o 对于影响北魏后期政局的“停年格”的 始末原委做了精辟的分析,其中涉及北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内容,给笔者以重大 启发。 第四、北魏选官制度的其他补充形式。 o 江西社会科学,1 9 9 1 年第2 期 。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7 9 9 1 。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8 6 年 ”中国史研究,1 9 8 7 年第2 期 。卷1 7 粱武帝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2 6 8 1 2 7 0 o 江西大学学报:社科版1 9 9 0 年第1 期 4 第l 章引言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囝中分析:门第用人,斯时为盛。其他如举孝廉以 及特举等入仕方式,“亦罕有之事”。 杨希珍的北魏的察贡推举制度回认为:北魏建立后,察举制又恢复发展 起来魏孝文帝时,州郡察举制成熟。“秀才”和“孝廉”是主要科目。此外, 作为选官的补充形式,还有官吏特别荐举制度。州郡察举和官吏特别荐举组成 了北魏时期较为完整的选官制度,成为唐代科举制度中常举和制举的滥觞。笔 者认为孝文帝时虽然恢复了策试之法,但只是作为当时门阀用人的一个补充, 大部分是有名无实的。 陈琳国在北魏资荫制及其渊源回一文中提出:在魏晋趋于消亡的任子制 在北魏前期得到了复兴。由于门阀制尚未形成,九品中正制尚未建立所以任 子制是刚刚入主中原的鲜卑军事贵族维持特权的主要方式。资荫制是门阀高度 发展的产物,它渗透了腐朽的门第观念和等级观念。不仅压抑寒门,而且在士 族中间也划分了严格的等级。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 第五、少数学者对北魏选官用人制度的变迁有一些简单的叙述。 桂士铎先生在北魏史o 中分析:北魏选官制度和方式主要有招纳、中正 栓选及察举等。中正选官制度确实是北魏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但以军功选人 曾经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有人依照万斯同的元魏将相大臣年表统计,从 太祖拓跋硅直至孝文帝汉化改革前,鲜卑人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占7 3 2 ,而这 些大多因军功和荫任组成。o 杨希珍在略论北魏选官标准的演变 分析;北魏前期兼容并包”重才 能、武艺。孝文帝改制后:尚门阀、资历。遗憾的是对于北魏末期的“停年格” 只字未提 1 2 2 国外学者研究概况 国外对我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 究从二战后至今,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当以日本史学界为代表。日本学者的研 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o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2 6 8 1 2 7 0 o 文史哲1 9 8 9 年第5 期 。学术月刊,1 9 8 7 年第4 期 ”山两高校联合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0 0 3 0 4 页 。刘琳,北朝上族的兴衰,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杜1 9 8 6 年 。山东社会科学,1 9 8 8 年第5 期 5 第1 章引言 宫崎市定的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一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观点, 即乡品与官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乡品与官品相互对应,看一个人的乡品就可 预测出他在仕途上的最高位置。当时士人的任官资格是根据乡品来认定的,而 官职的等级,是根据乡里的评价高低即乡品来规定的。虽然宫崎市定先生着重 研究的是南朝,但他的这一观点,为北朝中正制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一条新思 路。 而在北魏历史研究上,谷川道雄先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隋唐帝国形成 史论o 包含了谷川先生7 0 年代之前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隋 唐国家形成理论。主要观点是,魏晋南北朝有两个时代特色,一是游牧民族在 中国内地进行政治活动,二是豪族阶级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主人公。虽然两者的 渊源不同,但都是秦汉帝国统一的专制集权即皇帝的一元化统治遭到破坏后所 发生的现象。在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处,二者大概是紧密联系的。但是,在魏晋 南北朝的前半期,这两种现象是分别存在的,于是,发生了各种分裂状态。使 两者融合起来的,是魏孝文帝改革时的汉化政策。但是,在原来的形态保持不 变的情况下,完全的融合是很难实现的。通过北魏末的动乱、国家的分裂等一 系列剧烈动荡,促进了二者的融合,奠定了统一帝国的基础。六镇之乱是北方 少数民族内部的门阀主义的运动,但随着内乱的扩大,在汉人豪族中,也掀起 了反门阀的风潮。形成了超越种族和身份的差异,争取平等化的运动。隋唐实 现了中国的再统一,是建立在平等化的基础上的,但是,当时的社会的表面, 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门阀阶级和占据地方社会统治中心的胡汉土著豪强。谷川 先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客观作用,为我们研究北朝乃至隋唐的 历史提供理论指导。 由以上分析可知,迄今为止,很少有从整体上把握北魏选官制度的专著和 论文。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都在某些方面与本课题相关,从不同的视角解决了一些 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笔者试图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在大量占有史料 的前提下,尽可能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北魏选官制度的变迁。然本人才疏学浅, 在论述过程中难免存在“蜻蜒点水”和观点有失偏颇之憾,故还请各位专家学 者批评指正。 o 京都大学东洋史研究会,日本昭和三十一年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版 6 第2 章鲜卑代国用人的初步标准 第2 章鲜卑代国用人的初步标准 北魏建国之前,拓跋鲜卑也经历了几次发展的高峰。逐步地汉化和在用人 方面的进步。为北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 j 猗练猗卢时代的用人 从始祖力微开始,拓跋鲜卑已经有了固定的都城盛乐,国力也很强大史 载“诸部大入,悉皆款服,控弦上马二十余万。”且与晋王朝一直通好,但是 面对先进的汉文明,拓跋鲜卑的部落大人们,多为排斥态度。正处于部落联盟 阶段的拓跋政权,并没有足够的选拔人才的意识。 猗纸猗卢时代,少数幽并士入。主动归附拓跋政权,随着拓跋部的逐步汉 化,用人思想也逐渐形成。魏书卷2 3 卫操传记载:。晋征北将军卫璀以 操为牙门将,数使于国,颇自结附。始祖崩后,与从子雄及其宗室乡亲姬澹等 十数人,周来归国,说桓穆二帝招纳晋人。于是晋人附者稍众。”在卫操的率 领下。部分幽并士人进入拓跋鲜卑部族,如卫操、卫雄“操展文谋,雄奋武烈”, 姬澹“亦以勇绩著名”。回据卫操传记载,髓卫操同入拓跋鲜卑部的还有: 卫勤、卫崇、卫清、卫泥、段繁、王发、范班、贾庆、贾循、李壹、郭乳,他 们都授予亭侯等爵,有些还兼有将军之职除卫氏宗亲外,此时进入拓跋部的 还有商人莫含,“雁门繁畴人也。家世货殖,赀累巨万。刘琨为并州,辟含从 事。含居近塞下,常往来国中。穆帝爱其才器,善待之。及为代王,备置官属, 求含于琨。琨遣入国。”。 由上可知,当时进入拓跋部的幽并士人来源单一,且大多为主动归附,拓 跋部的统治者对于人才的利用是相对随意的。在卫操等人的协助下。公元3 1 5 年。晋惠帝封猗卢为代王,鲜卑代国正式确立。幽并士人为拓跋部的封建化不 遗余力,却引起了部落大人的激烈反对,汉化与反汉化的斗争就此展开。最终 守旧的鲜卑部落大人获胜,新生的拓跋王权被扼杀,幽并士人退出拓跋部。这 。魏书卷1 序纪 o 何德章在鲜卑代国的成长与拓跋鲜卑初期汉化( 武汉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l 期) 一文中,把平城附 近代郡、卜谷、广宁、雁门旧郡的汉族七人称为“幽并上人”,笔者认同,故援引此说。 o 魏鹌卷2 3t 卫操传 ”魏社卷2 3 l3 操传附从子雄传 o 魏* 卷2 3 莫含传 7 第2 章鲜卑代国用人的初步标准 就使用人上由已经逐渐开始启用汉族士人,退回到相对封闭的状态。 2 2 什翼犍时代的用人 昭成皇帝什翼犍曾到后赵为质子,在中原地区居住1 0 年,受汉文化影响较 深。时后赵拉拢汉族士人,行九品中正制,设立学校,文化颇为可观。公元3 3 8 年,什翼犍回到塞北,即代王位,称建元元年,这是拓跋鲜卑第一次采用中原 王朝的纪年方式。 在用人方面也有了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爱才、不惜动用武力。 如代人燕风“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昭成素闻其名,使人以礼迎致 之。风不应聘。乃命诸军围代城,谓城人日:燕凤不来,吾将屠汝。代人 惧,送凤。昭成与语,大悦,待以宾礼,后拜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二是 培植忠于代王的亲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部族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 貌端严,机辩才干者任“左右近侍之职侍直禁中,传宣诏命”:设内侍长 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若今之侍中、散骑常侍也”;置南北部大人“分民而 治”。 什翼犍时代,对于人才由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吸纳。一方面利用幽并士人 创建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已经开始从各部族中选取人才,逐步分化各部族的权 力。在用人方面也有了初步的标准:首先,因为地域的限制,只能招纳到幽并士 人,虽在汉化途中一次次受阻,但一直在这些汉人的帮助下缓慢进步。强调的 也是能力重于品德,如“时国中少缯帛,代人许谦盗绢二匹。守者以告,帝匿 之”, 不愿为财辱士。其次,取部落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组成自己的亲信军队, 既可以增强王权,又能制约部落大人,国家机器也得以建立。虽然鲜卑代国在 3 7 6 年被苻坚所灭,但汉化在部族的影响已成客观事实。鲜卑代国的几度沉浮, 为北魏建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自然包括用人思想的逐步成熟。 o 魏书 卷2 4 燕风传) o 魏书,卷1 1 3 官氏志 。魏书) 卷i 序纪 8 第3 章北魏前期的用人 第3 章北魏前期的用人 北魏建国( 3 8 6 年) 后,不断的发动对邻近部落的战争,不论战争是主动或 是被动。北魏的势力和影响却是不断壮大了。 道武帝拓跋硅时期统一了大漠诸部,并且进兵中原,先后攻取了晋阳、真 定、信者风中山、邺城,尽取今山西、河北等地。太武帝拓跋焘北败柔然,西 败夏王郝连昌,灭j 匕燕、北凉和西凉,南进攻宋,临江至瓜步而退,形成了南 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经过拓拔琏祖孙三代的经略,北魏最终统一了北方。 连年不断的战争决定了武艺和军功是当时最重要的用人原则,然而随着统 治区域的扩大,大批汉人融入其统治范围,北魏统治者的用人政策也在不断调 整。 3 j “官以劳升”。, 3 1 1 尚武之风盛行 频繁的战争使尚武之风盛行,诸多“善骑射”、“有膂力”之人得到重用。 如长孙翰“太祖时,以善骑射,为猎郎”:o 古弼“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 射。初为猎郎”;o 豆代田。太宗时以善骑射为内细射”;o 刘尼“有膂力,勇 果善射,世祖见而善之,拜羽林中郎,赐爵昌国子,加振威将军”; 陆真“少 善骑射,世祖初,以真膂力过入,拜内三郎” o 来大干,。骁果。善骑射,为 骑都尉”;o 于栗碑,“能左右驰射,武艺过人登国中,拜冠军将军,假新安 子”; 陈建。“以善骑射,擢为三郎”; 和其奴,“少有操行,善射御。初为 三郎,转羽林中郎。”o 以上所列诸入均为代北武人,其中主要为鲜卑本族人及北方诸少数民族部 o 魏书卷7 上高祖纪上 戴:。顷者已来,官以劳升,未久而代” o 魏书卷2 6 长孙肥附予翰传 o 魏书卷2 8 古弼传) o 魏书卷3 0 豆代田传 o 魏书卷3 0 刘尼传 o 魏书卷3 0 陆真传 o 魏书卷3 0 来大干传 o 魏杜卷3l 于栗碑传 o ( 魏* 卷3 4t 陈建传 o 魏* 卷4 4 和其奴传 9 第3 章北魏前期的用人 众,对他们而言,弯弓射猎,骑马放牧是生活的基本技能;但也包括少数幽并 四郡( 代郡、上谷、广宁、雁门) 中骁勇善战的汉人,因他们曾为早期拓跋政 权的建立和成长立过功,故能享受和鲜卑人相似的政治待遇。 “善骑射”、“有膂力”的武夫们,一般被授予“猎郎”、“内细射”、“内三 郎”等职。这些都是侍从帝王的内朝武官,有许多随从征战、建功立业的机会, 因此很容易升迁,并得到皇帝的宠幸。故史载拓跋焘“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 之中,惟其才效所长,不论本末。”国 3 1 2 军功为选官用人的主要标准 北魏前期,统治者忙于逐鹿中原,军功战绩成为衡量代北武人才能的重要 标准,也是当时选官用人的主要原则。 太武帝拓跋焘于神熙三年( 4 3 0 年) 五月下诏:“将士有尽忠竭节以殒躯命者, 今皆追赠爵号;或有蹈锋履难以自效者,以功次进位。”圆奖励有军功者官爵和 财物,不少人由此途进身入仕。如娥清“少有将略,累著战功,稍迁振威将军。” 奚眷“少有将略,太祖时有战功。太宗时为尚书、假安南将军、虎牢镇将。”回 豆代田“以功迁内三郎,后出为统万镇大将。” 周观“骁勇有膂力,每在军阵, 必应募先登。以功进为军将长史,寻转军将。后转高平镇将。” 来大千“世祖 以其壮勇,数有战功,兼悉北境险要,诏大干巡抚六镇,以防寇虏。”o 北魏原本是代北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靠着各部族军人的共同努力,才有 了当时的天下。部落大人和酋长们所领的部众是当时战争的重要兵源,故继续 实行部落大人与领民酋长世袭制。如:长孙嵩“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 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太祖承大统,复以为南部大人。累著军功。” 楼伏连“世为酋帅,伏连忠厚有器量,年十三,袭父位,领部落。太祖初,从 破贺兰部。又从平中山,为太守,斩逆贼张翘。从征姚平于柴壁,以功赐爵安 邑侯。” 万真“世为酋帅,恒率部民从世祖征伐,以功除平西将军、敦煌公, o 魏书 卷4 下世祖纪下 o 魏书卷4 上世祖纪上 o 魏书卷3 0 娥清传 o 魏书卷3 0 奚眷传, o 魏书卷3 0 豆代田传 o 魏书卷3 0 周观传 o 魏书卷3 0 来大千传 o 魏书 卷2 5 长孙嵩传 o 魏书 卷3 0 楼伏连传 l o 第3 章北魏前期的用人 转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陆俟“曾祖干,祖引,世领部落。父突,太祖时 率部民随从征伐,数有战功,拜厉威将军、离石镇将。天兴中。为上党太守、 关内侯。”乙瑰“其先世统部落瑰便弓马,善射,手格猛兽,膂力过人。 数从征伐,甚见信待。尚上谷公主,世祖之女也。除镇南将军、驸马都尉,赐 爵西平公。从驾南征,除使持节、都督前锋诸军事。每战,身先士卒,勇冠三 军。后除侍中、征东将军、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进爵为王”o 部落大人和酋长们既可参与朝政,如蠕蠕人闾大肥,“太祖时,与其弟大泥 倍颐率宗族归国”,太宗时。进大肥为内都大官气。也可出州宰郡或镇守一方, 如和跋“代人也,世领部落,为国附臣。从平中原,以功进为尚书,镇邺”。 o 充任着政府的高级官吏。 北魏统治者同样优宠这些战功显赫的贵戚们的子孙。其途径主要有三t 一是继续实行什翼犍统治时期创立的内侍官选任制,即。取诸部大人及豪 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西充任内侍官。如长孙道生,“( 长孙) 嵩 从子也忠厚廉谨,太祖爱其慎重,使掌机密。与贺毗等四人内侍左右,出入 诏命。”o 穆崇之子穆观、叔孙建之子叔孙俊、辽东胡人安同之子聪等内侍官 内可迁任高级朝官,如穆观官至太尉;外可出任州郡长宫或统领方镇如长孙 道生,太宗即位除南统将军、冀州刺史。 二是“大师、小师”制。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道武帝拓跋琏于登 国初,“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出现八国姓 族难分的状况,“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辩其余党,品举人才”西这显然是由氏 族部落走向封建社会这样一个过渡时期所采取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一方面 可以保障鲜卑诸部大人的政治特权,如道武帝拓跋硅曾“大选朝臣,令各辨宗 党,保举才行,诸部子孙失业赐爵者二千余入”;9 另一方面也可拉拢北方士族 参与北魏政权,促成拓跋贵族与汉族士族利益的统一。因为北魏不仅在代京附 o 魏书) 卷3 4 万安国传附祖真传 o 魏书卷4 0 陆侯传 o 魏书卷4 4 乙瑰传 o 魏书卷3 0 阖大肥传 ot 魏书卷2 8 ( 和跋传 o 魏书卷1 1 3 官氏志 o 魏书卷2 5 长孙道生传) o 卷4 下世祖纪下 o 魏书卷6 显祖纪 。不包括少数民族起义和贵族舳叛乱,资料来源于张泽成、朱大渭合编的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t 中华书局,1 9 8 0 版 2 0 第4 章托魏中期偏重门第的选官制度 面的混乱。 其次,必须重用有学识的士人,国家才能出现治世,处理不当必然引发鲜 卑贵族的不满,导致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的矛盾,北魏前期的崔浩被诛事件就 是例证。 最后,地方官的职能发生转变。为争夺北方的统治权,北魏前期多以武将 临民,“道武帝时期,在刺史的职任上。代北武人的比重大于汉人,在太守的职 任上,汉人的数量与代人相当。而此期的代人多为善于征战的赳赳武夫少有 好学通经、文采可观之士l 汉人也未必都是通经的儒生,因此,在刺史、太守 的职任上,儒生很少。”。且百宫无禄,地方官在任期间的掠夺和剥削,给百姓 造成了很大的负担。然至北魏中期。北方已经统一刺史太守们的主要任务应 该是安民。因此。在官吏选拔标准上也发生变化,除一些军事重镇外。须以文 吏为主。 其二、朝堂之中鲜汉矛盾突出 鲜卑贵戚和汉士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尤其是北魏前期实行“兼容并包” 的用人路线,越来越多的汉族高门入仕,甚至授予高官。二者争夺选官用人的 权力,最终导致了崔浩被诛事件。孝文帝继位后,醉心汉化、推崇门品、重用 了许多汉族士人,如王肃,孝文帝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自 谓君臣之际犹玄德之遇孔明也。”。孝文帝对于汉人如此器重,引起了鲜卑贵戚 的不满。 太和二十年( 4 9 6 年) 十二月,孝文帝全面推行汉化改革期闻,鲜卑赛戚穆 泰、陆:彀等人举兵反叛。从t 魏书卷2 7 穆泰传看来,似乎是代入不愿迁 都和改革旧俗所致,但进一步深究,真正的原因似不在此。兹列史料于下: 魏书卷4 0 陆凯传:“初,高祖将议革变旧风,大臣并有难色。又每 引刘芳、郭祚等密与规谟,共论时政,而国戚谓遂疏己,快快有不平之色。乃 令凯私喻之日:至尊但欲广知前事,直当问其古式耳,终无亲彼而相疏也。 国戚旧人意乃稍解。” 资治通鉴卷1 4 0 齐纪六:“帝南迁洛阳,所亲任者多中州儒士,宗室 及代人往往不乐。” 孝文帝为巩固皇权、削弱鲜卑勋贵的权力,借南伐之名迁都洛阳,远离了 。藏i j 红, 北魏道武帝引文人参政问题考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 0 0 6 年第3 期 。魏* 卷6 3 i 肃传 2 1 第4 章北魏中期偏重门第的选官制度 鲜卑勋贵的势力范围。这一措施本已引起他们的不满,加之南迁以后,孝文帝 崇尚汉化、亲近汉士族,鲜卑勋贵固有的政治地位似乎岌岌可危,故鲜卑贵族 穆泰等人举兵反叛。 4 1 2 汉政权对北魏的影响 北魏建国正值东晋后期,落后的原始部落靠着骁勇善战荡平了中原。士族 们也纷纷入魏,为北魏政权的建设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深深扎根于中原士族 心中、在南朝已渐趋衰落的门阀制度也随之传入北魏,即便是雄才大略的孝文 帝也不能不加以利用。 北魏前期已有了偏重门阀的趋势。如魏太武帝时,在崔浩的影响下,开始 参用高级士族,“访诸有司,咸称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颖、 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俊之胄,冠冕州邦,有羽仪之用。”函皆 差次叙用,并吸纳南朝北奔的士族以及河西士族,可谓求才若渴。 文成帝在位时,为了维护士族特权,于和平四年( 4 6 3 年) 诏日:“今制皇族、 师傅、王公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这是北 魏历史上第一次用诏令形式将世家大族与鲜卑贵族划入同一阶级阵营中,通过 联姻为二者的融合创造条件,也预示着一场大规模的封建化改革即将到来。 4 2 “方司格”的出台 4 2 i 定姓族 北朝本无姓族之分,只因中原士族早已有了尚姓的习惯,“他们既与华族同 处,为风气所渐染,所以也不能不讲究姓族起来。” 士庶之分在北魏前期就已经显现,如太平真君五年( 4 4 4 年) 诏日“今制 自王公已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诣太学。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 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太武帝创基拨乱、日不暇给, 虽分别士庶,不令杂居,但实行起来并不严格,也没有任何处罚措施,故出现“卖 买任情,贩贵易贱,错居混杂”。的局面。 o 魏书卷4 上世祖纪上) o 魏书卷5 高宗纪 o 杨筠如,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 ,商务印书馆出版,1 9 3 0 年初版 o 魏书) 卷4 下世祖纪下 o 魏书) 卷6 0 韩麒麟附子显宗传 2 2 第4 章北魏中期偏重门第的选官制度 至孝文帝时,仍有士庶杂居的现象。故韩显宗于太和十八年( 4 9 4 年) 年正 月上疏:“伏见洛京之制。居民以官位相从,不依族类。然宫位非常,有朝荣而 夕悴,则衣冠沦于厮竖之邑,臧获腾于膏腴之里。物之颠倒,或至于斯。 朝廷每选举人士,则校其一婚一宦,以为升降,何其密也。至于开伎作宦途, 得与膏梁华望接阐连甍,何其略也。此愚臣之所惑。今稽古建极,光宅中区, 凡所徙居,皆是公地。分别伎作,在于一言,有何为疑而阙盛美。”。孝文帝采 纳韩显宗的建议,在居住区域方面严格地将伎作与士人住地分开。迈出了士庶 分流的第一步。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后,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 4 9 6 年) ,。诏黄门郎、司徒 左长史宋弁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o 规定除帝姓元氏及其同宗的长孙、叔孙、 奚氏外,“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 的穆、陆、贺、刘、楼、于、嵇、 尉八姓居鲜卑各姓之首。一同汉族四姓此外。按皇始以后的三世官职划分代 人姓族,高者入姓,低者入族,规定“原出朔土旧为部落大人。而台皇始已 来,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若本非大 入,丽皇始已来,职官三世尚书已上,及品登王公而中闻不降官绪,亦为姓。 诸部落大人之后,而皇始已来官不及前列,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太 守、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若本非大人,而皇始已来,三世有令已上,外为 副将、子都、太守,品登侯已上者,亦为族。”回 汉族郡姓,山东则以崔、卢,李、郑、王为大;关中以韦、裴、柳、薛、 杨、杜为首。郡姓中又按门第宫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4 凡三世有三公日 膏粱,有令仆者日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 常侍、大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员外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至此升 降区别矣。郡姓原本是中原士族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自相推许而成,到此时却 赢得了政治上的位置。故崔僧渊日:“分氏定族,料甲乙之科;班官命爵,清九 流之贯。礼俗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 汉族士人对分定姓族 的欣喜和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从上述材料,我们可推知,北魏分定姓族,更为看重的是当朝的官爵,而 ot 魏书卷6 0 韩麒膊附予显宗传) o 资治通鉴卷1 4 0 齐纪六 o 魏书卷1 1 3 官氏志 o 魏书卷1 1 3 官氏忐 o 新唐书卷1 9 9 懦学柳冲传 o 魏书卷2 4 崔幺伯传 第4 章北魏中期偏重门第的选官制度 不是如南朝那么严格的“冢中枯骨”。如河东薛氏,众臣议为茂族,孝文帝也认 为薛氏为蜀地之姓,不能入郡姓,然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说帝日:“臣之 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伏以陛下黄帝之胤, 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 ”。乃碎戟于地。于是薛 氏乃入郡姓。一般认为旧士族需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显赫的政治地位和深远 的家学传承。像河东薛氏以地方豪强起家而靠武力跻身士族,后世许多学者是 不认同的。如王仲荦先生认为东晋南朝的琅琊王羲之、王融等辈他们才华不世 出,可以称之为士族,“至如北朝的赵郡李元忠,渤海高昂,这些带有土豪气息, 少有一点书香余韵的,称之为士族,真是不相称,所以仍用世家来称呼。”o 也 因此北朝门阀制度更容易被打破。 分定姓族,对于巩固北魏政权意义重大。自北魏建国以来,鲜卑勋贵和汉 族高门的权力争夺十分激烈。鲜卑勋贵自恃功劳卓著,对文臣自是不屑一顾, 而汉族士人对于草莽武夫也是不甚欢喜,胡汉上层矛盾积蓄多年。分定姓族, 一方面使鲜卑贵族跻身清流行列,与北方名门一样获得尊重和荣耀;另一方面, 也使汉族高门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把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转化为 阶级矛盾,对于双方贵族都是有利的。唐长孺先生认为,在孝文帝定姓族、进 行汉化改革后,“拓跋内迁集团,特别是贵族们和汉族的差别很快消失,几代以 后仅仅在追溯祖先的谱系时才知道其出于拓跋鲜卑而已。”。从整个历史发展和 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孝文帝分定姓族无疑是成功的。 4 2 2 “方司格” 姓族门第确定以后,孝文帝又诏各郡按氏族门第高低以次举选人才为选举 格,名日“方司格”。回北魏上至中央、下至郡县都严格按照门第高低作为选官 标准,门阀制度至此形成。北魏官场清浊分流,凡入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 均不得授以低官或浊官,只能做正员郎以上的清官;而寒门士人、部分鲜卑武 人则只能充任低官或浊官。中正官只需翻阅士人谱牒,便可做出品状,上至吏 部,便可授官。“以贵袭贵,以贱袭贱” 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士、庶之别 便成了无可怀疑的原则,官吏的选举也能保障在鲜汉门阀地主中顺利进行。 o 资治通鉴卷1 4 0 齐纪六) o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 。唐长孺,拓跋族的汉化过程,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 9 7 8 年,第1 4 6 页 o 新唐书卷1 9 9 儒学柳冲传 o 魏书,卷6 0 韩麒麟附子显宗传 2 4 第4 章北魏中期偏重f 】第的选官制度 4 3 中正选官制 4 3 1 门第与才能的辩论 北魏前期中正官的任命慎重,可谓才能与品德并重,在选官标准上也不是 只以门第取入,比较注重才能。孝文帝太和年间定姓族后选举人才,由原来较 重劳旧才能。而逐渐转为只重门品。虽说士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安全培训考核课件
- 先秦文学课件
- 化学品安全培训漫画课件
- 第四单元名著导读《简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创伤性肋骨骨折课件
- 12在牛肚子里旅行第2课时 同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分层练习+听写
- 202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练专题04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讲义)(学生版+解析)
- 客服岗位月度汇报
- 路基挖方施工技术交底
- PICC堵管原因与再通方法
- 标杆地产五星级酒店精装修标准
-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查房
- (高清版)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
-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举例-有理数
- 西方经济学简史
- 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新闻报道与舆论导向
- 局放实验操作规程
- 透明土实验技术的研究进展
-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