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原 创创 性性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吉林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学位论文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本学位论文成果归吉林财经大学所有。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 本人授权吉林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不保密,保 密期限至 年 月止) 。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日期: i 中 文 摘 要 德育教育模式是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在内的 德育实施体系,它可以是现实德育原型客体的再现,也可以通过假设而构建。因 此德育教育模式的建构对于德育的整体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和落 实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浪潮 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 生德育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转变传统德育观念,发展科学的德育理论, 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也成为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 本的重要工作之一。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管 理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变化,高校大学 生德育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传统德育观念、理论的更新和创 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具 有深刻的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法,历史分析法,力图根据我国德育模式发展的启示,构 建一种现代德育模式,澄清德育理念,重组德育内容,开拓德育途径,创新德育 方法, 以增强现代德育的实效性,塑造符合时代要求和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 大学生。 本文力求从理论依据着手阐述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以及 构建大学生德育教育新模式的必要性。 第一部分对大学生德育现行教育模式现状 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的利弊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对大 学生德育教育模式进行重构。 。 关键词关键词:德育 德育教育模式 重构 ii abstract moral education is a kind of implementation system including certain ideas and theories, a set of principles, strategies and means. it can be a the reproduction of a real prototype objects, it can also be built by the assumption.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model for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moral education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present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peoples socio-economic relation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cepts have taken place in a complex and profound changes. mor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moral theory, continuous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mod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and people-oriented society.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social mode of production, lifestyle, management, ways of thinking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facing of the new times and new changes in mor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ere were many new situations and new problems. therefore, the updating and innov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s and theor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for moral education model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implications of chinas mode, this thesis aims to build a modern moral mode,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reorganize the cont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o develop moral education, to reform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table analysis metho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 iii and mould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and society.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content and features, and the need for construction of a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theoretical aspect. the first section anglic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second section anglicize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third section reorganizes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mode, reorganize 1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ii 引引 言言 . 1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现状分析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现状分析 . 2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目标模式 . 2 1各种概念的界定 . 2 2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目标模式 . 3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内容体系 . 4 (三)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方式、方法 . 6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的利弊分析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的利弊分析 . 8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优点及成效 . 8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9 1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 9 2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 10 三、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重构三、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重构 . 12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 12 1创新的理论依据 . 12 2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 14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目标模式的重构 . 15 (三)大学生德育教育内容体系的重构 . 16 1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模式的再认识 . 16 2构建德育教学 e 模式 . 17 3以两科为出发点进行体系重构 . 18 (四)大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 19 1研究性学习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 20 2 2构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德育新模式 . 21 3丢弃“大一统”、“单一性”,化为“多样性”、“多层次”模式 . 22 4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24 结结 论论 . 2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7 后后 记记 . 30 1 引 言 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随 着,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也发 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转变传统德育观 念,挖掘新思路,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也成为现时期构建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要意义之一。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了新的科 学内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校园,同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大学 生的全面发展,将大学生德育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前我 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多样化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 下, 我国传统德育和当前的主流德育都受到严峻的挑战。现代德育模式的构建是 改变德育弱效性、短视性的途径之一。 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各有其利弊,在充分分析现 行模式的前提下,认清问题的本质,拓宽思路,创新观念,解放思想,最终达到 重构大学生德育教育思想的目的,并使得德育教育模式符合和谐社会的潮流,为 更好的向社会输送人才服务。 重构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转变旧的观念和思想,以创新的思维和全新的指 导思想来指引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前行,是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以人为 本的思想的根本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2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目标模式 1 1各种概念的界定各种概念的界定 (1)德育的内涵 对德育的理解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由此形成了“大德育观”和“小德育 观” 。小德育观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而大德育观则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部分。本文主要从广义上来理解德育,也就 是大德育观。因为随着德育生态的不断变化,德育的内涵也必须随之变化,如果 将德育仅仅看成是道德教育,无疑会变得比较单薄和孤立。 (2)模式、德育模式的内涵 据汉语大词典解释, “模式”一词的含义是:事物的标准样式。 1如宋人 张邦基墨庄慢录卷八: “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 ” 2根据辞 海的解释, “模”即为制造器物的模型或模范、榜样, “式”即为式样, “模式” 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 3这些释义反映了模式最基本的特征, 但尚不够具体深入,显然无法满足专业研究的需要。在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 组编的比较德育学一书中认为, 模式一般被理解为一定事物通过程式 化的处置而成为同类事务的典范或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它是实践中 不断探索、逐步积累、相对定型的典型经验的集中概括与反应,为处理其他同类 事物提供了可资借鉴与应用的一般操作样式。 ” 4 本文中的模式,易言之,即指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者使人可以照着操作的 范式。 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 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德育范型,或者说,即在一定的德育原 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德育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因此,大学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4)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208.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四卷).北京: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89:1208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748. 4 查有梁著.教育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4-5. 3 生德育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如何定义 “德育模式” ?程建平在 德育模式论 一文中将德育模式定义为: “德育实施范化或定型化的操作样式。以一定德育观和品德发展观为指导,其形 成是德育体系建立的标志。 ” 5这一定义显然不太完整,没有指出德育模式的内在 结构,及其结构诸要素的相互关系。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组编的比较德育 学一书中,将之定义为“包括一定观点和理论、一系列原则、策略方法和途径 在内的德育实施体系。 ” 6也就是说, 德育模式的构成具有三个要素, 即德育理念、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较之前一个定义更为完整。 其特征是:以 “做人” 为德育体系的核心追求;方法上强调生活和环境为中心, 学生自主建构和学生自我管理;视知识为个体经验;追求广博及均衡;教师被视为 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及指导者;灵活的、多元学科、以服务为上、鼓励批判性 思考;鼓励体验性学习、 尝试性学习具有多种可能答案的问题;学生与教师共享决 策权等。 2 2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目标模式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目标模式 大学生德育教育理念是为了让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符合某种要 求和具备一定的素质,而其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在思想方面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识方面, 勇于创新,努力地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使之成为真正的优秀人才。同时这种素 质需要把握好大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衔接,这需要做到从整体有序把握,分别做 好各阶段各层次的统一。一般说来,一个国家学校的德育目标,最能反映这个国 家教育的阶级性和国家意志性,也最能反映这个国家学校德育的政治倾向性。我 国高校德育所坚持的育人目标始终指向: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 “四 有”新人,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这是完全正确的,从 根本上说是始终不可变更的,它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 高校德育之所以能够存在、能够生存、能够延续、能够发展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 高校德育也就失去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存在价 值。 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目标模式的特点: 一是德育目标直接决定着德育内容的 5程建平.德育模式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5):125. 6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23. 4 性质。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内容则是依据其要求加以选择 和设计的,是德育目标要求的具体展示,也是德育本质的直接反映。不同社会的 德育目标千差万别,直接制约着该社会德育内容的性质。二是学生身心发育的规 律和特点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高度。德育内容有其稳定性和一贯性,但人的 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其政治观念、思想品德的 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受教育者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的 差异, 不同教育阶段的受教者所能接受的德育内容层次的高低、深浅和广度也就 迥然不同。因此,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制定 不同的德育内容。三是形势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情况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目标。 由于各个时期国内外形势不同,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也就不 同,所以,德育内容也就应与之做相应的调整并确定,这是由社会环境的动态性 决定的。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状况不同,这就要求学校要依据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 德育内容。教育内容必须随着学生的思想实际而定,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思想特 点的学生,德育内容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别,才能实现针对性,从而取得德育工作 实效。 只有符合以上特点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统一化建设。而现行的 德育教育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还达不到以上标准。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内容体系 所谓德育,我们又将其称之为是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工作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于我们树立现代德育观念, 深入认识和理解教育问题, 以及使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德育实践来说, 正确揭示和理解德育的本质是必不可少 的。 德育也就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又是指教育者有 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 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内化与外化在受教育者身上生成 积极主动影响,促进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根据我国及我国教 育者对教育实践的认识来说,事实上,德育的范围至少已经包括世界观教育、政 治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律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但是思想品德教育仅仅从个体的 素质构成上来看,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这四个方 面。 这是因为德育能够直接影响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方向,在人的素质培养过程 5 中起导向作用,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等教育正是为了培 养这些可起到导向作用的品质而做的准备。其次,品质在道德教育、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法纪教育这四个方面下能够培养出共同的根本特质。而这个根本特质 就恰恰在于:态度、价值和观念这三者上。话又说回来,这三者既是手段同时又 是目的;既是是知、情、意、行几个要素的统一,同时又都需要人、行为和环境 的交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构成个体价值和行为体系。再次,在高校多年实行的 的德育实践当中,初步形成了一套既基本符合现代化建设实际,又具有中国特色 的德育工作体系。而这套体系的主干就是在上文中我们提及到的道德教育、思想 教育、政治教育以及法律教育这四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它们的共性,不断 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另一方面又要探索它们各自内在的规律,联系和要求。 在德育的几个组成部分中,道德教育指的是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 社会、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这其中包括个人品德、家庭伦理道德、职业道 德、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等,它着重强调了人的良心、良知、责任感、义务感和 自觉自愿的统一。 思想道德教育以个体价值为核心的对事物的态度和思想观点的教育, 最终能 够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教育主要是指对民族、政权、国 家、阶级、政党、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它在 一个国家的政治及发展趋势的影响上起到直接关联。法纪教育主要是关于纪律、 法律、法制、民主的意识与观念的教育。剔除了以往德育教育中尚不够合理的或 是内容庞杂的涵盖各方面的地方,德育教育四个方面的归纳和概括更精练准确, 使人们更易于理解、掌握和操作,这点充分抓住了现代德育的实质,体现了新时 代德育教育的特点。尤其针对大学生来说,.德育教育的这四个方面可以说是内 容更科学、 目标更明确、 方向更正确的德育教育观。 在高校时代, 大学生的良心、 良知的实践阶段正是处于其心理定型的关键时期,同时重要的人生观、世界观的 形成更是在此时消化、积淀,然后指导实践。在高校阶段,大学生的民族感、国 家意识等也在掌握了一定方法,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陶冶后形成的。而对高校 大学生来说,法纪教育更是必备的教育内容,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以法治国、以德 治国,而一个法盲大学生在将来的世界是肯定不会适合的。 6 (三)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对 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总结及理论概括。 我国高校德育 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发挥了保证、服务、引导的积极作用,是高校一切工作的 生命线。综观其基本模式,主要有经验型、工具型、单项式等模式。 1经验模式,也称革命传统模式,是以苏联经验与我国具体实际的结晶, 它强调共性塑造,而忽视个性张扬。它的建立是在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上,传递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一种“群众性自教与组织领导权威相结合”的模式。 在革命战争时期它依托党组织, 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提高了革命阶级的热情, 体现了重要的作用。建国后,它主要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政治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革命史以及法治 教育;思想教育的主旋律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是 以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乐于奉献为主题。无论从德育方针到德育内容,还是从 德育原则到德育方法,这种模式与计划经济体制均高度契合。但是,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背景下,经验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忽略了受教育者对 道德的主体性需求和期望,而导致德育效果不佳。 2工具理性模式:当把道德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和措施,强调其约 束、管理、规范作用,以一些技术手段和社会控制方法来弥补其缺陷时,道德就 表现为工具理性。强调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对而言,工具理 性强调德育的手段性质和工具作用,重视德育过程的规范化管理,轻视德育的人 文关怀及目的意义。无疑,当德育的手段性质(工具理性)超越和掩盖其目的及意 义(价值理性)的时候,道德就会成为成为社会约束和自我牺牲的一种被动、消极 的羁绊。在工具理性教育模式下,德育的依据是烦琐、硬性的规章制度,德育工 作者的任务简化为对违反纪律的大学生进行惩罚。 3单项德育模式:重视教育者的主动传播,忽视受教育者的被动接受。单 项德育模式强调教育者以个人的主观意识去传播德育和受教育者被动的无自主 性的接受德育教育,学生按既定的思维定势去思考理解德育观,其中受教育者的 思想意识影响很大,这样就形成了双重人格。即:一方面,学生必须接受教育者 的施教,其道德发展必须符合社会要求和时代特征。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是接受 7 的主体,具有主体性特征和因个体不同而带来对德育内容理解上的多样化,他们 在强制环境中受到的道德灌输难以与其自身形成的道德相统一。很明显,单项德 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拘泥于传统道德的束缚中, 缺乏市场经济所必备的创新意识和 自主能力,缺少机动灵活性,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多变机制的人才,一定程 度上形成了人才缺乏的危机。 8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的利弊分析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优点及成效 传统高校德育模式具有“单向一维”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的理念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刚 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积极进取、奋发向 上的民族精神。 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提出了“刚健奋进” 、 “发奋忘食” 、 “自强不息”为重 要内容的儒家文化;而孟子也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做 人原则,要求人们具有浩然正气;后来易经又特别强调“地是坤,君子当以厚 德载物,天行健,君子当以自强不息”,从而要求人们效仿天体的意志刚健有为, 生生不息。在品德修养上,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书写出一系列的文章来教导以后的 人们。儒家大师孔子指出,道德是可以感化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 。同时,他还指出,道德可以通过心与心的沟通以此达到自主性道德,“吾 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则自省也”, 注重从内心深处来挖掘被教育 者的良知,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新时期,树立道德的榜样,注重自主性道德,特别 是老师自身言传身教,是今后德育工作中向传统文化借鉴的重要内容。核心道德 价值观的树立,是新时期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条件。 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的德育模 式考虑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体现出教育的人文关怀,是德育工作开展的 有效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价值观的研究、 宣传和教育都是 “以社会为本的” 。 随 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观念更新,特别是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着重探讨和树立以人为本的道德价值观及德育模式无 疑是必要的。“以人为本” 的德育模式,从其方法来看,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从其途径来看,应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德育教学并重;从其内容看,应重视传 统文化的培育同新时期德育内容的结合。 我国社会正在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深刻转型, 但几十年来形成的传统高校德 9 育模式仍在以巨大的历史惯性对现行的高校德育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这种模 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 而所施加的道 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 成。迄今为止,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尚是我国学校德育中的主流,也是近年来 各种道德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主要矛头之所向。 ” 7 传统高校德育模式固然有其弊端,应该遭到批判和否定;但其积极因素也是 我们在建构现代高校德育模式中应该吸收和继承的。 (二)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1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德育教育模式当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病。 总结目前国内学者对我 国德育模式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程简单化。 在大学生德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者过于强调课堂说服教育,片面重视道德 知识, 忽视了实践在德育当中的重要意义,违背了德育过程的双向互动律和内化 外化规律。高校尽管也开展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参与的人数少,积极性不 高,活动涉及的范围小,因此实践的程度低,效果差。没能在大学生和社会当中 形成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2)目标理想化。 我国德育目标定位较高,偏理想化,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个性发展的内 在需要,德育目标过于完美。很难实现,因此,无法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更无法 内化为学生的思想。 (3)内容单一化。 德育教育模式一方面内容脱离实际,理想的道德与现实的道德存在巨大差 异,使得学生无法用所学内容解释社会现实,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反感、排斥、怀 疑和否定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德育内容往往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水平的层次性, 与学生的心理和道德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变成了本本主义,过于教条;此外道德 教育在现行德育模式中所占的比例少,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德育意识。 7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jl,载教育研究200。年第 7 期 10 (4)方式强制化。 传统的死板教条的灌输法是主要的德育方法。 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限制了受 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增长了受教育者的盲从 和依赖性。在被动的接受德育知识的教育下,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2 2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大学生德育教育现行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国家和个人而言,高校德育的构成要素(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 教育)的重要程度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个体生存离不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个体生存的第一需要。道德教 育解决的是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诚实信诺等品质问题,是人所以为人的标志, 是解决如何做人以及如何与人相处的问题。其次,国家存在离不开政治教育。政 治教育是国家生存的第一需要。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政府得到人民的支持、现行 政治制度得到群众的拥护,至少也要抑制民众的不满情绪,控制其反叛倾向。最 后,对个体和国家而言,思想教育都是第二需求。思想教育是从哲学的高度,对 民众进行有目的的价值引导,提供价值判断的过程。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思 想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利于思想教育的发展。 (2)关于高校德育主体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划分方法认为教育者是德育的主体, 相应的受教育者自然是德育 的客体。 但是这种分法忽视了德育的对象是人, 而人是有自觉能动性的唯一主体, 高校德育教育必须把满足学生主体需要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主体性原则强调的就 是主体的自主性、自律性和能动性。在澄清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出 高校德育低效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现行德育模式的结构性失衡,因而是不科学、 不够人性化的。 第一,投入和评估目标不科学。在现行的模式下,对德育资源的投入集中在 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而衡量德育结果时,却是使用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使得 德育效果低下成为必然结果。因为政治教育的目标大多难以具体化,需要注意的 是, 非常时期的个人政治素质是第一重要的,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第一需求保持 执政党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去关注学生的个体道德需要,建立以个体道德需求为 导向的德育模式,以此与现行高校德育模式(以国家政治需求为导向)相比照,很 容易发现,现行德育模式存在严重的头重脚轻问题,整个结构框架都处于不稳定 状态。 出现了高校德育模式的失衡状况。这也是我国高校德育长期低效的根本原 11 因。 第二,灌输教育。灌输教育不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不是进行道德 教育的好方法。之所以说它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包括对 于那些有可能处于冲突之中的价值做出审慎的决定。 灌输教育源自列宁在俄国革 命前写的一篇文章怎么办? 。列宁认为: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 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 8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学校德育低效的根 本原因就是灌输教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坚决反对灌输教育的美国“新教育” 倡导者杜威将灌输定义为,不改变现行德育模式,恢复其自身平衡,即使取消了 灌输教育,高校德育的效果也不会随之提高。 第三,高校长期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因为现行德育模式多以政治教育为核 心, 对德育效果的评价自然是以高校对政治思想教育的投入为标准。 对高校而言, 这些政绩工程是很容易做到的, 真正难做的是把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公民素质抓起 来: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如何自强自立,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承担责 任,如何调整人际关系,甚至如何赢得爱情等等。做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更多的时 间和精力,而且收效慢,且上级领导对德育工作效果考察指标也不以这些内容为 重心。 所以现行模式对道德教育的投入是最少的,由此导致效果不佳也就在所难 免。 8 8黄松鹤.道德教育过程模式论.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165 12 三、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的重构 (一)大学生德育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1 1创新的理论依据创新的理论依据 德育理念是人们对德育的基本看法和理性认识, 是先于行动的核心理论和哲 学前提。没有科学的德育理念,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德育创新,有了理念的更新才 会引起方法的变革。 第一, “德育首位”观念的树立不仅是改革开放、对外开放的需要,更是社 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的需要。社会主义高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各项工作之首, 并以此来统揽全局工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教书育人结合;在 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同样坚持育人为先,始终强化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育人意识。 第二,德育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 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注重学生自我教育。注重学生作用,要明确学生在学校中的 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利益, 注重学生在学校教育、 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为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思考,鼓励 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冒尖;注重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 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注重营造高校德育氛围,加强校园人文环 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开展各种积极向上、 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 秀文化,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把中华 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支持学生参与民主管理, 努力提高主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高尚氛围,让学生在 这种氛围中思考、感悟,升华人格。 第三, “全方位渗透的德育模式” 。高校把德育的内容、原则、方针同各种 载体、媒体相结合,不断开拓德育领域,有效利用德育资源,把德育与其他教育 形式结合起来,通过更多的形式和场所广泛开展育人活动。树立“全员参与”的 大德育观,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互相协调的德育教育网络体系。这就要 13 求全体教职员工突出德育观念,努力做好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环境 育人工作,通过本职工作渗透德育内容,形成全方位渗透的大德育模式,使德育 领域大大拓宽,作用大大加强。要注重开放互动,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结 合的体系并形成互动的局面。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大学德育评价改革的基本原则,应遵循以下原则建立 科学的、合理的现代德育评价工作体系: (1)方向性原则。 德育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德育对象的基本前提是确立德育评价目标的正确价 值取向。高校德育评价目标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的教 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具有切实有效的导向作用。同时德育评价目标还应确立正确 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必须适应国际国内的现代教育发展,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 取向和个体成长。 (2)全面性原则。 应将德育过程视为动态发展过程来开展德育过程评价, 通过动态和静态的结 合来对德育评价的对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要结合传统德育评价中的定 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分析和明确定性内容和定量内容,改 变以往定性、定量界限模糊或忽视定量只重定性的做法。为了实现德育评价的效 果,必须拓宽德育评价的途径,更好的将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校内活动与校外 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在德育及其评价过程中使德育评价对象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 能动性。 (3)效率与公平兼顾原则。 在评价内容的设置及评价过程中, 德育评价必须兼顾德育评价的效率与评价 的公平性。德育评价是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德育水平,及时发现和解决德育 中存在的问题。高效的德育评价必定能成为具有事半功倍效果的完善工作体系。 着眼整体、重视发展、强调实际、承认差异为原则的评价方法是构建主体性 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性德育评价。评价的思想方法是:学生既是评价主体又是客 体,是一种主客体相统一的评价,在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贯穿于评价。通过明 确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建立学生形象标准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学 生形象标准体系,来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开放性目标 评价结构自上而下,呈现给学生全部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学生根据评价标 14 准随时进行自我检查评价目标达成度。 三级评价指标构成了学生形象标准指标体 系:一级指标从基础素质(品德修养、人生态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 质)和个性发展两个层面提出“学生形象”的概括性形象理想标准,即品德优良、 积极进取、基础宽厚、身心健康、特长鲜明;二级指标根据继承优良传统和弘扬 时代精神两个层面,并结合公民道德标准,提出综合性形象理想标准;三级指标从 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形象理想标准。三级指标体系要体现 出近期和长期目标的层次性以及不同学年度评价标准的阶段性, 三级指标互为因 果,使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有效结合,提高可操作性。学生可及时控制并调整或 改进自己的不良行为以实现较长时间内的连续操作。 2 2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界一直以来探讨的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追溯到我国 古代, 大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采取的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方法。古代 的因材施教是一个“静态”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概念。作为“静态”概念是 指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的特点、气质、兴趣爱好以及人格特征等等作为对象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景了解MS Office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提升成绩必看现代汉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一级试题难度分析及答案
- 以人为本的现代汉语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税法考试必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逻辑考试全覆盖题库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计算机WPS考试时常见误区及答案
- 计算机一级WPS技能提升训练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一级WPS表格处理技巧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一级Photoshop创作思路分享试题及答案
- 110kV变电站高压试验报告完整版
- 山东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期末试题及答案
- TSG Z7001-2004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
- 入学、幼儿园等健康卫生教育洗手知识教育ppt课件
- JJF(鄂) 82-2021 全自动混凝土抗渗仪校准规范(高清版)
- 流动注射分析仪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 材料科学基础基础知识点总结
- 数控铣工图纸(60份)(共60页)
- 新时达-奥莎(sigriner)iAStar-S32电梯专用变频器使用说明书
- 《青年友谊圆舞曲》教案
- 马清河灌区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