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专业论文)也论环境权——环境权理论的困境及出路.pdf_第1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也论环境权——环境权理论的困境及出路.pdf_第2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也论环境权——环境权理论的困境及出路.pdf_第3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也论环境权——环境权理论的困境及出路.pdf_第4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也论环境权——环境权理论的困境及出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环境问题目趋严重直至发 展成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不仅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真接严重威胁 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面临着生存的威胁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人 与环境的关系,人们期盼并希望找回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重新 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由此人们提出了环境权理论,以期望能对抗 各种环境公害,但它的发展却没有人们期望的那么顺利,虽然在世界范围内一直 引领着环境法理论与立法实践的潮流,但是其理论本身也得到了激烈的批评甚至 否定,特别是在环境权的具体化方面,其理论本身也一赢陷入了困境,时直今 日以至于环境权理论在总体上仅在理念上得到了承认,仅成为道义宣示上的权 利,在实践中却无法发挥作用。 本文首先回顾了环境权理论的发展历程,指出环境权理论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环境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全球的环境危机,列举了环境权的各相关学说及实 践状况。第二部分围绕着环境权的困境分析并指出环境权理论陷入困境的原因: 环境权理论本身概念上得不到统一的界定,主体及客体范围的不确定,权利内容 的太过于抽象,以至于实践中环境权不能得到实质上的支配和救济;在理论外也 遇n t 宪法修改困难、法院踌躇不前、学者转移研究方向等困难。本文的第三部 分主张我们应该换一种视角来重新去认识环境权理论,从人们期盼解决环境危机 的角度重新肯定其理论意义,抛却其抽象性,不确定性,提倡用一种具体的,实 用的视角来看待环境权,基本人权说、人类权说、公共财产说、程序权说等学说 并不能完整的反映出环境权的真正的本质,环境权的真正本质就是一种财产权, 环境权的价值就在于解决环境问题。因而本文最后主张环境权的出路应是产权 化、市场化,利用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来调动人们珍惜资源和投资环境治理的兴 趣,从而有效缓解直至解决环境问题。 a b s t r a c t s i n c ei n d u s t r i a lr e v o l u t i o n ,e s p e c i a l l ya f t e r1 9 6 0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o b l e mi s m o r ea n dm o r es e v e r i t yu n t i li tb e c o m e st h eg l o b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s i sg r a d u a l l y i tn o t o n l yb r i n g ss e r i o u se c o n o m yl o s i n gt ot h em a n k i n d ,b u ta l s ot h r e a t e n st h em a n k i n d s e x i s t e n c e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r e c t l ya n d s e r i o u s l y u n d e rt h i sk i n do fb a c k g r o u n do ff a c i n gt h et h r e a to fe x i s t e n c ec r i s i s ,t h ep e o p l e b e g i nt ot h i n ko v e r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e r s o n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o v e ra g a i n t h e p e o p l ee x p e c tt ol e a dak i n do fd i g n i f i e dl i f ei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w e l f a r e , r e p o s s e s st h ef r e e d o m ,e q u a la n da m p l e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t h ep e o p l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 t h e o r yo fe n v i r o n m e n tr i g h t ,b e c a u s ew ee x p e c tw ec a nr e s i s tv a r i o u se n v i r o n m e n t h a r m f u le f f e c t s b u tt h i st h e o r yi t s e l fd o e s n td e v e l o ps u c hs m o o t h l ya st h ep e o p l eh a s e x p e c t e d a l t h o u g hi tl e a d st h ec u r r e n t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t h e o r ya n dl e g a lt h e o r y w i t h i nt h es c o p eo fw o r l d ,t h et h e o r yi t s e l fa l s og o tt h ea n i m a d v e r s i o ne v e nt h ed e n i a l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a s p e c to fe m b o d y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r i g h t ,i ta l s oh a sb e e ns i n k i n gi n t o t h e p r e d i c a m e n t u n t i lt o d a 5 t h e t h e o r y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r i g h tg o t t h e a c k n o w l e d g e m e n to nt h ep r i n c i p l eo n l y , a n di ti so n l yas u p e r f i c i a lr i g h ta n di td o e s n t w o r k t h i st e x tl o o k sb a c k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r i g h tt h e o r i e s f i r s t l y , a n dt h e np o i n to u tt h a tt h es o c i a l s o u r c e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r i g h ti s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o b l e m ,i t sa g e sb a c k g r o u n di sag l o b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s i s ,a n de a c h r e l a t e dt h e o r y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r i g h ta n dp r a c t i c i n gi se n u m e r a t e d i nt h es e c o n d p a r tw ea n a l y z et h i st h e o r ys u r r o u n dt h ep r e d i c a m e n t h e r ew ep o i n to u tt h a tt h e r e a s o ni st h a tt h i st h e o r yi t s e l fc a nn o tb ed e f i n e di nt h ec o n c e p t i o na n dt h er i g h t s c o n t e n t sa r cs oa b s t r a c tt h a ti tc a n tg e tt h es u b s t a n t i a lr e d r e s s a n dw h a t sm o r e ,t h e t h e o r ym e e t st h ed i f f i c u l t yo fm o d i f i c a t i o n ,a n dt h ec o n d i t i o nt h a tt h ec o u r th e s i t a t e d i nt h i r dp a r tt h ea u t h o r sc l a i m st h a tw es h o u l dc h a n g eak i n do fa n g l eo fv i e wt oc o m e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t h e o r yo fe n v i r o n m e n tr i g h t w es h o u l dr e - a f f i r mi t st h e o r i e s m e a n i n gf r o mt h ea n g l et h a tt h ep e o p l ee x p e c t e dt os o l v e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c r i s i s ,a n d i l t h r o wi t sa b s t r a c t i o n ,i n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w ea d v o c a t e dt ot r e a t s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r i g h t c o n c r e t e l ya n dp r a c t i c a l l y t h et h e o r yc a n tr e f l e c tt h er e a le s s e n c eo fa ne n v i r o n m e n t p o w e rc o m p l e t e l y , t o o t h ev a l u eo f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r i g h tl i e s i n r e s o l v i n g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o b l e m a sar e s u l t t h i st e x tc l a i m st h a tt h eo u t l e ti sp u s h e di tt ot h e m a r k e t ,w em a k eu s eo ft h e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ya n dt h em a r k e tm e c h a n i s m st om a k et h e p e o p l ec h e r i s ht h er e s o u r c e sa n di n v e s tt h ei n t e r e s tt o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sm a n a g e m e n t t oa l l e v i a t i n ge v e ne f f e c t i v e l yr e s o l v e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p r o b l e m 】l 】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 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 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王乖j 阳年莎月“日 引言 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维护和管理好自然是人类的神圣使 命。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从思想到行动都是将自己与自然环境割裂开来,只考虑 从自然界里索取,不考虑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地球是有限的,任何 人类活动越是接近地球支撑这种活动的能力限度,对不能同时兼顾的因素的权衡 就要求变得更加明显。地球的有限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有限, 地球生态系统维持自身平衡能力的有限,地球所能供养人口数量的有限。地球的 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应该是有限的,不能突破地球的有限性制 约,否则,人类将失去生存的载体。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人臼迅速膨胀, 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人类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规模、程度大大提高,人 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已逼近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挣能力。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愈来 愈明显地展露出来:空气、大气层、水被污染,森林植被被大规模地破坏,土壤 沙漠化严重,化学废弃物遍地丢弃,人类文明和自然的冲突以最强烈的形式爆发 出来。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矛盾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一旦社会经 济发展超越了生态阈值,就可能发生波及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后果,并且这个后果 是不可逆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任由生产无限性和地球有限性的矛盾继续 发展下去,毁灭的不是自然,而是人类自己。在面对环境危机时,人们提出了环 境权理论,希望以权利制约权利,在制约中求得平衡,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协调统一。但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环境权深陷于诸多的理论困惑之中。什么是 环境权? 环境权的本质及性质如何? 环境权的权利主体和权利客体及具体范围是 什么? 权利如何界定及实现? 对这些疑问,学者们提出了诸多学说,但遗憾的是 至今仍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认为,环境权是环境问题发展到环境危机下的 产物,无论人们是要求生活在一个良好、适宜的、能保持身心健康的居住环境里, 还是要求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还是要求人们维持生态平衡,都离不开一环境及 资源,因而环境问题的众多病因虽然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伦理因 ( 荚1 丹尼斯米都斯等增 :的极限( 中详本) ,吉林人民m 版社1 9 9 7 年版,第5 6 负。 素、历史因素等等,但是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根本上还是源于人们不合理的生 产和消费行为。环境权的众多学说,如基本人权说、人类权说、公共财产说、程 序权说等学说并不能完整的反映出环境权的真正的本质,环境权的真正本质在于 它是一种财产权。因而本文在参考环境权诸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环境 权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产权化、市场化,通过资源产权的市场交易,激发人们珍 惜资源和投资环境治理的热情,以达到缓解环境危机的目的,维护一个良好的、 健康的、符合人类尊严和福利的自然环境。 第一部分环境权理论的历史回顾 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说,体现为两个平行而又交互影响的历史过程:自 然的历史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各自按照其自身独特的 规律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同时,人也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本身 也是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活动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人类 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类无法超越自然规律。无论如何,人类社会的发展最 终还是要服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 一、环境权理论产生的社会根源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社会系统”,它可以进一步划分 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予系统。整个系统的运动与变化 取决于这三个子系统内在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互相作用。远古时代在 “环境社会系统”中起作用的是环境生产;到农业文明时代,物资生产与环境生 产相互作用主导“环境社会系统”的运行;而到了工业文明时代,由于人口的激 增以及消费水平的暴涨,人口生产也成为“环境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 在此之前它仅仅是“人类社会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环境生产在三种生产 中一直处于最根本的地位,是另外两种生产的基础,但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忽 略,直到它不能够满足物资生产和人口生产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 到底要取决于环境生产的可持续性,因为环境生产决定了物资生产和人口生产在 多大规模、多长的时间跨度上是可持续的。进入近代以来,人人平等的法律人格、 利用自然的强大力量和积极追求世俗功利的社会观念,这三者凝聚成的历史合力 必然并且已经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大肆掠夺和破坏。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矛盾,存在着环 境问题;所不同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环境问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内容、程度、范围和性质。广义的环境资源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运动变化 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它包括由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所 。会瑞林、汀劲著:2 0 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人学 j ;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0 2 1 0 3 撕。 4 引起的第一类环境问题或原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并反过来对人 类自身造成有害影响和危害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又称人为环境问题或次生环境问 题。第二类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在其生产、生活活动中开展的与环境的物质 能量交流活动不适当所引起的。在第二类环境问题中,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 污染性损害,简称环境污染,即由于人类不适当地向环境排入、投入污染物或其 他物质、能量所造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危害,如工业“三废”污染、农药化 肥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二是非污染性损害,简称生态破坏或环境破坏,又 称开发性损害,即由于人类不适当地从环境中取出或开发出某种物质、能源所造 成的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危害,如滥捕野生动植物、滥伐森林、滥垦土地、滥采 矿产资源、滥抽取地下水等。人口的增长和人均资源消耗的提高也给地球带来了 沉重的负担和压力,有限的地球资源不仅要满足新增人口的物质消耗,而且还要 满足整个人类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根据联合国最新预测,2 0 5 0 年世界人口 将增加到8 9 亿,2 1 0 0 年将超过1 0 0 亿,届时才有可能实现零增长。人口如此大量 增加,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双重危机。我们必须面对诸如粮食、就业、住房、 社会服务等问题。以粮食生产为例,近1 0 年来,几乎每个国家的粮食总产量都有 所增长,但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地区,粮食增产跟不上人口的增长, 为了养活6 0 亿人口,人们就不得不增加对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而对土地 资源过度开发的后果是严重的。伴随人口增长而来的人类活动是空前的,人们对 大自然的破坏也是空前的,对自然的掠夺已经远远超过对自然的回馈。特别是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两大阵营的竞争及随之而来的和平发展新时期, 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人类 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规模、程度大大提高,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冲击逼近环 境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始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严重 社会问题。 二、环境权理论提出的背景环境危机 我们习惯于找寻那些明显的、直接的影响,而不研究其它方面。除非这一影响 。蔡守杖主编:环境资源法教程,武汉大学m 版社2 0 0 2 年版,笫9 页。 5 以一种无法否认的明显形式急骤地出现,否则我们总耍否认危害的存在。岭天的 自然平衡不同于冰河时期的自然平衡,但是这种平衡还存在着:这是一个将各种 生命联系起来的复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再也不能对它漠然不顾了,它所 面临的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自然平衡 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高速的状态。人也 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 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2 0 世纪以来尤其 是二次大战以后,环境问题目趋严重,“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 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特别是二十世纪2 0 年代 以来,石油化学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 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人口爆炸等全球性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目 前,连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空气和水都成为问题,这种情况向狂热追求经济无限增 长的人敲晌了警钟。自然对人类报复的一系列事件表明,经济的增长并不绝对等 于人类福利的增长。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批未来学家,痛心于人类目前所面 临的危机的深刻性和严重性,指出不惜一切代价地用倍增的速度去求取经济的增 长是得不偿失的,这样的增长注定要使人类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都达到极限,引 起灾难性的冲击重工业污染,致使人类自下而上环境恶化,带来对人类命运的威 胁。这突出表现在以1 9 3 0 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1 9 4 8 年美国多诺拉镇 烟雾事件、4 0 年代初美国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1 9 5 2 年伦敦烟雾事件、1 9 6 1 年 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6 0 年代日本水俣病事件、1 9 5 5 1 9 7 2 年的日本痛痛病事 件、1 9 5 8 年日本米糠油事件为代表的所谓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我们面对着这样 无可争辩的事实,即:为了保持地球适于人类居住的斗争正处于关键时刻。科学 家们一致认为,并且能够证实:臭氧层的日益稀薄和全球变蹉的影响将使世界文 明处于危险之中,除非立即采取行动阻遏目前的污染行为。倘若缺乏世界范围的 保护生物圈的有效计划,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不得不生活在筑有穹庐的社区中,以 防止紫外线的辐射,或者被迫居住在大堤后面,以抵挡全球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 l 茇】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拿长生译:寂静的春天,古林人民 i ;版 t1 9 9 7 年敝,第1 6 4 负- 3 【荧1 蕾切尔卡砸著、吕瑞兰、李k 生详:寂静的眷灭,古林人民f i j 版社1 9 9 7 年敝,第2 1 5 负。 6 升。这些情景的出现并非不足置信。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害事件不断、污染严重和 发展中国家贫困与人口压力大、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世界各国一方面致力于 运用技术手段治理污染,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寻求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和管理环境 的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 1 9 6 0 年,原西德的一位医生向欧洲人权委员会提出控告,认为向北海倾倒放 射性废物的行为违反了欧洲人权条约中关于保障清洁卫生的环境的规定,从 而引发了是否要将环境追加进欧洲人权清单的大讨论。7 0 年代初,国际法学者雷 诺卡辛向海牙研究院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要将现有的人权原则加以扩展,以包 括健康和优雅的环境权在内,人类有免受污染和在清洁的空气和水中自下而上的 相应权利。卡辛认为,环境权具体应包括保证有足够的饮水、纯净的空气等,最 终保证人类得以在这个星球上继续生存。1 9 7 0 年,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 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明确提出:“我们请求把 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 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从 而明确地提出了环境权的要求。特别是从2 0 世纪6 0 年代起,在联合国组织下, 西方国家展开了关于公民要求保护环境,要求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法律依据的 大讨论,引起世界瞩目。环境权为世界所接受充分地表现在1 9 7 2 年人类环境宣 言中,该宣言第三者条庄严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 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 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至此,环境权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承 认和接受。 三、环境权理论的发展百家争鸣 ( 一) 环境权的相关学说 1 、共有权说 2 0 世纪7 0 年代初美国学者萨克斯教授针对美国政府行为中存在的环境管理 行政决定过程公众参与程度低、环境诉讼中存在的当事人资格等问题,根据公共 【英1 施罩达斯拉犬尔著、夏方堡等译:我们的家嗣一地球,中国环境科学 l ;版札1 9 9 3 年版,( 序) 第v 页。 7 信托原理,从民主主义的立场首次提出了“环境权”的理论。萨克斯认为,空气、 阳光、水、野生动植物等环境要素是全体公民的共有财产:公民为了管理他们的 共有财产而将其委托给政府,政府与公民之间从而建立起信托关系。政府作为受 托人有责任为全体人民,包括当代美国人及其子孙后代管理好这些财产,未经委 托人许可,政府不得自行处理这些财产。用“在不侵害他人财产的前提下使用自 己的财产”这句古老的法格言作为环境品质之公共权利的理念基础极其具有意义。 他指出,全面看待散在的证据资料,可以看出公共信托的理论有如下三个相关的 原则,“第一,像大气、水这样的一定的利益对于市民全体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将 其作为私的所有权的对象是不鲜明的。第二,由于人类蒙受自然的恩惠是极大的, 因此与各个企业相比,大气及水与个人的经济地位无关,所有市民应当可以自由 的利用。最后,不消说,增进一般公共利益是政府的主要目的,就连公共物也不 能为了私的利益将其从可以广泛、一般使用的状态而予以限制或改变分配形式”。 2 、基本人权说 日本学者松本昌悦认为:人类环境宣言把环境权作为基本人权规定下来。 环境权是一项新的人权,是继法国人权宣言、苏联宪法、世界人权宣言之 后人权历史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在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问题并直接威胁人们的生 存的情况下,环境权已成为人们享有其他人权的前提和基础,可以说,环境权已 成为首要的人权,属于“权中之权”。同时,承认环境权的人权地位,对于保护环 境,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即认为公民的环境权是一 项人权。或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学者非常务实地从本国宪法的人权条款 中去寻求环境权的法律依据,试图依托现行的宪法来建立环境权理论体系。例如, 仁藤一、池尾龙良等学者从生存权的角度来解释环境权。他们在环境权”的法 理一文中提出,尽管至今仅从置于围绕我们的大自然的角度上来加以考察,然 而对于人类长期构筑起来的社会性环境,即像道路、港湾和桥梁之人类生活必不 可缺的要素,或者人类历史上构建起来的文化遗产等,作为能够广泛地丰富人类 生活的资源,也是有价值的,应该包含在“环境”的要素中。为了保护环境,我 t 会瑞林、汪劲薯:k 2 0 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计述,北京人学i l 版社2 0 0 3 年版,第9 2 贞。 们应具有支配环境、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利;对于随意污染环境、正在妨碍我们的 舒适生活或者想要加以妨碍的人,我们基于该项权利,具有要求排除或者防止这 种妨碍行为的请求权利。他们认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是直接建立在衣食住等 物质与文化之基础上的,而只有有了良好的健全的环境,这样的基础才能得到保 证。因此,对健全而舒适的生活环境的保护,就成为生存权重要的基础性内容。 3 、人类权说 环境权作为“新一代权利”,“将在赋予受益人保护任何被确认的权利以立法 上保护手段的同时,更全面地承担起人类面临的生态挑战。”当该权利发展时,有 必要通过改善的机制以一个完整的“既不忽略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也不忽略内 在和外在因素”的方式界定并予以保护。并且特别强调,后代子孙的环境权利就 蕴涵其中。一个衰落的环境不仅伤害当代人,而且伤害将来的后代子孙。首先, 一个灭绝的物种和其给环境带来的不论何种好处将永远消失了;第二,经济、社 会和文化权利在一个由于不负责任的前辈浪费造成的资源匮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 享受的;第三,后代子孙的生存也可能受到足够严重的环境问题的伤害。因此, 一项人类环境权也隐含了显著的、经常的对尚未出生的人的义务。 4 、自得权说 这是环境权理论中颇具特色的学说。徐祥民教授在其论著中演示了一种从人 权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中去定义环境权的研究方法。他认为,一切权利都是需要 的产物,都出于人类的自我设计。人权历史的三个时期是历史“自然”形成的。 初创期人权的核心性权利是“自由权”,具有明显的自然人特征,其创造者是平民; 发展期人权的核心性权利是“生存权”,实际上是属于弱者类群的权利,其催生者 是“弱者”;升华期的人权主要是“环境权”,其突出表现是权利主体人类化,由 于没有哪部分人是环境权的特别受益者或者要通过破坏环境来获得利益,因此, 是人类的共识以及这种共识所唤起的力量催生了环境权。环境权是属于全人类的, 这种权利的内容是自得。所谓自得就是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等待别的什 么主体来提供方便,也不需要排除来自其他主体的妨碍。环境权作为一种新型的 人权,它的逻辑就是人类环境宣言所遵循的,因为是权利,所以就是义务; 。转引白丹忠梅菩:环境法学,法律:i ;版札2 0 0 4 年版,第9 5 9 6 负。 9 因为是我的权利,所以就是我的义务。环境权,在它诞生的那一天就法定了,主 要不是靠“主张”、“请求”权利来实现,而是靠环境义务的履行来实现,靠义务 主体对义务的主动履行来实现。在自得权和自负义务的关系中,义务总是具有决 定意义,而权利的作用反倒显得无足轻重。总之,环境权是一种自得权,它产生 于环境危机时代,是以自负义务的履行实现手段的保护和维护适宜人类生存繁衍 的自然环境的人类权利。 除此之外,关于环境权的性质的学说还有:人格权说由于环境权的主体 是公民,而公民的环境权益包括了人身权益,又由于侵犯环境权的后果往往表现 为对公民身体健康的损害,因此,有人认为环境权属人格权;程序权说台湾 学者叶俊荣教授认为,欧美传统环境权理论的提倡有其独特的政治社会背景,在 对环境总是认识不足的情况下,论者以高度法律化、自然法意味以及绝对式的分 析倡议环境权,与环境问题蕴涵高度科技背景、决策风险以及不同利益主体对同 一物质客体的利益冲突未能相容而造成“水土不服”,也因而导致理论的色厉内荏, 难以顺利推进。因此,环境权理论应更弦改张,立足现实调整环境权的内容与性 质,将环境权定性为“参与环境决策的程序权”,以和传统的享有舒适环境的实体 权区别。由于传统环境权理论将环境权定性为具有宪法位阶,且为一具有财产价 值的实体权。然而,所谓环境权的具体内容又难以掌握,造成许多困难,因此应 建立“以参与为本位的环境权”。另外,还有财产权兼具人格权说等。 ( 二) 环境权立法及司法实践 自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约有一百多个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法律,其中9 0 年代制定综合性环境法律的国家就有七十多个,这些综合性的环境法律大都有环 境权的内容。例如,美国在1 9 6 9 年出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了联 邦政府、各州和地方政府要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宣布:“国会认为,每个人应当 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作出贡献。”有越来越多 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正在将环境权或环境资 源保护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纳入宪法。目前,虽然各个国家的宪法对环境权或 修饰环境的形容词很多,如安全的、满意的、健康的、无污染的,生态平衡的、 徐朴民、“i e 等著:环境杈一耶境法学的基础研究,北京人学j l ;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7 负。 1 0 令人向往的、干净的、纯洁的、有生活价值的环境等等,但多数国家的宪法已将 环境权规定为国家及其国家机关的职责,或者个人、团体和组织的义务和权利, 有的宪法已明确承认国民有享有满意的环境的权利。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 法第三者5 条规定,保护自然界,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保持水域和空气的清 洁,保护动植物和自然美景,是国家和社会以及每个公民的职责。1 9 8 0 年第8 次 修改的韩国宪法第3 5 条( 环境法) 规定:“所有公民都有在健康而舒适的环 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国民应为环境保护而作努力。”环境权为国际上所接受充 分地表现在系列的国际性宣言及有约束力的文件中。1 9 7 2 年人类环境宣言 最早宣告了环境权,自人类环境宣言以后,在各种有关国际环境保护的宣言 中都反复重申了这一宣言的原则。如为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发表 的内罗毕宣言、1 9 9 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 宣言等等。一些国际性和区域性文件也将各种有关环境权的主张概括进来,例 如:1 9 8 1 年的非洲人类和人民权利宪章,是第一份明确表明承认“所有人民” 对一个“舒适的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的普遍权利的人权条约。在欧洲,经济合 作发展组织宣称一个“恰当的”环境必须被确认为基本人权的一部分。 获得环境诉讼资格、有权提起环境诉讼,是环境权从理论到实践、从立法保 障到法律实施的基本标志。目前,一些国家己通过司法补救措施和诉讼方式来保 障和实施环境权。在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基于公众环境利益的诉讼已经 成功。在印度,法庭接受了私人对印度政府允许许多皮革厂向恒河排放污染物的 决定提起的诉讼,法庭决定关闭这些皮革厂直至废物处理系统建立为止,尽管法 庭明知如此判决将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但它在判决中表明,不仅要注意印度 宪法4 8 a 章中的有关国家应该努力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定、第5 1 a 章中有关保护 和改善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的规定,而且还引用了1 9 7 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法庭宣布,原告的立场不容反对,因为他们是体现公众精神的公民,他们正义地 提醒政府,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已包含在国家宪法之中。在菲律宾,4 5 名儿童于 1 9 9 0 年由他们的监护人代表安东尼奥为原告,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 提起诉讼,他们认为菲律宾政府环境资源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特 n 忠梅著:超越与保守一可持续发腱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卅版札2 0 0 3 年l ;睫,第2 3 1 页。 别是原始森林的行为。菲律宾最高法院确认了这4 5 名儿童的诉讼资格,认为他们 拥有诉权,承认他们作为自己和后代人的代表基于环境保护立场对政府提出诉讼, 具有保护子孙后代的权利,声明当代人和后代人都享有生态平衡的和健康的环境 的权利。 第二部分环境权理论的困境 产生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危机时代的环境权,虽然其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其人人都有在平衡和健康的环境中生活的权利的呼吁也得到了世人的确认,但是 由于其理论与传统法学理论的冲突,至今为止,少有国家的宪法明文环境权的内 容和具体保障,法院亦大都拒绝透过宪法的解释承认具有宪法位阶的环境权,学 术上也逐渐丧失对此理论的兴趣。 一、环境权理论内在的困境 ( 一) 环境权概念的不确定性 环境权理论的困境首先表现在其还没有一个得到统一认可的环境权概念。环 境权所谓的“环境”乃一包罗万象的乾坤袋。它至少包含两层相互作用的意义。 一为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对有机体或生态体系发生作用的总体。一为政治、 经济、社会、与文化条件影响个人或团体的总合。实际上,环境可以指整个生物 圈与最接近个人或群体的物质世界之闻的连续统一体上的任何一处。而且,环境 本身是中性的:个环境可能好或不好,或被破坏或需要保护等等。一般认为,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而言的,人们把这个中心称为主体,把围绕着中心的周 围世界称为环境。所以,辞海将环境概括为“周围的境况。如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但是就像确定传统的自由权的内容一样,虽然这个权利在民主国家早已得 到公认和实践,却仍有必要考虑一些难以把握的因素,如公共秩序、公共道德、 自决、国家安全和“民主国家必要的”限制。,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对个人权利 和自由的解释不能脱离历史和社会背景。欧洲人权法院的好几个判决承认,国家 政府在适用基本国际规范时有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衡量的余地。显然,环境 o r 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往大学“j 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9 页。 。l 土1 弧肼山a 基斯著、张若思译;困勋、环境法r 法律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8 负。 1 2 权的概念也包含着历史和社会背景,也包含着伦理因素,反映了菜时和某地所公 认的社会价值。环境概念的不确定,导致环境权的子权利体系无法建立,环境概 念的不清晰,也是导致环境权在实践中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二) 环境权主体的不确定性 主体的不确定性,导致环境权无法成为一种受司法保护的实体权利。国际法 文献中所宣示的人类环境权、人民环境权、未来人环境权等,似乎更像一种道德 宣示和社会理想,而无法落实到各国的具体的现实的法律制度中。国内法文献中, 往往只是形式上在宪法或者环境基本法中宣示了一种大而无当的、主体含混的环 境权。这一困境,造成了环境权成为一种理论上可取、实践上难以操作、司法中 常常被置之不理或者横加剥夺的权利类型。 ( 三) 环境权内容的不确定性 环境权的内容,一般包括人人有在健康适宜的环境中生活以及合理利用自然 资源的权利两个方面。但何为健康适宜,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密 切相关。个人能够享有怎样的环境,以及多大程度上享有这种权利,也是不可精 确得知的。还有,将环境诉权、环境信息权、参与环境决策权等也纳入环境权的 范畴,使得环境权的内容更加模糊不清,各种权利之间相互冲突。 ( 四) 环境权客体的不确定性 首先,权利人不能对环境要素进行控制和占有,这是由环境要素的特性决定 的。对于构成环境系统的各个要素,虽然人人都可以无偿使用,但谁也没有能力 对其进行控制。正是因为不能控制,才使环境资源当然地成为公共物品,而不是 因为其是公共物品,所以不能控制。无论是自然权利还是法定权利,都应当是权 利客体处于权利人的支配和控制之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占有、处分或者转让。 就环境权而言,我们很难创设一套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来保证权利人的上述行为。 在环境权理论提出不久,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了救济制度对环境权维护和实现的重 要意义,并为之进行了理论探索,一些国家甚至进行了环境权侵权诉讼的尝试。 然而,所有的实践和探索至今也没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表现在立法方面,至今 没有哪个国家制定出保障环境权实现的专门程序法,或者在其它相关程序法中就 环境权保护安排专门的章节、条款予以规定,面对频繁发生的恶性污染事故,人 们好不容易从各种位阶和效力的实体法律、规章中找到些许主张环境权的依据, 面对程序法的缺失却无法找到通向法庭的道路和启动救济程序的钥匙:表现在司 法方面,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哪一张判决书明确地承认人们享有环境权。 二、环境权理论外的困境 ( 一) 宪法修改困难 环境问题包含高度的科技背景,重要的是环境问题与资源的利用息息相关, 对资源的用与不用或者如何使用都会引发各种利益之间的冲突。隔代分配的问题 便是此种利益冲突的典型。如果在宪法上赋予特定环境利益绝对且不可妥协的地 位的同时不能促成社会的其他利益如消费者保护、劳工安全、社会安全等其他同 等重要的权利,则会引发更广泛的冲突。因此主张环境权者虽然尝试透过宪法修 正在宪法中加入保障环境权的条款,但直到目前为止仍鲜有成功的事例。 ( 二) 法院踌躇不前 现实中的环境权缺乏完善的环境权实体法和程序法依据,法官难以建立符合 环境权益保护的逻辑思维。此外,环境问题难免涉及生态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妥协, 法院认为它本身是一个政治问题,理应经由立法或行政程序寻求解决,法院不适 作此判断。突出的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就是伊达火力发电站事件( 日本扎幌地方法 院1 9 8 0 年1 0 月1 4 日判决) ,它是由地域居民联合以北海道电力公司为被告提起 的禁止发电站建设的诉讼。作为停止请求的法律根据主要是环境权,后来又追加 了人格权、渔业权和土地所有权。判决的结果是部分驳回,部分确定。驳回部分 的理由中,认为环境权的主张“只在宪法中有纲领性规定”,“而环境是一定社会 的自然状态,在对环境的认识和评价上居民普遍存在着差异,不可能共同享有排 他的支配权,在立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不能将环境权理解为私权的对象”。判决否 定环境权的另一个主张是“环境问题应通过民主主义机构决定”,所以仅将环境权 作为单个居民的“环境自主权”看待。另外,在日本的大阪国际机场事件控诉中 一审判决中,也否定了环境权的主张。 ( 三) 学者已转移研究方向 参见时俊荣著:王f 境政策i 法律,中哥政法a 学出版 j :2 0 0 3 年版,第1 4 2 4 贝。 。金瑞林、汗勘著:2 0 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人学 i l 皈杜2 0 0 3 年版,第9 3 9 4 贞, 1 4 环境权理论自六七十年代产生以来得到了曾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在 在学术上已经呈现出没落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环境问题的特质与复杂程度已 经逐渐为人们所了解以外,环境法的研究逐渐走向政策分析以及科际整合的方向, 纯粹法律概念式的分析已逐渐减少。再者,环境立法、行政措施手段b 趋完善, 在使得法学者的立论重点,从高度抽象的理念转移到具体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毕竟单纯主张在宪法的层次上创设权利,难以在高度复杂的环境问题上提供实质 的助益,也因而难以获得学界的认同。 第三部分环境权理论的重新审视 事实上,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以有不同深度或不同的绿色程度。浅绿色的环 境观念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是上世纪6 0 - 7 0 年代第一次环境运 动的基调;浅绿色的环境观念就环境论环境,较少探究工业化运动以来的人类发 展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其结果是对旧的工业文明方式的调整或补充;而深绿色的 环境观念建立在环境与发展整合的基础上,洞察到环境问题的病因藏匿于工业文 明的发展理念和生活方式之中,要求从发展的机制上防止、堵截环境问题的发生, 因此它更崇尚人类文明的更新与变革。因此,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视角来重新去认 识环境权理论,抛却其抽象性,不确定性,而用一种具体的,实用的眼光来看待 它。 一、重新肯定其理论意义 纵观人类社会的演变史,它的发展大致沿袭了这两条思路。一是人类出于对 自然神秘性的恐惧而产生崇拜,襁褓之中的人类。渴求自然的怜悯和恩赐,以求得 自身福利的增加。在全球环境问题急剧恶化的今日,生态中心主义是其又一表现 形式。二是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 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依靠技术手段加以解决。事实上,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一直 沿着这一条思路进行。可是人的理性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自然界的演变规律呢? 。【美】加勒特哈丁著、裁星翼、张真译:生活在极限之内- 生态学、经济学和人u 禁忌,卜海译文i j i 版社 2 0 0 1 年版,( 序) 第1 i 页。 。江山先生认为迄今为止,人类仍处于儿童时期。参见江山:法律革命:从传统到超现代兼谈环境资 源法的法埋问题载比较法研究2 0 0 0 年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