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iylllllll iii l l l ll l l l l l l l l l li l l l i l q l l l8 1 9 083 蚧81y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 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盔丞盈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窒岔盈 指导教师签名:王劢五 签名日期: z 驴f年占月2 e t _ j 摘要 动态助词的产生、发展研究一直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内容,要明确 认识各个动态助词的变化发展历程及使用特点,就需要做系统的断代研究, 从而观察其整体的变化规律。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是宋代最 具代表性的自话资料,语料充分反映了当代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很高的 研究价值,是近代汉语史研究不可缺少的语料。 本文以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为研究对象,对动态助词 进行穷尽式的搜索和分析,收集它们所在的句子,并根据它们在具体句子 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意义统计其在本书的使用数量、句法形式,分析它们 在不同语境中的语法意义,从而总结各动态助词在宋代的使用特点,为汉 语史的发展研究提供一些佐证。 、 本文共分五大部分,分别阐述本论题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 法;对: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典型的动态助词从句法结构 及语法意义两方面进行个体研究;针对七个助词进行综合研究;与祖堂 集中动态助词进行比较分析和结语。 经过详尽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 中主要的动态助词有“将、得、着、过、了、却、取 七个。其中助词“将 多用于“动+ 将+ ( 宾) + 补形式,有两种语法意义,一是表示动作完成实 现或获得某种结果,一是表示动作的持续;助词“得的用例丰富,有四 种句法结构和两种语法意义,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着 的使用频率高、 范围广,主要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表示动作完成结束的语例占少数, 集中体现于“动+ 着+ 宾一形式;“过 表示动作完成、曾经做过的事情或已 有的经验三种意义,与现代汉语“过”的语法意义相同,第一种用法比较 常见,本书中用于“动+ 过和“动+ 过+ 宾 两种形式中;“了一在本书的 句法形式复杂多样,多数语例用于表示动作的完成;“却”和“取糟两个助 词均使用不多,用法及功能简单,呈现萎缩趋势。 另外,我们发现: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同一种语法意义 可以由不同的动态助词来表达,它们在语法意义和功能上存在交叉现象。 说明此时动态助词的发展并不完善,尚处于调整规范阶段。 关键词: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近代汉语;动态助词 。o。4i羞墨器德避嘻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g e n e r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d y n a m i ca u x i l i a r yw o r dh a sb e e na l l 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ec h i n e s es t u d y t oh a v eac l e a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t h ec h a n g ea n df e a t u r e s 0 ft h ed y n a m i ca u x i l i a r yw o r di nt h ec o u r s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w en e e dt od od a t i n gs y s t e m r e s e a r c ht oo b s e r v e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o v e r a l l ”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s o n gv o l u m e i st h em o s t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v e r n a c u l a ri nt h ed y n a s t ys o n g i tf u l l yr e f l e c t st h e t r u ef a c e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a n g u a g e i th a sh i g hr e s e a r c hv a l u ea n di t s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i n m o d e m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c o r p u s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s o n gv o l u m e a st h e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w ec o n d u c te x h a u s t i v es e a r c ha n da n a l y s i so nt h ed y n a m i c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 c o l l e c ts e n t e n c e sw h i c ht h e ya r el o c a t e d ,s t a t i s t i c st h en u m b e ra n dt h es y n t a c t i cf o r m a c c o r d i n gt os y n t a c t i cs t r u c t u r e o fs e n t e n c e sa n dg r a m m a t i c a lm e a n i n gi nt h es p e c i f i c s e n t e n c e s 。a n a l y z et h e i rg r a m m a t i c a lm e a n i n gi nd i f f e r e n tc o n t e x t s ,t os u m m a r i z et h ef e a t u r e s o fa s p e c tp a r t i c l ei nt h ed y n a s t ys o n g ,a n dt op r o v i d es o m ee v i d e n c e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s t u d yo ft h i st o p i ca r ed e s c r i b e dv a l u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w r cc a r r yo u ti n d i v i d u a ls t u d i e so nt h et y p i c a ld y n a m i ca u x i l i a r y w o r di n ”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s o n gv o l u m e ”f r o mt h es e n t e n c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g r a m m a r , t h e nw ec a r r yo u t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ft h es e v e n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s w cc o m p a r ed y n a m i c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si n “z ut a n gj i w i t ht h o s ei n ”,n l ec o m p i l a t i o no f m o d e m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s o n gv o l u m e ,a n dd r a w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s a f t e rd e t a i l e ds t a t i s t i c sa n da n a l y s i s ,w ef o u n dt h a tt h e r ea r es e v e nm a i nd y n a m i ca u x i l i a r y w o r d si n ”t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o fm o d e m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s o n gv o l u m e t h ed y n a m i c 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j i a n g ”i su s e di nt h ef o r mo f ”v e r b + j i a n g + ( o b j e c t ) + c o m p l e m e n t t h e r e a r ef o u rs y n t a c t i cs t r u c t u r ea n dt w og r a m m a t i c a lm e a n i n g ,i tm a i n l ye x p r e s s e st h ec o m p l e t i o n o ft h ea c t i o n “z h e ”h a sh i g hf r e q u e n c yu s ea n dw i d er a n g e i tm a i n l ye x p r e s s e st h ec o n t i n u i n g a c t i o no rs t a t e t h e e x a m p l e s w h i c h e x p r e s s t h ea c t i o n c o m p l e t e d a r ei nt h e m i n o r i t y , e m b o d i e di nt h ef o r mo f ”v e r b + z h e + p h i l i p p i n e s n “g u o ”e x p r e s s e st h a tt h ea c t i o ni s c o m p l e t e d ,o rh a v ed o n es o m e t h i n go rh a dt h ee x p e r i e n c e i th a st h es a m eg r a m m a r m e a n i n g w i t h “z h e ”i nm o d e mc h i n e s e i ti su s e di nt h ef o r m s “v e r b + g u o ”a n d v e r b + g u o + o b j e c t ” t h es y n a t a xo f “l e ”i sc o m p l e xa n dd i v e r s e ,a n dm o s te x a m p l e su s e dt oi n d i c a t et h a tt h e a c t i o nh a sb e e nc o m p l e t e d t h ed y n a m i c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s “o u e a n d “q u ”a r eu s e dl e s s ,a n d t h ef u n c t i o n sa n du s ea r es i m p l e t h e ys h o w ss h r i n k i n gt r e n d i na d d i t i o n ,w ef o u n dt h a tt h es a m eg r a m m a t i c a lm e a n i n gc a nb ee x p r e s s e di nd i f f e r e n t d y n a m i c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si n 1 n h ec o m p i l a t i o no fm o d e m 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s o n gv o l u m e ”t h e r ei st h ep h e n o m e n o no fc r o s si n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m e a n i n ga n df u c t i o no ft h ea u x i l i a r y w o r d s i nd y n a s t ys o n g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d y n a m i ca u x i f i a r yw o r d si sn o tp e r f e c t , a n di t s s t i l li nt h ea d j u s t m e n ts t a g e t h e r ea r et w og r a m m a t i c a lm e a n i n g s ,o n ei st h a ts o m ek i n do f a c t i o ni sc o m p l e t e do rt h er e s u l ti sa c h i e v e d ,a n t h e ro n ei st h a tt h ea c t i o nc o n t i n u e s t h e d y n a m i c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d e ”i si nt h er i c hu s e g r a m m a r s o n gv o l u m e ”;m o d e m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语料介绍及其价值1 一、宋代语料介绍1 二、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介绍及价值1 第二节研究概况3 第三节研究意义4 第四节研究内容及方法4 第二章动态助词个体研究6 第一节动态助词“将 6 、“将的历史演变6 二、“将 的语法分布6 ( 一) 动+ 将( + 宾) + 趋向补语6 ( 二) 动。+ 将+ 宾+ 动8 ( 三) 动。+ 将+ 动:( 趋向补语或其他成分) 9 三、“将的语法意义一9 第二节动态助词“得 1 1 一、“得 的语法分布1 l ( 一) 动+ 得+ 宾:1 1 ( 二) 动+ 得( + 动。) 1 2 ( 三) 动+ 得+ 补1 3 二、“得 的语法意义1 3 第三节动态助词“着 1 4 一、“着的历史演变1 4 二、“着 的语法分布及语法意义1 5 ( 一) 动+ 着1 5 ( 二) 动+ 着+ 宾1 6 ( 三) 动+ 着+ 动。1 8 第四节动态助词“过 1 9 一、“过”的历史演变1 9 二、动态助词“过。 2 0 三、动态助词“过: 2 1 第五节动态助词“了”2 2 一、“了 的历史演变2 2 二、“了 的语法分布及语法意义2 2 ( 一) 动+ 了卜2 2 ( 二) 动+ 了+ 宾2 3 ( 三三) 动+ 孝卜+ 了。( + 宾) 2 4 ( 四) 动+ 了。+ 补2 4 ( 五) 形+ 了l ( + 宾) 2 4 ( 六) 特殊句式中的“了,2 5 第六节动态助词“却 ,2 6 第七节动态助词“取 2 7 第三章动态助词综合研究3 0 第一节语法结构3 0 第二节语法意义3 2 第四章与 :祖堂集动态助词的比较3 5 第五章结语3 7 参考文献3 8 致谢4 0 v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料介绍及其价值 一、宋代语料介绍 近代汉语语法及词汇的研究资料主要就是反映口语的文字,一般见于白话的文学作 品中,如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宋元话本和金元时的诸宫调等;在口语的实录和文言 中,包括禅宗语录、外交谈判记、理学家语录等;还在作品中的白话资料中,如诗、词、 曲中的口语词句。宋代最常见的重要语料主要有禅宗语录、宋儒语录、宋人话本、史籍 中的白话资料、宋词与宋诗中的口语资料。 宋代常用的禅宗语录是成书于北宋景德元年( 1 0 0 4 ) ,道原编著的景德传灯录, 它与夭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汇集在一起, 称为五灯会元,后被删繁就简,成为今天所通用的版本。另外,还有雪窦的碧岩 录、宋杲的大慧书等,这些都是宋代禅宗语录的代表。 儒学到宋代时就发展成为“理学,“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周敦颐、邵雍、张载、程 颢、朱熹和陆九渊,他们的讲解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收集为语录。宋儒语录最重要的是 朱熹的朱子语类,这本书篇幅较大,不方便使用,而清代张伯行编的朱子语类辑 略更为常见。 在宋代,“说话 ( 讲故事) 盛行,说话人所用的底本被称为“话本 ,它的口语程 度较高,是用纯粹的白话写成。比较常见的有冯梦龙编著的古今小说( 又称喻世 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它收集了宋元明话本一百二十篇;由缪荃孙刊刻的 京本通俗小说,共有七篇话本;宋代太平兴国年间李防编著的太平广记,共五百 卷,另外还有话本时代有争议的 介绍及价值 ( 一)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介绍 1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是蒋绍愚、刘坚主编,研究近代汉语的综合性学术资料, 至今诸多学者依据此书搜集词类和用例作为自己的研究材料。可以说,此书是研究近代 汉语语法最重要的语料之一。丛书分为唐五代、宋代及元明代三卷,文本集中选取了各 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白话资料。本书包括禅宗语录、宋儒语录、宋人话本、诗词中的各 类白话语料,具体包括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沈括的乙卯入国奏请、三朝北盟会编、 大慧普觉禅师书、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朱子语类、刘知远诸宫调、虚堂和尚 语录、简贴和尚等,各类篇章共同组成完整的研究语料。 ( 二)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价值 宋代是动态助词系统内部发展和规范的时期,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 是反映宋代语言真实面貌最具价值的语料,因此针对该书进行专题、断代的研究极具研 究与探索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口语性较强。本书所选取的都是白话资料,接近口语的文献能够反映当时真 实的语言面貌,是后人了解当代语言、分析其语言特点的可靠依据。近代汉语语法资 料汇编宋代卷汇集了宋代的通俗口语与作品中的白话语料,以它作为研究对象,选 取例句、整理、分类有助于了解当代语言的概貌,从而便于观察其使用规律。 第二,从体裁方面来看,本书汇集了各类文体,如宋代话本、诗词、史籍、诸宫调, 从而全面展现宋代语言的全貌。 第二节研究概况 动态助词也称作完成貌助词、体标志,其产生发展过程的相关研究,一直是近代汉 语语法史研究的热点课题,从上世纪5 0 年代起,王力、太田辰夫等老一代学者就开始 关注,7 0 年代以后,又有更多的学者投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诸多通论性的汉语 史和近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涉及到了近代汉语助词,并有相关论述。吕叔湘汉语语法论 文集( 1 9 8 4 ) 将助词分为三大派,并将助词分组分别进行用法上的研究。刘坚、江蓝 生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1 9 9 2 ) 虚词专论从历时的角度详细论述动态助词“却、了、 将、得、取、着、过”的发展及各阶段所呈现的特点。俞光中、 日 植田均近代汉语 语法研究( 1 9 9 9 ) 论述“底、“地 和“的在现代汉语与近代汉语当中使用的差别, 同时论述助词“来、去 等在各时代的具体用法与特征。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 2 0 0 0 ) 论述助词“底( 的) 与“底字结构的来源、兴起、发展,“者与“底 、“者 字结构与“底字结构的关系。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2 0 0 5 ) 从历时的角度详细讲述完成态助词“了、却、将、得、取、过一等几个动态助词的演变 发展过程,持续态助词“着由动词虚化发展的变化历程,以及过去态助词“过 、尝 试态助词“看 的发展特征。王力汉语史稿( 2 0 0 9 ) 虽未把助词单独列为一类,但 在相关小节中对助词“得、了、着、过己有讨论。 日 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 ( 2 0 0 3 ) 对一些动态助词也做了描述,并简要讨论了其演变过程。以上通论性的著作为以 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断代专书和专类文献的研究层出不穷,专书研究力求以 2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新的视角对某著作进行探索,如冯春田 语法研究( 2 0 0 3 ) 采用穷尽式 搜索的方式对文本的动态助词进行调查分析,着重阐述“的、着、过”等助词的使用概 况及特点。林新平 的动态助词研究( 2 0 0 6 ) 从语法化等级研究、使用性质 以及特殊形式详细、全面地阐述“了、却、著、得、过、取在祖堂集中的应用。 吴福祥 语法研究( 2 0 0 4 ) 和敦煌变文1 2 种语法研究( 2 0 0 4 ) 中 作为单章节详细研究动态助词。周晓林近代汉语语法现象考察以 为中心( 2 0 0 7 ) 从结构形式、语义类型和历时比较三大方面对动态助词“将、的( 地、 得) 、着 进行全面的分析考察。马利 动态助词研究( 2 0 0 3 ) 采用搜索方式 对文本的动态助词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呈现了“将、得、着、过、了、却、取 等动态 助词的使用特点及发展规律。刘守江 动态助词研究( 2 0 0 5 ) 运用历时 与共时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论述动态助词“将、得、着、过、了 。李淑 霞 动态助词研究( 2 0 0 5 ) 从语法结构、语义类型和语法功能三方 面对动态助词“了、却、得、将、取、过、着”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其使用特点及规 律。邹仁 动态助词研究( 2 0 0 5 ) 对“得、了、著、过 进行语法化研究, 更清晰地展现其语法化过程及各阶段的使用情况。李长丽 动态助词研究( 2 0 0 9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得、将、了、却、取、过、着 的变化历程,同时通过对其在 句子中所充当句法成分的考察,来研究以上助词的特性。这些文章对不同时期的文献材 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对汉语虚词乃至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了可 参考材料。 另外,一些学者对某些有特点的动态助词进行某专题的讨论,如刘海燕简述( 水 浒传 中“将”的用法( 2 0 0 2 ) 对“将的用法分类,并且发现“将 的发展、演变 过程实际上是一条汉语实词虚化的轨迹。李淑霞 中的动态助词“却 ( 2 0 0 5 ) 通过对动态助词“却 的用法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在清平山堂话本中动态 助词“却”有在动词后表动作的完成实现,也有在动词后表动作的持续的,但是数量极 少。康健“二拍 中动态助词“着”的功能探析( 2 0 0 6 ) 通过与现代汉语简单对比, 总结出“着 在语法功能上具有足语和完句作用;在表达功能上主要具有描写性的特性。 陶贞安红楼梦) 前十回“了一字分析( 2 0 0 7 ) 详细阐述“了刀的语法功能。李淑霞 中的动态助词“得 ( 2 0 0 8 ) 从语法结构、功能等方面分析动态助 词“得 ,并分析其在宋元时期的发展规律。上述这类动态助词的专题研究为近代汉语 助词研究提供更为详细的材料。 近代汉语动态助词研究是近2 0 年来汉语语法史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的一个课题, 纵观近年的研究成果,主要呈现出所选语料不断充实、研究视角不断扩大和研究方法不 断完善三大特点。综上,近代汉语动态助词的研究仍是我们努力研究与重视的方向。本 文顺承语法史发展规律,继续探索动态助词在宋代的使用概况,以展现宋代语言的实际 面貌。 第三节研究意义 3 ; x,强1曩箍通麓浸萝。 。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 汉语中的许多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都要借助虚词与词序来表达,其中,助词是一个 比较特殊的词类。动态助词是汉语助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而近代汉语助词是整个助词 发展中很重要的阶段,和古代、现代汉语相比,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又可以分成诸多小类,对它们进行系统的研究是近代汉语史的重要课题,也更有利于清 晰地掌握助词发展的规律。 宋元时期是助词系统内部调整的阶段,了解此时期各动态助词的使用情况、发展状 态对掌握其整个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代表宋代汉语的实际面貌,它汇集了当代各类 极具代表性的文体,是一部综合性语法资料,因此,研究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 代卷的助词能够揭示那个时期口语的语言结构特点。有利于展现宋代助词面貌,为动 态助词的发展变化循求规律。 第四节研究内容及方法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是反映宋代语言的综合性语料,近代汉语助词 与上古汉语、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因而,本文采用曹广顺先生关于近代汉语助词的分类 标准,“将助词分为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四类。 “动态助词是 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类助词,它用于表达动作的状态、情貌。在古代汉语中,动态助 词的这些功能是由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来表达的,动态助词的产生取代了旧有的词汇和 语法手段。 本文对宋代汉语动态助词的形态和发展进行断代研究,梳理、分析近代汉语语法 资料汇编宋代卷中主要使用的动态助词“将、得、着、了、却、过、取 的使用情 况,本文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断代研究与比较相结合。本文主要以宋代汉语为研究对象,进行动态助词的 断代研究,在此基础上,适当地结合比较的方法,对其使用情况和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第二,语例的统计和示例列举相结合。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 核对原书的方式对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的动态助词进行穷尽式的调查, 按其特点对语料进行详细的分类、分析,形成图表以清晰地展示使用概况,同时列举典 型例子突出特点。 第三,描写和分析相结合。主要从语法结构与语法意义两方面对动态助词进行考察, 运用静态考察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语料进行描写,同时也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加 以分析,从而展示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的主要面貌,揭示动态 助词的发展规律。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有些篇章用的是繁体字,本文写作过程中所 引语例均用相应的简体字。另外,在导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将近 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汇集成电子文档,建立封闭的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语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m 语文出版社,1 9 9 5 ,5 7 - 6 6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m 北京:语文出版社,1 9 9 5 5 8 4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进行检索和筛选,特此说明。 5 ;4噻孳a,i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 第二章动态助词个体研究 第一节动态助词“将 一、“将 的历史演变 “将 是近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动态助词,在近代汉语的各个时代,它的句法 结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曾发生诸多变化。它可以表示动作的趋向性、完成、获得结 果或持续等状态,它是从“携带、挟持 义的动词“将演变而来。魏晋南北朝是动态 助词“将 产生的前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动+ 将 结构,但这个时期“动+ 将 结构中 的“将 仍是动词,含有明显的“携带、挟持 义,并且动词与“将 的结合并不紧密, 时常可以插入宾语,此时的“动+ 将 是连动结构。到了唐代,“将厣有了较大发展,句 法形式更加多样化,语义不断虚化造成了它对前面动词的依附性,唐代的“将 已经演 变为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动态助词,并于晚唐五代时期,开始趁向于统一为“动+ 将+ 趁 向补语格式。宋代“将 的使用情况沿着晚唐五代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形式以“动+ 将+ 趁向补语”为主,句式复杂多样,语法意义上更趋向于表示动态,此时,动态助词 “将 处于繁荣发展时期。曹广顺通过系统的研究,指出“经过元代的停顿之后,明代 以后动+ 将结构又有新的发展,带宾语的少了,带补语、特别是复合趋向补语的日 趋增多但同时由于了的兴起,将也开始走向消亡。在一些以往用将字 的述补结构中,了逐渐代替了它。 随着助词系统的调整和发展,动态助词“将 逐渐走向消亡。 二、“将一的语法分布 据统计,在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将 作为动态助词使用的共 9 l 处,现主要从“动+ 将+ ( 宾) + 趋向补语刀、“动。+ 将+ 宾+ 动。一、“动。+ 将+ 动。( + 趋向补语 或其他成分) 一三种句法格式来分析动态助词“将”在此书当中的使用情况。 ( 一) 动+ 将+ ( 宾) + 趋向补语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动+ 将+ ( 宾) + 趋向补语胗句式共出现6 5 次。 这种句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来分析,一种是“动+ 将+ ( 宾) + 复合趋向补语 ,一种是“动 + 将+ ( 宾) + 单音节趋向补语。 “动+ 将+ ( 宾) + 复合趋向补语句式在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使用 较少,共出现1 2 例,如下: ( 1 ) 只见后面赶将上来,歇了轿子,一个妇人走出来,不是别人,便是秀 秀。( 崔待诏生死冤家,4 4 5 ) ( 2 ) 来那窀前过,看那从嫁锦儿时,脊背后披着一带头发,一双眼插将上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 m 北京:语文出版社,1 9 9 5 5 8 6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去,腋项上血污着( 一窟鬼癞道人除怪,4 5 5 ) ( 3 ) 尹宗把一条朴刀赶将来,走了一里田地,苗忠却遇着一堵墙,跳将过 去( ( 万秀娘仇报山亭儿,4 7 1 ) ( 4 ) 李观察却待埋怨王保,只见王保低着头向床底下钻去,在贴壁床脚下 解下一个包儿,笑嘻嘻的捧将出来(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4 9 9 ) ( 5 ) 走将入去,妇女叫了r 万福j ,问道:r 客长用点心? j 赵正道:r 少 待则个j 就脊背上取将包裹下来。(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4 9 8 ) ( 6 ) 把小锯儿锯将两条窗栅下来,我便挨身而入,到你床边,偷了包儿 (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4 8 6 ) 以上各例中,“赶、插、跳、捧 等都是带趋向性的动词,补语“上来、上去、出来、 下来”用来表示运动的趋向,“将 字用作趋向补语的标志,与此同时,“将也表示动 作的完成。例( 5 ) 、( 6 ) 是“动+ 将+ ( 宾) + 趋向补语 结构,“将同样用作趋向补语的 标志,表示动作的完成。 在近代汉语中,如“上去、上来、出来 这类词,既有实义又有虚义,实义即上文 所说的趋向补语,主要表示动作的趋向;虚义主要表示动作的发生、开始、持续等状态, 如: ( 7 ) 那汉见那妇人叫将起来,却慌,就把只手去勉着他脖项,指望坏他性 命( ( 简帖和尚,4 0 8 ) ( 8 ) 我叫将起来,教坏了你! 你却如何将我到家中? ( 崔待诏生死冤家, 4 4 1 ) 上述两例中“起来胗表示动作“叫开始发生并持续的状态。 “动+ 将+ ( 宾) + 单音节趋向补语旬式在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使 用频率较高,共有5 3 例,多以“来、去 作为补语出现,如: ( 9 ) 盖此义理仅广大无穷尽,今日恁地说亦未必是,又恐他只说到这里, 入深也更有在,若便领略将去,不过是皮肤而已( 朱子语类,2 6 1 ) ( 1 0 ) 固不免有散缓时,但才觉便收敛将来,渐渐做去,但得收敛时节多, 散缓之时少,便是长进处( 朱子语类,2 6 1 ) ( 1 1 ) 若会做工夫者,须从大本上理会将去便好( 朱子语类,2 6 9 ) ( 1 2 ) 不如且捉手中一条棒去夺将来( ( ( 杨温拦路虎传,4 3 0 ) ( 1 3 ) 当年里雪降天寒,也是您洪义毒害,嚣连卷毛袋带,并州内送将来 ( 刘知远诸宫调,3 6 0 ) ( 1 4 ) 殿直左手指,右手举,一个漏风掌打将去( 简帖和尚,4 0 2 ) ( 1 5 ) 四公觉得肚中饥馁,入那酒店去,买些个酒吃酒保安排将酒束, 宋四公吃了三两杯酒,只见一个精精致致的后生走入酒店来( 宋四公大闹禁 魂张,4 8 4 ) ( 1 6 ) 量酒取将包儿来,宋四公接了道:f 二哥,你怎地孥下我这包儿? j (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4 8 8 ) 7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 上述引例中,例( 9 ) 、( 1 0 ) 、( 1 1 ) 、( 1 5 ) 中动词“领略、收敛、理会、安排均为非 趋向性动作的动词,作补语的“来、去也已经虚化,不再表示动作的趋向,而是表示 动作开始或持续的状态,其中“将 主要是和补语一起表示动作完成或获得结果;例( 1 2 ) 到( 1 4 ) 中,“将 为趋向补语的标志,表示动作的完成。 另外,动态助词“将 也会出现在特殊旬式当中,“把+ 宾语十动词+ 将+ 复合 趋向补语”在语料中共4 例,如: ( 1 7 ) 把小锯儿锯将两条窗栅下来,我便挨身而入,到你床边,偷了包儿 (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4 8 6 ) ( 1 8 ) 尹宗把一条朴刀赶将来,走了一里田地,苗忠却遇着一堵墙,跳将 过去。( 万秀娘仇报山亭儿,4 7 1 ) ( 1 9 ) 石崇明日依言将船去蒋山脚下杨柳树边相候只见水面上有鬼使三 人出,把船推将去。(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4 7 8 ) ( 2 0 ) 今学者不会看文章,多是先立私意,自主张己说,只借圣人言语做 起头,便把己意接说将去,病痛专在这上,不可不戒。j ( 朱子语类,2 7 4 ) 在上述四例中,“把 是介词,把动词后面的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用来强调对动作对象 的处置,例( 1 7 ) 一( 1 9 ) 中“将 是趋向补语的标志,例( 2 0 ) 中“说”不是表示趋 向性的动词,“将 在这里表示动作的完成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动+ 将+ ( 宾) + 趋向补语结构中有一例比较特殊的句子,谓语由形 容词充当,即“形容词+ 将+ 补语”,如: ( 2 1 ) 因云:r 公仙乡人,何故声气都恁地,说得个起头,后面懒将去( 朱 子语类,2 6 8 ) 其中“将 用于形容词“懒 之后,表示主语开始并持续的状态。 自晚唐五代以来,助词“将所构成的“动+ 将 结构的格式,基本趋向于统一为 “动+ 将+ 趋向补语 ,宋代“将字的使用情况,沿着晚唐五代有所发展,“动+ 将+ ( 宾) + 趋向补语 仍在动态助词“将使用句式中占多数。 ( 二) 动l + 将+ 宾+ 动2 “动t + 将+ 宾+ 动: 与“动+ 将( + 宾) + t a 向补语 结构不同,“动+ 将+ 宾+ 动。 结 构中宾语后面的“来、出来、去”等是实义动词,而不是表趋向的补语。其中,动。的 宾语是动z 的主语,因而这种结构也可以表示为“动。+ 将+ 兼+ 动。 ,这种用法共有1 9 例, 如: ( 2 2 ) 元帅教将札子去,都是元帅自道底言语,更无文采。( 三朝北盟会 编,1 8 3 ) ( 2 3 ) 皇甫松去衣架上取下一条绦来,把妮子缚了两只手,摔过屋粱去, 直下打一抽,吊将妮子起去,孥起箭篆子竹来( 简帖和尚,4 0 3 ) ( 2 4 ) 即时教押下一个所属去处,叫将山前行山定来( 简帖和尚,4 0 4 ) ( 2 5 ) 不多时,则见狱子驱将墓堆子里跳出来那个人来( 一窟鬼癞道人 除怪,4 5 7 ) 8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 2 2 ) 、( 2 4 ) 中的动。是具有使动意义的“教、叫”,动:是“去、来,“将表示动 作的完成实现;例( 2 3 ) 中“吊将妮子起去”是指把妮子吊了起来,先有“吊”的动作, “吊”的动作实现了,才有“妮子起去,“将 表动作的完成;例( 2 5 ) 中动。是“驱, 也具有“驱使 使令义,“驱将墓堆子里跳出来那个人来 不是强调过程,而强调结果, “将 在这里也表动作的完成实现。 语料中有一例比较特殊,如: ( 2 6 ) 只听得外面走将一个人入来看那人时,生得:( 一窟鬼癞道 人除怪,4 5 3 ) 从句法形式上看,该例属于“动+ 将+ 宾+ 动。 结构,但从语义关系上看,两个动词所 表示的动作是由同一对象发出的,动:的进行伴随着动。持续的状态进行,因此,“将 在这里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总之,“动+ 将+ 宾+ 动: 结构中出现的“动 都是表示可持续性动作或动作会产 生可持续性结果的动词,附加“动。”之后,表示在“动。 持续的状态下进行动z 。 ( 三) 动。+ 将+ 动:( + 趋向补语或其他成分) 这种格式在语料中共有7 例,如下: ( 2 7 ) 听得里面大惊小怪,跄将入去看时( 简帖和尚,4 0 8 ) ( 2 8 ) 那汉叫将入来道:r 告恩王,恁地真个有鬼! j ( ( ( 崔待诏生死冤家, 4 4 8 ) ( 2 9 ) 侯兴教浑家都搬将入去,直上去赶( ( 宋四公大闹禁魂张,4 9 1 ) ( 3 0 ) 到那日,吴教授换了几件新衣裳,放了学生,一程走将来梅家桥下 酒店里时,远远地王婆早接见了( ( ( 一窟鬼癞道人除怪,4 5 5 ) ( 3 1 ) 马观察将去府前张挂,一面与王殿直约会,分路挨查( 宋四公大 闹禁魂张,4 9 6 ) ( 3 2 ) 正大雨下,只见一个人貌类狱子院家打扮,从隔壁竹篱笆里跳入墓 园,走将去墓堆子上叫道( 一窟鬼癞道人除怪,4 5 4 ) 例( 2 7 ) 一( 2 9 ) 是“动+ 将+ 动。+ 趋向补语刀格式,动和动。所涉及动词的动作是由同 一对象发出的,动。是在动。所形成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将 在这里表示动作的持 续;例( 3 0 ) 一( 3 2 ) 是“动+ 将+ 动2 + 宾语形式,“来梅家桥下、去府前、去墓堆子 中的“来、去 都是实义动词。 三、“将一的语法意义 曹广顺先生认为,引将的语法意义有两种,一是表动作的完成实现或获得结果, 二是表动作的持续。 在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中,“将 在各句子格式 中表达的意义各有不同,有的作为趋向补语的标志;有的表示动作完成或获得结果;有 的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一个虚词语法意义的获得,往往是由它所处的句法环境赋予的, 喇坚,江蓝生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m 北京:语文出版社,1 9 9 2 6 0 9 爹 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动态助词研究 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可能丧失这一语法意义。对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 代卷中“将的语法意义的探讨,本文结合具体的语例加以说明。 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