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试论社区民主建设中市民社会的培育.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试论社区民主建设中市民社会的培育.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试论社区民主建设中市民社会的培育.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试论社区民主建设中市民社会的培育.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试论社区民主建设中市民社会的培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on the cultiva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democracy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by chen liang supervisor: prof. chen boli major: jurisprudence college of law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april 200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随着城市单位体制改革的进行,社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显现出来,逐渐成 为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要地。而伴随城市居民自治的推行成长起来的社区民 主,无疑成了中国民主发展的新生长点。社区民主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合格的民 主主体、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日益成熟的社会直接参与机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全社会高度政治化,市民社会消失于国家中。 1978 年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市民社会正再次经历着孕育、发展的过 程。 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历史根源,在于国家重建和市民社会进程中的权力与权 利的界分、冲突及整合,同时,西方法治的分殊、趋同及当代走向和我国的法治 进程,同样体现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多样而又趋同的辩证发展进程之中。市民社会 与政治国家的复杂互动发展,奠定了法治的基础架构。因此,中国要真正走向民 主与法治,就必须积极培育市民社会,重构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确立多元权 利基础、公权力权威和良法之治,并实现依法治国和市民社会理性规则秩序的契 合。 在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随着政治、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化和拓展, 出现了社会自主领域扩大、个体主体自由度增大、生活方式非政治化、文化世俗 化等问题,国家对社会全面控制的局面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权力要素流入社会, 国家与社会一元化的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确立和深入发展,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市民社会正在生长、发育和崛起。 探索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对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这一理论与 实践问题开始变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本文主要通过对社区民主基本概念及理论内涵的探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与 民主现状,试图对社区民主这一新生事物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从而引出市民社 会与法治国家的密切联系。旨在推进我国现时社区民主的进程以及我国市民社会 的构建,以社区自治的方式呼唤自治回归、促进市民社会的成熟,并提出了建构 中国市民社会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社区,社区民主,市民社会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as the reform of urban unit system goes on,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shows up dur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ity, and becomes a strategic location for chinas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munity democracy, which grows up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rban resident autonomy, becomes the new growth point of the chinas democracy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democracy offers qualified democratic status, broad social space and increasing mature society directly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for the chinas democracy development.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our country implemented the highly centraliz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system, the whole society was highly politicized and the civil society disappeared in the country. since 1978, as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form, chinese civil society has experiencing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within itself and development. the deep historical root of western rule of law is the distinction, confli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power and righ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untry reconstruction and civil society, meanwhile, the discrepancy, convergence and contemporary direction of western rule of law and the process of chinas rule of law,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diverse and convergent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untry and civil society. the complex interac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state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ramework of rule of law. so if china wants to realize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must actively cultivate civil society, re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untry and civil society, establish multiple rights basis, public power authority and rule of good law, and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ruling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law and the rational rules order of civil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odernized rule of law in china,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area of social autonomy is expanded, individual freedom is increased, lifestyle is depoliticized, culture is secularized, and so on, are came out as deepening and expanding the reform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field. the situation that the country fully controls society is broken, more and more power factors are flowed into society, the structure that the state and society are united has changing fundamentally. as the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deeply, a modern sense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has been grew, developed and raised. exploring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which the rise of contemporary chinas civil society impact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the rule of law modernized construction, thi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 begins getting urgent and important, and this article tries to carry further discussion about i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democracy, combines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democratic status, tries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community democracy, and then finally point out the close contact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a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is article aims to advance the process that contemporary community democra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call the return of autonomy in the way of community self-government, promote the mature of civil society, and propose the basic thought of constructing the chinas civil society. key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democracy, civil society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v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ii 1 引言引言 . 1 2 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 . 2 2.1 社区民主的基本内涵社区民主的基本内涵 . 2 2.1.1 社区概念的考察 . 2 2.1.2 社区民主的涵义及其理论形态 . 3 2.2 社区民主在我国民主发展中的地社区民主在我国民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位与作用 . 4 2.2.1 社区民主自治为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 4 2.2.2 社区民主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合格的民主主体. 5 2.2.3 社区民主适应了基层民主发展需要 . 5 2.3 社区民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社区民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6 3 社区民主语境中的市民社会社区民主语境中的市民社会 . 9 3.1 市民社会的概念及要素市民社会的概念及要素 . 9 3.1.1 市民社会概念产生及演变 . 9 3.1.2 市民社会的性质特征及其理念 . 10 3.2 社区民主与市民社会的互动关系社区民主与市民社会的互动关系 . 11 3.2.1 社区是市民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 11 3.2.2 社区民主为市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1 3.2.3 社区民主契合了当代市民社会的发展趋势 . 12 3.2.4 市民社会将大力推进社区民主建设 . 12 4 当前我国构建市民社会的土壤与障碍当前我国构建市民社会的土壤与障碍 . 14 4.1 社区民主进程奠定市民社会的发展根基社区民主进程奠定市民社会的发展根基 . 14 4.1.1 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巩固当代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 . 14 4.1.2 培养和深化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 15 4.1.3 有效地监督和制约国家权力 . 15 4.1.4 有利于培育理性的公民文化 . 16 4.1.5 有利于重塑政府的公共权威,实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 . 16 4.2 我国的法治现代化呼唤市民社会我国的法治现代化呼唤市民社会 . 17 4.2.1 市民社会是法治的基础 . 1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 v 4.2.2 法治保障、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 . 19 4.3 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 . 20 4.4 当前中国市民社会培育的制约因素当前中国市民社会培育的制约因素 . 21 4.4.1 现时中国市民社会构建对政府过度依赖 . 21 4.4.2 中国长期存在的政治、法律文化传统排斥市民社会的培育 . 21 4.4.3 构成市民社会主体力量的中间阶层发育不足. 22 4.4.4 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民社会的发展 . 22 5 我国市民社会培育发展的基本路径我国市民社会培育发展的基本路径 . 24 5.1 培育理性的市民文化,为市民社会提供合格主体培育理性的市民文化,为市民社会提供合格主体 . 25 5.2 加快民间组织的发展,完善市民社会的组织体系加快民间组织的发展,完善市民社会的组织体系 . 27 5.3 健全社区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为市民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健全社区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为市民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 28 5.4 建设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市民社会奠定经济根基建设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市民社会奠定经济根基 . 29 5.5 推进法治进程,为市民社会提供制度保障推进法治进程,为市民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 30 6 结结 语语 . 32 致致 谢谢 . 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4 附附 录录 . 3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1 1 引言 在城市社区中,利益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萌发了人们的维权意识, 社区居民希望拥有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具有实质性的社区自治组织和民主自治途 径。所以说,社区民主自治,是城市居民群众依法直接管理社会基层公共事务的 一种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在城市的广泛实践。社区自治组织无论是在 职能上还是角色定位上,都是联系政府与社区居民的桥梁。如何处理社区与政府 两者的关系,将直接影响社区民主自治的积极性。 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是社区民主自治的成熟模式,是 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结合西 方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法治的实现,都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成熟。在我 国,要积极推进法治的进程,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促进市民社会的成 长,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今天中国要面对的是如何走向实质民主的问题,对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初步 探索,不仅会对城市社会的稳定、居民素质的提高和社区建设产生直接的效果, 而且对推进和实践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有深刻的意义。而市民社会的发 展成熟,可以为民主社会提供一条新的路径,自下而上地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 进程,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充分保障。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 2 2 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 2.1 社区民主的基本内涵 2.1.1 社区概念的考察 作为社区民主的核心概念,社区一词译自德文“gemeinschaft”和英文 “community”,原意为共同的东西或密切的伙伴关系。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 “社区”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 腾尼斯(ferdinand tonnies)提出。1887 年,腾尼斯在其著作 gemeinschaft and gescllschaft共同体与社会中首先使用了 gemeinschaft(共同体、团体、集体、公社等)这个词。腾尼斯认为,社区是指那 些有着相同价值取向、人口同质性较强的社会共同体。 1这种意义上的社区主要限 于传统的乡村社区,所体现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疾病相抚、 富有同情味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的人际关系,这种共同体关系是由传 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等自然造成的,人们加入某一社区群体并不是根据自己的 意愿而进行的,而是他们就生活在这个社区群体之中。由此观之,腾尼斯的 gemeinschaft 在很大程度上指农业化时期或传统工业化初期的人类生活中形成的 关系空间,也就是现今所谓的“熟人社会”(acquaintance society)。 1917 年,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出版了社区,他从社会学的视角进一步发 展了腾尼斯的观点,认为社区指任何共同生活的区域、村庄、城镇或地区、国家、 甚至更大的区域。 2麦基文的表述使社区的内涵更加丰富。之后,随着社会现代化 进程的加快,有的学者给社区赋予了更为崭新的内涵: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共同 体,但在这个共同体中,不仅包括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还包括其他的超越社 区地域的共同体。 3可见,相对于传统社区而言,现代意义上的社区的内涵更加复 杂化了,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现代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时期的人们生活中形成的 更高层次上的复杂的共同体,是“陌生人社会”(stranger society)。 在我国, 对“社区”研究进行得最早也是最有成就的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先生认 为,社区除了地域和社会心理的基础,文化乃是社区的核心,他认为文化包括物 质文化、象征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等。学者徐永祥给社区下的定义是指一 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相互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 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4而将社区作为一个广泛使用 的名词始于 1986 年。当时,民政部为推进城市社会福利工作改革,争取社会力量 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并将后者区别于民政部门代表国家办的社会福利,就另起 了一个名字,称之为“社区服务”,由此引入了社区概念。又由于当时在参与城市社 区服务的社会力量中,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是绝对主力,为了工作和宣传上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 3 的方便, 为了使“社区”这个外来的社会学术语尽快得到社会的承认, 就将它解释为 “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现阶段及基层社区,即以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依托 的社区,在城市一般以街道、居委会为单位。”2000 年 11 月,在国务院下发的民 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将城市社区明确为“聚居在一定地 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的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 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社区服务仍然援引 1986 年 以来的范畴,被限定在街道和居委会两个层次,并要求“重点抓好街道办事处社区 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 但显然,居民委员会与社区不是一个范畴内的概念。根据上述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所涉及的社区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 区建设的意见中,社区作为一种居委会辖区,在这一地域或辖区内,一定数量 的人们共同遵守一定规范,这些人们有共享的资源,有利益的联系;而居民委员 会则是城市基层(社区内)的一个群众自治性组织。另外,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内 的多种组织形式中的一种,在社区内除了居民委员会这一组织形式以外,还包括 社区经济组织、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居民自发的各种协会等。 在结合上述理论的基础上, 本文所指的“社区”是由生活在某一地区, 有一定数 量人口组成的、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共同遵守一定的准则和规范的社会共同体。 2.1.2 社区民主的涵义及其理论形态 把“社区”与“民主”联系起来,提出“社区民主”概念,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作 为一个新生事物,研究社区问题的学者一般只是在论及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 区自治、社区政治及社区参与时,才谈到社区民主问题。这里有必要先对“民主” 做一说明。 从词源学的意义上讲,“民主来源于希腊语的 demos(人民)和 kratia(强权) , 即人民掌握权力。”5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把握民主的涵义。 广义上讲,民主是一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以尊重多数的意志、利益和平 等权利为原则的社会管理形态;狭义上讲,在阶级和国家存在的社会里,民主主 要表现为“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即“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 通常意义 的民主,主要取其狭义涵义。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民主化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 民主的社会管理功能日益突出。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 年 11 月 3 日) 李凡、徐勇、林尚立等学者对社区民主的发展演进、作用意义及未来走向都有充分的阐述。分别见李凡著. 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 20002001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306-309;徐勇.“绿色崛起”和“城市突破”: 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比较j.学习与探索,2002,(4);林尚立著.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m. 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6-38。 列宁的这一“民主”论断,真正意义在于科学地揭示了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民主与国家之间内在的不可分 割的联系,从而指出国家形态民主的阶级实质。(列宁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 4 对于民主,我们应综合各家之长,全面理解。首先,应从政治统治的高度抽 象出民主的本质。对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认为,仅就阶级性而言,民主本质上 总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集团占有国家权力,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统 治并对全社会实行控制和管理。其次,还应从政治管理角度界定民主。政治管理 行为的整体特征,正如李景鹏教授指出的:“一方面表现为其行为的自上而下的单 向性;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约束而不是相反。”6 在这里,人民当家作主,实行“多数人”的统治和管理,主要表现为“多数人”对少数 管理者的一种“委托权和监督制约的制度和过程”。 7最后,还必须从政治参与的角 度理解民主,民主是公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治从而影响政府机构作出决策的制 度。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当家作主,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 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它能充分体现民主的人民性、 广泛性的实质。在当代中国,基层民主的主要概念和主要内容是,以广大群众民 主参与为主影响基层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过程。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第 一是比较宽泛的群众自我组织和民主政治参与;第二这个参与过程是在基层政治 和社会组织中催生的,不涉及国家政治;第三由于这个参与的结果产生了一定程 度民主的过程、制度和政策结果。 社区民主作为基层民主一种主要形式,是一种新兴的、以城市社区居民自治 为基础的,社区群众、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居委会)与基层政权合作互动的城 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其核心是人民群众通过创新和实践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直接参与社区事务与公益事业的治理;其关键 是要重新界定基层政权与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其目标是通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的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需求,从而进行城市社会整合和社会再造。学 术界把“自治”为特征的基层民主看作是“草根民主”, 8意在说明其基础性、 广泛性、 自主性和“非国家形态性”。 社区民主当属草根民主, 但它与村级民主有不同的环境、 基础、主体和条件。社区民主是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与社会日益分离, 市民社会逐渐发育的背景下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无论是从政治制度上讲,还是从 民主观念上讲,社区民主是继村级民主后基层群众又一次重大民主创造。 2.2 社区民主在我国民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2.1 社区民主自治为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传统国家的社会政治结构是家国一体、政社一体结构,这是一种依附性社会 政治结构;现代国家的社会政治结构是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分化相对成熟的结 构,这是一种自主性社会政治结构。我国还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转型国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 5 转型国家的初始阶段在社会结构分化方面是要实现政府与市场分离(如政企分 开),发展阶段在社会结构分化方面是要实现政府与社会分离(即政社分开)的 任务,最终是要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元分化。9所以,我国现在的社会政治 结构还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政治结构,而三元分化的后果将带来市民社会的形成。 市民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各种形式社会自治组织的 产生有利于提高公民的自我组织能力,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从而形成制衡和监督公共权力的民间力量,这有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稳定和 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城市推行社区居民自治, 这有助于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分离,有利于中国民主发展。在城市推行的社区民主 自治制度,正是转变城市政府的管理职能、提高城市居民自治能力、加强城市基 层民主建设的有益尝试。 2.2.2 社区民主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合格的民主主体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已经以一种先进的形态在中国确立起来,其优越性是不言 而喻的,但民主的发展要以一定的民主意识为先导。如果仅仅有完善的民主制度, 而这一制度下的公民没有相应的民主意识,那么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在实践中扭曲 和变形。公民是民主的主体,中国民主的发展有赖于中国公民民主意识和民主能 力的提高。只有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提高了,民主制度才会变成生动具体 的民主实践。10社区民主的发展在提高民主主体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方面扮演 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民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民主主体进行民主学习和实践 的过程。社区居民通过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形式 的民主实践,熟悉了民主的基本运作方式和过程,且平等、自由、人权、法治等 民主精髓不断深人人心,居民民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民主意识和民主能力不 断增强,为有效地参与国家民主政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推动中国民主向前 发展。“如果公民和领导人对民主的观念、价值、和实践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一种 稳定的民主的前景就更加光明。”11 自治政治下的民主制度和氛围,是走向民主的必由之路。12这是因为,首先, 社区民主是国家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和发展,必然会造成整个国家的 民主气氛和民主精神,从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其次,社区民主可以组织亿万居 民行使自治权,引导居民关心政治、参与政务,锻炼了居民的政治能力;第三, 广大人民经过社区民主自治的锻炼和熏陶,学会了民主地参与国家事务的原则和 方法,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参与国家政治的愿望和要求,形成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2.2.3 社区民主适应了基层民主发展需要 现代民主制社会基本的社会基础是普遍存在的众多群体和多样化利益。 13理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 6 上,不断发展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目标。尽管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 发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条件,但这并不是说,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可以在一夜 间就能实现。我国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和人文环境决定着,要实现民主政治的理 想目标,还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这是因为,“从根源上讲,民主所回应的是 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国家的需要,高度的民主不能靠国家来创造,其唯一的源泉 和真正的基础只能是社会本身。”14 通过社区居民自治,可以培养居民的民主技能、熟悉民主规则、积累民主经 验、提高民主意识,形成民主生活习惯,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以,发展社区民主“可以繁荣于整个社会,从而为政治上层建筑提供社会支柱与 基础结构。”14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发展基层民主做出了最新阐述:“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权利。”并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中,作为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对社区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 基础的最好说明。 社区民主自治制度的实践,成为城市居民接受民主教育、民主训练的大学校, 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居民的民主素质和民主能力,对城市基层民主建设有重要的推 动作用。公民民主意识、民主素质、民主能力以及民主文化的形成,虽然与公民 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公民民主素质和民主能力的最有效的 培育途径是在包容公民各方利益的科学民主制度下的民主实践。社区民主自治制 度的实践,使城市居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民主实践 过程中接受了民主教育和民主训练,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对城市基层民主 建设乃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都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2.3 社区民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在中国,社区民主建设主要目的是寻求一种新的体制和组织体系替代原有的 管理体制,解决由于经济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许多紧迫问题,满足社会成员迅速 增长和日益丰富的需求。所以,社区民主建设的同时也是体制变迁的过程,由此 也决定了我国社区民主的这种体制变迁是在政府主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中国的城市居民民主自治还处于萌芽状态,还需要政府的培育和引导。因此,我 国目前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民主自治是属于政府主导型自治。 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就整体而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 间接民主形式,而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则是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两种形式的结合。 在社区中实行的基层直接选举即是直接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社区直接民主是城 乡基层自治的必然要求,村委会与城市居委会作为基层民主的载体在城乡基层自 治的过程中,更是充当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经过 20 多年制度政策的洗练,与轰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 7 轰烈烈的乡村民主相比,城市社区民主却显得不温不火。事实上城市居民的文化 素质、法律意识及参政能力相对而言高于乡土村民,这样尴尬的民主格局在社会 主义法治进程中不得不引起重视。 比较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经历,正是由于将农村基层治理权交给农民,让农 民广泛参与基层政治,才出现农村基层民主的稳定。所以在笔者看来,城市社区 民主的滞后缘于两个主要原因:其一,城市居民的民主权利缺乏制度机制的切实 保障。从历史角度看,乡村更多地被视为开拓基层民主的试验地,而城市则需要 静观其变。这种特定时代的民主策略,形成了乡村先行、城市落后的民主现状。 以选举为例,多年来居委会选举仍是维持着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或者由上级直接 指定。从这一视角看,城市居民的法定选举权有被架空的威胁。其二,社区的民 主实际没有与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挂钩。事实上被一些人所讳言的利益,恰恰是 撬动民主的杠杆。15乡村民主之所以蓬勃发展,一个原因是村委会拥有一些关乎 农民切身利益的公共权力,诸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分配、计划生育指标、一些福利 政策施行等。 因而农民自然期望通过一种“海选”的民主机制来表达与实现自己的利 益诉求。而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很大部分由城市中的单位负责,因此,由于单 位的一手包揽,市民看似可以轻松享受政策带来的种种福利及便捷,但同时也使 得市民对自己应有的政治权利漠不关心,社区民主自治发展缓慢。城市的居委会 更像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仅是起着传递政策、维持治安环境等功能,而忽视了其 担当民主自治组织的天职。 城市社区民主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社区选举和社区自治。我国城市社区直 选,发韧于 2000 年中办国办的转发民政部的一份文件中,提出了确立以社区自治 为基础的城市社会框架,实际上打开了民主的空间。我国较具代表性的社区基层 民主实验发生在北京,2002 年 8 月 17 日,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九道湾居民委员会 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主任。16在首都北京第一次举行的居委会直接选举,成为了 基层民主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标志。今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发展基层民主, 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权利”言犹在耳,宁波即成为全国首个实行社区全部完成 直选的城市。截至 2007 年年底,宁波市所有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完成了直选,成为 全国首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直选的城市。有专家认为,此举不但促进了城市基层 民主的扩大,而且创新了社区管理模式,规范了城市社区选举程序,对全国有良 好的借鉴作用。17城市社区直选的“宁波模式”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是基层民主 发展的需求。可以说,城市社区直选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改 变了居民委员会的构成,提高了其社会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也更体现了民意, 是一项伟大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试验。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命,而中国又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民主的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社区民主的理论阐释 8 度和社会基础也不雄厚,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