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上海外资制造业区位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上海外资制造业区位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上海外资制造业区位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上海外资制造业区位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上海外资制造业区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 9 9 0 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商投资 企业成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外商投资项目在城市 内部的空间分布深刻影响了城市功能与结构的调整组合。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 中心,外商投资制造业的区位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理论解析结合的方式对于上海都市区外商投资制造业 了的区位现象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全球化的基本理论、百年来西方工业 区位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当代工业区位研究的新成果。在此 基础上,基于多种数据资料对上海利用外资发展制造业的总体走势、各类外资 项目的空间布局特征以及各种区位因子对外资项目区位选择的影响作了实证分 析。最后从背景条件、目标理念、策略手段和其它影响因素四个层面方面分析 了形成区位现象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上海外资制造业区位现象是在地方经营区位、企业选择区位的 双重作用下的结果,是政策力和市场力的合成效应。 关键词:外资制造业,区位,上海都市区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t i m eo fi n n o v a t i o na n do p e n i n gt ot h ew o r l d ,f d ii sb e c o m i n gm o r ea n d m o r ei m p o r t a n t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a l s og r e a t l yi m p a c t i n go i lt h e 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o fu r b a n f u n c t i o n sb yt h ew i d e n i n ga n dd e e p e n i n gp r o c e s so f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n o wp e o p l ea r ef o c u s i n go nt h el o c a t i o no ff d ii n v e s t e di ns h a n g h a is 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a si tst h ee c o n o m i cc e n t e ro fc h i n a t h ep a p e rsr e s e a r c ho nt h el o c a t i o no ff d i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d u s t r yi ns h a n g h a i m e t r o p o l i si n c l u d e st h e o r e t i c a ld i s c u s s i o na n de m p m c a la n a l y s i s f i r s t l yt h ep a p e r r e v i e w st h ep r i m a r yt h e o r i e sa b o u t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t h e o r i e sa n d m e t h o d o l o g i e si n t h es t u d yo fi n d u s t r i a ll o c a t i o nb o t h a b r o a da n dh o m e ,a n d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n e w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i sf i e l dt o d a y t h e ni td e s c r i b e st h eg e n e r a lt r e n d o fs h a n g h a isi n d u s t r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s u p p o r t e db yf d i ,a n a l y s e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k i n d so ff d ip r o j e c t s ,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e so fas e r i e so f f a c t o r st os u c h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f i n a l l yt h ep a p e rg i v e st h e o r e t i c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r y i n g t or e v e a lt h eu n d e r l y i n gr e a s o n so fl o c a t i o np h e n o m e n at h r o u g h4p a r t si n c l u d i n g b a c k g r o u n d ,i d e o l o g y , a p p r o a c ha n do t h e ri n f l u e n c e t h er e s e a r c hi n d i c a t e st h a tt w ok i n d so fp o w e ri n a k ej o i n te f f o r t s ,r e s u l t i n gi n t h el o c a t i o np h e n o m e n ao ff d i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i n s h a n g h a im e t r o p o l i s ,o n ei s p o l i c y - p o w e r ;t h eo t h e ri sm a r k e t p o w e r t h a ti s t os a yt h a tl o c a la u t h o r i t i e sa r e m a n a g i n ga n dm a r k e t i n g t h e i rp l a c e sw h i l ee n t e r p r i s e ss e e k i n ga n dc h o o s i n g d e s t i n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l o c a t i o i l ,f d im a n u f a c t u r e r s ,s h a n g h a im e t r o p o l i s l i 第1 章绪论 1 1 研究背景 第1 章绪论 提出这一研究课题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背景因素。 ( 1 ) 城市功能结构调整。1 9 9 0 年代以来,随着浦东的开发开放,上海的城 市空间结构发生了跨越式的调整,城市的各项功能也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优化组 合。为了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改善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提升中心城区的产 业结构,上海市作出了将中心城区制造业向浦东和郊县转移、实现退二进三的 战略举措,逐步实现“中心城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景象, 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因此,十多年来上海制造 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进行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 有计划有目的的推动和市场的自组织行为同时发生着作用。伴随者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一过程必然更多地表现为经济人的理性行为。 ( 2 ) 地方政府竞争加剧。当今地方政府的主导职能是经济职能( 不管是体 现在宏观调控方面还是微观干预上) 。为了扩大经济总量并通过经济增长带动本 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地方政府无不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因此各地之间招商引资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发生在城市之间,即使 在同一个城市,“德比大战”也屡见不鲜。各个城市、各级各类的开发区、工业 园区无不努力营造优良的软硬投资环境,纷纷提出各种优惠条件以吸引境内外 的投资者。但是地方政府的能动行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企业选择投资地点产 生影响却不得而知。 ( 3 )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外商直接投资行为不仅直接 影响着资本在国家和区域层次的流动和分布,而且对于城市内部产业的空间布 局也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上海的制造业发展体现出 越来越明显的外向型特征,跨国公司的投资区位选择行为对都市区内的生产力 布局和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分异必然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上海外资制造业布局特征和规律,对于正确制订和执行产 业发展政策、引导产业的合理布局、规范招商引资的竞争是非常重要的,同时 第1 章绪论 也有利于上海都市区内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地制造业协调发展。 1 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 2 1 研究目标 通过对上海外资制造业布局和影响因子的分析,本研究力图揭示外资制造 业项目空间布局的特征规律,探询各种区位因子对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影响, 提出区位营造和区位选择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形成指导产业布局和检讨城市 规划建设的参考依据。 1 2 2 研究意义 1 。2 2 1 理论意义 在区位理论发展的一百多年中,西方工业区位研究逐步完善,即研究对象 从微观到宏观、从特殊均衡到一般均衡,研究方法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 量的结合,研究过程从静态到动态,考虑因素从经济学、地理学范畴扩展到社 会学、政治学、行为学的范畴。国内的研究多为对西方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并 主要运用于实证分析,对于发展工业区位理论做了有益的探索。围绕外资制造 业的这些研究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从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来看,主要还是集中 在国家、区域层次,对城市内部的区位涉足较少;从少数城市内部区位研究的 侧重点来看,主要集中在对现象进行描述,而少有针对性的解释分析;从研究 的分支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布局区位研究,对经营区位的研究则少有涉及。 本文在对于前人区位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合的基础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描述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对上海都市区内 部外资制造业区位现象和形成机制的分析,力图对区位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作出 一点补充。 1 2 2 2 实践意义 虽然外资企业在区位选择的过程中也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本输入和 输出地政府及其它力量的影响,但主要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可以认为是经 济理性的,研究它们的空间行为规律对于上海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 行产业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优化、检讨和完善城市规划等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指 2 第1 章绪论 导意义。另外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来说,注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 调发展”,主要就是要统筹生产要素资源在城乡和区域的合理布局。外资制造业 项目作为资本和技术的表现形式,在与地方的土地、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要素 条件有机结合后才能形成带动地区协调发展的生产力。本研究有意探讨这其中 的规律和趋势。 1 3 研究对象的诠释 1 3 1 制造业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劳动技术和劳动工具的进步,先后发生了 三次劳动分工,形成了现在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按照我国的统计口径,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g b t4 7 5 4 2 0 0 2 ) ,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 是把原材料转换成具有效用( 价值) 产品的过程。制造过程包括从原材料市场 到制成品市场的全过程,不仅包括企业内部,还包括企业外部所有与制造有关 的过程。可以将制造业分成传统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两大类,其中,传统制造 业包括机械、冶金和化工制造业等,而新兴制造业则包括信息制造业和生物产 品制造业等。从产品对象来看,制造业不仅包括机械、电子类的离散制造业, 而且包括石油、化工等流程工业以及钢材等混合制造业。 制造业的具体部门更是多样,涵盖了农副食品加工业等3 1 个门类“1 。各地 在不同时间由于产业发展状况不同,统计中的产业分类并不完全一致。本文在 实证研究中按照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密集程度将制造业分成四大类,以便于分 析比较。 1 3 2 区位与区位论 “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 t a n d o r t ”,英文译为“l o c a t i o n ”,中文则翻 译成“区位”。关于区位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和理解,有的学者把它作为事物存在 的场所,或者事物存在的位置来理解;也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确定某事物活动 场所的行为,将从这层意义上将区位具有动词的性质,类似于“空间布局”一 词;还有的学者认为区位是某事物占据场所的状态,类似于“空间分布”一词。 不管怎么样解释,区位一词有场所的含义,但又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场所,它是 第1 章绪论 指被某种事物占据的场所或者空间。总之,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特征, 是人类行为的空间选择结果的一种表现,具有排他性。 区位是针对一定的事物而言的,而这一定的事物就是区位主体,区位主体 和区位的结合就是区位论研究的主题。区位主体主要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 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或者机关活动及其个人活动等。研究这 些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就称为区位理论。 区位论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问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是研究 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最优”包含有选择和组合的涵义,即经济行为的空 间选择和空问内经济活动的有机组合,两者分别可以称为布局区位论和经营区 位论。布局区位论是区位主体己知,根据区位主体本身固有的特征来分析适合 该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经营区位论正好相反,大的区位空间 已知,依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来研究区位主体的最 佳组合方式和空j 日j 形态n ,。 区位类型是在一定的区位动机驱使下资本在空间的沉淀所形成的。研究任 何一种区位类型的布局都不能不考虑三个问题,即区位现状分析、区位预测和 区位决策。 1 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4 1 数据来源 本实证研究由三个部分组成,其数据来源如下: ( 1 ) 关于上海制造业利用外资总体演变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中所用数据来 自历年的上海统计年鉴、上海工业交通能源统计年鉴、上海对外经济贸 易统计年鉴、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和上海市国民经济何社会发展历史 统计资料1 9 4 9 - - 2 0 0 0 ) 等统计资料。根据这些统计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再作纵 向比较分析和相关分析。 ( 2 ) 在进行上海外商投资制造业区位选择特征现象研究时,本文采用由上 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海工商杂志社汇编,工商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市外商 投资企业外国( 地区) 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名录( 以下简称名录) 1 9 9 6 版和 2 0 0 1 版所提供的上海市1 9 9 5 年和2 0 0 0 年工商注册的全部外商投资制造业项目 4 第1 章绪论 的信息作为两个时间断面研究的基础数据,并以街道、乡镇为空间单元,在地 理信息系统中落点。名录提供的项目信息包括项目名称、从事行业、注册地 址、注册资金、投资来源、经营方式和有效年限等。作者将这些数据按照项目 整理成属性数据库,根据注册地址在g i s 中落点,并确保空间位置与项目属性 数据的一一对应。为了使项目的空间位置尽量准确,作者综合运用了上海测绘 院2 0 0 5 年编制的等比例上海城区交通图、上海市郊道路交通图、上海城 市通软件和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网站上的电子查询系统,中心城区项目位 置可以精确到门牌号码,郊区项目可以准确到乡镇( 街道) 和主要公路。在郊 区项目落点时,因特网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搜索与项目有关的信息来查找项 目所在的城镇和邻近的道路、桥梁、河道等。 ( 3 ) 在上海外商投资制造业区位因素分析中,表征劳动力数量结构的人口 数据来自上海市五普资料;土地等级图根据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编制的 基准地价中的信息绘制而成;主要道路( 包括城市快速路和放射状道路) 参照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研究年份的实际建成情况确定;采用上海市五普资料中 的相关从业人口作为以乡镇( 街道) 为空间单元的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的表 征变量;以上海市路网图为基础,计算单位面积内道路密度来分析基础设施条 件与项目分布的关系。 1 4 2 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有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 研究法等。本文的研究方法总体上属于文献研究法,一方面是指研究的基础数 据来源于统计年鉴、企业名录等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 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另一方面研究也以前人既有成果的文献表达作为现象 分析和解释的重要依据。在具体的技术手段上,本文主要采用了分类研究、比 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 ( 1 ) 分类研究 为了揭示制造业内部不同属性项目的空间分布规律特征,本文按照产业类 别、项目规模、经营方式、投资来源和有效年限等5 种属性将外资制造业分成 1 4 个类别分别进行分析,将区位因子分成传统的和现代的共7 种区位因子来分 析它们对于不同类别的制造业项目空间分布的影响。 ( 2 ) 比较研究 第1 章绪论 研究中较多的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于不同阶段吸引外资的绩效和两 个年度的外资制造业项目分布特征作纵向比较,对于同一年度不同属性类别的 项目分布特征作横向比较,对于同一区位因子对不同项目分布的影响也进行比 较分析。 ( 3 ) 归纳研究 两个研究年份的项目数分别为1 9 5 9 个和9 9 9 个,对于单个项目来说其区位 选择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整体上具有规律性,这就需要对现象进行归纳 总结。 本研究力求实现: ( 1 )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本文通过分析各空间单元的项目密度和比重得出项目分布的基本规律,同 时将空间指标与相应因子量化( 如劳动力结构、基础设施条件等) ,理性地研究 因子对外资制造业空间分布地影响力。在查阅有关文献地基础上,将有关定量 研究的结论纳入定性研究的逻辑轨道,从而全面解释区位现象的形成机制。 ( 2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研究中分析了1 9 8 6 年以来投向上海制造业的外资数量的动态演变走势,选 取了有代表性的两个年度的文献资料落实到空间作动态比较分析。鉴于表征变 量数据的限制,对区位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针对2 0 0 0 年的项目分布情况,客观 上也反应了研究的现实意义。 ( 3 ) 技术与理论相结合 本文借助s p s s 软件、g i s 系统等技术工具对外资制造业项目分布和区位因 子影响进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体现研究的“理性”,同时综合运用区位理 论、组织行为学理论、政策科学等等观点对区位现象作出解释。 1 5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1 5 1 研究框架 6 第1 章绪论 图1 1 论文研究框架 7 第1 章绪论 1 5 2 篇章结构 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析了研究的背景条件,界定和诠释了 研究对象,介绍了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的框架。第二 章为理论综述部分,介绍了全球化的成因、特征、意识形态以及对城市和产业 发展的影响,回顾了西方主要学派的工业区位思想、并对国内外工业区位研究 的新进展情况作出归纳总结。第三章至第五章为实证部分。第三章归纳了从1 9 8 6 年至2 0 0 4 年上海全市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的阶段性特征,对影响因素作了相关 分析。第四章以乡镇街道为空间单元,分析具有代表性的1 9 9 5 年和2 0 0 0 年外 资制造业项目分布的整体特征和各属性条件下的分布规律,并对各类属性下的 项目分布密度进行相关分析和离散程度分析,归纳出上海都市区外资制造业项 目区位选择的特征现象。对应于“经营区位论”,第五章分别分析了劳动力、交 通、土地、集聚、服务业发展、政策扶持和基础设施等七种区位因子对项目分 布的影响。第六章为机制解析部分,从企业和地方两个视角解释区位选择和区 位营造之间的耦合关系。第七章为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研究成果,提出本文对 公共政策特别是城市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控制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提出了有待进 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参考书目 1 国家统计局g b t 4 7 5 4 - - 2 0 0 2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2 张文忠经济区位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0 8 第2 章文献综述 2 1 全球化理论 第2 章文献综述 2 。1 1 全球化的兴起与成因 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 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在政治、 文化和社会层面上也产生强烈的渗透和深刻的影响。 早期的全球化产生于1 9 世纪5 0 年代。1 8 5 0 年以后的1 0 0 年中,出现了第 一种全球通讯技术、实现了全球市场的第一次统一、出现了全球金融的某些要 素,某些组织也达到了全球程度。全球化的全面发展是从2 0 世纪6 0 年代开始 的,表现为经济活动通过生产、贸易、金融和资本的跨国网络,以空前的广度、 强度和流动的速度向全球扩张,使世界上一个地区的事件、行动和决定可以影 响到距离遥远的国家、群体乃至个人,整个世界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性在一起。 对全球化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主要有三种:一是技术决定论,认为 全球化蓬勃兴起的诱因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得生产、贸易、金融和资本的跨国流动成为可能。二是 资本决定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是全球化的动力,资本主义天生就要 超越任何空间阻碍而前进,从而把整个地球变成他的市场,以取得剩余价值的 最大化;认为全球化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必然产物。三是唯意志论,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关系完全是由行为主体的目标和决定所推动的,这些行为主 体包括政府机构、公司、民间组织、集团和个人。全球化是个人和团体按照其 自由意志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累积而成的结果。 也有学者以建构式的论证对全球化的成因给出了比较综合、客观的解释, 认为全球化的出现是结构动力和行为主体决策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全球化的 出现主要是由四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共同作用而推动的。这四个因素是:( 1 ) 理 性主义作为支配性知识结构的传播;( 2 ) 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某些变化;( 3 ) 通 讯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技术创新;( 4 ) 切实可行的管理框架的建构。s c h o l t e 认为, 全球化并不是必然的,推动全球化的结构动力( 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 也不是预 9 第2 章文献综述 先注定的,他们的产生是参与者采取的各项措施长期累积的结果。全球化不是按 照注定的历史轨迹,而是通过建构过程发展起来的,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具有有限 的但却重要的选择权“3 。 2 1 2 全球化的特征与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要素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个人和企业,它是在各国经济 体制趋同与信息技术进步的背景下,通过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全球性逃离来实现 的。因此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其收益和成 本的分配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的,因而国家与国家的财富分配必定是不均等的。 全球化的效应在经济领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财富再分配效应,二是通货 收缩效应。1 。 在社会领域则主要是加快加深了社会的分层和社会空间结构的重组。在西 方国家,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阶层分化加剧,中产阶级不再占据社会主 导地位,越来越多的中产者被边缘化,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资本的自由流动 使得亿万富翁不时产生,同时又有大量的下层劳动者、有色人种、女性和移民 被迫接受低薪工作。1 。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和利用外 资数量的增长令全世界瞩目。但是这样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是以社会公平的严重 扭曲和广大普通群众的社会保障的严重缺失为代价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乃 至同一城市不同阶层不同部门之间的综合发展差距呈迅速扩大加深之态势,造 成了极不和谐的现象,给长远、全面的发展留下了隐患,亟需检讨并扭转增长 和发展的模式。 全球化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效应主要表现为单一化与多元化、现代性与后现 代性之争“。 2 1 3 全球城市及其产业发展 1 9 8 6 年j f r i e d m a n 以假说的形式首先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将国 际大都市分为核心城市和半边缘城市。1 。相比之下s s a s s a n 基于大量翔实的数 据和分析论证提出的“全球城市”概念更具权威性。她提出纽约、伦敦和东京 之所以是全球城市主要是由生产性服务业的兴旺发达决定的。这些生产性服务 业以金融为主导,其庞大的资本网络和管理体系统治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0 3 。随 着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不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大城市逐渐表 1 0 第2 章文献综述 现出全球城市的一些特征。 学者吴志强认为,全球城是指将全球性服务的功能作为其自身生存功能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它可以具有全球指挥中心的功能,也可以是生产面向世 界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家中的大城市( 全球城市a 型) 和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 家的大城市( 全球城市b 型) 同时在经历全球化过程,两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 全球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全球化进程州。根据“扩展模型”,从理论上讲大城 市通过工业化达到全球化的过程有可能存在过渡转型,即通过非工业化达到全 球化n 町。全球城b 型在土地使用上呈现一些特征,如市郊的工业新区成为城市 发展最积极的因素,反映了新兴工业化地区的集约工业化;工业新区的分布集 中在城市边缘的某些方向,城市土地开发在空间上呈现若干相对集中的区域“”。 2 1 4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主流的意识形态。它既是一个经济理论,也是一种 政治哲学。1 8 世纪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西方多数国家都实行亚当斯密的古 典经济自由主义,直到2 0 世纪3 0 年代大危机,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弊端彻底 暴露,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才被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取而代之。在凯恩斯主义指 导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长达3 0 年之久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一时期被称 之为“凯恩斯时代”。但是到了2 0 世纪7 0 年代,西方经历了战后两次最深重的 经济危机,整个西方经济长期陷入滞胀,而凯恩斯主义者却提不出有效对策, 这就为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提供了绝佳时机“。此时的新自由主义各 种流派已经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准备迎接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危机的挑战。 伴随着里根和撒切尔政府的上台,新自由主义作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迅速在西方 世界取得统治地位,并且与经济全球化互为动力,掌控着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 从经济领域扩张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自由主义的目标是建立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垄断 资本主导的全球秩序,主张国际范围内商品、服务、资本和货币等的跨国自由 流动,实施所谓自由市场理论,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放松对资本和金融市场的 管制,推行私有化、限制或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减税等等。新自由主义主张的 核心是尽可能弱化国家的作用,主张市场对经济的绝对统治。 新自由主义是通过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制度安排达到扩张的目的的。除了 美英等西方大国政府以外,一系列的国际政治经济组织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 第2 章文献综述 用,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西方七国集团、经合组织 和欧盟等。 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产生了双重结果。它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潮 流,发挥了发达国家在科技和经济上的优势,发动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 的运动,增强了西方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使西方国家摆脱了1 9 7 0 年代的滞胀 困境,赢得了2 0 世纪8 0 年代和9 0 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同程度的经 济繁荣。但是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比如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 ( 相对于“凯恩斯时代”) 、经济泡沫严重使西方面临新的危机、社会结构的两 极分化等等。 新自由主义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标准。事实上西方国家从未 实行过彻底的新自由主义,但是他们却要求发展中国家实行不折不扣的新自由 主义。他们不顾个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实际国情,利用种种手段在发展中国家 推行私有化、价格自由化、资本市场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推行紧缩的财政政 策和高利率、固定汇率的金融政策等。尽管客观上也促进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经 济总量和外向型经济的增长,使部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 调整转移中抓住了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但是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新自 由主义的这些强制调整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主要包括过分依赖外资、财富分配 不均和社会政策的缺位。新自由主义缺乏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计划, 无法全面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2 2 西方工业区位研究的主要理论 2 2 。1 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区位理论是指以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假定为主的区位理论,就是完全 竞争市场结构、收益递减、完全理性、利润最大化等。杜能、韦伯、廖什、俄 林和艾萨德等人为新古典学派的代表。 2 2 1 1 最低成本学派 最低成本学派以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区位选择的动机是追求最 低成本,即最小成本点就是最佳区位点。最早研究这一问题的是龙哈德 ( l a u n h a r d t ) ,他运用几何学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了钢铁工业后提出了最小运 1 2 第2 章文献综述 输成本区位的思想,其“工业设备的最佳区位决定”一文成为经典的古典区位 精华文献。在此基础上,韦伯从成本角度来分析企业经营者的区位决定,认为 决定工业区位的因子有三个,即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合理的工 业区位位于三个指向总成本最小的地方,即总成本最低点就是企业的最佳区位 点“” i s o 韦伯在研究运输成本指向区位和劳动力成本指向区位时也论述了技术 进步和区位指向的关系。他认为运输工具的改善会降低运费率,劳动费供给地 的指向将变强,机械化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劳动系数,导致在劳动 供给地布局的工业会因为运费的作用转向消费地“”。集聚就是一定量的生产集 中在某一场所而产生的“利益”,使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集聚有两种形态,一 种是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生产集聚( 相当于规模经济) ,另一种是由多种企 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集聚( 类似于范围经济) 。 2 2 1 2 相互依存学派 以韦伯为代表的最低成本区位论研究的是单一企业区位的选择问题,而没 有考虑需求因子的作用,忽视了企业区位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相互依存学派则 以不完全竞争理论为基础,主要探讨在“直线市场”条件下存在两个竞争企业 时区位与市场区的关系,认为能够占有更大市场区的区位就是最佳区位“。这 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帕兰德( t p a l a n d e r ) 、费特( f a f e t t e r ) 、郝特林 ( h h o t e l l i n g ) 张伯伦( e n c h a m b e r l i n ) 和胡佛( m h o o v e r ) 。郝特林和张 伯伦都研究了直线市场上的两个厂商( 销售商) 为占据最大市场而采取的区位 选择以及第三个竞争者加入时的布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低成本学派忽视 了市场地域问题,而相互依存学派的研究和观点则走了另一个极端,即完全忽 视了费用指向性理论。 2 2 1 3 最大利润学派 以廖什( a u g u s tl d s c h ) 为代表的最大利润学派的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 为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值的最大 点即利润最大点。杜能和韦伯的区位论是将现实中的许多条件抽象之后建立的 非常单纯的区位模型,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研究个别经济区位的部分均衡区 位论。廖什与他之前的区位论学者在研究视点上的区别在于他是从不完全竞争 角度研究一般均衡区位理论。廖什认为区位的均衡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对 于个别经济体而言,是追求最大利润化;就经济整体来说,是独立经济单位数 第2 章文献综述 最大化。经济整体内部存在两个力的作用,一是对空间的获取,另一个是其他 经济单位对空间的再夺取,各方的动机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区位正是由这 两种力的均衡地点决定的。 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接 近于圆形,运送距离短,需求可以达到最大化。但是现实中区位空间模型呈正 六边形的情况很少,即便有也以商业和城市区位为主,而工业区位一般不具有 这一特征。这是由于工业与商业、城市与农业在本身性质上存在着差异。 最大利润学派与最小成本学派和相互依存学派的理论相比较,市场不是韦 伯学派的点状市场,也不是郝特林学派的线形市场,而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的 面状市场。在给定的经济空间内随着生产区位数量的极大化,使各区位得到的 利润极大化,由这一条件出发来规定市场范围和形状“”。 以廖什为首的最大利润学派的区位论是新古典学派中比较完善和系统的区 位理论。 2 2 2 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是在2 0 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产生的,当时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在应 用经典的理论去分析工业区位的实际情况时发现许多现象并非经典区位所能解 释。因此他们开始探讨这些影响工业区位的新因素。他们不是研究企业应该怎 样选址,而是研究在区位决策中事实上是怎样的过程,企业在现实中是怎样做 的州。 这种强调人的主观因素重要性的行为区位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邓尼森 ( s d e n n i s o n ) 、史密斯( d m s m i t h ) 、普瑞德( a p r e d ) 和施梅内尔( r w s e h m e n n e r ) 等。邓尼森认为韦伯等新古典学派的理论纯粹是建立在技术关系的基础上,忽 视了心理社会联系的作用。格林哈特( m l g r e e n h u t ) 则认为,企业家在一个特 定区位建立工厂的动机除了经济收益外,还有心理收入。两者的总满足才是工 厂区位确定的最主要决定因素。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以后,企业的经 营者很可能考虑的不是最大利润原则,而是遵循其他一些标准,例如企业所在 地区的社交生活是不是丰富等因素。从行为因素来考虑,企业似乎不需要“最 好的”厂址,而需要“最满意的”厂址o “。史密斯( d m s m i t h ) 通过改变一些 假设的限制条件对他建立的可变费用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当企业家的经营能力、 政府的补贴或税收、外部经济、投入替代、生产规模和个人因素等发生变化时 1 4 第2 章文献综述 的区位边界,提出对于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会有一个合理的 区间2 1 。 影响企业实际选址行为的因素有:( 1 ) 心理文化和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服 务配套设施、社会治安状况、生态环境等。( 2 ) 企业在合理规划能力上的差别, 包括企业所掌握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处理利用这些信息的能力。普瑞德 ( a p r e d ) 将这些相关方面的行为列成一个矩阵来表示( 图2 1 ) 。( 3 ) 企业可 拥有的资源和组织方面的差别,也就是企业的规模、实力和组织架构问题。( 4 ) 企业的其他战略性决策和区位决策过程的相互依赖性。区位要素的重要性在于 它对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产生的作用,并且同生产计划、技术工艺、产量计划具 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因此,区位决策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多因素考量的分析步 骤和决策过程乜3 “1 。 、- | 翊f , 、 一 1 7 f ,3 ,2 一 ,、 j 。 联 l 乏拶。 。 圆罗 0 量佳羼擅鬟蓐最位豳稠搁区 图2 。1 企业区位选择行为框图 2 2 3 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科特( a j s c o t t ) 、施托佩尔( m s t o r p e r ) 1 5 第2 章文献综述 和沃克尔( r ,w a l k e r ) 等。他们对新古典学派和行为学派仅针对单个企业,而 缺乏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分析方法和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假 定的单个企业的自由过大了( 陈秀山张可云,2 0 0 4 ) 。结构学派认为区位条件 不是永恒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发展 过程和结构转换的产物。这里的结构转换是指资本主义经历了古典的自由竞争 的资本主义、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三个发展阶段的转型。正是这样的结构转 型引起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单个企业区位的剧烈变动。 在结构学派看来,决定企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发展战略、资本与劳 动之间的冲突、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其中劳动力要素在区位条件中具有决定性 的意义。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的创新弱化了传统意义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生 产要素的刚性作用。劳动力要素则不同,一般的劳动力再生产是固化在地域上 的,是很少跨地域( 国界) 流动的。企业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工资福利低、工 会力量薄弱、政府管制宽松的地区”。 2 3 当代西方工业区位研究的新发展 2 3 119 8 0 年代的生产方式区位研究 1 9 8 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进入了产业再结构阶段,生产方式从福特主义的大 生产方式转变为后福特主义的柔性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小规模生产、产品生命 周期短、网络经济、速度经济等。生产方式的变化影响了区位选择的变化。以 柔性生产方式为主的区位理论有三个主要的理论基础。一是产品周期理论,即 随着产品与生产技术的周期变化,企业的区位选择具有一定的特征。二是柔性 专业化理论,表明以多品种小数量的生产方式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区位特征。这 种理论得以解释高新技术企业的区位特征。高新技术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是:产学研的有机协作体系、公共知识基地、丰富的信息、高质量的劳动力、 区域内部的产业联系、中间产品的利用可能性等。在柔性生产方式为主的产业 结构中,网络经济及网络效应在区位选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经济的背 景就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和区域文化等,如硅谷文化具有无时间限制及面对 面交往的特征。三是斯科特( a j s c o t t ) 的“新产业空间论”,认为企业内部 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外部交易成本,结果造成空间集中,反之造成空间分散。在 1 6 第2 章文献综述 柔性生产方式中,区位的核心因素是企业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2 3 21 9 9 0 年代以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主的发展阶段。 克鲁格曼( k x u g m a n p ) 建立了负载的模型提出在规模经济状态下企业有集 中倾向,企业收益递增。认为最佳区位并不是唯一的点,也可能是一个面,呈 多重均衡状态。克鲁格曼对区位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动态空间模型,这个模 型表明,集聚是收益递增、运输成本、要素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波特 ( p o r t e r m e ) 的国家竞争力理论、钻石模型和库克( c o o k e p ) 的区域革新体 系理论等都不是区位理论,但是对于区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钻石模型和 国家竞争力理论找到集群在产业区位中的重要作用,区域创新体系理论表明创 新是空间集中或集群的最重要原因。 1 9 8 0 年代和1 9 9 0 年代的研究表明,区位并不是单纯的选择问题,更重要的 是,区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由此,当代区位理论从如何选择区位发 展为如何创造区位条件。区位不单纯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更是经济发展的 空间基础。1 。 2 4 国内区位研究的新发展 2 4 1 新经济的区位选择研究 不少学者从知识经济、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时空背景着眼,对 传统的区位理论作出了补充或修正,这里将这些产业统称为新经济。这些研究 的主要思想有:第一、科技进步导致产业部门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促进区位理 论发展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传统区位理论提供了新的课题;由 于现代科技的推动,区位研究开始立足于整体国民经济、着眼于地域经济活动 的最优组织,研究方法也由静态的空间区位选择转入空间经济发展过程的动态 研究。第二、传统的物质性区位要素( 如自然条件、运输条件等) 作用弱化,而 适应于新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的非物质性要素( 人才资源、科技和教育资源、技 术创新能力) 越来越起者决定性的作用;在区位因素中,知识要素应当成为一 个内生变量。第三、适合和促进技术创新的城市或区域人文环境的重要性增强, 这里的人文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研究与开发的基础、先进企业的聚集、城 市或区域的建成环境( 特别是为科技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提供的生产生活环 1 7 第2 章文献综述 境) 、市场活跃程度、风险资本的易得性和交通通讯的易达性以及政府的政策支 持等。第四、培育新经济的区位优势主要应侧重于建设高效现代的基础设施、 吸引和培养技术刨新人才、建设优质的建成环境三个方面。7 卜胁1 。 从城市的新经济发展来看,深圳的新经济发展较早较快,主要得益于特区 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区域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新建城市优良的建成环境,但 是由于科研资源不足、对科教人才的吸引力相对减弱、在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 工作生活环境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以及融资优势开始弱化,深圳新经济发展的 后劲堪忧m 1 。上海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布集聚效应很明显:中心城区与郊区的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之比为5 :1 ,其中中心城区5 6 的企业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 研院所的周围,重点名牌的理工科大学的吸引力尤其突出;郊区6 0 的企业集中 在开发区。”。 2 4 2 “现代企业”的区位选择研究 由于现代企业与传统的企业相比在内外环境和组织架构上有着很大的差 异。在1 9 6 0 年代1 9 7 0 年代,企业区位行为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受企业经理人 员的行为偏好影响,而现在,集团决策逐渐取代了企业经理人员的个人行为, 政府行为和大公司行为对产业区位的选择和确定的影响逐渐增大。其区位过程 出现了等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的特征。这一过程是动态的,是不断调整和演 化的,对中心城市的发展、国际劳动分工割据产生重要的影响3 。 2 4 3 外商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研究 2 4 3 1 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家和区域层次的区位选择 目前国内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区位选择研究主要集中在在国家和区域层 次。从世界范围看,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动趋向国家和地区通常有四类特征:一 是经济规模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增长速度快:二是贸易壁垒低、有贸易 顺差和保护投资;三是基础设施好、劳动力素质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四 是市场发育程度高、产权明晰、金融管制宽松、企业运行障碍低、政府清廉。 由于不同国家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具有不同的优势,因此不同国家、地区的 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区位选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