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公诉权对自诉权的整合.pdf_第1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公诉权对自诉权的整合.pdf_第2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公诉权对自诉权的整合.pdf_第3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公诉权对自诉权的整合.pdf_第4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公诉权对自诉权的整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刑事诉讼是为了保证公民基本人权不受强大的国家公权力机关的肆意不当侵 害而存在的。它也是维护司法公正和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屏障。刑事 诉讼中始终应当追求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并且应当以刑事程序性正义作为实现 刑事实体正义的前提和基础。民主和法治社会为了保障人权,限制公权力对公民 私权利的恣意侵犯,就要通过刑事诉讼法进行程序性保证刑法的适用,对犯罪进 行法定程序的追诉和审判,确保被害人、被告人的正当权益都能体现。 公诉权作为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刑事诉权行使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方式。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公诉权作为主导,辅之以自诉 权的刑事起诉制度。如日本实行的国家垄断追诉主义和检察官独占起诉制度,美 国实行的大陪审团审查起诉和检察官审查起诉相结合制度等都是以国家追诉完全 占据刑事诉权,德国、法国虽然有被害人权利救济相关制度,但仍以刑事公诉权 占主导地位。我国刑事诉讼法也采取绝大多数刑事案件实行公诉的制度,这样就 出现了公诉权与自诉权并存行使的问题。 公诉权与自诉权由于同时基于刑事诉权而存在两种权利主体,很容易发生协 调不好,致使两权相争或两权互相推诿的情况,司法机关在实务操作中颇感困惑, 无从下手。特别是自诉权对公诉权造成不同层次上的交叉混乱,可能不当的侵压 公诉权等困境,而且对于部分严重犯罪赋予被害人自由处分权,很容易引发社会 不稳定。 本文试图通过对公诉权和自诉权关系的分析,通过对日、美、德、法等分属 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各国的刑事起诉制度的介绍,对其各自解决自诉权与公诉 权矛盾的不同处理方式的评析;对比我国现行刑事起诉制度的缺陷所在,借鉴其 有益的经验,明确指出解决自诉权与公诉权并存行使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有效路径 就是公诉权整合自诉权,以及公诉权整合自诉权、全面占领刑事起诉领域的重要 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与之相配套地设置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包括被害人国家 补偿、上诉制度的完善、司法最终审查制度,以保证寻求到被告人、被害人、社 会公共利益和国家法律秩序之间的衡平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诉制度。 关键词:公诉权,自诉权,整合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criminal proceedings exist to ensure basic civil rights to oppose improper misconduct from the organs of state power. it is also the final barrier to preserve justness and authority of the justice, and also the equality and justice of the society. criminal proceedings should always seek procedural justice and substantive justice, and make the criminal substantive justice be based upon the achievement of criminal procedural justice. the democratic and judicial society exists to protect human rights and to keep the private rights from violation of authority. the society should exercise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s when it sets criminal laws and the due process of criminal prosecution as well as trial, so that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e victims and the defendants can be realiz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the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is also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important method to exercise the criminal proceedings. in the modern democratic and judicial society, most of countries have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system leaded by the rights of public prosecution and supported by the rights of private. for instance, the state monopoly prosecution and prosecutors exclusive system in japan, the prosecu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a grand jury review and prosecutors review in u.s. these prosecution systems are dominated by the state prosecution fully. in germany and france, the public criminal prosecution is still playing a leading role although they have the victims rights relief system. chines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put the vast majority of criminal cases into public prosecution system, so the issue comes out when the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and the right of private prosecution coexist based upon criminal appeal at the same time, the right of private prosecution and the right of private prosecution have two subjects of the right in all, so it is prone to poor coordination, which can result in two competing or evasive rights. and the judiciary would be quite confused how to start with that situation in practice. especially, by the confusion in varying degrees caused by the right of private prosecution, the public prosecution may be aggressed inappropriately. moreover, giving victims the free right of disposition for some serious violent crime can easily cause social instability. so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ssesses the approach to solve dilemma between the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and the right of private prosecution in the criminal prosecution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i system of civil legal system and anglo- american law system,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and franc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 further the importance of occupation of the public prosecution in the field of criminal prosecution which is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ight of our public prosecution and private prosecution. the paper has established a valid path to settle with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n the exercise of co- existence of the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and the right of private prosecution. at the same time, matched with that, a series of legal systems including national victim compensation system, the appeal system of victim, final judicial review system has been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to ensure the balance among the victims interest, public interest of society and national law. keywords:the right of public prosecution, the right of private prosecution, integration.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1 1 引 言 人类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始终有一条明晰的线索引导着,这就是 维护社会秩序这一根源性的目的。正如丹宁勋爵所言,“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维护 法律和秩序总是文明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当代文明社会以公民基本权利为依存 的源泉,强调为保障基本人权必须严格限制国家公权力行使的恣意和扩张,设定 国家公权力正当行使的规范,防止其肆意侵害公民私权利,也就是洛克所言的“ 自 由的限度” 。因此,民主和法治社会为了保障人权,就要通过刑事诉讼法进行程序 性保证刑法的适用,对犯罪进行法定程序的追诉和审判。 刑事诉讼中的实体正义,是以诉讼结果来实现的正义。简而言之,它可以表 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惩罚犯罪者;第二,保障无辜者;第三,惩罚与犯罪相当。 理想状态下的刑事诉讼应该追求实现前述三者的统一的完美形态,但是在实际的 刑事诉讼的运行过程中必然会有所取舍了。因而,刑事诉讼的实体正义的理念追 求只能以较小的不正义为代价来遏止较大的不正义的出现。刑事诉讼中的实体正 义以保障无辜和惩罚犯罪的关系最为核心。 1 公诉权就是国家为保护公民受侵害权益而以国家机关为依托实施的追诉犯罪 的公权力。它一方面关系到犯罪嫌疑人作为公民不可被任意地未经正当程序予以 剥夺的生命、自由、财产、安宁的基本权利,防范权力擅断,另一方面公诉权的 行使也是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进行追诉和惩戒犯罪,坚持公共利益,保证罚当其 罪,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 十四世纪初,法国首先设立了以检察机关和检察官制度代表国家对犯罪进行 追诉,这作为现代公诉权的雏形,体现近代司法制度的自由、民主和公正的理念。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现代公诉制度并得到积极发展。 基于人权保障和程序法定的考虑,已经发展壮大的现代各国的公诉权的行使方式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垄断主义的公诉独占形式,由国家统一 行使刑事案件的起诉权,完全排除私人自诉。另一种是德国为代表的公诉为主, 自诉为辅的制度,部分案件可以自诉,国家不主动干预。我国的刑事起诉制度采 取了后一种制度,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法院仅受理绝少数的自诉案 件2。从各国立法实践中,都可以看出被害人自诉这一存续几千年的古老制度,正 在逐渐被国家起诉或者以国家起诉为主的刑事起诉制度所取代,并且已经成为世 界各国的刑事立法的主流趋势了。如日本采取了公诉独占起诉制度,德国采用了 樊崇义.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6. 罗智勇.对我国公诉与自诉关系的理性思考j.北京: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 2:55- 6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2 公诉为主导,自诉为辅的刑事起诉制度等。 同时各国也普遍认识到公诉权作为公权力,存在扩张和被滥用的可能,因此 在各国立法实践中,要求始终遵循公共利益原则,保障公诉权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防止权力擅断。这主要是考虑公诉机关作为公权力机关追诉犯罪、追求惩罚的倾 向,我国设立双轨制的刑事起诉制度的初衷在于为了更好地维护刑事案件中的被 害人的合法权益,达到对公诉机关权力的有效制约。但是司法实践中公诉权的行 使并未能保护好被害人合法权利,甚至存在被滥用的情况。因此,急需针对公诉 权制度的缺陷,进一步完善公诉制度。刑事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 标志,也是司法领域中的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观念的直观反映,只有在此基础之 上才能涉及公诉权的制约机制的重构,这也是对我国刑事法治的进一步有益尝试。 特别是如今 1996 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经过十几年的实施,面临又一次朝向 保障人权方向的重大修改的形势下,笔者认为尤为重要的是树立司法至上的理念, 逐步确立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司法审查制度的推动作用和核心作用,才能更好地强 化检察院、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的权威。 本文试图通过对公诉权和自诉权的关系分析,同时借鉴并评析国外公诉权与 自诉权的关系设定的经验,进一步发现我国现行刑事起诉制度的缺陷所在,同时 将自诉整合进入公诉的有利之处,能够在我国公诉制度中更加趋于完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概述 3 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概述 2.1 公诉权的概述 理解一个事物的基本属性需要追溯它的起源。诉权原本是一个民事诉讼上的 概念。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解决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手段;是当事人基于 一定的民事纠纷事实而受到利益侵害时,希望和请求法院通过审判程序解决民事 纠纷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一种权利。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相当密切,它 们之间应该是一般性权利和具体性权利,形式性权利和实质性权利的关系。诉权 是一种普遍性权利,是公民参加诉讼过程中的一种一般性请求权,而诉讼权利则 是具体案件中公民诉权的具体化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是当事人所有诉讼权利的 核心,所有的诉讼权利也是诉权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3。由此可以看出诉权产 生于争议之中,正是因为有争议事实和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法律要求国家机关对 侵害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和苛以刑罚,这样就引申出了刑事诉讼领域的诉权。刑事 诉权也就是在刑事诉讼中,法定的国家机关或公民个人,依照法定规定和程序对 是否构成犯罪、是否应该负刑事责任和应该如何处以刑罚所享有的请求审判机关 作出实体裁判的权利。进一步来说,刑事诉权根据国家的起诉制度,又可分为公 诉权和自诉权两种。 2.1.1 公诉权的形成和发展 公诉权的概念的源起,相对于自诉权这一人类延续几千年的犯罪追诉的古老 制度而言,只不过才历经短短数百年的时间。作为一种公权力,公诉权最早起源 于法国法中的“ action publique” 。在迄今为止的人类诉讼发展史中,人类社会初期 的犯罪仅被统治阶层视为对于私人之间违法侵害的争讼,只是将犯罪的追诉权, 作为一种人类最原始复仇的本能欲望的直观性的表现形式交由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行使,国家机关并不主动追诉犯罪,而是处于消极与被动的地位。 但是当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治阶层也逐渐地认识到自诉权的 不足,此种通过私力救济的方式经由了血族复仇、血亲复仇到等量、等质报复的 发展过程之后,过度地显现出了它解决部族、阶层的各类争端所体现出来的残忍 性、无序性和非理性等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和发展,背离了秩 序与安全这一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犯罪对于社会个体成员利益、 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及秩序的危害,私人个体对于犯罪的收集证据、调查事实等 能力所体现出来的缺陷和不足,都必然地要求国家承担起因社会契约而定的保护 权利的职权,维护法律安全的价值和公民的生命、人身、财产、安宁等基本权利 张云琳.我国公诉权制约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 9.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概述 4 免受严重威胁,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确立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对于犯罪这一个人私欲无限膨胀而成的妖魔的威严。“ 大量刑事行为不受惩罚这一 事实,促使国家权力恍然省悟到追究犯罪不应仅要受害人参与,国家本身也有责 任参与4。” 因此,国家必须以建立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公权力体系依照严格的法定 程序和权限范围实施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职权,才能更有效地追究犯罪。 任何权力若试图得到人们的普遍服从,都不能只靠强制力,一旦一种权力已经离 不开强制力的话,那么一定标志着它的合法性基础已经被极大地削弱甚至是失去 了。 自国家权力确立的伊始, 刑事诉讼领域中的国家公权力体系并未有对于刑事追 诉权和裁判权的分野,侦查、追诉和审判权力都完全集中于司法裁断者一身,这 也是近代以前的社会形态中普遍存在的公诉权行使方式的体现,如果立法权与司 法权掌控于裁判机关一方之手,则公民会因为害怕暴虐的法律及其被强行执行而 任人宰割,同时,裁判官则可以肆意地压制住公民的自由乃至生命。由于司法擅 断与权力集中所引发的腐败致使司法的公信力几近丧失,也就促发了设立专门的 公诉机关,在近代的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宪政理念基础 上,使得公诉权得以独立于法官的刑事裁判权。这是因为公诉权必须履行对于公 民权益的保护和追诉犯罪的职责,这里所指的公诉权与法律监督权有所差别。通 过这样的公诉权设置以求达到保障人权的目的,不仅包括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也 包括了被告人不受公权力肆意侵害的正当权利。 2.1.2 公诉权的性质 公诉权是司法请求权 对于理解一个事物的基本属性需要追溯它的起源。 请求权的基本属性表明了公 诉权并不是一种体现终极结局的实体裁判性权力,属于一种程序性的权力。公诉 权从其实质上来理解的话,是以国家的名义请求法院作出实体判决以追究犯罪及 其罪后的刑事责任的权力,而并非对犯罪事实所体现出来的实质性法律关系给出 终局性判断。 它是刑事诉权的实现形式之一, 但是它又并非是一般的司法请求权, 它这种司法请求权不同于其他的刑事诉权的根源就在于,公诉权与刑罚权有着密 不可分的联系 刑罚权是公诉权的根源和基础。 5虽然公诉权不是具有最终确定 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权能的权力,但是,公诉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绝对权,即是 一种法定的具有权威性的权力。现代各国刑事诉讼中基本确立的不告不理原则, 这就使得国家对于犯罪的追究与惩罚,必须通过依法设立的公诉机关依照法定程 序追诉才能实现。刑罚权是公诉权存在的前提,同时,刑罚权也需要在具体的刑 德拉德布鲁赫著.米健,朱林译.法学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120. 王新环.公诉权原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3:2.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概述 5 事案件中通过公诉权以法定程序追诉犯罪来实现,因而,公诉权是不同于刑事实 体法上的刑罚权的,而是检察官提起公诉的权限。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公 诉与公诉权之间有一定的单向性联系,即公诉的合法性与公诉权是否存在有直接 关系。公诉权成为诉的合法性的存在基础,有了公诉权的话,就不仅在形式上具 有了诉讼关系,而且也产生了实体上的诉讼关系,即请求审判机关实体判决的权 利和义务关系。公诉权的提起根据不告不理原则,就启动了刑事实体审判程序来 将犯罪嫌疑人置于面对强大的国家追诉和审判机关的被追诉者的地位,使得其作 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极大限制甚至可能是威胁和剥夺。因此,公诉权必须正当 合法地行使。 公诉权是犯罪追诉权 自犯罪产生后,人类对于犯罪后的惩罚与救济手段,从由最初的原始复仇欲 望而产生的私力救济,逐渐转化为较为理性的国家公权力救济。之后,当人类进 入到现代文明社会,刑事诉讼实现了控诉与审判相互分立后,公诉权作为一种国 家行使的刑事追诉权,独立于刑事裁判权而存在。公诉机关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 案件, 必须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应向法院提出控诉,以依法正当地履行职责。公诉权 具有刑罚诉权和刑罚权两个方面的内容,从诉讼理论上来说,即为实体公诉权和 形式公诉权两方面。“ 实体公诉权是以请求确定为诉讼对象的刑罚请求权为内容, 形式公诉权则以请求权开始及进行诉讼为内容,或者称诉讼追诉及程序上的权利 5。” 公诉权针对犯罪行为的客观存在而实施,作为以国家公权力为依托载体,独 立、客观、公正地主动追诉犯罪,请求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实体判决。我们 可以从刑事诉讼的目的来看,它本身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适 应诉讼目的具体化的发展,这主要涉及到各诉讼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的平衡与冲 突,诉讼程序本身所要求体现的程序性正义(一种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对诉讼程序 的可接受性,即工具价值和独立价值的统一6) 。在对于犯罪事实的认定正确与否 主要委诸执法者本身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判断,公诉权自身的正当性只能来源于 程序的公正性。为了维护程序公正性和正当性的要求下,公诉权必须以具备一定 的追诉利益为基础,即被告人存在犯罪事实,并且应当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等 诉讼条件,反之,公诉权因欠缺诉讼条件而丧失,更谈不上实体上的裁判权。 2.1.3 公诉权的行使原则 公诉权作为一种国家公权力,鉴于“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权力的恣意 性和扩张性必须得到规范性的抑制,这样就必须将公诉权的行使纳入到一定的界 限范围内来,保证权力的客观公正。刑事诉讼法为合理地建构有序对抗的刑事诉 讼构造而存在,而公诉权行使原则就属于启动和推进刑事诉讼程序的原则,具体 中国台湾林山田.刑事程序法m.台北:五南图示出版公司,2001:128.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概述 6 包括如何启动刑事诉讼,应当向何种机关控诉,控诉犯罪应当掌握何种标准等。 公诉权的行使原则是公诉活动的具体规范的根源性依据,贯穿于整个公诉过程, 具有指导和规范作用,公诉程序、制度都不得与公诉权行使原则相抵触。公诉权 行使原则承载着公诉权的价值,因而使得公诉权在刑事诉讼的一系列程序、制度 和具体规范中处于核心的支配地位。公诉权的行使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公益原则 公益原则应当是公诉权调整和维持的首要制约性因素。不管是对于公诉制度 的整体考察,还是对具体制度的分析,对于具体法律规则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合 法性的审视,都能够用公益原则解释。公共利益原则源自城邦自治原则,它要求 直接体现社会所公认的正义,一种寓于每一社会成员和整个社会关系之间的规范, 反映了自治组织、城邦和公民间的共同期待。从黑格尔的“ 国家社会二元论” 出发, 宪法所确立的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也是个人私益与普遍公益相对抗的结 果。公益就是作为有机整体的公众所共同享有的权益、福利和价值。它包括了公 共秩序、公共安全与公共福利等具体内容。一旦私益完全凌驾于公益之上,公民 责任和公民义务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法律目标必须选择在公益与私益间的矛 盾的合理解决路径,换言之,权力必须符合公益必须有利于公众的整体意志和最 大多数人的普遍期待的要求,也即是边沁所言的“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公益原则应当是刑事实体法正义和程序合法化的正当性的基础。 英国皇家检 察官准则就十分强调了检察官在提起公诉时必须要考虑的公共利益因素,其中 规定“ 既然皇家检察官满意地相信证据本身能证明诉讼的合理性。那么,他必须考 虑公众权益是否要求起诉” 。英国的公诉制度中要求公诉必须通过两方面的审查, 先是通过证据审查,再是公共利益审查,当一个具体案件中存在支持公诉和反对 公诉的两种公共利益时就需要检察官进行权衡了。公共利益中被害人利益和被告 人利益并存着,正如贝卡利亚所言,“ 如果刑罚超过了保护既存的公益这一需要, 它本质上就是不公正的” ,这就从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阐明了刑罚权的公益性质, 而作为司法请求权的公诉权更应当在此基础上重视其本身的程序性和正当性,尽 力救济和弥补被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公共秩序。 国家要公正地实行刑罚权,就必须拥有独立的检察机关及其完整的公诉权。 公诉活动遵循公共利益原则是由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决定的,并与之相适应,如 果控诉时不维护公益的话,就丧失了其参与诉讼的意义。 合法原则 从公诉机关的角度来看,依法定职权进行侦查、起诉为其法定义务,每一个 构成犯罪事实的行为都要受到国家的追诉,这既是公权力正当化行使的根基,也 是刑事司法获得社会民众的可接受性和信任感的前提。合法原则是指检察官对于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概述 7 可追诉的犯罪行为,如果认定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则应当一律起诉。 这里又涉及到起诉裁量权与起诉法定的关系,在刑事追诉的实践中,公诉机关必 须考量到自身是否享有对犯罪追诉的审定权并据此是否作出终结诉讼的程序性决 定,以避免公诉权的擅断,转化为一种非正当性的暴力,而尽可能地实现公正追 诉和平等追诉。 因此,检察机关进行公诉必须依照宪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履行职权,依法 定程序,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地处理案件,是否采取侦查手段和 其他强制性措施,提出程序性决定,提起公诉来保障人权,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 正常进行。 客观公正原则 “ 正义有着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 , 每个人对于公正的定义都不尽相同, 但是有 个最基本的公正标准与原则,即所谓的底线正义,它是指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为维 护社会共同秩序而存在的共同利益,如司法独立、无罪推定,不被强迫自证其罪、 依法获得辩护和法律帮助的权利、诉讼的及时性等基本的公正理念。公正的价值 也是现代法律制度所追求的价值,它是衡量法律良善的尺度。刑事公诉制度关系 着人权保障,必须以客观立场要求公诉机关排除感情好恶、偏见等非理性因素, 一方面不受受害人的报复心态的不正当影响,但也适度考虑受害人的正当权益, 另一方面保障被告人的获得律师帮助和辩护等程序性权利,在追诉犯罪的过程中 结合考量被告人的犯罪动机、目的和客观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等因素,尽力保证 同案同诉,在保证程序性公平的基础上尽力追求实现国家刑罚权的实质性公平。 2.2 自诉权的概述 2.2.1 自诉权的概念与发展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利益冲突并且需要防止因不适当解决方式 导致的过度内耗,也就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求解决社会纷争、冲突来尝试不同的解 决方式。一种是公力救济,另一种就是私力救济,依靠自然人自身的或自愿或强 制性力量从而保障利益不受非法侵害。与自然界为自我的调整控制的平衡原则一 样,私力救济也是一种人类社会自我平衡的规则。 私力救济始于人性的冲动,并且是与人类的生物性自保和报复本能相适应的,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它是非法治状态下能够较好地起到自我保护和回复社会 秩序的作用的主要方式。而进入法治文明社会后,人类采取了依靠控诉犯罪的国 家机关,适用正当程序,去除了私力救济的残酷野蛮的报复性的方式,达到控诉 犯罪,实现利益,解决纷争的目的。作为控告犯罪的基本权利,就形成了两种对 王新环.公诉权原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3:135.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概述 8 追诉权的不同行使方式,一种是国家追诉权,一种是私人自诉权。自诉权与公诉 权相对而立,它是指被害人或者法定主体行使的为追究被告人及其刑事责任而向 法院直接提起诉讼的权利。被害人自诉一直是人类诉讼历史发展中主要的诉权行 使方式,作为最为古老的有上千年历史的起诉制度,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现代 刑事诉讼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对于犯罪性质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国家权力对 于社会生活的干预的不断扩充和强化,公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都使得国家公诉 权作为主导,被害人自诉权式微成为现代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7。 虽然国家追诉权已经确立并开始成为世界范围内刑事起诉制度的主导力量, 但是大多数国家的刑事立法和刑事政策上仍需要考量是否将被害人自诉权这种行 使方式保留。到目前为止,仍有为数不少的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并未在刑事诉讼 制度中完全废止被害人自诉权的行使,而是基于保护被犯罪所侵害的公共利益的 考虑,对犯罪采取国家追诉为主,兼采私人自诉的刑事起诉制度,即对于某些类 型的犯罪,国家机关一般并不积极干预,而是由直接与犯罪相紧密关联的被害人 及其近亲属等自行考虑是否行使追诉权。 2.2.2 自诉权的合理性价值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在刑事起诉制度中兼采私人自诉, 保留被害人自诉权的行使,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价值。 有利于维护被害人的权益 从最为直观、最为具体的意义上说,刑事被害人是直接的犯罪受侵害对象, 具有天然的不可剥夺的要求通过一定形式(刑罚惩罚、非刑罚处置、民事损害赔 偿等)补偿其因犯罪所遭受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的权利。犯罪行为具体实施在 被害人之上,使得被害人的生命、健康、自由、财产、安宁等基本权利受到损害, 向国家审判机关提出控告犯罪,求得追究和补偿是法律所追求的,也是理所当然 的。国家在行使公诉权的同时应当需要充分考虑被害人的权利。自诉案件涉及的 大多数系公民的人身、财产等权利,跟自诉人的关系较为密切,与公诉案件相比, 对社会危害性较小。此外,自诉案件中多涉及被害人的隐私和名誉等权利,不宜 过多公开,以防止造成被害人的“ 二次被害” 。同时被害人在案情上更了解,若被害 人否认,则案情难以查清。因此,由被害人决定是否行使是比较符合被害人的意 愿,也更有利于保护被害人。同时自诉权的有效行使能够弥补受害人及其家属的 心理上的伤害和损失,平复其报复的心态,也能从更大的力度上获得物质方面的 损失补偿。被害人及其家属通过放弃对于被告人的自诉权利而获得更多或者更实 际的赔偿来弥补被害人伤亡所带给本人乃至家庭的经济上、精神上的损害。而一 旦有国家公诉权力介入,则被告人明知要承担刑事责任,一般不会愿意承担更多 李奋飞.我国公诉转自诉的结构性缺陷及其矫正j.北京:中国检察官, 2006, 1:28- 3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概述 9 的赔偿责任。 有利于更充分地体现被害人的意志 自诉权的行使能够让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充分参与到诉讼程序中来,诉讼的公 正性正是需要这种公众的普遍参与实现的。被害人方享有诉权,就会根据法律的 规定积极地采取多种方式调查取证,用充分的证据证明被侵害的事实,始终以积 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刑事案件中的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程序的进行,有利于 充分展现被害人保护切身利益的意志。同时对于部分可能基于被害人与被告人之 间的特殊关系(如家庭成员关系)的案件,更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隐私和名誉, 有利于避免被害人的二次受害。 有利于教育或挽救被告人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 益,也要始终遵循着公正性,考虑犯罪人的再社会化的有效性,避免陷入私人可 能发生的报复和滥诉的弊端,特别是要考虑到自诉案件,受侵害对象多涉及到公 民私隐性权利,甚至可能是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刑事案件,所以需要受害人与 犯罪行为人之间犹存隐忍。排除国家权力干预的话,有利于恢复已遭犯罪破坏的 社会关系和秩序,防止矛盾的加深和激化,以达到有效挽救和教育犯罪人,稳定 社会秩序,减少犯罪现象的发生8。 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司法资源 传统意义的自诉案件就其本身而言,大多数是由受害公民直接承受犯罪行为 的损害后果,涉及公民家庭内部关系和个人私隐性信息,具有一定的内敛性,其 社会危害性远比一般的公诉案件要小的多,所以,综合考虑到受害人的物质、精 神上利益的有效保护,法律规定由受害者本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直接向 法院起诉,而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由公诉机关主动干预,代为控诉的方式,这样 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司法成本的耗费,节约了司法资源,对于刑事诉 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2.3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比较 2.3.1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功能优劣 公诉权作为刑事诉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为了充分有效地实现刑事诉讼中的 保障人权的目的,它作为一种司法请求权,体现的是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的理性, 尽力地排除了私人间复仇的报复性、残虐性和较为复杂的情感道德等因素的影响, 而根据犯罪事实和法律规定,对于实质性法律关系给出权威性的判断和理由。同 时,公诉权密切联系刑罚权,通过请求刑事审判对犯罪进行追诉和实施包括刑罚 谢晖.论“ 第二类自诉案件” 诉权行使中的相关问题j.辽宁:理论界,2008, 7:72- 7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概述 10 在内的各种措施来追究刑事责任。 公诉权的范围受限,它是国家基于对社会行为进行法律评价必要性和可能性, 由此而产生的实体法问题。尽管刑法的基本功能之一就要求控制和尽量减少犯罪,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使得犯罪在数量上增多和在程度上加重,公诉权 的行使范围不可能将社会纷争完全囊括其中,这就要求自诉权在社会需要时提供 一定的功能性价值。自诉的功能在于,它能够有效弥补因为公诉权的形式正义而 过分侵害了实体正义的局限性,尽力补救公诉权行使的相对滞后性,一定程度上 防止公诉权主体因为司法不独立所造成的滥用公诉权等行为,对于解决纠纷和维 护秩序也能有一定辅助和补充作用。 与公诉权相比,自诉权虽能发挥替代补充的作用,但是容易形成不公平的后 果,这主要是因为自诉权是将刑事起诉权赋予受到侵害的公民个人,必然会因为 个人情绪、侵害地域等差别情况,从而造成无法在同一国内或者同一司法区域内 形成统一起诉标准,自诉权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报复性,而非公诉权所体现的国 家理性和节制。此外,自诉权人通常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在案件事实及证据的 调查取证上的能力上存在严重不足,从而无法真正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9 2.3.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张力关系 公诉权与自诉权实际上是对于控诉犯罪的权利的不同形态的分配方式,因而 公诉机关代表国家所行使公诉权力,它与为私人合法权益而追诉犯罪者的自诉权 利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天然形成的张力关系。 在世界各国现行的刑事追诉制度中确实仍然存在着公诉权与自诉权并存的情 形,并且仍然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考虑,如何才能保持着自诉权与公诉权之间必 然存在的张力中协调均势,以求得法治社会下控制犯罪的理想状态。最为直接地 看,自诉与公诉作为刑事追诉的两种不同方式,差异比较大。法治国家设置公诉 制度的直接目的就在于通过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来限制和界定自诉权行使的过度自 由,法律的作用与其说是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使,不如说是保护和扩大公民权利的 行使范围,公诉权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把自诉权限制在整个刑事诉权制度立法者、 执行者和守从者所愿意看到和最为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的一个合理范围内,能够 比较有效地防止被害方行使自诉权的极端化和过度放纵,从法制根基上影响到法 律秩序的稳定;另一方面来说,自诉制度的设立也是对于现代公诉制度的突破, 虽然当今的刑事追诉制度大多数是以公诉制度为主,自诉制度只是作为较小范围 内的刑事案件的辅助性救济方式,实际上就是对于公诉制度约束之外的自由。 公诉权和自诉权之间不仅仅存在着以上这种相互冲突并相互抑制的关系了, 同时也会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关系。公诉制度能够保障和促进自诉权的 自由行使,自诉制度则能够作为公诉权行使范围的扩张和突破,当然这一作用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概述 11 发挥是以自诉权遵从公诉权作为前提的。 公诉权与自诉权的冲突与协调关系是始终处于动态的演进中的,这样不仅表 明了公诉权与自诉权的实际边界,而且也推动着公诉与自诉制度不断演进的动力 机制。公诉与自诉之间的紧张关系又推进着两者之间的展开和延续,一方面,从 促进力上来说,公诉制度在持续地健全和完善中促进理性的人类社会不断创新出 不同以往的追诉形式,从而能够较好地限制、确认和扩展自诉制度,才能更好地 推动整个追诉制度的不断变迁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从限制力上来说,公诉制 度能在限制自诉自由的同时,为自诉自由的实现提供不断完善的法律条件和保障, 促进自诉自由的推进与扩展。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国外公诉权与自诉权的关系及评析 12 3 国外公诉权与自诉权的关系及评析 如前文已论述的内容所言,公诉制度作为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同时公诉权这一由国家公权力机关行使的刑事诉权形式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 普遍存在的占主导地位的刑事追诉力量。虽然各国实行的公诉制度因为各国的法 律文化底蕴、历史传统、诉讼条件等方面的差异而有别,可能是由检察官或者检 察机关、警官等专门人员、专门机关或者非专门机关负责代表国家或者公共利益 起诉,但是这种国家起诉制度强有力地保障了对犯罪行为的打击,也有利于有效 地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当事人合法权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民主和文明程度。 鉴于公诉权的行使对于被告人利益、被害人利益、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都有 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考察和借鉴国外关于刑事公诉制度的有效成功经验,有助 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健全和完善公诉权和自诉权的关系。 3.1 日本的起诉独占主义 私人起诉被国家追诉所取而代之,应当是刑事诉讼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 刑事诉讼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陆法系国家中的典型代表日本的刑事追诉 制度就采取了公诉垄断模式,即实行了国家追诉的基本原则。所谓国家追诉原则 是指国家作为刑事起诉的主导力量,具体则由代表国家机关的官员履行刑事起诉 的职能的一种诉讼原则。日本现行刑事诉讼法第 247 条规定:“ 公诉,由检察官提 起。” 这就开宗明义地表明了日本刑事案件专属于国家公诉机关即检察官提起公 诉,同时也明确了只能由国家机关来追诉,并且更具体地说,只有国家检察官才 能完全独立地承担刑事追诉任务,这些就真正宣告了日本的刑事诉讼的起诉方式 要求国家追诉原则和起诉独占制度,在刑事诉讼实践中,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 里。所谓起诉独占制度就是依照法律要求,一切刑事案件的起诉均由某一国家机 关承担履行的诉讼制度。 一般说来,几乎普遍的国家都将刑事起诉权交由检察官行使,只不过国家追 诉原则和起诉独占制度在事实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联性,而日本实行完全彻底 的国家追诉原则。日本的起诉独占制度是包括了对国家追诉权的独占,同时包括 了对于不应当追诉的案件不予起诉的起诉裁量权,它始终强调了国家追诉权,不 承认个人或者私人追诉权。日本只有检察官能够行使刑事案件的追诉权,公民个 人只能行使刑事案件的告诉和告发权,且告诉或告发只是向侦查机关提供案件侦 查的线索对检察官提起公诉与否并不具有约束力。 宋英辉译.日本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33.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国外公诉权与自诉权的关系及评析 13 日本实行的起诉独占制度认为刑事追诉所追求的刑罚应为公罚而不能作为个 人制裁的手段,始终强调检察一体化原则,形成全国上下的检察机关和检察官成 为一个统一的组织,采取统一行动,从而能够避免起诉或者不起诉陷入私人自诉 权行使可能产生的报复、受个人情感左右和地方势力控制而引发滥诉的危险,更 多地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立场冷静地出发,尽力实现公诉权的最大程度上的公 正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刑事起诉的标准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这一点作为起 诉独占主义的最大优势,日本刑事诉讼法学家田口守一有评价,“ 如果把刑事案件 的追诉权委予各个被害人和一般市民,因为个人的私人感情和地域特殊情况,就 可能出现有失公平的诉讼。 这是国家追诉主义的优点9。” 换言之,在刑事案 件中一旦具备了犯罪嫌疑和法定诉讼条件的话,公诉机关则一定对此提起公诉, 这是起诉法定主义的要求,但是现代社会中,并没有任何国家要求对任何能够起 诉的案件绝对地提起公诉,实际上也就允许了不同程度的起诉便宜主义的存在。 日本的刑事案件的起诉犹豫权得到了最广泛程度的承认,几乎为检察官所独 占,这就是日本刑事诉讼所独有的起诉便宜主义,它与起诉独占制度紧密结合在 一起,不可分割。 日本的起诉便宜主义,即起诉裁量主义,它是指虽然具备了犯罪嫌疑和法定 的足够的诉讼条件,但是并无必要起诉的情况,准许检察官拥有是否起诉的裁量 权。应当说,日本的国家追诉权是包涵了起诉便宜主义在内的。这里的“ 犯罪嫌疑” 是指根据受嫌疑的事实,检察官认为,有足够大的可能性,法官会判决有罪。日 本现行刑事诉讼法第 248 条明确规定,“ 根据犯人的性格、年龄及境遇、犯罪的轻 重及情节和犯罪后的情况,没有必要追诉时,可以不提起公诉。” 日本的现行刑事诉讼法为避免程度过分重复和繁琐,已废除了法官的预审权, 同时检察官在充分侦查和掌握充足证据的基础上直接起诉而进入审判程序,结果 是检察官起诉的案件几乎达到全部有罪,甚至在最近几年来高达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