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pdf_第1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pdf_第2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pdf_第3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pdf_第4页
(法律史专业论文)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婚龄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婚龄关系到人的身体素质和社会秩 序,因此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婚龄立法主要是通过诏令的形式规定,在我国封建时 期,皇帝的诏令在一定程度上是等同于法律的,因此也足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中婚龄的 重要性。本文以中国古代婚龄立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史料和现有的学术成果进行动态 考察,以期待完整反应出中国古代婚龄的大致状况,从中归纳出古代婚龄的立法模式 和特点,并找出婚龄立法与实践的统一与背离。通过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古代婚龄,我 们在承认它的局限性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它是在符合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民风习俗等 基础上制定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贡献。值得指出的是,古代婚龄竟然与国 外同时期甚至现代西方婚龄相暗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透视出古代婚龄立法的合理 性。我国当代婚龄立法是在解放初期,人口大爆炸,土地和人口完全不成比例的时代 背景下制定的,这与古代出于人口短缺,地多人少的社会现实制定的“早婚政策可 谓是异曲同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代婚龄制度对今天社会的因高婚龄引 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着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婚龄立法模式统一与背离早婚 作者:裴葭嘏 指导教师:方潇 a t e n t a t i v es t u d yo f l a w m a k i n go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m a 州唱! 皇! 堡垒熙 a b s t r a c t at e n t a t i v es t u d yo fl a w m a k i n go n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 a b s t r a c t 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c o n s t i t u e n t si no l dc h i n a sm a r r i a g e s y s t e m t h e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c a l ln o to n l ya f f e c tp e o p l eh e a l t h yb u ta l s o ,d e f i n i t e l y , t h e o r d e ro ft h es o c i e t y t h u s ,g o v e r n m e n tc o n s i d e r st h e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a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i nt h e i r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h i s t o r i c a l l y , l a wo n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w a si s s u e dv i a e m p e r o r sr e s c r i p t i no l dc h i n ae m p e r o r sr e s c r i p t c a nb ec o n s i d e r e da sl a w , t h i si s p h e n o m e n o nr e f l e c t sh o wi m p o r t a n tt h e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i si nf e u d a lg o v e r ns y s t e m t h i s s t u d yw i l lf o c u so nc h i n a sh i s t o r i c a ll a w m a k i n go n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 ,u s i n gp r e s e n t r e s u l t st o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c h i n e s em a r r i a g e a b l eh i s t o r yt of i n do u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m o d e lo fc h i n e s el a w m a k i n go n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 o b j e c t i v e l y , n o ta l l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l a w m a k i n go n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i st r a s h i ti sas y s t e mw h i c hi sr e s u l tf r o mt h es o c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c u s t o ma tt h a tt i m e i tp r a c t i c e sap o s i t i v er o l ei n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d a y c o i n c i d e n t l y ,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s y s t e mi sm a r c h i n gt h el a w s y s t e mo fc o n t e m p o r a n e o u sw e s t e mc o u n t r i e si naw a y i na d d i t i o n ,i t i ss o m e w h a t m a r c h i n gm o d e mw e s t e r nl a ws y s t e m t h i si sa n o t h e re v i d e n c es h o wt h es c i e n t i f i cw a yo f 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a wm a k i n go n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 t h ec u r r e n tc h i n e s el a ws y s t e mo i l 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i s b a s e do nt h eb a c k g r o u n dw h e nn e wc h i n aw a sb u i l t 。a tt h a tt i m e , p o p u l a t i o ni n c r e a s e dr a p i d l y , t h e e a r t ha n dp o p u l a t i o nw a sh i g h l yu n b a l a n c e d t h i si s s i m i l a rw i t l lo l dc h i n aw h i c ho w n e df e wp e o p l ea n dt o om u c hl a n d ,s o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e n c o u r a g e se a r l ym a r r i a g ea tt h a tt i m e 。f r o mo l dc h i n e s e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s y s t e m ,w ec a l l f i n ds o m e t h i n gw es h o u l dl e a r n t h i sc a nh e l pu st os o l v ec u r r e n ts o c i a lp r o b l e mw h i c hi s c a u s e dm ym a r r i a g ea g e k e yw o r d s :a n c i e n tm a r r i a g e a b l ea g e ,l e g i s l a t i v em o d e ,u n i t ya n dd e v i a t i o n ,e a r l y m a r r i a g e n w r i t t e n b y :p e ij i a j i a s u p e r v i s e db y :f a n gx i a o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研究生签名:毳蝉日期:2 鲫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塑2 :兰! 兰 日期:上掣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 导 言 已堂 寸1 2 2 1 。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只有让达到合适年龄的男女成婚,家族才能繁 衍,国家才能昌盛,因此婚龄作为婚姻制度的重要内容,每个朝代的立法者都会根据 本民族社会的现实状况对男女的婚龄加以规定。 目前,关于学界对于婚龄问题已有了不少研究,综合起来看主要是三大方面:一 是研究断代民事法律制度时,会略微提及有关婚龄的内容,如曾宪义、朱勇、钱大群 等分别所著的中国法制史;1 或是在描写某朝代的社会生活史中提及婚龄问题,如 李斌城等著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2 等。二是单独考究某个朝代的婚龄立法,如 南玉泉、张志京再论周人的结婚年龄,刘玉堂论唐代的婚龄立法,石小英唐 五代宋初敦煌婚龄考等3 。三是从宏观上纵向把握中国古代婚龄问题,并在叙述中 适当阐述了婚龄与人口等问题,如盛义中国古代婚龄考释;庄华峰论中国古代 的早婚;翟宛华试论我国古代婚龄与人口等。4 相对于已有的学术成果,本文是 从法律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祖先遗留我们的精神财富,而撇开单独只是考证婚姻年龄 或者阐述问题,本文是以婚龄立法沿革为纽带,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婚龄立法模式和 特点,立法与实际婚龄的统一和背离等等,通过较为系统完善地论述,有助于我们重 新认识中国古代婚龄立法,并对其是否早婚等问题做出公允的判定。 正因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为礼制所推崇,那么对男女结婚年龄的规定相信 古以有之,只是可能不存在“婚龄一词而已。正如古代社会没有“权利”一词,但 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古代就没有权利一说,也不能因此否定现今广大学者对古代权 利的解读的意义。同样的道理,不能因为古代没有“婚龄”一词而否认古代社会男女 婚龄立法的存在。正是由于下文提及的婚龄对家庭和国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 此通过诏令形式规定婚龄几乎成为了每个朝代必做的工作。本文是立足于古代社会, 1 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朱勇:中国法制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 版。钱大群:中国法制史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8 7 年版。 2 李斌成: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3 南玉泉、张志京:再论周人的结婚年龄,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1 2 月第6 卷第6 期 刘玉堂: 论唐代的婚龄立法,载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报) 2 0 0 5 年1 1 月第3 2 卷第6 期。石小英: 唐五代宋初敦煌婚龄考,载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1 0 月第2 6 卷第5 期 4 盛义:中国古代婚龄考释,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 9 9 0 年第3 期。庄华峰:论中国古代的早婚,载安 徽大学学报第2 4 卷( 1 9 9 6 ) 第2 期。翟宛华:试论中国古代婚龄与人口,载兰州学刊1 9 8 8 第2 期。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导言 回归到古代语境中去解读婚龄,古代婚龄立法不同于现代且含义较现代更加广泛,因 为现代的婚龄也叫适婚年龄,只是规定允许结婚的最低年龄,如果运用下文的婚龄立 法模式加以理解,即现在婚龄仅是下限型婚龄,而古代除此之外还存在上限型婚龄。 此外古代婚龄立法和现代婚龄立法设置的意义是不同的,古代设置婚龄的主要意义就 是人1 :3 的繁衍,而现今的意义则更注重于提高人口质量,一个是追求数量优势另一个 是追求质量,是有着较大差别的。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正是因为婚龄是个由小见大的着眼点,从中可以观察出婚 龄背后反映的是家庭由于经济、宗法等影响,对生子的渴求;也可以观察出之所以国 家重视婚龄,是因为婚龄与人民身体素质和社会秩序息患相关,是国家调控人口的重 要手段之一,因此系统完善地把握婚龄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今社会高婚龄立法也带来 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相信客观、系统的理解古代婚龄立法之后,对我们完善现阶段 的婚龄立法有着积极的意义。 2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一、婚龄相关概念辨析 ( 一) 婚龄的定义 婚龄相关概念辨析 所谓婚龄,顾名思义,即是指结婚年龄。现代婚龄一般指法律中规定的结婚最低 年龄,又称婚姻适龄。男女双方均须达法定婚龄是结婚的实质必备要件之一,5 未达 法定婚龄是婚姻无效或撤销的原因。如我国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婚姻无效,其中 的一个原因就是未达法定婚龄。而在中国古代,婚龄的含义要比现代社会要宽泛的多, 不仅是指一种结婚的最低年龄即婚姻适龄,而且在某些情景下是指一种结婚的最高年 龄,即达到某个年龄界线必须结婚。 古代社会对男女婚龄的规定大都是通过君王诏令的形式,不同于现代社会通过法 律规定。在各个朝代对婚龄的称呼也不一致,如在元代婚龄被称作“婚年甲 ,明朝 则通过“婚娶及时”间接提及婚龄。古代禁止“违律为婚 、“妄冒为婚 ,以唐代为 例,唐律疏议中规定“凡违律嫁娶,主婚媒人罪 。6 也就是说男女嫁娶,必须要 满足法律规定的要件,如果违反,家长和媒人都是要受到惩罚的,其中当然也应该包 括规定婚龄的诏令,即违反婚龄的规定,家长和媒人也要受到处罚。其实我国古代结 婚对男女双方的年龄还是很重视的,要求双方明白告知具体年龄,如在婚书中要具体 写明男女的年龄状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为了合男女双方以及女方和未来翁姑 年命之谐克,以及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给亲迎挑个良辰吉日。 在古代社会中,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养父母,求内助,别男女, 定人道 ;7 是为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8 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要 生子,所以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9 的传统观念。纳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 夫家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满足多子多孙的愿望,但是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使得 血缘崇拜膨胀,确立了祭祀人和宗子几乎只能是正妻所生之子担当,而在古代社会, 5 杨大文、龙翼飞:婚姻家庭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 0 5 页。 6 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户婚律“嫁娶违律”条,法律出版社1 9 9 9 年版。 7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岳麓书社1 9 9 8 年版,第5 - 6 页 。礼记昏义 9 孟子离娄上。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 一、婚龄相关概念辨析 婚龄和育龄是合二为一,早结婚即意味着早生育,这也越发显示出婚龄的重要性。对 国家而言,婚龄和人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蕃育民人川。是国家的目的,而规定婚 龄立法便是控制人口数量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制定合适的婚龄不仅满足家庭也满足 国家的需要,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二) 婚龄与成人年龄 现代社会中婚龄一般是在成人之后,而在古代,婚龄和成人年龄的关系并不都是 如此一致。 在礼记中有规定,女子以许嫁作为成人的标准,也就是说,婚龄是成年的基 础,这种规定恰恰是与现代先成人后结婚相反。礼记曲礼:“女子许嫁,笄而字。 “郑注:以许嫁为成人。马氏日:女子许嫁,则十五而笄,未许嫁,则二十而笄, 亦成人之道也,故字之。1 1 可以看出,古代女子如果已经许婚,那么十五岁就算是 成人,但要是没有许嫁,则要到二十岁才算是成人。但这只有在礼记中有此规定。 后代男女的成人年龄一般是指男子的冠礼、女子的笄礼年龄。冠礼、笄礼的年龄虽然 各个时期的说法都不一致,但大体上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 ( 三) 男婚龄与女婚龄 在对古代婚龄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古代婚龄讲求男女相配,但凡只要涉及男女双 方婚龄规定,大多都是男大于女,至于究竟大几岁,各个朝代规定都不一致,但一般 为两岁以上。比如孔子家语中载:“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 民也。”1 2 即孔子认为男十六,女十四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周书武帝纪:建德三年 诏( 5 7 4 年) ,“自今以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爰及鳏寡,所在军民以时嫁娶, 多从节俭,勿为财币稽留。 周武帝认为当男子年满十五,女子年满十三就可以自行 合意嫁娶;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 2 7 年) 诏:“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并 须申以媒媾,命其好合。刀;开元二十二年( 7 3 4 年) 二月:“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 1 0 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九“男女婚嫁几岁”条,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第1 6 7 6 页。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第3 6 2 页。 1 2 t - i l 子家语本命。 4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 一、婚龄相关概念辨析 上,听婚嫁”。唐朝对婚龄有过两次诏令,但也都是男长于女,且大两岁以上;自宋 代以后婚龄立法较为统一,都是规定男十六,女十四左右。抬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对 婚龄立法几乎都是男子长女子两岁以上,这样才算是较为相配。唐、宋、元等朝代在 立法中都规定:凡双方议亲的时候,男女或有残疾、或老或幼、或是庶出,事先都要 彼此知道,不得妄冒为婚。其中“或老或幼 的意思是谓“违本约相校倍年者”h , 即男女年龄相差一倍是要两家另立私约,以防因男女婚龄不配而产生纠纷,这也是立 法直接规定要求男女婚龄相配。 立法规定如此,现实中也大致如此。以汉代为例,在为汉昭帝立后时也会考虑男 女年龄相配:“昭帝始立,年八岁,安女入为婕好,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 1 5 “光长女为桀( 上官桀) 子安妻,有女,年与帝( 昭帝) 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内 安女后宫,为婕妤,数月,立为皇后。川6 汉昭帝立后时虽是童婚,但也是大上官桀两 岁,是为婚龄相配,立为皇后。“而男女之年齿亦必略相当,男长于女,女不可过长 于男川蜀民风,男仅数龄即娶倍长之女。此皆风俗之不雅者。诸如此类,皆宜行 禁革。1 7 在明代,要求成婚男女年龄相当,不准女方年龄大于男方较多,男子娶长自 己年龄一倍的女子,会被认为极不雅观,有损民风,从这也可以看出古代社会极为讲 求男女婚龄相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男女貌相当,青春配偶,最为乐事。 最可恨者,垂白之头,怀拥少艾,以兹衰景,误彼芳春。无论心理难安,即引镜自照, 岂不相对无色”,埔认为老夫娶少妻,在生理和性情上都不相协调,有如枯树开花似的 反常,是最让别人憎恨的。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报雪耻,制定了鼓励人口增长的 生育政策,绝对禁止壮夫娶老妇,老夫娶壮妻,认为这样夫妻间的生殖能力不平衡, 不利于生育。但除了一般男子婚龄大于女子的通常情形之外,也存在着特殊的状况, 如明宪宗十六岁继位,迷恋上了长他一倍的万贵妃;晋武帝太子娶贾南风时,贾南风 大太子两岁。 娶妻和娶妾则又不一样,在娶妾中出于感官、生理、生子等需要必然存在着很多 老夫娶少妇的情形,这和要求男女婚龄相配是不能同论的。 1 3 宋初婚龄立法为男十五,女十三。自朱熹家礼采纳了司马光关于婚龄应提高一岁的主张,并且在宋嘉定令 中得到承认后,男十六,女十四为婚龄最低年龄的观点延续至清朝结束。 1 4 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户婚律“许嫁女辄悔”条,法律出版1 9 9 9 年版,第2 7 6 页。 1 5 汉书夕h 戚孝昭上官后传,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3 9 5 7 页 汉书霍光传,第2 9 3 l 页。 f 明1 邱浚:大学衍义补卷五十,林冠群、周济夫点校,京华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清1 宋生:蓼溪文集平生数愿。 5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二、婚龄立法的沿革 婚龄立法的沿革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只要男女双方达到了一定的年龄,具备了履行夫妻义 务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国家便会促使完婚,因此制定出符合本民族实际情况的婚龄立 法是婚姻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婚龄的立法规定相信自夏已有之,迫于文献资料的缺乏, 本文所涉及的朝代自西周开始至清朝结束。正因为只有对婚龄立法沿革进行全面、系 统的论述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婚龄立法模式和特点等相关问题,因此 花了较多笔墨在此论述。之所以将婚龄立法沿革分为三个段落叙述,是考虑到其内在 的联系性和发展的因袭性。西周开始至秦朝,对婚龄的立法主要还是受到礼制的约束, 较少出现国家法令形式的强制性婚龄立法。自汉代开始,因婚龄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 和社会稳定,越发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事关婚龄的立法活动也较为频繁。当历史的车 轮轨迹到达宋朝时,婚龄的立法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形成了普遍的 男十六,女十四的模式。 ( 一) 西周秦朝 1 、西周 对于周代的婚龄,古今学者一直存在争论,主要是对“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 而嫁”的不同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西周普遍的婚龄。最早记载于周礼地官媒 氏:“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尚书、白虎通义也认同此说,此后很多学者 也予以支持,认为男子3 0 岁、女子2 0 岁是结婚的最低年龄。如陈顾远在中国古代 婚姻史中认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西周固有的制度,贵族阶级中的早 婚现象不过是为了承继尊位而打破定律而已”;1 9 第二种观点认为,男子三十,女子二 十是婚姻年龄的极限值:“王肃据孔子家语、服经等,以为男十六可以娶,女十四可 以嫁,三十、二十,言其极耳。鲁哀公问於孔子日:男子十六而精通,女子十四而 化育,是则可生人矣。而礼必三十而室,女必二十而嫁,岂不晚哉? 孔子日:夫 1 9 陈顾远:中国古代婚姻史,商务印书馆1 9 2 5 年版,第1 4 3 页。 6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 二、婚龄立法的沿革 礼言其极耳,不是过也。男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十五许嫁,有适人之道。 2 0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周礼所说的,男 子三十,女子二十,应该是极限值,指的是成婚要在这个年龄以内,而非是此年龄是 最低值,王肃也主此说;第三种观点则见于杜佑的通典:“今按,三十二十而娶嫁 者,周官云掌万民之判,即众庶之礼也。故下云於是时也,奔者不禁。服经为 夫姊之长殇,士大夫之礼也。左传十五而生子,国君之礼也。且官有贵贱之异, 而婚得无尊卑之殊乎! 则卿士大夫之子,十五六之后,皆可嫁娶矣。 2 1 即杜佑认为人 都是贵贱有异,所以婚龄也应有尊卑,卿士大夫和庶人的婚龄理所当然应该不同,男 三十女二十而嫁娶是庶人的礼,十五六岁而嫁娶这是士大夫的礼。 我比较赞同南玉泉、张志京两位先生对西周结婚年龄的见解,认为男三十、女二 十是婚龄立法的最高年龄。参照两位先生的观点罗列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考古 发现三代人寿命较短,据对1 9 5 卜1 9 7 5 年出土与安阳殷墟的1 7 2 具尚待中小型墓 之主人遗骨的鉴定,发现成年男子的平均死亡年龄在3 4 8 岁,女性为3 0 3 岁,商代 离周不远,因此男三十,女二十有悖常情;二,礼记内则云:“女子十有五年而 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而嫁”,所谓有故,指的是父母丧,也就是说在父母丧 的时候可以推迟三年,倘若女子二十指的是最低年龄,此规定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因 此可以看出二十岁乃是女子结婚的最高年龄。三,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齐桓公 微服以巡民情,人有年老而自养者下令于民日,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有鹿门稷者,行年七十而无妻。乃令男子年二十而室, 妇年十五而嫁。 试想,如果当时的传统是男子最低要三十而娶,女子要二十而嫁, 齐桓公万万不会下此令,何况因贫穷而不能娶妻,更没有必要下令提前结婚。因为此 原因,认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是婚龄的最高限制。2 2 正是由于以上两位先 生论证的观点,因此有理由相信男三十,女二十不是结婚的最低年龄,而只是适婚年 龄段。同时皇室内部中婚龄也并没有遵循男三十、女二十的定制,周文王十五岁生了 武王;桓公十八岁;鲁宣公结婚时的年龄也在十四十五岁左右。 2 0 【唐】杜佑:通典,卷五十九“男女婚嫁几岁”条,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第1 6 7 6 页 2 同上 恐南玉泉、张志京:再论周人的结婚年龄,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1 2 月第6 卷第6 期。 7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二、婚龄立法的沿革 2 、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儒家、墨家和法家对婚龄有着不同的看法,引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 而化,是则可以生民也。而礼男必三十而有室,女必二十而有夫,岂不晚哉? 孔子 日: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之 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2 3 孔子认为男子二十,女子十五为结婚最佳年龄,而且 孔子自己也是十九岁娶宋之开官氏。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火不断,墨子认为:“昔者圣王为法日,丈夫年二十,毋 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舢4 韩非子主张:“下令于民曰: 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笳墨子、韩非子的主张与孔子关于二十、十五的主张 是不一样的,墨子、韩非子认为男子二十,女子十五是极限值,在此年龄之前就应该 婚嫁,而孔子仅认为此年龄是结婚的最佳状态,并没有苛求于必须婚嫁。 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了统治者出于自身政治需要通过法令制定强制性婚龄,要 求早婚,这也是国家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干涉。春秋五霸争雄,吴越战争以越国惨败而 结束,越王勾践为报吴仇,卧薪尝胆,号召人民提早结婚多生育人口,积蓄力量以战 败吴国:“男子二十不娶,女子十七不嫁,要罪其父母。刀拍此外,还规定了不准老少 结婚,“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2 7 为的是使有生育能力的男女结为夫妻,而 老少结婚,则会因男女生理能力不均,影响生育。 3 、秦朝 秦朝统一全国之后,运用法家理念治理全国,虽然对于婚龄秦朝没有明确规定, 但可以推测应该是适用法家的政治主张,推行早婚。 秦朝为了防止脱漏户籍对婚姻实行了严格的管理,“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 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 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嬲由此可以看出结婚 需要赴官府登记才为合法,至于结婚年龄则以女子的身高有无六尺为标准,但是此身 高并不是婚姻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可以推出,当时即使身高不满六尺的女子结婚, 孔子家语本命 墨子节用篇。 韩非子夕 储说右下。 国语越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6 3 l 页。 国语越语,第6 3 1 页。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版,第2 2 2 页 3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 二、婚龄立法的沿革 官府是可以登记认可其法律效力的。处罚规定只是与婚姻效力挂钩,并没有与身高挂 钩,律文之所以在设文中把身高与是否处罚相提并论,应正确、合理地解释为只是表 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身高不满六尺的小女子结婚是不是一种有效的合法婚姻? 也就是 说,律文把身高与是否处罚相提并论,是为了试图判别婚姻的有效性问题。”2 9 身高是 判定婚姻有效性的一个标准,但是只要经过了官府,哪怕女子身高未达六尺也是肯定 其婚姻效力的。“秦一尺约合今0 2 3 米,六尺约合今1 3 8 米。按照秦代的当时男六 尺无寸,女六尺二寸的身高折算,达到相应高度的男女年龄相当于十五周岁”3 0 因此, 秦代的结婚年龄女子应该在十五周岁左右,这在华阳公主婚龄上得到印证。据记载秦 始皇的女儿华阳公主在十五岁的时候与王翦将军结婚,只因为秦始皇希望王翦能帮助 他完成吞并天下的野心。 ( 二) 汉代唐朝 l 、汉代 汉代法律对男女婚龄没有明确规定,但汉代在有关赋税的立法中却直接涉及到了 婚龄问题。汉书惠帝纪中:“( 六年冬)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可 以看出汉代女子的婚龄应该是十五岁左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规定是与惠帝执政期间 的社会状况分不开,在惠帝执政期间,“春正月癸酉,有两龙见( 现) 兰陵家人井中, 乙亥夕而不见。陇西地震。夏旱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 安,三十日罢,六月,发诸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城长安。秋七月,都厩灾秋七 月乙亥,未央宫凌室灾;丙子,织室灾。五年冬十月,雷;桃李华,枣实。春正月, 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夏,大旱。秋八月己丑,相 国参薨。九月,长安城成。赐民爵,户一级。六年冬十月辛丑,齐王肥薨。令民得卖 爵。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3 1 连续的天灾人祸使得当时的人口锐减, 劳动力短缺,连京师附近的人口都是稀疏的,为筑长城,竟然征调男女都要服役,总 数仍只有十四万五千人,但是荒地却有很多,却无人耕种。正是有见于此,惠帝才鼓 方潇:秦代刑事责任能力身高衡量标准之质疑,载江苏社会科学1 9 9 9 年第4 期。 3 0 周上。 3 1 汉书惠帝纪)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9 l 页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 二、婚龄立法的沿革 励结婚,提早婚龄,满足国家对人口的需求。按照汉代的人口税的规定,十五岁至五 十六岁的男女每人交一算,商人和奴婢要交两算,而为了鼓励早婚,竟然对未出嫁的 女子规定要交五倍的税,足以见出惩罚的残酷,更可见出国家对人口减少的担忧以及 迫切需要增加人口的愿望。在汉代皇室内部,成婚年龄也很低,文帝十四岁与窦氏结 婚;武帝的成婚年龄也在十六岁左右3 2 ;和帝十四岁:安帝十九岁;顺帝十四岁:桓 帝十六岁。 2 、魏晋南北朝 政治局势极不稳定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战争极为频繁,尤其是三国之争,这 一纷争的局势一直延续到两晋,至南北朝时发展到了极致。战争的频繁必然导致大量 的人口死亡,土地荒芜,市井萧条,政权不稳,国家迫切需要人们提早婚龄,尽早婚 配来增加人口。而这一时期却又是极为注重门第婚姻,讲求财婚,门当户对,于是反 而在民间造成了大量的婚姻失时。在这一时期,也是降低婚龄,强制早婚的法律不断 重复出现的时期。晋武帝泰始九年( 2 7 3 ) 定制,“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采择,未 毕权禁断婚姻。冬十月辛已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3 4 西魏大帝大统 十二年夏五月,诏,“女年不满十三以上,勿得以嫁。”;3 5 北齐武平七年载:“二月辛 酉,括杂户女,年二十已下十四已上未嫁,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南朝 “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3 7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诏( 5 7 4 年) :“自今以后,男年十 五,女年十三以上,爰及鳏寡,所在军民以时嫁娶,多从节俭,勿为财币稽留。 3 8 即 号令节俭,不要因为讲求财婚而使男女婚姻失时。从中可以看出,女子允许结婚的年 龄应该在十三至十七岁之间,但是又对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的女子,强行要求必须婚 配,否则连坐家长。 那么为什么统治者对本该由礼制、民间习俗自行决断的婚龄,设立了如此残酷的 处罚,运用国家公权力进行干预呢? 原因在于“凡为国,不患威之不立,患恩之不下; 3 2 汉书文帝纪,第1 0 5 页。汉书武帝纪,第1 5 5 页。 3 3 后汉书和帝纪,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1 6 5 页。后汉书孝安帝纪,第2 0 3 页。后汉书顺帝纪,第2 4 9 页。后汉书孝桓帝纪,第2 8 7 页。 3 晋书武帝纪,中华书局年1 9 7 4 年版第6 3 页。 3 5 北史魏本纪西魏文帝纪,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7 9 页。 拍北史齐本纪下,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9 6 页。 3 宋书卷8 2 周郎传,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3 0 周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8 3 页。 1 0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二、婚龄立法的沿革 不患土之不广,患民之不育。自华、夷争杀,戎、夏竞威,破国则积尸竞邑,屠将则 覆军满野,海内遗生,盖不余半。重以急政严刑,天灾岁疫,贫者但供吏,死者弗望 霾,鳏居有不愿娶,生子每不敢举。又戍淹徭久,妻老嗣绝,及淫奔所孕,皆复不收。 是杀人之日有数途,生人之岁无一理,不知复百年间,将尽以草木为世邪,此最是惊 心悲魂恸哭太息者。法虽有禁杀子之科,设蚤娶之令,然触刑罪,忍悼痛而为之,岂 不有酷甚处邪! 今宜家宽其役,户减其税。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特雉可以娉妻 妾,大布可以事舅姑,若待足而行,则有司加纠。凡宫中女隶,必择不复字者。庶家 内役,皆令各有所配。要使天下不得有终独之生,无子之老。所谓十年存育,十年教 训,如此,则二十年问,长户胜兵,必数倍矣。 的一个国家的昌盛,不是担心土地是 否广阔,而是担心人民是否愿意生育。连连征战和灾害已经使得民不聊生,人们大多 不愿意结婚生子。国家虽有禁止杀子的命令,要求早婚的诏令,但是人民宁愿冒着触 犯刑法的危险也要忍痛溺子,只是因为多子已经使得家庭不堪重负,国家对婚龄一降 再降,希望以此增加人口,但是却适得其反。 3 、唐朝 唐王朝建国初期,在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和沿用隋朝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得出“安 民立政 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轻徭薄赋、让利于民、慎动兵戈的政策, 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朝成为封建历史上少有的 黄金时期。唐代的婚龄较以前相比,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男子平均提高了三岁左右, 女子提高了两岁。唐王朝对于婚龄的立法,主要是两次颁布了诏令,一是“大唐贞观 元年二月诏:昔周公治定制礼,垂裕后昆,命媒氏之职,以会男女。宜令有司, 所在劝勉,其庶人男女无室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其同类相求,不得 仰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 其好合。若贫窭之徒,将迎匮乏,仰于亲近乡里,富有之家,衰多益寡,使得资送。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导劝 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附殿。们二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所诏令的:“男十五女 3 9 宋书卷8 2 周郎传,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柏 l l l 21 3 1 4 1 51 61 71 81 92 02 0 余2 l2 22 3 “2 52 7 人数( 人) 2 3971 42 31 82 52 183 782 242 唐代女子出嫁实际情况统计表之二拍 出嫁笄年登笄既笄逮笄成笄初笄始笄及笄弱笄幼笄将笄近笄副笄 年龄1 5 1 51 51 51 51 51 51 41 41 41 4 1 41 4 人数4 4 41 2115 332 03 2111 虽然以上统计的数据只是唐朝部分女子的状况,但是从中可以推测出唐朝女子大 致的婚龄。虽说也存在低于十五岁出嫁的女子,但是大部分仍然是在十五岁至二十岁 之间出嫁,这与以前朝代相比较,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政治局势的动荡, 特别是大规模战乱的兴起,贫困、战争,成了法定婚龄不能遵守的最大阻力,使得实 际的男女婚龄与立法相脱节。但总体而言,唐代的法定婚龄还是起到作用的,大多数 人的婚龄是在法定线上下波动。 新唐书食货一,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1 3 4 5 页 新唐书文德长孙皇后传,第2 1 6 4 页 新唐书- 贝天武皇后传,第3 4 7 4 页。 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2 9 页。 同上 1 2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二、婚龄立法的沿革 ( 三) 宋朝清朝 1 、宋朝 宋承唐制,婚龄的规定也应该是:“男十五,女十三”,这猜测在名公书判清 明集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印证:“二十八娘年已及笄。在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 上,并听婚嫁亦只照绦给予嫁资,但久居吴氏之家,若给以聘物,必为乌有。”4 6 可 见宋代实行的仍然是承继唐代的婚龄立法。但是宋代经济较前代有所发展,文化昌盛, 在继承前代完备的婚姻程式、婚俗礼仪的同时,婚俗制度较前代又有所翻新。单从男 女成婚的年龄来看,北宋年间,司马光认为“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 身及主婚者,无期以上丧,皆可成婚 。4 7 可见司马光主张男女的婚龄应该在男十六至 三十,女十四至二十之间,也就是说男三十,女二十是上限年龄,男十六,女十四是 下限年龄。此说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采纳,但在南宋时期得到了理学家们的认同, 最重要的是朱熹的家礼采纳了此说,并在宋嘉定令中得到承认,加以规定,而后 的朝代也都是以朱熹的家礼作为婚龄甚至是婚姻立法的依据。反对早婚,号召降 低婚龄的声音一直在整个古代中国络绎不绝,但是出于人口、赋税徭役、家族观念的 需要,一直没有提高婚龄,因此虽然司马光仅仅是将男女婚龄各提高了一岁,但由于 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同,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遵循,所以这不得不说是对婚龄立法的 一大贡献。 在皇室内部,婚龄较前朝也有所提高。具体而言,孝章皇后十七岁完婚;明德皇 后十九岁完婚;隆佑皇后十六完婚。在民间婚龄也较前朝有所提高,从名公书判清 明集中记载的诉讼判决书中可见端倪:“今据具到见得方森系庚申年,年二十而娶 阿娇。其阿黄系甲子生,年十六而嫁方森。川8 由此可见阿娇十六嫁人,方森二十娶妻; “七姑虽本姓郑,汝霖生前自行收养,与亲女同。今年二十有五,未谐议亲,更二十 五年而后嫁,岂无墓木已拱之! ”。蚰女年二十五,仍未结亲。“陈堂前,汉州雒县王氏 女堂前年十八,归同郡陈安节。”印王氏在十八岁时嫁人。这些虽然都是宋代个别 名公书判清明集“立继有据不为户绝”,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2 1 5 页。 司马光:书仪婚礼,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 名公书判清明集“已有亲子不应命继”,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2 5 0 页。 名公书判清明集“处分孤遗田产”,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2 8 8 页。 宋史列女传,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1 3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 二、婚龄立法的沿草 案例,但是仍可以从中透视出宋代民间男女婚龄的大致状况。 总的来说,整个宋代对婚龄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在宋初,婚龄沿袭唐代的规定: 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可以自由选择结婚。到了宋嘉定年间,变为男十六,女十四可 以自由结婚,即男女双方相对于以前各增加了一岁。 2 、西夏、辽、金 宋朝是在经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在整个统治期间,先是与 辽对峙,后又与金、西夏并立。辽奉行“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的分治制度, 可以推测辽对于汉人婚龄规定应该与宋相似即男十六,女十四以上听婚嫁,对于辽人 自身的婚龄状况根据辽史列女传的记载为:“刑简妻陈氏,营州人。年二十 归于简。孝舅姑,闺门和睦。 “耶律奴妻萧氏,小字意辛,国舅驸马都尉陶苏斡之女, 母胡独公主。意辛美姿容,年二十,始适奴 “耶律术者妻萧氏,小字讹里本,年 十八,归术者。谨俗贞婉,娣拟推尊之”“耶律中妻萧氏,年二十归于中,事夫敬顺, 亲戚咸誉其德。5 1 其中刑简妻陈氏婚龄二十岁,耶律奴妻萧氏二十岁,耶律术者妻萧 氏十八岁,耶律中妻萧氏二十岁,由此可以看出辽人的婚龄相对于宋还是较高的。金 对于女子婚龄也应有法律规定,因为“贫而无人求婚的女子,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即 行歌于途,其歌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配金史列女传详 细记录了三个人的婚龄:“冯妙真,刑部尚书延登之女也。生十有八年,适进士张挺” “白氏,苏嗣之之母,许州人,宋尚书右丞子由五世孙妇也。初,东坡、颍滨、叔党 俱葬郏城之小峨嵋山,故五世皆居许昌。自氏年二十余即寡居,服除,外家迎归,兄 嫂窃议改醮。川聂孝女字舜英,尚书左右司员外郎天骥之长女也。年二十三,事进士 张伯豪。”5 3 其中冯妙真结婚时十八岁,白氏二十岁以前结婚,舜英二十三岁结婚;对 于婚龄有明确法律规定的当属西夏,西夏的婚龄记载于天盛律令副中:“女子年1 3 以上始得为婚,女婚,当计日,三年期间予价迎送皆当了毕若女年少有为婚者, 5 1 辽史列女传,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1 4 7 l 1 4 7 4 页。 5 2 张晋藩、郭成伟:中国法制通史宋,法律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7 4 1 页。 5 3 金史列女传,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2 8 0 1 页,2 8 0 3 页,2 8 0 4 页。 5 i “天盛律令全书未提年款,提示成书时代的仅有天盛二字。天盛为夏仁宗仁孝年号,始于一一四九年,终于一 一六九年,共二十一年。正当权臣任得敬入朝、专权、分国、覆灭的时期。任得敬原为宋朝边臣,后投降西夏” 可见 天盛律令是在宋朝大臣的辅助下完成的,也会受到宋代的影响,对于婚龄的规定和宋朝初年如出一辙。 史金波等点校: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前言,法律出版社2 0 0 0 年版 1 4 中国古代婚龄立法问题初探二、婚龄立法的沿革 未长成时勿使提前完婚。至年1 3 ,迎送法与前相同。 5 5 也就是说西夏的女子婚龄,法 律中有直接明确的规定十三岁,而且此为最低年限,必须满此年龄方可成婚。当 女子在还未到成婚年龄前已经定婚的,西夏法律规定未满十三岁是不得完婚的。 3 、元朝 婚姻当事人的最低婚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