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完善.pdf_第1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完善.pdf_第2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完善.pdf_第3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完善.pdf_第4页
(诉讼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完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民事诉讼诉答程序是审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诉讼程序的最初始 阶段,也是保证庭审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但是我国对于诉答程序的规定相对于 其他国家要简单得多,且在审判实务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在借鉴各国 诉答制度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我国诉答程序的现状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阐 述我国完善民事诉答程序的必要性。并以上述材料为基础,并以公平、效率及与 国情相应原则为指导,找出我国诉答程序进一步完善的切实措施。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通过阐述外国相关制度,阐述诉答制度的体系,并对各部分内容进行 详细介绍。然后对诉答程序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进行分析,从而表明完善诉答 程序的重要性。 其次,对我国诉答程序的现状进行介绍,并通过与各国制度的比较,进而分 析我国诉答程序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问题的产生原因。 最后,在公平、效率及与国情相适应原则的指导下,在考虑相关制约因素的 前提下,提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民事诉答程序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民事诉讼,诉答程序,起诉状,答辩状 a b s t r a c t p l e a d i n gp l a y saf u n d a m e n t a lr o l ei np r e t r i a lp r o c e d u r e a s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 c i v i lp r o c e d u r e ,p l e a d i n ga l s oa r eg u a r a n t e e st h a tt h ec o u r t st r i a lc a nc a r r i e so n s m o o t h l y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o t h e rc o u n t r i e s ,r e g u l a t i o n sf o rc i v i lp l e a d i n gi nc h i n e s e l e g i s l a t i o na les os i m p l et h a ti tr e s u l t ss o m ep r o b l e m s t h i sa r t i c l ew i l la n a l y z et h e s t a t u so fp l e a d i n ga n de m e r g i n gi s s u e s ,a n dt h e nd e s c r i b e s 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 i m p r o v e m e n to fc i v i lp l e a d i n g b a s e do nt h ea b o v em a t e r i a l ,g u i d e db yt h ef a i r , e f f i c i e n tp r i n c i p l e s ,f i n do u tp r a c t i c a lm e a s u r e so ff u r t h e ri m p r o v e m e n to ft h e p l e a d i n g t h ef u l l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f i r s t l y , t h i sp a p e rd e s c r i b e dr e l a t e dr e g u l a t i o n so ft h ef o r e i 鲈c o u n t r i e s ,a n a l y s i s t h ev a l u eo fp l e a d i n g , i nt h ef u r t h e r , t h ea u t h o rs h o w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i m p r o v i n g p l e a d i n g s e c o n d l y , t h ea u t h o ri n t r o d u c e dt h es t a t u so fc i v i lp l e a d i n g , a n dt h e np l a c e d v a r i o u sp r o b l e m so fc i v i lp l e a d i n gi nc h i n a a tl a s t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r e l e v a n tp r i n c i p l e s ,t h ea u t h o rp u tf o r w a r dh i s p r o p o s a lo fc i v i lp l e a d i n gs y s t e m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t ot h en a t i o n a lc o n d i t i o n so fc h i n a k e y w o r d s : c i v i lp r o c e d u r e ,p l e a d i n g ,c o m p l a i n t s ,a n s w e r s 第1 章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改革,以推进法律建设的进步, 从而更好地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在这次改革过程中,我国民事司法改革 也将审前程序的重构提上日程,理论界对此研究颇多。然而,我国对审前程序的 改革却仅侧重于证据开示制度部分,忽略了此前的诉答程序。我国现行民事诉讼 法关于诉答程序的规定相当简单,相关法条屈指可数,这样的立法现状已远远不 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程序保障的需要,从而也因此出现了种种问题,相对阻碍 了审前程序乃至整个诉讼程序的发展。 在2 0 世纪9 0 年代的审判方式改革中,我国法院系统把强化庭审功能作为重 要目标之一,希望通过程序制度的改革,来提高诉讼效率,加快案件的解决速度, 从而节约各方的诉讼成本。但是,在审判实践中,法官们为追求目标的实现,开 始盲目的要求“一步到庭率的实现。由于审前准备不充足,法官对于案件的整 体预测以及当事人对于对方当事人的主张及证据了解甚少,造成案件不仅没有及 时解决,反而因为多次丌庭造成诉讼的迟延,审判效率下降。为解决当前存在的 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借鉴各国有关诉答程序的经验,完善我国的诉答程序,建立 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诉答程序。进而将因诉答程序的缺陷所造 成的消极影响消除,以最终实现民事诉讼的公平、效率的目标。 第2 章民事诉答程序的制度价值 2 1 民事诉答制度的界定 诉答程序是双方当事人通过诉答状的提交来表明主张的程序。简言之,“就 是指原告起诉和被告答辩的程序 。1 审前程序建立的目的是为了争点和证据的 整理。通过查阅两大法系的相关规定发现,为了使当事人能够尽早的了解对方的 主张和理由,在给予当事人口头交流的足够重视的基础上,也在交换书面文件方 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如英国对案情声明的强调,又如日本书状制度的改革,都 充分表现出了书状交换对于提高诉讼效率的重要性。尤其在德国,更是将诉答状 的交换作为争点整理的最重要的方式。我国在审前程序的改革方面,多以法官与 当事人之间的证据交换来进行争点的整理。然而,我国并不存在英美法系国家的 证据开示制度,如再不能在诉讼开始时对诉答状的交换进行完善的话,将直接影 响到审前程序的证据交换制度的效果。所以,在审前程序越来越受重视的同时,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丌始关注我国诉答程序的完善。 诉答程序的称谓源于英国古老的普通法传统,曾经在英美法中发挥相当重要 的作用。2 虽然大陆法系国家并没有诉答程序的相同或相似的名称,但是其也有 起诉状和答辩状的交换制度,表明该制度也是各国立法建设的一个共识。而且, 各国在诉答状的交换内容方面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国家的不同制度的设置也 为我国完善民事诉答制度提供了更多的参照资料。本文中也主要以上述国家的诉 答程序作为参考。 诉答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2 t 1 原告的起诉规则 民事诉讼因原告向法院提交起诉状而启动。对于起诉状内容一般都不会有过 高要求,只需达到足以使对方得以准备答辩的程度即可。如在美国,民事起诉状 通常按以下顺序编排:( 1 ) 原告和被告的身份证明;( 2 ) 对双方所涉事务的叙述; ( 3 ) 对被告给原告造成损害行为的叙述;( 4 ) 对原告所受损害赔偿的性质及程 度的声明;( 5 ) 对判决的要求。3 一份合格的诉状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 ) 1 汤维建主编:美国民事诉讼舰! l ! u ,中国检察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3 5 页 2 熊跃敏: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人民 | ;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2 4 页。 3 【美】杰弗里c 哈泽德、米歇尔塔鲁伊: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张茂译,中国政法人学j :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0 8 页。 2 表明具备相关的管辖权的声明;( 2 ) 事实声明;( 3 ) 有关诉讼请求的声明。4 在 德国,起诉书要求以判决提供法律保护的申请。整个起诉行为包括两个动作,一 是向法院递交起诉状,一是将起诉状送达对方。除内容和形式外,还涉及到诉讼 系属的问题,在我国,原告提交诉状,法院受理即宣告起诉成立,由此产生法律 效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这种效力即被称为诉讼系属的效力。与我国不同,在 德国,只有在起诉状送达之后才算完成起诉行为,才可以发生诉讼系属的效力。 而诉讼系属的效力主要包括:( 1 ) 引起第一审程序;( 2 ) 当事入不得以同一理由 再向其他法院起诉:( 3 ) 诉讼时效的中断;( 4 ) 管辖恒定。此外,各国还对送达 的时间以及诉答状的真实性做了相关规定。 2 1 2 被告的答辩规则 原告起诉后,被告进行的回应即为答辩,其书面形式表现为答辩状。在答辩 状方面,各国均对其形式、内容及答辩的期限做了详细且明确的规定。例如根据 英国的新民事诉讼规则规定,如被告于对原告请求的全部或者部分主张抗辩, 必须在送达诉状之日起1 4 同内向法院提交答辩状,并向对方当事人送达答辩状 副本,并且“答辩必须向法院提出。 5 同时,被告可与原告协议将答辩时间延长 至2 8 天,但要求必须以书面形式通知法院。在美国,被告在收到原告的起诉状 之后,有两种方式对其进行回应:一是向法院提交一份答辩状,一是向法院提出 法律所允许的动议。6 两者的回应名称不同,前者是a n s w e r s ,后者是r e s p o n s e s 。 被告未提交答辩状或逾期提交的效果是原告可以申请法院作出被告败诉判决,也 就是“答辩失权 。但是在大陆法系国家,状况却不同,法院不会因为被告未答 辩就判决其败诉。如果被告在第一次开庭时未出庭或到庭不答辩,法院则会以原 告的请求作出判决,类似于缺席判决的效果。 2 1 3 诉答状的修改和补充规则 在现代的诉答程序中,是允许诉答状在法定期限内进行修改的。在极大多数 美国的司法辖区内,对于诉答状的修改均持宽松的态度,其这样设置的主要目的 是为了防止出现因诉答状的不适当所引起的不良影响,从而纠正某些缺陷,最大 限度的保障判决的作出不是因技术问题,而是基于实质根据。但是宽松的态度并 不意味着可以有错就改。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似乎并不鼓励当事人在整个 4t h o m a s a m a u e t 。肌f 一订,中信 l 版社2 0 0 3 年英文影印版,第1 2 0 页。 5 沈达明,冀宗儒编:1 9 9 9 年英陶 诠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6 4 页。 6 齐树洁:民事审前程序,厦门人学;j ;版社2 0 0 9 年版,第7 4 页。 3 诉讼中有错即改,相反却给试图改正自己错误的当事人设置了诸多的限制。7 这 种对于修改的限制也是出于提高诉讼效率的考虑,因为当事入在诉讼过程中通过 修改诉答文书、抛出之前隐藏的证据材料、提出其他的职责控诉或是引进其他诉 讼参与者的行为,均有可能使对手措手不及而未能适当防御。8 即使设置了严格 的条件来限制诉答状的修改,但是某些关键的事实也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审理 达到一定阶段时才会被发现。为避免矫枉过正,在美国,诉答状的修改只能在特 定情况下才能进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当事人有权对诉答状进行修 改,主要是期限上的一些设置;另外一种是当事人通过获得法院的许可或是对方 当事人同意对诉答状进行修改。 诉答状的补充与修改不同。因为修改只针对诉讼启动之前已经发生的遗漏事 项,而补充则是指向诉答状提交之后发生的事项。允许对诉答状进行补充,是为 了使诉讼范围得以扩展,以使诉答状提交后的事项进入诉讼程序,从而实现司法 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 5 条第4 款规定,根据当事 人申请,法院可以经合理的通知并根据适当的条件,允许当事人送达补充诉答文 n 书,记载从诉答文书提出同期以后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事件。即使最初诉答文书 在陈述救济请求或抗辩时有缺陷,也可以允许补充。9 2 2 民事诉答程序的实践价值分析 起诉状和答辩状是当事人诉讼意见的载体,主要在于列明事实、理由及证据, 也反映当事人之间的争点。但是,当事人在诉答状中所叙述的主张有可能是非实 质性的、模糊的,特别是在没有律师代理或指导的情形下更是如此。因此,各国 家都相继立法,建立并不断完善诉答程序。根据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的规 定,案件事实的重现是以当事人出示的证据为基础的,然后经陪审团集体裁决得 以最终实现。由此可见,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强调的诉答状的主要功能不是在于明 确争点、发现事实,而在于对涉案当事人予以特定通知,从而促使当事人进行审 前和开庭审理的准备。1 0 从原告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到针对被告的答辩进行反答辩, 及至其后根据初次答辩的情况所做的再反驳或再答辩,均属于诉答程序的内容。 诉答程序的实践价值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7 齐树洁:民事审前程序,厦门大学; j 版社2 0 0 9 年版,第7 7 页。 8 李响:美国民事诉讼法的制度、案例与材料,中国政法人学j i j 版社2 0 0 6 年版,第2 9 3 页。 9 白绿铱、卜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中因法制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6 页。 1 0 汤维建主编:美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检察版卡j :2 0 0 3 年版,第1 3 6 页。 4 2 2 1 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价值 审前程序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庭审的功效,把庭审的主 要资源配置于当事人对案件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的辩论之中,从而促使审理的 集中化。而诉答程序就是为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对案件的事实和主张进行交流 的平台,从而保障了纠纷解决的公正性,也凸显了诉答程序在诉讼初始阶段的基 础性。 起诉是一种诉讼行为,它所引发的直接效果就应当是开启诉讼程序,只要原 告的起诉在当事人方面指向明确,便于法院审查判断即可。坦也就是说原告只要 起诉并不一定能够启动诉讼程序,而是只有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定条件才算进入诉 讼阶段。也就是说,原告的起诉状所载明的形式和内容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的相 关规定,才能启动民事诉讼程序。所以,各国均对起诉状的内容和形式做了专门 规定,如上文原告的起诉规则所述。 2 2 2 确定案件争点范围的价值 顾名思义,争点即案件争执的焦点,其主体范围限定于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 人。1 3 在民事诉讼中,通过诉状与答辩状的交换,除具有告知诉讼的最基本的功 能外,最为重要的就是确定争点。现代裁判基于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的要求, 当事人在诉讼中固有提供诉讼资料、决定审理范围的权能和责任。如果当事人没 有争议的事实,那么法官则必须做出相应的确认,法官只能就当事人有争议的事 实进行裁判。诉讼中的争点不仅对于法院来讲是种约束,同时也约束着当事人, 对于争点的审理成为庭审程序的重要部分。而诉答程序却在争点的整理方面担当 着重要的角色。各国也通过各自特色的诉答程序来实现这一要求。如在美国, 1 9 3 8 年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将诉答程序确定争点的功能让位于证据开示,但 是在实践中,原告提交的诉答状仍能做到尽量详细地提示案件的事实关系,以促 使法官能够尽早、详尽地了解案件事实,从而尽早确认案件争点。在英国,则是 通过案情声明来促进法院和当事人明确并固定案件的争点。除此之外,还包括r 本对准备书状制度的改革以及德困的初步审理与书面准备方式,无不体现了在审 前阶段当事人通过诉答状的交换从而尽早明确争点,以加快诉讼进程的实践价 值。 争点的整理在民事审判程序中居于基础地位。争点的整理过程也是当事人收 张卫乎:论民事诉讼中失丰义的难义性,载于法学研究,1 9 9 9 年第6 期,第3 7 页。 2 熊跃敏: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3 0 页。 1 3 李祖军:域外争点整理程序比较,载嘲平安主编:比较民事诉讼论丛( 2 0 0 6 年卷) ,法律: :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0 7 页。 5 集证据、了解案情的过程,通过争点的整理为当事人进一步收集证据指明了方向, 同时争点的整理也是当事人和解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当事人未经过充分的意见交 换,而致使争点在庭审过程中不断出现,则必然导致重复开庭,影响到诉讼效率 的提高。因此,诉答程序的设置是将争点的整理作为诉答程序的基本功能之一的。 因为在诉答程序中,既可使双方当事人明确争议的问题,也可以使法官尽快获知 案件的争点。 2 2 3 证据与事实自主开示的价值 起诉状与答辩状的交换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事实与证据的早期自主开示功能。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因不具有英美法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为使法院与当事人 在诉讼初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案件的有关信息,为双方当事人提出证据寻找方 向并尽快确定案件争点,则要求在起诉状和答辩状中详尽叙述案情,并尽量添加 相关证据。这种详细记载案情与证据的书状交换使事实与证据为对方当事人与法 院所了解,实质上类似于英美法中的自主开示。1 4 在德国,原告通常在其起诉状 中对案件事实加以全面叙述,指出其诉讼请求所依据的法律规则,并为自己的法 律主张引经据典。1 5 j 下是通过诉答状的交换,使法院和当事人在诉讼的早期就可 以对案件情况形成大概的认识,也为进行争点整理和证据的出示建立了基础。 在诉答程序的交换过程中,通过获得案件的事实主张,双方当事人能够逐渐 了解案件所涉的全部事实,形成双方争议的焦点。通过确认争点也可以使法官和 当事人明晰案件的主要事实,法官可以初步了解案件的全貌,而当事人也可以对 之后的证据开示环节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而避免在证据交换阶段因证据不足反复 开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2 2 4 调解结案的价值 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出现了“诉讼爆炸,各种冲突同益复杂化, 同时也对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这一现象,各法治国家掀起了“接近正 义”的浪潮。在这一运动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重 新发掘和有效利用,调解制度尤其是法院调解制度在这一司法改革的浪潮中得到 了进一步的认可。诉答程序作为民事诉讼的初始阶段,能促使当事人通过调解最 终解决纠纷。一直以来,诉答程序帮助当事人分辨事实有无争议的功效,原告和 被告通过起诉状和答辩状的交换过程,了解了对方当事人在本案件中的基本主张 【h 】筏井正俊;民事诉讼法中的争点和证据的早期整理和臼主开示,载于 早稻田法学| 9 9 2 年第6 期,第7 8 页。 协宋冰:i i 荤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困政法人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3 l o 页。 6 和相关理由,同时进一步了解到对方当事人所掌握的相关证据及事实。通过以上 的了解,当事人可以针对各个事实来对案件进行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对其各 个主张能否有了合理预期,同时对于最终结果也可以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当事 人再经过诉讼成本以及最终的可能所得进行比较,可能会有部分当事人不会继续 相应的程序,而是选择和解、调解或者撤诉的方式退出诉讼程序,以达到损失和 所得之间的平衡状态。当然,诉答程序在这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其只能分得 一小部分的诉讼流量,大部分的案件还是通过审前程序进入到审判程序,并最终 了结案件。 在现实生活中,纠纷是不断产生的,而国家的司法资源却不是无限的,所以, 纠纷的无限性和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为使有限的司法资 源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则进一步要求国家应对司法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而调 解方式结案这是符合了这样的要求。德国和日本学者均认为,法官进行调解或使 当事人达成和解的时机原则上应该在争点整理结束后或经开庭进行证据调查后 为最佳。埔诉答程序则就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各种信息互换与交流,促进和解或法 院的调解的出现。 2 2 5 法官初步获知案情的价值 诉答程序在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法官初步获知案情提供了方 便。诉答状的形式与内容能够使双方当事人的事实和主张都得以充分的暴露,从 而也为法官对于案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在某些事实方面与当事人产生共 识。通过诉答程序,法官可以在庭审前就初步了解案件的相关事实,从而掌握当 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也为进一步明确当事人双方对纠纷解决的方式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在一些没有聘请代理人的案件中,法官在诉答程序中了解了案件,还可以 充分发挥其释明权的作用,对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遇到的的程序性问题进行指 导,也同时保障了诉讼的顺利、快速进行,提高了诉讼效率,保障了当事人的诉 讼权利都得以实现。 2 3 民事诉答程序的理论价值分析 民事诉答程序,是民事诉讼的起始阶段,在整个民事诉讼程序中具有十分重 要的价值。分析其理论价值,为民事诉答程序的设置起到基础性作用。归纳起来, 诉答程序理论价值如下: i 6 齐树洁;构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思考,载于厦门大学学报 ,2 0 0 3 年第l 期, 第5 9 页。 7 2 3 1 诉答程序的公正原则体现 公j 下是法律的内在价值尺度,人们常常把法律作为公正的象征或者存在形 式,同时作为法律的价值目标的公正,又推动着人们在不断追求公正的过程中发 展和完善法律。法律是无法将公正穷尽的,法律仅能从最大限度内追求公正。然 而,这并不妨碍法律将公证作为其永恒价值追求而存在。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述, 失去了公正的法律,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从而最终走向消亡。 所以,诉讼程序制度的设置,也要充分考虑其是否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程 序公正是民事诉讼极为重要的内在价值,是使审判获得正当性的基础和前提,“决 定和措施的公平性由正当过程原则来决定,基本上可以归结为程序的正义和程序 的合理性。1 7 而诉答程序正是构建了一个使双方当事人从自身角度出发,在法律 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交换信息,以便使关注的焦点向更加明朗的方向发展的空间, 从而使原被告之间形成一种积极的、良性的互动。比如现代诉答程序要求原告提 起诉讼之后,被告则必须提交答辩状,这就使得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之前均有同等 的机会来了解对方的主张和证据,并据此为庭审作好充分的准备。试想一下,如 果没有诉答程序,双方当事人将直接进入法庭辩论环节,原告在毫无准备的情况 下,整个辩论过程显然是不利于原告的。由此可见,诉答程序是在程序方面给予 双方当事人以最大的公平。 诉答程序的公正价值还体现在其实体公正上。诉答程序为实现实体公正,其 首先就以诉答状交换的形式,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了充分的、对等的对抗和反驳的 机会。诉答程序在诉讼的一开始就赋予了当事人积极主动参与诉讼的权利和机 会,尽可能的让当事人全面了解案件,明确争点和证据,为双方能在公平的诉讼 环境中充分发挥攻击防御的能力和作用提供了程序保障。民事诉答程序从设立伊 始,就为当事人提供了公平的标准和机会让其主张自己的权利。同时,“从某种 意义上说,法官的中立往往与公正具有几乎相同的意义。埔在诉答程序中,法官 不能主宰整个案件,而且法官的权力受制于双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和证据,案 件的争点及法院的审判对象全由当事入自主确定,只要符合法定的相关要件,法 院只能依据当事入所主张的事实和提出的证据,做出相应的裁判。 2 3 2 民事诉答程序的效率原则体现 在民事诉讼中,效率主要是指诉讼中裁判者与当事人行为的速度和有效性的 季1 三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 l 版社1 9 9 8 年版,第5 3 页。 婚江半主编,陈桂i 刿执行主编:民事审判方式改事与发腱,中国法制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4 8 页。 8 要求。饽再价值层级上,包括“迅速性的价值 和“经济效率的价值”。2 0 前者主 要体现为对理想的诉讼期问的要求;后者则反映诉讼成本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 关系。人类所从事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经济性的原则,力求以最小的消耗 取得最大的效果,2 1 作为人类解纷止争的主要渠道救济方式,民事诉讼也概莫能 外。 为摆脱诉讼拖延,提高诉讼效率进而实现迅速的审判当然可以寻求多种途径 和方式。不过,就诉讼过程而言,通过优化诉讼程序,对诉讼过程进行合理而有 效的资源配置应成为防止诉讼拖延,实现迅速审判的重要途径。就诉答程序而言, 诉讼效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通过彻底的诉答状的交换,是双方当事人了解相互的 主张和证据,有助于审理的迅速与集中进行,减少了正式开庭审理的次数,既有 可能诉讼周期,又减少了当事人与法院因多次开庭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同时争点 的初步整理也有助于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而求得纠纷的早期解决。因此,正确而 快速地把握当事人之间争点的审前程序完备成为加快诉讼进程、实现迅速审判的 关键。无论是英美法的代表美国,还是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为充实审理与促 进诉讼的努力,均是以诉答程序为中心进行的,借此也可以证明诉答程序的完备 对于提高诉讼效率的重要性。2 2 虽然诉答程序对于加快诉讼进程,尤其是提高正式开庭审理的效率发挥相当 的效用,但诉答程序本身也要占用司法资源,需要投入人力和时间,从这一角度 而言,诉答程序的存在有影响到整个诉讼效率的可能。不过,应当看到,诉答程 序运行的结果是使当事人的诉讼机会更为平等,使作为裁判者的法官中立性更 强,其裁判也符合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而且,在诉答程序不完善的情况下,开 庭审理的反复进行只能带来诉讼拖延的后果,当事人在这种程序中所付出的代价 可能已远远超过了经由诉答程序所付出的代价。因此,即使当事人在诉答程序中 增加了一些诉讼成本,但与当事人从公证程序中所获得的效益相比,这种代价相 对而言要小得多。当然,如果诉答程序本身过于繁琐,成本昂贵,则不利于整体 诉讼效率的提高,以诉答程序的高投入换取开庭审理阶段的高效率不足可取。所 以,我国的诉答程序的完善尤应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2 3 3 诉答程序的平等原则体现 法国哲学家皮埃尔勒鲁指出:“平等创造了司法和构成了司法”。船民事诉讼 9 李祖军著: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8 3 页。 2 0 【h 】谷u 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详,中国政法大学 l j 版社1 9 9 6 年版,第5 5 5 6 页。 2 1 胡下星:论法律效率,载于中国法学1 9 9 2 年第3 期,第6 7 页。 2 2 【l l 】伊藤真:民事诉讼中的争点整理程序,载于法律时报1 9 9 7 年第9 期,第8 5 页。 2 3 【法】皮埃尔勒鲁著:论甲等,土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 9 8 8 年版,第6 6 页。 9 是当事人之间的争讼,当事人之间的平等是民事诉讼得以进行的法律基础和社会 基础。该原则强调的是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入的平等对抗,均等的获得攻防武 器,即所谓武器对等,它构成了作为制度形态的程序公正理念的最为实质的要求。 2 4 而平等对抗的前提是对诉讼权利的立法上的平等分配与司法上的平等保护。 该原则在诉答程序中主要体现在:“双方当事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进行主张、 举证和辩论的机会,双方当事人提出的主张、证据都应受到相同程序的重视,2 5 案件进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均有权获知对方提供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 来防止出现诉讼突袭。如原告起诉必须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并送达对方当事人。 同时按照民事诉讼权利、义务平等原则,被告通过答辩状的形式进行答辩,即被 告享有答辩权。答辩状应在法定期限内送达给原告,以此来表明被告对于原告所 提出的实施和理由,以及相关诉讼请求的观点,主要形式有否认、积极的抗辩、 承认或者反诉,并提出其所掌握的事实和证据,从而实现与原告之间的信息交换。 这样保障了双方当事人在审前充分了解对方所掌握的事实和证据的同时,也最终 保障案件的审理结果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是以程序公正来促进实体公正的实 现,排除了因双方当事人诉讼能力高低、诉讼技巧有无所造成的不平等。 2 3 4 诉答程序的诚实信用原则体现 诚实信用原则首先得到肯定是在债权领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慢慢为其 他法律领域所接受,并成为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对当事人的导向和规制主要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 禁止滥用诉讼权利;( 2 ) 禁止前后矛盾的诉讼行为;( 3 ) 禁止规避法律;( 4 ) 禁止做虚伪陈述或提供虚假证据;( 5 ) 禁止妨碍对方当事人 的诉讼活动。2 6 现代的民事诉答程序主要是以诉答程序禁止诉讼突袭来体现诚实 信用原则。诉讼突袭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开庭审理的过程中,突然对某一事项提出 新的主张与证据,目的是使另一方当事人无法进行充分有效的攻击防御,而在处 于不利的诉讼境地。2 7 “真实最可能发现在诉讼一方合理地了解另一方时,而不 是在突袭中。嚣诉讼突袭明显是对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的违反,所以,诉答程 序要求在原告向法院递交起诉状之后,被告必须提交答辩状。使双方当事人能同 步的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证据,并对案件的进程有了自己的合理预期,为诉讼突袭 的出现设置障碍,进而实现审理的公正和高效。如在德国,起诉状在确认了争议 之后,原告如要修改只能经过被告的同意。又如美国也规定,在经过诉答程序之 2 4 李祖军著:民事诉讼目的论,法律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7 页。 硝杨荣新、谭秋桂:论l d 法公正,载十江伟、杨荣新主编之民事诉讼静l ;g j 的变芊,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3 负。 2 6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第3 版,第3 6 页。 2 7 熊跃敏: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人民; j 版社2 0 0 年版,第2 2 5 、2 2 6 贞。 嚣龙宗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研究,政法论坛,1 9 9 8 年第1 期,第3 3 页。 l o 后,争点得到了确认,则会出现对以后诉讼程序的制约,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提 出的主张及证据,都应当与之相一致。 第3 章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评析 3 1 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现状 1 9 8 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试行) 中,包括原告的起诉条 件、起诉状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被告答辩的期限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都做了相关规 定。在这一阶段中,诉答程序较原来规定有所增多,除提起诉讼的功能,仍未体 现其他重要的功能。自9 0 年代后期以来,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不断,我国的立 法界通过借鉴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审前准备程序的经验,也提出了审前程序的概 念。虽未提出建立我国诉答程序的构想,但是也为诉答程序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 及相关司法 解释中均未出现诉答程序这一概念,而且条文很少,内容不详细。第1 0 8 条、 第1 0 9 条、第1 1 0 条是原告提交起诉状的相关规定,其中第1 0 8 条规定:“起 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 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 他组织;( 二) 有明确的被告;( 三)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 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本条是对起诉的条 件的规定。第1 0 9 条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 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 并告知对方当事人。该条文是对起诉的形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知, 对于起诉的形式并非一概而论,也存在书面形式之外的口头形式。这样规定的 目的在于,既有利于保证法律的严肃性,又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公 民的能力参差不齐,且未实行律师强制代理制度,所以对一些弱势群体的诉权 保障做了适当的倾斜。第1 1 0 条规定:“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 一) 当 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 诉讼请求和 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三)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该条是对 起诉状内容的规定。第1 1 3 条和第1 5 0 条是民事答辩制度进行了规定,第1 1 3 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同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 收到之日起十五同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 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 理”;第1 5 0 条规定:“原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状,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副 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只内提出答辩状。人民法院 1 2 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副本送达上诉人。对方当事人不提出答辩状 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由以上规定可知,在被告答辩方面的权利及义务 规定相对简单,甚至答辩状的提交与否都不影响案件的审理,这样简易的规定 势必会造成问题的出现。 3 2 我国民事诉答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3 2 1 对诉讼主体资格要求过高 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 0 8 条中,要求原告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该规 定混淆了正当当事人与程序当事人的概念。正当当事人不仅要求实体适格,还要 求程序适格,具有诉讼实施权,而程序当事人只需具备如下特征即可:以自己的 名义进行诉讼;要求法院就具体案件行使审判权;要求法院就诉讼请求作出裁判。 现代民事诉讼法学理论普遍把程序意义的当事人作为识别当事人的标准,因为对 当事人是否适格的判断,必须在审查立案时确定,而此晾诉讼尚未开始,无从对 案件的实体问题进行审查,只能对程序问题进行确认,把“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 系作为原告适格的条件,是不合理的。民事诉讼法的这一规定,使司法实践产 生了难以解决的矛盾:当事人必须在起诉受理阶段确定,而在这个阶段对案件的 实质审理还没有开始,无法判断原告是不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法院的立案 机构在没有经过法庭审理的情况下,就对涉及实体法律关系的问题进行了裁决, 有违诉讼法理,损害了当事人的裁判请求权。 3 2 2 起诉条件过高 2 0 世纪9 0 年代术期,为了保证审判公平,杜绝审理案件的人员与当事人单 方接触,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立审分离”,即将法院的立案工作与审判工作分 开,由不同的组织机构进行,1 9 9 7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 暂行规定的颁布意味着“立审分离 从试点阶段到完成了最终的制度确立。立 案庭的大量工作是对起诉的审查以及相应的处理,“审查立案是立案工作的重 点。”2 9 立审分离的实质在于加强立案工作,强化法院对起诉条件的审查和相应的 处理,强调立案对审判的制约,试图解决“起诉难”的问题。但是由于起诉条件 过高,对立案的强调实际上反过来强化了“起诉难 的现状,因为在立案阶段, 立案庭依据现行起诉条件对当事人起诉的审查,实质上已经在进行实质审查,是 行使审判权的行为,又缺乏对当事人相应的程序保障,当事人无法通过庭审表达 2 9 纪敏:法院立案- t 作及改革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6 6 页。 1 3 自己的主张。 3 2 3 被告不答辩引起种种不良后果 在我国的审判实务中,被告不按期提交答辩状的行为比较普遍,据统计,被 告按期提交答辩状不到全部案件的1 0 。3 0 受传统法治思想影响,整个诉讼是由 法院主导,在丌庭审理前,法院为查明案件事实,可以主动调查收集证据,而不 受当事人诉答状中主张的限制,答辩状只是作为案情发现的一种方式,是否按期 提出及提交与否已经无关紧要。所以,在民事诉讼法第1 1 3 条规定中,对被告提 交答辩状只有期间的规定,并没有强制答辩的义务性规定根据这一规定,被告不 提交答辩状,也不会承担任何诉讼上的后果。另外,从目前民事诉讼和立法实践 看,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是缺席判决的条件,即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也不会必然引 起法院作出缺席判决的后果,对诉讼程序没有任何影响。尽管最高人民法院民 诉证据若干规定第3 2 条规定,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 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但是并没有明确不提交书面答 辩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笔者认为,没有规定强制答辩义务是立法上的重大缺陷。因为:第一,诉讼 是解决民事纠纷的特定机制,而民事纠纷是对方当事人对某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的争执,如果只有原告提出诉讼请求,被告没有应答,就表明了双方并不存在争 议,没有了诉讼中的进攻与防御,诉讼再继续进行已没有太大必要。第二,被告 没有针对原告的起诉作出应答,就无从体现双方的冲突所在,不利于法官整理争 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诉讼活动,包括当事人的举证和质证等,这样会造成诉讼的 盲目性,有悖于民事诉讼的效益价值目标,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增加当事人的 诉讼成本。第三,诉讼是公权介入以解决私权纠纷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当事人 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都可能产生特定的法律后果。被告对于原告的起诉不 作为答辩,应认为是对自己权利的放弃和对原告诉讼请求的承认。第四,违背司 法被动性原理。消极、被动的法院居于中立地位,对双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裁判, 被告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并不否认或抗辩,如果法官还判决其胜诉,则是法官的审 判权对当事人的处分权的一种干涉,违背了法官被动的立场。第五,违反了民事 诉讼法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平等 的,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以及行使诉讼权利的方便。 3 0 李斌:诉讼指挥权与民事诉讼,载于法律适用,2 0 0 0 年第1 2 期,第1 2 5 页。 1 4 3 2 4 缺少诉答状修改和补充的规定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诉答状修改和补充的没有全面规定,只在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适用 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 4 0 条中规定, 当事人在诉状中有谩骂和人身攻击之词,送达副本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不利于案 件解决的,人民法院应当说服其实事求是地修改。坚持不改的,可以送达起诉状 副本。且这条规定是从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角度,而不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角 度来规定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处分原则,当事人在合法的范围内可以行使自己 的诉讼权利,原告增加或减少诉讼请求而对起诉状的修改和补充使其行使权利的 体现,应予许可。但问题是,对于答辩状的修改和补充有没有时间的限制? 可能 修改几次? 答辩状送达后还能不能修改? 什么时间内可以修改? 等等,法律都没 有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存在当事人随意修 改起诉状,法院也没有及时将修改内容送达给对方当事人,造成对方当事人不能 为法庭审理做好充分准备。由于诉讼是因原告起诉而开始,原告的具体诉讼请求 决定和影响了诉讼的内容和进程,法院也是针对“告 而“理 的,有具体的诉 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是起诉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些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必须是明 确和相对固定化的。为什么说“相对固定化”而不是“绝对固定化 呢? 一方面, 诉答状的修改和补充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遵循一定的规则,例如要有时间、次 数和程序的规定,不能随意修改和补充;另一方面,基于正义和公平的要求,可 以对诉答状进行修改和补充。 1 5 第4 章改革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构想 4 1 我国民事诉答程序的完善须遵循的原则 民事诉答程序是审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民事诉讼程序至关 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其价值取向、所遵循的原则是与我国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及 所遵循原则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民事诉答程序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事诉 讼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该指导思想如下: 4 1 1 公正原则 民事诉讼作为国家公权力解决私人纠纷的制度,理应包含了当事人希望通过 国家力量解决纠纷达到预期追求效果的期盼,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正是民事诉讼 的首要价值目标。民事诉答程序作为诉讼程序的组成部分也应当体现公正性取 向。民事诉答程序作为民事诉讼程序的初始阶段,是引导民事诉讼通向正义的桥 梁,是诉讼解决纠纷的第一道门槛。因此,民事诉答程序与公正价值具有密不可 分的联系。但是,无论制度的设置如何完美,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公正是不可能的。 公正只能作为一种“绝对指向 而存在。但是这并不妨碍公正作为民事诉讼制度 永恒的价值追求。 4 1 2 效率原则 效率作为法的价值之一,在法的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法律 的效率价值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尤其是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家特别强调的效率 价值。经济分析法学家认为,法律制度最终受到效率原理的支配,法律安排实际 上是以效率为核心。如果存在交换代价,不论怎样选择法律规则,有效率的结果 就不可能会在每个法律规则下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效率的法律规则就是将 交换代价的影响减至最低的法律规则。经济分析法学家揭示了效率原理在法律制 度和法律安排中的两个一般作用。一是效率原理决定了国家是否运用法的手段干 预经济生活。一是权利的保护方法也往往是根据效率原理来确定。而在具体法律 制度的设置方面,效率原则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国家角度来讲, 诉答程序的设置效果,应为降低民事程序正常进行的难度,能为民事审前程序乃 至整个民事诉讼程序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从而节约相关的审判资源。另一方 1 6 面是从个人角度来讲,表面上看司法资源的节约,当事人却担当了相应的任务, 也就意味着可能增加了一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然而事实上相对成本增加并不意 味着绝对成本的增加,恰恰相反,绝对成本因制度的完美设置相应减少。所以, 效率原则必然是民事诉答程序不懈的追求。 4 1 3 借鉴别国制度同时注重本国国情的原则 国情性应当成为司法改革方案设计和移植、借鉴外国经验有益经验的首要考 量,否则改革方案的设计可能十分符合工具理性,但却可能因为失去本土的资源 的支持而在实践与操作的层面变得窒碍难行。3 1 因此,构建我国诉答程序借鉴欧 美国家的有益经验是必然的。考察各国的民事诉答程序,笔者发现其中较具代表 性的是德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