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创新.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创新.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创新.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创新.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创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与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研究生:古丽指导教师:陈万松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 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最新成果,是人类对发展问题探索的最新结晶。 本文首先分析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重点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 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探索,再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理论发展 中梳理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渊源,接着阐述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具体体 现,最后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三个方面对其理论创新进行了评析。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该理论的提出既是对中国改 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模式经验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外发展理论精华的继承和发 展。在发展形式的新思考、发展目标的新界定和发展途径的新选择三个方面的 创新性思维中,充分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品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渊源理论创新 r e s e a r c ho n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t e c e d e n t sa n dt h e o r e t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o ft h es c i e n t i f i cc o n c e p t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j o r :m a r x i s t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s p o s t g r a d u a t e :l ig u s u p e r v i s o r :c h e r tw a n s o n g a b s t r a c t :i nl i g h to ft h eb a s i cr e a l i t yt h a tc h i n ai si nt h ep r i m a r ys t a g eo f s o c i a l i s m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o u t l o o ko n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b e e nf o r m u l a t e dn o to n l yt o m e e tn e w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b ya n a l y z i n gc h i n a so w np r a c t i c ea n d d r a w i n go n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o t h e rc o u n t r i e si n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a l s oi st h el a t e s t 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 a d a p t i n g m a r x i s mt oc h i n e s ec o n d i t i o n sa n dt h el a t e s t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si ni s s u e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h u m a nb e i n g sa r ep u r s u i t t h et h e s i s ,w h i c hf i r s t l ya n a l y s e st h ep r a c t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s c i e n t i f i c o u t l o o ko nd e v e l o p m e n te s p e c i a l l yt h ed e e p s e a t e dp r o b l e m si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i n c et h e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u p ,t h e nc o m b s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t e c e d e n t so f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o u t l o o ko nd e v e l o p m e n tb yb o t hd o m e s t i ca n df o r e i g nt h e o r e t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d d i t o n a l l ye x p a t i a t e o nc o n c r e t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t h e o r e t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so ft h es c i e n t i f i co u t l o o k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a tl a s tt h et h e s i sc o m m e n t s 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 o r e t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so ft h es c i e n t i f i co u t l o o k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p h i l o s o p h ys o c i o l o g ya n de t h i c s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o u t l o o ko nd e v e l o p m e n ti st h el a t e s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a d a p t i n g m a r x i s mt oc h i n e s ec o n d i t i o n s ,t h et h o e r y sp u tf o r w a r di sn o to n l ys u m - u po ft h e 3 0y e a r s e x p e r i e n c e so fc h i n a s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u p ,b u ta l s oi n h e r i t sa n d d e v e l o p se l i t eo ft h e o r i e so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i ta d e q u a t e l yr e f l e c t s t h ei n n o v a t i v en a t u r eo ft h es c i e n t i f i co u t l o o ko n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o r yw h i c hk e e p s i i u pw i t ht h et i m e s k e yw o r d s :s c i e n t i f i co u t l o o k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t e c e d e n t s , t h e o r e t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s i i i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堕互拴丝撞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 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 检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霍 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支 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导师 一q 2 一a 灯 月 睦厂 _ 一 氰 年 签 移 秘 啪 储 耖 蚶 瑚 幻 日 、啊_乙 倒 泞 釉 签 弓 寸口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发展问题历来都是人类不断探索的主题,既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 题,也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实践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又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准确把握发展的要义,对中华民族的 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都在谈论发展,但是何谓发展? 如何看待发展? 怎样才能更好的发 展? 这些问题又常常让入迷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的历史性探索,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不足,积累了一些深 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之前对发展观认识的某些偏颇密 切相关,要更好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合理发展观的基础上,针 对目前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 第四代领导集体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进行新的 思考,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 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和传统发展思路相比,科学发展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创新,梳理科学发展观 的理论渊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 观的理论创新,有助于加深和拓宽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深化对经济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有助于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渊源脉络,从而 促进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人类发展问题的最新认 识。它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完善了发展的思路、丰富了发展的内容,开启了人 类探索发展问题的新篇章。 1 国外研究现状 中共十七大正式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之后,大多数国外研究者都对科学 发展观给予了肯定,但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缺乏较为全面、深入的成果问世。 不过国外对发展观的研究对我们也不无借鉴作用。 国外特别是西方的发展理论兴起于二战时期,是在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 总结中得出来的。西方学者对发展观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西方传统发展观、综 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以及西方现代发展观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认为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的西方传统发展观。这种观点把发展 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物质财富的增加。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 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研究的著名的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式中提出,资本 产出比( v ) 不变,储蓄率( s ) 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就是资本积累率。 换句话说,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资本积累成了经济增长的惟一决定因素。 罗斯托在经济成长论一文中将发展、现代性的本质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将 发展经济所指认的经济增长理论等同于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 第二个阶段是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这两个观点是在对环境问题和 社会综合发展的思考中产生的,盛行于2 0 世纪7 0 、8 0 年代。法国经济学和社 会学家佩鲁撰写的新发展观提出,“整体的、内生的、综合的、以 人为中心的、关注文化价值的新发展理论。”联合国发表的发展权利宣 言中对综合发展观进行了阐述,认为“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 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 1 9 8 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上,首次提 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 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1 9 9 2 年联 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制定的2 1 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由理论 走向实践。 第三个阶段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其代表作有:乌母祖里克的人权与 发展,联合国的第二个十年发展计划等。1 9 9 4 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提 出“人类带着潜在的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出一种环境, 。曹荣湘国外发展理论研究评述 n 人民日报,2 0 0 5 ( 0 9 ) 圆周明海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权的借鉴、超越与发展 j 探索,2 0 0 9 ( 0 3 ) 2 在这一环境中,所有的人都能施展他们的能力,不仅为这一代,而且能为下一 代提供发展机会。”1 9 9 5 年,在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通过的社会发展问 题世界首脑会议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强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 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2 国内研究现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发展观之后,国内理论界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开始兴起。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阐述后,国内研究形成了高潮,出现了一大批优 秀研究成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人民出版社和学习出版社共同出版的理 论热点面对面2 0 0 s ) 一书中的最新成果重大战略思想一为什么要深入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从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 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以及我们要不断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成因和现实意义。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既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四个 方面的内容,又深刻阐述了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涵,进一步揭示出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就是坚持以人 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努力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学习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学习读本一书中,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历史性的评价,认为科学发 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 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科学体系,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由赵小芒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发展观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 函杨军生新发展观的兴起 n 学习时报,第2 6 0 期 营理论热点面对面2 0 0 8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8 :1 7 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 m 北京:学习出版社,2 0 0 9 :5 4 3 新成果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专著之一。此书主要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 的理论基础、现实条件、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同时,将科学发展观扩展到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中,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的继承与发展。 总的来说,国内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多 数成果都重在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进行研究,较为全面的对科学发展观的理 论渊源,尤其是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研究较少。本文力求立足在新的时代背 景下,更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创新,以便更好 的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 1 研究目标 ( 1 ) 较为全面的梳理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 2 ) 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2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本部分是在对改革开放成就肯定 的基础上,重点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揭示和发展模式存在问题 的原因反思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三十年辉煌成就背后存在的深层 次矛盾及其原因。 第二部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渊源。本部分从西方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包括西方传统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西方现代发展观;马克思 和恩格斯的发展观,包括对发展规律、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和目的的探索以及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观,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三部分,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具体体现。该部分着重从科学发展观对 发展形式、发展目标、发展途径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中,找出它的理论创新之处。 第四部分,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多维评析。这部分从哲学角度、社会 学角度、伦理学角度三方面评析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4 3 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理论经验总结的梳理,全面整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 源,并总结出科学发展观在发展形式、发展目标、发展途径方面的理论创新。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 1 研究方法 首先是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本文研究的根本方法。运用马克思 主义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从历史现实条件出发,用普遍联系、运动发展、对立 统一的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次是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准确把握研究中的核 心概念,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同时,借鉴其中比 较成熟的研究框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思路上的帮助。 除此之外本文还运用比较分析法等。 2 实施方案 第一,收集资料; 第二,对资料进行筛选和归类整理; 第三,撰写论文初稿并上交导师指导、修改; 第四,论文修改并定稿。 ( 五) 创新与不足 1 本文创新点 一是立足新的时代背景,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 二是分别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 创新进行了评析。 2 本文不足处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篇文章的研究是粗浅的,在研究的深度和把握的准 确度尚有诸多不足,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前进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解决 个人和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都必须依靠发展。人人都希望更好 的发展,每个政党都在为发展而奋斗。但什么是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发展是事物从一种质态转变为另一种质态,或从一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出另一种 运动形式的过程,特别是指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 复杂的前进运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发展一般是指国家或社会由落后向先 进、由不发达到发达,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的过程。 发展观则是对事物是否变化和怎样变化的根本观点,在今天通常是指对一 个国家如何发展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我国当前所指的发展观主要是指中国 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 包括:发展道路、发展目的、发展战略等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 对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和探索,取 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然而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由此引发 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针对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 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阶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揭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丰硕成果,人民 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来说,这三十年的发展是非常成功的,中国 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实际发展中过分注重经济发展, 忽略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促使 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观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 1 g d p 指数上升、社会综合指标下降 6 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实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g d p 增长速度,表明这 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活力。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的“改革开放3 0 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资料显 示,“按2 0 0 7 年的总量计算,中国的g d p 比1 9 7 8 年改革开放之初增长了1 4 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g d p 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1 9 9 0 年 为第十位,2 0 0 0 年上升到第六位,2 0 0 5 年上升到第五位,2 0 0 6 年上升到第四 位,2 0 0 8 年上升到了第三位,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 0 0 9 年,在全世界 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经济普遍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的经济仍全年保持 较高增速;保持低通胀,稳定了全球的经济形势。世界银行专家组曾评论说, 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在 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总和的国家,这一成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 人注目的发展。 然而,g d p 上升的背后,是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是 无节制的使用资源、能源和破坏环境,并由此造成了东西部经济落差大、个人 贫富差距严重、城乡区域差距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等社会问题。改革发展三十 年,虽然g d p 在逐年高速的增长,但是社会综合指标却明显下降,随着社会发 展的推进,这一畸形的发展带来的危害会越来越多的曝光在世人面前,我们不 得不反思和改变旧的观念,思考新的发展思路。 2 要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 过去三十年中,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的 增长方式为主,以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为代价来求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 人民的经济收入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资源i 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正所谓要了金山银山,丢了绿水青山。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荒漠化土 地面积达2 6 7 4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 7 9 ,而且每年还以1 万多平 方公里的速度在递增;我国1 8 个省的4 7 1 个县里,近4 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 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 3 9 5 亿吨,超过 环境容量的8 2 ;我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4 0 9 ,7 5 的湖泊出现不 。中国g d p 3 0 年增长1 4 倍 e b o l 新华网,2 0 0 8 1 2 1 6 7 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我国尚有3 6 亿农村人口喝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与环 境密切相关的疾病每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导致 居民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 如何切实的解决上述问题,促进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如何实 现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向低污染、低消耗、高产出的转化,已经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课题。研究表明:生态价值的利润已经远远超过目前依靠破坏生态所 产生的现金价值的很多倍。经济发展也不能继续依靠对能源的无节制发掘,我 们必须转变发展观点,要金山银山的同时,也要给老百姓一个美好的生活家园,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 绿水青山,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3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贫富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 社会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也不断扩大,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 严重的不平衡。 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说明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是芒果形,处于顶端的 富裕人群很少,处于中间的中产人群居大多数,底端是少数的贫困人群;而用 来表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图形则是金字塔形,极少数富裕人群在金字塔顶 端,处于中产生活水平的人群也不多,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处于宽阔的金字塔底 部一低生活水平区域。相比较来说,中产人群占大多数的芒果形社会是比较稳 定的,而低收入人群占总人数绝大多数的金字塔形社会则很不稳定,这样的社 会结构极易引起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正如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在网络上接受 专访谈到分配问题时所说,一个社会,当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那么注定它 是不公平的,这个社会也是不稳定的。如何实现金字塔形社会向芒果形社会的 转变也是当今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九三学社中央副主 席、全国政协常委赖明代表九三学社为中央所作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函赵小芒科学发展观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7 :1 8 1 1 8 2 鲁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n 经济日报,2 0 0 5 0 3 0 5 8 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发言指出:“贫富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的4 5 :1 扩大到现在的1 2 6 6 :1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 9 9 8 年的2 5 1 :1 扩大到2 0 0 8 年 的3 3 1 :1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g d p 比重从1 9 9 6 年的1 8 8 下降到2 0 0 7 年的 9 3 ;从1 9 7 8 到2 0 0 7 年,东部与中、西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分别从 1 2 倍、1 1 倍扩大到1 4 6 倍和1 5 0 倍,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扩大更大。 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和思想上 做出改变,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问题。 ( 二) 改革以来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反思 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追根溯源, 探析诱发这些社会问题的原因有利于新的发展。 1 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 在2 0 世纪9 0 年代之前,各国学者和各国政府往往都主要关心经济发展, 尤其是g d p 数量的增长。这是正确的,因为没有经济增长,人类社会将处于极 端贫困的状态。经济增长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可以为社会文化、 社会生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可以保证社会政治制度的相对稳定。中 国开放发展的三十年来,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中心任务,中国经济也有 了迅速的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 社会发展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造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平衡。 这些不平衡大概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 展,很不协调。第二,经济发展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 革和发展;第三,经济结构调整了,但社会结构没有相应的调整过来。这些不 平衡迫使我们对传统的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观点提出质疑,如果我们不 转变观点,协调发展亦就不可能实现。 2 重经济总量扩大、轻经济结构优化 函九三学社关于改革国民收入分配建言引起广泛关注 e b o l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网,2 0 0 9 0 6 2 4 9 我国的发展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个中心下,又以追求经济总量的 扩大为主要目标。经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国家的综 合国力,但是单一的、粗放的、无统一规划的“缺陷”发展道路,必定对发展 造成致命伤害。中国目前虽然是世界工厂,但在核心科技领域、完整产业链、 高新技术配套以及产品二次加工方面相对落后,竞争力局限于廉价的劳动力市 场供给,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民收入一直在不断增加,“去年我国国内 生产总值达到3 3 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 7 ;财政收入6 8 5 万亿元,增长 1 1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7 1 7 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1 5 3 元,实际 增长9 8 和8 5 。”但是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并没有实现相应优 化,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存在很多不协调:经济快速发展,但城市化大大滞后, 没有同步发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较大偏差,就业结构转型滞后等等。 这些问题使我们重新重视经济结构的优化问题,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也要 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以优化的结构促进更好的发展。 3 重物质财富获取、轻环境生态保护 生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和生态环境应该是和平共处的,人类应 该保护和发展生态,而不是无限的索取。早在2 0 世纪7 0 年代,西方学者就己 经阐述了人类生存、发展同环境、能源之间的关系。中国在发展中没有很好的 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而是在急于改变贫穷面貌心态的心态指导下,以粗放型 的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无节制的滥用资源能源、污染环境,在人均 g d p 8 0 0 - - 1 0 0 0 美元时就出现了发达国家在人均g d p 3 0 0 0 - - 1 0 0 0 0 美元时才出现 的环境污染状况,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着污染和危险的环境之中。我们对生 态破坏和资源损耗,不仪影响了我们自己生存的环境质量,也严重剥夺了后代 人资源共享的权利,如不改变发展方式,切实处理这个问题,永续发展将成为 一句空话。 4 。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 家宝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e b o l 中国政府网,2 0 1 0 0 3 0 5 1 0 总结过去、立足当代、关注未来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现实却非如 此。在一些人眼里和心中,总结过去是形式、立足当代是现实、关注未来是务 虚,他们喊着战略发展,但缺乏战略的全局思考和长远目光,其真正关注的是 短期效益、眼前利益。具体而言,当官者考虑任期“政绩9 99 经营者唯求当代 效益,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代际责任根本不在考虑、重视之列。这种现状 造成的结果就是资源遭摧残、环境被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难以实现,科学发 展提出的永续发展也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5 重物质成果、轻精神需求 物质财富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精神财富是满足人类心灵的需求 和享受。科学发展理应追求物质、关注精神,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一些人认 为,物质是实在的、万能的,精神是虚无的、无能的。他们打着团结友爱、相 互协作的旗子,实际上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不惜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他们 追求物质的同时,摒弃了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甚至对其提出质疑。 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淡漠、心灵空虚、精神生活匮乏。 精神财富是心灵的慰藉品,没有精神享受的发展,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发展; 物质财富递增的同时,人们并没有感觉到相应的开心和幸福,这样的发展是值 得我们反思的。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渊源 中共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和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科学 发展观的理论渊源是西方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以及毛泽东、邓小 平、江泽民的发展观。 ( 一) 西方发展观及其启示 人类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探求过程。中国的发展观作为世 界发展观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也受到其他国家先进发展思想的影响。西 方的发展观对提出科学发展观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 之一。 当代西方发展观形成与演变的历史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西方传统发展 观阶段、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阶段、西方现代发展观阶段。 1 西方传统发展观 西方传统发展观是基于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总结,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如 何追赶发达国家的思考中总结出来的,其特点是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的,并认 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是发展。西方传统发展观可以归纳为:“发展= 经济”的 经济增长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从战争的噩梦中清醒过来,追求和平与发展 成为了各国人民的普遍价值目标。面对战后严重的饥荒和物质匮乏,以发展经 济为中心,认为“发展= 经济”的经济增长观应运而生,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 刘易斯、美国的保罗巴兰等。这一理论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长,落后国家才 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因此,他们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等同 于物质财富的增加。具体而言,他们将国民生产总值g n p 或国内生产总值g d p 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形成了以g n p 或g d p 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 自亚当斯密以来的西方经济学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经济增长等于发 展,无论是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增长理论还是李嘉图的经济增长理论都强调 1 2 储蓄增长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2 0 世纪4 0 年代后,英国经济学家 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提出,资本产出比( v ) 不变,储蓄率( s ) 决定 了经济增长率,储蓄率就是资本积累率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哈罗德一多马的 经济增长模式中,资本积累成了经济增长的惟一决定因素。 将经济增长的速度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满足人 们的生活需求、解决经济困难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 了迅速的恢复并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不可否认,经济增长理论对当时的经 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社会的主 要问题,反而造成了一些矛盾的激化,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 长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 2 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随着人口增加、资源紧缩、环境污染、社会两极分 化严重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受到了 严峻的挑战。社会各界开始对发展观进行新的思考,出现了很多新思潮。到 2 0 世纪7 0 、8 0 年代时,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逐渐成为社会对发展问题 认识的主要思想。 1 9 8 3 年,法国经济学和社会学家佩鲁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金“研究综 合发展观”专家会议组要求,在撰写的新发展观一书中提出了“整体的”、 “内生的”、“综合的 、“以人为中心的”、“关注文化价值的”新发展理论。他 认为,这种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发展 = 经济+ 自然+ 社会+ 人 的综合发展观。 社会综合发展观之所以能够取代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观,不仅因为如果没 有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诸方面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发展,社会会陷入危机 和动荡,也在于如果没有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等诸方面的发展作为基础, 社会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1 9 8 6 年联合国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 强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 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平分配的基础 1 3 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发 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即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 完整现象。 综合发展观在发展理念上有二个方面的转变:第一,在一定的程度上跳出 了单纯的把经济增长看作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的传统观点,意识到了整个社会 结构中政治、文化、生态的现代化对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第二,着重强 调了发展要以人为中心,认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才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统 一追求。 综合发展观的提出,表明西方对发展观的认识开始实现从“以物为中心 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这是发展观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和历史性的转折,标 志着人类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与发展意识的逐步觉醒。但是,综合发展观也存 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在考虑发展的时候,缺少一种可持续的、长远的考虑; 另外,它把发展的焦点过于集中在人的身上,忽略了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制 约。虽然有这些不足,但从总的来说,综合发展观仍不失为发展观认识上的一 次飞跃,它为后人研究发展问题指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但由于它自身的 局限性还不足以成为指导人类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还需要后人继续研究和探 索。 在综合发展观出现的同时,人们基于对生态环境长远发展以及人类的可持 续发展的考虑,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提出了他们的新 发展观,主张通过对生态的保护使经济得以健康、持续地发展,这就是“持续 发展观。1 9 8 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中第一次对“可持续发展”作了界定,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1 9 9 2 年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得到了参会者的普遍认同并做出了关于全 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大会还制定了2 1 世纪议程,这一纲领被称为 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理论酝酿开始走 向实践阶段,标志着人类的文明进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可持续发展观对发展有全新的诠释,包涵丰富的内容。第一,强调发展的 周明海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权的借鉴、超越与发展 j 探索,2 0 0 9 ( 0 3 ) 1 4 必要性,认为各国都有发展的权力。只有社会不断的发展才能提高入们的生活 水平,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强调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 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和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决定了人类发 展的可持续性,环境的质量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第三,提出了代际公 平的概念。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同样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当代人在发展时,必 须考虑留给后代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永续发 展。 可持续发展不仅注重发展要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 变,而且更加强调发展的延续性和连续性,是发展观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3 西方现代发展观 2 0 世纪9 0 年代后,国外学者对社会的发展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社 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是人的发展、是人的内蕴力量的具体体现,强调人是发展 的主体和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针对一些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的主体与客体倒置、人与 物的价值错位现象,联合国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发展的文件,强调要以人为 中心。在第二个十年计划中,明确指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所有的人民 能更好地生活提供日益增多的机会;在1 9 9 4 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又指出“人 类带着潜在的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出一种环境,在这 一环境中,所有的人都能施展他们的能力,不仅为这一代,而且能为下一代提 供发展机会。 1 9 9 5 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社会发展首脑会议上,通过 的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指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 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些观点得到了参与国的广泛认同,真 正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基础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变革, 使发展开始注重人的主体性,确立了人在社会发展中既是动力主体又是价值主 体和责任主体的主人翁地位,把发展问题带入了一个更高、更新的研究层面。 西方的发展观从单纯的注重经济增长到注重社会综合、可持续的发展,将 杨军生新发展观的兴起 n 学习时报,第2 6 0 期 1 5 发展目标从注重物质的增长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发展观认识的量变到 质变的飞跃。总体来说,经过西方学者几十年的思考和探索,发展观的更新越 来越朝着深入、系统、全面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方向前进。应该肯定的是,这其 中的每一种发展模式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每一次肯定后 的否定都为后人研究发展观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积极素材。但是,由于研 究视角的单一、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学等原因,他们研究的发展观的科学性还是 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探索在值得后人借鉴和吸收的同时,也需要后人突破和 创新。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发展观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和揭示、对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和预测中体现出来的,它主要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 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1 关于发展规律的探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律。就整个人类发展而言,马克思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基本矛盾,物质决定 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他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 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 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罾从社会发展方面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生产以及随 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 终极原因,不应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3 2 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7 7 6 1 6 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其中,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并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与生 产力所处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2 关于发展方向的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现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不 可调和的矛盾后,提出应建立一个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 共产主义国家。共产主义为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指出了一条明路,其 目的是彻底根除阶级社会的根源私有制。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最高目标“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 路,一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 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用阶级斗争来推翻私有制社会,以实现社会的转型。 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 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固 3 关于发展动力和目的的观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 的,因此发展依靠的动力也是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 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 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固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 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当然,社会发展也不是完 全按照人们的思维来发展的。社会发展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