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号:10524 学号:12009619 密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 学位申请人姓名: 卢素果 导师姓名及职称: 熊芳 副教授 培养单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论文提交日 期: 2012.4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a research on marxisms outlook of happiness and practice by lu suguo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in marxism basic principle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upervisor professor xiong fang april ,2012 a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 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绪 论 . 1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1 (一)选题的缘由 . 1 (二)选题的意义 . 1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 (一)国内研究现状 . 2 (二)国外研究现状 . 3 (三)国内外研究的特点 . 4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4 四、拟创新之处 . 5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概述 . 6 一、几个相关概念界定 . 6 (一)广义的幸福的定义 . 6 (二)广义的幸福观的定义 . 6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 7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创立 . 8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创立的时代背景 . 8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创立的思想前提 . 8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创立的历史过程 . 9 (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西方传统幸福观的超越 . 10 三、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理解 . 12 (一)幸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 13 (二)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 13 (三)幸福是劳动和享受的统一 . 14 (四)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 1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探讨 . 17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条件 . 17 (一)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 17 (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 . 18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 2 (三)精神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 18 (四)全面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19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内容 . 20 (一)生活富裕是幸福的物质内容 . 20 (二)精神充实是幸福的精神内容 . 21 (三)环境友好是幸福的自然内容 . 21 (四)安定团结是幸福的社会内容 . 22 (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最高目的 . 23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研究 . 24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过程 . 24 (一)改革开放之前:政治幸福观 . 24 (二)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幸福观 . 24 (三)当前时期:全面的幸福观 . 25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实践的制约因素 . 26 (一)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26 (二)民主政治建设不全面 . 27 (三)价值追求和信仰的缺失 . 27 (四)民生问题凸显 . 28 (五)生态环境恶化 . 29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途径 . 29 (一)统筹、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 . 29 (二)建设实现政治文明 . 30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 . 31 (四)加强民生建设 . 31 (五)促进生态文明 . 32 结 论 . 34 参考文献 . 36 致 谢 . 38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39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二十一世纪是建设幸福的世纪。有正确的幸福观的 指导对我们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导言和三章内容构成。 导言部分写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 法,拟创新点。 第一章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概述,分三节,分别是:几个相关概念的 界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理解。 第二章分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探讨。第一节,马克思主 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条件,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制度保障; 改革开放:奠定物质基础;先进的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和谐社会构建: 提供全面的社会环境。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当代内容。 第三章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研究。第一节,马克思 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过程: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幸福观;改革开放之 初的经济幸福观;当前时期的全面的幸福观。第二节,当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实践的制约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主法制建设不全面,信仰缺失, 民生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第三节,当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实践途径。因 为有科学发展观、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指导,通过对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政治文明的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对生态文明的促进,就能共同创建 一个和谐社会,向幸福快乐的生活迈进。 关键词: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统筹协调;生态文明;民生;服务型政府 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 ii abstract happiness is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building happiness. with the right guidance cf happiness we have a lot c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s primarily made up of introduction and three chapters. there ar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concept of happiness in china. marxist view of happiness beyond sentimental view of happiness, rational view of happiness and the christian theological happiness concept, it is a wide range of dialectical unity. the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i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cf happiness. the marxism happy view in chinas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experienced the political happy view, the economical happy view and the humanist happy view evolution. happiness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reflected in: rich people and strong country, democratic and legal system, the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piritual culture, people and nature in harmony. 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 of the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happiness factors, such as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 is not comprehensive, the lack of faith, livelihood issue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re are many practical ways to enhance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happiness.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ulture and prosperity development,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n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harmonious society, toward the long and happy life. key words: happiness; the marxist concept of happiness; co-ordin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oples livelihoo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harmonious society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物 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焦虑、浮躁,生存 面临巨大压力,人们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没了信仰追求,心灵无处安放,因为 不幸福, 所以更加渴望幸福。 在已经满足了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有了新的需要, 这种需要更多地体现在精神生活方面。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 都更加关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关注人格的平等、人的尊严等问题,这些都可以 概括为对幸福的强烈追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包含着满足人 民幸福需求的人学目的,温家宝总理在 2010 年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 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更是明确了这一点。 “十二五”期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们对幸福的期望值 越来越高,幸福的目标向更为全面的、理想的幸福观转化。现实生活迫切需要 一种正确的幸福观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学术界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在向纵深、 全面、系统方面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考虑,我决定把自己的论文选题定为“马克思主义幸福 观及其实践研究” 。 这一选题的提出符合了当前形势发展的需求, 它能以正确的 幸福观来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有利于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选题的意义 1 1、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当今中国,幸福观正处在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时空交汇点上。这种情况 使我们面临着“变革”和“重建”的双重任务。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幸福 观是科学的幸福观。它也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本文通过对马克思 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的研究,其理论意义体现在: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把握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幸福观的发展历史,确认马克 思主义幸福观是一种全新的幸福观;有助于我们体会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人学实质。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 2 2.2.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第一,对个人追求幸福的实践发挥正确的领引作用,提供马克思主义幸福 观的指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搞清楚 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人生幸福,这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 义。人总是在追求幸福的,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引导下,人的这种幸福 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基于其理论 学说中关于幸福的现实性,可以对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起到正确的引领作 用。 第二,能够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支 撑。倡导克思主义幸福观,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和创造幸福生 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面临身与心、 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能和谐统一而带来的问题。幸福观的问题实际上是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 践的研究,也是为能够“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些理论 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幸福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江畅著 幸福之路:伦理学启示录 、幸 福与和谐 ,陈瑛主编的 人生幸福论 ,孙瑞坤和孙岩编 幸福 ,高兆明著 幸 福论,陈根法和吴仁杰著幸福论,冯俊科著西方幸福论等。 幸福之路:伦理学启示录提出:任何一种真正的伦理学都是一条通往幸 福之路,而且全面分析了幸福与道德、享受与完善、义务与价值、利己与利他、 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他律与自律等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关系。江畅关于幸 福问题的诸多著作在整理结合后集中体现在幸福与和谐一书,它分别论述 人生幸福论、社会和谐论、世界和谐论、宇宙和谐论、优雅生存论,告诉读者 如何走幸福之路,做智慧之人,创和谐环境,过优雅生活,有理论阐述及应用 的延伸。 孙英通过论幸福本性 、 幸福是什么 、 幸福规律论 、 幸福的实现 、 幸福论等一系列论文探讨了幸福的概念、本性、规律以及实现幸福的要素。 幸福论试图构建一套严密的幸福论体系,逻辑性强,属伦理学的理论创新。 西方幸福论把西方幸福论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希腊罗马 奴隶制时代、 中世纪封建社会时代和近代资本主义时期,并分析了各个时期的幸 福论思想。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苗元江的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从不同侧面研究与探索“幸福是什么” 的问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关注幸福,研究人类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帮助 人们走向幸福。该书局限于心理学领域的探讨。 孙凤的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运用实际调查数据分析社会经济转型对 不同阶层的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邢占军的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一书着眼于幸福体验的内容, 坚持实证主义与现象学结合的方法,强调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双主体”作用, 关注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现象,并力求使所开发的测量工具在特定的文化 背景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黎丹正的幸福在当下从大众心理学和生活哲理角度出发,对现代人的 幸福观进行了深入分析,启发读者放下过去和将来,以平实积极的心态投入现 在的生活中。皮家胜对于幸福也有系列研究: 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 幸 福与德行及其关系新探 、 敲开幸福之门 ,旨在破译幸福密码,指引人们叩开 幸福之门。 闵绪国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论析 ,华中师大 2005 年江海全的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吉林大学 2006 年元宏德的硕士论文探索幸福之路 对该方面也有所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研究了主观幸福感这个主题。陈姝娟、周爱保的主观 幸福感研究综述 、吴明霞的30 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 、段建 华的主观幸福感概述 、苗元江和余嘉元的幸福感:生活质量研究新视角 、 李儒林、张进辅和梁新刚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 、刘仁刚和龚耀先的 老年人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等论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内容和特点, 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 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论文重点探索属于 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的研究主要包括:幸福的概念、幸福与快乐、 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幸福的要素等,西方各种幸福理论,幸福观、主观幸福感, 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及其研究状况、实现幸福的途径等。关于马克思主义幸 福观的研究也有,但不是很多。 (二)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研究幸福的历史由来已久,现当代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曼斯菲尔德 所著的幸福,弗格森的幸福的终结,阿兰所著的幸福散论,罗素所著 的幸福之路 、 罗素谈幸福和快乐哲学等。 英国学者弗格森在 幸福的终结 中怀着对幸福的崇高向往和仰视,从宗教、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 4 信心、信念、道德、激情、感官性等方面,分析了西方现代社会在宗教社会学层 面上的幸福价值观。 罗素在 幸福之路 一书中,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深入透彻地阐释了人类 不幸的源泉和幸福的来源,根据东西方人不同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观念,抽象出普 遍适应的获取幸福的原则。 罗素谈幸福指出,致我们不幸的是“自我中心” , 领我们幸福的是“非自我中心” 。该书浅显易懂,被视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指南与 向导,但当中有一些唯心主义的表现。 美国的内尔.丁斯幸福与教育一书指出:对幸福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幸 福的感受,教育无疑是增进对幸福理解的手段,培养人正确、健康的幸福观。 美国的戴维.吕肯的 幸福的心理学 是一本关于幸福的天然属性与后天培 养的书。主要涉及心理学和遗传学对幸福的研究,以及个人如何能管理自己, 以达到或恢复更高的幸福定点。 德国的作者赫拉德.申克的 幸福的塔罗 中介绍人生十张牌, 分健康是福、 勤奋造就幸福、人生可实现、与命运交锋、幸福创造者等十个部分来展开。告 诉我们幸福是每个人心中的希望和欲望,世界是美好的,要做自己幸福的创造 者。 瑞士的布伦诺.佛雷的幸福与经济学从经济体质、社会制度到工作福利 等方面来剖析幸福,以经济的眼光来解读幸福。 由此可见:国外关于幸福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探索什 么是幸福、 影响幸福的因素等; 第二阶段是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学科、 跨文化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与幸福相关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为人类建构 幸福生活、规划美好的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价值的科学知识。 (三)国内外研究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幸福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不断细化,从最 初“什么是幸福”到幸福感、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测评、主观幸福感、不同群 体不同社会阶层的幸福感、幸福与和谐社会等等,涉及到多个方面,深度广度 都有所加强。关注程度高,研究领域广,跨学科、跨文化,对怎样获得幸福, 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都想找到通往幸福的大门。但对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不是很多,从人学角度出发研究的就更 少了。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文章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写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概况, 分析其超越性和马 克思主义对幸福的理解;然后分析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发展的条件和当代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内容;最后着重写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中国的实践研究,指出制约因素和马克 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实践途径。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主观与客观相 结合的方法。只有首先占有大量详实的材料、文献,汲取、分析前人的研究成 果,才能为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基础,所以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分析法; 科学的理论必须与现实相结合,并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 研究也必须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对实践加以引领,自然本文要采用理论与 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文的撰写不仅依靠客观现实提供的丰富素材,更有作者 的主观看法,所以本文采用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 四、拟创新之处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概述、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理 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从人的本质、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人的发展等的马克思 主义人学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文章内容的创 新点在于: 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西方传统幸福观的超越, 研究了原因所在; 二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条件;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当代 中国的实践过程。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人学实质;发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正确引领和指 导作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 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概述 一、几个相关概念界定 为了更深入的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进行研究,首先要弄清楚幸福、幸福观 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这几个概念的界定。 (一)广义的幸福的定义 幸福,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孰知并非真知” 。尽管思想家、 伦理学家、作家们都从自己的认识出发给幸福做出了解释,但通常采用的是经 验性的描述,可见要对幸福给出一个规范性的界定并非易事。因为幸福是一个 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总体性范畴,既是存在的又是意义的,它既关乎事实 又关乎价值;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主观形式却包含着客观内容。 幸福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因为自己的欲望、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乐的心 理体验。 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 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 又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和需求。 幸福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它既是对客观条件的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主观 意义的价值判断。一方面,体验的是客观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另一方面, 又是主观上的心理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心理体验。所以幸福具有主观和客观 的双重性。从表面看,的确是主观的,是一种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一种非常 主观的东西,这是其主观性。实质上,幸福不是主观任意的,是受一个人需求 的满足和生存发展完满的客观状况决定的,这是其客观性。二者的关系是:主 观性是被动的、被决定的、次要的方面;客观性是主动的、决定的、主要的方 面。另外,主观性可能超越客观性从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个人所享有的幸 福的主观形式可能不具有相应的幸福的客观内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幸福不能等同于满足,而是由满足所产生的一种愉悦 的心理体验。幸福是总体需要的满足。如果以为幸福是人们的所有的需要都得 到满足,那么人就不可能有幸福。因为人的需要太多又源源不断的产生新的需 求。所以把人的需要限定在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上,是 基本需要而不是具体的表面的需要。这里的需要满足是指生存需要得到充分满 足,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二)广义的幸福观的定义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是人们在生活中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生活方式的问题。幸福观 对人生有导向作用,不同的幸福观决定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 样的生活方式,面对这些问题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行动结果。 幸福观选择正确,最后我们就能取得成功;选择错误,生活中就会遭到失 败。持有正确的幸福观的人,拥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有勤奋进取、昂 扬向上的精神,人生道路是光明的,是通向成功的,未来是美好的;反之,选 择错误的幸福观,人持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容易滑向个人主义的深渊,与 平庸苟且为伍,甚至毁掉一生。 因为人的经历,心理、环境等的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观,这反映 了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历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幸福观,或以物质为中心, 或以道德修养为主,或到来世寻求幸福,人们不断探索幸福密码。在现代文明 日新月异的条件下,我们要变革落后的、旧的幸福观,形成新的、先进的、适 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幸福观。这是生活实践的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和 谐社会内涵的时代诉求。 幸福观是人生重要的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幸福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 确的幸福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马克 思主义认为,幸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创 造性劳动产生的对人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满足,并且生存 发展日趋完满的快乐的心理体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多方面的辩证 统一,它不片面,不极端,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关 心人,呵护人,尊重人,对人给予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首先满足 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而且全方位的提高人的生活品味,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发展,所以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仅仅单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幸福的看法,它内在的包含 着当代中国各个阶段的幸福观,如政治幸福观、经济幸福观和当前时期的全面 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让人获得幸福感,使人觉得生活如意,是以人为 本的幸福观 。 现阶段, 以人为本的科学幸福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密切 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自觉的用它来作为我们追求幸福的行动指南,最终走上 幸福的康庄大道。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 8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创立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创立有其充分的时代背景,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简 要分析。 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当时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在西方发展到成熟时期,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 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科学背景: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 进化论等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创立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从 辩证法角度方面的创立提供了依据。 思想背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批判的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有益成分, 汲取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之处,创立了马克思 主义幸福观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创立的思想前提 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有其思想来源一样,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创立也不 是无本之木、凭空而来。它除了批判的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有益成分外,还 是在西方传统幸福观的基础上创立的 ,即:理性主义幸福观、感性主义幸福观 和基督教神学的幸福观。下面大致对这三种幸福观作简单的介绍。 1.理性主义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传统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 图、康德、黑格尔等。在幸福与人生道德的问题上,理性主义重视理性作用, 轻视情感和感性的作用,主张人应该摆脱欲望,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幸福,不断 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在理性主义者看来,只有按理性命令行事才能达到人生 的目的,获得幸福,而重视感官的享受和快乐的人不仅玷污理性,而且更会荒 废人生。 苏格拉底认为 “美德即知识” ,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二人认为幸福的生活是 理性指导下的感情活动,他们主张和谐说,即协调身心活动、理性与感情,使 其和谐发展。犬儒学派和斯多葛学派主张禁欲主义。 康德以先天论为依据,论证了道德的纯洁、德性的尊严和责任的崇高。德 性力量使人不再是欲望的奴隶、神的工具,也不再受神意的支配。但是他的理 论一味的强调自律,强调德行,忽视了人的正常的物质需求,不考虑人的实际 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也便显得软弱无力了。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汲取理性主义幸福观的精华,重视精神道德因素在人的 幸福中所占的比重,肯定幸福来自于精神,但不否认物质幸福的重要性,从而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克服了理性主义幸福观单纯强调精神理性的片面性。 2 感性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来自于感性而非理性, 认为人幸福与否关键在 于人的感情,只要感性欲望的得到满足,就是幸福的。具有此种观点的学者有 很多,古代的代表人物有卢克莱修、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近代的代表人 物有爱尔维修、边沁、霍布斯等。 德谟克利特曾以生动的比喻说, 如果幸福在于身体的快感, 那么就应当说, 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他认为只有思想才是人类最大的优点和生活的 乐趣。 伊壁鸠鲁提出通过自身心理调节来限制人的不切实际的欲望,以“知足” 来实现心理平衡,获得快乐与幸福。这种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 果现实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欲望,只有知足才能常乐。但是,当现实中存在 一定的条件,通过努力争取我们可以实现需求时,我们就应该去争取,获得积 极的快乐。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感性快乐的 思想,另一方面,又把人的感性幸福与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把满足人的需要同 人类社会制度的改善和变动联系起来。近代西方功利主义更是把个人利益作为 道德标准,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确定了对物质利益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正是在感性主义幸福观的基础上意识到,人的幸福应该 首先建立在满足人的正常的物质需求上,人应该有追求物质幸福的权利,幸福 包含着对物质需求的满足。但是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还主张同时不能 忽视精神幸福,否则就成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了。 3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一统天下,认为人的幸福在于来世。这种 幸福观认为人类开始就犯了原罪, 把人的欲望等同于人性, 把人性等同于罪恶。 基督教的幸福观主张放弃现世的生活幸福,需要苦行修炼,追求虚无缥缈的来 世幸福。在修道院达到圣洁状态,才能获得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幸福从天国拉到现实的人间, 把虚无的幸福建立在实 际生活中的创造性的劳动的基础上,汲取了基督教神学幸福观的有益部分,如 互助友爱、诚信、向善等人类永恒的价值观,积极创建幸福生活。 从以上分析可见, 理性主义幸福观、 感性主义幸福观和基督教神学的幸福 观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创立提供了思想前提 。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创立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批判的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 在 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认为幸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多方面的辩证统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怀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一切以人为本,从人的本质出发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实践研究 10 来考虑人的幸福问题。由于“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使得幸福的理论得以发展和 创立,使得“片面的人”发展到“完整的人”,使以前的片面的幸福观发展成 为科学的、辩证的幸福观。 对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形成过程,从以下可以看出其发展脉络: (1)1843 年夏,马克思创作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表明他开始了世界观 的转变,对黑格尔进行批判,为使幸福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拉开帷幕。 (2)1844 年 4 月-8 月创作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它被视为马克 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 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第一个关键点。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的哲学基础。 (3)1845 年 4 月马克思创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清算自己的哲学信 仰,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实现了思想的重大转折。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 义幸福观的唯物主义基础。 (4)1845 年 11 月开始马克思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彻底将自己与 “德意志意识形态”区别开来,从而全面构建自己的世界观。科学阐述人类幸 福的思想,如幸福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5)1848 年 2 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阐明了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宣告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解放全人类,实现人 类的终极幸福。指明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在共产主义社会 ,才能实现最 广大人民的幸福。 (6)1867 年开始创作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 。这本书为无 产阶级指明了历史使命,为人类的幸福追求指明了方向,找到了武器和力量源 泉,找到了实现人类幸福的途径。 由此可见, 在经历了对上帝和宗教的依赖、 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现和对人 类自身幸福的现实物质力量的揭示后,马克思主义最后找到了实现人类幸福的 途径和形式-无产阶级的解放和自由。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在各种社会斗争 中,在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中探寻人的本质,为实现人类的幸福找到了真正的现 实力量。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对宗教、异化和资产阶级人性的批 判,对人的本质、自由解放等的阐释中创立了辩证的幸福观,使得“片面的人” 发展到“完整的人” ,使异化幸福发展到真实幸福。 (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