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中文摘要 在当前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与 中国的人才辈出是难以分离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主要储备力量,在国家建 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关系到区域能否创新、国家能 否创新的关键。 本文是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分析”为题。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 研究背景,阐述了在当今社会竞争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的研究是 至关重要的。然后,本文从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入手,界定 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涵义,探讨了实践环境的内涵,分析了当今我国大学生创新 能力的现状及成因,指出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 过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而逐渐拥有的对新事物的见解和研究解决新事物的 能力。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于实践 环境的作用机理。再次,从校外实践环境和校园实践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 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 将校外实践环境分成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科技因素四部分, 将校园实践环境分成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人文环境两部分进行 了探讨。最后,在对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进行的上述分析的基础 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对策,以促进实践环境的改善,保障大学生创新 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环境; 高等院校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rena, the chines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are rising continuall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alented people produced by each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jor reserve forces of the social talent play a self-evident role in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but the crea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critical factor that it is related to whether the area and country can be innovative. it is used as the title in the article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first,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is introduced, which describes that its crucial in todays social competition that the research of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second,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ve ability and innovative theory, which defines the mea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status and the causes of innovative ability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are analyzed based on educational theory, which points out that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s the insights on new things and the ability of solve new things developing gradually through developing and enhancing their own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hats more,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s analyzed from the two factors that outside campus and inside campus. outside campus practical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political factor, economic factor, cultural factor and technology factor and inside campus practical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e environment.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on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ts proposed that a series of targeted recommendation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and to protect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practice environmen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 . 2 1.3 研究方法 . 2 1.4 文章结构及创新点 . 2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 4 2.1 创新与创新能力理论. 4 2.1.1 创新的概念与理论 . 4 2.1.2 创新能力的概念与理论 . 6 2.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 6 2.2.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 . 6 2.2.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 . 7 2.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研究 . 8 2. 3.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理论 . 8 2. 3.2 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实践环境的作用机理 . 9 第三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 . 11 3.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类 . 11 3.1.1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分类 . 11 3.1.2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分类 . 12 3.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的系统分析 . 13 3.2.1 校外实践环境 . 13 3.2.1.1 政治环境因素 . 13 3.2.1.2 经济环境因素 . 14 3.2.1.3 社会环境因素 . 21 3.2.1.3 科技环境因素 . 23 3.2.2 校园实践环境 . 23 3.2.2.1 物质环境因素 . 23 3.2.2.2 人文环境因素 . 25 3. 3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成因 . 26 第四章 改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的对策建议 . 29 4.1 校外实践环境改善 . 29 4.1.1 加强重视程度,细化政策引导 . 29 4.1.2 加强协同创新,整合实践资源 . 30 4.1.3 创造良好氛围,加强媒体宣传 . 31 4.2 校园实践环境改善 . 31 4.2.1 提高教师素质 . 31 4.2.2 改革课堂教学 . 31 4.2.3 强化独立思维 . 32 结束语 . 35 参考文献 . 36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39 致谢 . 40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有较 高的创新能力,是否具有创新型人才,关系到这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争取到更好的发展环境。 半个世纪以来, 世界上许多的研究人员在探索国家综合国力的差距的根本原 因时, 都认为国家的实力与国民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关系。国民创新能力的不断 提升意味着国家综合实力也将不断提升。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国际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 竞争,1995 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998 年,江泽民再次发表讲话,他谈到, 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 真正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同年,江泽民同志在会见科研人员时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 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 国家,要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发力点之首。胡锦涛指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 面。明确提出,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 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 十次院士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其在国 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中国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是要靠科技的力量, 最关键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对于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格外重视,这样的背景下, 如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便成为了关系国家发展的重 要环节,也是本文试图寻找的答案。 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6 江泽民,在科技界委员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3. 第一章 绪论 2 1.2 研究目的 当今社会,国家间的竞争与融合成为主流趋势,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 烈,一个国家能否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能否创新,如何 创新。 而创新的主体是人,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之才, 应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 这对国家、行业、企业至关重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整个社会的努力是 分不开的,因为大学生群体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大学生 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创新能力的概念入手,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通过系统分析大学生 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 在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 践环境的作用机理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进行了分析,以指导当 今社会如何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优良的实践环境, 是本论文的研究 目的。 我们研究这些内容不仅是为了探讨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给大学生及高校 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3 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理论资料, 并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对论文研究主题进行了综合分析, 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 己的对策建议。 同时运用了案例分析法, 列举天津滨海新区和海河教育园的事例, 说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经济环境尤其是区域经济创新的关系。 1.4 文章结构及创新点 本论文采用“4+1”结构,即四章+结语。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并且阐述了本论文的目的: 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各种建议对策,以提供良好的培养实践环境。最后 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第二章以对创新的研究作为起点,对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环境 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研究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并且对现状的成因 进行了分析。 特别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理论和大学生创新的能力培养 与实践环境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 第三章首先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 即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且按照校外实践环境和校园实 践环境的分类,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的具体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第一章 绪论 3 校外实践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校园实践环境包括校园 物质环境和校园人文环境。 第四章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的种种现状提出了诸多对策建 议,以优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结语部分对前面四章的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总结概括。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 一是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从理论上阐明了大学生个体 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实践环境的作用机理;二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实践环境 展开因素分析,并结合案例研究,创新性的将区域创新作为经济因素与大学生创 新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了剖析。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4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创新与创新能力理论 2.1.1 创新的概念与理论 20 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 新就是企业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而这种组合包括几个方面,采用新的产品或 者原有产品的新的特征、性能;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如果在生产中还没有经过经验 检验,是首次被利用,也可以称之为创新;拓展新的企业市场;拓展新的供应来 源;对过去的组织方式的改变。只要一个行为符合五种情况中的一种,就可以被 称为创新。在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中,创新与发明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创新不仅 是指新的成果的出现,更是指新的成果的应用。 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就是运动和发展,所以有某种力量在推 动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力量就是创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家对生产要素进 行新的组合,也就是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融入到生产体系中,因而创新并不是技 术的发明创造而是一种经济上的范畴, 是将技术的发明创造引入到生产中形成新 的生产能力。 在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后,创新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两个分支方向,分别 是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是以熊彼特的理论为基础提出的,它分析了技术创新与技术的 推广、转移、扩散等的关系,以此为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提出,企业技术的创新与企业规模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个企业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一项新技术,才能促进企业发 展,否则就会使企业负担过重而成本提高、竞争压力加大,从而使盈利减少。因 此规模的大小成为企业能否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企业规模起始点越小,采用新 技术的企业就会越多,从而促进了创新技术的扩散与发展。如何降低企业可以采 用新技术所需达到的最小规模,是戴维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成果。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模仿论也是技术创新学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他对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推广、技术模仿等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完全竞争市 场中, 假设新技术在传播扩散中依旧保持原来的状态,同时在专利权对技术的传 播影响很小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又对技术的采用没有影响,那么一定时期内一个 部门采用新技术就与预期经济收益率、所需投资额、资本供给的难易程度、模仿 企业的数量多少有关。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5 美国经济学家卡米恩和施瓦茨在市场结构方面填补了熊彼特的空白,熊彼特 假定创新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 但事实上这造成了对市场结构和技术创 新关系问题的忽略。卡米恩和施瓦茨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可能 形成垄断,企业的规模都很小,所以不足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企业都乐 于做成本较小的模仿者而不是成本较高的创新者,因而不利于进行技术创新,而 缺乏竞争的垄断条件下,又缺乏竞争的威胁因而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同时企业 通过创新获取了一定的利益后能够一直保持收益,创新就会随之停止,所以只有 在市场竞争保持在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才最有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思,他认为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 的对现存制度安排的一种变革。 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 预期收益会大于预期成本, 而在现有的制度条件下这是无法达到的,需要人为地变革现有制度中的阻碍因 素, 对制度进行创新。制度的创新一般来说是通过个人的安排或者政府的安排来 实现。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开始向着融合的趋势发 展。 在我国,这样界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 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生产新的产品, 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进入 21 世纪, 信息技术推动下知识社会的形成及其对创新的影响进一步 被认识,科学界进一步反思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创新被认为是各创新主体、 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 是创新生态下技术进步与应 用创新的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 创新理论发展到现在,创新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狭义的创新概念 是指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 列活动。可见狭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广义的创新的概念是 指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的 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都有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 定空间。创新的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制度或管理等不同的侧面。 创新过程的要素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创新手段等,创新主体可以 是个人, 也可以是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等, 甚至还可以是一个国家、 民族、 阶级、 政党。 只有具备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目的和创新能力的人, 才 有可能成为一个创新主体, 并达到所期望的创新结果。 创新主体依赖于创新客体, 没有创新客体, 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主体。 因为一个人再有创新能力, 如果 没有创新活动的指向, 也只能是无的放失, 不可能产生创新成果。 同样, 创新客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6 体也依赖于创新主体, 一种存在, 如果不能成为创新主体的对象, 它也不能成 为创新客体。 只有成为创新主体的人, 他才能具有创新的对象, 形成对象性关系; 而只有成为创新对象的存在, 这个对象才能成为创新客体。 创新手段是将创新主 体和创新个体联结起来的中介。创新的过程是三者互动的过程。 2.1.2 创新能力的概念与理论 所谓创新能力, 指的是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或新事物的能力, 即 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思维能动作用在从事 科学研究和其他实践活动中取得突破的能力。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 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张宝 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 新颖、 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 观点以安江英、 田慧云等为代表, 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 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 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 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企业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系统地完成与创新有关地各 项活动地能力,包括:一是在技术上,企业能否将科学的概念转化成为用户 开发的产品,并且生产、制造和提供给消费者;二是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否能 被用户认可,企业能否有效地说服用户接受自己的产品;三是企业是否能有 效地管理这一过程,并获得一定的财务回报。 2.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2.2.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 对于创新能力的构成,业界尚未定论,有人这样解释创新能力的构成:王立 认为,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 等。温寒江等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动手能 力。高福安等认为, 创新能力包括独创能力、捕捉创新机遇的能力、处理人际关 系的能力、知识及信息获取能力等。李世海等认为创新能力的要素包括创新学习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7 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张志勇认为创新能力包括 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创 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以及情感、 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等部 分。 由此看来,大学生创新能力,则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 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而逐渐拥有的对新事物的见解和研究解决新事物的能 力。 2.2.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 人们所具有的逻辑思 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一定的知识,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努力,而创新思维 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并不纯粹是书本上的死板的知识,而是将思维扩散开来的非 逻辑思维能力,即所谓的悟性,和一定的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三者有机地结 合起来,才能形成所谓的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 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实践能力包括广义和狭义两部分概念,狭义的实践 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手能力,这种动手能力与实践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 但是不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例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广义的实践能力,包括了智力因素的成分,但是又与之不同,它是指个人在 实践中所需要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而创新实践能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新事 物的实践的能力,它是实践能力的一部分。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意志力等与学生个体心理相关的因素,在人实 践的过程中,有一些心理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并不是直接与学生 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有关的,但是却对人的实践结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由此 可见,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挖掘出学生本身潜在价值,能够 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很多,但是主要包括的方面有兴趣爱好、 热情、承受挫折的能力、自信、理想抱负等。 同样,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 其必然符合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也因而包括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 王惠峰, 段红梅, 韩世范. 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的探索及思考j . 护理研究, 2009( 5) .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8 具体来说,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知识体系、能 力体系、意识和行为倾向以及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念贯穿于创新导向人才素质的每一方面并居于重要的统领地位,涉及 主体对自身内在身心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对世界、人类和社会的理解与关怀,对 个人志向与人生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对社会的关怀与责任 感,对历史文化的关注与理解,对公民权利及义务的认识与实践意愿等。 意识 和行为的体系包括大学生应当具有的自信等品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能够遵 守社会道德和伦理等。能力体系包括大学生应当具有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独 立面对和解决事物的能力等。 知识体系是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以及专业外的其他 必要的知识的掌握能力。 2.3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研究 2. 3.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理论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按照特 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通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 估方式等,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 简而言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培养目 标,二、培养教育过程,三、管理和评估制度,四、培养方法和手段。 在我国目前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已经存在的模式既有可取 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国大学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延续历史的一种惯性。 其人才培养模 式表现出以下 4 个特征:其一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诸多趋同培养方案、教学 计划、专业、课程、教材,以及教学方法等。导致了“钱学森之问”中拔尖创新 人才的匮乏。其二是过度的“以教师、课堂和知识传授为中心” 。其三是人才 培养过程中的许多环节缺乏衔接。 其四是以专业或系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整个 人才培养过程限制在一个极度封闭的系统之中。 近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课堂教学、社会实 践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模式。所谓“三位一体” ,指人才培养规格融“知识、 能力、素质”为一体,人才培养内容融“公共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职业迁 移能力”为一体,人才培养途径融“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 为一体。 杨薇钰,李元. 大学生创新导向人才素质的层次结构、可塑性及其培养途径.教学研究, 2009( 3) . 胡轩魁,吴艳,薛梅.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地质教育,2010(2).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9 在这种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 文化这三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重视课程体系,加强理论学习。作为学生,理论知 识是一切其他能力的基础,应当保持或加强对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视,建立强化理 论知识教学的机制,为未来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在社会实践方面,开展多种实践。重视理论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点, 但是传统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理 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创造一切条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多样 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最后, 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开展各种 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开拓性的思维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 2. 3.2 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与实践环境的作用机理 环境的概念,对于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意义,通常意义上是指围绕着某一事 物,并且能够对这个事物产生影响的客体。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研究的主体往 往是围绕着人进行的, 因此环境通常是指人周围的能够对人形成影响的情况和条 件。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 “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这 种观点驳斥了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 “环境创造人” 的观点, 马克思曾经说过: “有 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 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 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 高出于社会之上(在罗伯特. 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 马克思此番话语的意义在于, 他认为环境对人有制约作用,但是人对环境也有改造作用,并且通过改造环境来 不断的改造自身。这种观点与机械唯物主义不同,机械唯物主义只看到了环境对 人的影响,而没有看到人能够改造环境。唯心主义者只看到人对环境的能动性并 且不断将其放大化,具有唯意志论的倾向。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因为环境对人有制约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尊重 环境尊重规律,因为人对环境有改造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 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改造世界。虽然环境对人有制约作用,但是环境尤其是人 类生存的社会环境都是人类不断改造和影响的产物, 人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 改造自己改造环境,才能推动历史的不断进步和环境的不断发展,而在改造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60 年版 第二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概述 10 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遇一定的挫折和阻力,例如物质条件上的缺 乏, 或者社会环境的动荡,个人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够实现对自身的改造和 对环境的影响和改造。 而这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个人的努力程度以及自身主 动性的发挥情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是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能够对其 形成影响的情况和条件。 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可以将其分为内在环境和实践环境。内在 环境主要是指大学生本人的意志、性格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实 践环境是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中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一个群体, 是在各种环境组合而成的大环境下 发展的群体,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环境息息相关。 在教育学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提到,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 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当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有着充分的成功的信念时, 人就拥有了成功的一些动力。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例如学 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行为得到了肯定甚至奖励, 那么学生的创新热情就会被激发出 来,创新的效能感就会得到展现。这种创新的效能感,构成了大学生创新的最主 要的动力。而大学生获得这样的效能感,它的开端就是在创新环境对于大学生的 影响。 也就是说,创新环境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而这种创新效能感 直接推动了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良好的大学生创新 环境,能够在理论上丰富大学生的理论知识,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其应用 到实践中就能够增加大学生创新问题解决的方法, 良好的环境还能够为大学生的 创新活动提供外在的支持如物质生活的保证,使大学生摒除心理上的负担,全身 心的投入到创新活动中,这样就会产生良好的创新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际上是大学生针对创新环境的变化而对自身采取 的一种相应的变化。环境不断的变化,因此大学生只能不断调整自己,与周围的 创新环境进行互动反馈,再调整再反馈,达到不断发展的结果。环境的变化是无 穷尽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不断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所以,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 自己的创新能力,以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梁俏艳,教育心理学教材全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第三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 11 第三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 3.1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类 3.1.1 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分类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实践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环境 的分类,从层次来说,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 是指可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竞争环境、 培养机构的性质、 高等院校的情况等诸多具体的因素。 而宏观环境是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较 大影响的因素,他们通常不直接产生影响,而是通过微观环境中的种种要素对创 新产生影响。 一般认为, 宏观环境因素包括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等。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政治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同样,在大学生创新 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政治环境的影响则表现为制约和引导培养行为的政策措施。 政府制定的政策作为政府对主体的导向,能够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程 度甚至优劣,一方面,政府政策的支持可以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出现良好的发 展态势, 为培养拓展出十分大的可发展空间, 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后盾, 另一方面, 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多变性或者不支持,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具有 非常大的阻碍作用的。 经济环境是指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关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等, 主要包括经济的 变动等。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济环境, 只要是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 能够制约和影响其发展的经济条件和国家的经济政策。 经济环境是大学生创新能 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处的地区的思想 观念、文化水平等能够对培养形成影响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多种知识技能的总和。科学技术的发 展,能够推动人类其他方面例如政治、经济等的变化。 微观环境是较为具体的因素,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直接起作用的 因素,包括政府部门、创新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等。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学校创新环境如何,能否为大学生 提供一个发展自身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最关键 的。学校的创新观念、资金投入、重视程度等都对此有影响。 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政府能够出台政策,支持创新,营造良 第三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境分析 12 好的社会氛围,在资金上对创新活动给予支持,这些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都是非常重要的。 创新服务机构例如商业协会、 中介等, 能够协调学校和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