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论文)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_ _ - _ _ _ _ _ 一 中文摘要 1 1 1 11 1 lj1 1 1 111 111 1 11 1i y 1912 0 9 9 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 2 0 0 9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至t 6 0 0 多万人,2 0 1 0 年全国有6 1 0 万应届大 学毕业生,2 0 11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有6 6 0 万人,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 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加入就业竞争的行列。而今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富 余劳动力大约在8 0 0 万人左右,加上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就业形势比 较严峻。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关系国家社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大学毕 业生充分就业,对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而大 学毕业生不充分就业,必然影响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繁 荣富强。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和困境先做了一些客观的比 较,大学毕业生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要素,他们有知识、文化、技术, 相对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他们的就业有着较大的 优势。当然由于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就业也存在 一定程度的困难。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总的格局是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供大于 求。同时四个具体问题凸显出来:一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就业服务 相对落后;二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观念性就业困难;三是就业结构 性问题突出;四是区域就业不均衡。本文对以上四个大学生就业问题 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即经济发展水平 不平衡、政府方面的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教育与市 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能力跟市场需要存在 一定差距等原因。 最后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本文参考了外国大学生 就业情况,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完善政府政策,构建就业平台;深化高校改革,加强就业指导;优化 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均衡多样发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市场和社会 需要。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完整的 对策方案。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i l a b s tr a c t e m p l o y m e n to fp r e s e n tc o ll e g es t u d e n e n th a sb e c o m e t h e f u c u so ft h es o c i e t y e m p l o y m e n to fp r e s e n tc o ll e g es t u d e n e n t h a s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s o c i e t y ,i tc a np r o m o t et h ep r o g r e s so f t h ec o u n t r ya n dt h es o c i e t y ,a n di tc a ni m p r o v et h el i v i n gl e v e l o fp e o p l e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u n e m p l o y m e n to fc o ll e g es t u d e n e n t w illd og r e a th a r mt oo u ro u n t r ya n dt h es o cie t y ,d og r e a th a r m t op e o p l e se d u c a t i o n t h u s ,t h es t u d y i n go ft h ep r o b l e mo f e m p l o y m e n to fp r e s e n t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e n ta r es i g n i f i c e n c e t h ea r t i c l ef sc o m p o s e do ff o u rp a r t s f o rt h ef i r s t ,i i n t r o d u c e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e m p l o y m e n to fp r e s e n tc o l l e g e ,t h a t i st h en u m b e ro fc o l l o g eg r a d a t ei sv e r yb i ga n dt h ec o n f l i c t i so b v i o u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i ta n a l y s i st h es i g n i f i c e n c eo f e m p l o y m e n to fp r e s e n tc o l l e g ea n d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s o c i e t yo f u n e m p l o y m e n to fc o ll e g es t u d e n e n t i tc a ns l o wt h ed e v e l o p i n go f e c o n o m ya n de d u c a t i o n i nt h es e c o n d ,ia n a l y sist h ep r o b l e mo fe m p l o y m e n t o f p r e s e n t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e n tu n d e rt h ef i e l do fv i s i o no f p o li t i c a le c o n o m y t h i r d l y ,i t e n dt ou s et h e t h e o r y o f 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t of i n dt h er e a s o no fh ep r o b l e mo fe m p l o y m e n t o fp r e s e n t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f i n a l l yi tp r o p o s e ss o m ep o s i t i v e r e s p o n s e st oh e s ei s s u e s i tg i v e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t h a th o wt h e o t h e rc o u n t r ys o l v i n gt h ep r o b l e mo fe m p l o y m e n to fc o ll e g e s t u d e n e n t i tc a ng i v eu s s o m er e f r e n c et ot h eq u e s ti o n i i i t h ee n t i r ea r t i c l ei sc a r r i e do nh o wt os o l v et h et h ep r o b l e m o fe m p l o y m e n to fp r e s e n tc o ll e g es t u d e n e n t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w r i t i n gt h i sp a p e r ,t h ea u t h o ru s e dm a n ym e t h o d ss u c ha st h e c o m p a r a ti v ea n do t h e rm e t h o d st or e s e a r c ht h e c a u s e sa n d p r o b l e mo fp r e s e n tc o ll e g es t u d e n e n t i tw ille n r i c ha n di m p r o v eo u rm o d eo fc o ll e g es t u d e n t s e m p l o y m e n ta n de m p l o y m e n tg u i d a n c et h e o r y k e yw o r d s :s t u d yo ne m p l o y m e n tis s u e s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o ll e g e s t u d e n t s :t h ef i e l do fv i s i o no f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 i v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 第二节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2 第三节研究现状综述5 第四节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8 第五节论文创新点9 第二章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1 第一节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11 第二节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8 第三章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2 5 第一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2 5 第二节政府的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制度不完善2 7 第三节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矛盾2 9 第四节就业观和能力与市场需要存在一定差距3 2 第四章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3 8 第一节完善政府政策,构建就业平台3 8 第二节深化高校改革,加强就业指导4 0 第三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均衡发展4 4 第四节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市场需要4 6 结语5 0 参考文献5 1 附录5 4 后记5 5后l 已5 5 图目录 图2 - 12 0 0 2 年- 2 0 1l o z 大学毕业生数量 图2 - 22 0 0 9 届本科毕业生认为接受的各项求职服务没有效果的比例 图3 - 12 0 0 9 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前1 0 位专业 图3 - 22 0 0 9 届本科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城市类型分布 图3 - 32 0 0 9 届大学毕业生按就业城市分布 图3 - 42 0 0 9 届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能力满足度 表目录 表2 12 0 0 9 年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最低的职业 表3 12 0 0 3 年一2 0 0 7 年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统计表 政治经济学视野- 卜的当代人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 自2 0 0 6 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 0 0 万人。2 0 0 9 年, 全国大学毕业生达n 6 0 0 多万人;2 0 1 0 年全国有6 1 0 万应届大学毕业 生;2 0 1 1 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有6 6 0 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大,很多大学 生不能实现理想就业。加上今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在 8 0 0 万人左右,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 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个人、家庭、国家、社会,意义十分重要。从 个人角度来看,就业可以使个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 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因而可以使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得以实 现。而失业则会带来个人经济困难,没有能力进行消费,满足个人生 存和发展的需要。 , 对于家庭来说,家长交费读大学,他们必然会考虑到教育的投资 收益问题。子女教育一直是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的重要目的之一,一直 被视为能带来高回报的重要投资项目,所以家长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就 业问题。 对于国家来说,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需要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因为大学生掌握科学技术文化,能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强大提供智 力支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大学生是生产力的劳动 者因素,是生产力的知识和科技劳动者。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大学生充分就业,才能把这部分潜在的知识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7 2 年版,第1 0 页。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2 7 4 页 1 硕+ 学位论文 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大学生充分就业是科教兴国的关键。 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充分就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大学毕业生不就业,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科学发展观要求大 学生就业要以人为本,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求,实现经 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 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国家繁荣 富强的需要,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 实意义。本文在搜集大量就业数据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探究了大学生就业问题 及其原因,并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具有 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紧密结合生产力发 展状况,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密切联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相互关系中来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辨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生产关系体系和与之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即市场经济关系和市场 经济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 容。价值规律理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 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劳 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 政治经济学视野r 的当代人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由市场机制决定,通过劳动力供求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二)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就 业理论的核心,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而建立和形成的黍: 学理论。“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 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使得资本家投入的可变资本相对于不变资本来说 不断减少,从而雇佣劳动的数量相对减少。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源予 资本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更新机器设备, :。 得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增加。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拶i 高,即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产生的直接店 因是资本积累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这些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彭 经济条件下仍然适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技术装配水平越爿、: 越高、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对梦 动者的技能要求相应提高,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也是客观在 在的。 ( 三) 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 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其实体性要素有劳 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生产力决定刍一 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叫生 产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劳动茅: 的共同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实现这一目的,最根本的的途径就是发 展生产力。“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7 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自7 马伯钧:政治经济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2 5 2 页。 张宇、柳欣: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2 9 8 页。 3 硕十学位论文 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四)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是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知识要素和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的主要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就需要优化产业结 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吸纳劳动力多, 增长潜力大的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渐减少, 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在 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经济 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地区第二、三产业劳动就业比重高。 二、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概念 ( 一) 就业率:就业率是指己就业的劳动力人数需就业的劳动 力总人数。劳动力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 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指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需就业的总 毕业生数。 ( 二)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 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 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通常 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是由经济变化而导致的,可能是技术变化, 或者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的偏好的改变在某些地区扩大了生 产,增加了就业,但在其他的地区,减少了生产和就业。也可能是劳 动力的不流动性,这种不流动性延长了由于技术变化和消费者偏好变 化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时间,工作职位的减少,本应引起失业者流动, 但不流动性却没有使这种情况发生。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是指就业的内 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例如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不符合社会经 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主要是供需双方结构不对称,使得某些类人才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2 9 3 页 4 政治经济学视野7 卜的当代人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乏,某些类人才过剩。 ( 三) 充分就业:劳动者充分就业是经济繁荣的标志。充分就业 是指有工作意愿和工作能力的劳动力能够实现其就业愿望的理想的 就业状态,不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全部都就业了,而是指在 一定市场工资水平下愿意就业的劳动者都能够就业的情况。在这种理 想状态下仍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失业,但这时的失业是由各种原因造成 的自愿性失业和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等原因造成的摩擦性失业。不 充分就业是与充分就业相反的状况,即有就业愿望和能力的劳动力没有 得到充分利用,被部分闲置的状况。不充分就业不等于失业,是指劳动 力利用不饱和状态,是有工作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人找不到工作的非自愿 失业情况。 第三节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的关键问题。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 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良好,但也出现了一 些就业问题,国外学术界的探究与研讨,找到了一些解决大学生就业 问题的有效方法。具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 一) 有关在校大学生收入预期的研究。b e t t s 发表的关于美国加 利福尼亚大学1 2 6 9 名在校生收入预期的报告,d o m i n i t z 和m a l l s k i 对 威斯康星州1 1 0 名大学生的收入预期进行的合作研究,以及欧盟十国 在1 9 9 9 - 2 0 0 1 年间对高校学生就业预期开展的联合调查研究,都是这 方面的代表。他们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即大学生通常都会高估自 己的预期收入。他们认为大学生的收入预期会受到性别、家庭背景、 学校、专业、年纪、成绩、求职信息来源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实际收 入与预期收入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 二) 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及效应的研究。布劳格( b l a u g ) 认为, i j lj a nrb e t t s 。w h a td os t u d e n t s k n o wa b o u tw a g e se v i d e n c ef r o mas u r v e yo f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s , j o u r n a lo f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f e b u r a r y ,1 9 9 5 5 硕十学位论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存在是大学毕业生们不愿意降低工资的结 果。由于劳动力流动性差意味着起点工资与终身收入密切相关高校毕 业生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大学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不愿意进入实 际工资比预期收入低的岗位就业,从而导致就业难。所以大学生不愿 意降低工资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三) 把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把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 是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基础,意大利经济学家尼尔欧一 希金斯( h i g g i n s ) ,从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三个角度来透视大学生 就业的内在机制。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就业需求不足,也有 供给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还源于供求匹配 的效率不足。从就业需求角度看,工作岗位的数量增长缓慢,与大学 毕业生的新增就业量形成反差。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 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 职业。从供求匹配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就业信息缺乏,大 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缺少指导大学生就业的专业的职业顾问 等。由于大学生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所以适当的职业服 务体系提供的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 ( 四) 教育和就业的关系的研究。世界银行主编的教育的两难 问题中,作者m a r k b l a u g 对发展中国家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 况进行研究,指出教育可以改善青年人的就业状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家对大学生统包统分时期,大学生由国家安排工作,这时候大 学生供不应求,大学生就业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随着大学毕业生越 b l a u g , m 1 9 8 0a m e t h o d 0 1 0 9 i c a l o fm a r x i a ne c o n o m i c s a p p r a i s a i a m s t e r d a m :n o r t h h o ll a n dp 2 2 7 n i a110 h i g g i n s ,g o v e r m e n tp o li c ya n dy o u t he m p l o y m e n t ,p a p e rp r e p a r e df o r t h e w o r i dy o u t hs u m m i tt ob eh e l di na i e x a n d r i a ,e g y p t ,2 0 0 27 一1 1 m a r kb l a u g r e f l e c t i o i l so nt h e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m a s st ou n i v e r s i a lh i g h e r e d u c a ti o n d a e d a l u s w i n t e r ,1 9 7 0 政治经济学视野卜的当代人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国内学者研究大学生就业 的越来越多。学者们分别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对大学生 就业进行了分析研究。吕荣娟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找准原因是 关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必然选择。刘淑玲对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 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要改进教育模式,加强能力的培养。 张振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要加强就业能力教育。 他们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研 究和探讨。 吉林大学张存贵对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从社 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要保障就业政策,促 进大学生顺利就业。陆志荣、邓云晓提出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 的适合其人生发展的有效工作岗位,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尽力解决 大学生总量性就业难问题。 李长安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制度性缺 失,因此政府应制定大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 黄丽娟也对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要制定大学生就业 的相关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 孟勇认为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主要压力。就 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个人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以及学校和专业的 压力等四个方面,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要尽可能为一 些心理压力大、思想包袱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帮 吕荣娟:由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 0 0 8 年第 3 期,第7 3 - 7 4 页。 刘淑玲删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北京教育2 0 0 5 年第9 期,第4 5 - 4 6 页。 张振松:纵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教育2 0 0 6 第7 期,第8 6 - 8 8 页 张存贵: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 0 0 9 年。 陆志荣:( 大学生就业基本问题与主要矛盾及对策论析,中国成人教育2 0 1 0 年第1 期, 第8 6 - 8 7 页。 李长安: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性缺失,中国社会导刊2 0 0 6 第4 期第3 1 页 黄丽娟: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 0 0 6 第2 期,第2 4 2 7 页 硕十学位论文 助他们调整心态、减缓压力、顺利就业。孙晓慧提出要调适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同时要培养 职业竞争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南京师范大学贾利军探讨了当 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问题。认为大学生要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 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心理。王颖认为创业不仅可以有效解 决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够以创业带动就业。他们从心 理学角度和创业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探讨。 上述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分别从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 学的不同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总结,得出了许多有用 的结论。本文在把当代大学生就业放在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中进行研 究,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趋势, 并希望能探索出大学生就业的一般规律,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决策 参考。 第四节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文分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共五个部分。基本框架和主要内 容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进行了 概括综述,同时对本文的理论创新点和内容创新点进行了介绍。 第二章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大学生就业存在较大的优 势,他们的失业更多的是自愿性失业,主要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空 间。当然由于就业环境中就业总量大,就业压力就显现出来。本文对 孟勇:大学生就业压力、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教育与职业2 0 1 0 年第 3 0 期,第7 2 - 7 4 页。 孙晓慧: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 ) ,科技创新导报2 0 1 0 第2 6 期,第2 1 5 页。 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 0 0 7 年 王颖: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应对策略势,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 0 1 0 年6 月,第1 1 2 页 政治经济学视野卜的当代人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和不利方面先做了一些客观的比较,分析并找出大 学生就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就业服务相对 落后,二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观念性就业困难;三是结构性问题特 别突出;四是就业的地域差别比较大。这几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 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更不要说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具体原因有:经济发展水 平不平衡、政府的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教育和市场 需求有矛盾,和大学生自身的观念和能力跟市场需求有差距,总的原 因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第四章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政府方面要用宏观调控 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 度,构建良好就业平台;高校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实现和市场 的接轨,生产出更多满足市场需要的人才产品;同时要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就业均衡发展;对大学生自身方面也给出了几个策略,主要是改 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能力等。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解决大 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完整的对策方案。 二、基本研究方法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原理,结合辨证唯物主义因果联系的方法和客观规律,从大学生就业 的客观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 时还有文献研究法以及实证分析和统计方法。 第五节论文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具体 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在大量最新科学数据的基础上对 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和规律。 硕十学位论文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野下对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问 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重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运用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了探究。 政治经济学视野- 卜的当代人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二章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 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逐步从国家统包统分过渡到实行双向选择 的个人自主择业,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由就业市场来 调节配置就业。当代大学生就业已基本市场化。因高校扩招,大学生 数量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2 0 0 1 年1 0 3 万、2 0 0 2 年1 3 3 万、2 0 0 3 年18 7 万、2 0 0 4 年2 3 9 万、2 0 0 5 年3 0 6 万、2 0 0 6 年3 7 7 万、2 0 0 7 年4 4 7 万。2 0 1 0 年全国有6 1 0 万应届大学毕业生,2 0 1 1 年应届大学毕 业生有6 6 0 万人。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个人、家庭、国家、社会,意义 十分重要。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己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的核心。大学生劳动力资源是我国经 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对生产 力实体性要素的大学生劳动者进行合理利用,这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必 须而且重要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劳动过程中的资源配置 属于抽象的生产一般的资源配置,它是一切社会形式的生产所共有 的。这就是说,在生产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切 社会共有的经济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市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已基本建立。这就需要实现大学生就业和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接轨,通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和市场体 制对大学生劳动力资源的进行合理配置,由劳动力市场来调节配置就 业。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一部分,是大学 生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重要场所,是通过市场体制来实现大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部:中国统计年鉴2 0 0 8 ,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7 8 0 页 数据来源: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两会期间的发言整理 张字:高级政治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8 l 页。 硕十学位论文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途径。 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市场,加入就业竞争的行列。依靠 市场调节和依据客观经济规律,通过不断开辟就业的多种渠道,我国 大学生就业取得了定的成效。国家有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 政策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伊蔚民今年 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回应热点问题时指出:“从总体的情况看,大学 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好的,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每年毕业生就业在7 0 一7 5 之间,年底就业基本上能够达n 9 0 以上,今年高校毕业生有6 6 0 万人,所以总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国改革开放现在逐渐走向 深入,国企职工下岗失业,大批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转移,2 0 1 1 年需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在8 0 0 万人左右,大学生 一毕业,就要面临非常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由于高校扩招大学生数 量大,2 0 11 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有6 6 0 万,而社会为新增劳动力 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岗位数量 多得多,所以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要实现劳动力市场大学生人 力资源供应与需求平衡,还需作出艰苦的努力。就业是民生之本,大 学生失业带来的社会影响很大,不紧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还会影响 社会的安定和稳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大学生就业更是我国 就业问题的核心。所以研究大学生就业是必要而且重要的。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优势 ( 一) 生产力的知识和科技劳动者 大学生劳动力资源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因素、是 首要的生产力。大学生则是生产力中的知识和科技劳动者,是劳动者 的主力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他们的就业更 华西都市报,2 0 1 1 年3 月9 日 列宁全集第1 6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版,第3 2 5 页 政治经济学视野卜的当代人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加显示出其重要作用。所以实现大学生就业,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 二) 经济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就业 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 技术装配水平越来越高、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 求相对减少,而对劳动者的知识技术的要求更高。这对高素质的大学 生就业是有利的。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 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知识要素和科学技术。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 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历 史作用作过精辟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是“最 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这正是 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对劳动者的知识技术的要求更高的表现。大 学生掌握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就业 是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核心。国家和政府优先安排大学生就业。在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了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即采 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地扩大就业和创业的规模,特别是 要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 业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小城镇、农村城镇化建设有了大的发展,经 济结构在进行战略性调整,第三产业及服务业的比例在不断提高,高 新技术和信息化产业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变化都会增加对大 学生的需求量,增长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 三) 市场竞争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已逐步从国家统包统分过渡到实行双向选择的 个人自主择业,由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资源进行劳动力资源配置。劳 动力市场也遵循价值规律,通过劳动力供求关系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 配置。价值规律要求平等竞争,优胜劣汰。通过竞争,高技能、高素 质的人才将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是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是生产 力中的知识和科技劳动者,相比于农民工和下岗工人,他们有知识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9 卷,人民出版社1 9 6 3 年版,第3 7 2 页。 1 3 硕十学位论文 才能,具有较多的优势。这样,市场竞争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 可供选择的就业途径和机遇。 中国不是一个大学生过剩的国家,大学毕业生占总就业人数的 比例不高。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中西部地区得到 了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基层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十分迫切。 国家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到农村、到中小企业就业,这 些地方也是最需要各类大学生人才的地方。因此,只要进一步更新择 业观念,正视现实、定位正确,调整择业方向,树立到基层以勤奋创 业的观念,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大学生就都能选择到合适的 工作,顺利实现就业,实现人生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 一) 大学生就业总量压力大 市场经济形势下,国家不再对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每年有 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走上就业市场化之路,即大学毕业生由 就业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和调节。因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总量 大、增幅高,图2 - 1 显示的是2 0 0 2 年- 2 0 11 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变化情况。 2 0 0 2 年- 2 0 11 年大学毕业生数量( 单位:万人) 图2 - 12 0 0 2 年一2 0 1 1 年大学毕业生数量。 数据来源:2 0 0 2 - 2 0 0 7 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 0 0 8 ) ) 2 0 0 8 - 2 0 1 1 年数据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各部长两会期间的发言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部:中国统计年鉴2 0 0 8 ) ) ,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7 8 0 页 1 4 o 一 7 6 5 4 3 2 ;i 一 政瀹经济学视野卜的当代人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由图2 1 可以看到,大学毕业生数量是:2 0 0 2 年1 3 3 万、2 0 0 3 年1 8 7 万、2 0 0 4 年2 3 9 万、2 0 0 5 年3 0 6 万、2 0 0 6 年3 7 7 万、2 0 0 7 年4 4 7 万、2 0 0 8 年5 1 1 万、2 0 0 9 年6 2 9 万、2 0 1 0 年6 1 0 万、2 0 11 年6 6 0 万。大学毕业生数 量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已达6 6 0 万人,再加 上去年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总量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 二)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当代大学生就业已市场化,由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实现劳动 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就业供 给的数量大,但是市场岗位又只是小幅度增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现 在逐渐走向深入,国企职工下岗失业,大批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大量 剩余劳动力转移:2 0 1 0 年1 月到9 月,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 记失业人数为9 0 5 万人,2 0 11 年需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在8 0 0 万人左右,所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而社会为新增劳动力提供的就业 岗位有限。同时,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社会对大学毕业生 的新增需求量增长幅度不大,市场岗位的增长跟不上逐年递增的毕业 生数量,这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加上我国生产力 发展水平不平衡,大学生就业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社会 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也不是令每一个人都满意,大学生的就业期 望又偏高,这就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意义 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大学 生是劳动者的主力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大学生劳动力资源的 合理配置,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充分就业是指 有工作意愿和工作能力的劳动力能够实现其就业愿望的理想的就业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3 7 3 页。 1 5 硕十学位论文 状态,大学生不充分就业,必然影响社会的和谐,影响经济的发展, 影响国家的繁荣富强。 ( 一) 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 共同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实现这一目的,最根本的的途径就是发展 生产力,在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力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劳动者又是 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那么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更是 生产力中劳动者的主力军,所以实现大学生就业,这是生产力发展的 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只有使 他们充分就业,才能把这部分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当 代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主要靠高技术素质的人才, 而大学生科技人才的减少必然会影响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使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 二) 促进社会和谐 首先,对于家庭来说,家长交费读大学,他们必然会考虑到教育 的投资收益问题。读大学的教育费用一般几万元不等,是城乡居民储 蓄的重要目的之一。一直被视为能带来高回报的重要投资项目,所以 家长都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大学生失业则是对家庭和社会资金 的极大浪费。其次,从个人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可以使大学生的社 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因为就业可以使个人生活质量得到提 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能得到保障。人是通过就业活动来获得自 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产品的,就业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 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路径,有利于人的个性和心理的良好发展。而失 业则会带来个人经济困难,没有能力进行消费,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 的需要。从而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生不就业,社会地位就 会降低,从而带来心理上的失落,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会使大学毕业生 政治经济学视野卜的当代人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产生心理失衡,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分子的影响,个别大学生为了生存 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从而影响社会的安定和稳定。同时大学生失 业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社会公 平的失落,阶层分化不断加深。大学生失业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所 以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