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服务业国际转移研究:微观视角.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摘 要 随着国际分工的基本层面从行业间、产品间深入到产品内部不同的工序、区 段、环节和流程,世界经济也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即服务全球化。 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网络信息成为世界经济主要联系纽带的服务全球化时 代,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主角;以跨国公司为微观载体的服务业国际转 移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旧有的产业布局。近年来,印度、爱尔兰等离岸服务 业承接先行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国内部分城市承接离岸服务的示 范效应, 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高层在认识上对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现象的 高度重视, 并在决策方针层面上取得了共识。 然而, 综观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来总体把握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趋势、特点和影响的文献较多, 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来系统分析服务业国际转移具体内涵的文献较少。因此,在服 务全球化刚刚兴起之际, 从跨国公司全球运营的微观层面来深刻分析服务业国际 转移这一全球化新现象的具体内涵, 并从企业经营的微观层面对中国承接服务业 国际转移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我国更好地应对和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先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背景进行系统的描述, 综合近年来学术界全球化理论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出一个分析服务业国际 转移的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上, 深刻揭示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现象的本质。 本文第三章从跨国公司全球化运营的微观层面上, 分析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 观表现形式及其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深刻说明服务业国际转移所涉及的 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行为的具体内容。 本文第四章将透过服务业国际转移所涉及的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行为的表 象来揭示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动因及其利益的实现, 从而 进一步把握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现象背后存在的潜在规律; 本文第五章将回到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实问题, 从企业经营的微观 层面分析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 并从企业服务营销的微观视角对中国 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能力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服务业国际转移;微观视角;服务国际化;跨国公司 ii abstract as the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developed from inter-industry, inter-product to the process and linkages of production of various goods (i.e.,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the world economy has been seeing a new wave of globalization: service globalization. in the era of service-globalization when international trad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have become the major bond for the world economy,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are playing a predomin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the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nsfer (ist) by tncs has greatly reshaped the ol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world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by such forthgoers as india and ireland in their acceptance of ist have aroused chinas government much attention to ist. however, recently there were too much research from macro-country view and little research from micro-venture view on ist in academe. therefore, at the threshold of service globalization, analyzing the law of ist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 for china to take over ist from the corporations microcosmic point of view possess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firstly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of ist from a historical view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n in the light of the latest theories about globalization, the author introduc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line with which, this paper reveals the essence of ist. chapter 3 analyses the ists microcosmic manifestations as well as their interrelation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the tncs micro-operations. chapter 4 exposes the ists microcosmic motivations as well as its benefits through the phenomenon of tnc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s, so as to grasp the latent law of ist by tncs further. chapter 5 turns into chinas reality in accepting ist and analyses it on the level of micro-operations of chinas ventures. relative suggestions are given based on the view of service marketing.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service transfer; microcosmic perspective; service globalizati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惠普公司为 ericcsson 中国公司提供包括桌面计算机的维修、 支持以及安 全管理等全系列的 it 系统管理服务,以支持其在中国的多个分支机构的业务拓 展; 柯达把它在中国各地 8000 多台彩色扩印设备的维修服务转移给 ibm 与铁道 部共建的“蓝色快车” ;联想与 ibm 签署价值 2 亿多美元的合作协议,从 ibm 处购买为期 5 年的 it 技术服务;深圳服务公司承担香港银行大量数据输入和电 话呼叫业务这些近年来悄然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中外企业之间的“服务外包” 经济合作的活跃景象,是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即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一个微观缩 影。 随着国际分工基本层面从行业间、 产品间深入到产品内部不同的工序、 区段、 环节和流程,世界经济也正在经历着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即服务全球化。近年 来,印度、爱尔兰等离岸服务业承接先行国在经济上所取得巨大成就以及国内部 分城市承接离岸服务的示范效应,使我国政府高层在认识上发生了实质的突破, 并在决策方针层面上取得了共识认识到了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对中国应对 新一轮全球化挑战和提升国家产业结构水平的重要意义。我国的国民经济与社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就明确提出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要求。1根据十一五 规划的要求,为优化出口结构,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商务部在 2006 年 10 月开 始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 ,要求“在十一五期间, 建设 10 个具有一定 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推动 100 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服务外包业务 转移到中国,培育 1000 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 ,2并制定了一 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截至 2008 年 2 月止,商务部和信息产业部已经认定了成 都、西安、上海、深圳、大连(第一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天津、北京、南京、 杭州、武汉、济南(第二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广州等 12 家“中国服务外包基 地城市” 、1 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和 1 家“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 (无 锡) ,决定在宏观政策、规划设计、招商引资、综合协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以有序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国际转移。 目前,由商务部认定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共有 12 个,其中广州已于 2008 年 1 月 17 日被商务部、信息业 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批准。 2007 年 5 月 12 日苏州工业园区被商务部正式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它是中国目前首家也是 唯一一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 2007 年 9 月,无锡获得了商务部等国家四部门认定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无锡太湖保护区”金字 招牌,这是首次由四部委联合认定的第一个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区。 2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主角,服务业国际转移实 际上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服务业务的离岸转移。因此,在服务全球化刚刚兴起 之际, 从跨国公司全球运营的微观层面来深刻分析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新 现象的具体内涵,把握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内在规律,并从企业的层面对中国本土 服务型企业承接跨国公司服务业务离岸转移提出相应的建议, 对我国更好地应对 和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际产业转移这种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当前学术界对其概念的 界定比较认同的一种是认为, 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 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地域空间之间移动的一种全球化现象,其衡量的标 准是就业岗位在国与国之间的转移。相应地,服务业国际转移是指服务业由某些 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 是一种服务业在地域空间之间移动的全球 化现象。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尽管服务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兴起,但由于服务业涉及的行业较多,加上统计 数据难以取得,目前国外学术界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问题也仅限于理论初探阶 段。 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一些国际权威机构关于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研究报 告: (1)2004 年世界投资报告: 转向服务业(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4: the shift towards services)3是关于服务业 fdi 的研究。该报告阐述了 fdi 转向服 务业特别是服务业离岸外移的新趋势及相关政策问题, 并分析了服务业离岸外移 的情况和具体表现形式。该报告特别指出,鉴于外国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发展 中国家将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必顺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内和国际条件 以吸引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减少其潜在的消极影响。对 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根本的发展战略在于提升人力资源和有形基础设施(尤其是 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 ,这也是大多数现代化服务业所需要的。 2004 年世界投 资报告中的很多观点被学术界许多研究文献所引用,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2)wto2005 年世界贸易报告 (world trade report 2005)4也特别关 注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报告中一篇名为offshoring service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的研究文献着重研究了服务业离岸 外移的发展趋势, 指出这一全球化现象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都是积极 的,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中获益。文章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相 3 关概念外包和离岸进行了界定,同时分析了外包的发展历史和动因等, 并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了影响外包选择的各种因素, 对于服务业离岸转移的趋势进 行了分析和展望,并分析了该现象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启示。 (3) 布鲁金斯学会 2005 年贸易论坛 (brookings trade forum 2005: offshoring white-collar work, the issue and the implications)5对服务业离岸外移特别是对 美国经济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服务业离岸外移研究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参与论 坛的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服务业国际转移已经成为 21 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 要现象。他们以印度在此次服务业转移初期承接 it 服务离岸取得瞩目的经济增 长为例,探讨了离岸服务业的发展、动因和影响。但是经济学家们较多关注服务 离岸对于发达国家的影响,对于发展中国的影响和启示关注较少。 (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研究报告离岸经营:双营之举? (2003) 6分析了跨国公司离岸经营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报告深入研究了离岸的本 质、动因、业务类型以及离岸经营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提出了美国面对服务 业离岸转移的双赢方案。 国外的一些学者对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现象的研究也刚刚起步。 james rmarkusen 等(1999)7通过建立一系列的模型来分析服务离岸的特点 和动因, 并建立模型来说明由于技术和制度的变革而引发的服务全球化现象的影 响;rafiq dossani(2005) 8以印度为例,研究了印度承接离岸服务带来的经济增 长和价值增值,但也指出发展中国家模仿制造业的出口经验,有可能使全球经济 不对称的情景在服务部门重演;calan garner(2004)9研究了服务离岸转移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发展趋势、决定因素、离岸的工作特征以及政府可能的政策 反应,并指出,虽然跨国公司服务离岸会给白领工人带来某种威胁,导致失业率 暂时的增加,但是其对美国国内经济拉动、企业生产效率以及竞争力的提高会产 生积极作用;karen lapid(2005)10研究了外包和离岸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指出 gats 框架应对这一全球化现象的局限性,提出修改目前 gats 的分类方法, 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分类机制来处理对 gats 项下分部门条款的必要修改。 上述研究报告和文献,从整体上分析了服务业离岸转移的发展背景、趋势、 动因和影响,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 122 国内研究动态 在我国, 近年来业界刚刚兴起的国际服务外包实践和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的重 视也激起了国内学术界对“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现象的研究热情。国内 学术界、媒体常常将“服务业国际转移”冠以“国际服务外包” (或“服务外包” ) 4 的称谓。 与政府政策层面相配合,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对服务业国际转移和服务 外包的研究成果不断:较早出现的是有关金融业服务外包的研究文献(田晓军, 199911;李元旭,200012;孙天琦、章红,200313;夏红芳,武鑫,200614) ; qu and brocklehurst (2003) 15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分析服务离岸转移的经济特 征, 考察中印两国在服务外包领域发展差异和原因该文献也开了后续一系列 通过比较中印两国发展离岸服务业的实践来探讨我国承接离岸服务现实问题的 研究先河(刘庆琳、廉凯,200616;武阳,200717;孙瑶,200718;唐宜红、陈 非凡,200719;李凡、王卫英,200720等) ;近年,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各抒己 见,研究文献逐渐增多(李子惠、李志强,200421;詹晓宁、刑后嫒,200522; 甄炳禧,200523;谭立文、田笔飞,200624;刘重,200625;杨圣明,200626; 刘绍坚,200727;聂平香,200728;吴洁,200729;卢锋,200730) ,其中卢锋 (2007) 31以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来研究服务外包,较为严谨地分析了服务外包的 定义、当代服务外包兴起的根源及其动力源泉等,是目前国内“服务外包”研究 较为厚重之作。 在政府层面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作过题为“服务业国际 转移的发展取向与我国的承接对策”的调查报告(2004)32,对服务业国际转移 的具体表现形式、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作了初步的概念上的分析和揭示,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对策。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 政策课题组的课题“国际服务业转移与深圳发展现代服务业”(2004)33从深圳 的服务业发展现状入手, 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条件和深圳自身的优势和 弱势,提出了深圳抓住机遇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政策建议。辽宁省发改委和大 连理工大学联合课题组(2005) 34通过翔实的资料论证了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 移的优势与障碍。他们认为,我国正成为继印度之后世界上最重要的服务业承接 国之一,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障碍,比如,服务业规模小、投资不足、标准化 滞后、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尤其是在政策和体制上,重工业、轻服务业的倾向没 有完全消除。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来总体把握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趋 势、特点和影响的文献较多,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来系统分析服务业国际转移具体 内涵的文献较少; 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来阐述我国如何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文献 较多, 从微观的企业层面对我国本土服务型企业如何承接跨国公司离岸服务业务 文献较少。 因此,本文选择从跨国公司全球运营的微观视角来把握服务业国际 由于在岸内包和在岸外包不涉及就业岗位和价值的转移,没有受到新闻媒体、杂志、政治家和学者的过 多关注,而离岸内包和离岸外包关系到国内就业和生产率的问题而备受青睐,并将这两种外包形式统称为 “离岸外包”或“国际服务外包” 。在国内,学术界许多学术文献常常在宏观的国家层面和微观的企业层面 谈“国际服务外包” ,当在宏观的国家层面上谈“国际服务外包”时,其在内涵上就等同于“服务业国际转 移” 。 5 转移的具体内涵,并对中国本土服务型企业服务承包能力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建 议。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13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历史比较分析、理论分析和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 本文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来系统描述当前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现象 发生的历史背景,并将服务业国际转移与制造业国际转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揭 示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现象的本质;另一方面,本文系统归纳国内外全球 化理论的新近研究成果(如横向产业理论、产品内分工理论等) ,为分析服务业 国际转移的内涵构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比较 优势模型进行修正来充分揭示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动因及其利益实现机理。 此 外, 本文还引用一些国际管理咨询机构的数据和图表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来具体说 明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 并从企业能力理论等多个维度对中国承接服 务业国际转移提出相应的对策。 132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展开:1、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来描述当前服务业 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现象发生的历史背景, 并归纳出各个全球化时期国际分工理 论演化的轨迹, 为后文分析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具体内涵提供一个历史背景坐标和 理论分析坐标;2、根据前文提供的服务全球化时代的理论分析框架来具体揭示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本质, 给出作者对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新现象一个定性 的认识;3、从跨国公司全球化运营的微观层面上来具体分析服务业国际转移的 微观表现形式,即跨国公司采取何种方式将服务业务移往海外,同时具体界定服 务业国际转移的各种微观表现形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4、透过服务业国际转移 的微观表现形式来进一步揭示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动因 及其利益的实现, 进一步把握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服务业国际转移背后存在的潜 在规律;5、最后,本文回到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实问题,从微观的企 业运营层面分析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 并从企业服务营销的微观视角 对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能力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 133 论文结构 根据以上的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即共五章的内容。 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 6 方法、研究思路、论文结构以及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是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背景及实质。主要描述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 化现象发生的具体历史背景,并揭示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全球化现象的本质。 第三章是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表现形式。主要讨论作为服务业国际转移的 微观载体的跨国公司采取何种方式将服务业务转移到海外, 并具体界定各种方式 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是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动因与利益实现途径。由于跨国公司服务业 务离岸的动因与利益是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内在推力和拉力,故将二者置于同一 章,以具体揭示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服务业国际转移背后存在的潜在规律。 第五章是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与对策。 主要从中国本土服务型企 业的微观层面来分析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状, 并就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 转移的能力建设提出建议。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及不足 本文在创作过程中,笔者查阅了大量中外文献,借此了解国内外学者对相关 问题的主要学术观点,也从中受到启发。在此前提下,笔者认为,本文的可能创 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笔者从企业运营的微观层面上来分析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具体内涵,这 种研究角度在之前的文献中少有人进行,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大多从国家 的宏观层面来考察服务业国际转移这一经济全球化新现象。 第二、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背景及实质”的章节中,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 视角出发,通过梳理各个全球化时期出现的国际分工理论,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 的分析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在“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动因与利益实现”的章节中,修正了传统 的资本和劳动双要素视角下国际分工的利益实现模型,根据服务全球化的现实, 构建了一个异质劳动双要素视角下产品内分工的利益实现模型来更好地说明作 为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载体的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务离岸转移的利益实现机理,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修正一个简单的服务业务离岸外移模型来动态地描述跨国公 司如何根据各国劳动要素丰裕度的变化将服务业务进行离岸转移的过程。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充分的经验实证和回归分析。由于目前服务业统 计体系尚不完善和统计数据难以取得, 本文只能引用一些国际管理咨询机构的数 据,并进行一些必要的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另外,由于本土企业国际服务外包 活动刚刚兴起,本人难以收集到足够的服务企业外包管理实践方面的案例,所以 在本文第五章对中国服务型企业服务承包能力建设的论述方面, 较多地引用传统 7 服务企业服务营销方面的案例, 而对现代企业在服务外包实践方面的案例引用较 少,故略失典型性。 8 第2章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背景及实质 21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背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视角 近百年来的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的资源配置、产业的地理分布、 甚至国家在全球化中的经济地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分工的全球化,国际分工 理论是理解经济全球化的钥匙; 35因此, 只有从分工层面上理解经济全球化进程, 我们才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发展趋势, 从微观上对跨国公司跨 国经营行为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回眸世界一百年来的全球化进程, 我们可以发现, 从劳动分工形态演变的大尺度历史看,过去一百年国际分工的基本层面从产业 间、产业内深入到产品内部的不同工序、区段、环节和流程25,并顺次引发了市 场全球化、制造全球化、服务全球化三次全球化浪潮。 211 市场全球化时期 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始发于 100 多年前。当时,大量的企业被新市场的远大前 景吸引而向海外拓展。 “市场全球化” ,即通过国际贸易来拓展世界市场是该阶段 的主要特征。 69由于世界各国投资壁垒森严,因此当时只有商品才能在国与国之 间流动。在当时的世界经济中,产业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 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 矿业的分工。这个时期,国家是市场全球化的推动力量,发达国家政府利用国家 实力推倒贸易壁垒,将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市场合而为一,并致力于维护这种国际 垂直分工体系。西方国际分工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再 到20世纪30年代俄林引入多要素分析方法发展出利用要素禀赋结构和相对价格 差异来解释国际分工的新贸易理论(h-o 模型) ,能够较合理地解释这一时期的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现实利益。 212 制造全球化时期 随着投资、贸易壁垒的不断降低以及市场全球化发展到极致,第二次全球化 浪潮始发于 50 年前,并持续至 20 世纪 90 年代末。跨国性的大企业纷纷在低薪 国家建立制造工厂, 开始了大规模的蓝领职位转移。 61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 (fdi) 成为第二次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原 来的生产部门逐步划分为更多更细的部门, 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部的分工逐步增 强,形成了发达国家之间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美国 1964 年实行 9800 税号,鼓 9 励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序向国外转移, 标志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制造业产品 内分工的兴起,这种分工先扩展到亚洲四小龙,后来又波及到中国大陆。跨国公 司借助资本的力量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转移工业部门中简单的加工环节 (非技 术型劳动密集环节) 。30虽然这一时期国家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角,但跨国公司 在国际经济中主体地位逐步得到加强。这一时期出现的“新贸易理论” (the new trade theories)超越新古典理论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范式,通过市场结构、规模 报酬、成本形态、需求属性等方面的假设,可以较合理地解释发达国家间的产业 内贸易现象;而“新要素比例模型” (the neo-factor production theories) 、 “新技 术模型” (the neo-technology theories)、“产品周期模型” (the product cycle model) 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国际分工现象 (即制造业领域产品 内分工现象)进行了说明。 市场全球化时代和制造全球化时代,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角,国家之间是 以不同产业、 不同产品之间的分工为主。 与此相适应的国际贸易统计体系是 imf 建立在 “居民” 和 “非居民” 划分基础上的国际收支账户体系 (balance of payments account: bp) ,其本质是以一国关境为核算基础的国际贸易统计体系。在此背景 下,以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的差异来划分产业的传统纵向产业结构理论(即通常 所说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划分方法)大行其道,其对一国“产业结构升级” 的一个暗含判断思维是重点加工对象的转移, 即以工业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 比重来判断一国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 213 服务全球化时期 21 世纪, 凭借着互联网和电信技术的普及以及各国政府对离岸服务业经济规 制的放松,产品内分工从制造领域深入到服务领域,服务业正经历着与制造业相 似的变化:由生产成本高的地区转移到生产成本低的地区,大量服务性、知识性 的白领职位正在进行离岸转移。 61信息技术的作用打破了过去服务生产和消费不 可分离、服务不可储存等方面的制约,大大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并使产品内 分工的基本层面深入到服务生产的不同工序和货品生产过程的某些支持性的服 务流程上。由于商品、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于是 跨国公司的各项经营活动在空间上是分布的, 在时间上可以并行使其可以根 据世界各国要素禀赋和各地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将产品或服务价值链上的不同 环节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环节、区段、流程为对象的分工体 系。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现实,对传统的以产品为基本分工对象的国际分工贸易理 论带来了新的重要挑战,国内学者卢锋(2007)31以产品内分工的视角,结合新 古典经济学、新贸易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较合理地解释当代国际服务外包产生 的动因,弥补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长期忽视工序层面分工现象的缺陷。 10 服务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跨国经营的自由度大大增强,其全球化经营考虑 的不再是国家之间纵向产业之间的分工链条, 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横向产品内 分工链条。 35于是,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网络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度超过了以国家为 主的地域空间国际经济的主角已变为跨国公司, 国家的主导地位被逐渐削弱 了。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突破了贸易利得必定属于贸易国 的国别界限,使传统的国家之间贸易利益分配机制显得相当乏力。跨国公司为了 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常采用公司内部转移价格等措施逃避税收、转移利 润,因而使东道国以及母国的利益不能自动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不能按国别自 动平均分配,从而各国的贸易所得受到扭曲,不再是其要素禀赋及其比较优势的 体现。36110-111 第二、服务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程度决定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 的贸易模式。在商品、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服务全球化时代, 美欧跨国公司在全球已经完成了主要业务转移的过程, 其子公司及关联企业形成 了“海外生产海外销售/返销美欧”的贸易模式;东亚等国跨国公司及其关联 企业的跨国经营形成了“东亚中国美欧”的“垂直三地贸易”模式 ;中国 在这两种贸易模式中处于终端制造商和最终出口地的地位, “世界工厂”和“制 造加工地”的地位逐步确立。 第三、服务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尤其跨国并购行为,降低 了东道国的产业自主程度,大大制约东道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跨国公 司作为一个分支机构广泛分布于全球的赢利组织, 公司的战略调整可能会导致其 重新评估其分支机构在公司内的职能定位, 这就决定了其对分支机构的职能定位 很难与东道国政府的期望一致。 37因而,跨国公司的内部调整将会对东道国相关 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削弱了东道国对经济的调控能力。据商务部2004 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显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 5 名都是由跨国公司控 制,在中国 28 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 21 个产业中拥有多数控制权。这表明,跨 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在增强。 在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全球化时代,国际分工深入到产品内部不同工序、区 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全球化的专著世界是平的中,将经济全球化分为三个版 本:全球化 1.0(国家为主角) 、全球化 2.0(跨国公司为主角) 、全球化 3.0(个人为主角) 。68笔者认为现 在谈以个人为主角的经济全球化 3.0 时代还为时尚早,但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角的全球化时代却是真真切切 地到来了。 所谓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 ,是 hummels or by outsourcing a service to a third-party service(“offshore outsourcing”)sometimes, offshoring take plac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outsourcing and captive models” 美国西北大学企业史学者白屈克(john buttrick,1952)将内包定义为“企业将某些内部的生产工作交 由被委托以生产任务的内部承包人负责完成”44;世界著名管理咨询机构毕博将内包定义为“企业通过创 建独立的内部实体执行特定业务以达到规模经济” 。这两种“内包”的定义在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泛指企 业内部承包制(the inside contract)。而我们本文研究的是跨国公司国际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故将“内包” 狭义理解为跨国公司通过创建独立的子公司承接来自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特定业务环节,即跨国公 司内部母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业务的发包与承包关系。 20 将自己非核心业务委托给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这两组经营方式经过排列组合,可 演变为四种经营策略: (1)在岸内包(onshore insourcing) 。所谓在岸内包指的是跨国公司将母公 司或子公司的业务交给其在本国内本公司集团的其他子公司来完成。 比如福特公 司将底特律工厂的零部件设计交给其在克来夫兰的工厂来完成; (2)离岸内包(offshore insourcing) 。所谓离岸内包指的是跨国公司将母公 司或子公司的业务交给在其他国家的子公司来完成,它与“离岸自营”的概念是 一致。比如 ibm 母公司把某个软件开发任务交给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来完成; (3)在岸外包(onshore outsourcing) 。所谓在岸外包就是跨国公司将公司 业务交给国内独立的第三方来完成。 比如福特公司将底特律工厂的零部件设计交 给另外一家美国零部件生产企业来完成; (4)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 。所谓离岸外包是跨国公司将本公司 的业务交给位于其他国家的第三方企业来完成。比如,ibm 母公司把某个软件 开发任务交给印度的一家软件公司来完成。43其具体关系如表 3-1 所示: 表表 3-1 跨国公司离岸内包与离岸外包的区别与联系跨国公司离岸内包与离岸外包的区别与联系11 生产的内部化或外部化 地 点 内包(insourcing) 外包(outsourcing) 母国 / 在岸 (onshore production) 1 生产保留在母国公司内部 2 生产外包给母国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外国 / 离岸 (offshore production) 3 由国外分公司(子公司)生产 4 生产外包给国外第三方供应商,包 括当地的公司 注: offshoring outsourcing 从分工的视角来看, 离岸是企业经营活动在不同国家、 不同地域之间的分布, 从宏观层面上讲,它是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的分工,体现产品(服务) 生产的工序或区段在不同地域空间的展开性, 企业的离岸决策是基于国家之间资 源禀赋和制度环境的差异; 外包经营活动是产品 (服务) 生产的不同环节 (工序) 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分工,外包决策是基于企业之间规模经济和服务能力的差异; 内包经营活动是产品(服务)生产的不同环节(工序)在企业内部的分工,它是 11资料来源: 2004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laura abramovsky, rachel griffith, marisako, offshoring of business service and its impact on the u.k. economy november 2004, atm research ,略作修改 21 基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 我们所说的产品内分工强调跨国公司将产品 (服务)生产的各环节在不同地域之间进行的分离,公司的离岸经营决策既可以 通过企业内分工的方式 (包括同属于某个厂商分布在不同国家的附属企业之间) , 即离岸内包,来达到,也可以通过分布在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之间分工方式,即 离岸外包, 来完成。 具体来说, 有三种方式进行离岸业务 (离岸内包和离岸外包) , 如表 3-1 所示:第一种,跨国公司已经决定把服务功能外包,如箭头,但是决 定从国内的服务商转换为国外的服务提供商, 从而实现离岸外包经营, 如箭头; 第二种,跨国公司决定同时外包和离岸,如箭头;第三种,跨国公司通过建立 国外分支机构来服务于母国公司,如箭头,服务的获得从国外分支机构转从东 道国的企业提供也有发生,如箭头。45 22 第4章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动因与利益实现 41 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微观动因 411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外部动因 狭义的服务业国际转移又称为服务离岸,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服务业国际转 移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必然结果。 跨国公司将服务业务离 岸转移有着深刻的外部动因46这些外部动因使跨国公司将服务生产工序流 程或物品(货物产品)生产过程中某些支持性服务流程进行离岸转移生产具备了 发生的可能性。 (1) 各国政府对服务业经济规制 12的放松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大消除了跨国公司服务离岸转移的制度性障碍。 几百年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内部形成了统一市场,生产要素 可以自由流动。 但在国际之间, 关税、 非关税壁垒、 投资限制等各种制度性安排, 成为阻碍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这在服务业领域尤为严重,导致服务 性企业投资贸易活动只能局限在一国之内。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贸易投资自 由化、便利化进程不断推进,服务贸易、跨境投资的制度性障碍被大大消除。一 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放松了对服务业的经济规制,让市场竞争充分发挥作用, 这同时也推动了发达国家之间服务业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另一方面,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贸易自由化不断推进,各国服务市场更加开放。关贸总协定 乌拉圭回合于 1994 年 4 月 15 成功结束,此轮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 (gats)首次确立了有关服务贸易的多边框架,强调在透明和渐进自由化的条件 下扩展服务贸易,逐步提高服务自由化水平。47在乌拉圭回合迈出第一步之后, 1997 年 wto 陆续出台了全球基础电信协议 、 信息技术协议 、 开放全球金 融服务市场协议三大协议,要求各国向外国公司开放其电信市场,结束垄断行 为。将主要技术产品关税降为零,开放本国国际金融市场。欧盟、北美自由贸易 区、东盟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也制定了许多开放服务贸易市场的举措。这一系 列估计性和区域性制度安排造成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国际制度网,使各国之间 的贸易投资行为置于一个统一的制度框架下, 从而加速了各国服务市场的开放程 度,显著地降低了跨国服务的交易成本,极大地推进了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服务 业国际转移。 (2)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 经济规制是一种代替市场竞争的制度安排,包括价格机制、市场进入和市场退出规制、产量规制、投资 规制等。 23 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跨国公司将服务工作向海外转移 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导致跨境国际长途费用下降为三十年前的数百万分 之一,特别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通讯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就 使得跨国公司总部可以像在一个国家之内甚至在一个城市之内来管理其分布在 全球的生产运营活动。另一个变化是信息技术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模块化。这就使 一个企业以往不可分离的生产和服务环节完全可以在空间上分离而不影响其衔 接与运作效率,从而为跨国公司服务离岸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48 (3) 运输技术的进步 运输技术的进步为跨国公司服务离岸经营提供了便利。 服务离岸经营不仅需 要密集的信息交流,而且需要人员的频繁往来沟通。无论是离岸外包还是离岸自 营,人员面对面的交流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特别是在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的早 期阶段,自然人流动是服务业国际转移重要的微观实现形式。当代各类运输手段 成本由于各自领域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而降低,其中旅客航空旅行成本幅度下 降,对跨国公司服务离岸经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 1985 年美元不变价格衡 量,一张横越太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委托贷款移交协议书
- 婚姻喝酒闹事协议书
- 孵化基金使用协议书
- 外架搭设合同协议书
- 垃圾转运安全协议书
- 山场林木砍伐协议书
- 家长游泳培训协议书
- 场站施工安全协议书
- 城市兄弟分房协议书
- 婚姻信息保密协议书
- 入学、幼儿园等健康卫生教育洗手知识教育ppt课件
- JJF(鄂) 82-2021 全自动混凝土抗渗仪校准规范(高清版)
- 流动注射分析仪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 《出口报关单模板》word版
- 边坡护坡检验批表格模板
- 工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全)
- 新时达-奥莎(sigriner)iAStar-S32电梯专用变频器使用说明书
- 《青年友谊圆舞曲》教案
- 马清河灌区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课程设计
- 《Monsters 怪兽》中英对照歌词
- 单开、菱形及复式交分道岔的检查方法带图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