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rights for forests: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finition and system 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by tangling supervised by ass. prof. huang xi-sheng major: enviromental and resources protection law college of law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april 201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i 摘 要 作为我国集体林权改革中的核心概念, “林权”一词的广泛影响和重要性日渐 凸显。但是,我国的现行法没有把“林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来使用,而相关学 说中的“林权”作为一个法学概念,对其定义的理解也并不一致。这些林权定义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有其不完善之处的。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当前存在的各 种林权定义的相关学说进行评价分析,指出其缺陷或者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 自己对林权定义的看法并分析了林权的性质。接着以权利体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 对林权体系的定义、性质和意义作出了界定。最后,在分别确定林权的主体、内 容和客体的前提下,以主体、内容和客体这三者为标准,对林权体系进行了重新 构建。 关键关键词词:林权,森林资源,复合型权利,林权体系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as the core concept of reform of collective rights for forests, rights for forests of the term highlights the broad impact and importance of growing. however, our current law does not use rights for forests as a legal concept, and the related doctrine of rights for forests as a law concept, its understanding of the definition is also not consistent. in a certain sense, these definitions of rights for forests has their imperfection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sis and evaluate various of related doctrines about definition of rights for forests which exists currently, pointing out the defects or deficiencies.and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his view on the definition of rights for forests and analyze the nature of rights for forests. then, basing on the related theory of the rights system, defined the definition,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rights for forests system. finally, the author reconstruct rights for forests system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main body ,content and object of rights for forests is clear and to these three as the standard. keywords: rights for forests, forest resources, compound right, rights for forests system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ii 目 录 中文中文摘要摘要 . i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 . ii 1 绪绪 论论 . 1 1.1 选题的意义选题的意义 . 1 1.1.1 学术意义 . 1 1.1.2 实用意义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思路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思路 . 2 1.3.1 研究目标 . 2 1.3.2 研究思路 . 2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1.5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 2 2 林权的定义和性质林权的定义和性质 . 3 2.1 林权的定义林权的定义 . 3 2.1.1 林权定义诸说 . 3 2.1.2 对林权定义诸说的评价 . 3 2.1.3 林权定义之我见 . 5 2.2 林权的性质林权的性质 . 8 2.2.1 林权的私权属性 . 8 2.2.2 林权的公权属性 . 10 3 林权体系的概述林权体系的概述 . 12 3.1 林权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林权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12 3.1.1 权利体系的一般理论 . 12 3.1.2 “权利束”或者“集合权利”的理论 . 13 3.2 林权体系的科学界定林权体系的科学界定 . 14 3.2.1 林权体系的定义 . 14 3.2.2 林权体系的性质 . 15 3.2.3 林权体系的意义 . 15 4 林权体系的重构林权体系的重构 . 17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iv 4.1 主体标准下的林权体系主体标准下的林权体系 . 17 4.1.1 林权的主体 . 17 4.1.2 该标准下的林权体系构成 . 19 4.2 内容标准下的林权体系内容标准下的林权体系 . 20 4.2.1 林权的内容 . 20 4.2.2 该标准下的林权体系构成 . 22 4.3 客体标准下的林权体系客体标准下的林权体系 . 23 4.3.1 林权的客体 . 23 4.3.2 该标准下的林权体系构成 . 25 5 结结 论论 . 27 致致 谢谢 . 28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29 附附 录录 . 3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31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1 1 绪 论 1.1 选题的意义 1.1.1 学术意义 集体林权改革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一 个引人瞩目的领域。与此同时,“林权”作为集体林权改革的核心概念,也被我 国学界广泛接受和使用。“林权”一词虽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现行法律上并无明 确的定义。学界对林权的定义众说纷纭,对林权的体系也莫衷一是。林权的定义 与体系是林权制度的核心和林权理论的基石,是研究林权问题的起点。因此,要 构建科学的林权制度大厦首先必须弄清林权的定义及其权利体系。 1.1.2 实用意义 森林资源不仅具有物质性利益,而且能够产生生态性利益。法律制度本应通 过明晰、具体的规则,构建起权利和义务体系,对资源利益进行公平和合理的分 配。但是,就森林资源而言,我国现行法律尚不能实现这一目标。从法学的角度 对林权的定义进行辨析并对林权的权利体系进行合乎逻辑的界定,有利于准确地 理解和把握我国林权改革的法律内涵,并为我国林权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必要的 法律资源支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林权”的定义与体系的界定大致上有四种学说,即所有权说、 二权说、他无权说以及其他诸说。这些学说的具体内容将在下文中具体阐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 查阅相关资料,国外目前尚未提出“林权”这一概念。但国外的林业法或者 森林法对森林资源的权属都有相关规定。如日本林业法将森林分为国有林和 民有林,规定“国有林系指产权归国家所有的森林,或按国有林业法规定的森林。 民有林则指国有林以外的森林。”印度尼西亚林业法规定成片森林分为国有林和 私有林。“国有林即在所有权无归属的土地上所长成的成块林区或成片森林;私 有林即在所有权已有归属的土地上的成片森林。”德国林业法在规定森林主 时,将森林主定义为“是直接拥有森林的森林所有权和对森林有使用权者。”这 些国家对森林资源的权利安排,对我国“林权”定义与体系的界定无疑是有一定 启示作用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2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思路 1.3.1 研究目标 通过“林权”定义与体系的科学界定,准确地把握林权的内涵与外延。解决 当前集体林权改革中对“林权”这一基础性概念把握不清的问题,为林权制度的 完善提供有利的条件。 1.3.2 研究思路 本文涉及到环境资源法、物权法、行政法和法理学等学科的相关法学知识。 主要通过对国内各种“林权”定义的列举,从该定义的理论依据、现行法律依据、 逻辑严密性等角度对其进行评析。并适当地结合国外林业法或者森林法有关森林 资源的权利安排制度,对“林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根 据相关理论界定林权体系,并对其进行重构。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林权的定义和性质。对于林权的定义,笔者首先列举了国内学者 关于林权定义的主要学说,接着对各类学说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林权 定义。对于林权的性质,笔者从私权属性与公权属性两个侧面进行了分析。 第二部分,林权体系的概述。笔者首先从“权利体系的一般理论”和“权利 束或者集合权利的理论”两个角度对林权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接着 从这些理论为依据,从定义、性质和意义三个层面对林权体系进行了界定。 第三部分,林权体系的重构。笔者在分别界定了林权的主体、内容和客体的 基础上,以这三者以标准,分别构建了三个林权体系。 1.5 研究方法 科学的理论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上。本文是纯粹的理论探讨性研究,所 以笔者在撰写过程中以理论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归纳、演绎、系统分 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现行法律和学说中存在的问 题。同时,注重制度设计的目的考量和利益衡量,层层剖析现有的林权定义与体 系,并以科学的法学理论为基础来进行重构。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林权的定义和性质 3 2 林权的定义和性质 “林权”这一概念,在我国由来已久。然长期以来, “林权”一词多是出现在 各种政策性文件中,作为政策用语被广泛使用。而从立法上来看,现行法律并未 明确使用“林权”的概念。至少目前为止, “林权”在我国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 但是,我国法学界却对“林权”这一概念情有独钟,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迄今, 学者们对于“林权”的定义和性质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1 林权的定义 林权的定义是林权概念的逻辑起点,明确“林权”的内涵与外延对于科学地 理解和把握“林权”这一概念至关重要。 2.1.1 林权定义诸说 目前, “林权”这一概念已被我国学界广泛接受,但对于究竟什么是林权,学 者们却见仁见智。大致上有以下四类学说: 第一,所有权说。该说认为:林权是对森林、林木或者林地的所有权。持该 说的学者主要有金瑞林、汪劲、王灿发等。如金瑞林教授认为:林权,又称森林 所有权,是指森林法律关系的主体对森林、林木或者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 处分的权利。1资源环境法词典将“林权”解释为:又称森林所有权,是指一 定社会主体对一定森林、林地、林木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2 第二,二权说。以曹明德、黄锡生、周珂等学者为代表,认为林权是指森林、 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3 第三,他物权说。该说认为:林权是一种对森林资源的他物权。如林旭霞教 授认为:林权是以森林资源所有权为基础,以对特定的森林资源的使用、收益为 目的的他物权。4 第四,其他诸说。除上述三类学说以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林权的定义作了一 些描述或者从某个具体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温世扬教授指出,从物权法的视角, “林权”并非一种具体的物权类型,而是“涉林物权”的统称,包括森林资源所 有权、林木所有权、林地所有权、林地承包经营权等具体物权形态,涉及物权体 系中的所有权和用益物权两种类型。 5学者曹祖涛描述性地指出:林权是一种复合 型的权利,可能是所有权或用益权,其客体可以是森林、林木或者林地,其权能 也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6 2.1.2 对林权定义诸说的评价 林权定义的众说纷纭,是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表现。下面笔者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林权的定义和性质 4 试对上述诸说作一番解读: 第一,所有权说的根据和缺陷。该说将“林权”界定为“森林所有权” ,其根 据主要来源于宪法和森林法的相关规定。如金瑞林教授在其主编的环 境法学一书中提到: “我国森林法把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机关团体林 权和公民个人林权。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以外,森林资源属于全民所有, 即国家所有;全民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 林木收益;集体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归该单位所有;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 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 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 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 ”7就是基于这些法律 规定,学者们得出了“林权是一种所有权”的结论。对此,笔者是不以为然的。 主要理由如下:首先,所有权说不符合现代物权法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上来说, 森林所有权是实现森林资源使用权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随着物权法由以所有权 为中心向以使用权为中心的转变,所有权的权利地位正在不断下降。有鉴于此, 将“林权”单纯界定为一种所有权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其次,把“林权”定义 为“森林所有权”势必会造成林权概念的狭义化。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 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它是一种权能完备的自物权。如果 林权是一种所有权,那么就是说其他的涉林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被排除 在林权概念之外。由于土地在我国不能由个人所有,个人只能拥有一部分林地的 使用权。按照所有权说的逻辑,个人的林地使用权是不能被纳入林权概念的,这 种解释显然是不合理的。最后,所有权说置“林权”的权利功能于不顾。有学者 立足于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目标和途径,将林权的权利功能概括为:实现对农村 集体所有森林的“非所有利用” ,确认并保护林农对森林的开发利用权益。8从这 种意义上来说,所有权说囿于对现行法某些条文的片面解释,与我国集体林权改 革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第二,二权说的根据和不足。该说将“林权”界定为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 用权,与所有权说的不同在于将“森林资源使用权”纳入了林权概念。对于“森 林所有权”的法条根据,该说与所有权说并无太大的出入。而对于“森林资源使 用权” ,该说认为其根据是宪法 、 民法通则 、 土地管理法和森林法的 相关规定。 如曹明德和黄锡生两位教授在其主编的 环境资源法 一书中指出: “根 据我国宪法 、 民法通则 、 土地管理法以及森林法的规定,我国森林、 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形式主要是以下几种:一是国有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 由国有单位使用,该单位不拥有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二是国有森林、林 木和林地,由集体以合法形式取得使用权,如采取联营、承包、租赁等形式获得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林权的定义和性质 5 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三是集体的林地,由国有林业单位使用,经营林业 的国有单位没有所有权,但依法拥有使用权。四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依 法使用国有的或集体所有的林地,如采取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依法获得的林 地的使用权。 ”9二权说从比较宏观的视角出发,给“林权”下了一个简单笼统的 定义。但也可以看出,这一林权定义显然是过于模糊的,而且根本没有体现出这 一权利的特殊性,这是二权说的最大不足。 第三,他物权说的优势和缺陷。该说的优势主要表现在:首先,顺应了现代 物权法以利用权为核心的发展趋势,将“林权”的内容界定为森林资源的他物权。 其次,他物权种类的多样性,为林权概念的外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鉴于“林权” 这一权利的复杂性,即便能够确定其内涵,但对于其外延的把握也不一定恰如其 分。在这种情况下,他物权的丰富种类就为“林权”外延的拓宽提供了可能性。 最后,他物权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要求,即旨在于实现非 所有权人对森林资源的非所有利用。这种“通过法定的方式赋予非所有人对森林 资源享有独立的、排他的支配权,由此既满足非所有人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需求, 又实现所有人的经济利益。 ” 10的权利设置模式, 无疑是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初衷。 尽管他物权说有这么多优势,但它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该说将“森林资源所有权” 排除出了“林权”概念之外。而森林资源所有权是森林资源他物权的起点和基础, 森林资源的他物权都是森林资源所有权的具体体现。没有所有权作为支撑的“林 权”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如林旭霞教授的林权定义,尽管强调“林权 是以森林资源所有权为基础” ,但最后还是没有将“森林资源所有权”纳入林权定 义,留下了致命的缺陷。 第四,其他诸说的可取之处。这些学说严格来说都不能算是林权的定义。但 学者们对“林权”的不同解读,也各有其可取之处:首先,指出了林权的基本权 利形态。温世扬教授从物权法的视角出发,认为“林权”是“涉林物权”的统称, 涉及物权体系中的所有权和用益物权两种类型。 这为我们从物权法的角度审视 “林 权”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其次,点明了林权的复合型权利的属性。这为我们准确 地把握林权的性质和定义,进而剖析林权的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这些 学者们之所有没有给“林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正说明了林权定义的复杂性 和挑战性,为我们科学地把握林权的定义敲响了警钟。 综上所述,笔者还是比较认同二权说的观点。尽管这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林权 定义,但至少为我们更加准确地界定“林权”的定义指明了方向。 2.1.3 林权定义之我见 首先,林权客体的准确把握是界定林权定义的前提和基础。要给林权下一个 科学的定义,必须了解林权的客体。从字面上看,林权就是关于林的权利,其权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林权的定义和性质 6 利客体就是“林” 。但从上述学说以及现行法的相关规定来看,与“林”有关的事 物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森林资源。这几个概念究竟哪一个或哪几个是林权 的客体?笔者试分析之。从我国现行法的规定来看,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 2 条规 定: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 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 包括郁闭度 0.2 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 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由此可见,在 我国现行法律中,森林资源、森林、林木和林地这四者是处于这样的关系:第一, 森林资源在外延上涵括了森林、林木和林地,是这三者的上位概念。第二,森林 资源在外延上除了森林、林木和林地外,还包括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 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可见,森林资源的外延是比较庞杂的。第三,林木和林 地是森林的主体组成部分,林木是森林中最重要的植物,而林地则是林木生存的 基础和载体。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第四,森林、林木和林地这三 者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森林、林木和林地这三者都可以成为 独立的权利客体。第二,森林、林木和林地这三者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而成为法 律调整的对象。第三,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可以把森林资源作为独立的法律关系 客体。既然这四者都可以作为权利客体,那么在给“林权”下定义时是否应该把 它们都作为林权的客体一一列举呢?笔者以为不必如此,而只要将“森林资源” 这一概念作为林权的客体就可以了。理由如下:第一,森林资源在外延上涵盖了 其他三者,这一点前文已有论述。第二,森林资源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森 林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林地资源;二是林木资源; 三是森林生物资源;四是森林环境资源。这四个方面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互 为存在条件的。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对于气候变迁、水源涵养以 及动植物生长等具有巨大的影响,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作 用。为了确保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有必要将森林资 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确立其法律关系客体的地位。11第三,将森林资源作为林权的 客体,并不排斥在具体的权利安排中将其他三者各自作为具体权利的客体。鉴于 林权这一权利的复杂性,在将林权分解成各个具体权利的过程中,也可以将“森 林资源”分解成森林、林木、林地等特定客体,这与将森林资源作为林权的客体 并不冲突。综上所述,把“森林资源”作为林权的客体,是比较合适的。 其次,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科学定位是界定林权定义的必要环节。我 国宪法第 9 条第 1 款规定: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 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林权的定义和性质 7 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以该有关森林所有权的原则性规定为基础, 物权 法 、 森林法等法律也做了类似的规定。 物权法第 48 条规定: “森林、山岭、 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 第 58 条规定: “集体的不动产和动产包括: (一)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 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 。 森林法第 3 条规定: “森林资源属于 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这些条文构成了我国森林资源国家 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基础。对于林权是否包括森林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 有权,学者们是有争论的。持肯定意见的学者主要是林权定义的所有权说和二权 说的学者,他们的“林权”包括了森林资源所有权。但对于将森林资源所有权囊 括进“林权”定义的理由,无人作出解释。笔者认为,上述法条的规定应该是这 些学者如此认为的最重要理由。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主要有张 璐、林旭霞、张冬梅等学者。张璐博士在 “林权”概念的误读与理性认知一文 中指出:林权不应包括森林资源或森林所有权。12其理由是:将森林资源所有权 作为林权的组成部分,是不合理地泛化了林权的应有内涵。且不符合我国集体林 权改革的初衷,对解决森林资源集体所有权长期存在的在事实上被虚置和异化的 问题会产生不利。林旭霞和张冬梅二位学者在其合著的林权的法律构造一文 中认为, “林权”是以森林资源所有权为基础,但它是一种他物权,不包括森林资 源所有权。13其理由大致是:实现非所有权人对森林资源所享有的权利才是林权 设置的最终目的,同时也符合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对于这两种观点,笔者还是倾向于肯定说。理由如下:第一,森林资源所有 权是实现森林资源使用权的前提。如前文所述,所有权在物权法中的地位下降了。 但我国宪法 、 物权法 、 森林法都规定了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 有。所以,对于各个使用森林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林权只是国家和集体赋予用林 主体对森林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等权利。但即便如此,国家和集体行使森林资 源所有权,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以此干预森林资源使用权的不当行 使,预防和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不利影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森林资源的 所有权人国家和集体(主要是国家)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等各种手 段来配置、协调、管理、监督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合理使用,并通过行使收益权, 建立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市场,实现森林资源使用 权的合法转让;通过出台合理的林业政策,激发林农造林的积极性等。从这些方 面来看,森林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是不应该被剔除出“林权”定义的。 第二,将森林资源所有权纳入林权定义,并不违背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初衷和目 标。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大背景下,任何有关林权的改革都是不可能改变宪 法及相关立法已经明确确认的为公有所垄断的森林资源所有权,而只能就所有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林权的定义和性质 8 权实现方式进行制度创新和变革。14而当前集体林权改革的途径,正是在保证农 村森林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非所有人所享有的有关森林资源的权利 设置,促进森林资源的使用、流转,提高资源的效用。由此可见,我国集体林权 改革的初衷和目标并不是想改变森林资源的公有性质,而且也不可能改变。所以, 完全没必要将森林资源所有权剔除出林权定义。由此两点,笔者认为“林权”应 该包括森林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 最后,林权法律性质的准确厘定是界定林权定义的关键。对于“林权” ,有学 者将其界定为一种复合型的权利,还有学者称其是一种综合性的权利,更有学者 称其为“权利集合” 。尽管表述不同,但足以看出“林权”这一权利的复杂性。而 在探讨林权的法律性质时,学者们又大多简单地将其界定为物权、他物权或者用 益物权。例如,温世扬教授称“林权”是“涉林物权”的统称;林旭霞教授认为 “林权”是一种他物权,同时还是一种用益物权。对于这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理由如下:第一,一旦给“林权”贴上物权的标签,势必将其他非物权的具体权 利排除在林权定义之外。尽管森林资源物权是林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林 权的全部。即便对于林权究竟包括哪些权利还尚不明确,但至少应该将“森林资 源行政管理权”之类的权利囊括进林权的内涵吧?而“森林资源行政管理权”怎 么说也不可能是一种物权吧?第二,在林权这一权利中存在着公权与私权两种不 同的属性。尽管物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公权性,但是林权的公权性更加强烈。 这种公权性不仅是私权性的附属,更表现为林权的具体权利中包括公权力。例如, 森林资源行政管理权就是一种典型的公权力。关于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详细论述。 由此两点,笔者认为林权绝不是一种物权,它的法律性质并非单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林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森林资源的 过程中产生的对特定森林资源的权利,包括森林资源物权、森林资源行政管理权、 森林资源环境权等具体权利。 2.2 林权的性质 从林权的定义可知,林权是复合型的权利集合。这些具体权利中既有私权利 (如森林资源物权),也有公权力(如森林资源行政管理权)。所以,林权具有 公权性和私权性两种属性。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所提及。下面笔者对林权的这 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分别进行阐述。 2.2.1 林权的私权属性 林权具有私权性,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其私权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 解和把握: 第一, 私权性的体现。 首先, 林权的私权性体现在现行法律的规定中。 我国 民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林权的定义和性质 9 法通则第 81 条规定: “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 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 物权法 第 125 条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 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 ” 森林 法第 7 条第 2 款规定: “国家保护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任何单位 和个人不得侵犯承包造林的集体和个人依法享有的林木所有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 这些法条是对“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确认和保护,而这种权利无疑是一种以满足 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权利。其次,林权的私权性体现在我国的林业实务中。在 我国林业生产的具体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林农、林场职工等各类非 所有人利用森林资源并获取收益的事实,尤其是在林区,森林资源更是当地群众 赖以为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些事实上的利益主张依民法的基本原则和社会观念, 完全可以认为是“特定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15” ,是在长期实践 中形成的自主独立的事实性权利。最后,林权的私权性体现在各类林权学说中。 无论是“所有权说” 、 “二权说” 、 “他物权说”还是“其他诸说” ,其林权定义的内 涵与外延都体现了浓重的私权色彩。以“森林资源物权”为代表的具体权利,是 典型的私权。 第二, 强调私权性的意义。 林权的私权属性是有其积极性的, 理由如下: 首先, 林权的私权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公权力的侵蚀。在实施林木采伐许可制度、 颁发林权证之前,我国生活在林区的群众世代“靠山吃山” ,客观上存在着利用森 林资源获取收益的事实。依法取得了“林权证”之后,这种事实获得了法律承认 的资格和保护。但由于林权本身在法律上没有作为一种具体的权利类型得到规范, 上述资格和事实就无从保护。传统的“反射利益说”认为,一般公物(公共物品) 的利用只是公务设置的反射利益,利用人只是在不相妨害的情况下得到平等地自 由使用公物以增进其生活便利而已,并非赋予利用人以权利,使其得对抗公物主 管机关或者对第三人,使其得主张侵“权”行为。16也就是说,在“林权”中的 “森林资源物权”等私权没有得到立法确认、林权的私权性薄弱的情况下,如果 上述利用森林资源的事实状态遭受侵害,依“反射利益说” ,法律不能提供救济之 道。同样的,当相关法律规定强调林权的公权性时,林权人的合法利益也将受到 公共利益的侵蚀,而得不到完整的实现。而一旦林权的私权性得到立法的强化, 权利人就可以有效地排除他人的侵害、对抗不适当的行政行为,保障自己的利益。 其次,林权的私权性可以保障权利人经济利益的实现。林权作为私权利,解决的 是各种社会主体对森林资源的利益需求问题。同时,从林权的客体对象来看,虽 然森林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 可排他的,但它所提供的经济利益却可以为私人所独享。森林资源所包含的林地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林权的定义和性质 10 和林木更是可以为私人占有并独享利益,他人不得非法干涉。林权作为一种财产 性权利,规范的恰恰是森林资源的经济利益分配问题。因此,将林权作为私权加 以规范,权利人的利益主张能够得到完全的确认和保障。最后,林权作为私权可 以得到充分的救济。作为民事权利的林权,当其受到侵害时,在救济方式上,除 了侵权行为法上的救济外,还有物权法上的救济,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 除危险、返还财产等,其保障是非常充分的。综上所述,林权的私权性是非常重 要的。而这种私权性如果得到了立法的强化,其积极性将更加显著。 2.2.2 林权的公权属性 林权具有公权性,这一点同样十分明确。其公权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和把握: 第一, 公权性的体现。 首先, 林权的公权性体现在现行法律的规定中。 我国 森 林法第 7 条规定: “国家保护林农的合法权益,依法减轻林农的负担,禁止向林 农违法收费、罚款,禁止向林农进行摊派和强制集资。 ”在这里,公权力向林农的 合法权益伸出了橄榄枝。第 29 条规定: “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 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 ”第 31 条规定: “采伐森林和林木必须遵守下列规 定: (一)成熟的用材林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择伐、皆伐和渐伐方式,皆 伐应当严格控制,并在采伐的当年或者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 (二)防护林和特种 用途林中的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 采伐; (三)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贸易代理国际展会营销策略考核试卷
- 液化石油气设备维护与检修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一次性口罩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广告行业专业认证介绍考核试卷
- 有机物药用辅料的应用考核试卷
- 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粉尘防治技术考核试卷
- 耐火材料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分析考核试卷
- 矿石开采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考核试卷
- 草地绿化土壤改良考核试卷
- 矿山机械远程监控考核试卷
- 法官助理的面试题及答案
- 山东省淄博市、滨州市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大学语文22孔子论孝
- 2025年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测试题库及答案(共3套)
- 欢乐购物街第2课时 买卖我做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一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 2025年中国食品安全监控软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密封基础知识与各种密封形式
- 2025年新《矿产资源法》变化解读
- 2025年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招聘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江苏徐州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