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子》否定词的现代阐释.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子》否定词的现代阐释.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子》否定词的现代阐释.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子》否定词的现代阐释.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老子》否定词的现代阐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语言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是交流交往的一个中介, 它介于我们的认知和世 界的本质之间,并往往遮蔽了世界的本质,所以,语言本身具有局限性。世人出生 之后便陷于语言和文字的汪洋大海中,对语言产生信赖和执著,因此很难摆脱语言 本身的局限。但是,人类一直生存于世界和无限的时空之中,不可能不思虑世界的 本质和无限的事物,那么,摆在人类面前的问题即是采用什么方式突破语言的障碍 或局限。 否定词,即是破除语言障碍的一种方法。面对世界的本质和无限的未知,我们 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述和定义这些无限的事物,只能用否定词来表达我们不知道 它们是什么,我们知道的唯一就是我们不知道。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他还是“言”了五千文。但 是老子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语言的局限性, 对他来说, 语言只是体“道”的工具, 要“得 意忘言”,他一直使用否定的方式破除众人对于语言字面的执著,破除语言对于本体 “道”的遮蔽,“涤除玄览”,使不可言说的“道”“反”回“道”本身。 关键词关键词:老子 否定词 否定指向 否定意义 否定局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ankind evolve process in of outcome is an exchanges association of an inside lie, it lies in our cognition and world of with essence, and usually covered the essence in the world, so, the language has sex of limit. people of this worlds was born is after and then sunk in language and literalness ocean, bringing about trust on language and keeping dedication , so can hardly get away from language to limit. but, the mankind have been aring existed in world and infinite time space in, impossibly not essence and infinite thing of consider world, so, the problem which puts in mankinds in front is adoption what way break phonetic obstacle or limit. negative phrase is a kind of method which gets rid of language barrier. face the essence in the world with infinite of do not know, we cant with the limited language express with define these infinite things, can use negation phrase to express us not to know they is what, we know of unique be we dont know. lao tzu says : the way which can be very road, i wonder if people who speak out, who do not know, and he were the 5000 words. however, i understand very clearly the limitations of the language to him, just body language way tool seeing nothing, and he has been denied the use of language literally everybody eliminate persistent, get rid of body language for way overhead revealed in meditation and impurity - eradication of mystery and what we can not speak way and anti- to way itself. key words: lao tzu negative phrases the direction of the negative phrases the meaning of negative phrases the negative phrases limits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 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惠河源 日期: 2006.11.10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数。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惠河源 指导教师签名: 张跃生 日期: 2006.11.10 日期:2006.11.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引引 言言 老子问世以降,注者、释者不知几许,可谓是洋洋大观。综而评之,中国 古代知识分子深得“老庄”之理趣,如王弼注老子 、郭象注庄子皆为今者研究 “老庄”之必备。然进入现代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学东渐,西语霸权彰显, 以西之哲学或宗教理论来注老、释老者比比皆是,却与“老庄”之真义南辕北辙,十 分隔膜。盖其原由,皆因中西文化源流之不同,可比较、可借鉴、可调解、可融合, 但需以“原点”为基础方可“镇定自如”,若以西学生搬硬套中学,或以中学嘲讽批评西 学,皆不可取。如为对应西学之“本体论”,非要在佛家中拉出“真如”、“实相”来做概 念对比;又如中学中为何没有出现西方式的悲剧,谬也。我们应该本着“如”的态度 直面中西文化。 我们作为研究者,研究老子甚或任何文本,皆须遵从一定的原则,且不可 断章取义,挂一漏万。佛家的“法四依”1原则很值得参考和借鉴。此处亦简单介绍一 下“法四依”原则以提醒自己。“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 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法句即是要学人依止如实之法,不要依止世间之人,以人 为法;依智句即是依据实权二智,唯二智能明法之事理之如是,识是遍计分别之妄 想,于法不真际,故不依也;依了义句,是一切经中,有了义句也有不了义句,但 要依于了义句为正,因了义句是指示法真际的,而不了义句则不能成就智证;依义 语即是依据内容思想,因为“语”是“义”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可变的,离义则道乖。 所以,研究诸文本,应通盘考量,识认大意,不可从一章一句一词一字中穿凿附会, 望文生义,与文本主旨相违。 今研究老子 ,或从“道”入手,或从“德”进入,或从“常、真、朴、虚静、至善、 至美、无为”等探幽,皆可深进“众妙之门”。然心之怯者,在于用政治、战争、辩证、 商业、管理等解读老子 ,本无不可,但惜其得之皮毛失之精华,得之形失之神, 浮光掠影,入宝山而空归。 本论文研究老子 ,试图以否定词为“钥匙”而入门见道,搜集文本中出现的大 量否定词,归类否定词否定的对象,追究否定词出现的缘起,彰显否定词出现的意 义,最后,总结老子中的否定,则“道”、“德”自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1 否定词的界定否定词的界定 对于老子中的否定词,我们可粗浅地划分为两部分。一是依据王力先生在 古代汉语 2中对否定词作出的定义和说明;二是根据文本,在上下文语境中确认 具有否定动势(不属于常用的否定词系列,但在文本上下语境中却带有否定词否定的 性质)的否定词。 1.1 一般意义的否定词一般意义的否定词 王力先生认为,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在古 代汉语中,常用的否定词有九个“不”、“弗”、“毋”、“勿”、“未”、“否”、“非”、“无”、 “莫”,而且否定词可以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可 以是动词,如“无”;也可以是代词,如“莫”(“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出 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就有不同的用法(此文中,我们将尽量回避王力先生对否 定词的词义和语法现象做出的说明) 。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九个否定词,在老子中出现了七个,分别是“不”、“弗”、 “勿”、“未”、“非”、“无”、“莫”,虽然出现的频率大不相同,但都有各自的用途,例 证依次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二章)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三十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六 十四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六十三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七十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1.2 具有否定动势的否定词具有否定动势的否定词 具有否定动势的否定词可能在其它文本中亦有呈现,然因文本迥异,只能在上 下文的语境中来分析这些“无否定之名而行否定之实”的否定词。如: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 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十九章) 其中的“绝”“弃”都带有否定动势。 此处可作为否定动词使用, 有“去除”、 “弃绝”、 “断绝”、“抛弃”、“根除”之意,是对“圣”、“智”、“仁”、“义”、“巧”、“利”之“弃绝”, 亦是老子中独特的“减法”或“负法”的运用,其意是为了破除老子深恶之“机巧”。 因为悟道、体道不是知识和机巧越多越好,而是“圣”、“智”、“仁”、“义”这些外在的、 规定性的东西堵塞或限制了自性,对自性形成了越来越强的遮蔽,因此,要“绝”和 “弃”,以使本心回归,复命归根。 再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四十八章) 此处的“损”与“绝”“弃”亦可归为一类的用法。李孺义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 他认为,“智的批判法也可称作学的减损法,乃为老子所首倡。此所谓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其义当是:悟道的方法不能像 治学那样知识越多越好,而应当减损学(知识论意义上)的外在执取的意向性,还 至无任何意向性执取的为那里。”3 又如: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三章) “希”,罕也,少也,鲜少之意4。在此句上下文的意思中,“希”字可作表示几乎 没有之意,具备否定的特征,“天下希及之”可译为“天下罕有达到的”或“天下鲜有知 道的”。 还如: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二十九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去”亦是具有否定动势的,它是通过“圣人之行”表“去除”之意,去除掉“甚、奢、 泰”这些外在的与“自然”不符的东西,以与“道”相合。 又如: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六十七章) “舍”, 本义为“市居曰舍”“屋也”, 也可作“弃”“弃除”5, 左传定公四年 就有“舍 舟于淮汭”的用法。今在此处,即是批驳舍去“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而“勇、广、先” 这些做法。 当然,类似于这种具有否定动势的否定用法在老子中还有体现,比如“丧” 的用法,不仅在老子中显现(“轻敌几丧吾宝”) ,在其后的庄子中亦有,“吾 丧我”中的“丧”也具有否定的作用,用主词“吾”来丢弃宾词“我”,以彰显主体,回归 本性。所以,我们在列举诸多事例时,不免挂一漏万,有所缺失,敬请见谅。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2 老子中的否定词老子中的否定词 老子生平不详, 老子的版本也很多,因论文需要,简单说明一下。 根据史学界对老子生平的大致推测,一般认为,“老子生于公元前约 570 年,卒 于战国前期6”。自公元前 570 年算起,距今已约 2500 多年。其间,对老子的版 本以及诸多的注、释、解、疏、补、评、证、诠、译、辨、校,多如牛毛。陈鼓应 先生在所著老子注译及评介7附录三中曾详举有名有姓之注家有两百六十二种, 而早在元代,嗣天师张与材在大德乙巳年(公元 1305)序杜道坚道德玄经原旨 时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馀家8,”故注家延之今日,不可胜数。在如此 繁多的注家当中,当以魏晋时代王弼本最为知名。涂又光先生在楚国哲学史一 书中认为,“注老子者,以韩非最早,以王弼影响最大” 9。我们对此亦认同。 但在本论文采用的老子版本上,我们主要参照陈鼓应先生所著老子注译及评 介 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一书中所附校定文,陈鼓应先生校定文原是“依 王弼本为蓝本,参看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及傅奕本等古本,根据历代 校诂学者可取的见解,加以订正10,”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依据诸多史料,校准了不 少谬误,材料比较翔实可信。本论文所涉及的字数测算皆是以陈鼓应先生所著老 子注译及评介为准。 为什么我们会关注老子中的否定词,发端原因有三。 其一, 老子也称之道德经 (自唐代后) ,“道”和“德”自然属于老子中 的核心词汇。 根据陈鼓应先生的统计, “道”出现了七十三次11, “德”出现了四十次12。 还有一些高频的词汇,如“人”出现了八十五次13,“天”出现了九十一次14。但这些 都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出现次数最多的应该是“不”字,共二百四十一次。为 什么“不”反而出现的次数最多呢?“不”是一个常用的否定词, 如此频繁的出现是否有 什么涵义?于是,我们就循着这个思路,延展下去,便产生了几点疑问。 老子中 否定词的确频繁出现,几乎遍及各个章节(除十一章、四十章、七十六章外) 。前文 说起,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九个否定词,在老子中出现了七个(“不”、“弗”、“勿”、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未”、“非”、“无”、“莫” ) ,其中“不”在文本中出现了两百四十一次,“无”(比较特 殊,有些不是作为否定词使用,后详论)出现了九十二次,“弗”、“勿”、“未”、“非”、 “莫”分别出现了五次、四次、七次、十次、二十次。此七个否定词加起来一共出现 三百七十九次,而老子之字数共有五千三百二十六字,否定词出现的频率为百 分之七点一一,这还不包括那些具有否定动势的否定词。 其二,对于惜墨如金、深谙语言之道的老子来说,五千余言的老子中出现 了将近四百字的否定词,如此之多否定词的出现必然隐含着深刻的缘由,是老子不 得已而为之,还是他否定思维的一种呈现?密码总是要人破译的。 其三,在“道可道,非常道”与老子“道”了五千余言的悖论之间,否定词起到了什 么作用。 基于以上三点缘由,我们开始走进老子中的否定词。 “无无” “无”作为否定动词,一般用来否定名词,有时用在其它否定词后面表示双重否 定,如“无为无不为”。“无”在老子中共出现一百零五次,其中九十二次是作为否 定词使用,还有十三次是充当老子中特有的哲学概念。 老子开篇即说,“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 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 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两处之“无”就不是否定词,是天地玄黄之 始,是能生出于“有”之“无”,是和“有”成对的、“同出而异名”的“玄”,是老子中 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万物的根本。王弼在校释老子之时,对“无”可谓是情有独 衷。王弼认为,“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是,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 无也” 15;他同时还认为,“无不能独立自明,必须通过有才能了解,而且无是存在 于天地万物中,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本或原则” 16。在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处之“无”虽与上面之“无”的涵义不同, 但亦不作否定之用,可译为“空间”或“中空”。像第一章之“无”具有超经验、超现象、 本体之义, 第十一章之“无”是现象界内、 和“有”一起相互补充相互发挥作用的“空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对于“无”之意义,李孺义先生有书正好名之“无”的意义 ,我们且在后文中讨论。 “不不” “不”字作为一个否定词,用法极广,不仅可以否定动词,还可以否定形容词, 在老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是老子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字,共两百四 十一次,且都是作为否定之用,但其中也有细微的区别。如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 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 治。”其中“不”字基本都是在否定动词“尚”、“贵”、“见”、“敢”、“治”等, 表示一种“去 除”之动势。还有一种“不”的用法比较特殊,是“不”字加上其它词汇,合成一起,表 达老子专有的概念。以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中的“不仁”为例。“不仁”中的“不”虽是用作否定,但是和“仁”一起表示一个特有的概 念。“仁”是“偏爱、仁义”,“不仁”即是“无所偏爱,不施仁义”,天地对万物和圣人对 百姓都是无私无为的,就像祭祀用的草扎的刍狗一样,用过就丢掉,不挂于心,不 着其意而相忘。天地是由“道”而形而化,圣人是体道任道,天地和圣人都是秉承道 而率性,所以,“不仁”也是“道”之属性的体现。类似于此的概念,还有“不言”、“不 争”、“不宰”、“不殆”、“不道”等等,这些概念都是和“道”紧密相关的,或以“几于道” 的水来形容“道”的“不争”,或以体道之士、圣人之为来表示“道”的“不言”、“不宰”, 或直接描述“道”之特性“不殆”、“不仁”。因此,我们在对待文本时,通过全篇的 主旨来慢慢体会文本中字词的含义。 “莫莫” “莫”字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可以译为“没有谁”、 “没有那一种东西或事情”。 “莫”字在老子中出现了二十次,都是作为无定代词使用。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三十二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七十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七十八章) “莫”在老子中也有一个特点,用在“莫”字之前的一般都是“天下”二字,用来 表示任何人事,虽然不是绝对的否定,但语气中亦含有惋惜、感叹之意。老子提出 过“不仁”的概念, 天地和圣人对世间万物无所偏爱, 是否和这种惋惜口气有矛盾呢? 应该是没有矛盾的,因为承担说话的主语不一样,一是以“天下”为主语,一是以“吾” 为主语;“天下”可以无任何感情色彩,而“吾”是活生生的人,具有充沛的感情色彩, 尤其是对“百姓”。 “勿勿”、“弗弗” “勿”、“弗”在老子中出现的较少,“弗”和“不”的用法基本重合,随着汉语的 发展已渐少使用,只在老子中的第二章出现了五次。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 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章) “勿”的情况也类似,“勿”和“弗”在语法意义上是等同的,所以,也可归并到“不” 字中去,我们就不多展开了。 “非非” “非”字比较分散,分布在七章中共出现了十次,属于否定副词之列,用来否定 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定。“非”字基本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不是”,虽然 其语法意义并不相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章)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三十一章)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 (三十九章) “未未” “未”字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是一种委婉的否定,和“不”字的意义差不多,相当 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未”字在文本中出现了七次。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二十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六 十四章) 当然, 还有一些否定词, 如在上文否定词的界定中提到的“绝”、 “弃”、 “损”、 “希”、 “去”等,皆是在老子中是作为具有否定动势的否定词使用的,但它们不具备明 显的否定词特征,只是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中才表示出否定之意,故略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3 老子否定词的否定对象老子否定词的否定对象 在老子中出现的近四百个否定词,它们的否定指向当然不会聚焦一处,我 们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每一个否定对象都作出阐述和归类,只能选取其中比较突 显的否定指向展开详细的阐释。在此,借用形容散文特点的一句话来表达意图,那 就是“形散神不散”。 老子的否定指向亦是如此,老子使用了这么多的否定词,其 最终的指向还是很明确的,让我们随着分析的推移,解开被否定词层层遮蔽的面纱。 3.1 否定词与否定词与“道道” “道”在老子中出现了七十三次,是老子中最核心、最独特的哲学概念 了。所以,如果把老子中“道”字的意义搞清了,对老子中否定指向的分析 也就大致明了了。 3.1.1 “道道”字之演化字之演化 “道”字从产生进而演化成多重意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老子 在开篇即说的“道 可道,非常道(一章)”,其中出现的三个“道”字意义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梳理“道” 字的意义变迁有助于我们探究“道”字何以成为老子的核心概念,更有助于我们明晰 老子中的否定指向。 据前辈学者对“道”字的研究,甲骨文一般被认识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最古 老的文字,但是,在已被破译的几千个甲骨文中却没有“道”这个字。这并不说明“道 路”这一事物出现的晚,或者说不重要。可能是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道”字,而我们尚 未发现,或者“道”字本身有一个形变的过程,最初是什么样子,我们还不能确定17。 王中江先生在道家形而上学18一书中对“道”字归纳了七种意义。他认为,现在 能够肯定的是,金文中有了“道”字。“道”字的本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就 是“路”或“道路”, 后人一般也这样认为。 由“道路”引申出其他的意义。 “道”字出现后, 再加上一些引申义,就成了一个使用率颇高的常用字。王中江先生还从被认为是中 国最早的几部典籍尚书 、 诗经 、 易经 、 国语和左传中寻找“道”字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种种意义。他的结论是:“道”字作为动词“蹈”使用的例子,已难以找到,而基本上则 是作为名词使用的。经过初步的调查,大量的“道”字用例,包括“路”这一本义在内, 概括起来,大致有七种意义。一是道路。这一意义在诗经中的用例很多。如所 说的“道之玄远”、“道阻且长”、“宛丘之道”、“杨园之道”、“行道迟迟”,等等,其“道” 皆是“路”。在诗经 、 尚书和易经中,还没有“道”字与“路”字合在一起用的 合成词,但在国语中,就有了。如周语上云:“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周 语中云:“道路若塞”。 晋语四云:“道路之人也。”这里的“道路”,均是合成词, 其义仍是“路”。二是指言说。 诗经中有一个典型的用例, 鄘风墙有茨云:“中 冓之言,不可道也。所道之言,言之丑也。”其“道”字,就是“言说”之义。此外, 国 语晋语九云,“道之以文,行之以顺”,“辩之以名,书之以文,道之以言”,很明 显都是指“言说”。“道”字如何引申出“言说”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三是指“理则或 法则”。在诗经和易经中,尚未有这一意义的用法。但在尚书 、 国语 和左传中,就很多了,而且出现了“天道”、“人道”、“鬼道”和“王道”等一类合成 词。如尚书泰誓云:“天有显道”。 尚书说命中云:“明王奉若天道”。 尚书洪 范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国语楚语上云:“君子 之行,欲其道也,故进退周旋,唯道是从。”国语鲁语上载:“易神之斑亦不祥, 不明而跻之亦不祥,犯鬼道二,犯人道二,能无殃乎?”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天 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四是指方法。 国语周语中 云:“亡之道也。”国语周语下云:“作又不节,害之道也。”五是指命令。如诗 经中多次出现的“周道”的“道”就是指周代的“政令”。又如尚书甘誓云:“今失 其道,乱其纪纲。”六是指正义或公正,也就是德。如国语周语下云:“守终纯 固,道正事信”。 国语晋语三云:“杀无道而立有德。”如国语晋语四云:“晋 之无道九矣”。“晋仍无道,天祚有德”。七是指通和达。如尚书禹贡云:“九河 既道”。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云:“不如小决使道。”国语晋语六云:“夫成子道 前志以佐先君”。 王中江先生总结搜集“道”字的七种意义,基本上包括了中国古代较早的几部典 籍中的“道”字的用法。虽然这七种意义中的“道”都没有演化为老子之“道”,但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给我们提供了分析的方向。有学者认为,上述“道”字出现的七种只有第三种“理则或 法则”与老子之“道”相关,但是,第三种意义上的“道”还不是一个超越一切事物 的具有绝对性、普遍性和统一性的概念,还远没达到老子赋予“道”的最高哲学 概念。事实真的如此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或许,我们可以引述另外值得参考 的观点以辩明细。 “道”在金文中写为 19,上从“首”,下从“行”。李孺义先生对于“道”从最原 始的“道路”演化为具有形而上学意义上的“道”有很独特的见解20。他认为,“道”从 “首”,象征着“人走在路上”或者“路由人所开出”。而以直立行走为标志、从猿中脱胎 而出的原始人类,其留给大地之母的第一个创造物便是他的“有规则的延伸的脚印”。 道路,乃是最早的“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人是从自己的足下开始了人的“独 立创造”的过程。李孺义先生称,“道路”的“创造”,丝毫不亚于“劳动工具”的创造, 当人回眸其后的脚印时,他也开始了对他的创造物脚印延伸的路的原始崇 拜。其支持的理由有四,比较有说服力,并且我们可以从中追述“道”的形上之“路”。 一是,道路将人带出了赖以生存的、为了抵御野兽袭击的、封闭狭小的洞穴,用自 己脚印踩出的道路延展了人类更多更大的生存空间;虽然道路是人开辟出来的,但 是道路一旦产生,它本身的方向性似乎就对人的行为给以指引;后人一出生就有了 前人开辟的道路,行为就有了指向,安全和生存有了保障,所以,产生对道路的原 始崇拜也是有可能的。二是,道路的拓展,扩大了人类的生活空间,人的生存能力 和行为能力也随之扩大,族群、部落、联盟、国家就是被道路连接起来,其结果就 是人类语言、文化、行为等能力的交往和强化,人摆脱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主性 更强的人,道路居功至伟,道路也被认为是人类强健之源和发展之源,这个观念至 今不去(中国目前还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道路的建 设和改造) 。三是,道路一旦产生,一方面对人的行为有了指引性,另一方面,对人 的行为也存在着规定性;生活本身用实践在告诉人们,要“循道而行”,否则就会陷 入对生命危险的境地。李孺义先生用“生命戒惧”四个字来形容道路对人的行为的规 范。以己度人,如果出门在外,没有道路的指引,四周皆为陌生之地,人慌然而无 措;所以,从这个意义上,道路给予人以安全感、稳定感、踏实感、归属感,这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感官直接的意识逐渐上升到精神,与灵魂合而为一,道路也就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 皈依地。四是,道路是人开辟的,一代一代的人离去,而道路却似乎是“永恒”的(即 使旧的道路被废弃,新的道路仍存在,人类还是要“循道而行”) ;“永恒”是人之大欲, 在对“永恒”事物的崇拜中,道路自然亦在其中。 经过这样的分析,加上“道”的第三种意义,与老子之“道”慢慢靠近。李孺义 先生在对“道路”做总结时如是说,“人对道路的崇拜在本质上乃是对其自身生命律动 的崇拜21”。道路是人踩出来的,是人活动的成果,人行走在道路之时所获得的安全 感、稳定感、踏实感、归属感,都是产生于由人而然的道上。 老子在第四十章中 说:“反者道之动”,这个“反”与“人对道路的崇拜在本质上乃是对其自身生命律动的 崇拜”似乎是可以牵强附会上的,它们都在“复命归根、返回自身”。当然, 老子之 “道”还经过“神、天、地”诸多超验概念共同和合,经老子之妙手终成形上之“道”,并 确立了本体的地位。就让我们 “反”回文本,追寻“道”之本体。 3.1.2 “道道”之本之本 上文说起,“道”在老子中出现了七十三次,文本中的“道”是怎样呢?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章) “道道”不可说,说即非不可说,说即非“道道”;“道道” 也不可也不可“名名”,“名名”后即非后即非“道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四章) “道道”“冲冲”且且“不盈不盈”,它的来历 不明,但肯定的是: ,它的来历 不明,但肯定的是:“道道”为为“象帝之先象帝之先”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八章) 水的特性水的特性“善 利万物 善 利万物”、“不争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处众人之所恶”亦为亦为“道道”的属性的属性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 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四章) “道道”是用感官知觉是查找不到的,也是不能用思和是用感官知觉是查找不到的,也是不能用思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问来体察的,但问来体察的,但“道道”又是惚恍地存在着,并且不依时间的流失为转移一直在作用着又是惚恍地存在着,并且不依时间的流失为转移一直在作用着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十五章) 善 为道者和 善 为道者和“道道”一样,都是深不可识,只能强言、强容,用否定描述来表达一样,都是深不可识,只能强言、强容,用否定描述来表达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 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一章) “道道”有有“象象”、“物物”、“精精”、“信信”, 自古至今存在着 , 自古至今存在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 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二十五章) “道道”先于天地,先于天地,“不改不改”、“不殆不殆”,只能,只能“强字强字”,“道道”只遵循自 己的法则 只遵循自 己的法则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三十二章) “朴朴”也是也是“道道”的属性,的属性,“道道” 也可小,但没有什么能让它臣服,其实还是在强调也可小,但没有什么能让它臣服,其实还是在强调“道道”只遵循自己的法则,不以任 何意志为转移 只遵循自己的法则,不以任 何意志为转移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五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七章) “无为无为”也是也是“道道”属性属性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章) “道道”无时 不刻都在运动着,不停地 无时 不刻都在运动着,不停地“反反”,“弱弱“也是也是“道道”之用,之用,“处下处下”、“不争不争”即是即是“弱弱”的显 现 的显 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 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 建 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 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只有上士所以,只有上士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才能体悟而行。才能体悟而行。“若若”字也是字也是“道道”惚恍之性惚恍之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十二 章) “道道”的宇宙生成论的宇宙生成论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四十八章) “损损” 是近是近“道道”、体、体“道道”的途径和方法的途径和方法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 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一章) “道道”之之“不仁不仁”,“玄德玄德”即 是 即 是“道道”,“玄玄”即悠远、悠深、悠长即悠远、悠深、悠长 道者万物之奥。 (六十二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六十 七章) “道道”大、大、“道道”小、小、“道道”无形,无形,“道道”无所不在,处处皆是无所不在,处处皆是“道道” 从对文本中这些材料分析, 我们得知了一些“道”的属性。 “道”是“不盈”、 “不争”、 “不仁”、“无名”、“万物之奥”、“似不肖”、“不殆”、“不改”、“不去”、“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我们以十四章为例,其章共用了十二个否定词来描述道不是什么, 对“道”没有做出正面的描述或定义,而只是说“道”不是什么,但由此也相应地启示了 “道”的某些方面。 起码我们从反面知道了“道”是不可见、 不可闻、 不可搏、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那么对应地,可见的、可闻的、可搏的、有状之状、有物之象就不是“道”。 可这些还是“道”发散的属性,并不是“道”本身,都只是“道”之一隅、冰山一角。 “道”究竟是什么?我们暂时可以得出一些粗浅的结论: 第一,“道”是形上,是本体,是不可言说的; 第二,“道”是存在的,是万物之奥,是生发一切之原出; 第三,“道”不可说,但是还是说出了,是通过否定的方式模糊说出的。 第四,我们不知“道”之体,但我们可以获知一些“道”之属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道”是不可说的。对于此问题,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是,“凡可以说的都可以清楚 地说; 而对于不可说的东西必须沉默22”,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23。 ” 白居易亦有打趣和疑惑。诗云:“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 者,缘何自著五千文24。”但“道”还是要言说的,不然,我们何以知“道”。所以,对 于形上之“道”,如果要说,必须采用非常规的说法。此处暂有两个说法可供参考。 其一,“道”是道;其二,“道”不是什么。第一种说法是同语重复,因为主语和宾语相 同, 虽然在逻辑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在表述上, 于“道”没有丝毫缺失。 因为, “道” 是“大全”,是无限,是“全能的、完美无缺的、永恒不殆的”,是“恒、常、久、朴”, 我们永远无法用概念和定义来界定。一旦用“道”是什么来表示的话,就会用有限的 字词来形容和规定“道”, 使“道”非“道”。 所以, 只能用同语重复的方式让“道”回到“道” 自身。第二种说法是否定陈述,当不可知的事物游离我们的感官和知解之外,我们 无法用语言来表述,可是它又的的确确存在着,从语言的角度只能采取否定式的表 达才能防止表述上的偏差。老子本身非常明白这一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语言、名相无法成“道”,“道”不可说,不可语,不可书,可老子偏偏留下 了五千言,许多人对老子理解的封囿亦在此。对于老子何以留下五千言,说法 不一。有说是老子出关被迫留书,有说后人借老子之名杜撰的,有说老子本人书写。 我们且不管,只以文本自身为分析的对象。 通过文本,“道”“不盈”、“不争”、“不仁”、“无名”、“万物之奥”、“似不肖”、“不 殆”、“不改”、“不去”、“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其中的特点就是,基本 上涉及“道”的描述都是以“否定词+形容词或否定词+动词”来表述的。冯友兰先生把 它称为“负的方法”。他认为,“一个完全的形而上学系统,应当始于正的方法(正面 描述) ,而终于负的方法(否定表达) 。如果它不终于负的方法,它就不能达到哲学 的最后顶点25。”他还补充说,“负的方法是相对于西方那种以分析为主、旨在说明 本体是什么的方法。如果说用正的方法讲形而上学,是说形而上学的对象是什么, 那么,用负的方法讲形而上学,就是讲形而上学不是什么26。”哲学大师的理论为 我们的数字化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无独有偶, 老子对“道”采用了否定性述写,西方“两希”之一的古希腊哲学中 对形上之物也有类似的论述。古希腊高尔吉亚认为,“没有物的存在,如果有物的存 在,这东西也是无法认识的,即使这东西可以被认识,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 27。”由希伯莱文化缘起的圣经对上帝亦是如此的认识。“我们说上帝存在,并 非因为他具有存在这种属性;上帝全能,并非因为他具有全能这种属性;上帝 全知,并非因为他具有全知这种属性;上帝是有智慧的,也并非因为具有智慧 这种属性。一言以蔽之,上帝是单一的,而不是复合的。正是这样,若想避免日 常词语的缺陷,只能用否定性的方式来描述上帝。迈蒙尼德把它称为否定性的描述 手法” 28。 是的,宗教的、形上的、神秘的、本体的世界,语言是无法进入的,是不可言 说的,是必须要保持沉默的。为了言说,在语言上只能采用否定的方式进行。如果 我们给予这种否定的方式以命名的话,即是遮诠。这是佛教法相宗的一个名词。“遮 即止其所非,诠即能诠名字。谓如诸经所说真如妙性,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无因无果、无相无为、非凡非圣、非性非相等,皆是遣非荡迹,绝相祛情,是名遮 诠29”。既然是佛家的理论,佛家对此肯定亦有相应的研究。以禅宗为例。禅宗认为, 如果对不可言说者只是沉默,一字不立,佛法也就无法传达了。当然,禅宗本身也 要求“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六祖慧能也说过“诸佛妙理,非关文字30。”为了传授 佛法、启悟空性本体,总还是要说些什么的,不然怎么开示众生。禅宗所采用的方 法就是用“遮诠”这种反面和间接的方式,只说空性本体不是什么,而不说空性本体 是什么,通过这种否定性的方式,使我们间接地对空性本体有所觉悟,这也就与“道” 之言说方式殊途同归。 所以,我们追溯了“道”字的发展演化史,并推测了“道”字走上形上之路的历程, 得出“道”是本体且不可言说的结论,如果要说,必须采用遮诠的方式来言说。这也 即是“道”言说之奥妙所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