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 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 a a a acommentcommentcommentcomment onononon thethethethe 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 ofofofof lunlunlunlunyuyuyuyu fromfromfromfrom thethethethe comparativecomparativecomparativecomparative perspectiveperspectiveperspectiveperspective: basingbasingbasingbasing onononon confucius:theconfucius:theconfucius:theconfucius:the secularsecularsecularsecular asasasas sacredsacredsacredsacred, wriittenwriittenwriittenwriitten bybybyby fingarettefingarettefingarettefingarette 作 者 姓 名:郭启宇 指 导 教 师:陈应琴教授 西南政法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论语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渊薮。 论语诠释体现着对圣贤经 典的积极认知。地理大发现引发的时代洪流,使得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国外, 尤其是西方“汉学”历经僧侣派和学院派的发展阶段,始终对论语诠释保持关注。 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运用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诠释论语 ,是当代西方 哲学与儒家诠释新的结合尝试。史华兹则从思想史维度对论语诠释予以关照。对比 传统中国学者,则是撷采训诂义理,见微知著,探究圣贤经典的微言大义。朱熹的论 语集注是此中文本的优良范例。 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不仅包括中西方学者内部在方法上的差别,还应置于 跨文化、跨哲学视野,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中西方学者之间在论语诠释, 尤 其是方法论上的取异,从而探索出论语 、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诠释的多 种面向。 关键词:比较视域; 论语诠释;芬格莱特;方法论 1 abstract it is well known to all thatthe analectsis the major source of the confucianists, or even the whol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nterpretation ofthe analectshas embodied the pos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s. since the age of discovery, the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among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active. the history of the sinology has revealed that the priests and scholars keep up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the analects. for example, fingarette,in his famous representative work named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 attempts to contract the confucianists and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 he considers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the analectsshould base on the ordinary language analysis. however, schwartz probes intothe analectsfrom the angle of histor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scholars, chinese traditional scholars have the aid of exegesis and doctrine to study the classics. one of the fine examples isthe variorum of the analects,written by zhu xi. when we study the interpretation ofthe analects ,we should not only realize the contrasts of the method, either the chinese scholar or the western, but also be consciou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hinese scholar and the western from th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methodology,we are able to seek various sides of 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 such asthe analectsand the confucianists,even the whol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 thethethethe c c c comparativeomparativeomparativeomparative p p p perspectiveerspectiveerspectiveerspective; ; ; ;thethethethe 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 ofofofofthethethethe analects;analects;analects;analects; fingarettefingarettefingarettefingarette; ; ; ;methodologymethodologymethodologymethodology 1 目目目目录录录录 引引言言. 1 1 1 1 一、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一、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视域下的论语诠释.9 9 9 9 (一)奥斯汀“语言现象学”及其言语行为理论.9 (二)人是礼仪性的存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在论语中的开展.11 1 论语中的语言分析:施事话语“礼”的概念界定.11 2 论语中的日常语言分析:施事话语“礼”的功能界定.12 3 论语中的言语行为理论:施事话语“礼”的评价界定.13 二、哲学与思想史:芬格莱特与史华兹的论语诠释对比二、哲学与思想史:芬格莱特与史华兹的论语诠释对比.14141414 (一)思想史维度的论语 :“通见”与“问题意识”. 14 1 论语中的“通见”.14 2 论语中“问题意识”的生成.16 3后论语时代“通见”向“问题意识”的转换. 17 (二)哲学与思想史:同在文化语境不同学科领域下的方法论取异. 18 三、哲学与哲学:芬格莱特与朱熹的论语诠释对比三、哲学与哲学:芬格莱特与朱熹的论语诠释对比.24242424 (一)理学建构下的论语集注 :晓言明经以致通经达理. 24 1.晓言明经. 25 2.通经达理. 27 (二)哲学与哲学:异在文化语境相同学科领域下的方法论取异. 28 四、结语:经典诠释的多重面向四、结语:经典诠释的多重面向.333333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1414141 致致谢谢. 47474747 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 1 引言 人类悠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有着许多冲突与不安,但是文化交流的火种并未 因此而熄灭。 尤其是自西方地理大发现以来, 航海活动带来了各不同文明间的纵深交流。 西方凭借着先进的工业和科技,将其自身文明的发展谱系自觉应用于其他文明之中。19 世纪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人类学 1的诞生,旨在研究人类,尤其是非西方民族文化的发展 源流考。尽管文化人类学在诞生伊始存在着多种文化偏见,但是随着社会和观念的不断 变迁,文化人类学对待非西方文明的态度渐趋宽容和理性,或者更近乎完全学术化的视 野。 大发现时代引发的时代洪流不可避免地将古代中国卷入其中。 主动或者被动地文明 侵扰,导致中外,尤其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盛。西方出于各种考量诠释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问题,逐渐发展出研究中国历史、语言、哲学、艺术等的专门学科“汉学” 2。 (一) “汉学”发展源流略考:置身“汉学”广度下的西方论语 诠释 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期便有关于中国的零散记录,但远远达不到研究的程度。13 世纪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的极大风靡,使得西方人对中国趋之若鹜。16 世纪开始, 1 文化人类学亦可称之为民族学,旨在探讨人类的生活状况、社会组织、伦理观念、宗教、魔术、语言、艺术等制度 的起源、演进及传播。见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第 1213 页 2 “汉学”一词存有多种界定。 “汉学”一面意指中国汉代辞章训诂之学;一面意指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现状、哲 学、语言、文学、艺术等的研究,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精神和物质文明认识”的一个“概括” ,这个意义上的“汉学” 英译为 sinology,本文即用此意义上的“汉学” 。值得指出的是,即便同属国外,日朝越南等深受传统中国影响的国 家在汉学研究上,以与西方思想对接为历史节点,有着有章可循的发展轨迹。在与西方思想接触之前, “汉学”在日 韩越南等国指称为儒家文化或者整个中国文化本身;与西方思想发生关联,导致上述诸国在“汉学”研究上也趋于 现代视角,从文化的接受者转向对中国文化乃至现实问题的密切关照。由此可见西方思想不仅对传统中国造成冲击, 而且对传统中国文化关联圈也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暂且不表日韩越南等的“汉学”研究,而着重于阐介欧陆、英美 等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对“汉学”的关照。 “汉学”延及现代,不局限于关注古代传统历史、哲学、语言等人文学科, 研究领域全面拓展,逐渐发展成为对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传统“汉学“在 此随着时代变迁发展成为“中国学” ,并置之于区域研究之中。20 世纪末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西方的中国研究随着时 代变迁,显现出与“传统汉学”及“现代中国学”相异的新表征,强调在参照中回归对自己的认识,既重建西方自 身,又重建中国意象,中国研究成为西方反省和重拾自身,更新自身文化的重要途径。新时代西方的中国研究不只 是对中国的简单绍介,而是直接进入文化对话和重建的主流。见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0;何培忠主编.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张西平编.他乡有夫子:汉学研 究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7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西方传教士东来,耶稣会士 3在其间作用甚巨。这一时期,西方传教士们的主要活动仍是 传教,但在传教过程中逐渐获得第二职业中国文化的研究者,成为“汉学”研究的 先驱。尽管耶稣会士从事了某种程度上的初步汉学研究,但其神学背景与宗教使命注定 这种汉学研究从属于传教活动。这也导致其在汉学典籍的整理与研究方法上,虽然有着 中西糅合的尝试,但根本上是要服从于西方认知与传教需要,所以有关基督教精神的比 附比比皆是 4。 从大历史角度来看西方“汉学” ,可将之分期为: “游记汉学时期” ,以马可波 罗游记为主要代表; “传教士汉学时期” ,以利玛窦中国札记 、 通信集等为主要 代表; “专业汉学时期” ,以雷慕沙汉文启蒙为代表。 5“游记汉学” ,尤其是“传教 士汉学”为中国研究拓展领域、掘得先河, “汉学”研究在经过厚实的知识准备后终于 步上学科化。1814 年 12 月,法国法兰西学院在全欧首开汉语讲座,聘请雷慕沙担任汉 学教授,随之英德俄美等国大学纷纷开设汉语讲席,西方“汉学”在经历草创和建设阶 段后,正式走上经院式研究的发展轨迹。尽管此时部分汉学家依然保留传教士出身, 但 其发展却是循着职业汉学家的路径,换言之,西方“汉学”逐渐完成了从僧侣派向学院 派的过渡 6。 这种过渡不仅体现在汉学研究主体的身份转换上, 而且还体现在汉学研究的 方法角度上:由应用层面的汉学研究过渡到学术理论层面的汉学研究。 “传教士汉学时 期” 的汉学研究主观上为着天主福音的东扩, 虽客观上有推动西方研究中国文化的举措, 但并不能掩饰其传教的根本性目的,而且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贯穿着基督教精神的视 角,耶稣基督指导了“汉学”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专业汉学时期” , “汉学”研究尽管 3 耶稣会诞生于 1540 年,圣方济各沙勿略等九人在罗耀拉率领下在罗马觐见教皇,立誓不论艰险,以传播福音为念。 1552 年,沙勿略便前来中国传教,这被认为是耶稣会来中国传教之始。因此,1540 年被认为是“汉学”发展史上一 个主要时期的开始。见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第 43 页 4 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例。利玛窦自小便入教会学校接受人文教育,及长远赴罗马接受系统的神学训练,并被派 往印度和中国传播福音。利玛窦学识渊博,遍及神学、哲学、数学、历史、天文学甚至钟表、机械和印刷等实用手 工艺领域。利玛窦的学识为其中国传教活动提供了相当便利。利玛窦习得汉语,并能阅读汉语文献,甚至写作传播 福音的中文著作。利玛窦还结交徐光启等知识阶层,着儒服,习儒术,意图“合儒” 、 “补儒”直至“超儒” 。糅杂传 统中国的宗教习俗以及知识核心儒家学说,都从属于利玛窦的耶稣会传教活动。尽管从基督教东传史上看,利 玛窦及其所代表的耶稣会士传教活动归于失败甚至陷于沉寂,但是在中国研究和引介上却发挥了重要影响。利玛窦 翻译了四书第一个西文译本(拉丁文本) ,同时最先编辑中国字书并附以欧洲语言注释,目的都在为后世传教士 提供方便。尤其是利玛窦中国札记 ,为利玛窦根据自身经历写成,对明末中国社会做了详尽而细致的描绘,再次 为欧洲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见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利玛窦、金尼 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5 张西平著.传教士汉学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7,前言 6 职业汉学家队伍的组成除了学院派、传教士外,因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外交官因其职业活动的缘由,也加入其 中。殊途同归,不管何种出身,他们都大多走上了职业汉学家道路或进入大学成为了学院派的中坚。 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 3 有传教因素的考量, 但是已然式微 7。 这时期汉学家的汉学研究已经偏重于从理论层面对 中国古典经典予以解读,在研究方法上试图融合中西文化,在西方文化背景的预设下, 对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一般性的解读。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做的应用层面与理论层面的 阶段论区分对应的是汉学研究方法与角度而言。若从汉学研究目的来看,结合汉学发展 的历程,汉学理论与应用则是密不可分的,西方研究汉学理论终是为了一定目的的达成 8。 20 世纪的西方自然科学飞速发展, 在科学范式的影响下, 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也不 断进步。学科化、专门化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具体表征。专门化的学科类别具有着本 学科范围内特有的研究方法。当然这种专门化的学科划分并未划定各学科间的楚河汉 界, 反而随着学术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学术规范的不断形成, 各学科间存在广泛的相容性。 各学科在保留自我个性的基础上,可以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借鉴,由此产生学科 研究对象与学术研究方法之间的交叉。在“汉学”研究领域,这体现为美国“现代中国 学”研究中的区域研究方法 9。 “现代中国学”之前的“汉学”理论研究学科化专门化程 度不高,汉学家们可能在某方面成果显著,但纵观其治学路径则是在西方文化预设下对 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一般性的解读,在研究方法上仍是古典的综合性的解读路径,偏重于 翻译和介绍,现代意义的学术研究不足,现代学术范式所体现的学科化专门化也没有得 到明显的体现。沙畹被誉为“欧洲汉学泰斗” ,博闻强识,涉猎广泛,但其所负盛名来 自其所译史记 ,同此的还有以诗歌及哲学经典译介闻名的阿瑟韦利。 “现代中国学” 时期的“汉学”理论研究则有着鲜明的学科化与专门化的特色,尽管其研究对象仍然涵 盖古典中国文化,但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现代学术视野。在现代学术规范的要求下,对古 典中国文化作出学科化、 理论上的具体性研究, 其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着多种方法的交叉, 7 理雅各即是此中范例。理雅各的儒家经典译著中国经典 ,卷帙浩繁、旁征博采、语意精当,至今仍被尊为权威 的标准译本,但他的传教士身份与传教思想在中国经典中并未如前辈般随处可见。 8 这种目的既有理论目的的考量,也有现实目的的达成。以美国为例,早期裨治文与卫三畏的“汉学”研究为美国认 识中国打开了窗口,具有民族文化交流的意义,但其举动又有着服务于美国殖民政策的嫌疑。尤其是进入“现代中 国学”时期,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在理论上有着卓越的创见,引入了区域研究模式,但是在目的上也有着鲜明的时代 特征,从属于美国的冷战政策,为美国的对华决策提供参考。见陈君静著.大洋彼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 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第 24 页;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0,第 342 页 9 区域研究旨在以多学科的研究和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理解非西方社会和文化,证明“本国的”或“别国的”视角 在解释上和分析上的价值。费正清即指出, “ (区域研究)是指进行更专门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即充分利用社会科 学的方法,集中对世界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 。美国的“现代中国学”即属于区域研究范畴,是一门以近现代中国 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学为主体的跨学科研究。区域研究不仅着重于近现代中国历史,而且主要关注点置于政治、经 济、法律等现实性层面,但并未隔绝与“传统汉学”的关系,文化,包括中国古典文化仍然是中国学学者的重要着 眼之处。见何培忠主编.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第 5354 页;何寅、许光华主编.国外汉 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第 36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但在根本上仍然保持着本学科的性质与特色。 纵观西方“汉学”的发展脉络可知,西方的“汉学”研究起始于传教士的传教应用 需要,继而经学院派学者的努力进入纯学术视野,尤其在当代置于区域研究范畴之下, 学术研究总体上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构架使得中国研究理论化和学术化程度极大地加 深。汉学研究方法与途径由此显示出从传教应用到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在理论研究层 面又有着古典性的综合研究与现代性的专门研究的分野。 中华文化的主体在于儒家文化,历代汉学家对儒家文化,尤其是对代表儒家思想渊 薮之论语着墨甚多。汉学研究方法与途径的历史流变在西方论语诠释中显露无 疑。传教士时代的论语译注着重其近似基督伦理箴言,本能或直觉地运用基督教术 语或者欧洲思想的术语来诠释孔子及其 论语。 10即便是嬗变到专业汉学时期的理雅各, 其论语译注也并不仅仅服务于文化交流 11。进入专业汉学时期,西方学者在论语 的诠释上表现出由明显的传教需要到学术理论研究的过渡, 但是这种理论研究顺延传统 西方汉学的古典的综合性研究路径,注重对古典文本的翻译和介绍,在专门的学术化与 学科化研究上表现不足。而且西方汉学家尽管摒弃了基督教术语,但是欧洲思想背景的 假想或者预设仍在,并还沾染了佛教和道教的色彩,赞成人类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的 观点,崇尚个人的心性、内在的生命和个体的实在。 12传教士及其之后的学者出于宗教 和社会抗争的需要,在对文化武器的拣择上有着实用依据,因此在对待论语翻译和 诠释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痕迹。 随着社会和观念的变迁,尤其是学术规范的建立和明晰,各学科间在研究对象上存 在交叉,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但是孤立来看毕竟各学科间的研究方法有着明显 的界限,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等各学科存在着本学科赖以维持的、 独 特的研究方法与视角,这些独特的研究方法紧密贴合于研究对象,并从属于本学科的发 10 中国哲学家孔子在处理论语等文本时,不忘比附天主教义,比如将天与理性交接,从而引出基督的至高 地位,极力促成调和儒耶,见吴孟雪.柏应理和中国哲学家孔子j.中国文化研究,1996 年秋之卷(总第 13 期) 11 理雅各认为,系统译介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非常必要,因为“藉此,世界可以了解中国,在华传教工作也可 以知己知彼,收到永久成效。系统、全面译注出版儒经,必将大大惠及以后的传教工作” 。见王辉.理雅各与中国经 典j.中国翻译,2003 年第 3 期;关于理雅各译注论语乃至中国经典突出的宗教性倾向,详见岳峰.架设 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2 以阿瑟韦利为例。阿瑟韦利在翻译中国经典尤其是诗歌方面成就卓著并以此享誉盛名,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 突出贡献。但是阿瑟韦利的论语翻译有着明显的学院派风格,尽管在宗朱和反朱的拣择上存在分判,但是其 论语翻译仍然是以译介为目的,缺乏专门的学科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缺乏现代学术的专门性特点。除此以外 阿瑟韦利的论语翻译活动中,清晰可见为目的语受众而翻译的前提预设,在对文本处理上也存在着对中国经 典的“故意误读” ,详见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09.4 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 5 展内在理路。现代中国学时期, 论语首先是作为各学科的交叉研究对象进入人们的 视野。当代的西方学者一方面对原始文本的拣择译介保持关注,另一方面借助时兴的西 方学术方法和视野,试图在论语诠释上积极认知他异性资源,立足于“他者”维度 切近文本本身,避免因为西方语言文化背景的预设导致对非西方文本的曲解,从而延展 出论语诠释的多样化路径。在这里,文本译介成为各学科间研究方法的交叉。文本 译介和诠释总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异域语言和文化背景以及行为的目的性,译介本身就 蕴含了多种诠释方法和界向的可能。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论即指出,翻译为理解尤 其是异域文化的理解提供便利; 文本的翻译与意义再造, 受到理解者的前见、 传统观念、 历史境遇以及与理解对象的时间距离等因素影响, “因此,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 们甚至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对先给予他的语词所进行的解释过 程” 。 13 而当论语诠释进入专门化、学科化的视野, 论语的诠释方法便呈现出明显 的学科化特色。顾立雅的孔子与中国之道是欧美孔子研究领域第一本思想史层面的 研究专著,代表了相当时期内现代欧美论语诠释的主流观点。 14顾立雅的孔子研究 从历史学尤其是思想史角度出发,运用史学研究的史实列举与思想论述方法对论语 中体现的孔子思想予以展开,注重追求挖掘孔子思想的背景,以此证明孔子思想为何之 所以为之。顾立雅通过深入的史实分辨,提出孔子的“礼”的定义是“举止得体” , “礼” 的实践包含着传统的社会实践和调节他们的能力。 “礼”意指着生活中的某种和谐礼貌 以及个人的持守平衡。但它并不是孔子理念的核心,而是从属于孔子现世的、人文的、 理性的取向 15。值得指出的是,承接汉学发展的历史流变,顾立雅论语的思想史诠 释尽管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摹本作用, 但在诠释内核上仍然预设着秉持传教士时代而 来的“是否与西方价值体系相符”这一基准这也是对不同文化,尤其是强势文化对 弱势文化诠解中所存在的固有标杆。 与顾立雅不同,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则代表了西方哲学视野下, 论语 诠释的新方向。将时兴的分析哲学应用于古老的论语诠释,被认为是西方视角诠释 中国哲学问题在方法论上的一大创举。芬格莱特也希冀借此方法,探索出孔子思想的真 13 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第 400 页 14 诠释离不开翻译,但是思想的专题研究并不仅仅是翻译所能概括。尽管西方论语英译本层出不穷,但是在专 门的论语诠释和孔子思想研究上却凤毛麟角。顾立雅可说是现代化以降西方唯一的孔子专家。 15 顾立雅的孔子观和论语诠释,详见美顾立雅著;高专诚译.孔子与中国之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4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正内核,并对隐藏在孔子研究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提出质疑,从而影响了后世 论语诠释的发展方向。 本文即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立足比较文化和哲学视域,试图通 过对以下问题的分解:第一,芬格莱特立足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路径,如何深入探寻论 语思想,并将之主旨归结为礼仪行为的强调;第二,通过芬格莱特与中西代表性学者 在论语诠释方法上的对比,能否对论语 、儒家乃至整个传统思想在诠释方法上 进行深刻反思;从而集中探讨论语诠释尤其是诠释方法上的不同进路,所可能带来 的更广泛的文化及其哲学意义。 (二)国内外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的研究综述 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甫一面世,便引起西方汉学界一片震动,引发汉学界 热烈讨论的渊薮即在于书中所提出的独特观点:芬格莱特认为论语旨在表明“人是 礼仪性的存在”这一核心观念, “礼”才是孔子为之瞩目的中心所在。基于此论点,西 方学界在论语诠释和孔子思想诠解上发生了分野,这其中以史华兹 16和葛瑞汉为主 要代表。史华兹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一书中对芬格莱特“人是礼仪的存在”这一 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在普世的世界秩序中,等级制、身份与权威仍有存在的必要, “礼” 的终极目的是要赋予等级制与权威以人情的魅力。与芬格莱特强调的“文化特殊性” 不 同, 史华兹基于雅斯贝尔斯轴心期理论, 承认不同文化间因存在对话的可能而表现出 “文 化共通性” ,从而强调有别于芬格莱特的“文化普遍性” 。葛瑞汉在论道者:中国古代 哲学论辩一书中则对芬格莱特观点予以接受,并对芬格莱特的理论给予补充和修正, 比如“礼”与“德” 、 “仁” 、 “正名”等等。在“礼”与“德”的关系上,葛瑞汉即肯定 了芬格莱特有关“神奇魅力”的阐介,并进一步否认了这种神圣意味和宗教间的可能联 系。在补充修正芬格莱特理论的同时,葛瑞汉还从比较哲学角度提出:分析思维完全脱 离关联思维的不可能性,以及用来解释中国思想的准三段论改变了西方道德哲学的视 域。 尽管在中英文译本上存在时间差, 国内学者仍然很快注意到芬格莱特观点的独特性 并予以评介。程钢的人是礼仪的存在芬格莱特对礼的阐释 、吴树勤的人的“神 16 一译为史华慈 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 7 圣性”的根源兼评芬格莱特眼中的孔子思想:人是礼仪性的存在 、曹威的芬格 莱特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立场中的孔子礼学研究等文在内容上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 而圣一书的主体观点作了一般性的介绍,包括核心观念“礼”及其与“道” 、 “仁” 的 关系等。颜世安在原始儒学中礼观念神圣性价值的起源从郝伯特芬格莱特说起一文中赞同芬格莱特“人是礼仪性的存在”这一观点,并进一步 指出, 论语中“礼”观念的神圣性是在春秋中后期贵族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夷狄 入侵压力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形成的。冯耀明在论语中仁与礼关系新诠一文中则 通过对新儒家形上的心性天道论解释与芬格莱特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解释的批判, 将 论语中“仁”与“礼”的关系纳入意向性及意向行动的框架中来理解。曹威在当 代英美世界对孔子“仁”的重构芬格莱特与史华慈对比研究一文中对比考察了芬 格莱特和史华慈在孔子“仁”学研究上的佐异,芬格莱特提出孔子的“仁”是一种行为, 而史华慈认为“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生活” ,二者的观点使“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 特殊主义”两种视角构成了当代英美世界孔子研究的完整图景。何恬在此山之外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英美孔子研究中则将芬格莱特置身于孔子思想研究革新者的地 位,认为芬格莱特除其观点独特性外,其贡献还在于其率先对隐藏在孔子思想诠释背后 的“是否符合西方价值标准”这一“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提出反思,并影响了后继者的 研究思维和视角。 综上可知, 国内外学者充分注意到芬格莱特 “人是礼仪性的存在” 这一独特的观点, 或赞同或批判,批判者认为其失之偏颇,对文本的梳理牵强、不够细腻;赞同者补充修 正其理论,并阐发出自己的新解。疏离出观点赞同与批判之外者,则对芬格莱特试图避 免西方文化背景误读的努力表示肯定。芬格莱特“人是礼仪性的存在”这一独特观点的 发微,得益于其独特的方法论即奥斯汀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理论,将前沿风行的分析 哲学应用于古老的论语诠释及孔子思想研究,既产出了独特的交集,也不可避免的 引起背离。然而国内外学者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的研究着重于对其独特结论 的介绍和评论,尽管对其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有所言及,但并未专门从方法论 角度予以单独或者进行比较研究。文本的诠释与意义再造总是借助一定的方法进行, 方 法的取异往往造成结论的分离,同时方法本身也存有着适得其宜的历史源流和时代背 景,换言之,方法本身可能蕴含着不同学派、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批判的可能。本文即 立足于方法论研究,着重分析芬格莱特在诠释论语时所运用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这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一独特方法, 同时, 从西方文化背景内部以及跨文化角度, 对芬格莱特与中西学者在 论 语诠释方法上予以对比,试图回答芬格莱特极力避免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能否弭 除,以及从跨文化角度出发,西方学术可能趋近中国经典诠解的深度和广度。 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 9 一、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视域下的论语诠释 (一)奥斯汀“语言现象学”及其言语行为理论 当代西方哲学有时被称作是“分析的时代” ,由此可见分析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中 所占据的统治地位。西方哲学之所以发生分析哲学的转向,其原因在于近代认识论的共 同倾向中所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即认识着的心灵和它所面对着的、并试图加 以认识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对立。关于如何把握外部世界知识的争论,导致对原有认识论 问题模式的抛弃,转而注目逻辑语言问题研究,即从问题本身导向了研究问题的方 法论路径的探讨。 17由于在“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语言分析”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论,分 析哲学裂变为逻辑分析学派(又称人工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逻辑分析学派囊括 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日常语言学派则包括摩尔、后期维特根 斯坦、牛津学派和剑桥学派。逻辑分析学派认为日常语言是模糊不清的,需要创造出一 套数理逻辑化的符号系统予以规约。日常语言学派则认为逻辑语言无法校正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语言分析应结合考虑日常使用时的生活环境。 奥斯汀即是日常语言学派中牛津学派的代表人物。 奥斯汀将自己对日常语言所作的 探究当做哲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或“方式” ,即通过语言探究来处理某些传统哲学问 题,并将之名为“语言现象学” 。 “语言现象学”研究的是“什么时候我们会说什么, 在 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什么词” ,实际上就是语言使用的研究。 18奥斯汀采用对日常语言的 探究方法即语言现象学方法深入剖析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这项语言哲学工作的结果便是 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也即奥斯汀“语言现象学”的理论部分。 如上所述,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构建开始于对语言使用方式的探究。奥斯汀坚持 语言的使用方式是有限的,将语言的使用方式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的记述使用, 起 着陈述事实的作用,称之为“记述话语” ;一类是语言的施事使用,称之为“施事话语”。 奥斯汀认为语言的首要功能并非在于记述事实,施事使用才是语言的鹄的所在。 奥斯汀认为“施事话语”具有着如下基本特征:第一, “施事话语”在形式上是无 17 美穆尼茨mk 著;张汝伦译.当代分析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12,第 312 页 18 杨玉成.奥斯汀:语言现象学与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导论第 2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懈可击的、极为普通的直陈式,其中不包含奇怪的或危险的词而且在结构上不成问题, 它们在语法上与“陈述”无异;第二,它们实际上根本不陈述任何东西,因此是无真假 的;第三,这类语句的说出不是在说点什么,就是说,不是在做陈述或报道这样的言谈 行为,而是在做另外的一些事情,如做道歉、保证、许诺等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而这 类社会行为通常并不被看做仅仅是在说些什么。 19“我愿意(娶这个女人做我的合法妻 子) ” 、 “我把这艘船命名为伊利莎白号 ” 、 “我把我的表遗赠给我的兄弟” 、 “明天准会 下雨,我敢赌六便士” 、 “我答应七点钟到那里” 、 “我道歉”等话语,并非在直陈事实, 而是说话本身就是在实施履行活动,言即是行,因此这类话语都是“施事话语” 。 正因为施事话语的首要功能是施事,不是对外在行为或内在行为的描述,本身无真 假可言,因此不能用“真假”来评价,而“是否适当”概念才是评价施事话语的标准体 系。 “施事话语”要适当,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a1)必须存在一个被接受又具有一定效 果的约定程序,这个程序包括在一定的情境中,由一定的人说出一定的话; (a2)在某 一场合,特定的人和特定的情境必须适合所诉求的特定程序的要求; (b1)这个程序必 须为所有参加者正确地实施,并且(b2)完全地实施; (f1)这个程序通常是设计给具 有一定思想或情感的人使用, 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减速式球磨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新能源汽车天窗刮水系统轻量化与成本平衡模型构建
- 新手装备溢价现象背后的价值认知鸿沟
- 2025年眼科学生物测量考试试题及答案
- 《第一单元 有趣的声音 唱歌 布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音乐一年级上册
- 数字化生产流程中胶粉粘度波动与AI实时质检的融合难点
- 快时尚周期下可降解涤棉混纺原料的规模化生产瓶颈
- 微纳尺度凸轮带扣精密加工中的表面形貌与摩擦系数关联性分析
- 微塑料污染治理技术中1、3、5-三氯苯的跨介质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构建
- 美容仪器市场推广效果评估报告(2025版)
- T-CPIA 0056-2024 漂浮式水上光伏发电锚固系统设计规范
- 低应变检测(RSM-PRT)课件
- 玉米脱粒机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咨询报告
-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习题-同步训练(有参考答案)
- 2024年上海杉达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
- 招标采购业务培训课件
- (多场景)劳务合同(通用)
- 单片机应用课程设计基于电子时钟的设计报告参考模板样本
- 2024年重庆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新生儿护理与安全
- 急诊科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