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pdf_第1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pdf_第2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pdf_第3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pdf_第4页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论文)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2 1 世纪是世界文化对话的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不断追求自 己的内在价值的时代,是人类专注于民主与人权的时代。人类文化在互相碰撞中 不断的形成比较、融合、批判,与此同时得到了创新与发展。民主的实现一直是 人类追寻的方向,选举民主的种种弊端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协商民主 在此时成为需求。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协商民主理论述评; 第二部分,协商民主在中国 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部分,中国协商民主的现状; 第四部分,中国协商民主发展 的途径。本文在分析了协商民主,对中国的协商民主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力求 寻找完善协商民主的现实路径,以期对我国立法有所启示。 本文创新之处首先在于运用图表分析法更好的展示需要论述的问题, 对中国协 商民主思想进行了系统论述,找出了协商民主在我国发展的问题和原因,从四个 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适合我国的协商民主形式;进一步完善立法保障机制; 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要保持宽容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去寻找 协商民主发展途径。 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协商民主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不够,还需要更进一步找出完 善中国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在中国更好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协商民主;政治协商制度;发展途径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ii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it is the era of cultural dialogue, and it is an era of peace and development,it is a constant pursuit of their intrinsic value of the era,it is focused on the age of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in human culture collision and formed, fusion, criticism, meanwhile go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democracy is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pursuit of democracy, election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in various defects caused some problems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ime become demand. 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ies, the second part,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third par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the fourth pa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ories,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perfect system of the realistic route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order to inspire legisla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using chart analysis method of better show needed for this problem,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has been discussed, find out the system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s development,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in four aspec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forms for china, further perfecting the legislation safeguard mechanism,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eading cadres at all levels, to maintain stability, unity and harmony of tolerance for political consultative democrac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is deficiency is in question and the reason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still need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find perfect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better ways of development.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keywor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consultative system, development approach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现代协商民主复兴的背景 21 世纪是世界文化对话的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不断追求 自己的内在价值的时代,是人类专注于民主与人权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 界发展的大趋势,追求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文化格局也随着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类结合的更紧密,世界人文资源达到共享,人类文化 在互相碰撞中不断的形成比较、融合、批判,与此同时得到了创新与发展。民主 的实现一直是人类追寻的方向,选举民主的种种弊端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 扰,协商民主在此时进入视角,得到复兴。 选 题 缘 由 2008 年 9 月美国遭受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 经营 158 年之久的雷曼兄 弟银行申请破产,美国经济拉响警报。这是发生在美国社会的真实一幕,那么谁 是这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呢?美国一直采取自由宪政,提倡自由主义。但是自 由主义存在困境:对所有人有利的(如更少的污染)不一定对每个人都有利(如 廉价汽油) 。 在中立的意义上, 对社会所有团体有利的并不必然对每个团体都有利。 信用贷款对扩大消费和提高民众经济生活水平有利,但是也让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最终饱尝金融风暴的恶果。解决自由主义的困境,需诉诸公共理性,诉诸公共理 性, “从其他任何人的立场上”进行判断与协商,人的多元性才能以所有人都接受 的方式解决自由主义的困境。 1 自由主义中运用选举民主达成共识,但是选举民主存在的弊端日渐彰显。第 一,选举民主易形成“多数人到暴政”。 选举民主得出结果的方式是“少数服从 多数”,对于少数人的权利的尊重它是匮乏的,如果没有监督和制约,就形成“多 1、 美 詹姆斯.博曼(james bohman)著: 协商民主译丛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 与民主 ,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 68 页。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2 数人的暴政”。第二,人是欲望的动物,选举民主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的运动性, 个人的修养知识技能不同,选举民主很可能会是少数人蒙蔽多数人,达到自己实 现自己欲望,攫取所需要物的工具。 “大泽水多则不朽,小池水少则易朽”。自 然法理论是选举民主的理论基础。选举民主的实质和灵魂,它的精髓是少数服从 多数的原则,也就是“多数原则”。但是,我们说权利的主体是人民,那么人民 从何而来?人民是权利主体, 人民统治和治理国家, 人民又是由什么人构成的呢? “少数服从多数”这多数是什么?这多数是由哪些人组成?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回 答的问题。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民主国家的权利统治者都说自己代表人民的意 志,人民由人组成,每个人的意志不可能绝对一样,作为当权者是如何协调?又 如何满足了人民的意志?循古至今,是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代表和表达全体人民 的意志的,因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当权者只用一种声音是表达不了多数人 的愿望的。多数人的意志,在选举民主这里也不一定是真正体现了的,因“多数” 与“少数”,本身就是哲学上一对以时间次序和空间维度为条件的互动概念。第 三,选举民主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它的价值取向整体来说是取得合理的答案,它 的本质是求善,但是善不一定是真。选举民主作为一种决策原则,它最后对于决 策的要求是合理,决策的正确性不是侧重点。将多数原则认为合法,并不是就是 说多数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正确和科学的,有时候它甚至是不正确不科学的,但 因为是多数人的意愿,所以决策达成。这样的情况下,除弊兴利,西方人的民主 理论开始了转向,即协商民主。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社会面临除了上文所说的经济问题,还存在非常多 的思想问题,这些思想问题在社会中呈现就变成了社会问题,西方一直以来是多 元文化社会,还存在不同种族的文化差异,这些不同的文化造成了道德观的不同, 会有各种不同的道德冲突。另外,西方的种族差异存在认知资源的不平等,让很 多人不会有效的参与公共决策。于是对自由宪政进行反思,协商民主是各国的需 要。 在中国,主要运用的是选举的方式实现民主,针对选举民主中上文已经提出 了问题,这是选举民主的普遍性问题,中国也存在。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强调 公民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强调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即通过不断地公共协商,使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各方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拓宽彼此的心胸,进而把私利提升为公利,以弥补选 举民主多数决的制度缺陷。质言之,协商民主是政治学家针对代议制民主政治体 制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的结果。是对自由主义 民主或选举民主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之倾向的一种修正。协商民主强调公民 对于公共利益的责任,强调对民意的质的提升,即通过不断地公共协商,使各方 都能了解彼此的立场,拓展彼此的心胸,进而把私利提升为公利,以弥补选举民 主多数表决的制度缺陷。质言之,协商民主是政治学家针对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 在当代发展过程中的局限,对民主本质进行了深入反思的结果,是对自由主义民 主或选举民主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之倾向的一种修正。协商民主意味着政治 共同体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参与政治的过程,提出自身观点并充分考虑其 他人的偏好,根据条件修正自己的理由,实现偏好的转换,批判性地审视政治建 议,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 2 (当然关于此在西方也有很多不同的争论与考 究)西方后期对于协商民主,其焦点集中于民主社会中理性与政治的关系,希望 将民主社会建立在实现“理想条件下自由、平等公民之间的理性一致”理想的基 础之上。总之,由于西方社会面临的问题,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也成为 时代的需要。 中国,政治协商的表现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社会协商非常少, 仅仅只有“听证会”等少量的表现形式,中国由 56 个民族组成,也有不同的文化 差异存在,需要达成理性的共识,仅仅选举民主的方式不能足够的满足公民的需 求,因此中国协商民主主要存在政治生活领域,本文研究中国的协商民主,主要 着眼点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协商民主。 2、 美 詹姆斯.博曼(james bohman) : 协商民主译丛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 民主 ,黄相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31 页。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4 第一章 协商民主理论述评 一、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渊源 协商民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以及埃德蒙. 伯克和约翰. 斯图亚特. 密尔, 以及约翰. 杜威这些2 0 世纪理论家的贡献; “协商民主” 概念是约瑟夫 毕塞特1 9 8 0 年开始正式作为学术语言使用的。而真正赋予其动力的则是伯纳德曼宁和乔舒 亚科恩。2 0世纪后期,自由主义理论和批判理论的代表罗尔斯与哈贝马斯分别 出版了论述协商民主的著作,从而使协商民主理论开始逐渐流行起来,他们都将 自己看作是协商民主的支持者。协商民主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约埃尔斯特。 按照学界的主流观点, 协商民主产生于 2 0 世纪 9 0 年代。 在 9 0 年代这个时期, 国际形势突变,国际利益格局改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超争霸的冷战时代 已经结束。一超多强国际格局形成。国际社会利益格局改变,美国独大的霸主地 位下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历史潮流无法阻挡。各国认识到,国际秩序 的良性建立和维系,需要彼此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一起发展。中国提出了“和谐” 的理念,中国在政治上与各国,互相协商,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继续遵循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经济上的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文化上的互相融合、共同繁荣。 这样的情况下,国际问题和国际争端的最佳解决方式自然而然就是对话和协商。 在此国际形势的推动之下,西方思想家们注意到了古西方的协商理论,于是协商 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复兴。 协商民主是 2 0世纪 9 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协商 民主理论内涵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决 策和政治生活,从而达到理性立法,公民更大程度的参与政治生活,最终形成公 民自治。关于协商式民主,政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界定,米勒、亨德利可等 人把协商民主理解成一种民主的决策体制或理性的决策形式,在这种体制中,每 个公民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自由地表达意见,愿意倾听并考 虑不同的观点,在理性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决策。瓦拉德斯等人 则从不同的角度将协商民主理解成为一种治理形式,其中,参与公共协商的公民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是平等的、自由的、他们提出各种相关的理由说服他人,或者转换自身的偏好, 最终达到共识,从而在审视各种相关理由的基础上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协 商的过程是以理性为基础,以真理为目标,公共协商结果的政治合法性不仅建立 在广泛考虑所有人需求和利益基础之上,而且还建立在利用公开审视过的理性协 商这一事实基础之上。 3 二、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条件 协商民主的实现需要客观条件的满足,政治基础和社会条件的适宜是协商民 主实现的客观条件。在对传统西方民主模式进行反思和修正之下,协商民主复兴。 其当代复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超越既有政治模式意义及多维价值。西方协商 民主论者站在西方现实基础上,从公民个体视角观察得出:能力平等、政治平等、 社会自由这三方面条件的满足是协商有效进行并且取得实质性结果必不可少的前 提。 3、 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 兼论中国协商民主的进路 ,王振亚,铁锴,陕西师 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6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可以做出一个等式:制度性保障(有效运行的宪政)+ 社 会支撑(积极负责的公民社会)= 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 图示: (一) 、 宪政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 非暴政的法治( n o n t y r a n n o u s r u l e o f l a w ) 是任何形式民主存在的重要的 必备的条件。 4 此种情况下,协商实践和交往才有实现的可能。一个国家的公民自 治不是天然存在的,“公民自治的实现是通过引进各种防范措施来制约少数人企 图建立对多数人统治权威的倾向。” 5 不尊重宪政的国家,大多不支持公民自治, 并且压制公民自治。宪政具有公民自治的重要内涵,是民主政治结构中的有机组 成部分。宪政是确立协商制度公平交往和非暴政的法治的规则。 4、 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 兼论中国协商民主的进路 ,王振亚,铁锴,陕西师 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5、法让布隆代尔著民主与宪政 ,林孝等编著变动的民主 ,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 版社,2003 年版,第 3389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宪政通过限制公权力的滥用和确认公民身份赋予了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 赋予了 公民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言论和结社自由的权利,等等,保障了公民的参政权和 人权的实现。宪政的核心是人民民主,也只有宪政才能提供给协商民主的制度性 的支撑,宪政是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宪政其终极目标不在于民主,而在于自由 (民主承诺)、平等、安全等实质性正义价值。 约翰 罗尔斯曾言,“作为协 商的立法机构的宪政民主制度框架”是“协商民主所必需的三个本质要素”之一。 宪政是协商的公共领域的大的承载体,它保障个体能享有一个免受公共入侵的私 人生活。承载协商的公共领域的具体组成部分是宪政政治中的政治机关政府 机构,尤其是执法机关和立法机关,只有一个国家的政治体接受真正的协商时, 它们才被看作有效、理性、合法的政治体。制宪的本身就是协商实现的过程。“一 个秩序良好的宪政民主”应该“被理解为协商民主”。罗尔斯认为 ,受公共理性 指导的协商与“基本正义”( b a s i c j u s t i c e ) 相关。基本正义是指机会和物质产品 分配的平等。在公共理性指导下,“在每个人都把它看作正义的政治概念的框架 中 ,即在正义基于我们能合理预期其他人会认可的价值的框架中 ,公民将开展 基本讨论”。 6 最终,“宪法是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基于共同的人类理性而能接受 的原则和思想,我们可以合理地预期这是所有公民认可的必要条件之一”。 7 尽 管西方批评家认为,“要把协商民主完全和自由宪政主义融合在一起是不太实际 的”。 8 但无法否认,宪政制度对于协商民主是具有基础性保障作用,具有强烈 的支撑作用,宪政是协商民主实现的基石。中国是民主的国家,是宪政的国家, 中国的宪法就协商解释而言,其修正和调整的权利是宪政民主的关键,这种民主 因为其利用政治权利创造“重构秩序本身”的可能性而显得尤为显著。 9 6、转引自 美詹姆斯博曼 威廉雷吉主编: 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6 年版,68 页。 7、同上。 8、转引自 美詹姆斯博曼 威廉雷吉主编: 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6 年版,257 页。 9、转引自 美詹姆斯博曼 威廉雷吉主编: 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6 年版,304 页。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8 (二) 、积极负责的公民社会协商民主的社会条件 对公民社会的定义众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给出的是“公民 社会是指围绕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的,非强制的行动团体。理论上,其制度机 构与政府,家庭和市场不同,但实际上,政府、公民社会、家庭和市场之间的界 限是复杂、模糊,并且可商榷的。公民社会一般包括不同的场所、人物和组织机 构,以及多种程度的正规性、自治性和权力机构。公民社会通常运作于慈善机构、 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妇女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公会、自助组织、社 会运动团体、商业协会、联盟等之中。 ” 1 0 公民社会是承载协商民主的大场域。 它涉及社会中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和团体,它们存于国家概念之外。在协商民主 论者中对于协商在公民社会的具有两种认识角度 1 1 :微观的协商理论和宏观的协 商理论。从微观角度研究协商民主的理论家认为,公共协商是正式的而且是有组 织的,社会存在有组织的协商论坛,公民社会的各部门在愿意且有能力参加这些 有组织的协商论坛情况之下,应积极参与协商政治,公民社会与国家合作从而被 赋予交往形式;而从宏观角度研究协商民主的理论家强调:公共协商具有非正式 的、非组织的性质。公民社会的核心作用是形成公共舆论,这是在非正式的政治 活动中的关键作用,并将公民社会形成的公共舆论传达到制度性的决策论坛。对 协商民主进行观察,得出了这种描述:公民社会各部门(利益集团和个体公民) 便可以通过促成对话或者是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广泛参与协商。分析而来,这两种 分歧反映的是,公民社会与国家两种不同的关系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协作关系 和反抗关系。这倒从正反两方面可以说明:公民社会有利于民主的发展。国家民 主化由繁荣的公民社会提供资源,且对国家的民主承诺逆转进行控制。一个良好 繁荣的公民社会,它的规范发育和成长能有效制约与监督政府公权力运作,培养 与提高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和自主意识。 10、 “公民社会” :网络,百度百科 1 1 、陈家刚. 协商民主引论 ,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 0 0 4 年 3 月刊.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规范发展的公民社会不仅仅可成为个人成功的机遇供应体, 而且是政府公权 力作用力相对薄弱区域中的能量体,它在政府的作用力较薄弱的地方往往具有意 想不到的力量。公民社会是一个除了国家以外强烈推动民主化进程尤其是协商民 主进程的主要行动者。 1 协作型公民社会是协商民主化的营养基地,以雅尼克功能主义理论界定: 公民社会就是旨在对政府失灵和经济失败作出回应的公共行动。公民社会的这种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的定义表明:公民社会是不仅仅可以进行“廉价的对话” ,其本 身也可以采取行动解决一些问题。所以,公民社会不仅仅只是能够影响政府的一 些表面行为,它还可以做出一些“准政府”行为。公民社会是民主化发展( 尤其是 协商民主化进程) 的大本营,因为人们在公民社会中可以选择自己意愿倾向的公共 生活,并解决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公民社会受到的限制相对较小,因为她显得 比国家更具有吸引力。在德雷泽尔看来,公民社会是协商民主的真正场域。因为 在政治化的意义上( 即公共领域) ,公民社会是由自限性的政治组织组成的,这些 政治组织致力于和国家建立一定的联系,但不寻求任何国家权力, “在这些公共组 织内部机制中体现出来的是相对的平等主义以及真正的话语民主” 。 1 2 2 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进展至关重要 民主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不同团体的积极的认知和包容过 程。民主化的压力和运动几乎总是源自反抗性的公民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反抗 性公民社会可以通过几种方式对内对外发挥影响力。由于国家与公民社会存在内 在的张力,除法团主义国家外,政府通常很少会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推进公民社会 的联合。但民主宪政国家通过对言论和结社自由等基本公民权的法律保护事实上 也起到了对于公民社会的保护。 1 2 澳大利亚约翰s.德雷泽克著: 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角 ,丁开杰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年版,46 页。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10 综上,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条件是一种双向互构的关系。一方面,宪 政民主通过确认公民身份,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促进和丰富了公民社会的壮大。 通过畅通、开放多样的协商路径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激发民众参与协商的热情, 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和协商能力,促进协商民主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得到宪政 民主保障并成熟发育的积极的公民社会又不断开拓协商的新领域,创制协商民主 的新形式,在与国家和各团体之间的博弈和协商中推进宪政民主的发展。正如瓦 尔策指出的那样: “只有民主的国家才能建立一个民主的市民社会;也惟有一个民 主的市民社会才能支撑起一民主的国家。 ” 1 3 在中国学者的研究视域中,有些学者对协商民主与民主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初 步的研究。邓正来和景跃进对于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提出了中国市民社会建构 的“两阶段论” 。他们认为,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的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建构 起市民社会,形成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结构;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 善市民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实现对国家决策进行正面意义上的影响,即从 “私域”向“公域”扩张,在相对于国家的独立身份以外争得参与身份。 “两阶段 论”的核心在于,它以“良性互动”为前提,认为公民社会不应在对抗国家的零 和博弈中达致。同时,它假设了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二元分化是公民社会形成和 发展的前提,而参与则应以相对独立为前提;它还认为公民社会发展有两个方向, 一个是国家建构,二是社会努力,虽然国家与社会间的“讨价还价”或竞争本身 对市民社会建构具有重大意义,但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公民社会发展的主要动 力还是来源于国家而非社会。 1 4 由邓正来和景跃进的观点可以看出:国家和社会 有着“良性互动”或者是“讨价还价”或者是竞争的关系,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建 构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协商达成一致便是“良性互动”中的重要内涵, 只有通过协商的方式,平等的得出结论,才能达成有效的结果。 1 3 、michael walzer, the idea of civil society, dissent, spring 1991.转自美阿兰博耶等著公 民共和主义 ,东方出版社,2006 年版,56 页。 1 4 、郁建兴、周俊, 合作共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路径 。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总之, 在他们的描述中中国的协商民主应是以一种协作型社会的发展为基础。 中西协商民主的发展道路不同,决定了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特点:通过社会主 义宪政建设和协作型公民社会的培育,给中国协商民主的实现以良好的制度支撑 和坚实的社会基础,为协商民主在中国很好的实现,拓展新领域,创造新的形式。 三、 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 、公共协商协商民主理论的核心。公共协商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参与 公共讨论和批判性审视具有集体约束力的公共政策的过程。形成政策的协商过程 不仅建立在契约性市场交易模式和政治谈判基础之上,而且还受公共利益责任的 支配。公共协商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公众理性,在理性上达成共识,寻求最大限度 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政策。 (二) 、协商中的平等。政治共同体中,协商过程中的参与者都是平等、自由、 理性的,不存在特殊成员的利益具有超越其他任何公民利益的优先性,参与者行 为不受先定权威的规范或者要求的限制,而只根据协商的前提和结果行动,提出 建议,或者批评、辩论必须具有充分的理由,协商不接受强力。 (三) 、协商民主为政治决策提供合法性,并强调公开性和责任性。公共能够 使公民资源接受正当的、具有约束力的决策,协商民主力图完善自主的自我治理 过程,从而既反映不同的愿望,也反映更高程度的道德责任。 (四) 、实施协商民主必然要面临三个问题:统一的或共同的政治共同体的缺 乏;文化多元主义的存在;现实社会中巨大的不平等。协商民主的核心假设: “协 商过程的参与者要承担公共利益的责任,为更大利益而节制甚至牺牲自我利益” 。 但社会结构的差异性可能使某些团体对更大的政治共同体没有责任感和认同感。 公共协商要求参与者的认知和道德框架完全相似,必须有一套共享的基本认识观 念和信念。但关于现实性的信念和假设、规范原则和实践、多种族、多文化现实 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会使理性协商受到极大削弱。不同团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社 会经济、认识资源的不平等,从而严重阻碍某些团体有效参与协商过程和平等维 护自身需求和利益的能力。 (五) 、在协商民主理论中,民主合法性的本质取决于那些受集体决策之制约 的公民个体参与有效协商的能力和机会。诉求向协商民主转型意味着人们重新关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12 注民主的有效性:即民主控制是实质的,而非象征性的,而且是有能力的公民参 与的,其本质是公共协商。 1 5 在了解研究协商民主内涵之后,西方又出现了对于协商民主更多的聚焦:较 多的关注了实质性问题如协商民主实现所必须的过程和条件:政治平等、文化差 异、共同目标的形成,以及协商程序所体现的实质性自由和平等价值的作用。提 出了在协商理论中的各种立场. 1 6 随着协商民主的研究深入,又出现了新的观点,它们一般从对前人有关协商 民主理论的反思和批判出发,结合当今多元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出对协 商民主规范理论和制度建设的新的内涵。但在肯定了协商民主对现代社会的重要 意义的同时,学者们对协商民主的实质和模式建构还存在相当的分歧和疑问。在 协商民主观点和公民社会思想在学术界和普通民众间悄然复兴之时,如何鼓励这 种民主自治思想的发展,同时又能对其保持足够的警惕和反思,是学术界今后要 努力研究的方向。 1 7 四、对于协商民主的评价 作为一种复兴的反思和修正的民主范式,协商民主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具有超 越既有政治模式的意义和多维价值。 (一) 、协商民主能够促进决策的合法化。所有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者都平 等地参与形成决策,他们基于公共利益的诉求,以说服而非强制的公共协商形成 超越个体自我利益与局限的公共理性。因此,通过公共协商形成的决策可以得到 参与者的普遍遵守。 (二) 、协商民主能够控制官僚自由裁量权。官僚自由裁量权日益膨胀是当今 行政机构的一大问题,其实质是行政机构获得制定 规则以确定公共政策的内容而 无须承担同等民主责任。只有协商模式才能规范、建构现代的公共行政。 1 5 、郁建兴、周俊, 合作共治: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路径 。 1 6 、 南非 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maurizio passerin dentreves) : 协商民主译丛 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 ,王英津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6 年版,7 8 页。 1 7 、 澳大利亚 约翰. s . 德雷泽克: 协商民主译丛协商民主及其超越:自由与批判的视 角 ,丁开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 0 0 6 年版,2 3 1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因为真正的公共行政需要在讨论和决策中把公开性、平等和包容性最大化, 所有政策协商的参与者都有确定问题、争论证据和形成议程的同等机会,协商过 程能够包容各种不同的利益、立场和价值,协商能够使讨论和决策过程中的社会 知识最大化。 (三) 、协商民主对公民的塑造意义重大。协商民主能够培养出维护健康民主 所必需的公民美德,培养出民主公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性格。协商民主通过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需求和道德利益,能够培养人们妥协和节制个人需要的意愿。 协商民主能够形成集体责任感。通过公开检视个人决策的结果和假设,协商民主 将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政治共同体的每个人都是更大社会的一部分,其福利有赖 于其承担属于自身的那份集体责任的意愿。通过公开检视歧视和压制对现存问题 的影响,公共协商能够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从而成为建立参与持续性 合作 行为所需要的社会信任的基础。 (四) 、协商民主是对自由主义的平衡。作为协商民主的核心,协商过程是对 当代自由民主中流行的个人主义和自利道德的矫正。自由民主就存在着被试图最 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福利而不考虑后果的狭隘个人主义削弱的危险。协商民主既肯 定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又尊重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力图通过完善民主程序、 扩大参与范围、强调自由平等的对话来消除冲突,保证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实 现,以修正传统民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总之, “协商民主作为当代西方一种新 的民主理论与实践形态,极有可能形成西方民主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1 8 18、 美 詹姆斯博曼和威廉雷吉: 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 ,.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 出版社,2006.年版,173 页。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14 五、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制度五、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制度 (一)协商民主 协商民主,是指政治共同体中的自由、平等公民,通过参与立法和决策等政 治过程,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的治理形式。协商民主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自由 主义理论和批判理论。协商民主既肯定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又尊重国家与社 会间的界限,力图通过完善民主程序、扩大参与范围、强调自由平等的对话来消 除冲突,保证公共理性和普遍利益的实现。 19 (二)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制度)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 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 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 度。 中国是一个多党派的国家。除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 派。这些民主党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就已存在,它们在政治上拥护 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它们在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奋斗过程中作出的历史 选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 在组织上都是独立的,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 位平等。 20 19、罗豪才主编: 软法与协商民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158 页。 20、政治协商制度:百度百科。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三)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制度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一样,是民主理论范畴上的概念,政治协商制度即 民主协商,是我国特有的协商民主在政治层面上的表现形式。政治协商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在做出决策前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的制度。二者最大的区别 在于,协商民主的主体是平等,而民主协商(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各党派进行的协商。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16 第二章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一、蕴涵中国协商民主的我国古代文化 (一) 、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的协商因素 协商民主是西方政治文化,尤其是现代参与性政治文化的产儿。但世界具有 共通性,不但在西方的古希腊真切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思想。在中国的古代,传统 的政治文化,依然有着协商民主的思想资源。因此,要建构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 就很有必要挖掘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现代政治文化中有利于协商民主发展的本土 资源。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政治观中的民本、和合文化中存在着协商民主的思想因素。 协商民主虽然是一种基于公共理性的民主政治,但协商民主也需要做到理性协商 与情感仪式的平衡。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就具有丰富的与政治的道德、伦理和 情感相关涉的内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集中体现为“政治化儒家”的道德训导与 礼仪说教,而沃特金斯认为: “儒家思想特有的力量,在于它能将理性的成分和仪 式( r i t u a l i s 七 i c ) 成分以独特的方式结合起来。 ” 汤森教授亦称: 在中国古代, “恰 恰是儒家成了帝国制度的官方意识形态” 。 2 1 21、詹姆斯r.汤森 等著中国政治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31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儒家伦理对于政治制度特别重要,因为它是确定精英地位资格的标准,并 可用来控制官员的行为。 ” 2 2 杜威明先生也精辟地总结到: 中国文化具有典型的 “伦 理一宗教取向”; 政治道德化,具体体现为“政治、道德不可分,而且“道德比政 治优先” 。 2 3 胡伟教授将中国的古代政治文化命之为“伦理政治观” 。 2 4 在此政治 观的笼罩下,古代政治家们深谙“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行事仁政而王”; “不 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的治国之道。其逻辑结论便是民本思想的产生。孟子根 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 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伦理性政治文化和古典民本思想为 时下在中国发展协商民主提供了基本的文化土壤,因为协商民主首先是一种民主 政治,而且是重视公众民主潜能的政治。 “和合学”与儒家的协调文化。 “和合学”由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在和合学 概论一 2 1 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中提出。在著作中,他对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和 合、和谐、商谈成分进行追踪溯源,并认为“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 国古代各家所普遍认同的基本原则。管理哲学家成中英先生亦称,儒家政治文化 中包含了一种协调哲学,就微观行政哲学而论, “儒家哲学用于人事沟通、协调、 人力资源的发挥” 2 3 22、 美 詹姆斯. r . 汤森: 中国政治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45 页。 23、杜威明: 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38 页。 24、胡 伟: 政府过程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46.页 25、宋建民:儒家人本哲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香港孔教学院 ,船山学刊2 0 0 1 年第 4 期。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 18 对组织管理无疑是一个固本之策。而从宏观治国之道而言,儒家协调哲学对于 培养公众协商过程中的折衷、妥协与协调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简而言 之,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儒家的德化治道之中, “和”是政治的最高 境界,是国泰民安的基本表征。这为当代中国发展协商民主政治,提供了必要的 文化条件。 从价值层面看,协商性民主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价值相合, 这突出表现在中国的“和”文化上。中国政治问题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和” 。儒家 推崇“和为贵” ,强调“君子和而不同” 。把“和”视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国泰 民安的基本表征。 “和” 的内在精神就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 不同而不相互冲突。 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尽管儒家的“和”建立在等级制度基础之上, 而不是如现代协商民主所主张的以明确承认主体间的平等为前提。但是,儒家对 利益主体多元共存和发展的强调,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 一定的契合性。因此,以“和”为依归的政治文化基础为协商政治的确立提供了 良好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 2 6 中国古代是有“民本”政治是思想的,封建君主制社会中,一直强调君王当 “爱民如子”. ,官亦是“为民父母”。尚书. 洪范所谓“天子作民父母,以 为天下主”,作为君主,君主所为是施“仁政,惜天下子民”。对民,当是教化, 养民、保民、爱民如子。中国封建文化中的“民本政治”协商具有丰富内涵,“纳 谏、纳策,万民书”等等都是君主不独裁,进行协商,接纳民的建议和批评的历 史依据。早期儒家的思想家们在协商方面做过深远的思考。孔子推崇郑国的思想 家子产,子产对于治理国家就有非常深刻的政治需要协商的思想。在子产在位执 政期间,他对于国人议论朝政持开放鼓励态度,公众对国家政策的讨论、批评和 辩论他是允许和非常鼓励的。 2 6 、林尚立: 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 ,载于学术月刊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 中国古籍左传中如下一段记载,就是传统协商政治的实录: 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之善富否。然明谓子产曰: “何不毁乡校?”子产曰: “胡为?夫人朝夕游焉,以议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将行之;其所恶者,吾将 改之,是吾师也,如之何毁之?吾闻为国忠信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譬之若 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吾闻之而药之也。 ” 乡校是春秋时代都城贵族养老兼校射的场所,郑国的贵族们在力议论朝政的 得失,身为相国的子产,从贵族的乡校的议政中理解自己执政的得失,认真听取 属下及人民的意见,政府所推行的政策措施,得到人们称道的,就实行,遭到人 民反对的,就及时纠正。封建君主制时代的政治家子产,主张政治应当协商,允 许并鼓励国人讨论和批评朝政之得失,执政者通过协商而后决策。从历史上看, 这种治国之道受到孔子和后来儒家的推崇。 因此,秦汉以后,尽管秦始皇传里的大一统专制政体成为历代皇朝的定制, 但政治需要协商、讨论、辩论和批评的传统,一直为历代皇朝所沿袭。在历代朝 廷的管制中,均设有言官(谏官)制度,让言官“不治而议” ,批评朝政之得失。 西汉设谏大夫,负责朝政得失,东汉有谏议大夫;唐朝在设置谏议大夫的同时, 还设置了专门负责对皇帝进行规谏的补阙、左右拾遗等官职。宋朝又专门在朝廷 设置了一个名为谏院的机构,以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专门负责规 谏朝政缺失,谏官可以对大臣和百官的任用、朝廷各部的政策措施提出意见。 这样一种政治协商传统,设置在那些对皇帝专制制度持激烈批评态度的思想 家那里也得到认同。例如,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