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词话作为中国古代诗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宋以来,先辈们不但为我们留下 了数万首词作,而且为我们留下了近千万字的词话资料。宋代笔记小说中的词论资料, 也是这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值得词学工作者关注、整理和研究。 第一章里笔者陈述了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发展过程, 具体分为北宋时期、 南渡时期、 南宋时期三个部分来阐释。宋代笔记小说自唐代笔记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对词话的 记载也从无到有,到繁盛。宋代笔记小说中的词话,一方面反映了宋代的词坛上对于世 俗淫艳词的消费需求,而另一方面又有对风雅比兴寄托的大声呼吁。但是,由于词作作 为一种消费性文体,与它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之间,始终处于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矛盾冲 突之中。正是这一贯穿始终的消费性文体与伦理型文化的矛盾,真实的记录了宋代笔记 小说词话的产生与发展,同时,宋代笔记小说中的词话也表现出了宋词的主要内容及表 现形态。 第二章论述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学批评。词话是对词的批评,宋代笔记小说词话 的词学批评价值随着古代词论批评不断发展壮大。这一章节分三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 是宋代笔记小说对辛弃疾和辛派词人词作的批评的记载。 对辛弃疾和辛派词人词作的批 评是从南宋词坛转型开始的,从中能看出崇苏倡雅已蔚然成风,宋词的创作呈现出蓬勃 正大的阳刚之气。第二部分是“渔父”词的批评。 “渔父”词的渊源是屈原的词赋渔 父 ,而唐人张志和的渔歌词是在继承古人的隐逸思想的基础之上,赋予“渔父” 形象以自我的审美意识。后世的词人关于“渔父”词的续作为宋代笔记小说所载,体现 了独特的词学批评价值。 第三部分是宋代笔记小说中的词话关于其他词人词作批评的记 载。 第三章着重论述了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史价值, 这一章节的内容分三个部分来论 述。第一部分是词话功能的扩大。词起源于隋唐,后由唐入宋, “词以情言”就逐渐成 为了一种思维定势,但是这不是全部,宋代笔记小说中的词话有一些叙事词的记载,扩 大了宋词的词体功能。第二部分词话题材的丰富性也是宋词的词史价值的表现之一。宋 词从最初的“娱宾遣兴”的单调题材,已经逐步探申到更多的领域了, “词为艳科”的 男女之事的艳情词成为了过去。 宋词题材的丰富在宋代笔记小说词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同时,题材的丰富也显现出它们所蕴涵的主题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如所谓的“咏 草词” 、 “咏茶词” 、 “燕词” 、 “滑稽词” 、 “药名词”等等,从不同视界反映世俗生活的斑 斓风趣,隐喻创作者的主体情志,为宋代笔记小说编纂者所肯定。第三部分是“虚幻” 词话的出现及其艺术价值。在这里,词通过梦境以及“志怪”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人感 觉到, 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之中, 词的功能显然具有理想实现和乌托邦的慰藉心理暗示性, 词甚至成为喻晓人生命运的一种精神工具。 关键词:关键词:宋代笔记小说;词话;词论;词学批评;词史价值 ii abstract the notes and comments on ci poetry ar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the ancestors not only passed down billions of ci, but also left the notes and comments on ci poetry of nearly ten million words. it is a kind of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worth the relevant scholars focus on,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applied the method of statement to co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tes on literary sketches of song dynasty, its explan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orthern song period, southern migrant period and southern song period.the literary sketches of song dynasty was developed from the same literary style of tang dynasty. the record of the notes and comments on ci poetry has developed gradually from swaddle to bloom. it reflects the need of the profane lewd ci in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appeal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tyle, elegance, and simile and so on. however, because ci, as a consuming style, has struggled with the ethic environment which was fierious or peaceful now and then. it was this struggle which extends throughout the consuming style and the ethic culture that made the notes on literary sketches of song dynasty come into being and develops; at the same time, it restrained the main contents and the expressive style of the notes on literary sketches of so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is on the value of the lexicology of the notes on the literary sketches. the notes and comments on ci poetry is a kind of criticism for ci. it developed with its criticism, and they began to help each other. the criticize for xin qiji and his style began from the southern song period,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e mood of value elegance and the creation of ci burst with strong masculine character. the criticism for ci of “the old fisherman” frequently appeared in the notes of literary sketches. zhang zhihes ci of fishing song was based on the heritage of the ancestors retreat and compare himself as the old fisherman to make a easthetic image. zhang zhihes ci of fishing song and the added works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literary sketches of song dynasty, many other poetsmade yugezi.this phenomenon has been recorded by many literary sketches.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the value of the notes and comments on the literary sketches, including the extension of the functional view of ci of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typical expression done by the statement of ci. creating poems in dreams and the mystery make the ci of song dynasty form an individual and introversive system. in this thesis, ci becomes the revelations of scholars destiny and the prophecy of passing civil examinations or getting the iii government position. in the realistic life of that period, it made people feel that ci has the function of realizing the ideal and the suggestibility of the utopian consolation, ci even became the universally accepted spiritual tool for destiny of life.the abundant subjuets are also one of the expression for the cis history value. ci of song dynasty has developed from the simple subject of “entertaining the guest and expressing the feeling” to various fields. “ci is a vulgar subject” was out of time. the abundant subjects of it have been showed in the notes and comments on ci poetry. at the same time, the abundant subjects also released the appreciation interests of subjects, such as the so-called “yongcao ci”, “yongcha ci”, “yan ci”, “humor ci” and “medicine name ci”. they reflected various humor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concealed the poets subjective emotion, it is approved by the compiler of the notes on the literary sketches. key words: song dynasty notes on literary sketches, ci poetry,song ci comments, lexicology criticism ,the value of song ci history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 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 1 绪 论 自词学大师唐圭章先生编纂 词话丛编 以来, 词话研究正得到词学界的普遍重视, 精彩的单篇论文、实用的资料汇编和相应的词学专著相继问世。不言而喻,这些研究成 果对于词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唐宋以来,词话作为中国古代诗学文献的重要 组成部分,先辈们不但为我们留下了数万首词作,而且为我们留下了近千万字的词话资 料。这是一笔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词学工作者关注、整理和研究。 “历代词话, 按其存在形式可分为成卷词话及散见词话。若按其实际内容来分,则有记事、论述、评 点、引用等类型。 ” 1成卷词话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散见词话,主要有词籍之序 跋题记,散见于笔记、史书、类书、诗话、词籍及其他别集总集之中的话词之语。从二 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词学作为一门“显学”,开始发迹“显贵”。 当时以“词学” 命名的著作就有梁启勋的词学 (1933) 、吴梅的词学通论 (1933)和胡云翼的词 学概论 (1934)等。三四十年代造就了词学大家,八九十年代是大家造就了词学。三 四十年代,造就了龙榆生、夏承焘和唐师圭璋等词学大师,他们个体的成就十分突出; 而八九十年代,则是大家造就了词学研究的繁荣,群体的成就比较显著。而二十世纪以 来,人们对唐宋词论更多的是关注于其理论形态分析与判断。宋代笔记小说中的词论与 词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研究宋代笔记小说词话词论就有必要追溯词学理论研 究的历史与现状。然而词学理论批评研究一向依附于诗文理论批评研究,所以,我们要 从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史的论著中去索引、整理,并进行一番整体的考察,以下来具体 阐述。 词论的研究已具规模,但文学界直接对笔记小说中词论的价值研究却不够繁荣。笔 者搜集到了一些初探笔记小说中的词论和文学史价值的研究论文,像高兴的洪迈笔记 小说价值浅论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2 年 4 月)中提到夷坚志里记载了宋代一 些文人轶事、诗词歌赋等,不到 5%的故事内容(如庐州诗 、 国香诗 、 齐安百咏 、 清平乐六词等),有的可补传记之不备,有的则保存了散乱的作品,可以说对后人研 究宋代词学很有意义。 张辉的 略论宋笔记的几点文学史料价值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1991 年 4 月) 对宋代笔记小说的文学史料价值做了初步的探讨, 宋笔记保存了许多正史 极少见的戏曲、小说和讲唱文学史料,还保存了一些史书上不载的文学家的生平资料, 这些都对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李剑亮的宋代笔记小说的词学价 值 ( 浙江大学学报2001 年 5 月) ,对笔记小说的词学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宋代 笔记小说是在唐代笔记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它又受到宋词繁荣局面的影响, 其中不少文字是关于词学研究的内容,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词学价值。颜翔林的宋代词 话的美学研究 中有许多词话美学研究就是宋代笔记小说中的词话的研究。 朱崇才的 词 1 朱崇才: 词话史 ,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 2 页。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 2 话史中的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都有专节对宋代笔记小说词话进行整理、汇编、考 证、校勘、总结与概括。这些论著反映出了当代词学界对于笔记小说及其词学价值的研 究广度与深度。 虽然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并不发达, 但是近一百年词学以及宋代笔记小说词话 研究的发展却与笔者论文写作的基础密切相关,现总结如下: 一、二十世纪前八十年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研究的萌芽与缓慢发展时期 一、二十世纪前八十年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研究的萌芽与缓慢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 唐宋词话词论对于笔记小说词话词论的研究处于萌芽状态。 二、 三十年代, 出现了大量的有关词的读法、 作法、 体式以及研究方法的著作, 如吴梅的 词 学通论第七章两宋中,引用了笔记小说能改斋漫录 、 贵耳集等的词条及词 论。1944 年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出版了,全书一时间顺序列了七十六章, 大部分以理论批评家名目。在宋代诗文论之后,用晁补之李清照黄昇和沈义父张 炎两个章节来介绍宋代词论,其中简单引用了笔记小说浩然斋雅论中的词论。 词学理论批评研究在五六十年代仍旧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研 究状况也很浅显。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宋代部分以两宋文学批评史为名, 于 1961 年出版了。书中第六章苏轼及其他议论派的述意达词说 ,有诗论及词论 一节,介绍苏轼的“词为诗裔”之论。第十一章诗话、词话、文话、诗文评点 ,用 了两节的篇幅介绍了词论和词话, 其中提到唐圭璋先生将笔记小说 能改斋漫录 和 浩 然斋雅谈中的词条摘录成册。从罗氏所用的资料来看,他提出的论词之说皆为词论, 并认为词论应该是专书。 文革十年,宋代词论研究包括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研究,同所有的学术研究一样处于 停滞不前的荒芜状态,资料选取范围没有创新,研究方法也是沿袭往日的传统。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研究的发展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研究的发展 八十年代, 词学理论批评以及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研究进入了发展期, 其代表是吴 熊和的唐宋词通论有词论专章,他将唐宋词评、词论分为两类:一是专著;一类为 单篇,如各家词集的序跋,论词的书札题记等。特别指出“两宋词论词评是宋代词学的 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个别开生面、自成体系的旁支。 ” 2吴先生用 八节的篇幅描述唐宋词论,勾勒了唐宋词论的发展脉络,其中引用了北梦琐言 、 湘 山野录 、 钱围山丛谈 、 侯鲭录 、 浩然斋雅谈等笔记小说的词条与词论作为例证, 并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研究的深入期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研究的深入期 2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第 280 页。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 3 九十年代词学理论批评终于从诗文理论批评的羽翼下独立出来, 词学理论批评研究 的专著相继问世,但涉及笔记小说词话的却并不多。 1993 年出版的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下) ,其中第十二章第四节北 宋词论和李清照、胡寅等引用了笔记小说北梦琐言 、 吹剑录等的词话,第十三 章引用了冷斋夜话 、 侯鲭录 、 老学庵笔记等笔记小说的词话和词论,并着重论 述了张炎的词论。孙望的宋代文学史以为词话的诞生迟至南宋,把宋人对词的认识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词的本色问题、词的意境和意趣问题、词的雅俗问题,对词论的 研究视角则由社会学转向文学本体。他引用了挥塵录 、 挥塵后录 、 演繁录等笔 记小说中的词话和词论。 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有宋代的词论和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 二节,阐述了词话专著碧鸡漫志和词源的词论,他认为宋代词论起初都是一些 比较零散的论述,是围绕婉约、豪放两派的争论而展开的。他指出“北宋这两种对立的 词学观点,从表面上看是婉约和豪放两派之争,而实际上是对词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之 特点有不同看法。 ” 3这是比较有新意之处。 南宋词坛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为主流, 词论也对应着以豪放派的居多。 1996 年,颜易生等主编的宋金元文学批评史出版,有振聋发聩之功,该书第三 编第三章为宋代词学思想与理论批评 。颜先生认为,在词学发展史上某些有独特贡 献词人,虽无理论表述,但从词作可以探知他们的词学观念,因以理论表述为中心,联 系作品,分析了四十多位词人的词学理念,其中以引用了笔记小说续湘山野录 、 湘 山野录 、 避暑录话 、 邵氏闻见后录 、 东轩笔录 、 能改斋漫录 、 侯鲭录等的 词论和词话,将词作与词学理论批评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开拓了研究者的视野,具有 理论意义,但此书尚未建立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邱世友的词论史论稿是一部专题论文集,总共十五章,其中关于宋代词论的有 两章: 李清照的声律论和情致论 、 张炎的清空论 。其中提到贵耳集 、 冷斋夜话 等笔记小说的词论,用词作来论证词学理论是邱先生的论著特点,而且论文分析细致, 富于理论色彩。 颜翔林的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以宋代词话为研究课题, “从美学的视角进行历 史与逻辑的相统一辩证研究,试图用现代文艺对宋代词话的代表性文本加以阐释。 ” 4书 中“词话”有理论形态的论词之说。该书有一些小节是以笔记小说中的词话为主体来研 究的,是总结前人的重要之处。 以上是对宋代笔记小说在近一百年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另外,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各种理论论著均将笔记小说词话作为例证,说明笔记小说词话具有重要的文献价 值,但因为不属于文学批评范畴,所以本论文中对于文献方向并未涉及。二是,本论文 的第一章对于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历史分期, 是参考朱崇才的 词话史 和颜翔林的 宋 代词话的美学研究中对于宋代词话的分期,而笔记小说词话的发展是随着词的发展而 3 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69 页。 4 颜翔林: 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 页。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 4 变化的,所以这个分期也适用于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历史分期。 笔者认为,虽然没有专门的专著研究探讨宋代笔记小说中的词话,但作为词话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及宋代笔记小说繁荣发展的现实,其中的词话词论研究是应当给予 充分的重视的。 把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放到南北宋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与考察,“由 于作品产生于时代之中,必然会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体现出时代的审美要求和理想。 ” 5在对笔记小说中的词话的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研究, 探究其生成的背景原因和内在价 值,关注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发展脉络,推动词学研究的发展。对笔记小说词话词论研 究的词学批评、词史价值二个层面进行探究。宋代笔记小说对辛弃疾及词作和辛派词人 词作的品评,以及对于“渔父”词评的总结及记载,为词学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宋代笔记小说中词话对于词作的批评,是词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宋代笔记小说词话中体现的宋词词体观的扩大,梦境作词以及词的“志怪” ,还 有宋词题材的扩大,是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史价值的体现。可以依据的研究方法,要 尽量从宋代笔记小说善本、词话本身等较为真实的层面入手,分别采用历史研究法、理 论分析法等方法论,立足于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去关照研究的对象,力求探究其文学及理 论意义。 5 童庆柄: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97 页。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 5 第一章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发展过程 “词话” ,即关于或涉及“词”这一诗歌样式的“话语” 。 6词话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中、 广三种涵义。狭义是指以“词”这一诗歌形式为表述对象的、原已成卷的专门著作,如 杨湜古今词话 、王灼碧鸡漫志等;中义是指除了狭义中所指之外,还包括了经 后人改题、辑录而成的成卷专著,如苕溪渔隐词话 (从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搜 集改题而得) 、 词洁辑评 (从程洪词洁中辑录评语而得) ;而广义是指所有“涉及 词的话语” ,如苏轼文集中有四十余条涉及词的话语,即可指称为“苏轼词话” 。 7而 笔记这一文体,过去不太受到重视。但其实它的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不论文、史、哲, 在研究过程中无不从笔记中汲取养分,获得资料。笔记体出现之初,主要记异人奇说, 多想像夸张,小说成分重,我们称之为笔记小说。到唐代,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更多地 加入了史实、人事、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史料价值逐渐增高。到宋代,笔记体完全 成熟后,更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法律等多方面的历史资料。宋代笔记的作 者多为朝廷官员,约占作者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他们掌握着丰富的史料,真实地记 录下许多正史不便记载的内容。加之多数作者治学严谨,对所记内容详加考证,史料的 可信度也较高。而本文研究的词话即是从属广义的范畴,或为史事实录、见闻杂记,或 为文学创作,或“介于文史之间” , 8因此,宋代笔记小说词话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还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宋代笔记小说是在唐代笔记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 它又受着宋词繁荣局面的影响逐渐发展,其中独特的词学价值值得关注。 第一节 北宋时期笔记小说词话的开端 北宋为词话的成立阶段。经过北宋前期一百余年的涵养生息,随着享乐思潮激发着 消费需求不断猛涨,文人物质条件的改善所带来词的频繁集结,以及朝廷文化的相对宽 松、科学技术的繁荣、书籍市场的发达等一系列条件的逐步具备,北宋后期文化达到一 个新的高峰,词开始有了比诗更为方便的发表和传播条件,而此时词的创作和消费都达 到了高度的繁荣。词作的繁荣带来了词话的成立和发展。 北宋前期,笔记就已经开始把当时正在时兴的词作为谈论的对象,但数量很少,只 是偶尔出现零星之语。北宋继承了晚唐五代词作留下的文学遗产,并将其发展,可是这 一时期的词坛却对晚唐五代词采取了“用而不论”的态度,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也是少 6 话语,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text) ,通常限于指单个说话者传递信息的连续话语。德r.r.k 哈曼特、 英f.c 斯托克: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 ,黄长著等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04 页;法r巴 特: 符号学美学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 8 页。 7 朱崇才: 词话史 ,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 1 页。 8 周勋初: 唐人笔记小说考索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07 页。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 6 有此时的词话记载。 南唐近事由郑文宝撰,该书卷二有两条值得关注的材料,一则 是陶谷使南唐作风光好事;另一则是乐工杨花飞以“南朝天子好风流”谏元宗事。这 两则词坛的故事为后代词话者反复使用,流传甚广。由吴越入宋的钱易,有南部新书 十卷,共八百余则,其中有关乎词曲乐调有六则。如卷戊李白菩萨蛮真伪等词学家经 常争论的问题,关于女蛮国入贡而倡优遂制菩萨蛮的记载,与教坊记是否有后人 羼入。又如龚鼎臣的东原录一卷,有一条资料: “刘仲芳上曹玮水调歌第三句云: 六郡酒泉,苏子美亦有此曲,则云鱼龙隐处 ,尹师鲁和之,亦云吴王去后 , 其平仄与苏同,而音与刘异。尝问晓音者,乃曰: 以平仄言之,其文稍异,然不脱律, 皆可用也。 ”这个词条说明了在庆历年间(刘仲芳庆历年间在世) ,填词已经有了约定 俗成的规范,同一词牌的音律规范与平仄规范也是不同的,而且平仄规范较易掌握,音 律规范只有“晓音者”才能掌握。词在这一时期主要是“娱宾遣性” ,只是娱人自娱的 工具。 “诗是言志的,是主体情志的产物;词则是娱乐的,是一种技艺,是为那情志 服务的。 ” 9 到了北宋后期,由于词的创作和消费、集结兴盛了起来,词话也随之更加兴旺,而 宋代笔记小说中词话的记载也明显增多。 “北宋后期词话,约有二百余条,占宋金元词 话总条目数的 7%,其时间跨度占宋金元总时间的 10%;其数量权重约为 5%。与北宋前期 的 2%相比,其权重是北宋前期的 2.5 倍。这一数据表明,在这一时期,词话的数量即词 人词作被话及的频率是大大增加了。 ” 10无论是风流浪子还是正统孔孟,都不再以言小词 为“无聊”或耻辱,相反,为了显示渊博,以便在文人吃香的大宋朝占有一席之地,多 半的文学之士不论是在言谈上,还是著作中都尽量不放过每一个能表现自己学问的机 会,哪怕是谈论或考证一下一向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只配在厕所阅读的“小词” 。 当然,由于小词毕竟出于“胡夷里巷”或浪子之手妓女之口,他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 也免不了会使用批判、嘲笑或遗憾的口吻,要不就来个“曲终奏雅” ,津津乐道之后, 在以一两句批判为结束。 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三卷、 续录一卷,其中有词话十余则,它在词话史上具 有一定的开创意义,是继北梦琐言之后又一部较早而较多话及词人词作的笔记。卷 上记载了两首关于鼎州沧水驿楼词,这两首词涉及到了李白词的真伪问题。李白菩萨 蛮、忆秦娥两首词,在唐五代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出现过,到了宋代才有人引用,至 明代有学者怀疑是晚唐人作,而非李白。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迄今没有定论。其实这两 首词的作者是不是李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两首词关系到词体是成熟于盛唐还是晚 唐,以及词的起源时间、体制、主体等重要问题。 湘山野录的这则条目是菩萨蛮 词到今天所能知道的最早的出处,也是最早提出为李白所作的材料,所以具有极其重要 的史料价值。文莹的其他记载如卷上欧阳修做歌送同年、卷中陈尧佐撰燕词谢吕申公、 吴俗祭神而歌柳永满江红、续录中太宗酷爱宫词十小调等等。从这些材料中,可以体 会到小词在那个时代微妙的地位与功能, 小词如同所有的娱乐技艺一样是表情达意的常 9 朱崇才: 词话史 ,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 24 页。 10 朱崇才: 词话史 ,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 25 页。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 7 用工具,能表达比诗更为强烈而深厚的情感或意志,但是,小词却没有诗那样的地位, 虽然词在其内容上,特别是道德属性上,与诗经中风诗中的那些淫奔之诗没有 多大的区别,但是,人们对诗与词的观念及评价明显是“双重标准” 。吴处厚有青箱 杂记十卷,卷一记载了“近世滑稽”之雄陈亚的药名干谒陈情词一首和药名闺情词三 首,较早地记述了北宋词于婉约一路外,又向它途包括滑稽戏谑一路发展的情况,是研 究宋词风格变迁乃至从宋词到元曲发展轨迹的较早材料。 卷八有一则词条提出了一个具 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即人品与文品的关系: “文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艳丽,亦不 害其为正。然世或见人文章辅陈仁义道德,便谓之正人君子;若言及花草月露,便谓之 邪人。兹亦不尽也。皮日休曰: 余尝慕宋璟之为相,疑其铁肠与石心,不解吐婉媚辞。 及睹其文,而有梅花赋 ,清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 然余观近世所谓正人端士者, 亦皆有艳丽之词,如前世宋璟之比,今并录之。 ”之后,吴处厚引了张乖崖作席上赠 官妓小英歌 、韩魏公(琦)作小词点绛唇、司马光作阮郎归等三首小词来作为例 证。晏殊、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正人端士” ,都有艳情诗词传世,尊崇他们的 后人称其为伪作,为其辩护,千古并无定论。吴处厚则将人品与文品分开来,以为“文 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艳丽,亦不害其为正。 ”感情的流露是人所不能避免的,况 物能移情,这就从艺术及人性的角度提出了人品与文品不相统一,实在是普遍现象。魏 泰 东轩笔录 十五卷有许多词话的记载为后人所经常引用, 如卷五王安石兄弟对于 “宰 相而作小词”的议论、 卷六蔡挺作“玉关人老”词本事、 卷十一对范仲淹渔家傲为“穷 塞主词”的记载等。何薳春渚纪闻十卷,其中有“东坡事实” 、 “诗词事略”各一 卷,记载了苏轼手书其词等事,说明苏轼在世时其人其词已经成为人们论述的对象。庞 元英文昌杂录六卷,卷一有“晏元献制小词修改未定”的记述。王辟之渑水燕谈 录十卷,有卷七对苏轼倚琴谱填醉翁引,卷八记述了柳永应制作醉蓬莱的词条。 事实类苑 卷四十引张师正 倦游杂录 , 当中所记载的卢氏女郎题泥溪驿凤栖梧 词 前小序及词,是关于女性词和女性词话的较早记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女性词人的创作 心态。张舜民画墁录一卷,记载了晏殊和柳永关于“作曲子”的对话。朱彧萍洲 可谈三卷,其中卷二记载了关于菩萨蛮、 “绿毛幺凤” 、 “周郎赤壁”的考证。 综上所述, 或成为后出诸书一引再引的 “热门话题” , 或在某一方面属于首次记录, 个别条目还提出了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问题, 这些记载都成为了后世词话中一些争论不 休的“主题” 。 第二节 南渡前后笔记小说词话的发展 南渡前后,虽然经历了金灭北宋的大浩劫,但是这一时期却是两宋文化的一个繁荣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 8 时期。从朝廷大内到地方政府,从朝廷重臣到普通诗人,都对词这一特殊的诗歌体裁都 有着特殊的兴趣,词的创作和消费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词艺的创新、探讨也达到 了一定的深度,这个时期的词话,无论是从数量上来说还是从质量上及重要性上来说, 都是宋代词话的一个高峰时期,几乎所有的笔记小说中都或多或少的有词话之语,论词 说词,已经与论诗说诗一样,成为士大夫们的一个时髦的业余嗜好。这一时期,不但笔 记小说词话发展迅猛,具有一定意义的、高质量的词籍序跋等词话论文展示了这一时期 词话的繁荣更值得一提的是,南渡前后的词话专著,不但在汉族的广大地区流行传播, 而且随着金人的入侵和两朝的交往,可能还传播到了北方。 陈善扪虱新话十五卷,有词话十则。其卷八云: “黄鲁直初好作艳歌小词,道 人法秀谓其以笔墨诲淫,于我法中当坠泥犁之狱,鲁直自是不甚作。以鲁直之言能诲淫 则可,以为其识污下,则不可。 ”卷一十二论及“子瞻词如诗,少游时如词”公案云: “后 山居士言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子瞻词 如诗,少游诗如词;此论得今人之短。宋尚书云,老子道德经为至言之宗,屈平离 骚经为词赋之宗,司马迁史记为纪传之宗,左丘明工言人事,庄周公言天地;此 论得古人之长。虽然,要不可偏废:论人者无以短而弃长,亦无以长而护短。”立论尚 算公平。释惠洪辑有冷斋夜话十卷,其中词话有三十余则,多记苏轼、秦观、黄庭 坚、贺铸等人词作本事,后为能改斋漫录 、 苕溪语隐丛话的等所引。惠洪曾与苏 氏门人交游,但后人多以其记事有自我标榜、夸张虚诞之嫌疑。释惠洪身为佛门弟子却 津津乐道情爱之词,亦颇受人非议。邵博闻见后录三十卷,有词话十二则。如评唐 昭宗祖孙诗词风格迥异;记夔州营妓所歌刘禹锡竹枝词;记晏几道以所作长短句上韩 少师事等。其中的记咸阳宝钗楼上所歌李太白忆秦娥词,是有关李太白此词的最早文 献。这部笔记小说中的评骘、记述、考证多有可采者。 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中的词话,家数多,篇幅大,但有些共通的缺点,其话词之语, 所云往往陈陈相因,其内容多集中于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等数家,而数家又集中 于若干词作,若干本事,多辗转相钞,且于事实真想,愈传愈远。而后世治词者,有多 引证此类不实之话。 第三节 南宋时期笔记小说词话的繁荣与丰富 南宋中期,一方面统治阶级在苟安中继续着太祖以来的“歌儿歌女,乐享天年”的 既定国策,另一方面, “北伐恢复”也成为许多诗人词人共同的强烈呼声。这两种情况, 都促成了词的创作和演唱的繁荣发达。随着词坛的持续繁荣,就产生了许多对于词人词 作的记述、评论,特别是对于词坛上的爱国强音,词话者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由于 词已经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诗体,成为一种常用的表达情志、应酬社交的工具,因此, 词艺的探讨、词的创作技巧、有关词学的考证、词的掌故以及著名词作家的作词本事等 等,就成为许多笔记中的常见话题。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 9 这一时期,笔记仍是词话的主要载体,对于辛派词人词作的评论,是这一时期的主 要内容之一。随着词的创作向豪放、俚俗、清雅等多极分化,词话中亦有所反映。评词 论词,对于不同题材、风格、流派,多取兼收并蓄或正面阐述的态度,较少如南渡前后 之直接批判指责者。考证之风盛行,或为显示博学,或为示人学词捷径,笔记小说词话 也感染了“以学问为文艺”之风。同时,词入南宋中后期,已蔚为大观,与诗文并驾齐 驱,文论、诗论的术语和方法更多的运用到词论中来。 王明清的挥塵录有词话十余则,是这一时期词话收录较多的笔记。这些词话涉 及到许多重要的词人词作本事,其中大多注明原始来源,是研究这一时期词坛的第一手 材料。如挥塵后录卷七引张唐佐语记述苏轼贬谪生活的一个片段,非常真切生动。 又挥塵馀话卷一有“蔡挺喜迁莺”条,完整的记述了一首词的创作、演唱、传播 乃至影响作者命运的全过程,可以作为唐宋词接受史的一个典型事例。周去非岭外作 答共十卷,记述了岭南的人情风俗。其中卷四“送老”条目值得关注,这是关于民间 嫁娶时的唱歌词记述。宋金元词话中对于应歌功能的论述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是缺陷 在于,对于词在民间的普及和在民间文化活动中演唱的情况技术的不多,所以这些为数 不多的记述很难得,但是遗憾的是, 岭外问答并没有记录下“送老”词,也就没有 让后人研究民间词创造的实例。周煇清波杂志十二卷、 别志三卷有词话近十则。 其卷十自述绍兴庚辰得蜀人黄大舆梅苑四百余阙; 梅苑收录有李清照等著名作 家词作, 据此条记载可考证梅苑的年代, 以及李清照等人词作的传播情况。卷九“郴 州词”条评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毛滂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二词“语尽 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禁” ,对于诗学理论中传统的“言意说”是一个重要的拓展。马 纯的陶朱新录记有王昂状元走笔催妆词本事,可作为研究词的社会功能的参考。龚 明之中吴纪闻六卷,有词话十一则,卷一“红梅阁词”条记述吴感有侍姬红梅,用 侍姬的名字为红梅阁以及折红梅词牌的来历。记了许多词本事,都是研究词林往事的 有用资料。卷五“周妓下火文”条,可见当时社会风俗的某一侧面以及词在社会生活中 的作用。赵彦卫云麓漫钞有词话十余则,卷四记载苏轼贺新郎、水调歌头真迹; 卷十四有关于李清照的词条,可知李清照的诗文在生前就已经很有名气,而且她的词在 开禧之前已经刊刻。该词条还记录了李清照诗书各一篇,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曾敏行 独醒杂志十卷,有词话十余则,多为记载前人词作本事。 南宋后期,朝政先后为权臣把持,奢侈腐化之风愈演愈烈对政治已不报幻想的士大 夫及平民知识阶层,或全身远祸,或流落江湖。就词坛来说,他们不再直接的用词这种 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和爱国热情, 而是更多地将功夫用于词的艺术形式上的进一步 发展,与此相应的,对于词艺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有师生相传授的“学问” ,笔 记小说词话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文化的积累,出现了大部头的总结性笔记,其中 也包括了对词的总结。理论上以“清空” 、 “雅正”为号召,竭力提高词体的地位,在笔 记小说词话中也凸显了出来。 赵与峕宾退录 ,其卷一有关于“晏殊小词未尝作妇人语”的辩证。卷六有对曹 组词的评论,可与碧鸡漫志等资料中的相关记述相发明。陈鵠耆旧续闻有词话 宋代笔记小说词话的词论研究 10 十四则,记载晁无咎、陆游、辛弃疾等词作本事,卷十一对陆游夫妇离异及沈园词本事 的记述,是对这一有关陆游生平重大变故的最早记载,值得关注。罗大经鹤林玉露 十八卷有词话十四则,其主要内容有:记载文坛名家的词学活动,如甲编卷一、卷四分 别记述了辛弃疾、陆游的词学活动;考证词人行止或词作语句;评论词人词作等。岳珂 桯史十五卷,其卷二记载刘过事迹,卷三记载辛弃疾作词改词等事,多为后人引用。 张世南游宦纪闻十卷,有词话十余则。卷八记载黄铢母冲虚居士词稿,是记载女词 人词作及事迹的为数不多的资料之一。俞文豹吹剑录 ,记述宋代掌故遗闻,还收诗 词作品及评论。其续录对于苏轼、柳永此风的一则词话资料的记载成为后世词学界 经常引用的话题: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 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 柳 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 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 公为之绝倒。 ”张端义贵耳集三卷,有词话二十 余则。各个条目记述了词作本事、词人行实,间或评论,所引述的大半平实有理有据, 评价亦是中肯。卷上评述李清照,从气象、炼句、立意、用字多方面对易安词做出了高 度评价, 与南渡时期以及南宋中期对李清照的种种不公平甚至是攻击性的负面评价形成 显明对比。卷上还引项平斋“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 , “杜诗柳词,皆无表德, 只是实说”等评价,与北宋、南渡、南宋中期的主流意见大不相同,可见在南宋后期, 人们不再认为柳词俗是一种弊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俗能化雅,竟与杜诗并列。 南宋时期的笔记较为繁荣,这些笔记无所不记,有关于词学的笔记就能有数十种之 多,从词人生平,到词作本事,再到词作评价、考证,都是其中词话的重要内容。这一 时期,也出现了虚构的小说、野史笔记,所记不尽可靠,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 时代的某些情况与风气。由于这些野史笔记大多来自于民间或下层文士,在一定程度上 亦可从中看出这些文化层面在话及词曲时的心态、观点和角度,同样是研究词学不可或 缺的材料。 宋代笔记小说自唐代笔记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了,对词话的记载也从无到有,到繁 盛。宋代笔记小说词话反映了宋代的词坛上对于世俗淫艳词的消费需求,对风雅比兴寄 托的大声呼吁,但是,由于词作作为一种消费性文体,与它的伦理型文化环境之间,始 终处于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矛盾冲突之中。 正是这一贯穿始终的消费性文体与伦理型文 化的矛盾,推动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