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知识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知识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知识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知识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知识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知识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i 摘要 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幸福500 强中有三分之二的企业 都实行了多元化发展,然而,现实的实施状况又让我们对此报有很多质疑和困惑。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 wto,西方的那些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公司将会在各个 层面上同我国的企业进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市场 环境,我国的企业是否可以通过多元化战略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本论文以竞 争优势的知识基础观作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元化战略理论、知识管理和竞争战略 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了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等方面的相关问题。 论文在对知识和企业知识的涵义以及企业知识的基本性质做出详细地分析的 基础上,对企业知识形成竞争优势的内在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接着,从知识 及其基本性质入手,对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内在的知识动因进行了分析。 然后,论文对多元化战略与专业化战略的选择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对多元 化战略选择的关键问题目标行业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传统思路的缺 陷后,提出从企业拥有的知识优势出发,根据知识优势的延展性和相关性来选择 目标行业,并建立了知识优势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提出了一套领域范围选择 的准则。 最后,论文对基于知识的多元化战略的实施问题进行研究。多元化战略的实 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密切配合,论文从培育企业知识优势、 提高企业内部转移知识的能力和建立相应的组织环境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本论文的研究对于多元化经营实践的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 相关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知识存量,知识转移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 ii abstract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which was brought into effect about 2/3 among the top 500 enterprise in . however, there are oppugn and perplexity towards the actual statu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china entering wto, the western powerful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will compete with domestic enterprise more drastically. in the face of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meanwhile, can the domestic enterprise strengthen via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basic view of knowledg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 from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theory,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theory, the correlative issue on selecting and actualizing of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was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and enterprise knowledge, and the elementary property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at first, then the inherent essen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e from enterprise knowledge was analyzed thoroughly. via before- mentioned, why did enterprise bring the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into effect? the inherent kinetic elements were studied. then, the issue on the choice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specialization strategy was recognized, and the choice of target industry which is the key to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selecting was discussed. the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thought was analyzed in the first place, the thought was put forward that the target industry is selected via knowledge advantage in enterprise itself and its tractility and relativity then, the index system and estimating model of knowledge advantage was constituted, the rule of selecting field range was brought forward meanwhile. the implement about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basing on knowledge was studied finally. which is a systematical project, consanguineous cooperations with many elements were indispensabl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n cultivating enterprise knowledge advantage,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transferring knowledge among enterprise, and building corresponding organizing condition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thesis. the study in this thesis can offer some reference to enterprise putting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into effect, and be available supplement to correlative theory. keywords: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knowledge stockpile, knowledge transfer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1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多元化发展的现状 国外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状况 自二战以来,多元化战略成为一些大公司迅速扩张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 20 世纪的 60 年代和 70 年代,随着美国第三次兼并浪潮的出现,一些大公司纷纷通 过兼并来实施多元化战略,从而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热潮,并造就了许多跨越 地域、行业和市场的国际性企业。在财富500 强中,1949 年,70%的公司是单 一业务或主导业务公司;而 1974 年仅有 37%的公司属于这两种类型。与此同时, 进行相关或不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却从 1949 年的 30%增加到 1974 年的 63% (鲁 梅尔特,1982)1。表 1- 1 的数据可以让我们对这一现象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2。 表 1.1 美、英、日企业多元化战略应用情况 table 1.1 the status of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pplication inamerica, england and japan 国家美国英国日本 年份19491969195019701980196219721980 调查企业数18918392100200102102102 专业化企业(%)7035754035473836 多元化企业(%)3065256065536264 资料来源:小野丰广, 日本企业战略与结构 ,吕梦仙译,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年版 表 1.2 美国大企业经营类型的变化 table1.2 change of business types inamerican enterprise 194919591969197419811987 单一42.022.814.811.423.830.4 主导28.231.326.122.631.928.1 相关多元化25.738.641.442.321.922.4 无关多元化4.17.318.720.722.419.0 资料来源:r. rurnelt, 1982.c.markides,1993. 年 份类 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2 然而,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由于“大企业病”症状(表现为机构庞大、 决策缓慢、缺乏沟通、对市场不敏感等)的普遍与突出, “归核化” (refocusing) 成为美国及西欧产业界的新潮流,人们发现行业吸引力并不能保证企业取得好的 经营业绩,而日本企业的成功使人们感觉到企业内因在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据 英国学者马凯兹分析: 80 年代美国最大 250 家企业中, 仍多元化扩张的仅占 8.5%, 而搞“归核化”的已达 20.4%。表 1.2 也反映了这一趋势3。许多大公司纷纷以多 种手段剥离非核心业务并努力加强其核心业务,形成了适度多元化状态。其中最 为典型的是 1981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总裁杰克韦尔奇成功地对公司进行 了“归核化”改革,把所经营的 60 多个行业逐渐归拢为 11 个核心行业,获得了 极好的效益。随后许多大公司也积极效仿,如埃克森石油、ibm、可口可乐、柯达、 道化学等。应该指出的是, “归核化”并不是停止多元化,而是指对前期盲目多元 化的理性调整,降低多元化的程度。 国内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状况 我国企业受西方多元化热潮的影响和政府的推动以及改革开放大背景的鼓 励,也纷纷走上“跨行业、跨地区、搞多种经营”之路。在 80 年代中期, “科工 贸房地产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成为当时我国企业自我宣传的最常见标语,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掀起了我国企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高潮,全国轮番 出现 “贸易热” 、 “金融热” 、 “房地产热” , 许多企业是 “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 “什么行业利润高就进入什么行业” ,以求达到快速增长的目的。1997 年,我国政 府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企业兼并与重组成为经济界热点,出现了以企业 兼并为主要手段的企业多元化发展新高潮。 据 1996年的统计, 我国的上市公司85% 以上都在开展多元化经营。然而,在这些实行多元化战略的企业中,真正的成功 者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都是因为贸然进入新企业,缺乏成长道路的科学选择和 战略制定而以失败告终。 多元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失败的突出原因有两个:第一,核心业务 竞争力不足,导致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不牢靠。有些企业核心业务还未拥有强 大的竞争力,就开始分散资源投入其他领域,这样就使得企业不仅缺乏建立新优 势的基础,而且还影响到企业原有的经营领域。第二,产业跨度太大。不少企业 在实行多元化战略时将企业的资源投入到许多不熟悉的领域, “漫天撒网” ,以求 “东边不亮西边亮” ,这是不少企业在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时存在的误区,然而这 样的结果却往往是“节节败退” 。最著名的就是韩国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彻底失败, 由于多元化扩张战略的盲目,使得现代、大宇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一夜之间几乎 销声匿迹。而在这方面的另一个经典例子就是我国的“巨人大厦”的崩溃4。而三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3 九集团也是经历了多元化发展模式的失败后将战略重新调整,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这样的反面例子让人“谈多元化而色变” 。 我们不能否认多元化战略是一种有效的企业扩张战略,但是现实的实施情况 使得我们又经常对多元化战略抱有很多质疑和困惑。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 wto,西方的那些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公司将会在各个层面上同我国的企业进行 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市场环境,我国的企业是否可 以通过多元化战略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新的环境形势下,对多元化 战略做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异常的迫切和重要。 1.1.2 知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知识的意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大致可以追溯到 2000 年前的苏格拉底时代。 随着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的日益突出,知识的意义又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早在 1945 年,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应用一书中就指出了知识对经济运行 的重要意义5。80 年代末,罗默根据新的经济增长现象,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四要 素理论,并将知识作为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因素(romer,1990) 。经济学领域的研 究成果告诉我们,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在各种要素投入中占据主导地位, 它成为经济增长和变化的关键变量。不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水平上,知识都 日益成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关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 1996 年 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系列报告中更明确指出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 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并认为该组织主要成员国的 5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完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以美国为例,20 世纪 90 年代后,知识密集型产业如: 计算机、通讯、航天科技、金融等,对美国 gdp 的贡献已达到 706。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促使人们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进行重新审视和反 思,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信 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企业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渠道7,使企业能 够跨越地理和时间的限制,更好地获取和利用知识。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观就是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竞争优势的知识基础观认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 体,知识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8,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知 识以及管理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运用其他资源的能力。谁能更快、更好地学习、 利用和创新知识,谁就能在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制定和实施基于 知识的企业发展战略时首先要考虑的变量是企业拥有的知识存量,而研究的重点 也从成本分析转向价值创造。 1.2 问题的提出 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观的出现推动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也给我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4 们提供了一个研究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全新的视角。本文认为基于知识的企业多元 化战略的重点是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获取基于知识的竞争优势,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本文的工作就是以竞争优势的知识基础观为指导来研究 如何克服传统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解除人们对多元化战略的质疑和困 惑,为我国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帮助。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diversification 在企业理论中可译为多元化、多角化、多样化、多种(经营) 、 跨行业(经营)等,本文选用的是“多元化” 。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学者对多元化 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多,而国内学者的研究相关较少,且多集中于对国外研究成 果的介绍和引进。 1.3.1 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战略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经营战略专家海格 安索夫 (h.i.ansoff) 1957 年发表的论文多元化战略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单纯的新市场或新产品的开发, 所处的位置仍在本业的延长线上,不属于多元化经营,而以新产品进入新市场的 这种扩大化则可称为多元化战略(如表 1.3)9。 表 1.3 安索夫产品市场矩阵 table1.3 product- market matrix 原有产品新产品 原有市场产品开发战略 新市场市场开发战略多元化战略 表 1.4 企业的范围和方向 table1.4 the range and direction of enterprise 新发展 维持现状 相关技术非相关技术 维持现状扩大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开发 同类型顾客水平(横向)的多元化 加强与老主顾的关系垂直(纵向)统一的多元化 近似型顾客同心圆()的多元化 新发展 新型顾客 开发市场 多行业混合型企业的多元化 注:销售及技术相关;销售相关;技术相关 产 品 市场 产 品 任务( 市场需 要)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5 1965 年,安索夫在企业战略一书中又对多元化战略进行了完善,提出更 为复杂的产品市场矩阵图10,如表 1.4。 从表 1.4 可以看出,企业既可沿图中水平或垂直(产品或市场)方向的扩张战 略发展,也可沿图中对角线方向的多元化战略发展。安索夫主张把多元化战略分 为四种类型:水平多元化,指针对与老顾客同类的顾客开发出新的产品。垂 直一体化,指为加强同老顾客的关系开发出新产品。同心圆(concentric)多元 化,指以企业原有能力为基础的多元化,又可细分为三类:销售及技术相关型、 销售相关型、技术相关型。混合型(conglomerate)多元化,指向不相关的多种 行业发展。他认为同心圆型比混合型多元化能有较大的获利性和较低的风险性。 彭罗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多元化发展问题,她认为由于企业日积月 累了许多内部资源,尤其是决策能力资源。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张是企业经营者的 天性,他们总是强烈地倾向于将其所拥有的内部资源扩大运用到更大的范围和更 好的机会领域中。作为企业的成长战略之一,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程度与其拥有的 资源量相关,而成功率则与原有专长领域相关。企业的新经营活动离开原有的独 特专长领域越远,为应付市场保持竞争力所需付出的努力就越大11。 根据一个企业的某 一类产品占总销售 额的比重大小,即 专业化率 (specialization ratio) ,美国学者赖利(l.wrigley)将企业划分为单一产品、主导、 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四种类型(如表 1.5 所示) 12,使企业多元化的定量研究 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表 1.5 企业类型 table1.5 styles of enterprise 某一类产品占销售额比重企业类型多元化程度 95% 95%,70% 70%,产品相关 70%,产品无关 单一产品 主导 相关多元化 无关多元化 (专业化) 低度 中度 高度 在赖利的研究基础上,鲁梅尔特(r.p.rumelt)13将“产品”改为“业务 (business) ” ,提出以企业最大一组相关业务的销售额占企业总销售额的比重,即 相关率(related ratio)来测度企业多元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将多元化战略进行 了细分,如表 1.6 所示。他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那些坚持把多元化经营活动严格限 制在自己的中心技能或能力(central skill or competence)范围内的企业,其利润率 和成长率都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1,具体来说,就是相关多元化绩效优于无关多元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6 化绩效。 日本学者吉原英樹等人采用鲁梅尔特的分类标准,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与 鲁梅尔特一致的结论,那就是相关多元化的投资收益率和销售增长率都高于无关 多元化3。 总的来看,以往的研究都倾向于通过实证研究进行绩效比较来研究企业的多 元化发展战略选择,并且一致认为“相关多元化绩效优于无关多元化” ,但是,对 于战略制定中的关键要素企业知识是如何影响多元化战略选择及其实施,却 没有进行研究。 表 1.6 鲁梅尔特的企业经营战略体系 table1.6 running strategy system of enterprise 类型特征 单一型 s(single business)sr0.95 主导集约型(dc) 除具有主导型的一般特征外,各项目均相 关联,联系呈网状 主导扩散型(dl) 除具有主导型的一般特征外,各项目只与 组内某个或几个项目相关联,联系呈线状 主导型 d (dominantbusiness) 0.70sr0.95 垂直统一型(v)垂直统一率(vertical ratio)vr0.70 关联集约型(rc) 除具有关联型的一般特征外,各项目均相 关联,联系呈网状 相关型 r (related business) sr0.70 rr0.70 关联扩散型(rl) 除具有关联型的一般特征外,各项目只与 组内某个或几个项目相关联,联系呈线状 无关型 u (unrelated business) sr0.70 rr0.70各个项目没有联系 资料来源: r.rumelt, 战略、 结构和经济运行 , division of research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 boston,1974 1.3.2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1980 年,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14一书的最后一章“进入新业务领域” 中,从内部发展和外部收购两方面简要论述了进入新业务领域的途径,但对如何 选择和选择什么样的领域并为涉及。1985 年,波特在他的另一部力作竞争优势 15中,对多元化战略特别是相关多元化战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1)以相关性为基础的多元化是最有可能在现有产业中提高竞争优势的多元化 形式。 (2)有形和无形的相关在多元化战略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有形相关是制定多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7 元化战略的出发点。 (3)无形相关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更不确定, 且在实践中比有形相关更难以获得。 (4)当有形相关的多元化的机会很少或用尽时,企业应以无形相关为基础考虑 多元化。 1990 年,波特在他的巨著国家竞争优势16中,又进一步分析指出,几十 年的数据证明,无关型并购不能增加公司利润,竞争优势的核心是改进和创新, 这依赖企业对本行业的专注、忠诚和持续投入。当企业在产业聚群内进行多元化, 或通过多元化延展产业聚群,都有助于增强其优势。同样,企业内部多元化是技 术和资源的转换应用,若外部并购不同背景企业就不会有这种效果。当多元化延 展到相关行业时会自动增加本行的竞争力,而无关多元化通常只会耗损核心行业 的目标、忠诚度和持续投资能力。 结合迈克尔波特的其他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归纳出它的竞争战略理论中关 于多元化战略基本观点的主要特点以及缺陷: (1)作为产业组织分析方法的代表,波特非常重视产业环境。他认为相关性 的存在不是进入某个产业的充分理由,企业应该寻求既有吸引力的结构又有使其 从其他产业中获取竞争优势的具有相关性的产业。 (2)波特的相关多元化战略重点在有形相关的产业领域,即相互业务单元之 间价值链的共享,而对于无形相关的论述却很少:一方面因其难以辨识,另一方 面因其难以在实践中把握。 (3)竞争对手的相关战略表明了波特对竞争对手的重视,这也是其独具一格 的优势。但对竞争对手的过分关注会分散企业内部自身管理的精力,削弱甚至忽 视业务单元之间的关联。 (4)主要建立在有形相关基础上的相关多元化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识别、模仿 和替代,这样由共享带来的成本和产品差异化方面的竞争优势不具有持续性,只 能取得短期的竞争优势。 1.3.3 竞争优势的知识基础论 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中所表现出的相对于竞争对手 的一种优势,依赖于这种优势,该企业可以获得超过本行业正常收益率的回报。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都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企业所处的行业 竞争结构所决定。根据这一理论,对于某一个行业而言,该行业所有的企业所面 临的市场结构、市场机会等在客观上都是同质的,在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市场机会不可能被某个企业长期独占,那么其逻辑结果只能是处于产业内的所有 企业的盈利状况应该基本一致。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鲁梅尔特(r.p.rumelt)实 证研究发现“产业中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 ”由此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8 他认为, “最重要的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 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13。此后,研究者们逐渐将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着眼点转移到了企业的层面上, 并且深入企业内部寻找竞争优势特殊源泉的思想渐渐明朗,产生了以资源为基础 的企业观点(resource- based view of firm)17。 “资源基础论”首创于 1984 年,以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lt)的经典性 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的发表为标志18,后来一些学者如蒂斯(d.j.teece)、皮萨 诺(g.pisano)、舍恩(a.shuen)、潘迪安(j.r.pandian)、彼得拉夫(m.a.peteraf)等对其 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资源基础理”注重根据企业的内部特征来分析企业为什么追求具有不同产 出的各种战略。他们把企业看成是由一系列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所组成的集合, 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这里的资源是指有价值的、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 作为资源基础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杰伊巴尼(jay barney)把资源定义为企业 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它们可以被方便地分为财务、人 事、实物和组织资源几个种类。他还指出产生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和能力应该具 有价值、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1920。资源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企业是可用 来获得特许市场地位的各种专门化资源的积累的规制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 业不断收购、发展和扩大它的资源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的特有资源和 能力,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或购得他们。由于组织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从而 拥有了不同的资源,因此企业为了开发其不同的资源应采取不同的战略。一个战 略的成功有赖于专门化资源的积累,并通过创造业务单位来开发利用资源,使资 源与市场机会相匹配21。该理论首创了企业竞争优势内生于企业资源的先河。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产生竞争优势,因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大多数资 源都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的,因而这些资源对企业来说不具有特殊性,难以 形成持续竞争优势。随着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中关键作用的日益凸出, 以知识为基础的竞争优势论渐渐“显山露水” 。研究者们逐渐认为,在企业的整个 资源体系中,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能力差异的背后是企业知识存量的 差别,并由此产生了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观点(knowledge- based view of firm)。 企业知识基础论22 23 2425把企业看作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知识的创造、获 取、存储以及利用等是企业的基本活动,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知识以及 开发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企业内各种资源效用的发挥程度上的差别,取决于企业 现有的知识存量,同样的,企业能力差别的背后实际上是知识存量的差别,能力 是知识存量的外在表现,没有知识的支撑,能力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人不可能说出或者做出他不知道的事情,同样的,企业也不可能做出他所不 知道的事情,不可能做出他所不知道的资源配置决策,企业当前的知识存量与知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9 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市场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正如彼得德鲁克曾经 指出的那样,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其他资源,比如资金 或设备,不带来任何独特性,能产生企业独特性和作为企业独特资源的是它运用 各种知识的能力26。 本文将以竞争优势的知识基础观作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元化战略理论、知识 管理和竞争战略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从知识及其特征出发,来研究企业多元化 发展战略的问题,以开发和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实 现企业目标,并创造更大的价值。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本文以竞争优势的知识基础观作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元化战略理论、知识管 理和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从知识及其特征出发,从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创 造价值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问题,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实 现企业目标。而这一论题目前还没有检索到相关的资料,因此,希望本文的研究 能对多元化战略理论做出有益的补充,这也是本文侧重于理论分析的原因。 1.4.2 研究思路 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在谈到他们企业的发展战略时,都开口闭口“多元化” ,其 实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样的战略才是真正的多元化战略,他们往 往会把垂直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混为一谈,因此本文首先就要解决“何谓多 元化”这个问题。 图 1.1 论文的研究思路 fig1.1 the logic structure of the paper 何谓多元化 为什么要多元化 什么是正确的多元化 如何多元化 知识 知识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10 接着在对知识的含义和基本性质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从知识的角度来分 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企业纷纷考虑实施多元化战略?即“为什么要多元化”也是 我们必须清晰认识的一个问题。 在完成了上面的基础任务之后,本文将会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本文的核心内 容上来:将多元化战略和知识结合起来,将知识渗透到多元化战略的每一个环节 之中去, “什么是正确的多元化战略”和“如何多元化”这两个问题将会在这个工 作完成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可以表示为图 1.1 所示。 1.4.3 研究框架 本文的章节安排如图 1.2 所示。 图 1.2 论文的研究框架 fig1.2 the frame of the paper 1.4.4 论文的主要工作 (1)论文从知识及其性质出发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内在动因进行了探讨,提出 企业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主要的内在动因之一是企业知识能力的相对过剩和知 识市场的失效。 (2)论文以知识存量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为基础,对专业化战略与多元化战略的 关系进行了重新讨论,得出多元化战略应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之上。 (3)论文对多元化战略的目标行业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选择目标行业 的新思路知识优势。从企业拥有的知识优势出发,根据知识优势的延展性和 相关性来选择目标行业,并建立了知识优势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在分析知识 优势与企业经营范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领域范围的选择准则。 (4)论文对多元化战略的实施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从培育企业知识优势、提 1 绪论 2 传统多元化的相关理论 3 多元化战略的 知识动因分析 4 企业多元化战 略选择的知识观 5 基于知识的多 元化战略的实施 6 结论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 11 高企业转移知识的能力和建立相应的组织环境三方面来实施基于知识的多元化发 展战略。 1.4.5 论文的创新点 (1) 论文基于知识基础观, 从知识本身的角度对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内在动因和 选择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和研究,以期能对多元化战略研究领域做出有益补充。 (2)论文在研究多元化战略的目标行业的选择问题时,分析了传统思路的局限 性,进而提出了选择目标行业的新思路知识优势。 (3) 论文从积累、 开发和利用企业知识的角度对多元化战略的实施问题进行了 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传统多元化战略的相关理论 12 2 传统多元化战略的相关理论 本文拟用知识基础观来分析和研究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因此,有必要从本 文研究的角度来回顾一下相关的传统的多元化战略理论。 2.1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概念与分类 2.1.1 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概念 总体来看, 企业战略分为公司战略(corporation strategy)、 竞争战略 (competitve strategy)和职能战略(functional strategy)三个层次。公司战略关注的问题主要有 两个:第一, “我们应该做什么业务” ,第二, “我们怎样去管理这些业务” 。多元 化发展战略是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根据海格安索夫对多元化的定义: “新产品 进入新市场的种种扩大化则称为多元化战略” 9,换句话说,指一个企业同时在两 个或更多行业从事经营活动,主要指同时向不同的行业市场提供基本经济用途不 同的产品或服务的战略。 从企业经营状态的角度,采用美国学者赖利(l. wrigley)提出的专业比率 (specialization ratio)12这一指标可以对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程度进行测度: 专业比率(sr)= 企业总销售额 售额企业最大经营项目的销 按照赖利的观点(见表 1.5) ,sr0.95 时的经营战略都属于多元化战略。 2.1.2 多元化战略的类型 对于多元化战略的类型,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分类。 其中,安索夫和鲁梅尔特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按照战略业务单元(sub)分类 基于鲁梅尔特的观点(见表 1.6) ,根据战略业务单元(sbu)相关性的差异, 我们将多元化战略分为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两种类型。 1)相关多元化 相关多元化是指企业的 sbu 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技术相关多元化战略,指企业生产不同用途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在开发研 究、制造生产过程中却存在某种技术上的联系。即企业以某一核心技术为基础, 发展出一系列产品。比如丰田公司在摩托车生产的基础上,以其优良的微型发动 机制造技术为核心,发展了微型汽车、除草机等技术相关性业务。又如船舶、飞 机制造企业以机械制造技术为中心开发生产重型车辆、工程机械、海上采油平台 等产品就是技术相关多元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传统多元化战略的相关理论 13 市场相关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利用已有的销售渠道、销售对象、促销方 法、企业形象等市场营销方面的相关性,生产不同技术特性的产品。即以某一主 导市场为基础,发展一系列面向多个相关市场的产品,这些产品在生产技术上通 常是没有联系的,它们所共享的是:企业在这一系列相关市场上经营时,积累下 来的服务于这一特定相关市场群的经验,以及原有的销售网络和企业声誉等。比 如海尔从最初的洗衣机业务发展到冰箱、热水器、空调、微波炉等一系列业务, 共享的主要资源就是对家用电器市场需求的了解及其在这一领域己有的声誉和营 销的网络。 技术市场相关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同时在技术相关或市场相关的产品 上进行发展。技术和市场同时相关的产品通常会有较大的成功率,从实践来看, 这类企业最典型的是消费电子企业,其生产的产品都在电子技术领域相关,而市 场主要针对家庭和个人消费者,也存在较多的联系。 2)无关多元化战略 当一个企业实施了多元化战略,但它的各个战略业务单元之间无论在技术方 面还是市场方面都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脱离了现在的行业,进入了与现在的 产品和市场无关的行业,这种多元化战略就是无关多元化战略。如家电生产的企 业进入房地产开发。在无关多元化战略中,一项业务无法利用另一项业务已经建 立的资源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进入非相关业务领域,并不是为了扩大现 有资源的规模经济,而往往只是由于新业务有较高的回报率或者具有诱惑力的发 展前景。 西蒙对财富杂志列出的五百家大企业作了十多年的研究,他的结论是: 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都能比较容易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而实行无关多元化经营,则风险巨大,容易失败。美国学者鲁梅尔特(r.p.rumelt)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那些坚持把多元化经营活动严格限制在自己的中心技能或能 力(central skill or competence)范围内的企业,其利润率和成长率都高于其他类型 的企业1,具体来说,就是相关多元化绩效优于无关多元化绩效。日本学者吉原英 樹等人采用鲁梅尔特的分类标准,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与鲁梅尔特一致的结论, 那就是相关多元化的投资收益率和销售增长率都高于无关多元化3。 而这一结论也 越来越成为那些成功的实践者们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无关多元化战略 存在的风险,那就是无关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范围经济效益和协同效益不明显,甚 至根本不存在。 按照战略扩张方向分类 基于安索夫(见表 1.4)的观点,按照战略扩张方向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多元 化战略分成水平多元化、垂直多元化和同心多元化三种类型。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传统多元化战略的相关理论 14 水平多元化(horizontal diversification) 水平多元化,也称作横向多元化。是指企业针对现有市场(顾客)的其它需 要,增添新的物质技术力量,跨行业发展新产品和增加产品品种。这种战略的特 征是其产品局限在某一个专业范围内,是一种相关多元化。 水平多元化在国外企业中相当普遍,例如,美国 fmc 公司,原来主要生产农 用机械产品,在农村市场有很高的声誉。后来,他们发现农民迫切需要农用化工 产品,于是,企业利用他们在农民中的声誉和地位,积极地去生产和发展农用化 工产品,使他们不断得到成长和发展。 垂直多元化(vertical diversification) 垂直多元化,也称作纵向多元化,是指在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企业从原 来所承担的生产阶段出发,向前或向后扩展业务,加入到前向或后向产品的市场 竞争行列。因此垂直多元化还可以划分为前向多元化与后向多元化。 企业用其现有产品或副产品生产其它产品,进行产品的深度加工,以提高产 品的附加价值,称前向多元化。例如发动机厂商开始生产完整的摩托车;造纸厂 开展印刷业务;还有一些制造厂商通过兼并经销商,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个工贸性 质的公司。企业对原有的原材料进行新的加工利用,开发新的用途,进行新的经 营或者通过技术进步开发新的原材料,称后向多元化。例如服装厂进入印染行业。 垂直多元化有以下优点:前向多元化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盈利; 后向多元化通过开发原材料的新用途,可以实现扩大企业经营领域。另外,垂直 多元化还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浪费,比如可以摊销公关、广告、运输等费用, 因而能节省许多单位产品的开支,降低了总成本,增加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并且能开发出新的市场机会。 同心多元化(concentric diversification) 同心多元化,亦称作同轴多元化。是指以企业的某种资源为核心,充分利用 企业在这种资源占有、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和特长,开发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新的市 场,实行多元化战略。这种资源就成为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核心,同心多元化战略 正是围绕这个核心逐渐扩展开来。这一核心资源既可以是某种技术,也可以是某 一市场,也可以是对某种自然资源的独占性等等。例如汽车制造厂生产汽车,同 时也生产拖拉机、柴油机等;某生产收音机的无线电厂,同时生产收录机和电视 机等。 同心多元化的优点是:通过扩大与原有市场相关的市场,获得特殊知识与技 术经验的优势地位,风险比较小,成功率较高。例如,台湾统一公司由于推行同 心多元化发展战略,其产品包括食油、面粉、乳类、畜牧、饮料等 10 多种,从而 在台湾食品业中居主导地位。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传统多元化战略的相关理论 15 通过对比分析以上的分类,可以分现:基于鲁梅尔特的相关多元化分类与基 于安索夫分类中的同心多元化一类存在重叠,因为同心多元化的核心是资源,而 技术和市场都是企业的重要资源。 2.2 多元化和垂直一体化的界定 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出,相关与无关是多元化经营战略的两大类型,这已成 为大家的共识,但对于垂直一体化是否属于多元化战略的一个类别,没有较一致 的看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多元化战略的概念,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界定。 2.2.1 两种观点 彭罗斯(penrose)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对多元化过程进行了定义: “企业在 基本保留老产品生产线的情况下,扩张其生产活动,开展若干新产品的生产。于 是多元化就包括了各种最终产品的增加、垂直一体化程度的增加,以及企业运营 的生产领域数目的增加,这最后一项对多元化的度量是最重要的11。 ”从中,我们 可以看出彭罗斯对此是持肯定态度。 对此持否定态度的是美国学者高特(gort) ,他对多元化战略的定义是: “多元 化可定义为单个企业所活动的异质市场数目的增加,生产活动的异质性如果仅仅 涉及有些差异的同类产品或垂直结合方式,并不是多元化” 。他后来又进一步地指 出: “多元化的含义是一个企业所活动的行业数目的增加27” 。 尽管这两位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是通过对其给出的定义进行比较, 不难发现他们有一个相同点:彭罗斯提出的“生产领域”和高特提出的“异质市 场”在概念上都是指一个崭新的行业,他们都承认多元化主要是指企业在原来的 行业领域以外的行业进行战略扩张。 2.2.2 垂直一体化的概念 要想清楚界定“垂直一体化是否是多元化战略的类型” ,还需要了解垂直一体 化的概念。 垂直一体化是企业沿着其投入或产出方向的扩张成长,是指具有投入产出关 系的相邻两个生产阶段或企业合为一体的过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纵向” , 即沿投入产出链,也就是所谓的价值链的方向;二是“一体化” ,即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独立企业合一的过程。高特将一体化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阶段结合 到一个共同的所有权支配下的活动,威廉姆森则着重指出垂直一体化使市场交易 变成了内部交易28。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垂直一体化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资产的完全一体化;二是两者交易的完全内部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传统多元化战略的相关理论 16 2.2.3 本文的观点 本文认为,判断一种经营战略是否是多元化战略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向外部市 场提供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那些认为垂直一体 化和多元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战略的观点似乎比较片面,它们仅仅从企业经 营活动的部分出发,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垂直一体化跟多元化在某 种情况下存在着重叠,如果企业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并 没有直接加入到另外一个新市场中进行竞争,换句话说,就是企业仅向市场提供 某类产品,而其内部价值环节中的产品不向市场出售,仅在内部范围内交易,那 么这种垂直一体化就不是多元化。但是如果企业在实施垂直一体化的时候将它生 产的前向或后向产品或服务提供给了市场,那么这个企业的垂直一体化就和多元 化存在着重叠,因此,这样的垂直一体化就是多元化的一类,可称之为垂直多元 化。如某钢铁企业在矿石的开采和运输这两个价值链上进行了一体化,如果该企 业开采的矿石仅供本企业冶炼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