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文化形而上学:关于文化哲学的哲学本性之研究 文化形而上学:关于文化哲学的哲学本性之研究 作者作者: 陈虎腾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本文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呼吁一种现代哲学的拯救。 维科和卡西尔的文 化哲学承担了这种初步的历史任务,实现了传统哲学的现代文化转型。然而这种 转型和建构之中的文化哲学,由于同样消解了传统了形而上学本性,而使得这种 文化哲学缺乏哲学的形而上学根基,难以真正立足于哲学殿堂。因此,需要对文 化哲学的根本维度重新定位,那就是以文化形而上学的方式建构文化哲学。文化 形而上学,是在文化的人化本质之生存方式上,以人性(文化)双重诉求,在人 的自由自觉地活动上,实现形而上学的意义(文化)本体,构成了一种当代的科 学之文化哲学的形而上学。文化形而上学通过人类的形而上学本性、文化本性的 双重诉求、已有的学理机制、以及现实的生存层面状况而实现其可能。文化形而 上学实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真正转型,凸现了文化哲学的真正哲学之本性,昭示 着现代哲学的新方向。 关键词 形而上学 文化哲学 文化形而上学 求真 求善 意义 (文化) 本体 ii cultural metaphysics: about the cultural philosophy research of philosophy natural disposition content abstract::this article thinks that the end of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calls for one kind of modern philosophy to save it. the uygur branch and cassills cultural philosophy undertaken the preliminary historic task, have realized transition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o modern culture. however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and construction, cultural philosophy, which lacks the philosophy metaphysics foundation because of dispelled the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natural disposition, has difficulty on gaining a foothold on the philosophy palace. therefore, it needs to relocate to basic dimension of the cultural philosophy, that is to say, by the cultural metaphysics way we can construct culture philosophy. cultural metaphysics, is one kind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of culture philosophy of metaphysics, that is , in the cultural essence of humanization of the nature of survival, by human nature (culture) dual demands, in persons freedom initiative moves, constitutes metaphysics significance (culture) of main body. cultural metaphysics through humanitys natural metaphysics, through the cultures natural dual demand, through the existing school mechanism, as well as the reality survival situation realizes its possibility. cultural metaphysics has realized traditional metaphysics true reformation, and stresses on the natural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lso cultural metaphysics is making new direction for the modern philosophy. key word: metaphysics; cultural philosophy; cultural metaphysics; asks really; strives for good significance (culture) substance 1 引引 言言 传统哲学主要是以传统“存在”为核心的本质主义、中心主义为特征的传统 形而上学。黑格尔后,发生了所谓的传统哲学、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现代 哲学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道路上展开了“拯救”道路。自维科将“文化” 定位于人的形而上学特征以来, 新康德主义, 特别是卡西尔开创了文化哲学道路, 实现了哲学的文化转向。 但不管是文化哲学的开创者还是现代研究文化哲学的专 家学者都没有对文化哲学做出哲学形而上学的科学定位, 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并 没有建构一种令人信服的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目前而言的文化哲学研究 由于缺乏统领的形而上学基础,使得各派文化哲学研究难以壮大,完成“拯救” 传统哲学的历史任务难以完成, 文化哲学有沦为一般文化学的附属的危险。 因此, 如何建构一种文化形而上学的文化哲学成了当下相当长一个时期文化哲学的一 个重要任务,也是现代哲学一个迫切要解决的中心议题。 近代以来东西方的文化与文明的冲突现象不仅成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 的沉重问题,也是当代世界面临的棘手难题。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与现实的复杂难 题,仅仅从一般文化学本身,或者近代传统的东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 、 “中体 西用” 、 “西体中用” 、 “综合创新”等文化关系而言,是很难以一个客观、科学 的视野来解决的,应融入一种传统的哲学视角,一种文化形而上学的根基来挖掘 各种文化,寻找其共同的文化、人化的根基。这样,各种文化不仅可以找到共同 的文化的本质维度,也可以找到本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不会陷入极端的文化纷争 之中。尤其是对于经历了近代两百多年历史变故的中华文化而言,国人如何科学 认识其价值意义,如何摆脱国人近三百年的文化自卑心理,都有着深刻的理论意 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性危机可归结于一种工具理性支撑下的资 本逻辑的单向度片面发展,资本逻辑与工具理性的泛滥,社会和个人如何保持自 己的精神独立而不被商业意识形态异化, 在现代性的视域下如何保持精神的一种 必要的张力, 这对于建立一种文化形而上学的文化哲学来填补过去传统形而上学 哲学的精神空白尤为必要。同时,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当下社会理念亟需一 2 种世界范围内的当代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式的哲学作为根基来支撑, 而传统的形 而上学显然无法满足这个条件,然则,现代的哲学普遍消解了传统哲学的形而上 学功能,工具理性解构了人的精神世界,那么一种科学的文化形而上学的建构不 仅在中国、而且在当代世界,都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找回哲学的传统“时代 精华”的价值。 因此不管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需求还是文化的真正定位, 抑或现代性话语 下的商业意识形态的需求、科学意识形态的建构,都要求建构一种新的文化哲学 一种文化形而上学支撑的文化哲学来拯救当下的哲学与现实困境。 3 第一章第一章 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 一、 传统形而上学的考察 一、 传统形而上学的考察 形而上学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 to meta ta physica,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1 世纪, 吕克昂学院当时的继承人安德罗尼柯将亚里士多德探讨哲学对象、 世界本原等一 些基本哲学汇编在一起,编撰在物理学之后,因而得以取名为物理学之后 (metaphysic), 即 “在物理学之后的意思” 。 中文翻译是根据其意,参照中国 周易 系 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译之为“形而上学” 。 关于形而上学具体含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什么是形而上学”有 四种看法::1.它是对存在物的探索。2.它是关于终极实在的科学。3.它是对世界 整体的研究。4.它是第一原理(或本体)的理论。因此形而上学的“物理学之后” 之意主要是研究世界本质的哲学本体论。换言之,形而上学是与本体论密切相关 的。 “本体”这个词主要来自希腊文 ontos 即“存在、有” ,因而本体论往往又称 之为“存在论、有论” 。通俗的的讲来,本体即形而上学的对象“实体” 。而传统 形而上学研究的本体是超越感性经验的对象,即先验的绝对自明的知识。在这种 传统形而上学之中往往是通过“求真而求善”作为其基本的任务的来追寻的。 毋庸置疑,形而上学在传统哲学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 一部形而上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笛卡尔、康德、海德格尔、哈贝马斯, 都无一例外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着形而上学来批判前人哲学或建构自己的哲学 体系,因此形而上学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哲学家所在时代的主流哲学方向。也 正因为如此本文所探讨的文化形而上学必须得联系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的发展 来具体考察。 二、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 二、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传统哲学形而上学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其所信 奉追求的普遍性、必然性、确定性、同一性的同一性哲学受到质疑,其中最突出 4 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两个预设”的质疑,从而引起形而上学(哲学)的 近代认识论转向。 所谓“两个预设”是传统形而上学对超越经验、现象的本体、存在的研究而 达到的本质主义、中心主义存在的理解实质上预设了两个前提:一是存在、本体 的客观存在,二是人类有认识的能力(主要是人理性能力)来把握这种存在。只 有这两种前提的存在才能使形而上学获得绝对确定的知识对象。然而,近代科学 的发展与人的认知能力提高, 使得越来越多哲学家发现这两个预设前提的不可靠 性,最典型的是来自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挑战,从而构成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近 代危机。 唯理论认为最终、 可靠的知识只能起源于理性自身或通过严格理性演绎而获 得,以至最终往往借助“天赋观念”而自圆其说。无论是笛卡尔的“天赋观念” , 还是莱布尼茨的“潜定和谐” 、斯宾诺莎的“心物平行论”的实体说都不能不借 助于上帝、天赋观念这些先验的理论而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然而,唯理论者 不能在实体范畴中证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而是借助天赋观念、上帝等来自圆其 说,自然陷入了神秘主义深渊,当然不能说明作为实体、世界本质的知识体系与 实体自身、世界本质的一致。这样建立的与实体、世界本身一致的绝对知识体系 是缺乏逻辑基础的。换言之,传统形而上学的“两个预设”中的“预设一”即“存 在” 、实体的存在是非理性的上帝、天赋观念等赋予的,因而唯理论者的一套理 论的演绎规则而得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得出确定的绝对知识体系,也是由于其 前提的非理性而变得结论的不确定、不可靠了。 唯理论本想捍卫形而上学尊严,追求真理,捍卫理性的绝对真理,然而事与 愿违,它们根本没有认识实体,也不能获得关于世界的绝对知识。认识形而上学 的“求真”意义受到巨大挑战。而根据传统形而上学的“求善”是在“求真”基 础上的理解, “求善”也动摇了。斯宾诺莎宣称哲学的目的就是追求至善的生活, 但他却认为“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 是至善的含义。无独有偶, 莱布尼茨区分了理性真理与事实真理,而这两种真理也服务于上帝这个“善”产 物。 “也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 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当一个真理的必 然的时候, 我们可以用分析法找出它的理由来, 把它归结为更单纯的观念或真理, 斯宾诺莎:贺麟译, 理智改进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21 页 5 一直到原始的真理。 ” 莱布尼茨的推理(必然)真理源于上帝的理智,偶然真理 源于上帝的意志。一句话,二者都源于上帝这个“至善”的统一之中。一旦“真” 的确定受到质疑, “善”的价值受到了挑战,传统形而上学的危机显现出来了。 经验论者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两个预设”做了进一步颠覆,如果说唯理论者 认为“存在、本体”的存在这个预设受到天赋观念、神秘主义的挑战,那么经验 论首先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断定的超感性、经验的“存在” 、 “本体”根本不存在, 因为一切知识源于经验。其次对于“预设二”即人类有认知、把握“存在”的能 力也是行不通的。 知识是通过经验归纳而获得, 归纳的经验不具普遍必然性效力, 根本就没有这种认知能力把握这种“存在” 、本体,从而达到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在近代哲学里以经验论怀疑、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莫过于休谟了。正如康德所 言, “自从洛克人类理智论和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出版以来,甚至可 能所追溯到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到的没有什 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休谟主要是从形而上学的一个单一的然 而很重要的概念, 即因果联系概念出发的。 ” 休谟以经验论和怀疑主义出发, 以因果性问题为基础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独断性, 认为形而上学探讨的宇宙第 一原则和原因超出了人类认识能力, 没有结果和可能, 进而否认传统形而上学 “求 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至可能。 “人们如果想来讨论人类才干所完全不能及 的一些问题,如世界的起源、智慧体系(或精神领域)的组织等,那他们在那些 无结果的争辩中诚然只有捕风捉影,永远达不到任何确定的结论。 ” 在形而上学面临近代认识轮转向的挑战而形成唯理论和经验论对形而上学 的危机,特别是休谟的怀疑论把康德从独断论旧梦中惊醒。康德进一步把形而上 学的两个预设做了系统清理。康德认为“预设一”的“存在” 、本体的预设我们 不得而知,对于“预设二”的认识、把握“存在”理性能力做了严格界定。康德 认为人类的认知理性只能把握现象等经验事物,而对于形而上学所探讨的“物自 体”等超验实体,无能为力。同时进一步把思维和存在割裂开来,这就是把传统 形而上学的根基做了一次彻底清除。在界定传统形而上学的认知理性后,在人类 理性建构在人类学基础之上,而欲重新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在这个科学的 莱布尼茨:转引十七世纪形而上学汪堂家 孙向晨 丁耘著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393 页 德康德 :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庞景仁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年 版,第 5-6 页 英休谟: 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73 页 6 形而上学之中,形而上学追求之“真”与“善”的相对独立,分别隶属于自然形 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最后统一于人的自由或自由的人性之中。 “形而上学划 分为纯粹理性思辩使用的形而上学和纯粹理性实践使用的形而上学。因而,要么 是自然形而上学,要么是道德形而上学” 。 继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救赎之后, 费希特从 “自我设定非我的同一” 的知识学体系哲学和谢林的“绝对同一”哲学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而力图克 服近代以来形而上学危机。批判和发扬这种形而上学体系达到顶点要属黑格尔。 黑格尔试图以 “绝对理念” 的实体和主体同一性, 通过其独创的辩证法而达到 “思 维与存在的同一” ,进而解决近代的形而上学问题。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 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黑格 尔认为“绝对理念”即最高本体,在道德领域等同于全智、全能、全善的上帝, 因而这个本体是“真”与“善”的统一体。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就真理的最 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这样,黑格尔以唯心辩证 法通过批判康德的“本体与现象”二元论而重建传统形而上学而成为近代形而上 学的集大成者。 三、哲学的终结及现代哲学转向 三、哲学的终结及现代哲学转向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传统形而上学集大成者黑 格尔所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学,不但没有解决近代形而上学危机,相反遭受更大的 危机,以致酿成当代哲学“形而上学终结” 、 “哲学终结”的后果。 事实上,黑格尔发展了被康德视为不合法的辩证法,通过精神的内在发展和 外化,实践世界的辩证回归,达到绝对精神的统一,从而宣告哲学史的终结,因 而黑格尔也被认为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终结”哲学的人。然而,正如黑格尔终结 以往哲学和形而上学一样, 其本身的哲学在当时背景状况下面临一次毁灭性的危 机与终结。 黑格尔一直捍卫的形而上学在近代经验论批判的其“两个预设”危机下,愈 发明显了。传统形而上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实体即上帝、物质实体、精神实体经 过近代的形而上学变迁,近代自然科学的挑战,上帝越来越沦为宗教的地盘,物 西方世界伟人著作集第 42 卷,第 246 页,参见韦译本: 纯粹理性批判 ,第 689 页 德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 1981 年版, 第 10 页 7 质实体逐渐变为自然科学的专利, 甚至精神实体也逐渐沦为心理学这门新兴实证 科学的领地。形而上学,哲学面临着失去整个研究对象的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而黑格尔后的现代哲学中对传统形而上学进一步批判, 也加速了形而上学 “终结” 的进程。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唯科学主义方向宣布传统形而上学 所争论的皆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 如果形而上学问题不能给予本命题证实或证伪 就没有逻辑实证的意义了,因而坚决“拒斥”形而上学。正如石里克所言, “我 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活动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 大伟大转变的特征” 海德格尔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缺乏真实的意义机制, 其 “求真” 的人不是作为意义的发问者和追究者,形而上学只思考作为存在物的存在,而没 有进一步追问引导 “存在” 本身。 传统哲学只看到笛卡尔所比喻的全部哲学的 “树 根” ,而忽略了树根得以滋养的土壤。因而要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才能解 决当代的根本哲学问题。在这里,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终结”不是一种单纯 的终止、消亡,而是一种达到哲学滋养并孕育科学的完成,并随其完成而与诸神 一起引退。 “相反地,关于哲学之终结的谈论却意味着形而上学的完成” 。 如上所述,传统形而上学危机与终结,使得现代哲学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唯 科学主义和以存在主义、现象学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两大基本转向。在唯科学主 义方向的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中把传统形而上学剥离哲学的主体范围之类,而强 调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理性主义片面发展, 使得当代社会在科学技术不断取得胜利 的同时,把韦伯所称的工具技术理性也一律带进社会和哲学视野。当代社会科技 发展,生产力飞跃达到史无前例,然而人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并没有带来精神财富 的巨大增长, 相反科学、 技术理性下的人的精神信仰缺失, 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 怀疑主义空前盛行。 科技世界下的精神危机、 人口危机、 生态危机、 核战争威胁、 恐怖主义等等, 在 “超文明” 的当代人类面前显得格外不协调。 技术统治下的 “异 化”问题,技术意识形态化、消费主义盛行,等等,这一切在工业社会以来的技 术意识形态化下的世界里,人们的一切超越性的关怀和价值诉求都淹没在“非科 学”或”非理性”的霸权话语之中。 洪谦主编逻辑实证主义上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 第 9 页 德海德格尔: 面向思的事情 ,陈小文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59 页 8 当现代唯科学主义哲学把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主义、本质主义瓦解以后,带 来了更深、更广的虚无与无奈。当其把传统形而上学的“求真”与“求善”摧毁 以后,技术、工具理性主义本身又沦为伪“善”的始作俑者。在这样的语境之中, 重新挖掘人性,指向人的定位人化问题,尤其显得重要了,作为人本主义方 向之一的文化哲学在当下承担起对传统形而上学救赎的神圣职责。 9 第二章第二章 传统文化哲学的救赎及其不足传统文化哲学的救赎及其不足 一、 传统文化哲学从人本主义道路方向消解传统形而上学, 实现 哲学的文化转向 一、 传统文化哲学从人本主义道路方向消解传统形而上学, 实现 哲学的文化转向 传统形而上学危机与终结暴露了形而上学抽象的本质主义、 中心主义等致命 弱点, 超验的终极的追寻与工具技术理性的联姻使得众多的哲学家不得不反思形 而上学,反思一般哲学,乃至文化本身了。这种对一般哲学、文化的反思,对人 性终极探寻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的文化整体哲学思考,产生了近代的文化哲学。 维科 在笛卡尔时代,意大利哲学家维科便已洞悉到传统形而上学的致命弊端,他 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两个预设”中的设计的“存在” 、 “实体”与人类认识能力 既无必要又无可能性。 “民政社会的世界确定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以它的原 则必然要从我们自己的人类心灵各种变化中就可找到。 任何人只要就这一点进行 思索,就不能不感到惊讶,过去哲学家们竟全力研究自然世界,竟忽视对各 民族世界或民政世界的研究,而这个民政世界既然是由人创造的,人类就应该希 望能认识它。 ” 维科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研究的“存在” 、 “实体”领域是属超自然、上帝的领 域。对于人类而言没有必要和可能,而必要和可能的是关乎人类本身的“民政世 界” ,而这个“民政世界”在维科看来即人类世界,是与自然世界相对的。哲学 的任务应当不是关注自然本身,而是关注人类本身。正如后文将要阐述的文化哲 学大师卡西尔所评论维科一样, “对于维柯(即维科,本论文作者注释)来说, 吾人的知识之真正目标并非对自然的知识,而是对吾人自身之知识。若果哲学不 谦虚地满足于此,而去要求一些神性的或绝对的知识的话,则哲学便将逾越其自 身的界限,而使其自身陷入一危险的歧途之中。 ” 维科对传统形而上学, 尤其是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文化哲学做出的 历史贡献在于维科提出了“人类的形而上学”的文化哲学核心思想。他认为笛卡 意大利 维科:朱光潜译, 新科学 ,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34-135 页 德卡西尔 人文科学的逻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5 页 10 尔的形而上学是以机械物理学的方式建构的,是根本不科学的。正如何萍教授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所言, “他(维科,本文作者注)认为笛卡儿以 机械式的物理学来建立形而上学是根本错误的,其错误可归结为两点:其一,以 机械式的物理学研究形而上学是以已经形成的物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这种哲学 封闭和束缚了自由活动的心智,无法解释人类心灵的活动,因而对于研究人的哲 学是毫无意义的;其二,没有建立一个始终一致的体系:从形而上学的规定看, 笛卡尔的物理学要求假设一种独一无二的实体(substance),即由必然来操控的物 质实体,由此出发,笛卡尔哲学一方面肯定任何物体的形态都是这种物质实体的 变相,另一方面又认为这些无限变化的物质形态本身并没有实体性的存在。 ” 由 此,在维科看来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由于实体的不一致,在传统形而上学两个预设 中的“存在” 、 “实体”存在不能自圆其说,因而笛卡儿虽然以看上去缜密的“存 在” 、 “实体”为代表建构理性主义唯理论,实质上由于缺乏本源的前提确定性而 不具有逻辑合法性。因此,维科断定,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也产生不出一种有笛 卡尔特色的逻辑学。 ” 既然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形而上学任务在于追寻超感性、超现象的本体中“求 真”而“求善” ,那么笛卡尔形而上学由于“逻辑学”的“真”不合逻辑性质, 由此带来的“善”也缺乏说服力了。由此维科同样认为,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也 产生不出任何符合基督教的伦理学” 因此,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正是因为缺乏其 基础,缺乏人性、人文的本体,而维科认为要解决这一根本症结,要把哲学建立 在“人类的形而上学”根基之上,开创一门新科学。 “人类的形而上学”关乎的是人之本性,因为“人之本性”是科学的形而上 学的根本立足点,关乎人之本体存在,探讨人性的本性规律是哲学所代表的人文 科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人的这种形而上学之本性是通过人的文化本性而体现的。 当然这种文化本性又是通过人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规定了人的文化存在方式而 具体体现的。值得一提的是,维科提出了“诗性的智慧” ,并且赋予其哲学本体 论的性质。在这里, “智慧”突破了传统的认识论的知识学含义,赋予了其关乎 人之本身的价值论的“善”的本体意义。 “由此可见,真正的智慧应该教导人认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1 页 意大利维科,朱光潜译, 新科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631 页 意大利维科,朱光潜译, 新科学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631 页 11 识神的制度,以便把人的制度导向最高的善” 而“诗性”在维科看来具有人的 感性创造活动的特性,在这种感性的创造性活动中,克服了形而上学传统的逻辑 概念单一模式,赋予了其思维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正是人的超 越现实与理想统一过程中实现属人的神圣。这种“诗性的智慧”正是通过人的具 体的语言、宗教、艺术等文化所表征的。这样维科通过“人类的形而上学”模式 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实体的限制,开启了现代人文主义的先河,成功实现 传统哲学的人本、具体的文化转向,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具体谈到文化哲学概念, 但他也理所当然成为文化哲学的开山鼻祖。 康德 如上文所论述, 康德对沃尔夫所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实行了历史上前所未有 的批判,然而我们究其实质分析,康德实际上是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中建构起人 的前所未有的主体地位,而他的批判基础就是先验哲学的人类学。康德对传统形 而上学“预设”中人类认知能力、理性能力的界定,认为人类认知理性仅能达到 “现象”世界,而对于形而上学所追寻的“物自体”却无能为力。这样一来,传 统形而上学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理性本身的问题。换言之,传统形而上学探讨的 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存在” 、 “实体”等本体只有关联认知理性才有意义,进一步 讲,只有联系人本身才有意义。 正是在考察批判人类本身的理性先天纯粹和永恒原理规律基础上去把握外 在的现象界,康德实现了形而上学的“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把人类理性自身的 批判考察作为形而上学的任务, 无论理论理性对应的自然形而上学还是实践理性 对应的道德形而上学,其归根结底是奠定在人类学的基础之上的。正是二者分别 体现在人的理性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方面,康德提出了在自然规律体现“人为自 然界立法”的原则,在道德规律体现“人为自己立法”的原则。而作为具有理论 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人,才构成了康德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的真正基础, 换言之,康德科学的形而上学就是建立人之形而上学,一句话,他的一切形而上 学问题最后归结为“人是什么”的问题。 具体讲来,我们不妨看看康德的至理名言,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 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 意大利维科,朱光潜译, 新科学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53 页 12 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在康德这里,头上的星空即宇宙,自然界。 理论认知理性的对象,而内心的道德法则就是人之为人存在。由于理论理性的限 制,在传统形而上学的认知超验本体实则是无能为力的,对宇宙星空的获得的普 遍必然知识只能是现象的知识, 不是本体的知识。 只有在人的 “内心道德的法则” 的实践理性之道德主体上,形而上学的本体才得以可能。传统形而上学追求的 “真”在这里首先让渡于“善” ,以人类学基础的科学形而上学代替了以认知论 基础的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由关切外在超越对象的“真”转向了对内在的认 知关切的“善” ,因此,人本性之关切尽显于康德形而上学之核心了! 由此看来, 康德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上实现了对人的主体等一系列人类 学地位的弘扬,在这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哲学具体含义,但对传统哲学、形 而上学的人学转向实质上在理论上为以后文化哲学发展打下了深深的理论之根。 不仅如此,康德还在他的哲学里,暗示了他的哲学里文化、人本主义取向:以人 的社会性类特征为中心的文化哲学理念。 “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那里,产生一 种达到任何自行抉择的目的的能力, 从而也就是产生一种使一个存在者自由地抉 择其目得之能力的就是文化。 因此我们关于人类有理由以之归于自然的最终目的 只能是文化。 ” 当然,康德这种在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而欲建构的人类学也有其局限性,把自 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分割,而仅仅在道德领域实现人的意志自由。正如当 代哲学人类学家德国的 m兰德曼所批判一样, “康德那时所写下的人类学没有 达到他自己定下的高标准,也没有达到他所企求的目标,只不过是一部充满其特 性的、描述性的、人种学的和心理学的人类学” “康德对人类学更严格的哲学 兴趣,仅在于伦理学。他写道关于人的生理学知识,目的在于构成人的天性是 什么;关于人的实用的知识,目的在于研究作为一个自由存在物的人的由什么构 成,或能够并应由什么构成。 ” 卡西尔 德国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堪称文化哲学大师, “人 符号文化 ”三位一体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即文化哲学里继承康德的先 德康德著,韩水法译, 实践理性批判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177 页 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 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 第 95 页 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哲学人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1 页 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哲学人类学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42 页 13 验唯心主义保持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同时克服了近代经验主义、实证 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正如 m兰德曼所评述一样, “然而,不仅科学认 识的成果揭示了创造性的心灵,而且语言和神话也是这样,因此恩斯特卡西尔 在康德主义者和人类学先验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 卡西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追求的超验实体, 追求的绝对必然性知识是超出了 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我们知识的真正目标不是对 自然的知识,而是对人类自身的知识。倘若哲学不满足于此,而一味地追求神性 的绝对知识的话,那么哲学将逾越自身之界限而使自己误入歧途。对维科来说, 知识的最高法则乃是如下之点: 任何存在都只能对它自身所创造的事物真确地予 以理解和领悟。我们的知识范围绝对不能超出我们的创造的范围。 ” 这样卡西尔 实质上继承了康德以来的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 “康德的批判哲学为形而上学的 这一种绝对主义(absolutismus)宣告其终结。然而,这一终结又是新的开始。 康德的批判哲学同样地要把他自己与特殊科学的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做出分别; 批判哲学同样地在力图就那对象性 (objektivitat)问题作一普遍之掌握和寻 求一普遍的解决方法。 ” 然而卡西尔不满足康德先验唯心主义对人类理性的批判, 而是把这种人类理 性批判扩大到整个的人类精神。从而为人类整体精神文化奠基一个先验的基础。 “除了要设法理解纯粹的认知功能之外,我们还必须设法理解语言思维的功能、 神话思维的功能和宗教思维的功能,以及艺术知觉的功能。 ” 因此,卡西尔把康 德的理性批判扩大到一种文化批判, 而这种文化批判则必须解决形而上学与自然 主义之间的合适平衡。 “一个批判性的文化哲学不能屈从于两种解释中的任何一 种。它必须避免自然主义这块锡拉巨岩 ,又要避免形而上学这一大漩涡。 ” 如上所述,卡西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人无一如康德、维科一样转化为对人 的研究, 那么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卡西尔从哲学史上对人本质的考察着 手,认为与其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与其像亚里士多 德那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 ,不如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卡西尔说, “对于 德m兰德曼著,阎嘉译哲学人类学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 47 页 德卡西尔: 人文科学的逻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7 页 德卡西尔 人文科学的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7 页 德 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总论卡西尔 语言与神话 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年版 第 211 页 德卡西尔: 人文科学的逻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95 页 14 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说, 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 但是, 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 因此, 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 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 卡西尔把形而上学重点转移到人,进而转到文化,最后归结于“符号” ,但 值得注意的是卡西尔主观并不主张抽象的人的本质, 而是认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 的活动中才成为正真正意义上的人, 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 人才能获得真正的 “自 由” 。 “ 符号形式的哲学是从这样的前提出发的: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 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 一种实体性的定义。 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 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赋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人的突出的特征,人的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 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 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 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因此,一种人的哲学一定是这样一种哲学:它能使 我们洞见这些人类活动各自的基本结构, 同时又能使我们把这些活动理解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 ” 一方面,卡西尔赋予了先验的文化以类似康德纯粹人类理性的先天地位,使 其建构 “实在” , 即以文化建构经验世界, 以文化的符号赋予经验世界以 “意义” ; 另外一方面,卡西尔又承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永恒本质,而是在具体的文化创 造活动中塑造出来的。这正是卡西尔文化哲学的魅力所在,尤其在“文化符号” 赋予的“意义”上,联系前文所探讨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任务方面,传统形而上学 所追寻的“真” 、 “善”在这里进一步进行了转换。如果说康德把理论理性与实践 理性的区分带来的自然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那个学的分离,即“真”与“善” 的独立,甚至中断追寻道德领域“善”的本体意义而克服传统形而上学“求真” 而“求善”的统一思维,那么卡西尔在这里干脆剔除了传统形而上学“真”的存 在之必要,直接从文化所代表的人的价值意义,即从“善”本身出发而达到人本 身的诉求。在这里的“意义”更接近于一种“善”之文化本体,从这一角度,卡 德卡西尔: 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37 页 德卡西尔: 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95-96 页 15 西尔的“文化符号”意义继承和发扬了维科的 “诗性的智慧”的价值本体意义。 当然卡西尔虽然致力于把握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但由于其理解的人仍 然完全溶化在“符号”之中,从而失去其感性、现实的存在,因而最后还是沦入 了抽象主义、先验主义的漩涡之中,很难把传统形而上学的消解和当代哲学的转 向引入一个令人信服的地步! 二、 “二战”后的文化哲学研究 二、 “二战”后的文化哲学研究 “二战” 后关于文化哲学重大理论我们可以借鉴丁立群先生关于文化哲学三 个层面的划分。 (丁立群 文化哲学何以存在载求是学刊1999 年第 1 期) 一是文化哲学的价值研究。 这是文化哲学的前提性研究, 或者说是文化哲学的 “合 法性” 、可能性研究。哲学如何在文化中定位的问题。因为文化哲学研究作为一 门新兴哲学研究,目前对其含义、定位、可能性、合法性还没有定论。哲学与文 化的关系一直是文化哲学的一个难题。究竟是在文化中研究哲学,还是在哲学中 研究文化,抑或二者综合都是一个棘手的理论问题。二是文化形而上学研究。丁 先生在这里提出“文化形而上学研究是关于文化总体性的深层价值研究。 ” 丁先 生主要从文化价值一元还是多元,文化价值的整合与沟通问题,文化生态学问题 探讨这种“文化总体性深层价值研究” 。 (当然本文探讨的文化形而上学不同于丁 先生的文化形而上学概念,详细见下文)三是文化批判问题,这是从文化哲学的 实践层面,即文化哲学与现实直接接壤的部分。 由是观之,文化哲学的研究问题可以归结为两大问题:即理论理性层面的文 化哲学根本理论问题和实践理性层面的文化批判的现实问题。 (本文的文化形而 上学理论主要探讨前者问题)在这两大根本问题下又衍生如下一些具体问题: 对待传统形而上学问题,即文化哲学对待哲学的传统地位问题。 这是个传统哲学的根本问题,也是本文将论述的核心问题。如美国当代哲学 家约翰杜威从经典实用主义出发,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二元对立,而把哲学转 向文化,并赋予其置一般文化门类之上的独特超越地位。而美国新实用主义者理 查德罗蒂则以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到批判分析哲学的自我消亡,由哲学的传统地 位彻底瓦解,而提出后哲学文化表明哲学由专业化、技术化向应用化和文化对话 丁立群 文化哲学何以存在载求是学刊1999 年第 1 期第 15 页 16 方向发展的趋势。 “在这个概念中,哲学不再是一门关于永恒主题的学问的名称, 相反,它是一种文化类型,一种人类交流的声音。这种交流在某一时间内围绕着 某一论题展开。这不是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各种不同领域中的事件(如新 科学、法国革命、现代小说)相互交流的产物,或是具有新思想的天才们(如黑 格尔、马克思、弗雷格、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的产品。有意义的 哲学变化不是发生在用新学说应付老问题之际, 而是发生于新问题产生和老问题 消失之时。 ” 另外,何萍教授借鉴维科的“人类的形而上学”概念,提出文化哲 学的哲学本位,并指出历史主义与马克思唯物主义相结合研究文化哲学的归属。 文化哲学的界定问题 文化哲学究竟是什么?文化哲学究竟何以可能?文化与哲学的关系如何定 位?文化哲学与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区别等等。这些都是国内学者一直是很棘 手的问题,大家各有说法。如刘进田先生认为: “所谓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视界 出发,对文化作总体的根本的观念把握和建构,是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 体性的根本理解和设计,是关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的最高智慧” 。 还有上 文提及的丁立群先生认为文化形而上学的文化总体性的深层价值研究问题。另 外,许苏明先生认为文化哲学是 “关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人的哲学,是 人类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史和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反省和反思的理论结晶。 ” 国内学者邹广文教授认为文化哲学的为各种具体文化研究提供了形而上学 的基础,并构成人们审阅文化价值的基本参照,在文化哲学的前提性运思中已体 现了文化、文化哲学的可能性问题。其发表的 “文化哲学”的哲学定位 (载于 学术交流1994,5)和关于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 (载于山东大学学报 , 1991,1)专门讨论了上述问题。而关于可能性问题除上文丁立群先生文化哲 学何以存在外,黄力之教授以哲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的文化批判相结合论证文 化哲学在当代合理性和可能性,详细可参阅论文化哲学的可能性 (载于上 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5,1 ) 。 文化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关于文化哲学的界定问题主要是在文化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在这里我们不妨 参考荆学明先生把文化哲学分为三型态。型态一;文化的哲学研究。即在文化基 美国 理查德罗蒂,转引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95 页 刘进田 文化哲学导论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9 版,第 1 页 许苏明 文化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 26 页 17 础上进行哲学研究而构成文化哲学,代表有上文提及的许苏明先生 1990 年出版 的文化哲学和陈筠泉、刘奔先生主编的 1996 年出版的哲学与文化 。形态 二:哲学的文化研究。即哲学基础上研究文化。 “这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第二阶段, 也是文化哲学由浅入深的第二个层面,可谓文化哲学的第二形态。如果说,第一形 态的始作俑者是文化,那么,这第二形态的始作俑者恰恰是哲学自身” 。 形 态三:文化与哲学的互融互动:以人之生存模式为底蕴的文化哲学。这里有依俊 卿先生关于文化哲学的研究成果。依先生以“总体的人为核心现代哲学人类学” 开始构筑文化哲学, 以及让哲学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变化哲学极大丰富了国内文 化哲学研究的内容。 文化哲学的方法论问题 关于文化哲学的方法论问题实质上涉及到上文所论述的文化哲学的定位。 如 果是哲学定位,当然更倾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红色大气年终工作总结
- 六年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课件
- 公司网络安全培训成效课件
- 《诗经-邶风》课件
- 月度行政工作总结
- 精装工程师年终总结演讲
- 事故后的安全培训计划课件
- 粉蓝渐变色汇报
- 事业单位负债
- 事业单位安全规程培训课件
- 2025劳动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部编初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专项训练练习题
- 《涉外法治概论》课件 杜涛 -第1-6章 涉外法治的基础理论-涉外经济管理法律制度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2025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无菌GMP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光学旋转编码器行业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肺炎合并胸腔积液护理查房
- 减重药物临床应用医药专家共识
- 2024年中国中间相沥青行业调查报告
- 2025至2030细胞免疫项目融资商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